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2015-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2015-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2

修回日期:2014-11-0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专利视角”(编号:2013SJB870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超图模型的专利文本多标签分类研究”(编号:14YJC870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革研究”(编号:12BTQ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池运营机制与服务模式研究”

(编号:13JDB030)。作者简介:刘桂锋(1980-),男,博士,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专利情报;卢章平(195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专利情报;刘琼(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利情报;孙华平(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

刘桂锋

1

卢章平

1

刘琼

1

孙华平

2

(1.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212013;2.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镇江212013)

以江苏省11所“211”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了“211”高校与企业以及其他高校之间

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并重点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技术领域和地理距离。以东南大学为例分析了1985-2011年期间4个不同阶段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专利合作模式主要以亲缘型合作为主、以地缘型合作和业缘型合作为辅,将来会形成“一体两翼”的专利合作模式。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产学研

校企合作

技术转移协同创新

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5)01-0122-05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5.01.024

A Study on University -industry Patent Coope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Liu Guifeng 1

Lu Zhangping 1

Liu Qiong 1

Sun Huaping 2

(1.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Abstract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raw the university -industry patent cooperation network based on the pa-

tent data of "Project 211"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published by th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85-2011.The paper also emphatically probed into the technology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aspects of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evolution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spatial structure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in 4dif-ferent stages.It is found that the priority of present university patent cooperation mode is of the relative -intensive pattern ,while the dis-tance -intensive pattern and the technology -intensive pattern are playing a complementary role ;the formation of "One Body with Two Wings"of patent cooperation mode will be witnessed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synergic innovation

patent analysis

0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产学研合作模式,1992年开始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代表

:“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科大讯飞”等。高校与企业合作已经形成了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如技术适用许可、成果转让;委托培训、技术顾问、人才培养;合资生产、联合开发、

战略联盟等[1]

。根据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

为:单主导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双主导合作模式

第34卷第1期2015年1月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4No.1Jan.2015

(高校-政府共同主导型、高校-企业共同主导型)和多主导合作模式(高校-政府-企业共同主导型)[2]。

大量学者研究表明,大学和企业合作申请的专利可以作为衡量产学研合作的指标[3-5]。高校专利合作的研究主题有构建高校专利合作协同创新的合作网络、分析其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跟踪探讨合作专利的质量、市场应用、效益等,研究对象主要以“985”高校、“211”高校[6-7]为主。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专利计量、专利引证、可视化等,尤其以社会网络分析为主。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专利分析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8-10]。该方法在专利分析中的应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引文网络、合作网络、共现网络或关联网络等,考察的主要网络节点包括专利文献本身、发明人、专利权人、主题词、专利分类号等[11]。其中能够反映专利权人或发明人竞合关系的专利合作网络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全球规模、特定学科主题、特定专利权人和自我中心网络四种类型。许多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专利合作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合作模式[12-14]。以上研究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校企合作模式。本研究则从高校的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对江苏11所“211”高校发明专利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了解合作现状、剖析影响要素、揭示演化规律、提炼合作模式,为高校及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1数据来源

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专利类型限定在发明专利,申请时间为2002-2011年,高校名称和所在城市名称分别在申请人字段和地址字段输入。共检索了江苏省内的11所“211”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以南京大学为例,检索式为:“(docType=inven-tion_view)AND AD=[20020101-20111231]AND ADDR=(南京市汉口OR仙林)AND PA=(南京大学)”。其他高校以此类推。

2专利合作总体分析

1985-2001年,各高校发明专利合作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合作的机构相对较少,因此这一阶段属于产学研的萌芽阶段。从2002年之后,由于受到各级政府产学研政策的影响,专利合作活动逐渐活跃,属于产学研的发展阶段。图1描述了江苏11所“211”高校在2002 2011年十年的合作发明专利数量。整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申请的专利越来越多。综上可知,江苏11所“211”高校专利合作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一是1985-2001年为萌芽阶段,二是2002-2011年为发展阶段。随着产学研政策的鼓励和和高校产学研意识的提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专利合作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图1江苏“211”高校合作发明专利数量趋势

