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申请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

机制研究

培养单位:文法学院

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生:左慧

指导教师:张友棠教授

2006 年 5 月

分类号密级

UDC 学校代码 10497

题目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英文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题目Cost-sharing System

研究生姓名左慧

姓名张友棠职称教授学位博士指导教师

单位名称管理学院邮编 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 2006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 2006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2006年5月

II

摘 要

在全球普遍出现高等教育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将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转移到个体和私立单位,积极建立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我国国情特殊,投资收益率较低、个人家庭投资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企业没有投资意识、投资成本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建立但很不成熟。而目前学费虚高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太窄等问题又要求国家迅速调整和制定政策,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投资与产出的矛盾。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理论,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进行投资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从而全面建立和完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制度,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先进经验,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和个人投资成本收益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为我国解决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回答了如何确定和计算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以及成本收益率、如何才能提高大学投资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益以及怎样构建和完善合理、公平的分担机制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4部分。第1章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阐明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相关理论,对投资成本的分类和计量作了分析。第3章介绍了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理论,并通过对社会和个人的投资收益率的分析计算得出理想的分担比例,对中国当前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4章从5个方面构建和完善现有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

关键词:成本分担机制,大学人力资本,成本收益分析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ly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crisis, nearly all the governments are transferring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 of university to th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unit, and establishing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cost-sharing system. Because we have lower investment yields, improper personal investment concept, few enterprise investment consciousness and investment cost studies in our country, the cost-sharing system and relative studies are not so mature. And problems like high tuition, insufficient state finance invest, and narrow investment channel require the government change and make relative policies at present an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nvestment and outpu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higher education cost-shar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st-and-benefit of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 and then to set up the investment cost-sharing system has been a significant researching proje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ur investment cost-shar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sharing system in other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with reality, the paper carries on deep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o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sharing and social and individual investment cost-benefit, then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vest of higher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capital resource investment cost-sharing system. It also answers some questions as following: how to confirm and calculate human resource investment cost of universities and cost-benefit ratio on earth? How could w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benefit? Through what kind of way can we set up and improve a fair and rational cost-sharing system?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4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ing backgrou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h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of text. The second chapter clarifies and analyzes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 theory and the cost-sharing system theory,

and introduces how to get the data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 through accounting item distinguishing, then calculates the cost.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sharing system and calculates cost-and-benefit rate of both social investment and individual investment, tries to give a probable proportion of universit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st-sharing, and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cost-sharing system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urth chapter also brings forward five policy advices to perfect the present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cost-sharing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efficiency and equity.

Key words:cost-sharing system,university human capital,cost-and-benefit analysis.

目 录

摘要.........................................................................................................................III Abstract......................................................................................................................IV 目录......................................................................................................................VI 第1章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4)

第2章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析 (6)

2.1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基本理论 (6)

2.2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 (9)

2.3 小结 (14)

第3章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现状分析 (15)

3.1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理论 (15)

3.2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比例设计 (17)

3.3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和不足 (26)

3.4 小结 (32)

第4章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34)

4.1引入市场机制,降低实际投资成本 (34)

4.2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确保政府对投资成本的分担 (38)

4.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学校和个人分担投资成本的积极性 (39)

4.4 建立成本分担属地化机制,体现地区差异 (42)

4.5完善教育公平机制,保证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44)

4.6小结 (46)

结束语 (48)

参考文献 (4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52)

致谢 (53)

第1章 导论

高等教育经费紧张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可以看作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1.文章试图对该投资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构建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决策者及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1问题的提出

自从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国家都把大学人力资本形成看作一项重要投资,高等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大学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学说和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研究其成本与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也早已达成共识。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并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主要是政府拨出的教育经费和私人所付的学费。因此,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从投资者的角度,运用“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这个名词来界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增加自身人力资本这一行为,将投资收益的关系表示得更加清晰。继舒尔茨后,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经济家布鲁斯?约翰斯通创立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基于“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把高等教育成本分为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以及学生放弃收入三大类,认为按适当的比例向学生收取一部分学杂费以补偿教学成本,同时对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是必要的。

事实上,从70年代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趋于下降,以至于出现了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成本回收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2。各国政府都在将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转移到个体和私立单位,鼓励院校产生自己的收入,鼓励企业和个人(慈善家)通过捐赠等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负担为主、个人与社会负担为辅的成本分担机制;在成本来源上基本形成了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办学的格局;在办学模式上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办学的格局。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闵维方: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2 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与财政:问题与出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我国自1994年开始试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得以扩展,在校学生绝对数提高,学费基数明显扩大。然而简单通过收取学费来代替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错误的,问题很多:如学费收费水平过高;收费没有体现学科、专业的区别;贫困生比例日益扩展;没有较好的配套措施来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等等。所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因此必须核算准确的教育成本,探索合理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合理分担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如何合理确定各受益者成本分担的比例?如何科学核算、合理确定投资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缓解我国高等教育需求膨胀与投入不足的矛盾?怎样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和运行机制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完善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体制至关重要。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限于探讨公立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是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投资收益理论来分析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然后研究探索合理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学家们看到了在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资源稀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其经济效益分析已经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最主要的形成途径,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中国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有张文贤、李京文、张国初、赖德胜、李忠民、朱舟等,对教育投资的分析主要有厉以宁、王善迈、王玉昆、靳希斌等。对于教育成本计量方面袁连生和曲恒昌、钟宇平等人都有独到见解。

