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初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初探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10级 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20日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4)

2.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

2.1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4)

2.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5)

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SWOT分析 (6)

3.1优势分析: (6)

3.1.1 优越的区位条件 (6)

3.1.2 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力的政策扶持 (7)

3.1.3 规模经济在海西建设中的大力推广 (7)

3.2 劣势分析 (7)

3.3.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机会和威胁分析 (8)

4. 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外向型经济模式发展策略及对策 (10)

4.1 产业结构调整 (10)

4.2.1 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工作 (10)

4.2.2 做好服务工作 (11)

4.3 建设战略联盟,推动经济区企业的增强国际竞争力 (11)

4.3.1 海西经济区企业要慎重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11)

4.3.2 海西经济区企业必须深化战略联盟合作 (11)

4.4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闽台两岸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 (12)

4.5 加大科研力量和研发力度,发展主导型产业 (12)

4.6 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2)

5.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Abstract (15)

致谢信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初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发经济特区和开放通商口岸,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2004年福建政府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经历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发展下降,导致出口受重挫之后,于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过程的宏观、微观、结构等多层面的分析,发现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不能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结合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发展状况,吸取其他国家地区在新型经济下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加强政府扶持力度等有利政策,重新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外向经济模式。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入、经济周期波动性的降低以及市场结构的不断变换,中国经济步入稳定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开放领域持续扩大,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与贸易领域全面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已经慢慢不适应当前情况: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差,企业国际竞争力疲软、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增多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传统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对中国的需求标准。而因此出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切实的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4年福建也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衔接,东面毗邻台湾岛,西与江西省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目前,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四个台商投资区都在福建省内,包括福州的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集美、杏林。而且全球化下的经济和市场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外向型经济也随着不断发展和成熟,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先驱,企业发展不容疏忽。

在发展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新型外向型经济必须从理论基础出发,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挑战,本文结合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分析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脉络,重点经济区发展策略及弊端。本文的基本构思是通过文献研究、理论逻辑分析和SWOT分析法三种方式来诠释海峡西岸经济区在面对世界经济大融合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应如何改变发展方向与策略。

2.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1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自1978年两岸完全隔离状态被打破至今30余年,闽台经济合作历经风雨,获得长足发展,但期间存在的诸多障碍性因素制约了两地合作的进一步展开。但随着两岸经济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福建着眼于区位特色优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蓝图,并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区以台资为筑投资发展的电子、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省主导产业,而闽台经济区的一些台资企业如东南汽车、厦门正新橡胶等,都以跻身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之列。至2012年台商在闽投资已经居于全国第二位。台资列居港资之后,成为福建第二位的外来资金来源。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共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良好发展,并下下一个制高点前进。

表2 海峡西岸GDP情况

地区 GDP(亿元)

福建5763.55 6568.90 7584.36 9294.13

粤东地区1494.68 1673.93 1902.76 2240.61

赣区南地区1087.35 1273.75 1490.93 1802.48

浙南地区1935.42 2231.45 2580.27 3050.44

海西西岸总计10280.8 11748.03 13558.32 16342.66

在2006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626.63亿美元,其中出口412.65亿美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体包括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岸的海域与陆地,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着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它地处东南沿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具有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特质,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同时处于国内两大发达区域即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结合部,是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沿海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从经济条件看,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涵盖周边区域,人口约6000一8000万人,这一经济区已经聚集一定规模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从辐射效应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以“开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窗口,架设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为宗旨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使厦门特区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福建还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4市经济协作区,南有以厦门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9方经济协作区,中有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协作区网络。

从战略地位看,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具有“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等独特的优势,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和关键地带。海峡西岸与东岸台湾的互利合作最有条件、经济融合最有基础。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与全局的关系,也关系到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大局;不仅是福建一个省的事,也与全国各族人民息息相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整合东南沿海资源优势,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夯实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经过多年的实践,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综合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三是闽台经济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福

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六是实施“东出西进”交通发展战略,形成了对外便捷的交通网。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在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新一轮发展态势。

2.2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出口贸易获得惊人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威胁论”、“出口紧缩论”和“出口冲击论”等一时沸沸扬扬,对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以1993年至2000年为例,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4%,。贸易条件的恶化损害了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出口为导向性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挑战,通过以“量”创汇,而不是以“质”创汇,加剧了我国贸易经济的风险。

