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规德性的迷失与回归

校规德性的迷失与回归
校规德性的迷失与回归

校规德性的迷失与回归

校规指整个学校中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包括针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制度,它规范着一所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等活动,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息息相关,其正义性、合法性、合道德性与否,影响着教育成效和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幸福感。然而,从频频爆诸网端的“奇葩”校规来看,有些学校的校规不但无助于教育,反而扼杀了种种教育的可能。如济南某学校规定严禁异性间的亲密举动,男女之间的距离严格规定在44厘米以外;萍乡某中学向每个班级发放一张“进厕许可证”,学生必须携带该证才能被允许进厕所;云南某中学仅仅为了防止乱扔垃圾,把3名用纸碗和塑料袋带饭到教室的学生开除学籍。然而,学生永远都不需要与异性交往吗?永远都需要一个外在的强制使其遵守纪律吗?永远需要别人提醒才能成为不乱扔垃圾的文明公民吗?校规把应该承担的育人责任推向了社会,然而社会在面对人们的失德时又显得那么无力。所以校规作为育人制度理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一、校规的德性

德性(virtue)指人或物的卓越性、优势能力、优越性。亚里士多德拿长笛手和长笛能手作对比,“长笛手的功能是吹奏长笛,长笛能手则把笛子吹得更加优美动听”,“能手就是把出众的德性加于功能之上”。所以长笛能手的德性就是把长笛吹得更加优美动听。由此推之,校规的德性指校规所应具有的卓越性,它包括正义德性、自由德性和伦理德性。

(一)校规的正义德性

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柏拉图区分了个人和国家的正义,个人的正义指每个人自身的欲望、激情和理智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国家的正义指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个人和国家通过正义的原则组织成一个良好的整体,而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代表其组织制度的校规应该通过正义的原则组织起来,正义是校规的首要德性。即学校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种人都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上课,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校规如果能够实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又能在其实际执行中遵循程序正义,那么才能说它具有正义的德性。

(二)校规的自由德性

自由是人的类特征,包括两种类型,社会自由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社会自由指人不断摆脱各种限制,各方面的能力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这种自由不是单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越深刻,思想越解放,就越自由。而我们最终目的就是要“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教育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校规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机构的规则体系必须要有助于培养人的自由品性,必须有助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只有具有自由德性的校规才能培养自由的人,所以校规应该具有自由德性。校规能否具有自由德性?校规作为一种规则规定的是学校中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而自由指的是人行动与思想的范围与边界,由此观之,校规与自由本质上具有同构性,所以校规能够具有自由德性。

(三)校规的伦理德性

校规的伦理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规本身具有合伦理性,另一方面指校规以培养道德为目的。校规如何合伦理性?由于校规作为一种规范制度具有规范、整合、凝聚等功能,即是用来调节学校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原则;伦理作为人类的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用来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这意味着校规与伦理具有同构性。校规应该育德吗?由于校规与伦理的同构性,校规作为一种专门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学校活动的制度,所以校规必须以培养人

为其终极目的,而育德是校规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所以校规应该育德。校规何以育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识到,校规与道德的契合点——生活。校规是用来规范学生学校日常生活的规范,而道德学习是从认识道德规范、实践道德规范直到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学习活动,校规和道德的落脚点都在生活,所以校规以生活育德。

二、校规德性的遗失

然而,如今的校规遵循的是管制逻辑,管理者和教师成了校规中隐藏的主体,学生变成被单边管制的客体,并且学生除了学习(其分内之事)之外承担了过多任务(其分外之事);校规遵循着规训逻辑,学生的身体和思想自由被过多禁止;校规遵循着去道德逻辑,放弃了校规育德的可能性。

(一)校规的管制逻辑

学校管理中的管制思维源自于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在于驯服这种烈性,在学校中“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管制逻辑背后的理念是行政逻辑和对手逻辑。校规的行政逻辑是官僚主义作风在学校中的再演,由于管理者多是上级任命,所以他们容易仅“对上”负责,因为“上”决定了其升迁与否。“对下”的原则是管制,即制订一套细致入微的言语、思想、行为规范,保证把最具活力的一群人框在这个“囚笼”中,并制订严格的惩罚制度,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行政逻辑追求的是“政绩”,其隐含价值是秩序与效率,所以才会有集中优秀师资教育选拔出的“优质”学生,损害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德性。校规的对手逻辑是把学生当作需要严加防范的敌人来对待,管理者提心吊胆、严防死守,生怕学生“越轨”“出格”,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起建构学校美好生活的朋友,所以才会有在制订校规时学生的“失语”,有过多的“禁止”“限制”和严苛的惩罚手段。管制逻辑下的校规,一者突出了管理者的管理职责,而放弃了教育职责——其分内之事;二者使教师承担了教学之外的太多行政任务——其分外之事;三者使学生承担除了学习之外的过多分外之事。非正义的校规造就了非正义的人,管理者在管制逻辑下越来越成为“合格”“专职”的管理者,忘记了管理的终极目的——培养人;教师在过多行政任务重压下其做本职工作的时间与精力被侵蚀,慢慢失去了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与欲望,而沦为教书匠;学生在学习之外受到太多“无微不至”的纪律、规范的限制,本来应该是自主、自由的学习,慢慢变成螺丝钉般的机械被动学习。

(二)校规的规训逻辑

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控制、支配、训练人体的技术,它的目的在于把无用、盲目、混杂的肉体训练成听话、驯服、有效的使用工具,“这是一种把个体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规训技术的目的不在于增加人体的某项技能,“而是要建立一种关系,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在变得更有用时也变得更顺从,或者因更顺从而变得更有用”,是为了造就驯顺的肉体。规训的实施有赖于三项技术:对时间的控制、对空间的控制和考试。据此反观我们的校规,规训逻辑俯拾可见。在控制时间方面,表现在对作息时间的精细化安排,借助于细节,规训教育能够全方位地、无孔不入地控制学生。学生24小时的生活全部被细致化安排,甚至精确到分钟。儿童如同一架活着的机器,被架在学校这个齿轮上按照同样的节奏活着,在一定的时间只能从事某一种活动,严格禁止其他活动,而且每天重复同样的周期。儿童那活生生的、灵动的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时间与可能。在控制空间方面,校规致力于把学校塑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每个班和每个人有固定的、独立的空间,不能随意更换。学生不能随便出校门,有严格的请假、考勤制度,致使有的学生以监狱中的“放风”讽喻学校每周或每月的学校自由出入日。考试成了学校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考试的种类和数量繁多,考试内容重知识的记忆和训练。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制度不间断地规范着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了考试的努力中,而不至于偏离由权力在背后“操盘”的预期目标,如升学等,考试把学生对象化以便控制他们。

