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教育怎么办_刘云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教育怎么办_刘云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教育怎么办_刘云生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所作所为不仅攸关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分析,提出教育因应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建立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教育规模调节机制、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教育转型升级机制、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激活机制。教育自身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建立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导向的教育标准管理机制、以明晰权责为抓手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以消除壁垒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完善机制、以众创众享为手段的教育质量提高机制、以适合学生为根本的教育选择机制。教育与经济两个领域的改革要将“物”与“人”从供给侧有机联通,建立以深层矛盾为指向的教育优先供给机制、以双管齐下为策略的教育短板补充机制、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的教育尺度衡量机制。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领域;经济领域;全面发展刘云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博士研究生(重庆

400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阐述“发展主线”时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

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1]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教育属于社会领域,教育所作所为不仅攸关教育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要有因应之策;而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教育与经济相互着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还要有协同之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来到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的考验关口,仅仅依

靠短中期调控的需求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应当及时引入以制度供给为核心,以改革为统领的‘新供给管理方略’”。[3]本文在政策分析基础上,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对“因应”、“推动”和“协同”三策进行阐述,供教育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者参考。

一、因应之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新供给经济学就“经济持续增长”开出的药方。经济理论一般认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等五要素属于供给侧。“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在经济处于短期波动的环境下,旨在令实际经济增长率尽量贴近即期的潜在增长率,经济过冷了就刺激需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促

进潜在增长率的提升。”[4]

“十三五”期间,我国着眼

长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主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开展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

笮刘云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6.3

决策参考

DOI:10.14121/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ki.1008-3855.2016.03.003

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不外乎两个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并且两者相互着力,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增长。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但必须以“物”作为基础,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关联性。一方面,教育可以作为“三驾马车”的内容之一处于经济“需求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中,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资选项。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消费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制度和创新供给的基础处于经济“供给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提高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教育是提升劳动力和创新的基石,是促进内生性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把脉当下中国经济,从需求侧看,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另一方面,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矛盾的主要方面——

—供给侧入手,但绝不是无视“需求侧”,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满足升级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处于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从供给侧入手”,还是“满足需求侧要求”,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必须有因应之策。

(一)以人口变化为导向,调节教育供给规模

围绕优化劳动力配置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一是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这在近期需要增加学前教育供给,中期增加义务教育供给,远期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供给;二是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政策,“去库存”必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然需要增加城镇高中以下教育的供给,而减少农村相应教育的供给;三是推出

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人口转移与工业化发展、城镇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人口导出区和人口导入区越来越明显,教育供给发生“位移”是避免不了的。由此,教育将出现“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建立起以人口变化为导向的教育规模调节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省级教育统筹机制,加强省级政府对地市和区县高中以下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调配、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调控,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城乡全域教育规划机制,基于人口变化的预测,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城乡校点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且这个规划要以时间为序,多阶段规划合成,动态调控教育布局空间,而不是“一锤定音”式的僵死规划。三是城乡校地校产调配机制,基于土地确权,将农村闲置校地复耕,其复耕面积配给给城镇新建学校作为用地指标,其土地转让费用用于扶持薄弱学校;将公立空壳学校校产并入农村薄弱学校,防止闲置校舍及其财产被非教育“侵占”。四是刚性需求供给保障机制,在新建城区和老城人口新增区域,新建或者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将所在地有入学需求的农村闲置中小学改建成幼儿园,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和“去房地产库存”所产生的教育需求,防止在城镇通过增加大规模学校和大额班级来解决适龄儿童入学的“将就之计”。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据,优化教育供给结构

围绕优化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配置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不但推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大战略,还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改革政策。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员工需要下岗再就业;部分企业需转型升级,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会涌现和崛起,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由此,当下教育的人才供给将会失衡,出现“传统人才数量过剩”和“新型人才短缺”并存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以产业调整为依据的教育转型升级机制,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预测机制,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对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产业走向进行研究,每3—5年发

