专题三: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二讲(下)

专题三: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二讲(下)
专题三:如何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二讲(下)

第二讲(下)

历史专题教学电子讲稿

第二讲(下)

三、提高专题教学效率的几个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程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以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以往的通史式课程结构。随之而改变的是过去一学期一本历史教材的教学时间恒定模式,代之以36个课时一个模块的时限性模式;又由于新历史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序列,课程内容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的方式构建,使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旧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如何在36个课时里,既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的问题,成为新课程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

首先,对高中三年将实施的历史模块教学有一个大致的内容(主要指选修模块的数量和内容)和时间上的计划和安排。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作。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结构,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36个课时一个模块,不要随意打破。否则无限制的拖延模块的教学时间,打乱的是学生的整个高中学习计划;其次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新课程打破过去,从内容到形式上天下一统的僵化恒定模式,显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时间安排,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高考方向选择和选修模块内容的不同、师资力量配备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灵活机动的部署。不同的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历史模块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就可能呈现出同学们先修后修(适当的调整三本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快修慢修(课时量分布的不均匀)等差异。在历史的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更是会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很显然该变化是贯彻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但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一定要规划三年教学内容(主要是选修模块)和教学时间。既要考虑历史学科的整体性,还要考虑学生整个高中学习领域的整体性。所以该项工作应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都是新课程的研发者”的精神。

第二,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的时限性特征就意味着,教师过去翻开教材就开始讲,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继续;教师年复一年就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生存状态已被打破;教师随意处理教材和拖延模块教学时间被打破。如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是一课内容的设计、教师与学生活动课时分布、学生的作业类型、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等等,都是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一个模块的设计,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们联合设计和集体备课。

第三,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不能动摇的话,那么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新课标来编写的。由于编写人员对课标具体内容的理解、关注点的不同,在一些知识点的选择和个别内容的强调方面,不同版本之间自然会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讲,新课标的制定为教材编写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置。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新课标和新教材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如何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是教师把握新课程的时限特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下是我们对新教材内容六大方面的整合。

一是一个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

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都是先中国史再世界史,线索固然很清晰,但是如何解决各单元的衔接问题和中外历史的过渡问题呢?为此,我们将必修模块各单元的先后顺序作了调整,基本指导思想是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

案例1:在处理必修Ⅰ模块的内容时,我们讲解的顺序是第一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二单元……,即讲解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处理教材的目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去学习西方民主的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延续和发展,即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我们就回到第二单元“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同样的方式,我们对必修Ⅱ和必修Ⅲ的单元顺序也作出了类似的调整。

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备课设计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凸显“世界史”真正含义,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更加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二是一个单元内部的节与节之间内容的整合。

从目前几个版本的新教材来看,内容显然增加了很多。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有必要依据课标,对某些单元内部节与节之间的内容进行合并式整合,从形式上看,是两节课的内容合成一节课,但绝非简单的合并和删减,如案例2;另外,由于新教材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有些章节的内容特别多,从课时上无法再作出删减,但极容易超出若干课时。如:必修Ⅰ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时可以将打破各节界线,从新将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做到不超课时的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案例2:必修Ⅰ模块的第九单元有三节内容。但我将第二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具体内

容是设计两大篇章:历史的对照篇和历史的启示篇。首先要学生对比同样是美国发动的两场不同的战争——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依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思考:法国、日本、苏联(俄罗斯)、中国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自身的实力发展情况和当时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判断。学会用事实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完成了,课标提到的“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内容。并培养了学生学会关注国际、国内焦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

在历史的启示篇章里,我设计了“世界格局的出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对世界的影响、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渐变的过程特点和留给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启示等四个问题。从而就达到课标提到的“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去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此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现代国际意识。

三是一节教材内容内部的整合。

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东欧的巨变;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案例3;教材已有的资料,如正文、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凡是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如必修Ⅱ中,《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刻,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学生听起来既直观生动又通俗易懂。