校规的规训逻辑是对自由的一大威胁,学生的选择余地被单一化,决定学生行为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意志,学生失去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校规的去道德逻辑

校规的去道德逻辑包括两个方面,校规不合道德性与校规不培养道德。在校规不合道德性方面,如今管理者更看重校规的效率性,忽视校规的合道德性。然而,如果校规本身是不道德的,那么想通过这样的校规培养道德的人则是一种幻想。如今的校规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其不道德性。首先,它涉及的主体是单维的。制订校规时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校规更多地表达了国家、社会、管理者、教师等的意志,缺少了学生的声音,学生变成了弱势方,只能被动接受外来规范,失去了发言权。其次,校规遵循的是否定逻辑,“禁止”“不”等否定性词汇出现的频率最高。遵循的是消极的病理学原理,即在于防止所谓“不良行为”的出现,而不鼓励积极行为的出现,校规在禁止“恶”的同时没有指明“善”在哪里,表现出了校规的去道德性。经常看到许多校规为了防止“出事”,而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多余的活动或行为,然而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仅是学习,还有许多同样重要的活动,如同伴交往、运动、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同样都应该有善的向度,然而校规却置之不理。

在校规不培养道德方面,一方面指校规不以培养道德为目的,或是由于没有认识到校规的育德价值,浪费了校规这一育德资源;或是仅仅把校规当作规训工具,用来把学生的所有校园生活框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中,控制不可预料因素对效率的侵犯。另一方面指校规的实施多以强制性手段为主,没有道德说理,学生只是在畏惧惩罚的情感下不敢去违反校规,至于校规为什么如此规定则知之甚少。

三、校规德性的回归

以育人为目的的学校,呼唤校规德性的回归,建构正义的、自由的和“善”的校规,以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人、自由的人和道德的人。

(一)建构正义的校规

校规作为一种制度,正义是其首要德性。正义的校规指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各方都各司其职而不干涉别人。正义的校规在于抵制管制逻辑,使管理者放弃行政逻辑和对手逻辑,致力于对学生负责,与师生共同建构美好校园。

首先,校规本身的正义是前提,包括校规制订中的正义性和校规文本的正义性。其一,校规制订中的正义指学校的利益各方,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校规的制订,校规的制订应该是一个民主协商的过程,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表达和倾听,尤其是学生的声音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拒绝那种集中优秀师资培养所谓的“优等生”的行政逻辑,以保证作为公平的正义德性。并且不能把校规当作一成不变的铁则,而应该随时准备调整、改革,所以校规应该有变革的张力。其二,校规文本的正义性,指校规作为学校的组织原则能够合理分配学校中各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合作形式,一方面具有利益一致性,它能够使身处其中的人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仅依靠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学校又有一种利益冲突的特点,即学校中的各类主体对于这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这就需要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其中的利益配额,这样的原则就是正义。其次,校规的执行要遵循程序正义。罗尔斯提出了“纯粹程序正义”的概念,指“存在一种正确的或公平的程序,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地遵守,其结果也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结果”。执行遵循程序正义的校规包括三点:校规执行中各类主体的地位平等、校规决策中的价值中立和校规决策程序的自治。其一,执行程序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三方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各方的人格尊严、发言权和价值倾向等。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在传统的管理原则下学生往往以弱势者的姿态出现,他们被当作“未成熟的人”,所以他们发出的声音往往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幼稚的”,他们只需要服从“已成熟的人”对他们的规定即可。然而事实是,学生都有欲望表达自己和倾听

他人,根本上来说,我们需要改变旧有的儿童观,应把儿童视为可以理性自决的人。其二,校规决策过程中的价值中立。这里不是指管理者和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而是指管理者在价值引导之前需要创造一种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能在其中自由表达和理性倾听的中立氛围,反之,则可能造成学生的出席成为摆设,沦为道德说教,而不是理性协商。其三,校规决策程序的自治。决策结果不能产生在协商之前或协商过程中,而应产生在协商之后。决策程序的自治拒绝浓重的价值预设,拒绝大前提下的价值论证而不是价值协商。因为价值论证是在协商中对预设价值的证明,使协商强制性地存在一种声音,而价值协商是在没有价值预设前提下的价值较量、表达、倾听。程序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以保证协商过程和结果的公正与平等。然而校规决策的协商结果又必须有强制性,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循。

(二)建构自由的校规

正义的校规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学校各类主体各司其职并符合程序正义的校规有可能造成一些学校钻制度空子,即最大化利用制度的弊端,这类学校的校规虽然本身是正义的,并且有可能是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共识,即符合程序正义,但却是不自由的,表现在学校各类主体不被干涉地做其能力可及之事和成为其理想中的人的领域被限制在狭小范围内,甚至被限制于一条路——考取名牌大学。所以校规在具有了正义德性之后必须要有自由德性。具有自由德性的校规是对校规的规训逻辑的反抗,是对控制、支配学生身体和思想的校规的抵制。

具有自由德性的校规需要保障师生及管理者的以下自由。首先,校规要保障师生及管理者的选择自由,包括三点:学生选择学习方式与策略的自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自由、管理者有根据自己的管理理念选择管理方式的自由。一是校规应该使学生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策略的自由。教师只有在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时才进行干预,帮助学生选择既有效率又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及策略。二是校规应该规定教师有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择教学与评价方法的自由,保障其能够自由实践其理念。如果教师在教学或评价中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如填鸭式教学或唯分数式的评价方式,学校可采用适当的途径和办法介入,如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可定期对教师教学进行检查评价并进行适当的交流和引导。三是校规应该使管理者有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及管理理念自主办学与管理学校的自由。然而当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悖于学生与教师发展时,校规应该赋予学生,尤其是教师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的权利。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应该有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师生幸福感的提升,在此前提下的管理者的管理自由才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其次,校规要保障师生的发展自由。学生的发展自由,指教师应该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不用统一的能力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教师的发展自由,指教师有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自由,教师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学术探讨才有可能更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快地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才能从新手型教师进步为专家型教师。

