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六朝文学之第七章.ppt.Convertor

魏晋六朝文学之第七章.ppt.Convertor
魏晋六朝文学之第七章.ppt.Convertor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南北朝的时限以及朝代的更替: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刘宋王朝,标志着南朝的开始。在此之后,历经了齐、梁、陈三个朝代,最后被隋文帝杨广于581年灭陈而宣告南朝的结束。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在少数民族的夹攻之下亡国,一部分晋王室成员迁都建康,东晋王朝成立。而在北方则经历了五胡十六国这样一个较为混乱的过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形成与南朝对峙的局面。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立北周政权。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被隋所取代。

第二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一、北魏文人:

北朝文学的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这时的崔浩、高允等人可以算是北朝文学的先驱。而北魏最著名的文人则是温子昇。诗歌代表作是《捣衣诗》。文章传世较多,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

二、东魏及北齐文人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以邺城为都的西魏及北齐政权的文学成就要比处于关陇之地的东魏及北周要高。北齐最著名的文人有来自南方的颜之推,萧悫。

还有一些产于北地的作家。这些作家大多都效仿南朝名家,较为著名的是邢邵、魏收。邢邵学沈约,代表作是《思公子》,风格近于齐梁;而魏收则学任昉,代表作《挟琴歌》。

三、西魏及北周文人:

苏绰模仿《尚书》作《大诰》。提倡文章应该摒弃南朝文风,而应以复古来进行文风改革。苏绰

他是在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倡以复古而为革新的文人,在它的影响与启示之下,隋朝的李谔在《革文化书》中明确地提出以复古为革新隋末的王通《中书》中反对宫体诗,主张复古唐代的王勃等初唐四杰、陈子昂以复古来革新诗风再到中唐韩柳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

庾信、王褒等人在西魏攻陷江陵之后被迫长期滞留北方,这一批南来之士构成了北周文坛创作的主力军。随着他们的北迁,齐梁文风也了随之而北传。

王褒,以写应用性的骈文而著称。诗歌的代表作有《渡河北》等。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1、永嘉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给南北文风的交融提供了基础。

2、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政治,使南北风化交融初露端倪。

3、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使得南北文风交融成为可能。

4、庾信、王褒等南朝诗人使北,真正实现了南北文风交融

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庾信的生平、创作道路。

庾信的一生以他在42岁时出使西魏而滞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前期的庾信生活在梁国最为安定的时期。他前期的作品,多是一些应制、奉和之作,很少有自己亲性情的抒情与流露。但是在庾信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最早暗合格律的五、七言诗。

庾信前期诗的思想内容无甚可取之处,但在诗歌的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唐代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

“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明·杨慎《升庵诗话》)

“庚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2、后期:42岁时,庾信出使西魏。在这一年,江陵被西魏攻破,庾信无法南还,只得滞留北朝,历仕西魏和北周两朝。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位极尊崇,但内心里却被“乡关之思”所萦绕。这种“乡关之思”在他的诗文之中发为哀怨之辞。他的诗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深切的情感,艺术上超越他前期的作品。“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就是对庾信晚年诗文艺术成就的肯定。

二、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

1、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2、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得庾信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气象,被杜甫誉为“庾信文章老更成”。

(1)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2)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三、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由于思想内容的变化和北方文化的熏染,庾信的诗歌具有了写实性和抒情性结合的特点。

(2)在诗的体裁方面,庾信也有所继承、发展和创造。不能不令人惊奇:自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和杂言诸体,竟无不应有尽有。

(3)庾信在诗歌意象和意境方面,不仅集六朝之大成,而且集前代文学之大成。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汉魏六朝文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物大赋 2、汉赋四大家 3、纪传体 4、《史记》的互见法 5、《汉书》 6、《古诗十九首》 7、建安七子 8、建安风骨 9、左思风力10、潘陆11、玄言诗12、颜谢 13、田园诗14、《文心雕龙》15、《水经注》16、《诗品》 17、徐庾体18、《玉台新咏》19、永明体20、《世说新语》 21、宫体诗22、骈文23、志怪小说24、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 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4、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和手段。 5、汉乐府诗有哪些艺术成就。 6、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8、简述谢灵运与谢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9、简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说明陶渊明诗的风格特色。 10、简述陶渊明的词赋、散文创作。 11、鲍照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哪些特殊的贡献? 12、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诗人。 13、以江淹《别赋》为例具体分析骈赋的形式特点。 14、简析《搜神记·干将莫邪》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15、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情况。 三、举例论述题 1、举例论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2、班固评述司马迁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加诠释与简要评价,并举例说明此种写作原则在《史记》中的体现。 3、举例论述《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在反抗封建礼教时的异同之处。 4、试比较三曹诗歌创作的不同。 5、举例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6、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7、南朝民歌语言运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之。 8、举例论述谢眺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9、举例论述《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四、作品 《项羽本纪》《上邪》《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归去来兮辞》《蒿里行》《短歌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郁郁涧底松》《少无适俗韵》《结庐在人境》《种豆南山下》《野外罕人事》《精卫衔微木》《登池上楼》《对案不能食》《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西洲曲》《敕勒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

