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土地利用的地下水水文效应分析_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_张勃

干旱区土地利用的地下水水文效应分析_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_张勃
干旱区土地利用的地下水水文效应分析_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_张勃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丰富。但也因各年冬、夏季风进退早迟,强度不一,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旱涝、高温、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根据近三十年(1980~2009年,下同)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8.0℃。年平均降水量1133.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522.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826.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4天,最多年降水日数144天,最少年降水日数9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初霜日11月13日,终霜日3月26日,年平均无霜日230天。年平均风速3.1米/秒,冬季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 一、四季特征 春季(3~5月)气温逐步回升,雨水逐渐增多。春季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26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3.3%,平均日照时数503.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5%,春季有时有“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发生。 夏季(6~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6.6℃,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历年平均有8.1天。夏季降水量平均为508.7毫米,比春季增加近一倍,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9%。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时段,称为“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梅雨期”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日照强烈,总日照为585.8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29.7%。8-9月台风季节,热带风暴(台风)造成大风、暴雨危害。 秋季(9-11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减少,秋季平均气温为18.0℃,近五年来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平均值均在19.0℃以上。秋季总降水量平均20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3%,个别年份有秋旱发生。前期由于副热带高压势仍较强,有时出现“秋老虎”天气,但高温持续时间不长。后期由于冷空气开始活跃,气温明显下降。秋季总日照时数500.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3%。 冬季(12月-次年2月)主要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冬季平均气温为5.0℃,各年差异较大,最高冬季平均气温达7.1℃,最低2.6℃。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出现暖冬机率增加,近十年来,冬季平均气温有8年高于历史平均值。冬季少雨,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冬季总日照时数为400.7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0.3%。 二、气温 昆山近三十年平均气温为16.1℃,最高年平均气温17.8℃,出现在2007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4.6℃,出现在1980年,年际变幅达3.2℃。四季中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2℃,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3.7℃。由于气候变暖,统计最近十年的平均气温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升高了1.0℃,比八十年代则升高达2.0℃。夏季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仅2.7天,九十年代为6.9天,最近十年达14.8天,并多次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的酷热天气。如2007年7月24日-8月3日间连续11天的高温天气。相反,冬季常出现暖冬天气,冬季平均气温近十年比八十年代升高了2.0℃。 三、降水、湿度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3毫米,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522.4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为826.1毫米(1992年),统计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有十年,占三分之一,有五年的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下。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4.9毫米,出现在1985年8月1日。统计全年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 毫米)平均为2.9天,以6-8月出现次数最多。 统计全年总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为124天,最高年份1980年达144天,最少1995年仅99天。月降水日数最多的为6月份,1月为最少。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各年变化差异不大,最大84%(1984年),最小69%(2005年),日最小相对湿度极值为6%(1986年3月5日)。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相反,一天中清晨气温出现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湿度最大时,反之亦然。 四、日照

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绿洲景观格局研究

第25卷 第1期2003年2月 冰 川 冻 土 JOURNAL OF G LACIOLO GY AND GEOCR Y OLO GY Vol.25 No.1 Feb.2003 文章编号:100020240(2003)0120094206 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绿洲景观格局研究 收稿日期:2002205220;修订日期:2002206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0102004)资助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 ),女,云南马龙人,1998年在云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E 2mail :mmg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032893.html, 角媛梅1,2, 马明国1, 肖笃宁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摘 要:在解译的张掖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景观类型综合处理,计算了绿洲景观格局的多个指数.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的组成以戈壁、沙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体现了荒漠基质受人工影响而形成的典型农业型绿洲的特点.绿洲内居民点众多,仅与少数类型邻接并且比较分散,戈壁、平原旱地和沙地分布则比较集中.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形状最复杂,戈壁的形状则最简单;同时,平原旱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的连接性均较好,在景观中占有较大比重,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 关键词:张掖绿洲;景观格局;景观指标;FRASTA TS version 3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景观斑块的形状、面积、数量和空间组合与景观中的物种分布、水土流失等生态过程密切相关[1~3].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探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因此,格局分析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大量定量指标的建立,促进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4~7].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景观格局是当前的新趋势[8]. 绿洲是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干旱区景观,是人类强烈干扰的区域,也是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其中游地区发育有张掖、临泽、高台、酒泉、金塔、鼎新、民乐、山丹等绿洲,农业开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景观变化最活跃的地区,呈现出荒漠化景观和绿洲化景观的强烈分异特征[9~13].探讨绿洲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将有助于了解绿洲景观格局与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对土 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景观生态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荒漠化有重要意义[14~17].考虑到黑河中游绿洲以人工灌溉绿洲为主,行政单元与灌溉绿洲单元相对一致以及分析的方便,本研究以行政区为边界,综合应用GIS 软件Arcview 的Spacial Analysis 模块以及美国著名的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Version 3,以黑河中游农业经济最发达、生态环境 建设最好的张掖绿洲(张掖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以期能对干旱区农业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建设有所裨益[18].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张掖绿洲位于100°6′~100°52′E ,38°32′~39°24′N ,年均温713℃,年降水量129mm ,年蒸发量2000~2350mm ,日照百分率为70%,是典型的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从绿洲发育的地貌类型看,该区是黑河的山前洪积扇绿洲,土壤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埋藏深,地下径流通畅,水质良好,基本上无土壤次生盐渍化