再次,校规要保障师生的行动自由,自由的校园不应为了显示管理者的权威或者便于管理设置禁区,人为将学校划分不同层级区域或者变成限制师生自由的“囚笼”。只要不影响到他人的工作且有充分的理由,师生的行动均不应该被限制。一方面,保障教师的行动自由,是为了保障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发言权,校规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使教师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另一方面,保障学生的行动自由,是为了保障学生与教师、管理者之间交往的顺畅性,校规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宽松、开放、信任的交往环境。

(三)建构“善”的校规

“善”的校规的理念引申自制度伦理的概念。制度伦理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制度的合伦理性,二是制度所内含的伦理、价值诉求。然而由于制度与伦理的内在同构性,制度总合某种伦理,关键在于合何种伦理,制度应该以“善”作为其核心伦理诉求。而校规作为一种制度应该合

伦理性、合道德性,并且应以培养“善”作为其伦理诉求和道德取向,以抵制校规的去道德逻辑。“善”的校规包括形式“善”和内容“善”两个方面,形式“善”即校规作为一个体系能够自洽、有效果、有效率,内容“善”的校规在于培养道德的人。

首先,具有形式“善”的校规有如下特征。一是“善”的校规应具有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针对不同主体的各类制度相互配合、分清主次、权责明晰。二是“善”的校规应具有合法性。指校规要以宪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三是“善”的校规应具有普遍性。即校规不因人而异,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学校中的资源应该公平地配置给每位教师和学生,尤其不能出现所谓的“尖子班”等,人为地把优势资源集中于少数班级,置其余学生于不顾。四是“善”的校规没有“潜规则”。潜规则是与显性制度相对抗、相抗衡的另一套运行规则。潜规则的运行毁坏了显性制度的严肃性与可信性,使制度失去了公信力与约束力。

其次,具有内容“善”的校规在于培养道德的人。校规何以育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善”的校规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其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的育德功能,“善”的校规要遵循积极的肯定逻辑,应建构起制度化的学校生活。一是具有内容“善”的校规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要能够充分认识并发挥其育德价值。隐形课程指学校列入课表的课程之外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功能的课程资源,校规就是学校隐性课程资源之一。校规与道德的同构性,为学生提供了一套价值与行为引导,要充分认识到校规具有潜在的育德价值。那么,如何把作为隐性课程的校规的潜在育德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善”的校规要引导学生向善而不是为恶,使学生实践正当之事而远离不正当,教导学生行爱人之“仁”,教导学生何为羞耻与勇敢而行“义”,使学生实践节制和恭敬而行“礼”,使学生明是非而懂得何为“智”,教导学生何为契约精神而行“信”。“善”的校规如细雨般于无声之处教导“仁义礼智信”,浸润学生道德情感与行为。二是具有内容“善”的校规应该摒弃否定逻辑,遵循积极的肯定逻辑,鼓励积极的行为,指明学生向善的路径。“善”的校规应该鼓励同伴间和师生间的交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和积极地探索学习,鼓励师生的体育健身运动,鼓励学生的社团活动。当然并不是一味地鼓励,对于不该做的事要以“注意事项”的形式出现,并且在学生做了不该做的事时对其进行理性的讨论,而不只是一味的惩罚,惩罚的前提是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并自愿接受惩罚。三是具有内容“善”的校规应建构起制度化的学校生活。校规作为一种制度的生活化是校规育德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度教育过程,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制度生活方式,在这种公共的、共同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学生,还包括教师形成了民主社会的公民美德”。这就需要规范化的校规从学校生活层面展开,形成稳定的师生行为模式;需要学校中的各类主体能够认同正义、自由、平等、效率等校规的价值品质,并且把这些价值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精神品质;需要学校中的各类主体能矢志不渝地依据校规的价值品质和角色期待行动,形成一种规范化、习惯化的校园生活模式。只有将校规内在的价值品质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品质,并外化为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校规的育德功能才算真正实现。

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的迷失与回归_肖勇

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的迷失与回归 肖 勇,姚晓兰 (重庆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而独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成人性,然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成人 性越来越淡化,在教学上逐渐迷失了自我。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应回归成人性,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成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和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回归成人性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人性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4)06-0166-03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对象主要包括从高中、职高、中专或技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是广大成年人进行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接班人”,那么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则是“当班人”。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当班人”?这要求我们关注并研究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工作。 一、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的迷失 我国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起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工作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一)迷失一:学制年限的固定化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大多采用固定学制,高起专学制2.5年,专升本学制 2.5年,高起本学制5年。学生同时进校,同时考试,同时毕业,固定学制虽便于 学校教学管理,但却极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特别是对于成人学生而言,工学矛盾突出是求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固定学制给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 (二)迷失二:师资队伍的薄弱化 成人高等教育一般依托普通高校办学,缺少专职任课教师,师资队伍里有 收稿日期:2014-02-22 作者简介:肖勇(1966-),男,重庆潼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姚晓兰(1981-),女,重庆南岸人,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 Vol.33No.6 2014年11月第33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4166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最新)

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读周国平的书,不只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的话语总能叩击我的心灵,曾拜读过他的一本书——《把心安顿好》,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无聊,都是大话套话,的确,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耐着性子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大师真不愧是大师,虽然看起来说的是一些人竟皆知大道理,细细品来,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不断惊叹:是啊,可不就是那样吗?说得真好。这是我初次读周国平书籍时的感受。

团队游戏-迷失丛林感悟

团队游戏-迷失丛林的感悟 团队合作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频繁的提及,也越来越受各类组织所重视。所有的应聘宝典中必定会提醒你要加上一条: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倒是什么是团队精神,皆又语焉不详。在集体主义占据主流的中国话语体系中,毫无棱角的鹅卵石、标准紧固件(螺丝螺帽)就成了最好的注脚。但是,所谓团队精神是否就是无条件放弃所有个性、成为“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如果不是,又如何将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扭成一股绳,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和程序?相信通过这个游戏,肯定会给你不少启迪。 依据游戏规则逐步展开游戏之后,讲师除了必要的场景氛围塑造和游戏规则讲解外就不要过多的介入了。最轻松的氛围显露最真实的自我。在这个类似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众多另参与者事后都感到惊讶的各类表现。比如有的成员能迅速成为团队的核心,让所有的人都跟着他的答案走;有的团队会出现一个主持人,民主的表决;有的人在讨论中遭受打击后或激烈反抗或成为犬儒主义者,表现出远离团队的状态。 但是,这个游戏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或者是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不论是独裁或是民主、不论是人人参与还是一人独断,对最后的成绩优劣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说,这个游戏没有唯一的捷径,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解法,能让所以的团队运用之后必然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正是其最迷人的一点,也是同现实最贴切的一点,因为现实中也决没有放之四海皆可成功的秘诀。但是这点对游戏的操作者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多次的运作下来,大致根据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 》沟通技巧: 在这种类似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几乎每次都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两人一堆、三人一伙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先不论效果如何,浪费时间是肯定的,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团队意见。其实讨论或者说是高效会议的规则还是有章可循的,可参加亨利*罗伯特的《议事规则》。主要原则就是大家都以主持人为对象发言、不可相互争辩,充分保障每一个人的发言权,少数服从多数等。 》问题解决: 比如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物品选择,而是先考虑逃生的策略问题,是选择原地等待救援还是主动寻找生路。策略的选择决定了物品的优先顺序,比如指南针。 比如20/80原则,14样的物品一下子做出优先顺序还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先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分为3类(最需要的,可能需要的,不太可能需要的)。这样每一类就只有三到五样物品了,相对来说排序就简单很多了。