魏晋南北朝史专著目录(1998-2003)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书海出版社,2002年。 马植杰《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 谢宝富《北朝婚丧礼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王利华《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雷依群《北周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克辉《魏晋南北朝籍账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 王启涛《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论考》,巴蜀书社,2001年。 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维荣《拓跋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 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年。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刘长东《晋唐间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 米文平著《鲜卑史研究》,中州古籍版,2000年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分为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和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此时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上流社会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者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仅仅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缺少艺术的虚构,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一、小说的起源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最初指琐屑的言说,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是小说家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七略) 1、神话传说。(尽管记载十分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因素)神话传说一部分被采入正史,逐渐凝固; 一部分不断发展丰富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穆天子传》《燕丹子》 2、寓言故事。(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小说源头 ——《庄子》《韩非子》 3、史传。(写人叙事为小说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战国策》《三国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15家小说,均已亡佚。 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托名东方朔之《神异论》托名班固之《汉武帝故事》 二、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1、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分类 3、佛法灵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六朝文学

六朝隋唐文学 一、填空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曹操《观沧海》。】【文学批评专论:曹丕《典论论文》。曹丕代表作:《燕歌行》】【曹植前期精神风貌代表作:《白马篇》,后期:《赠白马王彪》,另有《洛神赋》。】【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徐幹、阮瑀、应玚、刘桢(高风跨俗)。】【建安著名女诗人:蔡琰《悲愤诗》。】【竹林七贤: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型抒情组诗咏怀诗)、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志人小说《搜神记》、《幽明录》,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沈佺期、宋知问为律诗做出突出贡献。】【陈子昂主张:“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南北朝前期:谢灵运、鲍照、谢眺,后期:庾信。】【太康诗风:陆机(华亭鹤唳),潘岳。】【建安风骨再现:左思(洛阳纸贵)、刘琨(闻鸡起舞)。】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明,文人政治热情高昂,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多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艺术风格骨力遒劲、明朗刚健。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情感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刚健清新的完美结合,就成为建安风骨的基本风格。 2、左思风力:左思的作品反映自己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充满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立意意识,始终贯注着豪迈的气概。由于作品在对抗与冲突中呈现出激情与力度,因而成为建安风骨的嗣响。钟嵘称其为“左思风力”。 3、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反映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 4、上官体: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范式,其创作绮错婉媚,具有注重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总结六朝以来创作技巧,提出“六对”、“八对”之说,成为后世创作律诗的规范,仿效者遍布宫廷内外,是唐代诗歌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诗歌风格。 5、宫体诗:以描写女性的姿态容貌为对象,以雕藻绮靡的形式寄寓放荡内容的宫廷诗歌 三、背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冲淡清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泛》】【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 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

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如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政治眼光敏锐,论说缜密睿智,保持了战国纵横家雄恣辩丽的风格。到了西汉中期,散文开始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如桓宽的《盐铁论》,本是关于国家财政方针讨论会议的记录,也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偶句,这成了东汉散文的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后来演化为六朝的骈文。东汉后期散文多批评时政,期以补救,如王符的《潜夫论》等。 代表汉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以记人为经,叙事为纬,开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河。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完整地记述了汉武帝以前的中国历史,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司马迁首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他对历史和社会具有