根据专利数量、专利权人的特点以及法律状态总共分为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专利数量和法律状态主要是从数量和质量的宏观角度反映高校专利合作的整体状况。专利权人性质是从专利权人性质的微观角度来描述其他合作机构的特征。表1只给出了二级指标合作率和授权率的结果。

表1江苏11所“211”高校专利合作的评价指标结果

高校

二级指标

合作率(%)授权率(%)南京大学6.645.6

东南大学5.147.4

河海大学8.264.8

南京理工大学9.335.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953.2

南京农业大学4.860.9

中国矿业大学13.359.6

中国药科大学8.450.7

苏州大学13.257.5

江南大学6.039.9

南京师范大学9.342.4

注:表中数值为百分比

专利数量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反映高校技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活跃程度。合作率是常被用来表示科学合作度的一项指标,这里表示合作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部发明专利数量的比例。从表1合作率可知,江苏高校专利合作率基本上在10%左右,最高的为13%,最低的为5%。

专利权人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反映高校技术创新合作的广度。专利权人性质能够反映高校合作的对象,江苏高校专利合作主要以企业为主,高校和科

·

321

·

第1期刘桂锋,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研机构次之,其余为医院、个人和其他机构。

法律状态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保障,反映高校技术创新保护的重视程度。由表1可知,授权率基本上维持在50%左右,只有3所高校在60%左右,最高的为64%,最低的为35%。

3专利合作社会网络分析

3.1高校—高校合作网络图2为江苏11所“211”高校与其他高校专利合作网络图,图中显示了所有的合作关系。合作高校数量最多的是东南大学,与其合作的有14所,不仅有国内高校,还有3所国外高校。最少的只与2所高校进行专利合作。合作的高校大部分位于江苏省内,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苏周围的安徽、浙江、上海和山东

图2高校与高校合作网络

从图2中可以发现,整个合作网络分成两个团体:一个是由江南大学与4所高校合作的小团体,只包含5个节点;另一个是另外10所高校组成的大团体,包含52个节点。江苏11所“211”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主要以星型的网络结构为主。三角形的合作网络结构只有2个,并且合作频次普遍不高,最低的只有1次,最高的是东南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5次。江苏11所“211”高校相互之间的合作机会和频次比较少,说明高校专利合作网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2高校—企业合作网络

3.2.1校企合作的社会网络企业是与高校合作申请专利最主要的形式。从合作企业的数量来看,分布非常不均匀,最多的达到22家,最少的只有2家,其余高校合作数量在3 13家之间。合作企业数量为3家的有3所高校,5家的有2所高校,即南京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与南京大学合作次数最高的企业达到40次,其余4家都少于7次;而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企业均是4次。合作企业数量为6家的只有南京师范大学1所,合作企业数量超过10家有4所,其中与东南大学合作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22家,见图3(只显示合作申请数量3件以上的企业)。从上述分析可知,与江苏11所“211”高校合作的企业数量分布不平衡,而且大部分企业合作次数在10次以下,10次以上的主要有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大移动有限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2007年后改名为前者)、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特点是以所在学校为主要依托,由所在学校等组建成立或入股的主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3东南大学与企业合作网络

3.2.2校企合作的技术领域江苏11所“211”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技术领域用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来表征。完整的分类号由部、大类、小类和大组或小组构成,图4所示的IPC取到小类,图中显示了数量在前6位的IPC,只有2所学校存在前6位并列的现象。图中为一个相互连通完整的网络,高校与高校之间由共同的IPC连接在一起。连接高校最多的IPC是G01N 和A61K,分别为5所高校,这说明仪器测试(G01N)和药物配方(A61K)是这些学校与企业专利合作共同的技术领域。连接4所高校的IPC只有废水处理(C02F),3所的有微生物或酶(C12N)和无环或碳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C07C),2所的有7个,分别是H02M、H02J、H01P、G05B、C12P、A23L和H04L。

技术合作领域除了共性外,个性也非常明显。合作领域与各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密切相关,呈现较强的专业特色,体现较强的区分度。如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学科、江南大学的食品与生物学科、河海大学的水利水文学科、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学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和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学科等。