总的感觉是中国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教育投资尤其是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概括起来,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仅有理论上的阐述,缺乏量化分析。从1996年,《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就明确提出:“学费标准应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3,据报道:“今年教育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高校生均成本核

3《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1038553.html,

定办法”4。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如何计量高等教育成本及成本如何分担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较大分歧。对于奖、贷学金应否纳入成本项目,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都存在分歧。

第二,对高等教育投资成本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校直接成本的研究上,对机会成本的研究较少,计量研究更少;

第三,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研究侧重于直接收益,而对其外部性收益往往作为“软化因子”而被排除在社会收益之外;

第四,对高等教育投资、知识经济、人力资本等有关概念不很明确;

第五,人们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决策,也缺乏决策依据;

第六,如何降低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目前在国内缺乏系统研究。

而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探索方面,从国际上的研究现状看,在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不少西方国家,研究已经到了一定的层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费制度、奖贷学金制度的研究上。以美国为例,现已形成相当完善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财政经费来源十分多样化。在70年代初就有专门的税收法律,鼓励和促进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以弥补政府经费不足。

近20年来,在那些政治、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具有广泛差异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匈牙利、俄罗斯、土耳其、中国、日本、智利、巴西和乌干达等国家,已出现三类主要的改革,并具有某些相似性。主要趋势是用非政府收入弥补政府收入,手段有学费、食宿费用、鼓励私立高校主要依靠学费维持运转、鼓励部分教师和大学从事企业性活动、鼓励慈善家捐赠或直接参与院校管理或提供奖学金等。

根据国际比较流行的观点,按照成本补偿与教育活动发生的时间关系,可把成本补偿的实现形式归纳为实时收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三种。另外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合同制拨款、效益拨款、绩效评估等财政体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看,由于我国实行成本分担的历史较短,加上成本分担本身具有复杂性,人们的认识还有一定局限性,理论分析还未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学费和贷款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4《教育部将出台高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治理乱收费》:浙江求是新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11038553.html,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以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分析计量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及其收益;结合中国国情和我国高校的职能特点,对我国当前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构建和完善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理论,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方——国家、企业和个人、家庭都应该分担投资成本。实行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包括“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也就是说,投资成本的支付应与收益、支付能力相配合,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获益多的主体应分担较多的投资成本,获益较少其分担的成本也应相应地少一些;同时,由于个体支付能力有大有小,在社会公平的理想追求下,我们应对支付能力小者给予一定的资助。因此,本文可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并主要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对社会的收益和个人收益进行计算,估算分配投资成本比例;辅以“能力支付原则”,适当考虑调整各方比例。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

本文拟结合教育经济学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会计方法,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理论、成本计算和效益分析进行阐述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为完善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一步步推导到完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在第2章中首先阐明和分析解释人力资本和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相关理论。学术界有教育成本、高校培养成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本等多个名词,多种说法,令人眼花缭乱。那么本文中为什么要运用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这一定义,其具体内涵又是什么?该提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文章大致给出如下解释: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上来看,它表现为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即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支出。而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生产活动,把教育部门视为一种特殊智力生产培育部门,是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那么,可以得出:学生接受大学教育这一行为就是大学人力资本投资,其受益者包括社会、个人和家庭、企业。既然大学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与企业一样,教育部门也必然存在着“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它既要耗费一定的教育成本,又能带来相当的收益,成本与收益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量的比价关系。第3节对大学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指出了本文以研究高等教育的学校财务成本为主,提出会计调整法来计量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第4节对于受益者投入的成本进行分析和计算,量化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因为成本分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确定成本

数量。

第3章是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现状分析。这章首先介绍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及分担机制的含义,指出成本分担的2个基本原则。接着根据对社会和个人的投资收益率分析,给出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理想的分担比例。最后则从政府、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4章是当前我国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综合前面几章的研究结果,本章首先试图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现状,从效率和公平角度出发,提出以建立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为中心,从5个方面提出完善和构建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的基本思路,即引入市场机制,降低实际投资成本;健全约束机制,确保政府对投资成本的分担;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个人和学校分担投资成本的积极性;建立投资成本属地化机制,体现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担的地区差异;完善教育公平机制,保证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等等。

图1-1 研究逻辑思路图

第2章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该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具有投资性和收益性,教育投资和收益要求对等。把成本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把获得大学人力资本看作是一种投资,其基本假设是高等教育过程是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生产过程”。这就是把经济学的成本分析借鉴到高等教育领域,形成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经济学基础。不过,这种借鉴还必须根据大学人力资本的特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

2.1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基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早期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 提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5 现代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是西奥多?舒尔茨,并为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说《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人是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才是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贫富的关键。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6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可以将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也可以理解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上来看,它表现为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即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支出。它把教育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生产活动,把教育部门视为一种特殊智力生产培育部门的经济学观点相联系,是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衍生出大量的分支学科,其中包括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性和工具性学科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力资本会计学的兴起和发展。

(2)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有它的一些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和受益者的非完全一致性、投资收益的滞后性和长期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高效益性、递增性、效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等。

5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 1937, New York, P.123。

6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人力资本投资有多种途径和形式,如教育投资、优生、卫生保健等方面投资,但核心内容是教育投资。舒尔茨用收益率法测出,在美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7。教育是一种生产服务性的劳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用于教育活动的各种投资,则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里具有生产性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生产。