布一次预测报告。二是从业报告机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每年对各种职业从业情况进行研究,对尚需缺口或过剩情况进行科学研判,向社会发布相应的研究报告,供学校设置专业、学生选择专业,以及就业创业参考。三是区域布局机制,按照经济带、产业带、企业聚集带的分布,布局职业和普通高等院校,让校企合作更加便捷。四是专业课程预警机制。坚持“学有所用”,国家或者省市对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设定“天花板”,每年进行一次“兵棋推演”,一旦在学人数超过就业警戒线,则发出“警报”,要求院校自动调剂专业和招收学生人数。五是转型发展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国家和省市两级院校动态调整计划,确保学校类型结构科学合理。当前,尤其要纠正研究型教育规模占比过大、高技能型教育规模占比过小等问题,着力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四是开放办学机制,既要为化解产能过剩分忧,为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学历升造和就业培训的机会,允许他们回到学校“学习再出发”;也要放眼世界,培养更多走向世界就业创业的人才,尤其是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还要加强对外教育合作,鼓励更多有实力的院校走出去办学,与中国全球化战略“同步共振”。五是用人导向评估机制,教育转型调整好不好,不能由教育自己说了算,要建立起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院校主动配合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激发教育供给活力

围绕制度、创新这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央一是加速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和作用;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强力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等措施,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三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四是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放宽市场准入。这既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对被认为是“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堡垒”的教育重构内外关系提出了挑战,“计划监控模式”与“市场调节模式”的制度冲突将越来越凸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以制度创新为导

向的教育改革激活机制。一是创新教育治理模式,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出发点,制定《学校法》或类似法规,和目前正在推进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重构同步,明晰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和市场积极参与的新型关系,通过政府权利清单、学校责任清单、市场负面清单等划定各方教育权责。二是创新现代学制,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分制度体系,增设创新创业必修学分,设置创新课程和实践学习课程,推动传承性教育、生长性教育、规制性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建立弹性学制,推动院校之间、线上线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有条件的学分互认,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灵活多样,尤其是“双创”在教育体系内更好的孕育和发展。三是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力军,也是“万众创新”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要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搭建科研、育人平台,从制度上确保教师“愿意创新、能够创新、出好创新成果”。四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要在市场负面清单中明确教育公益性底线,以及市场“非准不入”的领域或者事项,其余则放开,让市场充分参与,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多形态的教育产品。可以预见,在我们这个尊师重教的国度里,一旦被压抑了的教育消费热情被点燃,会有多么巨大的市场,出现多少新的教育消费,又会创造多少教育奇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

二、推动之策

教育和经济一样,也有“供给”和“需求”两侧。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为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种方式。从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来看,瞄准需求,从供给侧入手实施的一些改革往往能够较好地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比如,实施“普九”计划,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等,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需求侧入手,采取管控的方式所推进的一些改革,尽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秩序的稳定,但副作用也不少。比如,划片就近入学,事实上人为控制了择校消费;拒绝民办教育盈利,事实上限制了教育投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门槛,事实上抑制了教育产品国际间“流通”。“污染、城镇化、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如从需求侧来分析和解决都是消极的。”[6]“解

决我国教育的很多老大难问题,早就应该重视‘供给侧’改革”了。[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变“控制教育需求”为“顺应教育需求”和“创造教育需求”,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照搬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模式,因为两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改革的目的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目标,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当然,教育也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远远不至于促进经济增长,人的幸福生存和健康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二是改革的性质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的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化,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前者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后者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前者更注重效率,后者更注重公平。三是改革的逻辑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的是经济逻辑,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的是教育逻辑,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比如,前者要求“降成本”,而后者则不一定,在农村边远山区,即使只有1个孩子入学,也要保证其学校照常运转,不能因为成本高而随意撤并学校,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基于此,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策主要有:

(一)以遵循规律为底线,坚持教育供给标准

一般来说,教育规律包括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办学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教育供给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自身的逻辑来供给教育。真正要将其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健全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导向的教育标准管理机制。一是健全教育标准体系,将教育规律外化成具体的教育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至少包括:建立人才成长标准,通过制定各级各类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达到基本要求;建立师资专业标准,通过制定校长、教师、辅导员等各类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标准,确保师资具备专业水准;建立学校办学标准,通过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对办学规模、设施设备、课程设置、师生占比、学校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标准,通过制定国家、省市、区县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标准,对教育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均衡度等指标做出明确要求。二是健全标准修订机制,由于经济社会和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也是在不断纠错中逐步提高的。因此,要建立教育标准定期修订制度,每1-2年要对其进行一次小修,每3-5年要对其进行一次大修,根据实际情况抬高教育底线,并引领教育供给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三是推动教育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要素达到基本标准,使教育底线得到保障。比如,设置学校和班级规模“天花板”,就有利于保障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教育权利不被稀释。当然,教育标准化的意涵是设置教育底线,并不是推进类似于大工业的“标准化机器生产”,决不是要抹杀教育个性,更不是要禁锢教育创新。四是健全达标督查机制,完善政府督导、专业评估、社会依法参与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实施标准管理,定期开展教育达标督查,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达成基本的教育标准。各相关教育主体可以提供高于这个标准的教育,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一旦发现达不到基本标准的现象,必须督促相关责任主体限制整改,尽快达标。

