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第7讲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学案

编写:陆军晓 审核:高二历史组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

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各种矛盾尤其

突出。

(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 壮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经过

(1)兴起发展: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1853年3月定都天京。

(2)达到全盛:经过北伐与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4)后期斗争????

?

①军事上: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②政治上: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了具有资 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5)最终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失败原因?

????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深层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

4.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

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 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主题一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讲史料

史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天朝田亩制度》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 ——洪仁玕《资政新篇》 导读 史料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练史料

史料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探究 史料反映了什么思想追求?

答案史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的绝对平均主义愿望。

主题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局限性

1.特点

(1)时代背景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了阶级矛盾激化外,还受到外国侵略的影响。

(2)发动的方式不同:古代的农民起义也利用宗教发动,但都是中国自身的宗教;太平天国利用的则是外来宗教。

(3)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农民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也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5)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还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局限性

(1)从思想文化上,从金田起义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欺骗性。

(2)从阶级局限性上,领导者和革命主力都是农民阶级,小农思想容易使革命者甚至领导人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影响革命。

(3)从革命形式上,虽然反封建反侵略,但领导层却大肆封王,这是具有封建性质的,也是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极具讽刺性的一点。

讲史料

史料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拆毁大批民房,修建豪华宫殿;生活奢侈,妻妾成群。太平天国……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袱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选编自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导读史料的主题信息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领导集团生活腐化、等级森严,不能团结一致,具有分散性。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落后性造成的。

练史料

史料四年(1854年)正月复兴土木,于原址重建伪宫,曰宫禁。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如大兰若状。惟外面纯用黄色涂饰,向南开门,曰天朝门,门扇以黄缎裱糊,绘双龙双凤,金沤兽环,五色缤纷,侈丽无匹。其宫殿堂庑,下及厢簃庖湢,无不如是。

——张德坚《贼情汇纂》

探究上述史料说明洪秀全具有什么思想?洪秀全大兴土木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有何关系?

答案具有皇权思想。洪秀全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同时严重脱离群众,维护等级秩序,为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答案 C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在1862年时李鸿章勾结洋人与太平军作战,经常失败,符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的辉煌战绩,故选C项;秦日纲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被处死,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排除A项;1862年,陈玉成被俘,不久就义,排除B项;石达开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出走,后被敌人杀害,排除D项。

2.(2011·新课标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而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故A项正确。

3.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 A

解析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

4.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D.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突出表现。5.“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

C.打击了封建统治

D.土地政策具有革命性

答案 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封建的清政府、封建地主阶级,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势力。题干问的是“主要依据”,应选择C项。

考点二 辛亥革命

1.革命背景????

?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 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酝酿准备

(1)组织方面????

? 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②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2)思想方面: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

(3)军事方面:革命党人发动了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3.武昌起义

(1)概况????

?

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胜利。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③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2)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革命高潮

(1)民国的建立?????

①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深层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5.革命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6.历史意义?????

(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2)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主题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2.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尊重和实践。 (3)国务员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

讲史料

史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导读 史料体现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练史料

史料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探究 史料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观点?为什么?

答案 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因为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颁布后,反革命势力更加猖獗,大多数人民对《临时约法》漠然视之。 、

主题二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讲史料

史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

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

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

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佩弗

导读作者对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1)辛亥革命及其建立

的共和政体是失败的,共和政体很快就崩溃了,因为它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2)共和政体在美国获

得成功,在中国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

正可以救治中国的道路。

练史料

史料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

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

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探究归纳两段史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

意什么?

