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借《琵琶行》名句例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加强应用的适度、力度和深度,就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课文朗读等环节恰当地插入音乐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艺术,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特殊功效,它以它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它无处不在,是沟通万物的桥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和门生谈教育时曾有如下精辟见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中的教材,与孔子讲的“诗”大致相当,是文学的代表;“礼”与语文课中的人文性相当,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体现;“乐”与语言的内在节奏及教学中的音乐因素相当。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中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促使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喜爱音乐、学唱歌曲是中学生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音乐的孩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它那超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爱听歌爱唱歌的特点,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新课,为传授新课创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音乐作业——学唱凤凰传奇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并宣布学完了课文要进行一次小组演唱PK赛。这下,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他们在课余挖掘课文,下歌曲,记歌词,设计演唱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分析课文时,平日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都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情感时细致具体,表现特别积极。课后,我们一起学唱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此时,课文和歌曲已经融为一体,优美的文字、轻灵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歌唱为文本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后来的元旦篝火晚会上,当他们轻轻唱起这首百唱不厌的歌时,我觉得,他们真的懂得了《荷塘月色》其文、其曲。

学生上文言文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在学习《鸿门宴》时,可选用《霸王别姬》这首歌。当屠洪刚的“望长空,四方云动,剑在手,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西楚霸王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教师适时道出“其实项羽对刘邦有一个很好的斩草除根的机会,只是项羽大意使刘邦逃脱,放虎归山,才有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个机会出现在什么时候,项羽又怎样放虎归山的,让我们进入《鸿门宴》的学习”的导语,学生的兴趣马上被紧紧地吸引到追溯项羽失败的转折点上去了。

导入新课时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如和学生一起欣赏唐代白居易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时,边播放一首与文本情感相映衬的琵琶曲,边插入一些风景图片或flash,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习《孔雀东南飞》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八送别》、学习《春江花月夜》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等,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目的学习都可用此法,均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分析课文内容时,再现场景,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分析《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时,插播些音响,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法及其作用:“大弦嘈嘈如急雨”,放急雨骤下的图片和音响,来表现琵琶声的粗浊厚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让两位女生切切私语,边谈边笑,来体会琵琶声的轻细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放图片,想象大小珍珠参差错掉入玉盘时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放黄莺在枝头花叶底下鸣唱的图片和声音,来理解琵琶声的婉转流畅……一堂活色生香的音乐欣赏课,写作手法赏析课就高效出炉了。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歌词不禁让人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播放《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围绕此两句讲述王熙凤生平有关事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核。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助歌曲,寓学于唱,背诵诗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按照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量的名篇,每册必修课文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每个单元又有三、四篇文言文,

五、六首古诗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是集中,整本书都是古诗文。学生的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

学生轻而易举的全背可谓难矣。文学作品的情感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深刻、丰富。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歌词语

言清新优美,曲调悠扬哀婉,这些都能很好的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激发想象。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家都熟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具有激发人们的想像、沟通各个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配上钢琴曲《爱之梦》,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归去来兮辞》配以古筝《寒鸦戏水》,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学生仿佛回到了当年陶潜诗人采菊隐身的南山之下。教学散文《故都的秋》,把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涵咏,想象“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的意境,进而感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时代背景下有志之士的忧乐情怀悄然在空气中弥漫,在学生心中找到温柔的触碰点。

五、结束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的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的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观下,正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重视音乐的巨大作用,把音乐欣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实现语文与音乐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入情入景,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获得审美愉悦,更容易把文学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审美情感,我们便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奏响一曲与心灵共振的和谐之歌。

参考文献:

[1]欧小琪《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保金丽《浅谈阅读教材中的歌词教学》

[3] ISBN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师宗县竹基中学张琳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 单纯的语文教学,虽然会让学生学到知识但却觉得无趣;单纯的音乐,虽然会让学生感到快乐但却很少能学到知识。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呢?那就是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用音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用音乐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音乐和语文有什么关系吗?我想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把音乐和语文拉到一起,能把语文学好吗?我认为,适当的音乐,对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我刚走上语文讲台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更加对这种看法确定,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写人的记叙文,正好里面的文章都涉及到“爱”这个主题,我就想到了设计一次以“母爱”为主题的配乐朗诵的活动。因为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又刚进入初中不久,他们以前几乎没有搞过什么朗诵比赛,更何况配乐朗诵,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先是指导学生写文章,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文章帮他们找合适的音乐,我们整整准备了三个星期,配乐朗诵才真正开

始了! 台上的同学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诵着自己的文章,情到深处,不禁落下了热泪,台下的同学也被深深感染,也不禁潸然泪下,整个教室都沉浸在对母爱感恩的情绪中。我作为一名老师,我也不禁为着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所感染。他们的感情,是如此的纯真;他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丰富。活动过后的很长时间,他们都还会对我说:“老师,那次活动真好,让我们知道了要多孝顺父母,我们什么时候再搞一次啊?”我想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朗诵,也许收不到这样良好的效果。为什么配乐朗诵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想是因为我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让语文走近音乐,让语文走近音乐,让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用音乐渲染教学情景,用音乐为课文画龙点睛,用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到丰富的知识。 《毛诗序》中曾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种类及表现手法,唱歌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音乐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溶解各种思想。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 文字产生后,文学渐渐也成了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

谈谈语文课中背景音乐的应用-2019年精选文档

谈谈语文课中背景音乐的应用 语文课上使用背景音乐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 轻松,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合理、愉快、高效。散文、诗歌等课文,配上感情特点相一致的音乐,对于文章本身而言,文字形象能暗示音乐的内涵,音乐又能解释文字形象中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视觉形象之外的思想内容很容易传递给学习者。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符合人的情感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曾经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细节中感受到了课文与背景音乐相和谐的魅力。课上,王崧舟老师指导学生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很自然地打开了背景音乐《怆》。在悲凉的音乐背景和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老师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轻柔的《琵琶语》背景音乐中,在王崧舟老师舒缓语调的提示下,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的想象中,王崧舟老师不断拓展对话的思路――学生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伴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王崧舟老师同时说到:“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

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两次想象的对比使学生更能体会到词人那令人动容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这堂课上,与不同阶段学生需理解的词的内容感情相一致的背景音乐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入情入境快,而且架起了古人与今人的心灵之桥,在学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为王崧舟老师的精湛教学技艺所倾倒。 二、记忆+音乐,调整状态增加效率 我曾听过一个讲座,讲座中提到一种“超级记忆法”。这种学习方法就与一种巴洛克音乐有关。 科学家发现,17世纪或18世纪的作曲家们创作的某些音乐,对大脑和记忆有很强的影响。当听着宁静而舒缓的音乐,人的血压下降,心脏也开始健康有节奏地跳着;血液中的紧张因子没有了,因此,人的免疫系统得到了加强,同时脑电波下降6%,而放松的脑波却上升了6%,左右半脑达到同步效应。大脑和身体随着缓慢的韵律渐渐地进入了和谐状态――身体放松、大脑警觉,这正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佳状态。 现在,在工作、学习场所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 语文课,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进行阅读时,播放轻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语言就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构成了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流露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语言更是人类思维的花朵,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让这些花儿开得更娇更艳。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语文吧!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中爱上我们的母语,在热爱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一、合作交流、互动互助,让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放在支配地位,而将学生置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多数学生成为旁听旁观的角色。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展示个性的平台。 一节课中教学信息的流量和频度反应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活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得到来自教师的单方面的信息,而自身在学习中的疑问又往往受到教学时空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而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学习的障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频繁,多方信息在同一时空得到传递,并能及时得到应有的反馈和评价。 二、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言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1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小学语文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语文课的兴趣,对以后学习语文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语文课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用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激情朗诵。“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激情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教师马上要讲授的内容充满探究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肯定会很不一样。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教学《阳光》一课时,我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上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让学生沉浸在激情的文字和音律美的享受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浓厚兴趣。我创作和朗诵的小诗是:“有了阳光,大地披上新衣;有了阳光,万物焕发生机;有了阳光,小学生们欢声笑语;有了阳光,世界才能充满爱。” 2、质疑导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质疑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课前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学《手捧空花盘的孩子》一课时,首先出示课题,请学生读一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启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有的说为什么捧空花盆等等。学生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是经过学生积极思考后自主提出来的,学这些知识时就会特别注意听,感到特别亲切。从而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3、巧设悬念。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期盼的兴趣来源。设置悬念,能迅速的把几十个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语文课中来,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诱惑,激发起探索追求浓厚兴趣。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文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