地下水跟踪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要点

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及应急响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要求,在编制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以及应急响应预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和要求: 1、跟踪监测点基本要求。现状监测井的布设应兼顾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因此地下水跟踪监测点优先选用现状监测点,有利用项目实施前的监测结果与实施后的监测结果的对比。 2、跟踪监测点位设置。一、二级评价项目,跟踪监测点一般不少于3个,以三个为准,分别为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和下游各一个。明确监测点的基本功能,分为背景监测点(上游)、跟踪监测点(场地区)和污染扩散监测点(下游可能受污染扩散影响的区域) 3、跟踪监测因子。跟踪监测因子与现状监测因子相同(基本水质因子和特征水质因子)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背景监测点枯水期采样一次,污染控制监测点(跟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4、跟踪监测制度。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背景监测点枯水期采样一次,污染控制监测点(跟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5、信息公开计划。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地下水跟踪监测点的水样检测,并由建设单位定期对地下水跟踪监测结果进行公布。 6、应急响应。从控制污染污和切断污染途径两个方面来制定预案。 一、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与应急响应预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等规定,项目建成后应对地下水环境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本次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利用已有的现状监测井,本项目灰场区地下水污跟踪监测计划见表1。 通过地下水跟踪监测,一旦监测地下水受到污染,根据超标特征因子确定发生污废水渗漏的污废水存储设施,立即将其中废水抽出排至事故水池中暂存,废水抽干后,对污废水存储设施进行维修,并同时利用污染控制监测点抽取受到污染的地下水,处理后回用。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中国丹霞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中国丹霞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冰后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中国丹霞是Udvardy (1975) 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代表。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个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有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中国目前已知的1 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从4 500 m左右的青藏高原面到海平面,涉及青藏高原半旱区、半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北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北热带湿润区,14个气候区内都有丹霞地貌的分布,且均以丹崖赤壁为其基本特征。 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江苏新沂马陵山;湖南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陕西凤

丝路重镇——张掖

丝绸重镇——张掖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指导老师:鹏 摘要:张掖地处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张掖地区历史古迹遗存众多,研究价值较高,对张掖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认清历史,促进张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张掖历史发展轨迹和张掖与丝绸之路两个方面进行简略的探究,以期能够对张掖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张掖历史研究 一、历史上的张掖 张掖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素来便是西北地区的重镇,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武汉气象水文及地形地貌 一、气象、水文 武汉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地带,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性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6.7℃,7月平均气温高达28.9℃,1月仅3.5℃。夏季气温高,35℃以上气温天数为40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8.1℃,武汉日均温≥10℃持续期达235天,年平均无霜期240天。一年四季分配也以夏季最长,达135天,冬季次之,为110天,具有冬夏漫长而春秋短促的显著特点。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本地区大气影响深度da=3.0米,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米。 武汉市区内水系发育,长江、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切割”成武汉三镇,两大水系支流有府河、滠水、长河、倒水等。以长江和汉水对区内地下水动态、水质影响最为突出。市区内分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对位于湖泊四周的建筑工程应高度重视地面水体的影响。 据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实测资料,长江武汉段最高洪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最低枯水位8.87m,水位升降幅度20.86m。长江、汉江与其两岸地下承压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愈靠近长江、汉江江边地段,水位互补关系愈明显。 二、地形及地貌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