·

421

·情报杂志第34卷

图4江苏“211”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网络

3.2.3校企合作的地理距离根据校企合作的

地理距离,把企业划分为海外合作、国内合作、省内合作和同城合作。海外合作是与地址为中国大陆以外的企业进行专利合作,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国内合作是地址在学校所在省份之外的中国大陆企业。省内合作是地址与学校不在同一地级市但在同一省份的中国大陆企业。同城合作是地址与学校在同一地级市的中国大陆企业。由表2可知,

高校主要的合作形式是表2

江苏“211”高校与企业同城合作

名称

合作企业数量

同城合作数量同城合作比例(%)

南京大学411844东南大学814151河海大学181055南京理工大学329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81243南京农业大学211362中国矿业大学321959中国药科大学31619苏州大学372876江南大学1064542南京师范大学

18

9

50

同城合作,最高的是苏州大学,合作企业

37家,有28家为苏州本地企业,比例高达76%。同城合作比例最低的只有19%,其余高校的同城合作比例在40%至60%之间,这说明同城合作是主要合作形式。省内合作是除同城合作之外的

另一主要形式。最多的是东南大学,与江苏12个城市的企业进行合作,说明其合作的企业在江苏省内分布范围比较

广。最少的高校只与其中4所城市的企业进行专利合作。国内合作最多的是江南大学共与20个城市的企业进行合作,合作频次最高的为14次是浙江省杭州市,最少的只有1次合作。最少的高校只与3个城市的企业合作过。江苏高校

倾向于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发达城市的企业合作。整体来说,同城合作的比例高于省内合作,省内合作高于国内合作,海外合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所高校有海外合作,而且合作次数只有1次。这也说明,地理距离是校企专利合作考虑的重要因素,优先选择同城合作,即地缘型合作模式。

3.2.4

校企合作的演化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

知,东南大学无论在合作数量还是合作频次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选为研究案例。东南大学与企业

合作网络分成了1985-2001、

2002-2006、2007-2009和2010-2011四个阶段。图5为东南大学与企业合作

的演化网络,后两个阶段只显示了合作次数大于2次的企业。图中中心节点代表东南大学,

连线粗细代表与其合作的次数多少,正方形的节点代表连通两个不同阶段的合作机构,也就是网络中的核心结点。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东南大学进行专利合作,尤其是2002年之后,合作的数量迅速增加。

第一阶段合作专利为9件,只与1家企业合作1件专利

图5东南大学与企业合作演化网络

·

521·第1期刘桂锋,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

第二阶段合作专利为47件,合作机构数量为21家,其中企业13家。13家企业中合作数量超过5件的有4家,其中东大移动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为10件,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5件。

第三阶段合作专利为86件,合作机构数量为53家,其中企业43家。有5家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超过5件,其中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和东大移动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均为9件并列第一。

第四阶段合作专利为99件,合作机构数量为53家,其中企业36家。只有2家企业的合作专利数量超过5件,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9件,江苏电力公司为5件。

从2002年之后,东南大学与企业建立了持续的专利合作关系,技术合作变得频繁,特别是2007-2011年的5年,与企业的知识交流越来越紧密。以上4个阶段与东南大学合作申请专利最多的是东大移动互联有限公司和东大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这两家公司与其他公司的性质不同,属于典型的亲缘型合作关系。特点是均依托于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入园企业。

研究结果表明,东南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1985-2001年之间,只与1家企业合作,2002年之后,合作机构数量越来越多、网络规模不断增大。东南大学倾向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这与部分产学研相关政策不无关系。1999年实施的“985”工程中明确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006年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大幅增加,知识交流不断加速。

4结论

本文基于江苏11所“211”高校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了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和以东南大学为例的空间分布的演变路径,得到以下结论。

4.1高校专利合作总体特征a.江苏高校专利合作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特征,2001年之前称之为萌芽阶段,2002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高校专利合作行为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产学研政策的影响较大。如1992年我国提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2年科技部等“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2006年科技部等6部门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等。b.合作率不高,即合作发明专利占发明专利的比例维持在10%左右。c.合作机构主要以企业为主,高校和科研机构次之,其余为医院、个人和其他机构。d.合作专利的授权率基本上维持在50%左右,专利权终止、专利申请撤回和专利申请驳回的比例较大。