案例4: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的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材内容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正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普罗泰格拉轶事》和《苏格拉底之死难》三则故事,以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其中有一则《宙斯和赫拉的故事》是: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然后走街串巷。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学生看故事,回答和了解了古希腊神的特点:即有着人的生活:婚姻、争吵;有着人性的优点:宽容、责任、忠贞;有着人性的缺点:男人爱风流、女人爱嫉妒。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故事》的内容是: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同学们看后,教师提问: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后世永恒的尊崇。你们读懂了他的哪些美德呢?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归纳,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

四是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在教学中,生硬决然将其分开是不可能的;倘若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涉及其他两个模块,未免又有些重复。故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三个模块的有关知识的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如必修1模块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必修3的《毛泽东思想》、必修1模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必修3的《三民主义》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五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

历史必修三个模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专题,从教学难易的角度来看,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很显然思想文化专题模块,由于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教学起来比较棘手。尤其是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涉及比较深奥的近现自然科学知识,仅仅凭一本教材和历史教师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是很难驾驭的。这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如何在面临不同的学科均有涉及的重大事件的问题上,凸显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色。例如:互联网的问题是地理、政治、历史学科均有涉及,历史的课堂应找到和其他学科不同的角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进一步探究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等问题上,而关于近科学成就只作一般了解即可。因为那属于物理学科范畴。

六是及时进行一个模块内容的整体小结。

由于新教材的跳跃大、难度大、进度快,给学生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所以教师必须在结束一个模块的教学后,及时对该模块知识进行简洁清晰的整体小结。该课时应计划在36个课时之类,很显然,此举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如案例5:

案例5:必修Ⅲ小结:

一、主流思潮

世界:1、资本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起源——人文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资本主义政体)

2、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俄国变为现实

中国:古代的儒家主流——近代的思想解放——中外思想碰撞产生的中国特色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二、科技与文化

中国:古代光芒四射、遥遥领先——近代几乎空白——现代奋起自追

西方:古典时代辉煌——中世纪的沉寂——近现代硕果累累、遥遥领先

第四,依据课标,制订合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

首先,我们教师要对历史课程标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是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它决定了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和整体上落实“三维目标”。离开了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课堂,是谈不上任何效率的。

其次,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是我们实现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知识载体;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是“三维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不会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课程中尤显重要。

再次,教师要明确每一模块的整体教学意图。模块的整体目标的表述,在每一模块具体内容标准的最前面两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如果教师忽视了整体教学目标,便有可能导致教学目标方向上的偏离和不完整。因为整体目标更多的强调一个模块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的要求。譬如在必修Ⅲ的整体目标要求中,就有“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龟甲、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死刑文化遗产的意识”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并没有出现在各节内容标准表述之中。但是它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教师应在明确每一模块的整体教学意图的前提下,再来审视每一个章节课程内容标准。

最后,将每一课时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变成在教学中可以操作和实施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标准的表述比较笼统,简单的照搬有关条文,显然是难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师必须将所学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课程内容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从而确定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目标。

总之,由于我们正在经历着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能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稳步前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讲座稿 课堂教学指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握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 数学课堂教什么? 数学的基本思想的两个标准: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 学习过数学与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差异什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研究对象:数量、图形 研究内容:数量关系、图形关系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一、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一是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取向;二是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取向;三是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发现了学生的多种聪明,其共同点在于“发现学生”。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权、崔允墎、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这是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开始。史学界最早做过相关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赵亚夫教授,他使用的是“实效性”这一概念。早在2000年的小学综合科研究中,他就提出了“三性说”即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认为针对性和主动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在后续的多篇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中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又加上了具体性,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针对性、主动性、具体性为前提。而历史教学界正式打出这个旗帜,是在2006年12月由北京石景山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历史课堂研讨会上。自此,在知名教授、大批优秀教研员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带动下,有效教学的概念风靡全国历史教学界,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出版由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主要指中学历史)受到愈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主要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有效教学特征,从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从过程上,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从策略上,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或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我个人比较认同某英国学者的看法:一,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的其他更多的内容;二,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乐此不疲地研究那节课的内容;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二、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1、本课地位及重难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必修Ⅱ·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雅宝完整地执教过两届高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我发现,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的学生,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教学专题讲座 篇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