既然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与企业一样,教育部门也必然存在着“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它既要耗费一定的教育成本,又能带来相当的收益,成本与收益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量的比价关系。探讨教育的成本、收益,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量化并定量分析,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图2-1 投资理论示意图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性在个体身上体现为: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进自身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其未来的预期收益.。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年平均劳动报酬收入越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给劳动者带来的收入优势更加明显。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可分为二类,一是用于教育的费用,主要包括政府拨付的费用(来自税收收入)和学生个人负担的学杂费等项开支两个部分;二是学生因上学而可能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而教育成本的支付又是能够带来收益的。教育收益同样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教育而提高的未来收入;社会收益主要是指教育投资对经济社会增长做出的贡献。

7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同时,该理论还认为,教育投资的利益回报是可以计算的。个人收益率是教育收益的现期价值与个人教育成本的现期价值之比;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是指整个社会所获得的收益与它所支付的全部成本(包括政府和学生个人支付的)之比。舒尔茨等人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对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生动地阐明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1.2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理论

(1)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概念

对于大学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实际上也就是各投资方为获得大学人力资本而花费的费用和支出。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大学对其“特殊产品”——学生的培养成本,是指培养每一名大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也就是高校在校生在学习期间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这一概念规定了只有用于培养大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构成高教成本,投入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如果不用于培养大学生而是用于其他目的,即不能构成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下文将简称投资成本。

大学是人力资本密集的非盈利组织,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是指取得、开发、调配、使用或重置师资,以及其他围绕合格人力资本培养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既包括师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又包括大学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不过本文仅限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讨论。

借鉴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是指大学培养各类学生所投入资源的价值,并且这些资源的价值是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

(2)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第一,根据支出的主体,可分为国家投资成本、企业投资成本、社会投资成本、家庭和个人投资成本等。这里进行投资收益分析时只粗略研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企业的投资成本只做简单介绍。私人成本是学生或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社会成本是国家或社会承担的教育费用;

第二,根据是否直接为教育目的而支出,分为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实际成本是为了教育目的而直接支出的成本,机会成本是并非直接为教育目的而支出的成本;

第三,根据发生效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资本成本和经常成本,资本成本是有效期在一年以上持久性的支出,经常成本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用尽的支出;

第四,根据支出的量度,可以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指可

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成本,非货币成本是指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成本。8

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本投资受益方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方,因此本文采用第一和第二种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划分为社会直接成本、社会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个人间接成本四种类型,分析这两方面的投资成本以及收益。

图2-2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分类图 广义的社会成本是社会(包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培养学生支付的全部直接和间接的费用。狭义的社会成本指除个人或家庭以外,由社会支付的全部教育费用。本文是用的狭义社会成本概念。

个人成本是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亲友为其子女接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

2.2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

2.2.1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成本计量

(1)社会直接成本计量

①成本辨析

依据本文选取的成本和教育成本观,参照企业会计的成本分类,对具体的教育成本作如下分类: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直接成本(用于教学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间接成本(应公摊的教育公用经费、应公摊的教学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中,教育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中的应公摊的教育公用经费属于教育经常性成本,教育间接成本中的应公摊的教学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属于资本性成本。

各种来源的教育直接成本分为以下几项,作为成本项目计入生均成本: 第一,教学成本:指高校各教学单位和部门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支出; 8 王善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按支出主体 按是否直接为教育目的的支出 社会成本个人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 社会间接成本 个人直接成本 个人间接成本

第二,科研成本: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成本;

第三,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第四,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费用;

第五,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在教学业务以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类费用支出,包括按有关规定计提和发放的奖贷基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以及学生医疗费和学生活动费;

第六,结转自筹基建:指高校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的资金。

以下五大类非教育成本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相关,所以作为非成本项目予以剔除:

第一,其他成本:指高校按规定从事业支出费中支付给校办产业人员的工资性支出;

第二,经营成本:指高校在专项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

第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成本:指高校拨给附属中小学、医院等单位用于完成事业计划或某项特定任务的支出;

第四,上缴上级成本:是指高校按规定标准或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第五,离退休人员保障成本:指高校用于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

社会直接成本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付的教育费用,各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和捐款等以及学校自身预算外收入中用于教育方面的费用。学校预算外收入是指校办企业的收入,科研技术成果转让、获奖收入,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技术合作收入,对社会服务及各种形式的办学收入,学校的土地、房屋、设备出租的收入等。

②社会直接成本的计算

大学生直接成本的计算,与中、小学生比较,不仅复杂得多,而且困难得多。因为各高等学校之间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各自所占有的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千差万别;每年成本费用的来源渠道及教学无关费用支出情况区别也很大。鉴于这种情况,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社会直接成本的计算只能在一般意义上以典型抽样的方式进行。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社会直接成本的基本假定:假定所培养的不同层次的学

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折算为折合人数;假定所折合的每位学生的质量相同;假定学制期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没有通货膨胀;假定所有的资源耗费都是必要的耗费,没有浪费和不合理的支出。

核算该成本主要是为了考核全校当年标准学生生均投资成本,这一生均成本可以用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全校年各项费用支出总和-无关费用全校年社会直接成本全校当年平均在校生数

(式2.1) 设M 为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社会直接成本(即每名大学毕业生的社会直接成本),F 为学制期各年各项费用,X 为学制期各年平均在校生数,则上式可以写成:

F M X

= (式2.2) F 包括下列各项费用:

工资性费用(A ):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明细科目中的基本工资(A 1)

、补助工资(A 2)、其他工资(A 3)、职工福利费(A 4)、社会保障费(A 5)、其他应计而未计的工资性费用如在职教职工养老金(A 6)。扣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支出(G 1),如非校部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离退休人员工资性支出。其公式为:

A=A 1+A 2+A 3+A 4+A 5+A 6-G 1 (式2.3)

学生奖助学金(B ):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奖助学金(B 1),其公式为: B=B 1 (式2.4)

公务费(C ):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公务费(C 1)

,扣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G 2),其公式为:

C=C 1-G 2 (式2.5)

业务费(D ):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业务费(D 1)

、业务招待费(D 2),扣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G 3),其公式为:

D=D 1+D 2-G 3 (式2.6)

修缮费(E ):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修缮费(E 1)

,扣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G 4),其公式为:

E=E 1-G 4 (式2.7)

折旧费(H ):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费(H 1)、一般设备折旧费(H 2)、专用设备折旧费(H 3)、图书折旧费(H 4)、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H 5),扣除与教学无关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G 5),其公式为:

123455H H H H H H G =++++? (式2.8)

其他费用(I ):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其他费用(I 1)、部分与教学密切相关科研费用支出(I 2)、扣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G 6),其公式为:

I=I 1+I 2-G 6 (式2.9)

将以上各项(3.3)至(3.9)相加,得到公式为:

F=A+B+C+D+E+H+I (式2.10)

⑵社会间接成本计量

①社会间接成本的概念

社会间接成本是指间接为教育活动所耗费的费用.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和固定资产而未用于其他方面可能放弃的租金收入;二是由于允许一部分达到法定劳动年龄者继续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三是政府对教育机构实行减免税政策而构成的成本。

②社会间接成本的计算

社会间接或机会成本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用于教育的土地和固定资产可能放弃的租金、税收和收入,可参照市场利率、租金和税金计算;另一项是达法定年龄者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社会收入,可用同龄就业者创造的平均净产值计算,也可参照下文的个人间接成本计算法计算。间接成本的计算非常困难,只能是粗略地估算。

a.物力资源形成的社会间接成本计算

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用社会固定资金利润率来计算。其公式为:

100%=×年利润总额社会固定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占用额

(式2.11) 二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利率或税率来计算。高校占用的物力资源若用于经济领域需向国家交纳一定的税金,并向资源所有者交付利息,这部分因免交和免征而间接用于教育方面的经济代价的计算可用一般物质生产部门纳税的税率及银行利率与学校占用的固定资金额相乘即可。

高校的物力资源若用于经济部门可创造的利润=

社会固定资金利润率×高校同期内固定资金占用额 (式2.12)

b.人力资本形成的社会间接成本计算

人力资本形成的间接成本指学校教职员工、进入劳动年龄的在校学生没能进入经济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增长损失掉的部分。

计算公式如下:

(某年国民收入总额/全年从业人员总数)×(教育部门全体职工+适龄劳动年龄生数+脱产进修生数) (式2.13)

社会间接成本简便的计算公式与直接成本大致相同:

学年度各项机会成本每名学生的社会间接成本=学年度在校生数

(式2.14)

2.2.2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成本计量

(1)个人直接成本计算

个人直接成本包括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生活差距费。其中学杂费有政府规定的统一标准。书籍文具费和文体费各个学生支出大不相同,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各级各类学校的平均支出数。生活差距费可用抽样调查法找出平均每生每年的衣、食、住、交通等生活费支出,再减去同地区居民平均生活费支出计算出来。由于学生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应计算出年度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奖、助学金,在个人直接成本中加以扣除。

计算公式为:

大学人力资本投资个人直接成本=学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生活差距费-助学金(奖学金) (式2.15)

(2)个人间接成本计算

影响个人间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就业概率和就业部门的平均收入。个人间接成本计算一般比较复杂,我国学者韩宗礼提出一种计量公式:

()11Pj &Aj m i j ==??××????∑∑n

个人间接成本= (式2.16)

公式中P 为可能在某部门就业的概率,&为一年放弃收入的百分比,A 为同一就业部门水平相当的职工年平均收入,n 为学习年限,m 为概率项数,j 表示选择职业的项数序。

舒尔茨的个人间接成本计算方法如下:假定条件为小学生没有放弃的收入,中学和大学生放弃了相当与他们年龄组的人所得的一定收入;中学以上学生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引起的工资水平下降忽略不计;学生全部在工业部门就业,计算步骤为:

第一步,选择某年为基期,学生就业的年收入与工业中一职工的平均周工资相比:

m 学生全年就业收入=工业中一职工平均周工资

(式2.17) 计算出,对大学生m=25。

第二步,该年一个学生上学平均放弃收入=m×工业中职工平均周工资

第三步,该年机会成本=学生人数×该年一个学生上学平均放弃收入。

2.3 小结

本章首先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投资理论,推导出后面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那么,与企业一样,教育部门也必然存在着“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它既要耗费一定的教育成本,又能带来相当的收益,成本与收益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量的比价关系。该理论还认为,教育投资的利益回报是可以计算的。