动起来,让有效的音乐课堂更精彩

动起来,让有效的音乐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05-10T14:04:25.8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9期作者:李云红[导读] 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第二小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要更具时代感、艺术感,充满朝气和活力。 ——学科课堂教学浅见 ◆李云红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第二小学校637600 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越来越高,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因此,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要更具时代感、艺术感,充满朝气和活力。那么我们如何让有效的音乐课堂更精彩呢?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让每一节音乐课有一种节奏的美感,让学生始终保持“行动”状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有的爱好这样,有的擅长那样,更有甚者,想模仿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会起到示范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里,多数学生都想得到老师对他的表扬,尤其是他做好某一项事情的时候,更是想老师对他大加赞许。小学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却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待每一位孩子在态度上都要和蔼可亲,让孩子们在心里感受到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是爱他们的,是值得他们信任的,从而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依恋,觉得和老师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二、互动,让学生在动中自主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课堂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中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个性化地学习。然而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也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老师;老师鼓励学生,学生也可以夸老师。老师唱,学生跳;反过来,学生唱,老师也可以跳,师生同乐,达到共同锻炼的目的。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争议的部分去合作,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合作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自我。 三、珍视生命,关注弱势,全员参与动起来。 在教学中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稍微差一些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吃点小锅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对了或对了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心”动了,“行”也会跟着动。想象力越丰富,要表达的东西越多,表现欲越强,创作兴趣便随之提高。全员参与老师的教学,师生受益匪浅。在教学的同时要教学生会看、观察,看清事物的特点;学会听,听清他人说的是什么;学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 总之,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想法,让我们每一天都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在漫漫的教育路上做好“引路人”,和孩子们一道自主、合作,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搭建合作的桥梁。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动起来让有效的音乐课堂更精彩,让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选择与教材相匹配的音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听觉和视觉带给学生感官刺激,在音乐渲染下,学生更容易进入语文教学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一、合理选择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进行挖掘,捕捉、提炼情感触发点,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借此将学生带入到语文文本的情境当中。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欢快的音乐,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课堂气氛十分愉悦,接着教师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春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利用音乐进行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在面对情感较为丰

富的作品时,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利用音乐将文章中深刻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与文章匹配的背景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高山流水》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在绝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明白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时内心的感受了。 总之,将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进行融合,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在进行融合时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媒体,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能与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升华。 作者:孙小娟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二小学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课程改革,确实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我们细心观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一种方式,明天一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感到困惑,感到迷茫:今天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孩子们说得好:“语文课应像天空一样美好,是活跃的天堂。”面对孩子真挚的语言,我们更感到了身上的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 是啊,往昔课堂中的种种弊端“不堪回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是否要将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继续维持下去,是否还要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尝试着让自己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活动,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演员,作为辩手、竞赛者,甚至作为小老师。老师也可作以将自己作为节目主持人,特邀嘉宾……多样的课堂角色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老师也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一切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乐趣。 一、要让语文课快乐起来,笔者以为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教师。谢教授在讲座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播种与生成知识”,其实就是要让教师注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才是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关键。 1、训练自身的幽默感。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有幽默细胞,要努力让快乐充盈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最爱。教师的适度幽默,能激起趣味,增加教师亲和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吸引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幽默感是课堂产生魅力的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教师掌握了制造幽默的技巧,就等于获得了一把开启儿童内心世界的金钥匙。为了让小学生迷上语文课,我们在平时