然后,是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为两岸共同开发经济区,加深战略合作埋下隐患。“台独”政治分子鼓励并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台资移出大陆。

具体来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配套和支撑能力较弱;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尚未形成支柱规模、拳头产品和产业链,抵御国际因素冲击和影响的能力不强,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三是海峡西岸沿海港口分散,大港口的产业有效支撑不足,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作用日益突出,“东出西进”的交通网络仍不够发达;四是闽台经贸失衡继续加大,两岸市场不对称开放依然存在,福建对台的自然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台商对福建的投资有削弱和向国内其它地区转移的趋势;五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统筹南北两翼、统筹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沿海一线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六是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偏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外向型经济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 优越的区位条件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是环太平洋经济区重要腹地,这个地区也是连通大陆与台湾的桥梁,是加强两岸纽带关系的重要平台;海峡西岸闽台经济区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海岸线悠长,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开发了众多旅游景区,例如武夷山、福建土楼等优秀自然文化遗产;闽台西岸经济区也

是著名侨乡,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2100万人,拥有非常明显的人文优势。

3.1.2 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力的政策扶持

海西建设是久远以来中央政府就推出的设想,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加强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促进两岸经济融合是中央政府对国家和平和稳定做出的重大举措。海西经济建设是20世纪以来为贯彻落实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包括台湾、福建及福建周边省市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相关的商品零售、旅游业、基础设施也不断更新发展,也带动海外投资不断增长,人才的注入,更是为海峡两岸外向型经济模式带来巨大的动力,十二五计划在海西建设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闽台长久深度对接和有效利用外资,这也大力的推动了闽台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1.3 规模经济在海西建设中的大力推广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使得规模经济升级不断,兼并扩张让企业进行资产补充和调整,这样可以推动产品减少不必要生产力和劳动力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为产品带来单位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大大提高了闽台经济区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为闽台企业提供更大的专业化的生产条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发展开辟广阔市场。

3.2 劣势分析

3.2.1 产业管理不足,竞争力差

设备逐渐老化,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更新速度,随着更多的跨国企业加入,管理比较混乱,缺少管理的关键技术,研发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水平,由于很多贸易壁垒,造成产品积压等等,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劣势凸显,竞争力差。

3.2.2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大,聚集和带动能力不足。

从区域分布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现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福建)。从集群发展看,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集群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不高,而在10亿元以下的占比却高达35%。同时集群产业缺乏支柱产业;从集群效应上看,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不足。许多企业知识被优惠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吸引,产生“集而不聚”,缺乏关联和协同效应。

3.2.3 产业合作机制不完善,完整的专业分工协作难以形成。

专业分工是产业季军成长的基本动力机制。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发生时产业集群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内在源泉。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上属于横向产业集群,横向集群是指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资源的企业的集群。这样的集群产业关联不强。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区域内的优势无法发挥。

3.3.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机会和威胁分析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国际环境方面的条件和内涵上发生重大变化,正从扩张式机遇向升级式机遇转变。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速度迅速,与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市场也走向国际化。闽岸拥有厦门港、泉港等港口,是外界关注的首选之地,我们也拥有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投资者更看重本地区的发展前景。

其次,随着与国外交流的不断紧密,大量的资金涌入我国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还能扩大融资空间,吸引投资;虽然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但是有利于上市公司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改革与创新,只有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赢得更多的投资者的加盟,促进企业的进步一发展。

但是随着贸易和交流的不断增长,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增长,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行业压力、竞争压力、企业纠纷等等矛盾不断突显。自从1995年WTO成立到2011年,我国共遭受反倾销案件854起,成为连续遭受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除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发展中国家也频繁的对我国实施反倾销,尤其是印度,已经超过欧美,成为对华反倾销的主力军。

表1 闽台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swot矩阵

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人力资源丰富

大多数品牌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加工制造能力强

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竞争能力较差

市场因素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没有太多的强势品牌

外部因素战略选择

机遇(Opportunity)S+O战略选择W+O战略选择

加入WTO后,市场扩大、前景广阔“海西建设”的大力推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更大的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成熟实施品牌战略