因此,应该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念,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做投资收益分析。本章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受益方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方,因此将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划分为社会直接成本、社会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个人间接成本四种类型,分析这两方面的投资成本以及收益。接着对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按照会计学的方法进行了成本项目辨识,核实了大学人力资本应该予以分担的成本。最后介绍了如何计算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的方法,包括社会直接和间接成本计算、个人直接和间接成本计算。

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案例研究 ——以小米公司为例 目录 1案例介绍 (1) 1.1 公司简介 (1) 1.2 小米手机 (1) 1.3 战略概况 (1) 2案例分析 (2) 2.1小米公司的产业链及竞争环节分析 (2) 2.1.1产业链分析 (2) 2.1.2 手机竞争环节分析 (5) 2.1.2.1 硬件竞争分析 (5) 2.1.2.2软件竞争分析 (6) 2.2小米公司价值链分析 (12) 2.2.1小米公司价值链重构的分析 (12) 2.2.1.1小米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 (12) 2.2.1.2解读小米公司价值链重构 (13) 2.2.1.3小米公司的创新与挑战 (15) 2.2.2小米手机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 (16) 2.2.2.1苹果手机 (16) 2.2.2.2华为手机 (17) 2.3 小米公司企业战略的三个基本命题 (18) 2.3.1 行业选择与业务定位 (18) 2.3.1.1 行业选择 (18) 2.3.1.2 业务定位 (19) 2.3.2 竞争战略的选择 (19) 2.3.2.1创新的低成本营销模式 (19) 2.3.2.2实施成本企划,精选方案,精简成本 (19) 2.3.3 如何依靠、培育、发展竞争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20) 2.3.3.1优秀的团队 (20) 2.3.3.2客户与公司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 (20) 2.3.3.3强大的关联公司后盾 (21) 2.4 小米公司的价值创新战略 (21) 2.4.1价值创新 (21) 2.4.1.1价值创新的概念 (21) 2.4.1.2价值创新的原则 (21) 2.4.1.3价值创新的实施途径 (22) 2.4.2小米公司的价值创新点 (22) 2.4.2.1销售方式不同 (22)

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

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 [摘要]针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收费贵问题,本文拟从学前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着手,梳理学前教育定价的原则和依据,比较了目前的4种教育定价模式,探讨基于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模式及其保障措施,以期规范学前教育收费行为。 [关键词]教育收费;生均幼儿培养成本;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定价 学前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专业性的公共资源,社会在这一资源的分配上应当秉承公正、平等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其相对能力却在下降。为缓解这一矛盾,学前教育成本开始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种成本分担定价模式能有效缓解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但也导致学前教育有失公平和收费贵等新问题。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分析基于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模式。[1] 一、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按照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别,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常,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消费的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等基本特征。①排他性。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为学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只有受教育者付费才能消费学前教育资源。②非竞争性。学前教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只需追加相对低廉的社会成本便能连续地为追加的消费者所消费,其边际成本曲线富有弹性。③外部性。学前教育能使幼儿在将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也有利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前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产生的外部性使受教育者个人得益;如果由私人提供,也会因学前教育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使社会得益。从这个角度看,学前教育不论是完全由政府提供还是完全由私人提供都不合理。此外,由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稀缺,政府无法为适龄幼儿提供普遍优质学前教育的机会,使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而具有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对于那些未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幼儿来说有失公平。所以,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公平原则,应当形成政府、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即政府的财政补贴、幼儿的学费和社会的捐资助学。因此,为学前教育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补偿机制,特别是学前教育收费政策,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键。[2] 二、学前教育定价的依据与原则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 第 2 页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收稿日期:2014-08-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BHA110041]作者简介:李萌(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第13卷第6期Vol.13No.6 Nov.,2014 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成 为今后20年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开始进入工作日程。从逻辑上来看,学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分担。但从现实来看,家庭不仅承担了过多的学前教育成本,而且由于政府投入政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其分担类型也有较大不同。本文以2000~2012年①《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公开数据为据,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描述,勾勒出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分担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12年),《年鉴》囊括了学前教育阶段教 育经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具体数据。对于《年鉴》中数据的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整理收集后直接采用,诸如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等;二是通过 计算获得,诸如成本分担比等数据。由于计算方式在下文中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做赘述。需要特别强调的 是,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初衷本是探究《年鉴》有记录以来所有年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情况,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无奈1978~1998年的数据并不完整,采集起来非常困难,2012、2013年的数据暂难获得,故被迫定为研究1999~2011年13年间的具体分担情况。 2.研究内容 本文拟以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具体情况及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类型两部分为研究重点。为了明晰1999年到2011年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具体情况,文章从四个角度发力:比较家庭分担与政府、社会分担,探究家庭在成本分担结构中的地位;厘清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探究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状;计算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探究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挖掘家庭分担比与教办园、民办园比例的关系,探究不同办园体制下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在呈现、分析家庭成本分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分担类型进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李 萌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 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家庭分担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6-0101-07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

?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j0期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 陈海军 (江苏省盐城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240003) 内容摘要: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将成本因素同企业的竞争地位联系起来,寻求企业竞争力提高与成本持续降低的最佳路径。战略管理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它们恰当的、有机的结合便构成 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所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从而提升该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战略定位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8)10一0066—07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的探讨。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接受了这种观点后,融合了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的战略观点,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并因其方法的可操作性,成为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在战略管理的需要上进行的适应性的变革。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其核心思想是如何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其战略管理目标是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地位。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体系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而新兴的管理领域,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分析方法来源于战略管理的方法体系战略管理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个,即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 1、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的分析工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出发点。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 收穆日期:2008一08—19 —66—