六朝志怪小说中_祈寿_情节之文化考察_张黎明

2009年6月 第27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aiy ua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 log 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9  V ol.27 N o.2 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张黎明,李 艳 (天津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祈寿情节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大情节类型,是民间祈寿信仰、祈寿心理的反映。祈寿情节中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可分为三类:祭星祈寿、向鬼祈寿、向佛祈寿。通过这些祈寿情节可以看出民间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即祈寿的功利性、人情化特点以及儒、释、道的交互影响。祈寿情节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 关键词:祈寿;祭星;借寿;功利性;人情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9)02-0057-05 人情都是好生惧死,祈求长寿是汉民族中起源较早、影响深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风尚、宗教祝祷、艺术审美中都可以寻见这种祈寿文化的印记,在这其中小说作品的展现又更加直观而生动。本文拟就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加以分析,以探求这一时期世俗民众的祈寿心理特征①。 一 现实生活中,祈寿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的长命锁、百岁宴,老人的重阳节、寿星图;简单的默默祝告上苍,复杂的做法事、摆道场、请神送佛,不一而足。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就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 (一)祭星祈寿 在民间信仰中,祈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寿星。汉魏时,寿星执掌国之福寿,是当时的国家祭祀之一。《史记·封禅书》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1]这大约是在古代星占思想基础上发展来的。除了寿星,还出现了拜祭北斗祈寿的观念,《搜神记》卷三《北斗南斗》是对这一祈寿方式的较早记载:术士管辂见到赵颜,谓其必定夭亡,赵父求管辂为赵颜延命。管辂让其准备“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在卯日时,把所备之物献于正在下围棋的二人: 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饮数 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 颜唯拜之。南面坐者人语曰:“适来饮他酒 脯,宁无情乎?”……语颜曰:“救汝至九十 年活。”颜拜而回。管语颜曰:“大助子喜, 且得增寿。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 南斗。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 从南斗;祈福皆向北斗。”[2] 这是一个朴素的有趣故事,文中物什的选择也颇为经心:清酒、鹿脯、桑树、围棋等,都是与长寿有关的吉物;而且一顿酒、脯换来了增寿至九十的超级回馈,可见在人们的想像中主生死的南斗、北斗还是极为慷慨,非常有人情味的。在古人的观念中,斗星曾被认为是极星,是天地的中心,掌管生杀化育。后来这种观念为道教所吸收、利用,成为道教的一大祝祷对象[3]。汉魏时,这一观念的道教色彩还较淡,主要是建立在北斗君掌管阴间鬼事的信仰基础上,如纬书《老子中经》谓北斗“持人命籍”,各种阴间冥吏统归“鬼官北斗君差遣”[4]。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虽然阴曹地府主要由泰山府君掌握,但“北斗主死”的观念依旧常见。如《搜神记》卷九的“道士吕石”中吕石梦见到了北斗门下,随后亡:“石昼卧,梦上天,北斗门下见外鞍马三疋,云明日当以一迎石,一迎本,一迎思。石梦觉,语本、思:`如此,死期至,可急还,与家别。'”[2]《幽明录》中有“王姥”事:“吴时,有王姥,年九岁病死,自朝至暮复苏,云:`见一老妪,挟将 *收稿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6-),女,山东邹平人,天津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① 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虽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祈寿行为,而且汉魏六朝的神仙传记不乏其数,但宗教的狂迷并不能完全代表俗众的虔诚。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 1、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二首。 2、(),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在汉魏六朝文学中,有两对文学兄妹的创作很有名,他(她)们分别是()、()与鲍照、鲍令晖。 4、曹丕,谥魏文帝,有(《》),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 5、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6、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分别为()、()与秦嘉、徐淑。 7、王羲之和谢安,两人的散文创作,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后者有书信体散文(《》)。 8、汉魏六朝在文学史上有两对文学夫妇,他(她)们分别为司马相如、卓文君与()、()。 7、建安七子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有《王粲集》,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9、()和(),两人的散文,各有其特点,前者世称王右军,有《兰亭集序》,后者有书信体散文《与支遁书》。 10、()的《自悼赋》是一篇由女子所写的伤悼自己命运的赋。其赋的前半部分叙进宫遭弃的过程,后半部抒写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文学史上开了自悼的先例,其后有左芬的《离思赋》,还有江采蘋的(《》)。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12、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3、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35、西汉最有名的散体大赋是(),其创作流传至今的计有六篇赋,那就是(《》)、《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二世赋》。 14、东晋田园诗人(),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15、南北朝时,由南朝而入北朝的文人中,在创作上成就最高当推()与()。 16、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诗歌的()的骈文的盛行。诗歌格律化有()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7、()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19、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第2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 2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4 ────────── 收稿日期:2003-08-12 作者简介:何宗美(1963-),男,湖南永兴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过专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等。 - 1 - ?文学研究? 汉魏六朝文学三题 何宗美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客观地揭示李广悲剧的原因;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在“官俸说”、“五斗米道说”之后,提出“口粮说”;对《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的问题,发挥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对他说提出商榷。 关键词:李广;陶渊明;《诗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1-0001-07 一、李广悲剧原因辨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传文学巨著《史记》中描绘的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人生悲剧,千百年来一直让人获得一种震撼心灵的强大的审美力量,李广的艺术形象令人生发敬仰之情,成为我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千古不磨的人格美的典范。应该说,对李广的悲剧及其原因、对其人格及其意义,无论是普通世人还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学者,基本的认识理当是无大异的。但事实亦不尽然。《光明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李广的悲剧》的文章,此文否定李广杰出的军事才能,对李广的高尚人格也持贬斥态度。作者竟然认为:“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并得出结论说:“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1]这种观点粗看起来,似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事实上则是对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一文的误读,更是对汉代名将李广“飞将军”形象的曲解。作者所持的不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应有的客观公允的科学态度,得出的看法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上和审美上的误导。 因此,关于李广悲剧的原因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具言之,至少有三点认识须加以澄清。 其一,“李广难封”的悲剧,其原因是否出在汉武帝不用无为而治的前朝将领和汉朝在战略方针上的转变呢? 事实上,说汉武帝不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1]李广,是说不过去的。因为 李广有20余年(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9年)军事生涯在武帝时期度过,在此期间,举凡大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不用李广的。例如,元光元年以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元光二年李广隶韩安国共将30万大军分五路匿马邑,欲击匈奴;其后四年又以李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元狩二年,再以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进击匈奴左贤王;尤其是元朔元年,在匈奴大举进犯、杀辽西太守、败韩安国将军的情况下,武帝首选的能抵挡匈奴进攻的将领不是别人,而是李广。这足以说明,武帝对匈奴作战的战略方针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因李广是前朝将领而轻视他。 李广历任文、景、武帝三朝将领,他的不赏功、不封侯并非起于武帝,其悲剧命运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将军列传》中开头一段云:“(广)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卷一百九) 此言细加咀嚼,意味深永。它非但不能说明“无为而治”的文帝对李广的重用,而只能说明文帝不过把李广当作“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的猛夫而已。 其二,历史上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是否只是一名“斗将”[1],而非真正具有大智大勇的大将之材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只须弄清两点:第一是“飞将军”的由来问题。《史记》本传曰:“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又曰:“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