基因与人性:影响人性的若干基因

基因与人性:影响人性的若干基因 孔宪铎/王登峰 【专题名称】心理学 【专题号】B4 【复印期号】2006年06期 【原文出处】《心理学探新》(南昌)2006年1期第18~24页 【英文标题】Genes and Human Nature: Several Genes under Human Nature Kong Xianduo Wang Dengfe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作者简介】孔宪铎/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人类行为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引起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从行为的基因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行为的遗传因素及其基因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文系统总结了八种人类重要行为的基因基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从基因与人性的关系角度进行了讨论。 Human behavior has been seen as the result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heredity and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Behavior Genetic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heredity in general, and genes in specific, foundations of human behaviors in the way behavior and genes linkage, and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since then, and triggered the vast attention of different domains. In this paper, researches around eight significant behaviors and their genes linkage,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ehavior genetics field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nurture. 【关键词】行为;行为遗传学;基因;人性behavior/behavior genetics/genes/human nature 中图分类:B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1-0018-07 1 引言 对基因与人性的研究,是多年来对基因研究的延伸[1],加上近来出现的对人性的观察和对儒家人性理论的热衷,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试图把有关社会学理论与生命科学遗传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的趋势[2~3]。这种趋势最初就是想以基因表达的影响来分析人性的面面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研究基因对人类行为之影响开始,也就是要了解人类的行为遗传学(Behavior Genetics)。最近Dean Hamer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即" Rethinking Behavior Genetic" (对行为遗传学的再思考)[4],回顾了近百多年来在行为遗传学的进展。在研究行为遗传学上的第一个一百年,从1800s开始,就致力于分析人们各自在思想、感觉和行

人性中的迷恋与背叛——浅谈《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

人性中的迷恋与背叛——浅谈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电影《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两个京剧伶人的命运沉浮,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灿烂纷繁的戏剧艺术串联起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发展,营造出艺术兼写实的电影风格。 影片最深刻的主题内涵莫过于对人性中的迷恋与背叛的刻画,传达出人生如戏的悲凉感慨。迷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戏剧艺术的痴迷,一种是个人情感的痴缠。背叛则是对这两种迷恋的背叛。下面我将结合具体人物、情节来分析这种迷恋与背叛。 首先从蝶衣入手,“不疯魔不成活”的蝶衣一生几乎都专注在两个点上:京剧艺术和爱情,人戏不分的他对两者的迷恋是融为一体的,他爱这出《霸王别姬》和戏里的楚霸王。他对小楼的爱不能简单归结为同性恋,在被师兄用铜烟杆子插进嘴里而强行纠正《思凡》的戏词后,蝶衣就产生了性别错位,开始陷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梦境里,直到被张公公猥亵,他彻底迷失了自己的性别身份,所以说他一直是以一个优柔缠绵的女性心理爱恋着他的小楼,他生命中的霸王。这种看似扭曲的迷恋其实并没有那么费解,在小豆子刚入戏班被男孩子们嘲笑时,是小石头替他出头解围;是小石头心疼他,替他“偷工减料”被罚雪夜长跪,明明冻得哆嗦可嘴皮子仍吹嘘自己的“阳火”,小豆子用棉被一把将其抱住,两人相拥而眠,蝶衣对小楼的迷恋就是从这刻开始的,那是生命中第一个给他安全感的人。 只可惜,“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小楼娶了菊仙,背叛了他们要唱一辈子戏的约定,蝶衣的爱情只不过是个古老爱情故事的模拟。他沉迷于戏中的美丽幻境,“从一而终”的意愿与不断变迁的历史形成相互抗击的困境,个体的信仰或生离,或俱灭,或鲜血淋漓。最终梦醒,一句“又不是女娇娥”,蝶衣刹那间回归了现实,但脱离了戏的他是那么的尴尬无力,只有像虞姬那样拔剑自刎才对得起自己守护的戏剧文化和爱情,迷恋造就了舞台上唯美凄艳的虞姬,却害得蝶衣落得个“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 相较于蝶衣对小楼晦涩艰深的爱恋,菊仙和小楼之间的爱情更有人间烟火味。这个能从容流转于烟花场的头牌妓女,有着高超的交际手段和见机行事的眼力,她反对小楼和蝶衣一起唱戏,是因女性的直觉嗅出不详的气息,同时她又理解同情蝶衣,在文革批斗时制止要揭发蝶衣的小楼,说到底,菊仙只是一个渴望和心爱的男人过上平凡简单生活的寻常女子,但却遭到无情的背叛,小楼的一句“不爱”击碎了她所有的迷恋,菊仙最终上吊自杀,曾经老鸨的一句“窑姐终究是窑姐”一语成谶,成了她最后的判词。 袁四爷是我觉得最懂蝶衣和《霸王别姬》这出戏的人,他会细究霸王回营和虞姬相见要走七步而不是五步;他会因为龙泉宝剑而同意救蝶衣;他敢于在法庭上斥责法官将《牡丹亭》说成淫词艳曲,可以说袁四爷对京剧的迷恋一点也不比蝶衣少,但他的命运让人不胜唏嘘,一个在几朝都游刃有余的社会名流,终会遇到一种无法逍遥自在的社会,他就这么的被历史碾压死了,带着他的迷恋一起。 最后,作为霸王的师兄是个普通而平凡的市井男人,他年少时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影片一开场就有小石头拿砖拍脑门救场,在袁四爷面前他也曾保持过自己的傲气。可惜这些棱角都慢慢被岁月磨平,最终演变成红卫兵面前唯唯诺诺的背叛者,尽管他在心底也不赞同简单粗放的现代戏,在揭发蝶衣和菊仙的时候心里也一定在滴血,但正是他的软弱造成了菊仙和蝶衣的悲剧。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意志不坚强的普通小百姓对待世道变化的态度,无非忍气吞声和趋炎附势,这既是国民劣根性,也是小人物求生存的无奈。背叛的本身是可恶的,但背叛的背后一定藏着血淋淋的噩梦。 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太深的迷恋必定能摧毁一个人,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就体现在这迷恋上,而背叛虽不是那么理所应当,倒也让人不忍苛责。迷恋和背叛好比人性中的两个对立面,无关善恶,只是心性使然,两者的身后也都是万丈深渊,但在这人生如戏的世道上,能够有这么一出爱恨贪嗔也就不枉此生了。