4.2高校与高校合作网络结构特征整体合作网络由一个小团体和大团体组成。小团体是以江南大学为中心的,与其合作的4所高校组成。大团体是由另外10所高校以及各自的合作高校组成。合作模式主要有星型结构和三角形机构,并且以星型结构为主,说明与江苏11所“211”高校合作的其他所有高校之间的重合度较低,即绝大部分高校只与其中的1所有合作。三角形机构只有2个,说明江苏11所“211”高校之间任意3所相互合作的较少。合作的高校主要以江苏省内为主,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苏周围的省市,国外高校相对较少。

4.3高校与企业合作网络结构特征a.合作企业的数量分布非常不平衡,最少的为2家,最多的达到22家。b.合作企业的次数存在较大差异,最低的为1次,最高的为40次,合作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主要为亲缘型企业,如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大移动有限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等,而业缘型合作模式的企业合作次数较少。c.合作企业的技术领域共性和个性兼具。与各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密切相关,呈现较强的专业特色,体现较强的区分度。如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学科、江南大学的食品与生物学科、河海大学的水利水文学科。d.合作企业的地理分布主要以同城为主,其次是省内和国内,海外企业相对较少。同城合作比例在40% 60%之间,最高的高达76%,说明大部分合作企业在同城。省内合作亦体现出差异,东南大学与江苏省内12地市的企业均有合作,最少的高校仅与其中的4所城市的企业存在合作。国内合作的企业所在城市分布不均匀,最高的江南大学与20个城市的企业开展合作。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企业合作相对较多,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4.4东南大学的合作演化特征东南大学是江苏11所“211”高校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校。东南大学与企业合作演化网络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合作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规模不断增大。亲缘型企业无论在合作数量和合作持续时间都优于业缘型企业。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亦表明,亲缘型企业是目前高校专利合作的主力军,担负着高校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

4.5江苏高校专利合作模式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于揭示高校专利合作现象和规律、洞悉高校专利合作原因、选择科研合作伙伴和探究高校专利合作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诠释途径。借鉴温芳

(下转第155页)

·

621

·情报杂志第34卷

[7]李一平.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02,9(5):170-174.

[8]罗成琳,李向阳.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6):163-171.

[9]石玉昌,陈冬,陈周宁.新时期城市突发性群体事件探究[J].网络财富,2009(8):25-32.

[10]庄勇,杨文波,闫翅鲲.欠发达地区农村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5,23(3):58-

63.

[11]柴海瑞.社会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透视[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6):125-129.

[12]Weiyao Lin,Ming-Ting Sun,Radha Poovendran,et al.Group Event Detection With a Varying Number of Group Members for

Video Surveillance[J].IEEE Trans.Circuits Syst.Video

Techn.2010(20):25-37.

[13]刘旭东.直接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4]吴秀荣.试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治理方略[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12-16.

[15]向良云.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4):64-69.

[16]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Research[M].New York:Aldine Pub-

lishing Company.1968.

[17]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J].London:

Sage.1990,2(3):1-3.

[18]Charmz K,Grounded Theory.inSmith,J.A.,Harre,R.&Langenhove,L.Eds.RethinkingMethodsinPsychology[J].

1995:27-49.

[19]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13

(9):3-7.

[20]仓平,王素芬.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以同济大学建筑规划产业集群为例[J].同济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116-124.

[21]王海花,彭正龙,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科研管理,2013,33(3):50-55.

[22]Charmaz K.Grounded Theory.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1995.

[23]杜晓君,刘赫.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4):18-24.

[24]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2008(3):23-41.

[25]黄静.消费者视角下企业家前台化行为动机的扎根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4):99-106.

[26]Wesley S.Randall,John E.Mello.Grounded Theory:an Induc-tive Method for Supply Chain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2,42

(8):.863-880.

(责编:刘影梅)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上接第126页)

芳[13]的三种典型专利合作模式,高校专利合作模式也分为亲缘型合作、地缘型合作和业缘型合作。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专利合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以亲缘型合作模式为主,其次是地缘型合作模式和业缘型合作模式。当然上述三种模式的界限并不是绝对严格的,有些合作关系可能既是亲缘型的又是地缘型的,或者既是地缘型的又是业缘型的。很多情况下,三种模式可能同时存在或交织在一起,并且是相互转化和发展的。随着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扩展,到高级发展阶段,将会形成“一体两翼”的专利合作模式,即业缘型合作模式将成为主流,亲缘型合作模式和地缘型合作模式将成为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74-77.