根据海峡经济区状况,调整产业布局,

促进产业群发展

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实力

政府加强对行业间的指导,通过合资、

兼并等形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引导企业走特色品牌战略

威胁(Threat)S+T战略选择W+T战略选择

经济区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

倾销、绿色壁垒等诸多问题困扰世界金融暗流涌动,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2.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多边经济关系发

1.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2.加强对经济区企业的指导,鼓励合

资、兼并,提高竞争力

3.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政府加强对这

类企业扶持

通过SWOT矩阵分析可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虽然还是有风险和挑战,但前景可见成熟,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促进产业群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加强行业间发展策略指导,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间不断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多边关系发展,闽台两岸企业发展经济必能平稳快速发展。

3.4海峡西岸经济区SWOT策略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际形势下的正确的发展模式--区域化经济。主流经济都存在边缘化的可能。所以经过SWOT分析,制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策略。

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合作新机制,合作逐步走向务实,重点推进了两岸三地的交通、科技创新、环保及能源等平台建设,探索设立区域行业协会、区域发展促进基金(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基金)、区域利益分享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创业风险投资等基金,逐步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区与延伸区、辐射区的合作机制,推进城市圈之间的合作。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重点专题的合作。依托海协会、海基会、台商会等协会,发挥福建9个城市作为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强城市间双边或多边专题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这些区域发展基金应当由企业主导,多渠道、宽领域地获得资金,同时要严格管理、科学使用,避免政府过多参与、干涉。

全球经济危机使其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资金链短缺,最终陷入倒闭或萧条的境地。我国沿海地区目前的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投融资困难。

建议说,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显著的由内陆文化向海洋文化发展和融合的趋势,海峡则是人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台湾海峡地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福建是海峡西岸的核心部分,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文化、闽南文化是影响海峡东岸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应当是海峡文化的主体部分。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闽南文化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利用其文化优势,加强两岸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建议提出,福建各地市应当利用其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和同根同源的宗教、历史、文化渊源,积极搭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平台,让两岸民众实现更广泛更直接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从两岸同根同源的宗教信仰领域,如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慈济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向两岸密不可分的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发散,如教育、科研、旅游、中医药、图书、展览等,通过文博会、两岸图书交易会、台交会、海交会、旅博会等活动,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民间交流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到双向互动,

积极邀请台湾代表性民间机构参与主办、协办。

最后,纵观两岸关系发展脉络,民间交流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两岸关系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无不得益于两岸民间交流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突破和纵深拓展。随着两岸关系发生积极重大变化,两岸交流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势必需要更上一层楼。海西经济区是两岸关系发展水到渠成之后应运而生的又一个民间交流大平台,为今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再注新活力。

4. 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外向型经济模式发展策略及对策

4.1 产业结构调整

海西经济区企业产业结构基本说那个是在经济内向发展时期形成的,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外向化,自然要针对主要面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也趋向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专业化和一体化逐渐增强,生产都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源优势互补,各地区之间交流增加;调整产业结构是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所在;闽台两岸企业外向型转换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基础保障;产业结构的转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4.2 壮大民营经济实力,大力扶持本地外向型企业发展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企业也逐渐深入中国市场,人力资源和本地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海峡西岸企业在推动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很多落后的企业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由于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等原因,这些企业一直是海峡西岸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病根,扶持和加强本地企业管理,是当前必须解决考虑的问题之一。

4.2.1 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工作

建立企业家交流协会,不断开展优秀企业家的经验交流和管理模式分析会议,提供进修培训,加强企业素质文化管理,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积极营造优良、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

要充分发掘和营造优良、平等的竞争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发展,为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激发和保护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为闽

4.2.2 做好服务工作

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加强企业与各高校间的科研对接,加快产品研发与技术革新,提供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牵线搭桥,扶持品牌产品和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4.3 建设战略联盟,推动经济区企业的增强国际竞争力

战略联盟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为跨国公司取得了巨大的商机。战略联盟的形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产业间的资源、人力、技术交流,提升了企业的综合优势;战略联盟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分布、能够更好的处理国际分工和建立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国际化,所以推动海西经济区企业建设战略联盟迫在眉睫。

海西经济区企业要正确认识战略联盟的作用

海西经济区企业要在竞争观念上进行转变,放弃传统的对抗性竞争,而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性竞争;其次是传统外向型经济观念的改变,资金积累和并购成为当前经济联盟的一种新模式,有效和积极的经济联盟才是竞争力提升的措施之首。