魏晋南北朝小说及文学理论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含义的演变与桓、班的界定志怪小说与《搜神记》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小说名称由来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小说”显然指的是那些无关宏旨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个词组并非专指文体,与后世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含义不尽相同,但从中所表露出的对小说价值所持的保留态度,影响到后世小说的缓慢发展。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 桓谭: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文选》江淹《李都尉陵从军》诗注引桓谭所称“小说”,继承了庄子说法,他把“合残丛不语,近取譬论”的短书视为小说,言下之意,将“小说”视为子部类中的一个门类。 班固: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班固将“小说”视为稗官所收集的“街谈巷语”或“道听途说”视为小说,并且认为它们可补正史之不足,视其为正史的附庸。班固在收录诸子百家后著录有小说家十五家,但其书均已不存。 桓谭与班固对小说的界定,影响了后世史家与目录家,或将小说归类为子部,或归入史部,纪昀《四库全书》尚且固守此种观念。直至晚清“小说界革命”,在学人观念里,小说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为四大文体之一。 小说创作,与小说观念的进步并不同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唐宋是其成熟定型时期,明清则是其高度繁荣时期。 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诸如绝域殊方的山川物产、神仙方术、鬼怪妖魅、佛法灵异等。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现实,灾祸和死亡的威胁,使宗教迷信思想和社会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风气得以流行,加上战国以来就有的怪异之风被当作真事流传的传统,造成了志怪小说的兴盛。留存至今的志怪小说有30多种,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晋元帝时召为著作佐郎,曾任始安太守、散骑常侍等职。有史才,曾著《晋纪》,又性好阴阳之术。史载他搜求异闻撰《搜神记》的主旨,乃在于以“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晋书?干宝传》),“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内容丰富,其中一些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表现了人民对暴虐政治的反抗,如《三王墓》、《韩凭妻》、《东海孝妇》等。《搜神记》中还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这些神话和传说不论题材还是艺术手法对后来的小说、戏曲都有明显的影响。 《搜神记》尚处于小说萌芽阶段,因而记事简约,文字朴素,结构比较简单,还缺乏细致的描写和艺术的虚构。但也有不少优秀篇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所谓“志人”,就是记录人物的轶闻琐事。汉末以来盛行的士大夫的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在玄学大兴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畅行,从而为志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临之子,出