(二)以明晰权责为抓手,促进教育供给公平

教育公平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被社会广泛关注。从教育供给侧来看,要提供公平的教育,关键是建立机制,明晰有关各方在促进公平中的权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教育主体责任机制,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责任,确保“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及《教育法》所规定的相关责任的落实,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基本的、普惠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二是市场供给教育的合理回报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也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相反需要吸引市场投资教育。例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鼓励政府向社会机构购买教育服务,但其回

报必须在合理区间之内,并鼓励不获取回报的教育投资活动。其中,将民办教育分为非盈利和盈利两类进行管理十分迫切。即使盈利性质的民办教育,政府也要加强监管,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三是学校教育供给的公平机制,制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办法,摒弃入学、升学、就业中的诸多不公平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是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机制,建立教育政策制定听证会制度、实施咨询会制度、实施后评估制度等,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三)以消除壁垒为重点,完善教育供给体系

教育供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教育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类教育之间横向流通、同类教育之间纵向流通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斜向流通不畅。存在类型壁垒,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很难转换,不同院校、专业之间学习转换也十分困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互相流动也存在阻力。存在阶段壁垒,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立交桥还没有真正打通。存在区域壁垒,由于不同区域的人享受教育供给的水平差异很大,异地入学、异地中考、异地高考还面临不少政策障碍。这些壁垒让人的学习和发展历程要么“一条道走到黑”,要么“磕磕绊绊走不下去”,无法按照自身的教育需要“纵横畅游”。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打通这些壁垒,让教育体系“四通八达”。一是建立教育体系优化模型,对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规模、衔接、配比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让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教育之间结构合理。二是搭建纵横贯通、斜向联通的教育立交桥,突破固有教育利益格局,消除教育“肠根阻”和“不匹配”现象,让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和教育实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教育,这需要在教育规模调控、招生考试、学籍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三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学习制度,在“学籍终身一卡”的基础上,健全“终身学习档案”、“学分终身累计”制度,同时,破除“只看文凭,不看过程”的选人用人制度,让终身学习有制度保障。四是优先发展教育体系中的薄弱教育,就当前而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初中教育和职业教

育,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质量,支持发展中西部教育,规范社会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四)以众创众享为手段,提高教育供给质量

在教育质量上,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优质教育供给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少,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二是具有排他性,一旦优质教育被某些人群获得,则其他人群就无法享有,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大量教育消费流向国外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8]因此,解决之道一是“众创”,依靠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质量;二是“众享”,在互联共享中扩散优质教育,做大优质教育蛋糕。这就需要建立众创众享的教育质量提升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招生考试激活机制,深化招生考试改革,不仅仅在公平、质量上导好向,更要在激活上做文章,通过改革,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的积极性,而不是采取“取消考试”、“绩效不能与考试挂钩”等消极做法。二是教育创新奖励推广机制,完善制度,对区域、学校、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具有真正创新价值的成果予以认定、奖励和推广,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三是教育质量评估发布机制,组建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定期抽查各级各类学校、学科专业,甚至具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发布教育质量评估报告。四是优质教育共建机制。推进优质教育集团化,将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捆绑在一起发展,实现从点状的优质教育向块状的优质教育突破。推进优质学科专业联动发展,将一定区域内的同一个学科专业或者临近学科专业集合在一起,共同研讨,共同发展,形成一流学科、一流专业集群。推进优秀师资交流互派,将优秀校长、教师轮流派往一般学校任教任职或作指导教师,促进一般学校超越式发展。五是“教育+互联网”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教育数据库,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等形式,将优质教育互联网化,让更多学校、更多学生乃至全社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五)以适合学生为根本,推进教育供给选择

真正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把人的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教育。要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潜力都挖掘出来,关键是要让教育有选择性。这里有两个前提

条件:一个是要有足够多样化的教育,另一个是要有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和机制。当前我国教育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选择空间很有限,并且教育选择的的政策壁垒随处可见,压抑了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既不利于人的成长,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不利于释放社会的教育消费需求。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以适合学生为导向的教育选择机制。一是建立教育多样化的政策导向,在制定教育规划和办学标准、实施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拨付教育经费和奖励表彰等时强化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二是完善教育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课程提供上增加可选择的门类,在教材上给予学校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上鼓励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服务,在教育投资和消费上给予更多空间。比如,鼓励中外合作建立国际学校,推动“在国内留学”,满足更多的教育消费。三是给予学生教育选择权,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教育选择的“阻隔”,建立以学分银行为载体的教育跨界选择机制,逐步让学生在就读学校、课程教材、指导教师、学习年限等方面能够真正“选”起来。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淘汰机制,当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最低控制线,则启动改组淘汰程序,去除“空壳教育”和“低效教育”。