如何让识字课堂充满快乐

如何让识字课堂充满快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是它的任务。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最特殊的使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识字有明确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然而识字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的识字课堂具有趣味性,是充满快乐体验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我们的识字课堂充满快乐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兴奋点也比较容易转移。我们只有精心创设一切可以调动、维系孩子积极性的氛围与条件,才能不断激发孩子识字、学词的兴趣和欲望。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个活动: 1.猜字谜游戏 在学习《画》一课时,就让学生猜:一块豆腐割四块,放进锅里盖上盖儿。这是什么字?学了“们”和“闪”就可编出“一人在门外,

一人在门里”的谜语让学生一谜猜两字。学习“想”就可编“木目下加心”。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激发了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编字谜游戏,比如他们编出“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棉)”;“二木不成林(相)”;“1+1不等于2(王)”等等来互相猜。学生在编字谜过程中,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状态,何愁记不住这些字呢? 2.自编儿歌 点编一些孩子好记易背的儿歌。例如“聪”,可以这样编:“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又如:“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再如:“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学生把顺口溜记住了,字也就认识了,真是要形有形,要义有义。 3.变字魔术师 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变幻出新字。例如,学习“口、日、人、了”等字后,请学生加一笔或两笔,学了“广、玉、方”后请学生减一笔,学习“鸟、青、皮”后,可以加偏旁,学习“江、飘、请”后,可以换偏旁……。学生既巩固了旧字又认了新字。 4.我像谁,我的兄弟呢? 利用汉字偏旁、部件卡片,让学生通过组合新字进行识字游戏。也可出示偏旁和部件请学生组合成另外的生字。还有就是给某个字加或者换偏旁组成新字。如:旁(磅、榜、镑、谤、蒡、膀、搒)。还可出示生字卡片,找出它的形近字。如:牛———午,圆———园,为———办。

让音乐课堂教学因反思而充满活力

让音乐课堂教学因反思而充满活力 博兴县陈户镇第三中学马翠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培养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老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断老师专业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音乐课堂教学面对平行班多,班级、学生不定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很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简单“复制”而应是不断“刷新”,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努力成长。 一、反思教学理念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动的方向标,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众多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气流、高尚的师德和精到的教学艺术外,在他们身上有比我们超前的教学理念,诸如:“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反思学生的学习达到了审美要求了吗?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如在教学《回声》一课时注重运用新课程理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简笔画画小桥、流水、小鸭来进行发声练习。用小青蛙在小桥的回声来作多部和声练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回声》一课教学中创设回声的知识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充满好奇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在教学《小乌鸦找妈妈》时,创设小乌鸦找妈妈情景,运用故事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了,在学习歌曲时运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日常教学行为 不确定性是新教材和旧教材比较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点。在过去我们可以凭借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面向学生,或者说“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改下由于教材、学生、过程和结果都表现出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只能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指导者。这需要教师就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如在上《渴望春天》这一课时我围绕春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猜春天的谜语、讨论春天的颜色、唱春天的歌曲、诵读春天的诗歌、画春天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天的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丽,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三、反思教学方法 教无定势,学无定法。时代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有人曾称流行歌曲为校园“毒瘤”,因为有些流行歌曲存在格调不高、情绪乖戾、装腔作势、语言粗俗等现象,而孩子们接触流行音乐仅仅限于电视、网络,没有受到学校教师专业的培训和引导,只是一味地盲目随从,但是,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论述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希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共鸣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密切结合,将其优秀的一面传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以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教学运用 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有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以传媒的手段,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在其生活中,学唱流行歌曲是他们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流行歌曲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唱歌的孩子。这是因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以其轻快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鲜活的语言,深得学生的喜爱。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不同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罢了。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经无法再现了。但

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音乐,更确切的说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论你喜欢抑或是不喜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已经成这了一种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语文教学贴近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那课堂将会是一片新天地。 一、流行音乐在课文讲解中的运用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导语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第一束“鲜花”。如何提高导语文的质量,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闪耀出特殊的艺术魅力,是每位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语设计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创造天地。课前导入,渲染气氛,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很难与作品引起共鸣,可先播放江涛演唱的《父亲》(从网上下载FLASH,有优美抒情的画面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导入新课:“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