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谓之武汉三镇。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武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m 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如武昌的磨山、珞珈山、汉阳的扁担山等,丘顶高为80~150m,组成残丘的地层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砂页岩。 2)剥蚀堆积垄岗区(III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的平原湖区与残丘之间。地形波状起伏,垅岗与坳沟相间分布,高程为28~35m。组成垅岗的地层主要为中、上更新统粘性土(老粘土)。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整个汉口市区及武昌、汉阳沿江一带,主要为由长江、汉江冲洪积物构成的I、II级阶地。 I级阶地: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江两岸地区,地面标高19m~21m。地层由全新统粘性土、砂性土及砂卵石层构成。区内有众多湖泊、堰塘、残存的沼泽地及暗沟、暗浜等。 II级阶地:主要分布于青山镇及汉口张公堤附近及以北东西湖与武湖一带,地面标高为22m~24m,地层由上更新统的粘性土与砂性土组成。 武汉地区无全新活动断裂,地震烈度I≤6度,属于地壳稳定区。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吉林省地下水协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第三章、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5) 第四章、设立方法 (6) 第五章、监测井建设要求 (8) 第六章、监测井材料质量要求 (13) 第七章、物探测井技术要求 (15) 第八章、抽水试验及样品采集要求 (16) 第九章、辅助设施建设要求 (20) 第十章、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25)

第一章、概论 1、监测井意义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情况的专用井。其施工方法和常规水井相似,完井后在井中放置监测仪器,并定时采取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监测井布置在污染源集中区点,在国外已采用水平井大面积测控地下水污染情况。

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分类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 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单管单层监测井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单管多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巢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中安装多根不同长度井管分别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丛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监测点(场地、区域)附近分别钻多个不同深度的监测

地下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 水利部水资源司 二00五年八月

目录 一、总则1 (一)目的和意义 1(二)指导思想 2(三)总体思路 2(四)划分原则 3(五)工作范围 4(六)基本要求 4(七)划分依据 5 二、技术路线7 三、区划体系8 四、划分依据10 (一)开发区 10(二)保护区 12(三)保留区 14五、功能区保护目标15(一)保护目标确定的原则 15(二)功能区保护指标 16(三)分区保护目标 16六、功能区命名和编码规则19(一)命名规则 19(二)编码规则 19七、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21(一)组织分工 21(二)进度安排 21附表式样22附录23

一、总则 (一)目的和意义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在生活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与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含水层被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一些地区由于废污水过量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不断加剧,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危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刻不容缓。 2、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保护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与公共安全。根据地下水的资源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的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准则,合理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履行《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地下水资源职责的客观要求。 3、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具有运动缓慢、补给周期长、循环更新慢、自我修复能力差、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后难以治理和修复的特点,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护。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下水主导功能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及标准,为地下水合理开发、保护、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筹兼顾、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划分具有主导功能的地下水赋存区域,体现国家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统部署;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精品

第 2 3 卷第 9 期地球科学进展 V o l . 2 3 N o . 9 2 0 0 8 年 9 月 S e p . , 2 0 0 8 A D V A N C 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6 6 ( 2 0 0 8 ) 0 9 ? 0 8 9 7 ? 1 8 黑河流域遥感 ? 地面观测同步试验 : ? 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 1 1 1 2 1 1 2 李新 , 马明国 , 王建 , 刘强 , 车涛 , 胡泽勇 , 肖青 , 2 1 1 1 1 1 柳钦火 , 苏培玺 , 楚荣忠 , 晋锐 , 王维真 , 冉有华 ( 1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甘肃兰州 7 3 0 0 0 0 ; 2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0 1 ) 摘要 : 介绍了黑河流域遥感 ? 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的科学背景、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以及

观测试验 方案和观测系统布置。总体目标是 , 开展航空 ? 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同步试验 , 为发展流域科学积 累基础数据 ; 发展能够融合多源遥感观测的流域尺度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 为实现卫星遥感对流域的 动态监测提供方法和范例。以具备鲜明的高寒与干旱区伴生为主要特征的黑河流域为试验区 , 以 水循环为主要研究对象 , 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地面雷达、水文气象观测、通量观测、生态监测等 相关设备 , 开展航空、卫星和地面配合的大型观测试验 , 精细观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高山冰雪和冻 土带、山区水源涵养林带、中游人工绿洲及天然荒漠绿洲带的水循环和生态过程的各个分量 ; 并且 以航空遥感为桥梁 , 通过高精度的真实性验证 , 发展尺度转换方法 , 改善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和间

地理奇观张掖七彩七彩丹霞地貌

地理奇观张掖七彩七彩丹霞地貌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境内,距张掖市40公里。方圆100平方公里的祁连山北麓丘陵地带,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公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临泽倪家营南台子村彩色丘陵地貌景区是中国丹霞丘陵地貌景观中的精品。张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位于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站在张掖彩色丹霞地貌的观景平台上,视野开阔,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观赏空间。张掖丹霞地貌被誉为“彩色丘陵中国第一”、“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张掖丹霞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 雄,即雄伟之美。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 险,即险峻之美。“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的向上、探讨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祁连山丹霞的险峻之美亦不为过。 奇,即奇特之美。纵目丹霞地貌群,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幽,即幽静之美。游览总长3公里的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犹如神秘的古堡给世人演绎传奇的神话故事,让人禁不住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与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之万事,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 美,即形态之美,结构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