三、协同之策

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合之处。比如,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两者在作用上相互影响,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促进教育需求的变化。比如,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人们对互联网教育的需求,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同样影响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比如,人口流入地如果没有学校供给,“去房地产库存”就有可能落空。因此,实施两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物”与“人”从供给侧有机联通,[9]要相互调适,有协同之策。

(一)以深层矛盾为指向,强化教育优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优化结构”。“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10]经济结构存在的困境往往是由人才结构所致,由于没有新型人才,所以,相应的新兴经济难以发展,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必然面临人才结构困境,而人才结构困境背后一定存在教育结构的困境。可以说,教育结构之困境既是经济结构困境的产物,也是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的“症结”之一。要突破经济结构的困境,根本之策是突破教育结构的困境。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任务来抓。但要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和资源支撑。比如,普通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需要配置双师型教师,需要大量相关耗材。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落脚点是建立以深层矛盾为指向的教育优先供给机制,在资金投入、人才配置等中要优先考虑教育的需求,尤其是教育结构转型的需求。

(二)以双管齐下为策略,补齐教育供给短板

教育板块作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内容之一,被列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任务之中。也就是说,“补齐教育供给短板”既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用好两个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利好政策,建立以双管齐下为策略的教育短板补充机制,有针对性的抬高“教育底部”。一是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健全教育扶贫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上台阶。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相对落后,这既是贫困之因,也是贫困之果,扶贫要扶智,发展教育很关键,因此,要争取将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其教育,以实现长期脱贫的目标。二是抓住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契机,健全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农村师资、寄宿制学校、“三通两平台”等教育要素的供给,尽快缩小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三是抓住“全面落实二孩”政策的契机,健全学前教育普惠机制,推动建设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幼儿园占比。四是抓住推动创业创新的契机,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大力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弥补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

(三)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确立教育尺度之维

经济增长与发展对教育提出要求,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教育也对经济增长与发展提出要求,两个方面就像一个铜板的正反面,不可分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前者,忽视后者,教育成了被动应对的“角色”,“说不起话”。要纠正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关键是要建立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的教育尺度衡量机制。在衡量经济领域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尺度中,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这把标尺,也应该有“教育发展”这把标尺。教育是慢的艺术,人才成长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不顾教育基础,不能不顾人才培养基础,脱离实际地搞“高大上”的经济项目,完全脱离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实际的经济改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对此,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操刀者”不可不察。同时,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够袖手旁观。一是建立教育尺度体系,对用什么样的教育尺度去衡量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等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回答,为推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教育人的应有贡献。二是精准评估教育基础,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基础、人才培养基础等做出全景式扫描和精确定位,发布《教育、人才基础与产业发展建议》,为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三是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在现有经济基础之上,对教育供给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合理区间要求;在现有教育基础之上,经济领域供给改革的“施策空间”,使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相互匹配,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翁伟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

htm,2016-3-18.

[8][10]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a/20160305/47702643_0.shtml,2016-3-6.

[2]赵玲玲.供给侧改革加速国企清退“僵尸企业”[N].北京:中国企业报,2015-12-07.

[3]贾康.供给侧改革五题[N].上海:上海证券报,2015-12-30.

[4][5]顾仲阳,左娅.供给侧,怎么看?怎么干?[N].北京:人民日报,2015-12-28.

[6]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与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报告,2016.

[7]熊丙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得抓牢牛鼻子[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15/1229/01/BBVEASPC00014Q4P.html.

[9]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M].北京:财政研究,2014,(11).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What Should Education Do?

Liu Yunsheng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020)

Abstract: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and what we do for education not only matter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y also affec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After we analyze the policies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we propose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education to correspond to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in economic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modification mechanism for the scale of education which is population-change oriented,a promo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chang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nd a reform and motiv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guided by system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cation should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the"supply pulling"to"supply pushing".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n education standard regulation mechanism which obey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s,an education fairness motiv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controlled by a clear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division,an education modification mechanism which focuses on eliminating the barriers,an educ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created by all the people and shared by all the people,and an education choice mechanism which is suitable for all the students.We also suggest tha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spheres could combine the people and things organically in the supply side,to implement collaborative policy,to take the deep contradiction as the point.We may adopt a short board education supply mechanism which is in a two way-strategy,and an education scale measure mechanis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itiative action.