[2]刘桂锋,刘琼,孙华平.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5):65-71.

[3]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1):40-46.

[4]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科研管理,2011,32(2):67-73.[5]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3):390-395.

[6]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7]王朋,张旭,赵蕴华,等.校企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6):89-93.

[8]Sternitzke C,Bartkowski A,SchrammR.Visualizing Patent Sta-tistics by Mean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ol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8,30(2):115-131.

[9]Park H,Yoon J.Assessing Coreness and Intermediarity of Tech-nology Sectors Using Patent Co-classification Analysis:the Case

of Korean NationalR&D[J].Scientometrics,2014,98(2):853-

890.

[10]贡金涛,魏晓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合著网络研究———以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在华专利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

(11):37-42.

[11]陈云伟,方曙.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专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4):90-95.

[12]张端阳,肖国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6):34-39.

[13]温芳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专利合作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7):119-123.

[14]周磊,张玉峰.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企业合作竞争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2013,32(6):593-600.

(责编:刘影梅)

·

551

·

第1期姜金贵,等: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发因素及发生机理研究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UCINET为菜单驱动的Windows程序,可能是最知名和最经常被使用的处理社会网络数据和其他相似性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程序。与UCINET捆绑在一起的还有Pajek、Mage和NetDraw 等三个软件。UCINET能够处理的原始数据为矩阵格式,提供了大量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该程序本身不包含网络可视化的图形程序,但可将数据和处理结果输出至NetDraw、Pajek、Mage 和KrackPlot等软件作图。UCINET包含大量包括探测凝聚子群(cliques, clans, plexes)和区域(components, cores)、中心性分析(centrality)、个人网络分析和结构洞分析在内的网络分析程序。UCINET还包含为数众多的基于过程的分析程序,如聚类分析、多维标度、二模标度(奇异值分解、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角色和地位分析(结构、角色和正则对等性)和拟合中心-边缘模型。此外,UCINET 提供了从简单统计到拟合p1模型在内的多种统计程序。 Pajek简介 Pajek 是一个特别为处理大数据集而设计的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程序。Pajek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也可以处理二模网络和时间事件网络(时间事件网络包括了某一网络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网络的发展或进化)。Pajek提供了纵向网络分析的工具。数据文件中可以包含指示行动者在某一观察时刻的网络位置的时间标志,因而可以生成一系列交叉网络,可以对这些网络进行分析并考察网络的演化。不过这些分析是非统计性的;如果要对网络演化进行统计分析,需要使用StOCNET 软件的SIENA模块。Pajek可以分析多于一百万个节点的超大型网络。Pajek提供了多种数据输入方式,例如,可以从网络文件(扩展名NET)中引入ASCII格式的网络数据。网络文件中包含节点列表和弧/边(arcs/edges)列表,只需指定存在的联系即可,从而高效率地输入大型网络数据。图形功能是Pajek的强项,可以方便地调整图形以及指定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由于大型网络难于在一个视图中显示,因此Pajek会区分不同的网络亚结构分别予以可视化。每种数据类型在Pajek中都有自己的描述方法。Pajek提供的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包括探测结构平衡和聚集性(clusterability),分层分解和团块模型(结构、正则对等性)等。Pajek只包含少数基本的统计程序。 NetMiner 简介 NetMiner 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允许使用者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NetMiner采用了一种为把分析和可视化结合在一起而优化了的网络数据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变量:邻接矩阵(称作层)、联系变量和行动者属性数据。与Pajek和NetDraw相似,NetMiner也具有高级的图形特性,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是以文本和图形两种方式呈递的。NetMiner提供的网络描述方法和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也较为丰富,统计方面则支持一些标准的统计过程:描述性统计、ANOVA、相关和回归。 STRUCTURE 简介 STRUCTURE 是一个命令驱动的DOS程序,需要在输入文件中包含数据管理和网络分析的命令。STRUCTURE支持五种网络分析类型中的网络模型:自主性(结构洞分析)、凝聚性(识别派系)、扩散性、对等性(结构或角色对等性分析和团块模型分析)和权力(网络中心与均质分析)。STRUCTURE提供的大多数分析功能是独具的,在其他分析软件中找不到。MultiNet简介 MultiNet 是一个适于分析大型和稀疏网络数据的程序。由于MultiNet是为大型网络的分析而专门设计的,因而像Pajek那样,数据输入也使用节点和联系列表,而非邻接矩阵。对于分析程序产生的几乎所有输出结果都可以以图形化方式展现。MultiNet可以计算degree, betweenness, closeness and components statistic,以及这些统计量的频数分布。通过MultiNet,可以使用几种本征空间(eigenspace)的方法来分析网络的结构。MultiNet包含四种统计技术:交叉表和卡方检验,ANOVA,相关和p*指数随机图模型。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中文摘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现状和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优点,如能提供“原生态”舆情基础,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表达和对学生心声的准确把握、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意见领袖”能淡化过激言论,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是作为“双刃剑”,网络舆情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等。本文分五章内容,在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入手,全面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运行过程、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经验。之后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阐述 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内容,并从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这五个方面叙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 【英文摘要】As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coming into full sw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atus quo and further supervision becomes self-evident. Undeniably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found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offering first-hand public opinions, helping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and appeals of students, even in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blic supervision ov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oftening radical remarks so as to eas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social conflic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minars on network prove to be insufficient with regard to its prevalent false information direct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supervisor,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s rising as a result of some ill-intentioned seminar hosts. This article, designed in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cuts in firs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dual effect exerted o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 survey on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pported by most-discussed events on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by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The article also constructively points out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to guide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十三章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它已被“泛应用到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章我们将侧重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历史、主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指的是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故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 行动者(actor):这里的行动者不但指具体的个人,还可指一个群体、公司或其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被称为“结点(node)”。 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行动者之间相互的关联即称关系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亲属关系、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对抗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同的关系纽带。 二人组(dyad):由两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这是社会网络的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分析各种关系纽带的基础。 二人组(triad):由三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 子群(subgroup):指行动者之间的任何形式关系的子集。 群体(group):其关系得到测量的所有行动者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因为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因为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家B·韦尔曼(Barry 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韦尔曼指出,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如下基本原理: 1.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2.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3.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XX范本)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二0一六年十一月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大学 为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大学材料系(以下简称乙方),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1、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我省相关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 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工程中心为平台、紧密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乙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乙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和就业。 3、接受乙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乙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4、为乙方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 5、配合乙方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时向乙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甲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甲方的需求,可协助甲方做好编制企业的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甲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甲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把学院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帮助甲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