《六朝作家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六朝作家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一、别集 黄节《魏武帝诗注》、《魏文帝诗注》(合集),《曹子建诗注》 夏传才、唐绍忠《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丁晏《曹集诠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存古籍室)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杨逢辰辑《建安七子集》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 吴云等编《建安七子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存古籍室)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 鲁迅《嵇康集》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存古籍室)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 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 聂恩彦《郭弘农集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董志广《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汤汉《陶靖节先生诗》 陶澍《靖节先生集》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 黄节《谢灵运诗注》(存古籍室) 叶笑雪《谢灵运诗选》(存保存本室)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黄节《鲍参军诗注》(存古籍室) 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郝立权《谢宣城诗注》(存古籍室)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李长路等点校,中华书局,1984) 李伯齐《何逊集校注》(齐鲁书社,1989) 刘畅、刘国珺《何逊集注·阴铿集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张帆、宋书麟《阴铿诗校注》 倪璠《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 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 二、总集、选集 萧统《昭明文选》 徐陵《玉台新咏》 郭茂倩《乐府诗集》 许槤《六朝文絜笺注》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

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

第21卷第1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21 No.1 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 程章灿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六朝文学关注颇多,其研究成果与观念方法也有不少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加令人瞩目,有新意的论著颇多,其中某些对于六朝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六朝文学的研究。本文择要介绍其观点,并指出,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成果仍有待我们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汉学;六朝;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1-01-05 研究六朝文学自然不能脱离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但历史文化涉及面很广,我个人的专业兴趣基本上只限于六朝文学,即使对于六朝文学,个人的理解与研究也十分有限。虽然这些年来比较留意国外汉学界的研究动态,较多地关心海外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但我的视野毕竟是相当狭窄的,我的了解必定是很不全面的。因此,我只好将题目“损之又损”,将范围缩小到欧美的六朝文学研究,并以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为主,兼及与其相关的六朝历史文化研究,即使这样,也难免挂一漏万,聊为管窥而已。 六朝文学的研究,在国外汉学界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由于学术观念与学术传统的不同,国外汉学界对于中国学术界习惯上称为“魏晋南北朝”、“六朝”的这一历史时期,除了沿用中国学术界的提法之外,通常还有其特有的一些提法。日本汉学界习惯使用的有“中古”、“中世”等名词,“中世”实际上包括六朝隋唐,例如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使用。这种提法其实来自西方,与欧美学术传统有相当大的联系。西方史学中早就有“中世纪”或者“中古”的称法。对于中国的六朝时期,欧美汉学界习惯上或者称为the middle ages,那一般是包括隋唐在内的,与谷川道雄的“中世”相同;或者称为early medieval China,所谓early,就只包括六朝隋唐的前半段——六朝。通过海外汉学成果的译介,这些术语概念也逐渐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观念思维。the middle ages或者early medieval China,这两个西文名词实在要译成中文,只好勉强说与“中古”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的对应体(counterpart),在其不完全对等的因素当中,正好体现了西方语言及学术语境的不同。这些术语是欧美汉学术语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深深扎根于欧美汉学的传统土壤之中,并且体现了欧美汉学的某些历时悠久的传统观念。比如,所谓the middle ages或medieval China,其前提是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附或类比;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而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早(early)、中(middle/medieval)、晚(late)诸时段,与early medieval China相对应的还有early China(早期中国),那是相当于我们习惯所称的“先秦”或者“先秦两汉”,还有所谓imperial China(帝制中国),基本上是指秦朝以后。这些术语各有所指,实际上都体现了欧美学界特有的中国历史分期观念。 这个话题牵涉面广,本文没有办法充分展开。我在这里提出这个话题,是为了将其作为一个引子,从这个话题过渡到一个组织和一个刊物。实际上,Early Medieval China是一本专业学术刊物的名称,以英文出版,其中文标题为《中国中古研究》,它是由美国的中国中古研究会(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Inc.)编辑出版的,至今已出版12期。这个学会是美国亚洲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简称 收稿日期:2007-11-03 作者简介:程章灿(1963-),男,福建闽侯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海外汉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创新基地项目成果。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 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 安 文 学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 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 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 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 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

