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疏通文句】

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如:①而动如初②匠师如其言

(2)以:①岁以大穰②以钳搏之

(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②方两三级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贻以金钗()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但逐层布板讫()

(4)方为秋田之害()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方为秋田之害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

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探究问题】

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能力拓展】

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

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

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1) ①像②遵照(2) ①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完毕(4)成为

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

(2)正与圆相对

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

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

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药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

若.有宿根:

缘.土气有早晚:

凌.冬不凋:

则粪.溉者先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的不同,()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五种情况。

(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4、问答题

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

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

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

2、(1)植物部位采药的时间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

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

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

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课时作业练习含答案 精品

1.我会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谴.责(qiánqiǎn)俗.语(súshú) 秩序.(xùxǜ)协.调(xiēxié) 2.火眼全睛,辨字组词。 汛()伏() 迅()状() 稠()搭() 调()塔() 3.我会补充词语。 山洪()()溪水()()()()有序 人影()()()()而行()()当然 4.我会查字典填空。 “绰”的音序是,音节是,它是结构,右边是。“绰”的解释有:①宽,不狭窄②宽裕,富裕③形容姿势柔美“人影绰绰”中的“绰”应选第 种解释;“手头阔绰”中的“绰”应选第种解释。 5.写出下面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1)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 ..这里的人懒惰 ..。()() (2)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 ..的音乐。()6.句子加工厂。 (1)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修改病句) (2)那次春游,同学们高兴快乐地玩了一整天。(修改病句) (3)妈妈经常给我们买哈密反、西瓜、苹果、西红柿等水果。(修改病句)(4)飞机在飞行。(扩句) (5)泪珠滴落在红领巾上。(扩句)

课内阅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丢,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一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7.照样子写词语。 人影绰绰: 8.这两段文字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把它抄下来。 9.用“——”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 课外阅读 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了。怎么办?这时,响起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千万别动!” 人群立刻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杏子,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杏子,一个小伙子弯腰去捡杏子…… “完了!”姑娘心头一颤。 “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来的杏子放进了姑娘的车里。“大姐姐,给你。”妇女怀中的小孩用小手捧着杏儿喊。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 姑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去眼泪,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10.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1.当姑娘看到人们捡自己的杏子时,她想到了什么?实际上是怎样的? 12.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1、《搭石》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云 一、教学课题 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专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第21课,该组主题是“人间真情”,目的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作者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一中心句,选用了“摆放搭石、调整搭石、集体过搭石、对面过搭石、老少过搭石”五个场景来表现家乡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精神品质。 三、设计思路 1.整体感知,走近搭石感受美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2.自主学习,走上搭石寻找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批画,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搭石美的语句,体会搭石带给人的美好画面。 3.多种方法,亲近搭石升华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等多种方法,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体会文章内涵,升华美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现的情景,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写作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受到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议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突破方法:抓住课文中对“搭石”的描写,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讲结合法。 学法:读议结合法。 七、教学准备 学生: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初知词义。 3、标出自然段。 老师:课文朗读录音 八、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段落。 2、学会本课生字词。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向你们求助,你们都愿意帮助我吧? (生:愿意) 师:老师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条很浅的小溪,每次我都要脱鞋挽裤才能过去,现在天气非常寒冷了,我每次都要忍受寒冷的水的冲击,你们现在帮我想想怎么样才不用脱鞋挽裤也能通过呢? (引导学生说使用石头当桥来帮助教师,以此导入文章) 2、那今天我们就去领略刘章爷爷家乡最美的地方——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21.《搭石》 4、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解决生字(标音、组词)划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搭石》教学设计 执教:萝岗区萝峰小学钟秀娟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想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课题) 2.请学生们齐读课题,提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们抓住“脱鞋绾裤”这个词并从读中感受搭石的美。 3.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依顺序来交流汇报。 3.学生齐读,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小组讨论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教师用小组读、个别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体会画面的美。 5.理解“绰”是的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 东昌区靖宇小学陈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恐龙,揭示课题 师:请看黑板(教师板书“恐”)谁来读?看到“恐”你想到什么?(恐惧、恐怕、惊恐、恐龙)说说你对恐龙的了解。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 师:是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笨重、迟钝的马门西龙,那他们和轻灵的鸽子、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些在蓝天自由飞翔的鸟儿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相机板书“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读得再抒情一些《》 读得再响亮一些《》 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那恐龙是如何飞翔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二、走进恐龙,探究演化。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找到答案? 好,谁来说? 生:读相关段落。 师:找得又快又准,读得很流利。谁与他的答案相同?让我们用最美的姿势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恐龙的形态各异;我知道恐龙的形体变化;我知道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学生自由交谈) 师: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师:恐龙到底有哪些形态呢?(学生齐读投影)有些(),有些则()师:你知道了恐龙的哪些形态?(指名回答后,再次齐读投影。)师: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则”是什么意思?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就用这个“则”字强调。比较不同,会用“则”强调,也可以用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强调(谁来读)这句话介绍了恐龙的哪种形态?(行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两类。师:谁来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身材、性情)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要把书读薄,看,课文介绍了恐龙的六种形态,我们通过分析给概括成了三类,一下子变薄了,也好记了。有这种能力的同学请大声朗读。(自由背诵)会背吗?(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我们知道恐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难道只有这些形态吗? 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提醒学生仿照文章的格式说一说其他的形态) (设计意图: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轻声读课文再至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默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多。请看(课件播放:在《爱不会绝迹》的音乐中观察恐龙的形态)你看到了什么?是呀!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又有什么变化呢?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请接着读)生:齐读 师:恐龙的形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这是恐龙的形体变化(板书)骨骼(),身体();脑颅(),行动()(填空练习)不仅如此,它们还学会了飞翔。 生:齐读相关段落。 师:不管怎样,有一点(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 课《古诗三首》教案