气象地质水文

自然条件 气象 沈阳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坐落在辽河平原与东部丘陵的衔接地带, 是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最大的铁路、公路枢纽。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22度25分09秒至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至42度17 分30秒。沈阳地区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同时受海洋、大陆性气流控制,其特征据沈阳气象站观测资料记载是冬寒夏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凉爽湿润。春秋季短,冬夏季长。 据沈阳市1951年至200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和2003年以后的资料显示,沈阳地区多年平均风速s,最大风速为s,发生在4月份,风向为南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降水在年内各月分配很不均匀,其中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5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20mm,4~9月份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其中四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小为%,七、八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多年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为℃,最低气温为℃;多年平均地温为℃;结冰 最早为10月19日,解冰最晚为5月7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8cm,出现在2月份,冻结深度一般为120cm,最大冻结深度为148cm。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1)地形和地貌: 沈阳地区地貌上属于浑河冲洪积扇,地势平坦,市内最高处是东部的大东区,海拔65m,最低处是西部的铁西区,海拔36m,平均海拔约50m,地势由东 向西缓慢倾斜。地貌类型为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 (2)地质构成: 根据钻探揭示,本项目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 筑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冲积层(Q42al)、第四系全新统浑河新扇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浑河老扇冲洪积层 (Q32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2pl+fgl)组成。根据地层沉积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06月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2006版) 1 前言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专题研究”建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记作GWFS,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s)的应用,主导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弥补以往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评价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目标下国家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而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本技术要求仅是针对“GWFS”更好地应用而制定,主要服务于正在开展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标准、所需资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与步骤,以及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 3 引用标准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167-93 水文地质术语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 286-200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GWI-D5(200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4 术语与基本概念 4.1 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

张掖丹霞地貌简介

张掖丹霞地貌简介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张掖丹霞地貌主要分为遥相呼应的南北两大群块。北群位于张掖市北侧合黎山脉,距市区约25公里。北群山势低且平缓,主要以红白和赭红色为主色调。南群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距市区约有40~50公里。南群丹霞地貌地势相对险峻,以层理延绵,纹理清晰,色彩斑斓而称奇。 张掖丹霞地貌划分为窗棂状宫殿式、柱状式和巷谷式三类不同的地貌景观群,并分别描述了各类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景观特征;从景观的典型性、美学价值、科考价值、观赏价值四个方面评价了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的科教旅游价值;认为张掖丹霞地貌既有南方丹霞之秀美、又有北方雅丹之雄浑,彩色丘陵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气势宏大,这两种奇特的地貌景观相互衬托,成为国内独特的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是旅游观光、绘画摄影、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考察的最佳场所。..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摘要: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经过雨水洗润,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色彩斑斓的戈壁丹霞地貌令游客流连忘返。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位于临泽县倪家营乡和肃南县白银乡交界处,总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这里的丹霞色彩艳丽,气势磅礴,造型奇特,深邃辽远,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2005年11月由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钱雁秋编导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等影片均把该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地。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雄奇壮美,鬼斧神工,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貌面前,这些形容词都如此黯然失色,这个与九寨沟、黄龙、野柳、澎湖列岛、天山托木尔冰川一同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的张掖丹霞地貌,色彩之绚丽、风情之粗犷、气势之磅礴、造型之奇特、场面之壮观,让其PK掉西部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是中国丹霞地貌发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张掖市委、市政府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造张掖生态优势、凸显张掖生态特色的一个重大建设项目。 张掖坐落在河西走廊中部,南面是祁连山,跨过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面是合黎山,跨过合黎山是内蒙古高原。目前,张掖境内共有各类天然湿地316万亩。特别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张掖全境,流经345公里,形成了河流湿地62万亩,成为两大高原之间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和河西走廊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禀赋优势和文化传承,张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实施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项重要举措,列为全市“十大工程”的首要工程来加以推进。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依托62万亩黑河河流湿地,建设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20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评审,2011年 4月16日,经国务院审定,正式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批复命名后,我市湿地再次膺取的第3个国家级殊荣。根据规划设计,该自然保护区横跨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三县区,其中高台县辖区内为核心区,临泽县辖区内为缓冲区,甘州区辖区内作为实验区。保护好这片湿地,对于维系两大高原生态平衡,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持续南侵,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国防稳定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州区作为项目建设主体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做好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