第3卷 第1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V ol.3N o 11 2004年3月 Journal of Luohe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 (C omprehensive ) Mar 12004 收稿日期:2003-08-24 作者简介:赵革萍(1968-),女,河南漯河人,漯河实验高中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 赵革萍 (漯河实验高级中学,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动荡的社会背景,坎坷的人生命运,触动了汉魏六朝文学家的感伤情思。他们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确让世人瞩目。 关键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悲怨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4)01-0065-03 中国的悲怨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哪个时代没有“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剧作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尽管儒家的正统诗教始终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量,但悲怨文学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生命。在回顾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时,汉魏六朝人“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开拓,尤其令人瞩目。 一、悲怨文学的发展特征 汉魏六朝是介于秦汉和隋唐两次长期大统一之间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封建社会各种内在矛盾的蓄积和激荡,使这段历史行程充满了曲折、磨难,无数生灵因之涂炭。在时代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社会土壤中,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酿成了汉魏六朝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悲怨文学。 早在汉末,出现了“文温而丽,意悲而远”的古诗十九首。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接着,建安文人是在扰攘之时、兵革之际来抒发那种悯民生之疾苦、亟思建功立业的情怀。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便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显著特征。正始文人在继承建安风骨的同时,又深化了建安文学的悲凄内容,愤世嫉俗与任性使气便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风貌。西晋文人则在咏叹身世和时节转换中,透露出无法排遣的忧闷和悲苦的心境。由此可见,沉重而哀伤的古诗十九首,慷慨悲哀的建安风骨,忧郁凄恻的正始之音,无不畅快淋漓地以悲怨之情为特征,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创作思潮。 到了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赏会自然的山水诗和轻歌曼舞的宫体诗,它们恰如五光十色的纱幕,环裹缠绕着浸满血泪的时代苦难。但这类作品里面依然渗透着六朝文人对命运的忧虑,对人生的悲观。东晋名士的兰亭诗会,在吟咏山水中,宣泄着对人生的忧嗟之情。谢灵运的山水作品,往往是政治上的怨愤和内心的凄怆所凝就,“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可见,他们遨游山水,是为了排遣其政治上的苦闷。而南朝末期出现大量的宫体诗,与当时的佛陀风潮一样。佛教本是大乱时代给予人们的一种麻醉剂,“陈佛士安乐”,为了扩大宣传,不惜“设乐以诱愚小俳优,以极招远会”。这恰恰就为外佛内奸的人们开了方便之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人生颓唐灰心的南朝士族的自我麻醉的心理。因此,可以说,汉魏六朝的山水文学和宫闱文学,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人生的悲凉、失挫和及时行乐思想,它们与当时的悲剧作品一起,构成了汉魏六朝文学的独特风采。 二、悲怨文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为什么这段历史会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哀伤情调呢?为什么其风格会如此凄清、悲怨呢?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哲学思潮和审美风尚有着密切联系的。 统一的帝国衰亡之后,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王朝更替频繁。汉末以来的频仍战争,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外族侵扰和南朝皇室、宗族之间倾轧争斗,以及随之而来的屠戮、时疫、饥馑、流徙……这沉重的灾难深深地压在人们的头上。因此,即使这期间曾经出现过三国鼎立的相对安定局面———晋太康的短期中兴,或东晋时江南的繁荣,然而强汉大统一的兴盛现象已不复出现了。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人们再也没有强汉时那种豪迈的气概和勃兴的精神风貌,普遍存在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哀怨和失望。这感伤的内在心情与悲凉的时代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文士们的创作。 但汉魏六朝哀怨凄怆的旋律不仅是时代的刺激和感染使然,更重要的还是当时以哀为主的美学思潮的盛行。 汉魏六朝之际,社会几经动荡,儒学自两汉以来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曹操在选拔人材时就大胆地摒弃忠孝标准,认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录用。天子的神话被粉碎了,礼法暴露了它的虚伪,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