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 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 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 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对课文的理解。】

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 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 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信安镇第三小学金凤玲 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搭石 1、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将带着大家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一处美丽的景色。 2、出示课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从标题入手,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交流学习 出示课件:什么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样过小溪? 3、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4、复习词语 谴责懒惰脱鞋挽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5、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指名读并提问:家乡的人们为什么选择平整方正的石头,还按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一一初步感知家乡人们的淳朴、善良。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教学生字“绾”:卷起来的意思。 (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一生: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一一 人们赶集就必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20201014153231)

《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21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 :什么是搭石?

生2 :搭石搭在哪? 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 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 裤理所当然俩人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词语) 同桌互读 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 生1 :俩”念li。 生2 :脱鞋绾裤”的绾” 师:绾”是什么意思?生3 :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 :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至打秋天,天气 变凉呢?生:就会着凉感冒 师: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谴责 师:放到课文的句子里读一读。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就是在——生:称赞勤劳。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到文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通过预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中的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检查生字新词。 学生小组内检查生字新词。 2指导写字 3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句子)(板书风景) 4.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景色才称得上风景? 三、理解课文,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美,并打动了你?边读边画下句子。 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边交流边体会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们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说吧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美并打动了你? (1)指生读画出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肯离去”。) (2)为什么认为这里的句子美?从哪里体会到的?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为什么踏上几个来回? (3)那么句中的那些词可以表现老人的心灵美呢?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和复习 目录 知识点 (1) 生字组词: (1) 多音字: (2) 课后习题答案: (2) 山居秋螟知识点 (4) 山居秋暝 (4) 枫桥夜泊 (5) 长相思知识点 (6) 长相思 (6)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 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 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 多音字: 泊:bó漂泊pō湖泊 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 形近字: 孙(子孙)孔(孔雀) 泊(停泊)伯(伯父) 愁(忧愁)怒(发怒) 寺(寺庙)侍(侍奉) 榆(榆树)愉(愉快) 畔(湖畔)伴(伙伴)