依托城市北郊3万亩湿地资源,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于2009年12月23日被国家林业部正式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公园规划面积6.2万亩,其中保护完好的天然湿地3万多亩。保护好这片天然湿地,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区域地处城区北郊、城市上风向,是拱卫城区的一道天然屏障和天然氧吧,对改善城市空气湿度、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该区域又处于祁连山冲积扇最低洼地段,祁连山雪水融化后,其地表水和地下水都要向该区域汇聚,通过湿地的净化后返还黑河下游,对保证下游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这片湿地是目前全国距离城市最近的天然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其中有各类植物195中、动物124种,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于2009年3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一、二期规划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水源涵养、水系疏浚、生态恢复、水面景观、绿化景观、公园道路、入口广场、亭台长廊、厕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建成湿地栈道5公里、非机动车道20公里、亭台长廊14个、入口广场3处,完成退耕还湿地3000亩、恢复湿地植被3000多亩,疏浚渠道23公里、开挖漂流河4公里、修筑围堰坝11道、形成南湖、北湖等湿地水面2800亩。2011年,计划投资1.078亿元,重点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流泉会展接待中心、涌泉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成6公里非机动车道和3公里湿地栈道建设,实施鸟岛堆筑、水系疏浚、景观绿化和动物观赏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全力打造张掖湿地景观特色,努力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金张掖最美丽的后花园。

水文气象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

改进SEBS模型评价黑河中游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收稿日期:2014-05-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125023);甘肃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专项(1204WCGA013);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 (KZCX2-EW-312) 作者简介:周剑(1979-),男,浙江杭州人,博士,主要从事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zhoujian@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032893.html,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4年12月 第45卷第12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4)12-1387-12改进SEBS 模型评价黑河中游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周剑1,吴雪娇1,2,李红星1,李妍3,仲波4,潘晓多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4.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农业耗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准确估算干旱半干旱区绿洲蒸散发(ET )对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针对干旱半干旱区作物蒸散受土壤水分胁迫的特点,将土壤水分信息引入到SEBS 模型中,利用MODIS 影像,结合WRF 模式输出的格网和地面观测的气象数据估算2012年黑河中游绿洲蒸散发。与涡动观测结果对比:改进的SEBS 模型更适用于灌溉作物在水分胁迫下的蒸散发估算。进而分别在灌区和黑河中游整个绿洲尺度上评价2012年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灌区尺度上水资源利用效率是57%;以整个黑河中游为对象,由于考虑了地表水地下水的转换和重复利用,绿洲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可达到66%,但抽取地下水重复利用消耗大量的能源,为此需要提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做到既节约水资源,又节约能源。 关键词:蒸散发;感热;灌溉水利用效率;黑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3/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032893.html,ki.slxb.2014.12.0011研究背景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灌溉,灌溉绿洲的蒸散发是流域水资源消耗的最主要部分,并且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过度开采地下水以缓解农业灌溉地表水的缺口,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很多环境问题(如湖泊干涸、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等)。所以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解决灌溉耕地需水增加与生态用水减少矛盾的关键环节。定量研究流域尺度绿洲蒸散发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提高农业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预测农业产量和优化流域尺度水资源分配,对水资源管理非常关键,明确时空分布的蒸散发对流域尺度水文循环和陆气能水相互作用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流域尺度时空变化的陆表信息(如地温、叶面积指数和土壤水分信息等),使得在流域尺度上计算蒸散发成为可能。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遥感估算蒸散发物理过程和经验关系的描述 [1-4],其中广泛应用的模型包括:陆地表面能量平衡算法(SEBAL )[5],地表能量平衡指数(SEBI )[6],简化的地表能量平衡指数(S-SEBI )[7],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 )[8] ,基于SEBAL 带自校正的METRIC 模型[9]和双层蒸散模型TTME [10]。这些能量平衡模型也曾被用于黑河流 域的蒸散发估算,Zhou 等(2009)利用SEBS 模型与MODIS 数据估算黑河流域的蒸散发 [11];Li 等(2012)利用SEBAL 模型与NOAA/AVHRR 数据估算黑河中游的蒸散发 [12]。近20年,随着遥感估算ET 准确度的提高,利用遥感数据管理和指导灌溉的研究不断增多。Roerink 等[13](1997)在阿根廷利用遥感估算的ET 评价干旱区流域灌溉方案。Bastiaanssen 等[14](2001)应用SEBAL 和AVHRR 影 像,辅以农业气象数据在巴西东北部估算月尺度的实际/潜在作物蒸散发和生物量增长,进而指— —13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