7、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 一、国外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从1980年以后,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论文显著增长。国外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家庭关系、交通运输、健康和医疗以及传染病传播机制等方面。 在情报学领域,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合著网络的研究和引文网络的研究。 (一)合著网络研究 1.Liuxiaoming,BollenJohan等人利用ACM和IEEE的数字图书馆会议文献建立了作者合著网络,利用中心性分指标析该合著网络,研究表明了PageRank和AuthorRank在合著网络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2.M.E.J.Newman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物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三种学科的作者建立起了论文合著网络,分析了不同学科作者合著网络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3.Logan和Pao则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寻找出某一个领域的最核心作者。 (二)引文网络研究 主要应用于信息资源研究中,对文献之间的引用、共引的研究。 1.HENRY KREUZMAN进行了哲学学科62位代表作者的引文网络研究,揭示了哲学科学和认知论之间的联系。 2.HowardD.white专门探讨了社会网络结构和引文网络之间的内在联

系。 3.学者们提出了二值矩阵和赋值矩阵,还构建同被引网络的研究方法,用来分析同被引情况。 二、.国内的应用 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己被运用到合著和引文网络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以及图书馆资源配置等众多领域。 (一)合著网络研究 1.李亮,朱庆华等选取《情报学报》1998一2005年之间的合著者为研究对象,对合著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的实证研究。 2.刘蓓,袁毅等选取中国期刊网里情报学、情报工作栏目下的所有作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做了团队合作的时序变化研究。 3.鲍杨,朱庆华等选取了CSSCI数据库里近十年以来的全部情报学领域的论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在合著网络分析中,对“小团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二)引文网络研究 社会网络引文分析方法与引文分析家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并扩展了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作者引文研究和期刊引文研究。 1.徐媛媛,朱庆华以参考咨询领域内的32名高被引作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方面进行研究。 2.邱均平教授对编辑出版类期刊进行引文网络分析,结果说明期刊同被引方法应用于确定核心期刊是有效的。他在后来对图书馆学情报学