课后习题答案: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 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搭石》教学设计 郭家小学邹亚辉 设计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意境”、“改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动作表演品意境悟情感”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搭石道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介绍我的家乡 抓住重点句子()构成了我家乡的一道风景引入谈话交流。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吸引作者,作者觉得最美的是家乡的哪一道风景呢?(生:搭石) 2、齐读课题 3、复习什么是搭石,指名读。 4、按作者告诉我们的方法把搭石摆在小溪中。(请一个学生上台摆搭石。) 5、体会搭石的作用。读第一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预设: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抓住重点词“脱鞋挽裤”感悟搭石的重要性。)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7、小结:“紧走搭石慢过桥”就是一片独特的风景,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吧。 三、紧扣“风景”,导学看得见的美: 预设一: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线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 2、抓重点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体会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 3、先体会协调有序的动作美,声音美 4、走一走这搭石,师生合作着读一读,体会景美。 (速度由慢渐快到越来越快) (反复几次,修辞手法是比喻)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5、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理解“绰”的意思。 ②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结合图片感受画面美。 ③读词 6、读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分男女读 小结:同学们,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灵“美”。 (出示)自主学习感受美 1、自读2自然段和4自然段,我能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 2、如果你能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那就更棒了。相信你一定行!(出示)小组交流欣赏美 方法: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美②表演动作感悟美③想象画面朗读美……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出示)全班汇报品味美 预设二:“上了点年岁的人……” 1、指名读句子谈感受 2、抓住关键词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3、理解“踏”是怎样地“踏”?“踏”的目的是什么? 4、他这样做既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也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他人。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一心为他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无私奉献的美德也就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年级语文上册《21. 搭石》练习题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
21 搭石
一、下面生字的拼音,正确的画“√”,不对的将正确的拼音写在括号里。
谴 qiǎn(
) 惰 suí(
)
协 bàn(
)
绰 chuò(
) 汛 xùn(
) 衡 hén(
)
二、写同音字。


( )述 顺( ) 继( )
吹( ) ( )号 起( )
三、为下面的字加偏旁成为另一个字,并组成词语。
急——( )(
)
共——( )(
)
谷——( )(
)
孟——( )(
) 库——( )(
) 张——( )(
)
四、我会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无论……都…… 假如……总要……
1.(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
)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2.人们(
)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会放下带的东西,把搭
石铺稳。
3.(
)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4.(
)对面来人,这边的人(
)会在这边第一块搭石前停下,让对方先过。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乡亲们踏踏的脚步声,像轻快的音乐。(照样子,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一定都见过这样的情景。(修改病句)
跟我学:修改病句题型中常见的“病因”有:用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关联词语运
用不当等等,先判断病句“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改成正确的句子。例如:“他们每天几乎
差不多都到山上散步。”这个句子中“几乎”“差不多”“都”既矛盾又重复,只需要保留一
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例子写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_,也带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张小小
的邮票,联结着__________,也联结着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人会根据________,从河岸找来一些平整的________,按照 ________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搭石。 2 . “ 一 排 排 搭 石 , 任 人 走 , 任 人 踏 , 它 们 联 结 着 ______________ , 也 联 结 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是点睛之笔,作者巧借________任人踩踏,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是 人性美的表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____________,我认为这也是美。
1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huījìn sǔn shīxiāo huǐɡuībǎo ()()()() hónɡwěi qīn luèyáo tái huánɡɡōnɡ ()()()() 二、辨字组词。 幻()征()凡()艺() 幼()证()几()芝() 值()稍()统()般() 置()梢()流()股()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天南地()众星()月金()辉煌玲珑()透 亭台楼()田()风光诗情画()不可()量 五、将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元清唐明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皇家园林长春园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词填空。 统一统治 1、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着祖国早日()。 2、秦始皇()六国之后,实行暴力(),焚书坑儒,民不聊生。 测量估量 3、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是中国人民不可()的损失。 4、詹天佑带领工人仔细地()了隧道的地形。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5、()许多小园是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像众星拱月一样。 6、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七、填空。 2、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 ()的买卖街,也有()的山乡村野。 3、漫步园内,有如(),饱览着();流连其间, 仿佛()。 八、回答问题。 1、课文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21 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榆、聒”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会认“榆、聒”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学生先修内容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把握本课诗词的意思。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课诗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山居秋暝》,说一说课文描绘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从诗中画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引起意向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二、自主学习,检查先修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指名朗诵《山居秋暝》,说一说课文描绘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从诗中画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