答案(1)不同看法:第一段史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

识分子中;第二段史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

民众中。

(2)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3)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1.(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

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 B

解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

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

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

2.(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

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

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 B

解析从题干提供的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

现了革命具有很明显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3.(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

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 B

解析“鞑子”指满洲贵族,这一称呼体现了一种不正确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

当时这种思想已经影响到民众。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反帝并不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主流,故

D项也排除。

4.《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

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知

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否则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 A .支持中国革命B .反对中国革命 C .舆论导向谨慎D .认清了起义前景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泰晤士报》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中国革命,故排除A 、B 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起义前景的认识,故排除D 项。从材料中对“革命”的认识及用“起义”代替“革命”,可知《泰晤士报》舆论导向谨慎,因此选C 项。 5.学者王铁群说:“……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材料表明当时( ) A .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B .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C .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注意材料的时间“1913年底”,当时政治团体多的主要原因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享有结社自由有关,故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团体,不是政党政治,故B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当时已经传入中国,但只是介绍阶段,没有广泛传播,故C 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指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故D 项错误。

考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

1.历史背景?????

(1)1915年,日本提出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的“二十一条”。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

动的导火线。

2.运动概况 (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2)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运动推向高潮。 (3)主力: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结果????

?

①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 职务。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历史影响?????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

????

(1)内容:爱国、民主、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2)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

归纳总结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新”

主题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2)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它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4)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讲史料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导读 史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 史料二

导读史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练史料

史料一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由1913年的60万人上升到1919年的200万人,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

史料二1939年5月,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说:“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年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的同时,也首次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

探究据史料二可得出什么结论?它与史料一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案结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联系:史料一的论述是史料二结论的判断依据。

1.(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答案 B

解析武装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已实现了这两点,故A、C两项错误;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后国共合作领导的革命运动,故D项错误;从材料“五四运动……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可以分析出这是指无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2.(2012·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答案 D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五四运动;二是“打倒偶像”“启蒙”;三是“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结合以上三点可知殷海光认为五四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3.(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 A

解析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在规模和影响上远大于“公车上书”,其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时帝国主义侵华程度以及广大民众觉悟的程度要高。就选项而言,A项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B、C、D三项说法仅是两者相关历史信息的表层反映。

4.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蒋梦麟在1920年5月4日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作者() ①对学生运动之发生表示关注、同情②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干预政治③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④认为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抛弃学业和荒废光阴”可知作者对于学生运动报以同情和关注,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由于国民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可知青年学生干预政治的运动是不得已而为之,作者并不是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干预政治的,故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作者并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为,故③正确;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表达五四运动没有任何影响的观点,故④错误,B为正确选项。

5.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 C

解析“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应从文化方面来看,显然是选C项,因为它使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的文化转向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A项是政治上的,不符合题意;“岔路”则表明说的不是继承,故D项不正确;“岔路”说的不是对社会性质的认识,故B项不正确。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3.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4.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5.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6.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树立起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上的一座伟大里程碑。

7.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8.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准备。

9.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其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界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热考视角

视角一主流历史意识——“救亡图存”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下表是有关“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的表述。据此可知()

A.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一致

C.经历了由反封建到求民主的转变

D.始终体现了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要求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史实,A项农民阶级革命运动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贯穿始终”;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侧重于反封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侧重于反帝,戊戌变法的斗争目标是反帝,辛亥革命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反封建;C项不符合史实。它们都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故选D 项。

视角二不同的史观,相似的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以下观点与此说法立场一致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近代化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近代化总是以某些领域的倒退为代价

D.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答案 C

解析题干虽然强调太平天国的破坏性,但并没有认为阻碍了近代化发展,A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反抗斗争,B项“加速半殖民化”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D项“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说法错误,与题干观点也不一致。故选C项。

视角三史学方法——计量史学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恰好成为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民变”说明非民族矛盾,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材料无法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D项。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答案 B

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视角四史学前沿——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下列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B.领导人仍有浓厚的封建皇权思想

C.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

答案 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要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故只能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D项不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A、B项虽然

符合太平天国起义,但不能佐证题干的观点。

著名民国史学家汪朝光在《民国初期的西式民主政治实验及其挫折》一文中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致辛亥革命失败

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反动势力鱼死网破

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与世界背景的问题无关

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

答案 A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1854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规定:“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这一规定旨在()