黄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黄芳,赵麟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合作创新的地位日显重要,关于产学研组织行为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论综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领先企业,正是由于它们积极的推动创新,才会长胜不衰以至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Lassar (1996) 认为,技术能够通过共享达到价值倍增的效应,而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共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将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主要形式[3]。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这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同时提供和培养创新人才,而中介机构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政府则创造鼓励和引导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4]。产学研合作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5]。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甚至失败。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各方对模式选择的失误。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出适应目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当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B630008)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前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加的网络舆情中,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生们很乐意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与认识。在对许多社会大事件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身影,可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优点十足,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向,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十分庞杂,大学生的心智都不是很成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重视的是大学生英语及其专业课的学习,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到位,所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力 根据某项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关注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音乐电影等。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其关注的方面多种多样。 2、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主要是刚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个性张扬,善于发现新事物。他们对于网络新事物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去回应并且做出自己的评论,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他们的看法具有相似性,可能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知识还有文化熏陶都近乎相同,他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都进会相同。最后就是他们的评论会带有个人情绪,主观意识太过浓厚,而他们的言论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使事件发展更加激烈。上面的那些特点是网络舆论成为了双刃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让人们明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明确其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网络舆情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网络评论有利于网络健康,会促进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比如说明星吸毒事件。随着国家对毒品管理的严肃,我国公众人物吸毒事件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随着柯震东,张默,房祖名,李天一等明星吸毒被抓,社会舆论风极一时,他们被网友批评,网络上各种斥责声,网民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不至于在追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模板WORD版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O一六年十月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杭州全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乙方: 为更好地使高校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促进企业单位技术创新、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杭州全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特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真诚合作,资源共享,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合作方式 1.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技术产品进行联合投标、联合攻关、联合开发。 2.双方应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乙方在制定中长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甲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甲方通报企业的有关信息和存在问题(需要保密的除外);甲方及时向乙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双方定期或不定

期召开协调会议,不断提高并改进设计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乙方高级专家参加甲方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担任兼职教授,共同研究、制定并完善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研究方向、发展目标、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甲方电气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可作为研究人员参加乙方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工程设计与管理、培训等工作。 4.双方以学校相关实验研究条件为依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科技咨询,为生产设计和技术研发服务。 5.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工艺及产品等皆为双方营业机密所保护,不得泄漏,不得转让第三方。 6.甲方为乙方在信息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业技能、资质培训等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与方便。乙方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阶段性地参与学校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介绍工程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 7.双方商定的科技协作项目、实习安排和人才培训,将另行签订专项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各项合作项目能顺利开展。 三、合作期限 合作期限暂定五年,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开始计算。合作过程中,未尽事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另行协商并签定补充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和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模板WORD版

产学研合作 协议书 O 一六年十月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杭州全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乙方: 为更好地使高校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促进企业单位技术创新、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杭州全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简称乙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经 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特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本着“真诚合作,资源共享,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合作方式 1. 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技术产品进行联合投标、联合攻关、联合开发。 2. 双方应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乙方在制定中长期科技、产 业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甲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甲方通报企业的有关信息和存在问题(需要保密的除外);甲方及时向乙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双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不断提高并改进设计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 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乙方高级专家参加甲方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担任兼职教授,共同研究、制定并完善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研究方向、发展目标、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甲方电气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可作为研究人员参加乙方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工程设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网络舆情现状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南开大学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马小洁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王来华教授对舆情概念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成果,其实际应用情况也是最好的。王来华教授在概念的内涵上对舆情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有效地将舆情与舆论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区分,舆情发展的当下状态也完全印证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笔者完全认同王来华教授的观点,并在舆论与舆情