人力资本投资

第13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人力资本投资理沦及劳动力流动问题。重点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及劳动力的流动准点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理解及应用。 重点、难点讲解及典型例题 考点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例l·多选题】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陈述,正确的是( )。 A.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总是超过成本 B.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发生在当前,收益产生在未来 C.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同质的 D.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包括乒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等 E.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及其家庭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都是越多越好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本投资。选项A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不一定总是超过成本;选项C是分析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基本原理时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真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方法否定了这一假设;选项E错在缺乏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

【例2·单选题】首先规定利率或贴现率r的值,然后再比较等式两端的数值是否能够使公式成立,这种确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方法称为( )。 A.现值法 B.成本预测法 C.社会收益率法 D.内部收益率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中的现值法。 【例3·单选题】假如r表示利息率,为正值,那么r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贴现率的相关内容。假如r表示利息率,为正值,那么r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低。 考点二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决策模型 对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分析与对一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在方式上是一致的。从纯粹经济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理性的决策应是对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例4·单选题】很多高中毕业生由于对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放弃了参加高考,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1.2.1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出战略决策所需信息。”后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通过对成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战略的简单表述、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战略的控制)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价值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从分透彻的成本分析,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将成本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之中去。 1.2.2 国内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有相对应的现实环境,而当时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基本上是处于传统管理的阶段,战略成本管理先进的概念和方法还没有被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所认识和接受,

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与分担机制.docx

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与分担机制高等教育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助于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教育改革的深化,已经让高等院校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就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而言,办学经费与办学成本问题仍然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1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担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1.1高等学校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总价值。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支出可以被看做是学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的反映。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人员利用一定的方法记录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耗费的费用,并根据成本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可以让高等院校更好地对教育总成本进行计算。可以说,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工作既可以被看作是高等学校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看作是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要素[1]。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成本分担机制的建设,是提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与高等学校自身特点、运行规律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受高等学校自身特点的影响,人们大多会将高等教育视为公益事业。通过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教育活动是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播知识与技

能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生产行为,是教育的生产性的反映。故而高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化的产业单位,高校管理人员也需要在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基础上,对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关注[2]。 1.2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的必然选择 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也有助于规范高等学校的收费行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高等学校只有在教育生产中耗费的经济资源得到有效补偿的情况下,才能为教育的再生产提供保障。对教育生产耗费进行正确记录,可以让高等学校更好地控制教育生产耗费。为保证内部管理的效率,高等学校需要对自身的收费进行合理规范,故而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也是高等学校规范收费行为的必然选择。 1.3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让节约型校园建设得到了高等学校的关注。节约型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是高等学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措施。成本控制体系与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担机制的现状 2.1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现状 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成本核算体系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成本核算体系。我国高等学校是非经营性事业单位,其教学活动并不以盈利为目标。故而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内部成本核算体系并没有对成本因素对

简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简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 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al );二是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所谓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投资,包括学习、上学及在职培训等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则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他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价的,需要耗费一定的稀缺资源,人力,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都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他所论述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念大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表现为人的健康、体力、知识、技能、经验和其他精神等,一句话,表现为人的素质;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型的人力资本是稀缺的;三是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于教育、健康等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支出是生产性的;四是人力资本像一切资本一样应当获得回报,人的时间的经济价值提高是一种趋势;五是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进行 1)通过正规教育。这种投资形式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劳动者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劳动者的学历构成,清楚的判断和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庭和劳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人力资本存量。 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这类投资方式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本构成中的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存量。其表现是人力资本构成中的专业技术等级。 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