①树立王侯权威②强化尊卑关系③重建等级秩序④建立天王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由“侯、丞相轿出”可知太平天国将领想树立王侯权威,故①正确;题干材料明显是在强调尊卑观念,故②正确;由“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说明他们想树立等级秩序,故③正确;材料中“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没有反映出天王专制的信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说明农民阶级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成为领导阶级,从侧面说明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产生新的阶级领导革命,故D项正确;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是因为没有先进阶级,B项与D项比较,B项不是最佳答案,故B 项错误;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说明材料“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故A项错误;当时工人阶级力量微弱,不可能形成工农联盟,故C项错误。

3.“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从“这表明”,可见题目强调关注材料信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从“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可见列强意图维护在华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太平天国政权性质,故C项错误;列强实现以华治华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D项错误。

4.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 A

解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而宣统帝退位是在2月,故D项错误。

5.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答案 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是对之前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根本否定,这也是《临时约法》重要的意义,所以其“革命性、民主性”表现在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故B项正确;A、C项是《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如B项更符合题意,故A、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A、C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7.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开始重构中国的价值体系

答案 C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D项都不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故A、B、D项错误;五四运动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

8.1919年5月18日,陈独秀发表文章说:“(日本)又要侵害我们的山东,这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存亡问题,应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无论是学界、政客、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出来反对日本及亲日派才是。”陈独秀意在()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明确五四运动的目标

C.呼吁中国各界团结救国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七讲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 岳麓版

第七讲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命题点1政治民主化 1.(2018·青岛)《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C)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2.(2018·雅安)三民主义中反映孙中山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使劳动者摆脱贫穷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8·成都)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命题点2思想近代化 4.(2018·扬州)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C)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5.(2018·孝感)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B)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李大钊(1889—1927)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6.(2018·包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D)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2018·滨州)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C)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2018·衡阳)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2018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B)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 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第十讲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十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高二历史组 【考题再现】 1、(2010年山东)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2010年全国)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2011年全国)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4、(2011年全国)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考纲要求 课标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 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捉弄个过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2)清政府打着“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革命组织的建立: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①兴中会成立,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报《民报》。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后失败;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2.主要进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地区发动起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⑤宣统帝下诏退位。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3.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⑦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⑧资产阶级共和国;使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易错扫描】 (1)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2)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中,“鞑虏”指满清贵族而非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学案(无答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制作:商秀秀审核:高二历史组 一、辛亥革命 探究1:温习15课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阅读下列史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探究1: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4分) 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探究2: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2分) 探究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五四运动的看法。(2分) 【拓展延伸·核心深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 1)推翻满清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从世界影响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真题在线·强化演练】(B层) 1、(2019年广东高考)下图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一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1)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中国近代化先驱;3)移风易俗的倡导者;4)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2、4评价的角度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看,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思想解放,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新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成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5、孙中山事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1905年,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组织革命武装起义;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1924年,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创办黄埔军校…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定稿) 主备人:罗金明基组成员签字:杨兆高、向小敏、覃俊豪、杨新华、谭新、蓝燕琴 使用时间:第五周领导签字____ ______ 【课标点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自学导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 同盟会成立: (1)时间和地点:_____ 年在_________ 成立。 (2)纲领: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上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 -_____ ___ 主义,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 (2)结果:12日武汉三镇光复。成立________________.。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称之为___________ 。(双十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在_____成立,孙中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一统,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时间:1912年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_____ 和-______;确立_________ 的政治体制等。(3)性质:这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宪法。 (4)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___________ 的进步意义。 (5)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3、各省独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 4、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 5、清朝统治的结束(1636--1644--191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第十五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队伍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兴中会建立——革命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革命领导 4、思想基础:革命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理论宣传:1900-1905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 兴中会 城里:1894年,美国檀香山成立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影响: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 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日本东京成立 纲领:十六字,后阐发未三大主义,“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还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彩排 二、经过 武昌起义——(爆发标志)……武汉三镇光复……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失败标志)……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危机:部分财政权掌握在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反应了资产阶级葛民拍的拖鞋和软弱