的关系辨析!一文中对其科学性作了专门的论述。王来华教授没有像给舆情下定义那样专门明确地完整地给出网络舆情的定义,但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即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舆情前面加上网络这个限定词,必然是在网络这个空间里产生的舆情。鉴于此,其他学者的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对网络舆情空间的界定不够确切。在舆情定义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舆情空间的概念,那么在网络舆情的定义表述时不作特殊限定而简单套用,就不足以有效区分舆情和网络舆情。其次,客体指向不明确、不统一。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舆情狭义化理解的同时明确了舆情的客体,从而有效地将国家管理者在运行公权力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作为引发舆情的刺激源,这使得舆情更加清晰化了,与目前我们应对舆情的工作现状也是完全吻合的。当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没有统一到这方面来,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定义泛化,进而又混淆了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三,对网络舆情的属性定位不清晰、不统一。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情绪、态度的总和,也有学者认定是共同意见。笔者认为,舆论学将舆论明确为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的定位是科学的,舆论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也证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作为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种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而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牢骚等。由此可见,王来华教授关于舆情是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定性是准确的,否则就会出现舆情脱离舆论的尴尬状态。 2、网络舆情的概念 笔者综合舆情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实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样本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山东农业大学 乙方:山东保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决定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经双方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可按照双方商定名额派学生在乙方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 2.甲方可邀请乙方参与甲方专业建设及进行学术讲座。 3.甲方优先向乙方转让乙方所需的、甲方拥有的科研成果,帮助乙方解决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4.甲方根据乙方申请,安排合适时间配合乙方在甲方校园举办有关文体、宣传活动。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支持甲方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根据自身条件与甲方进行产学研教学示范合作。乙方为甲方的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实习场地及岗位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确定实习内容,指导实习学生,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和生产实践等。 2.乙方派人员在适当时间为甲方作学术讲座。 3.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向乙方推荐优秀毕业生,乙方优先聘用甲方推荐的学生。 三、学术、科研合作

1.甲乙双方利用各种学术会议、行业会议和有关推广资源,推荐介绍 对方,以提高双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甲乙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 合向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3.乙方科研通过立项方式委托甲方开发软件产品或技术模块。 所开发的产品或模块,其产权归属和所涉及的费用可以另行商定。 4.甲方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参与乙方项目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乙方根据实习学生对成果的贡献,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四、其他 1.首次合作时间为三年,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期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2.本协议一式三份,乙方执一份,甲方执两份(专业学院与学校教务处各执一份),合作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 3.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人签字:代表人签字: 2012年5月15日

1.3.2-1“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评建情况综述

1.3.2-1汉语言文学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评 建情况综述 汉语言文学系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合作宗旨,努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校与合作方的双赢。 一、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汉语言文学系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下发了相关文件。同时,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调研,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以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 鼓励本系教师为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活动,同时,邀请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本系的课程教学任务、学术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活动。 (三)提高办学硬件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系已经拥有苹果G5型视频/图形工作站、高清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目前已投资300万建设新闻演播厅。此外,还将建成摄像实验室、平面编辑室、秘书技能实训室等。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在20%以上,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本系教师掌握一定技能,聘请有一定资历,实务技能丰富的教师作为客座教师来共同实施该项目。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为实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也能够为合作单位提供智力

支持。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汉语言文学系在修订2011级新闻学、广告学专业过程中,邀请合作单位出席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座谈会。通过与合作单位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制订更加严密和科学,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 (二)展开合作教育,合作双方互动交流频繁 产学研合作双方开始展开实施联合培养人才“互派互聘教师制”,一方面邀请合作单位相关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授课、论文指导等。汉语言文学系教师前后18人次为16个合作单位或地方部门、团体,进行各种培训,受益人数高达897人。 (三)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实现合作就业 汉语言文学系中文师范与合作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学生与厦门界面文化传播公司采用“订单式”培养,其中在2010年,新闻学专业为该公司培养员工三名,广告学专业培养员工5名。同时,本专业对外汉语与印尼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签订教育合作交流的协议,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接受对外汉语学生任教。 (四)联合开展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2011年汉语言文学系通过与实践基地合作,已启动“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新闻学专业与莆田市科技局合作,制作了《水培花卉的栽培技术》、《鲍藻混养》、《零排放养猪技术》等科普宣传片,服务当地农村。广告学专业与厦门界面公司、海都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合作,为莆田市上塘珠宝产业、山中古典家具进行市场调研,提供项目咨询,提供决策。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 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 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