成本分担还是利润共享

成本分担还是利润共享?--律所发展模式刍议 引言 自我国恢复律师制度以来的短短二十余年间,中国律师业伴随并依托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已初具规模。从业律师人数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均有明显的提高。律师从事的法律服务也从原来的民、刑事诉讼和一般法律咨询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服务范围全面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日趋明显。而律师事务所也由原来单一的国办所发展成为目前国办制、合作制、合伙制并行以合伙制为主的多元体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律师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律师业、拓展律师业务领域、提高中国律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建设发展律师事务所,提升律师事务所的综合竞争力,也自然成为业界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分四个部分阐述现阶段律师事务所利益分配制度的发展模式:一、律师事务所的现状,简述我国律师事务所利益分配机制的两种趋向及成因;二、决定律师事务所利益分配制度的几个重要因素,分析法律服务市场的经济规律、事务所制度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和微观层面决定事务所利益分配制度的内部因素;三、利润分享制度的几个问题,分析利润共享机制下的几个主要问题;四、事务所规模与持续发展,分析事务所规模与长期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五、结语。 一、律师事务所的现状 如前文所述,我国律师业自恢复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律师事务所而言,目前我国有律师事务所近万家,分布于全国各地;受经济发展差异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事务所从数量、规模、业务领域、综合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均领先于西部内陆地区。从事务所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而言,近万家律师事务所中,不论是国办所、合作所还是合伙所,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成本分担制和利润共享制。 回顾我国律师业发展的历史,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律师业恢复之初,律师事务所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律师业的主角,律师个体以其个人能力拓展业务并从业务收入中固定或按比例提取收益。客户在选择法律服务提供者时更看重律师本身的能力而并非事务所。事务所内部,律师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有限的个案,而事务所的分配机制囿于当时的政策,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其后,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律师事务所的地位逐渐提高,出现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事务所,在某些领域(涉外业务领域更为明显)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其时,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分配机制采用成本分担制,事务所各律师业务相互独立,业务创收及成本独立核算,收益分配各自为政。律师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有限的个案,事务所的知名度又主要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为主律师的知名度基础上,一旦为主的律师内部分裂,事务所也随之分崩离析,于是大所变小所、小所复而为大所,分分合合,出现“江山代有律所出,各领风骚一两年”的情况。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北京的金杜、君合为代表,又涌现出一批合作更紧密、更注重整体及事务所品牌的律师事务所,事务所利益分配机制逐渐由成本分担制向利润共享制过渡,形成目前国内律师事务所中利润分享制与成本分担制两大主要制度。 纵观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三个阶段,应该说,促进律师事务所地位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各种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是当时的经济、法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与当时的市场需求是相适应的。而事务所制度的变迁也是上述各方面因素使然。律师事务所作为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经济实体,其内部制度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机制,其他制度(包括发展模式)均建立于并依赖于利益分配机制。采用利润分享制还是成本分担制?这是现阶段困扰着众多事务所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两种制度孰优孰劣,某一律师事务所应选择哪一种制度,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得出直接的答案,而是要综合每个事务所的内、外各方面具体条件来判断。 二、决定律师事务所利益分配制度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利益分配制度取决于其利益趋向,而利益趋向又决定于事务所的整体价值趋向。毋庸讳言,除了立志中国律师事业的发展、追求社会责任感和满足个人的成就感外,律师事务所作为一经济实体,其在经济方面的目的在于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因此,律师事务所的利益分配机制必然受经济规律的约束。同时,律师业又与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法律制度也影响着律师事务所的根本制度。律师事务所又是人合组织,其制度的内容又受其决策者的理念、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法律服务市场 毋庸置疑,中国律师制度的恢复与律师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治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果说律师制度的恢复是政治环境的改善使然,那么,中国律师业快速发展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律师服务业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其发展(包括律师事务所利益分配制度)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一个市场必将经历萌芽、初步成形、发展、成熟各个阶段,中国法律服务市场也不例外。形成之初,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并无明确的细分,由于法律服务的供给总体小于需求,同业竞争相对也不激烈,使律师不必采用太多的市场开拓手段,也不必展示所在事务所的综合实力即可获得业务。因此律师事务所的整体实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

浅析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目录 引言 1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01) 1.1.1战略成本管理的界定 (01) 1.1.2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01) 1.2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步骤 (02) 1.2.1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02) 1.2.2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03) 2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2.1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05) 2.2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06) 3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3.1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 (07) 3.2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08) 3.2.1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08) 3.2.2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本管理 (09) 3.2.3成本管理人才专业性不强 (10) 3.2.4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 (10) 4加强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思考 4.1改善和加强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考 (10) 4.2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前景展望 (12)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引言 作为企业中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和条件限制造成了管理上的种种局限性,多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弊端。要参与到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洪流之中,现存的成本管理体制亟待改善。战略成本管理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竞争性,以使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做到最优,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成本管理势在必行。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从外部环境看来是跟上了行业价值链和竞争价值链发展,在竞争之中抢占一席之地;从内部要求来说,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紧密相连,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局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适应全局的需要,促进全局的重要策略。 归根结底,战略成本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体系是分支和总体的关系,具有战略性的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1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1.1.1战略成本管理的界定 战略成本管理即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在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所作出的变革,变传统的节约成本为通过关注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制定战略计划进行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将成本计划提升到战略高度。 1.1.2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性,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要求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需要注重两点:○1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确立企业竞争战略;○2所选择的成本管理制度必须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配合。 (2)全局性,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必须结合其自身的内部条件和相关的外部环境,结合内外情况从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到行业价值链,再到竞争对手

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一

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一) 〔摘要〕针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收费贵问题,本文拟从学前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着手,梳理学前教育定价的原则和依据,比较了目前的4种教育定价模式,探讨基于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模式及其保障措施,以期规范学前教育收费行为。 〔关键词〕教育收费;生均幼儿培养成本;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定价 学前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专业性的公共资源,社会在这一资源的分配上应当秉承公正、平等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其相对能力却在下降。为缓解这一矛盾,学前教育成本开始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种成本分担定价模式能有效缓解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但也导致学前教育有失公平和收费贵等新问题。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分析基于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模式。〔1〕一、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按照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别,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常,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消费的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等基本特征。①排他性。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为学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

够公平地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只有受教育者付费才能消费学前教育资源。②非竞争性。学前教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只需追加相对低廉的社会成本便能连续地为追加的消费者所消费,其边际成本曲线富有弹性。③外部性。学前教育能使幼儿在将来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也有利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前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产生的外部性使受教育者个人得益;如果由私人提供,也会因学前教育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使社会得益。从这个角度看,学前教育不论是完全由政府提供还是完全由私人提供都不合理。此外,由于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稀缺,政府无法为适龄幼儿提供普遍优质学前教育的机会,使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而具有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对于那些未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幼儿来说有失公平。所以,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公平原则,应当形成政府、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即政府的财政补贴、幼儿的学费和社会的捐资助学。因此,为学前教育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补偿机制,特别是学前教育收费政策,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键。〔2〕二、学前教育定价的依据与原则 由于学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能给个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是个人的直接收益;对社会而言,由于受教育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收益。因此,学