灵魂的迷失与回归——觉新形象分析

灵魂的迷失与回归——觉新形象分析 摘要:觉新是巴金先生不朽的创作《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巴金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其自身的家庭因素对其创作有深刻影响。觉新是独特的长子形象,具有矛盾的双重性格,他在家族中的种种作为是弱者的自我牺牲的表现。封建传统的思想约束和自身性格弱点造成了觉新的悲惨命运。在经历了痛苦的迷失之后,他开始逐渐走上了回归“自我”的道路。 关键词:觉新;长子形象;矛盾性格;自我牺牲;灵魂回归;

一、巴金的家与《家》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小说在整体的艺术效果,社会影响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和作家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不仅仅是《家》,整部三部曲都是以这个大家庭为蓝本的。我们知道,巴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地主大家庭中。巴金从小就生活在类似高家的大家庭中,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这个大家庭中各类人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爱憎情感。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巴金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是其成功的基础。从人物角度,我们可以探求一下觉新这个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在巴金现实生活中的原型。通过这项研究分析,人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巴金创作这个人物的目的,以及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形成原因等重要问题。 “高觉新的生活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他决定《家》的构思时,就准备把他的大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人公。他是《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或者说,觉新是他大哥的‘化身’。”[1]“因为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读者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2]巴金现实生活中的大哥确实是像作品中的觉新,在封建家庭的迫害之下失去了一个人的本真,作家创作作品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唤醒大哥沉睡的思想。这是一个初衷。但是作品写到第六章大哥就被迫自杀了,作家一直非常后悔,为什么不能早把作品写出来。如果大哥看到这部作品的话,说不定就不会死了。但作家坚持了下去。“经过一夜的思索,我最后一次决定了《家》的全部结构,把我大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3]“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4]巴金认为这是自己不能逃避的责任。 觉新的形象因此而被赋予了广泛的代表性,研究觉新的形象也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觉新形象解析

人性的救赎

人性的救赎 [摘要] 《生死朗读》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却涉及到了比爱情更深的主题,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生死朗读》传达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它的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就如女主人公汉娜,从“朗读”中得到救赎,“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以死谢罪是人性被救赎后的惟一选择。 [关键词] 《生死朗读》;人性;救赎 一段畸形的恋情,一位正义的律师,一个良知逐渐觉醒的纳粹,因朗读而深恋,因朗读而觉醒,“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却是生与死的距离。朗读的过程是人性救赎的过程。这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爱情

只是点缀红花的绿叶,影片的主题更深刻,也具有普世性,是超越一切国境与阶级的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一名女纳粹在“朗读”的感召下找回了已经丧失的人性,然而人性的回归却是痛苦的开始…… 一、影片概述 整部影片以迈克和汉娜的爱情为主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恋爱阶段、审判阶段和监狱阶段。 1 恋爱阶段 一次偶遇,将迈克和汉娜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作为曾经漠视生命的女纳粹,面对受病痛折磨的迈克却心生怜悯之心,主动将他送回家。影片的开头并未

交代米娜的过去,让人感觉到的是她的善良和热情。这为后续的表达做了铺垫,这不是一个十恶不赦、无可救药之徒,“帮助”闪烁了一丝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女人,只有尚存一丝良知的人才能被拯救,也应该被拯救而回归到“人”的行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让他们感情日益加深的不是性爱而是朗读,每次相遇,朗读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汉娜体味到了人间的各种感情,她会为书中的不幸而落泪,会为奇迹的产生而欢喜。朗读正在拯救着这个曾经冷漠、无视生命价值的女人。曾经麻木的表情由喜怒哀乐代替,只有拥有情感的人才拥有人性。 恋爱阶段中不乏争吵,但总体是甜蜜的,甜蜜的情景由几个短镜头在快速切换中实现,每一个短镜头都显示出汉娜情感的回归。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的面部表情一览无余:

拓展训练:培训游戏团队游戏迷失丛林

培训游戏—团队游戏—迷失丛林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形式:先以个人形式,之后再以5人的小组形式完成 类型:团队建设 时间:30分钟 材料及场地:迷失丛林工作表及专家意见表,教室及会议室适用对象:所有学员 活动目的:通过具体活动来说明,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平均组合,只要学会运用团队工作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操作程序 1、培训师把“迷失丛林”工作表发给每一位学员,而后讲下面一段故事: 你是一名飞行员,但你驾驶的飞机在飞越非洲丛林上空时飞机突然失事,这时你必须跳伞。与你们一起落在非洲丛林中有14样物品,这时你们必须为生存作出一些决定。 2、在14样物品中,先以个人形式把14样物品以重要顺序排列出来,把答案写在第一栏。 3、当大家都完成之后,培训师把全班学员分为5人一组,让他们开始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把14样物品重新按重要顺序再排列把答案写在工作表的第二栏,讨论时间为20分钟。

4、当小组完成之后,培训师把专家意见表发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将把专家意见转入第三栏。 5、用第三栏减第一栏,取绝对值得出第四栏,用第三栏减第二栏得出第五栏,把第四栏累加起来得出一个个人得分,第五栏累计起来得出小组得分。 6、培训师把每个小组的分数情况记录在白板上,用于分析:小组全组个人得分团队得分平均分 1 2 3 4 7、培训师在分析时主要掌握两个关键的地方: 1)找出团队得分低于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分析,说明团队工作的效果(1+1大于2); 2)找出个人得分最接近团队得分的小组及个人,说明该个人的意见对小组的影响力。 有关讨论: 1、你对团队工作方法是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你的小组是否有出现意见垄断的现象,为什么? 3、你所在的小组是以什么方法达成共识的?