让音乐流过语文课堂

让音乐流过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19-07-19T09:06:24.99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5期作者:韦雪芳[导读] 综合课程是当代世界部分国家构建基础课程结构的基础趋势,及时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广西武鸣高中韦雪芳 【内容摘要】综合课程是当代世界部分国家构建基础课程结构的基础趋势,及时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语文+音乐”的学科综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本文从音乐和语文的关系;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的方面,对“语文+音乐”的综合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辅助综合课程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综合课程,是当代世界部分国家构建基础课程结构的基础趋势。“语文+音乐”的学科综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本文对“语文+音乐”的综合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语文和音乐的关系 《礼记》上说:“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由此可见,音乐、舞蹈以及文学作品它们都是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它们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我们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经》说起,在《诗经》时代,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唱的,接下来屈原的《楚辞》,汉朝时的乐府诗也都是可以唱的,到了唐朝虽然曲谱乐谱再次失传,但唐朝可唱的诗歌也是有的,宋末虽然社会混乱,但很多民间的曲调开始流传。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文学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更好地理解文学,文学和音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感染读者。 二、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 1、巧用音乐导入课文 好的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音乐对人的感染最直接、最迅速、最深刻,所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的开始,学生们的心中总是充满期待。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播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作为开场白,一定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做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调节学生的情绪,为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学生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仿佛驰骋于那远古的赤壁战场,学生很快进入了词的意境。趁学生兴趣正浓,我赶紧引导他们开始学习、探索。一首词很快就掌握背诵下来。 2、巧用音乐讲解课文 在讲读作品的教学中能够引入音乐,对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很多好处,讲读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讲读过程中引入音乐,以此来促进理解,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入乐曲所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除了一般的诵读以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吟诵的欣赏。例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创设一种静谧的情境,先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诵,随着音乐的流淌,吟诵的声音抑扬顿挫,语速疾徐变化,腔调的委婉曲折,展开想象,展开联想,走进文章的意境,眼见杨柳、月亮、荷花、远山;耳听蝉声、蛙声,品味朱自清淡淡的哀愁,享尽语音、文字之美。在诗歌教学中,特别是抒情诗的教学中,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契合的抒情音乐对于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说是一步好棋!在教学《虞美人》、《雨霖铃》时,可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雨霖铃》给学生听,听着自己熟悉的诗句在歌曲中出现,学生表现出兴趣盎然,他们也会随音乐轻轻吟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唱中,更好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早在很久以前,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语言、声音、舞蹈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 3、巧用音乐激起情感 现代的音像技术,已经有许多把音乐与朗读完美结合的作品,从而使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忧伤的曲子,学生们很快进入情境,感受崔莺莺和张生离别时沉痛的心情,音乐停止的时候,他们意犹未尽。再给他们朗读课文时,他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了节奏和感情基调,这比反复强调“要读得悲伤难过”效果要好多了。由此可见,用音乐创设了与课文相似的情境,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扶持了他们的想象,学生们在美好的旋律中朗读、感悟、思索,达到了情感交融的理想境界。从而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小结:让语文和音乐联姻 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情感。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情绪,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真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 我们可以把语文比作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把音乐比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姑娘,那么当语文遇上音乐,就让他们联姻吧,让音乐流过语文课堂,让他们一起携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

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 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李卫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间都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通过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领悟作者的情感,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将作者、教者、学者三者的心声奏成一支美妙的交响乐呢?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像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于是,在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着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 一、音乐导课,创设学习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要在课堂开始能够引人入胜。利用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导入新课,能驱除无关干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 《走,我们植树去》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绘了春天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之际,号召我们广大青少年拥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教学这一课时,必须先要奠定学生热爱春天,赞美大自然的情怀。我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放第二遍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节拍声。学习课文的感情基础奠定了,后边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老师教得