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 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 2.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4、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历史地位: 1、是中国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本质目的: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政权 结果:被袁世凯废除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评价 (一)性质: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二)失败: 表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脱离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武装)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评价 1.政治上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日本对中国历来就有野心,表现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刀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主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所。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①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②评价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①原因: 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支持军政。(恢复帝制) 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 ②过程: 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历史局限: ①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②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影响及意义

辛亥革命的影响及意义 起初,知道并了解辛亥革命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袁大头-- 袁世凯,窃取享用了辛亥革命的一些成果,最终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经过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 历史。在这段伟大的历史中,辛亥革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

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然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统治;中国人民没有真正获得民主自由的权利,国家也没有真正获得独立。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对现代的影响 第一,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二,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案 一、确定目标 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利用各种途径 获取或占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加强交流与互动。 ②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合作讨论,并结合老师的提问,辩证地分析理解“三 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 发展的重要源泉。 ②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二、自主梳理 (一)酝酿: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准备武装起义 2、宣传革命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革命党人等首先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结果:起义军成立,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历 史称此次革命为。

3、影响: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省宣布独立。统治土崩 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以纪元。 2、巩固:1912.3,颁布由制定的《》,具有的性 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和。 (四)变局:袁世凯窃取政权 1、1912.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下诏退位。3月,在北京就任中 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影响(性质、意义、局限性) 三、合作探究: 1、“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2、阅读比较课本42页的《临时约法》内容与所学的戊戌变法,探讨“民国总统 与封建皇帝的区别”,那么关于此宪法的性质内容,你得出什么结论?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你从 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课后延展 1、社会调查:阅读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对辛亥革命反思的作品,调查辛亥革命时期本地的社会现象,更深刻地认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下层人 民的生活现实。 2、搜集孙中山的生平故事和名言警句,体会孙中山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讲一讲 我心目中的孙中山,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潮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潮 105021224 冯宇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标志性事件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次产阶级明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邱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创办了新式学堂,后来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废除了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它是整个武昌起义的导火事件。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派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由此,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忠上先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动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的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得他有可能成为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他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指仁人闷得巨大历史贡献,奖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恋。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中国历史上,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制度受到北洋军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当时中国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元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并未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毕竟是中国中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辛亥革命后,真正的民主和共和并没有得到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君臣关系是汉代董仲舒以来中国思想中“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因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除了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之外,也对于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因此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会进一步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同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不同 福建沈君飚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也有诸多的不同。 1. 历史背景不同。 辛亥革命: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和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这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财税猛增;同时,军阀混战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阶级基础和领导阶级不同。 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民国初年,国内出现了兴办实业的高潮,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宣传民主革命、建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缔造民主共和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则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始终同进步社团和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及时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3.思想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为民主革命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赞成社会主义,他们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准备走俄国式的道路,这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4.群众基础不同。 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五四运动:规模是空前的,涉及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从卷入的阶层来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运动的初步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5.斗争方式不同。 辛亥革命: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新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五四运动:主要采用“三罢”斗争的形式,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的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1.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山东教育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分题中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 44——45页。所在的单元主题系《不屈的中国人》,该单元以“遭受欺辱—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最后取得成功”这样的设计路线,设计了《不能忘记的屈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三个分题。前面两个分题首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致使山河破碎、国宝被掠、人民遭受屠杀的血腥事实,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第二个分题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的侵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本单元第三个分题,是让学生了解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祖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帮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情感与民族责任感。其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教材突出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和辛亥革命的胜利,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最终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应该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五四爱国运动》是探索救国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教材介绍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情况和意义。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将探究、调查访问、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和评价历史事实,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的学习方式。教材力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引导学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情感的基础,少年儿童崇拜英雄人物,但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相当有限,本课承接小学其他年级,让学生了解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和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激励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