人性的哲学量表(PHN)

人性的哲学量表(PHN) 指导语: 下面有一系列陈述,每一陈述只代表一种人们的普遍观点,并没有对锗之分。你可能不同意其中的些观点却同意另一些观点。我们感兴趣的是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如何。请仔细阅读每一句话,决定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然后在每一句话前标上相应的数值。这些数值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完全同意十3 部分同意十2 略微同意十1 略微不同意一1 部分不同意一2 完全不同意一3 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第一印象最为恰当。阅读每一陈述,决定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用上述数值标明你的看法。 如果你发现这些数值均不能确切地反映自己的见解,请使用最接近者。 注:实际测试时应把下列题目依序号排列后再施测。 值得信任(正性项目) 2.多数学生当老师给错分(甚至多给分)时会告诉老师。 8.如果你给某人布置工作并让其自己去做,一般人均能做好这项工作。 14.人们即使知道撒谎更有利也往往说真话。 20.多数学生考试时不作弊。 26.多数人基本上是诚实的。 62.如果你信任别人,别人也几乎都会同样地信任你。

86.多数人过看清白、正派的生活。 值得信任(负性项目) 32.人人都声称自己有一套关于城实和道德的伦理学标准,但下过赌注后却很少有人道守这些标准。 38.如果你希望别人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反复交待并密切监督。 44.如果能不花钱进入电影院并且肯定不会被发现,多数人会那样干的。 50.多数人的诚实并非出于真心,他们不过是害怕被抓住。 74.如果有机会,多数人会在纳税方面作弊。 92.现代人犯下了许多前人闻末闻的罪行。 利他主义(正性项目) 14.在当今这种复杂的社会里多数人仍想遵循传统的待人原则。 10.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地意地帮助遇到麻烦的人 16.如果有机会,多数人都乐善好施。 22.“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象那样对待别人”是多数人克守的箴言。 64.一般人都会诚恳地关心他人的困难 70.如果发生核战争,多数有防核设施的人都会让邻居呆在里面。 88.多数人都会停车帮助遇到困难者。 利他主义(负性项目) 34。一般人都是白以为了不起的。 40.只有极少数的人肯冒着牺牲自己生命或肢体的危险去帮助他人。 46.在当今这个社会里无私的人太可怜了.因为有那么多人想算计他们。 52.人们表面上互相关心.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关心 58.多数人从心里不愿意特意去帮助别人。

李嘉诚-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

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 李嘉诚2003年9月19日 尊敬的各位校董、各位校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小时候我的志愿想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我很高兴汕头 大学今天把我们连结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全球化到底代表些什□?它是多元一体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都不断加速改变,这高速快车却像没有终站,车上的人谁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帐,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就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资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资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再没有人能凝固于往昔的日子里,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我们每一天要快人一步,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一个什□样的新典范,来面对经济失 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 我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能源,我们兼具为善、为恶,有创造、有破坏的能力,我们为了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来是对的,教育的本质是令我们积极向前。今天科技进步,通讯、医疗、生命科学等都不断有新突破,我们拥有更多知识,但未必更有智慧;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今天社会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我个人深信透过教育是做得到的。 教育目标是传播知识,□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互动,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别人相处。大家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处,张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思所想,才可以超越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及其他隔膜,不单要努力提升自己,更要致力建立社会共同的尊严,否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能彼此和谐共处,只是遥遥不可及的希望。 各位同学,也许你认为今天你对别人最珍贵的付出是你的情,将来,你会知道,你最珍贵的付出其实是你的承担。汕头大学是我超越生命的承诺,今天我想代表校董会向你们说,对每一位有志贡献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前进的工作者,汕头大学欢迎你,对每一位立志成为社会栋梁对社会有承担的同学,汕头大学欢迎你! 谢谢大家。

人性回归

人性回归,第三种管理模式 什么是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说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一般来说,不同的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不同管理模式决定其管理特征的差异性,如美国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而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则是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禀议决策制等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以集体利益至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为主的特征。 管理由不同的文化所决定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利用别人将事情办成”,这种定义代表了实用主义的看法,他们将管理看成是怎么利用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一种方法;“管理就是如何指导人,激励人的方法与技术”,这种价值观基本代表了人本理论的观点,将管理看成是发挥人的积极的方法;“管理就是如何使资源收益最大化”,这种价值观是典型的效益最大化的代表。从不同人对于管理定义的区别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定义其实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对于管理理解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 管理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各种制度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的管理价值观,最明显差别是东西方的管理差别。所以,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 文化管理是管理对人性的回归 19世纪末,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基本假设是将人当做机器一样看待,他要求人和机器达到一种最佳的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 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逐渐由物转向人。到了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和机器系统的协调控制上。 到了80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始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迷失丛林游戏附答案解释

迷失丛林 形式:先以个人形式,之后再以5人的小组形式完成 类型:团队建设 时间:30分钟 材料及场地:迷失丛林工作表及专家意见表 适用对象:全体成员 活动目的:通过具体活动来说明,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平均组合,只要学会运用团队工作方法,便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操作程序 1、主持人把“迷失丛林”工作表发给每一位成员,而后讲下面一段故事: 你是一名飞行员,但你驾驶的飞机在飞越非洲丛林上空时飞机突然失事,这时你必须跳伞。与你们一起落在非洲丛林中有14样物品,这时你们必须为生存作出一些决定。 2、在14样物品中,先以个人形式把14样物品以重要顺序排列出来,把答案写在第一栏,时间5分钟。 3、当大家都完成之后,主持人把全体成员分为5人一组,让他们开始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把14样物品重新按重要顺序再排列把答案写在工作表的第二栏,讨论时间为15分钟。 4、当小组完成之后,主持人把专家意见表发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将把专家意见转入第三栏。 5、个人选择和专家选择进行比较,用第三栏减第一栏,取绝对值得出第四栏;小组选择和专家选择进行比较,用第三栏减第二栏得出第五栏,把第四栏累加起来得出一个个人得分,第五栏累计起来得出团队得分。 6、主持人把每个小组的分数情况记录在白板上,用于分析:

7、统计小组中最低个人得分 8、计算个人得分低于团队得分的总和 9、计算个人得分的平均数 10、主持人在分析时主要掌握两个关键的地方: 1)找出团队得分低于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分析,说明团队工作的效果 1+1大于2,1、团队的决策胜过个人的决策。因为团队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减少盲点。 2、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简单相加,只要学会运用团队工作方法,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找出个人得分最接近团队得分的小组及个人,说明该个人的意见对小组的影响力。 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反映和选择是不同的,因为人的内心千差万别。 有关讨论: 1、你对团队工作方法是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你的小组是否有出现意见垄断的现象,为什么? 3、你所在的小组是以什么方法达成共识的? 这个游戏延伸的名称为:同舟共济,强调的是全体成员对团队协调的认识和团队意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相信我们的团队会在未来走得更加辉煌。 专家的选择 1.大砍刀非洲的丛林多野兽,有刀可以打猎也可以救命,还能开路 2.打火机火也可以用来防野兽,也是用来烧熟食,防潮湿,点燃火堆求救 3.蜡烛因为潮湿,生火就困难了,有了蜡烛就可以方便多了,可以保留火种 4.一张防水毛毯晚上睡觉防潮,防雨淋,雨披,保温 5.一瓶驱虫剂蚊虫多,传染疾病,防止毒虫 6.药箱治病,急救 7.7个大的绿色垃圾袋打猎伪装用的,也可以取暖,蓄水,粪便的味道容易吸引野兽,包装粪便掩埋

害怕失去,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1683870.html, 害怕失去,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挽回爱情的人普遍会做的一种挽回行为就是苦苦哀求,表达自己需要对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害怕失去”。这样做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对于假性分手而言,此举是可取的,或许一时冲动的分手只是为了让对方更加关注自己,那么你苦苦哀求的挽回行为可能会成功,但是,这个行为更多的是使爱情真正的结束了。 害怕失去,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人类的天性就是“害怕失去已有的”更甚于“害怕得不到更多的”。 谁更害怕失去谁,那么谁就会扮演挽回爱情的角色。所谓分手后做出的种种行为,不管是有用的行为,还是烦死人的行为,终归是为了让这个人不离开自己。但是,当对方感受到了你害怕失去,你的这种心态就注定了你处于低位,对方处于高位,决定权在于对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的挽回行为不一定会成功的原因。 失恋了,各种行为的背后,也许你只看到了自己的害怕,而极少去关注到他的害怕,其实不论男人女人都害怕失去。 为什么对方做错了事情你还能原谅?因为你害怕失去对方对你的好。为什么对方有缺点你还是接受?因为你还欣赏对方的优点。为什么那么多婚外情被默默的接受?因为对方害怕离婚所造成的失去。 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但是人类的天性就是“害怕失去已有的”更甚于“害怕得不到更多的”。 一、挽回爱情,就是要激发对方“害怕失去”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强调你害怕失去对方。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1683870.html, 人性都一样,他同样害怕失去你,但与此相比,他更害怕你的烦和不可理喻。“害怕失去你”只是表象,其实有的时候,害怕失去你只是害怕失去你对他的好,害怕失去你对他的在乎。或者说害怕失去你们这么多年的感情(这么多年时间+精力+情感的投资),又或者说害怕失去你这么好的一个人了,并不一定是害怕失去你这个人本身。 二、他不怕失去你。你挽回对方,对方根本都不在意你的感受,甚至嫌你烦。因为对方根本没有失去的感觉,你一直都在,而且一直在制造烦恼,所以对方对你避之而不及。对方当时的状态是很反感你的表达,那么他肯定不害怕失去你,因为离开你,他就能得到解脱。 三、让他失去你。就像电视剧里常出现的画面:出轨的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妻子知道一切却如同往常一样,照顾家庭,给予丈夫温柔的拥抱。当丈夫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却发现眼前这个女人正好奇地捏起自己外套上一根头发在仔细观察(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女人),她不吵不闹,转过身收拾自己的衣物准备回自己家。男人百般道歉,百般忏悔,百般发誓,都阻止不了这个女人离去的脚步。 只有这时候,男人才会尝到失去的滋味,才会感到害怕,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关于“害怕失去”,大家都明白。 所谓分手后做出的种种行为,不管是有用的行为,还是烦死人的行为,终归是为了让这个人不离开自己。 也许这个男人有些花心,也许这个男人花钱小气,也许这个男人甚至还有些暴力,但与“彻底失去他”相比,这些都还能接受。 今天有人问我:“林子,之前我给他交了一年的停车位的钱,今天收到一个账单,好像是要我再续交。我们已经分手了,停车位的户名也是他,他为什么还把账单转到我这边?我还是

团建游戏---迷失丛林(完整版带答案)

团建游戏---迷失丛林 游戏类型:团队建设/沟通技巧 游戏时间:30分钟 参加人数:全体学员,先以个人形式,之后再以5人为一小组形式完成 所需材料:做迷失丛林工作表、专家意见表 场地要求:会议室 活动目的 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说明,团队的智慧一般高于个人智慧简单相加,只要学会运用团队工作方法,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操作程序 1. 培训师把“迷失丛林”工作表发给每一位学员,而后讲下面一段故事: 2. 你是一名飞行员,但你驾驶的飞机在飞越非洲丛林上空时飞机突然失事,这时你们必须跳伞。与你们一起落在非洲丛林中的有14样物品,这时你们必须为生存做出一些决定。 3. 在14样物品中,先以个人形式把14样物品以重要顺序排列出来,把答案写在第一栏。 4. 当大家都完成之后,培训师把全班学员分为5人一组,让他们开始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把14样物品重新按重要次序再排列一次。把答案写在工作表的第二栏,讨论时间为20分钟。

5. 当小组完成之后,培训师把专家意见表发给每个小组,小组成员将把专家意见填入第三栏。用第三栏减第一栏,去绝对值得出第四栏。用第三栏减第二栏得出第五栏,把第四栏累加起来得出个人得分;第五栏累计起来得出小组得分。 6. 培训师把每个小组的分数情况记录在白板上,用于分析: 小组全组个人 得分团队得 分 平均分 1 2 3 4 1. 培训师在分析时主要掌握2个关键地方, 找出团队得分低于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分析,说明团队工作的效果(1+1>2); 找出个人得分最接近团队得分的小组及个人,说明该个人的意见对小组的影响力。 相关讨论 个人的得分高还是小组的得分高?为什么? 你的小组是以什么方法达成共识的? 你的小组是否有出现意见不统一现象,是怎么解决的?你在这个游戏中感受到什么? 编者提示 做此题的思路是:大家应该呆在原地等待营救。因此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来而不是走出去。 所有选择的物品应基于以上原则。 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在选择物品时,大部分人不会意识到这个原则,而只是根据直觉选择东西,所以会和专家选择有差别。 大部分的情况是小组的讨论会更接近专家选择,这也是讲师要总结的要点: (1)团队的决策胜过个人的决策。因为团队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减少盲点。