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几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 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 导语:“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尖端人才。接下来是给大家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教师读书笔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这学期,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扎实备课,设计出“个性化”教案。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节好的备课,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惟教参是论,不惟教辅是从。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转抄(下载.复制),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仅仅是起一个搬运工的作用。所以备教材教师也要使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还应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水平,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在调节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课后了解学生的困惑及困难,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在组织新教学时能即时补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3、情境生活化,增强体验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从而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让新课导入生活化,能够让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挂图,代替课件,还能够让课外作业生活化,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会产生学了有用,学以致用的对课本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产生“经验”与“顿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9029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Readi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story class"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读《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的感触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尽量在课堂上少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老师角的轻松学生学的省心。 第二: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教参和课标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教学几年来,感觉自己的知识好像越来越少,能给学生的也不多,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教师要竖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在上课的某一个发问,不是你看了几本本学科的教科书里能给你的。我们的某些奇妙的教学设计的诞生,不是你看课本所得到的,我们也绝对不可能从某个所谓名师那里学到什么对你非常管用的“教学技巧”,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第三:要有一种洗课的意识。课前的洗课,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东西,使课堂不臃肿,提高课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都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和思考。 第四:要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五,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 教学就其效果判断,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所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主导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在实践上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学生是主体主动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无论怎样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将难以实现。兴趣需要培养。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屯字中学张帆 【内容摘要】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一项新的课题,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方面谈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起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反思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又回归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了,这样的教学显然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 为此,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讲座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 曾波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 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深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

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如何正确认识高效课堂 首先“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课堂”只有更高,永远没有最 高,课堂教学虽然有“法”,但永无定“法”,这正是教师的发展之道,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即要求我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高质量、高标准地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之“高效” 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 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课堂应高效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庆市垫江县第二中学左君【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新理念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教学互动等角度作一浅显分析,希望给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所启发。【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在许多省市都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教材编排体系、内容都有较大变化。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们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维,不能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完善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历史课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优势,因为历史讲述的是事过境迁的事,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和体验,情景再现是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光靠黑板、粉笔、挂图等无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所以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

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2.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历史课堂,在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历史课堂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姿态。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不容忽视,而且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演示,给学生的印象有时比在电教平台上还深刻,比如在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讲到近代中国人在衣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时,我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服饰,学生兴致很高,然后再给学生演示,这比在多媒体里给学生直接展示效果要明显。又如讲“红军长征”时,在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军长征路线图”的同时,我还让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在黑板上把长征的路线一步步写出,这样学生体会更深。可见,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教师要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创造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愉快的工作环境会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课堂气氛的作用积极的、良好的课堂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7:25.52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姜樱梅 [导读] 文章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阐述。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姜樱梅 【摘要】文章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阐述,通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有效教学内涵,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及时实效的教学反思,完善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策略,从而有效地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而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与任务,重点落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之中,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说“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教学有效性问题提供思路。具体来说,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且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所谓“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地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地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之所在,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收益,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现状 (1)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而学生的生活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不匹配。可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历史变成了黑板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了一些冰冷的名词,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升学的筹码,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想要掌握现成知识或者获得新知识,这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探究、选择以及创造的过程,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情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但是现如今历史教育的无奈也承载着学生很多的无奈。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就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相对于数学和英语等主科来说历史只是一门副科,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对历史仅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面对即将而来中考,历史老师也不得不把历史分割成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在无奈中迎接中考的到来。 (2)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接受那些古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样初中历史教育必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老师领导学生对那些知识死记硬背。对于中学历史课而言,这一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积累学生的历史素养或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提高自己的分数。现如今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再者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和时代发展相适应,课程的结构还比较单一。历史教学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对学生的成绩看得太重,在课程的管理方面强调统一,这就使历史课程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例如现如今很多历史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老师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出发,强行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将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还存在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依旧是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 三、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吃透课标,明确考纲 吃透课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只有真正的理解、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方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吃透课标,只有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2、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受益,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是落实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责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善于学习,讲求实效,就会不断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