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研究引言

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研究引言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J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困境研究 【第一章】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研究引言 【2.1 - 2.3】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体系 【2.4】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当前情况 【第四章】J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的改善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公司战略成本控制的策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企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运营环境,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如今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中,企业如果想生存而且要取得发展壮大,如何取得成本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企业内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降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对将来长远的目标规划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同时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就变成

了企业的工作重点。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战略成本管理(SCM,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就产生了,它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以及如何控制成本,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变成了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就开始兴起,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组织合理配置其资源,协调发展各类经营活动,完善企业管理运行体系机制,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工具。希望未来能够健康发展的企业组织都应该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并且紧密围绕既定战略经营管理,同时不断调整和积累执行战略需要的各种资源。随着计算机辅助系统,柔性制造,工业4.0的工业革命的导入,企业的自动化操作比例越来越高,企业的非劳动力成本在整个成本的组成中所占的的比例也越来越重。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形成进行具体分析,为管理层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准确信息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分析,确定J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目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的分析做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此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优势,让公司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实施中来,为取得公司战略成本优势做出积极的贡献。总体来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战略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观念做出了有利更新。传统的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减少支出被当作基本手段。但如果我们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出战略决策所需信息。”后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通过对成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战略的简单表述、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战略的

各国学前教育投入方式研究

各国学前教育投入方式研究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投入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主要从学前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学前教育公共投入占教育经费总额的百分比、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中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的比例三个方面,将各国对学前教育公共投入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一)学前教育公共经费占GDP的百分比 有关学前教育对国家、社会、家庭和儿童个体发展价值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使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加大对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投入的重要价值。1996年欧盟委员会保育协会就建议欧洲各国对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投入总额至少要占GDP的1%。目前,欧洲少数国家已超过或接近达到这一水平。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投入的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十分巨大,学前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仅0.036%左右,投入不足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② (二)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额的百分比 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公共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差异很大,但总体来看,多数国家学前教育公共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都超过6~8%。与之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额中所占比例长期在1.2~1.4%,水平极低。[1] (三)学前教育生均经费中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的比例 西方国家对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而这种不同与各国社会价值观密切相关。自由国家认为,只有市场失灵时,政府才要进行干预,因此,这些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非常强调家长和私营部门在学前教育提供上的作用;而在社会民主传统的国家中,学前教育是所有劳动公民都可享受的服务(如北欧国家)。虽然各国情况不同,但从OECD公布的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在2000年~2005年间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之比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公共投入比例均远大于私人投入,多数国家公共投入在生均经费中所占比例在50%以上。[2] 二、公共投入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方式分析 公共资金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支出为基础(expenditure-based)的资助,即政府直接为早期保育和教育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二是以税收为基础的资助(tax-based),即政府通过税收抵免、为雇主减税和允许雇员使用税前税收支付儿童保育费用。本文以两类资助体系为线索,贯穿政府分担成本的不同比例,对政府具体的资助方式进行分析。 (一)以支出为基础的成本分担方式分析 以支出为基础的成本分担方式包括以下七种具体途径: 1.将某一年龄段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提供免费服务 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是很多国家公共投入学前教育的做法。在义务教育方面,荷兰和英国将儿童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即儿童从5岁起享受义务教育;墨西哥从2009年开始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在免费教育提供上,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提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爱尔兰和荷兰提供学前两年的免费教育;美国、瑞典和丹麦的部分地区开始在5岁免费的基础上向3~5岁幼儿提供免费教育;提供三年及以上免费学前教育的国家有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葡萄牙等。[4] 2.举办公立幼儿园 公共财政直接用于举办托幼机构,家长缴纳部分费用是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做法,尤其是在欧洲。据有关欧洲39个国家的数据显示(5个国家是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其余均为2006年的数据),其中有23个国家入公立幼儿园的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具体来讲,公共财政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因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价值观念而有所不同。据OECD的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欧洲16国公共财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2)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2)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或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有整体性、长期性、应变性、宏观性和灵活性。(2)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有:重视市场的关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的特征;重视企业组织及其发展,具有动态性特征;重视企业文化,具有个性特征。(3)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有长期性、全面性、外延性和灵活性。(4)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特点有观念的创新性、管理的开放性、对象的全面性、目标的长期性、策略的抗争性和信息的多样性。 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战略成本管理或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要明确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战术成本管理的区别,不应相互混淆。笔者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对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的全面性和管理的整体性。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战术成本管理只进行部分环境因素的非全面性分析。关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分析的外部环境因素,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其中,宏观环境又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环境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按层次分为任务环境、竞争或行业环境、一般或宏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被认为是最广阔的层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技、教育、伦理道德、自然资源和人口结构等,是一个组织疆域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宏观环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经济、人口、科技、文化和自然因素。笔者认为,凡是对企业成本有影响的企业外部因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有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因素等。关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资源、战略能力和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管理过程、市场营销、财务能力、生产运作、人员素质、研究与开发等。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基本环境因素有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管理、企业资源、企业文化等。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就是要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内部与外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企业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是机会和威胁因素,企业内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