人性的哲学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人性的哲学量表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Wrightsman,1964,1974)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试关于人性的哲学,即受试者对他人一般行为模式的估计。人性可以分解为6个不同的成分: 1.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人们被视为有道德、诚实和可靠的程度。 2.利他主义(Altruism):无私、真挚的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的关心。 3.独立性(Independence):面临社会求同趋势而坚持自己信念的坚定性。 4.意志力与理性(Strenth of will and rationality)人们对自己行为T解的程度以及克服 自己缺点的信心。 5.人性的复杂性(Complexity of human mature):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难以理解 的还是容易理解的。 6.人性的变异性(Variahility):个体间本性相差的程度以及基本人性的可变程度。 研究表明前4种变量与后2种变量基本上相互独立。本量表之作者首先编制了含有120个项目(上述6个变量每一种均占20个项目,其中10项记正分;另10项记负分)的原始量表,并用它测查了177名大学生。经过项目分析共淘汰了36个最不易区分的项目,余下的项目被组成6个分量表,每一分量表包括琪个项目,其中7项记正分、7项记负分。每一个项目的评分均有6级,从+3(完全同意)到-3(完全不同意)。每个分量表的得分范围都在-42和+42之间,中间值是0分。 量表完成后,于60年代初被用来测试美国南部、东部和中西部6所大学的530名大学生(其中男性253名,女性177名)。得分的均数和标准差如下:值得信任1.4±13.0;意志力与理性7.4±10.2;利他主义-2.4±12.8;独立性-1.4±11.5;复杂性11.4±11.3;变异性15.8±10.1。

迷失丛林答案说明

迷失丛林物品重要程度清单 1、刀--防身、开路、狩猎 2、打火机--在野外,火种几乎是一切。 3、蜡烛--一小节蜡烛在野外是绝对有用的,你所带的头灯手电等现代化照明装置,随着电池的耗尽而变成摆设。这时的蜡烛就显示其英雄本色了,蜡烛除了照明,还可以取暖、引火。如果你把一个矿泉水瓶减去底部做成灯罩,你就有了一盏野外使用的防风灯, 4、防水毛毯—夜间防止潮气侵入体内,保温 5、驱虫剂—野外宿营,有毒有害的蚊虫很多,一旦被咬伤多会引起生命危险 6、药箱,包括 镇痛药—这类药可缓解疼痛,减轻痛苦。可待因磷酸盐是牙痛、耳痛和头痛的理想用药。剂量:根据需要每六小时一片。副作用在于会引起便秘,所以对治疗腹泻也会有所帮助。要注意儿童哮喘病患者或 生活无规律者紧服 肠道镇定剂—可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腹泻。剂量:最初用二粒,然后每次便后一粒 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常见细菌感染。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剂量:每片250毫克,一日四次,连续服用五至七天。带足一个疗程的用药量,服用时应避免同时饮用牛奶或服用的钙铁制剂及其他 氢氧化铝类药品 抗组胺类药—可用于治疗各类过敏症、蚊虫叮咬和毒虫蜇刺等,还可治疗对某类药品发生恶性反应 的病人。当然,不要过分推崇吃药或者服药时饮酒 漂白粉—当怀疑水源不清洁而你又无法将水烧开杀菌的时候,可选用漂白粉,具体用法参照说明 抗疟疾类药品—在疟疾流行区,这类药品是必需的。抗疟积类药有多种,每日服用一片就可以了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有多种用途。将它注入水中并搅拌,水溶液成淡红色时可以消毒,至深红色时可以灭菌,至紫红色时则可以用来治疗真菌病,比如脚气 外科手术刀片—至少应带两个不同型号的刀片。需要用时刻临时自制木制刀柄 7、垃圾袋—完整的防水性:若没有防水的睡袋套可用大型的垃圾袋取代 1。收集雨水—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四种用粘土围住,可以有效的收集雨水 2.凝结水—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3.日光蒸馏器: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的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选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气与塑料膜接触与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8、轻便食物—在野外有时食物会比较难以找到,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少量轻便食物可以及时补充 体力 9、热水瓶—夜间保持体温,尤其是在受伤夜晚体温下降快时,可将热水瓶置于体侧保温 10. 蛇咬药箱—自然界中的毒蛇一般都不会主动攻击人,除了极少数的几种外,除非是被人不小心踩 到而由于愤怒进行攻击。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让教育回归人性》: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 禾刀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哲学阅读的学者,周国平在以哲学视角审视当前教育现象的同时,又以身份代入方式,从被教育者视角去体悟当前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在许多家长眼里,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好的饭碗。所以这些家长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不努力,将来没饭吃。时下教育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教育就是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孩子们则像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疲于应付文山题海。多年来,社会上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些地方确曾尝试,但常常是刚迈出一步,很快便被应试教育的洪流染成新的应试科目,到头来徒增孩子学业负担。 扭曲,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周国平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人生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简单点说,周国平的潜台词只有两个字,即快乐。 周国平所说的快乐,并非意在快乐的表义,就像是笑不一定就快乐一样,而是包括优秀与幸福两大内涵。不过,他所说的优秀并不是胜人一筹,而是指个人禀赋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长,即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至于幸福,周国平认为这本来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物质占有的多寡,而在于能否享受到精神上的欢愉。 不难看出,周国平这里所说的无论是优秀还是幸福,均指向个人的内在方面。即教育不是用于满足外在的虚荣攀比,不是用于促进对外在功利的掠夺占有。周国平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的社会。 回归常识才是教育王道 教育从来都不是高居庙堂之上,通过资源差别化分配制造教育偶像是娱乐而不是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表明教育本就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底色,教育便如浮萍之末,毫无价值可言。 陶行知的这一观点看似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就是生长背道而驰,实则是生活与教育有机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二者互为老师,携手共进。顺着杜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观点,周国平引申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既然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而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这就意味着,教育如果要达到唤醒灵魂的目的,就必须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所谓因材,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的代名词。 要说,周国平的这些观点谈不上有多新鲜,他如此反复只为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常识的教育,只有回归常识才是教育的王道,任何背离常识的教育要么是揠苗助长,要么是急功近利。 换言之,当前教育的根本症结在于远离了常识。一些小学居然搞起了入学面试,在孩子尚未接受正规教育前便预设了一道门槛;一些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学到更多书本知识,几乎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