自如,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再如教学《灰椋鸟》一课,在揭示课题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百鸟朝凤》这首非常动听的唢呐吹奏曲,各种鸟的鸣叫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起他们对鸟的喜爱之情。于是我借机揭示课题,可爱的灰椋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形成了阅读的良好契机。 二、配乐朗读,升华读者情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适时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心中涌起美妙的感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充满伤感而又不乏激情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意。而小学生没有特定人生阅历,即使老师补充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体会这种特定环境中好友间的深情,也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与课文主题相符的《送别》,让他们在音乐声中去读两人的对白,体会两人之间忍痛分别的哀怨。忧伤的曲调,动情的歌词,不正是文中二人的心声吗?语言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魔力”使学生体会到了当时的意境,让作者、教者、听者的心跳动在同一个节拍上。此时,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声中读出的文字,还有不动情的吗? 三、背景音乐,体会课文意境。 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可以使师生很快地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快地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心声,感悟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学习《月光曲》第九自然段之后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现画面,再配以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让他们仿佛也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17-12-29T11:16:13.1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作者:张艳英 [导读] 怎样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小天地,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音乐教学是进行了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二龙山农场小学教师张艳英 音乐是开发智力、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的一门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音乐的长河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中美好的意境,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一节课从头唱到尾,学生没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老师还恐怕学生学不会,从一开始就一句一句的教唱,全然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学生的音乐天赋被扼杀在萌芽中。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小天地,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音乐教学是进行了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一、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放手,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模仿力强,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在音乐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展开想象,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知识运用到音乐课堂上来,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方式来表现音乐。 如在教学《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时,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到生活中寻找不同的声音。在返回课堂时,学生们例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声音——菜市场里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炒菜声;马路上的汽车行驶和喇叭声;爸爸睡觉时的呼噜声;小狗的叫声;还有大自然中下雨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合作编创情景再现。通过课后收集资料,学生体会到音乐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编创情景再现中,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点在不用老师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二、在歌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小动物唱歌》这首一年级小学生的歌曲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同桌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简单——许多小动物在唱着歌,喵喵真快乐,许多小动物在唱着歌,喵喵真快乐。许多小动物在唱着歌,汪汪汪汪真快乐,许多小动物在唱着歌,汪汪汪汪真快乐。两段歌词,但每段歌词都是重复的,表现的两种小动物孩子也非常熟悉,所以他们对歌词掌握的快,同桌学习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哪组在不用老师教唱的情况下,先学会,这又触动了他们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不仅能随着范唱演唱原歌词,还自觉的在小动物的叫声处换上他们熟悉的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如小鸡、青蛙等。这种学习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了再次创作的快乐。 在小组自主学习中,班级中的“配角”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他们在活动中展露头脚,甚至超过了“主角”,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在快乐当中学习、感受音乐,在兴趣、爱好当中掌握音乐。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音乐课堂活起来 小组自主学习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儿童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兴趣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去尝试,推动他们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欣赏完《龟兔赛跑》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创编童话剧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时学生能把故事所描绘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续编故事,每个小组的续编都不样很有创意。如:有的会这样续编——大家对小白兔进行了教育,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骄傲的小白兔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一定改正;有的小组又是这样续编的——小白兔对乌龟说:“我是为了不伤你的自尊心,让你知到只要不懈的努力,什么事情都是会成功的”等等。 学生的想象力有的时候真的出乎我们的想象,这种不拘一格的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孩子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丰富的特点都开发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利用小组自主学习激发兴趣,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教学方面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悠远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 如何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 乍一看,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不太可能,但细想来,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确已是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可使学生一下子集中注意力。舒缓的曲子可以平静课后的躁动,使其尽快地投入身心,进入角色;美妙的乐曲可以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可让学生先听一下《但愿人长久》这首歌,那充满哀怨离愁的乐曲有力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很快进入文章的艺术空间,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随着作者的思绪变化而步步与之共鸣,从而切实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彻感悟,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澎湃的情感波澜。又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