4.3.1 海西经济区企业要慎重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由于企业实力层次不一,发展模式异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存在很大的差异,分工差异也存在着巨大区别。在此,闽台两岸企业要逐渐实现联盟模式的多样化,采取包括合资,合作、R&D、合约、联合生产与营销等模式在内的多样化的联盟模式,只有选择正确高效的联盟模式,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4.3.2 海西经济区企业必须深化战略联盟合作

在当前的经济区企业合作中,生产要素的交换和互补仍处于初级状态,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仍比较大,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且海西经济区企业技术革新比较慢,使得企业没有质的不同,依然要靠扩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综合生产率来取得增长。虽然出口数量不断增长,当创汇能力和效益略显疲软,又受到国际贸易壁垒的阻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的减弱。海西经济区企业的发展在面临诸多心得挑战下,必须深化企业间的合作层次。

第一,在跨国企业向中国大陆市场转移中,经济区企业要发挥各项优势,增加与欧美跨国企业合作的机会,推动闽台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占领一席之地。

第二,要学习闽台两岸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例如东南汽车,电子信息行业的冠捷电子、华映光电

不断学习与创新,增强信息与技术的相互接触与交流。

第三,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战略联盟就是协同产生竞争优势-利润增加-加入新联盟-竞争方式多样化的循环体,资源的重新配置更高更大范围内的提高了营销和经营效率、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通过战略联盟有效的资源互补,可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4.4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动闽台两岸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海西经济区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妥善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

为避免冲走盲目发展的老路子,必须加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规划。由于发展导致环境问题的社会负效应增加,这类发展就是负效应的增长;绿色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的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促进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认同。

4.5 加大科研力量和研发力度,发展主导型产业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闽台两岸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攻克资源匮乏的欠缺,环境污染等重要性技术更新,为经济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迄今为止,中国的科研力量和研发力度投入虽然有明显增长,但是有些产业和机构仍然不能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肩,海西经济区企业要充分利用外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为闽台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作指导和分析,才能将闽台经济区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来。

4.6 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海西经济区企业要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挥协调能力,政府政策可以有力的在外向型经济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加强了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部门协调管理与反馈机制来促进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做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作为外向型经济中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协调者,对协调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政府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当充分完善分配机制,要坚持兼顾公平、效率优先,鼓励创新,推动大众扩展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

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5. 结束语

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初探”为题,系统的阐述了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和。以世界经济、经济区企业、产业结构、战略联盟为切入点,分析当前福建在海,指出当前海西经济区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SWOT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列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但是本文列举的方向和范围还不完整,对出口加工贸易、对外投资体制环境等方面不够全面,该方向仍具有很大的探讨性。

参考文献

[1]崔敬. 新视角下宏观区位论的发展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11

[2]何勇钦. 中国经济特区的回顾与展望[D].长江大学,2012

[3]陈睿洁.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J]. 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

[4]董佳丽. 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外向型经济研究[D].外交学院,2012

[5]陈斐,尹继东,郭朝晖. 试论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米红,曹晖,庞兰芳“海峡经济区”区位分析和城市综合竞争实力[J]。经济地理2008

[7]胡捷. 对华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3

[8]李生明,王岳平. 新国际分工格局下不同类型国家国际分工地位[J]. 国际经贸探索,2010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 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 南开学报2003

[10]冯子朔.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1] 黄家桦.海峡西岸的崛起[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

[12] 林善浪.福建省“十一五”期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Z],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总报告,2004.

[13] 叶穗山.加快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态势与基本格局问题研究[Z],2005年福建省重大课题,2006一01.

[14] 黄茂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一一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4一05.

[15] 黄绍臻.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一一21世纪初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5一05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open trading ports, in 2001 to jo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realiz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China's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l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and crises. In 2004, fujian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channel west bank economic zone. Experienced 2008 years of economic crisi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ing to export share, in 2011,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nnel west bank to build a zon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of the area, the civilization auspicious area, area of ecological beauty, become the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in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annel west bank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macro and micro structure of multifaceted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our country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not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channel west bank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new economy, b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other favorable policies, to reconstruct the channel west bank economic zone a new mode of extrovert economy.

【Keyword】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致谢信

本文是在戴强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