Key words: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education sphere,economic spher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目前,我国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 得分:0.00

2.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主要方针是()。 A.巩固 B.增强 C.提升 D.畅通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后测试(时代光华)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代光华) 单选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6.67 分) ?A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C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D 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 正确答案:A 2、()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6.67 分)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B 3、()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6.67 分) ?A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A 4、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6.67 分) ?A 产业升级 B 人民富裕 C 经济繁荣 D 文化输出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包含()等方面的全面改革。(6.67 分)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生态 正确答案:A B C D 2、我们要加快推广()等一批有特色的改革举措,使企业和政府办事便利度不断提高。(6.67 分) A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B 工业生产许可总类压减三分之一以上 C 推动降低用电、用网和物流等成本

D 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 正确答案:A B C D 3、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上下工夫,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6.67 分) A 巩固 B 增强 C 提升 D 畅通 正确答案:A B C D 4、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表述包括()。(6.67 分) A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 B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C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D 促进人民收入提高 正确答案:A B C 5、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重点有()。(6.67 分) A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2019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70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满足需求 B.产业升级 C.经济发展 D.体制改革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3.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4.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D] 得分:10.00 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 A.发展阶段 B.制度环境 C.政策手段 D.动力机制 用户答案:[BC] 得分: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

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 和理解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后测试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6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6.67 分)A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需求 B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 C 去产能去库存去需求补短板降成本 D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需求降成本 正确答案:B ?2、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6.67 分)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A ?3、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6.67 分)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A ?4、()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6.67 分)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B ?5、()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6.67 分)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改革的逻辑包括的方面有()。(6.67 分) A 从局部重点到全面的改革 B 从易到难的改革 C 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攻坚 D 从国家到党的改革 正确答案:A B C

?2、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包含()等方面的全面改革。(6.67 分)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生态 正确答案:A B C D ?3、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上下工夫,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67 分) A 巩固 B 增强 C 提升 D 畅通 正确答案:A B C D ?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确保(),共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6.67 分) A 宏观政策要稳 B 宏观政策要活 C 微观政策要活 D 微观政策要稳 正确答案:A C ?5、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重点有()。(6.67 分)A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B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充满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结构特征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命题的提出与经济发展背景环境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 1.经济增长接挡期标志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明显回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以后增速回落到7%左右。经济增速换挡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所导致,即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变大,在传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方式及产出水平下,即便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其二,由于中国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逐渐接近“顶峰”,经济持续増长动力减弱。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行中供需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的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场”。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速成长。经过近数十年的持续制造业梯度供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固化”。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再加上印度、非洲和其他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逐步承接低端的全球分工,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均使得中国低端产品产能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接近了“顶峰”,进入“瓶颈”状态,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换挡的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下,经济增长难以维系,其内生动力减弱所致。尽管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技术进步也较明显,但这些变化还只是数量级的,而非真正的质变,供给质量和水平并未实质改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2.结构调整阵痛期标志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432934.html,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视角 作者:闫妍 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16期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各界人士、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解读。文章从供给学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经济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路径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16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部分进行分析。“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指针对需求而言管理的侧重点在供给 上;“结构性”是改革方式,说明供给要素管理有结构性的特点;“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1国内外供给学派的发展 贾康、苏京春(2016)系统地阐述了自19世纪初开创的供给学派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从第一轮否定之否定的“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到第二轮否定之否定的“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绝不是萨伊定律或里根经济学的复辟或套用,次贷危机之后提出的“供给管理”及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新供给经济学”,绝不是不切实际的偶然,而是遵循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 车海刚(2016)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通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贾康(2015)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端改革,在正确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从关于制度供给和结构调整的总“供给管理”角度,开创性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七问七答” 1月4日,人民日报独家访谈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当前,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四降一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

网络大学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02

我的课程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 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 √
A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短板 降需求
B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短板 降成本
C
去产能 去库存 去需求 补短板 降成本
D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补需求 降成本
正确答案: B 2. 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 )。 √
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 A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做到( )。 √
A
推行积极稳定的财政政策
B
实现农业现代化
C
“三去一补一降”
D
推进城乡间经济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 C 4.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 √

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 A 5. ( )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 B
6. 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效果不张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把( )放在第一位。 √
A
政治
B
改革
C
人民
D
干部
正确答案: B 7. ( )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 √
A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 A 8. 我国优化服务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使得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了( )位。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不是什么新名词。从经济学基本理论角度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一对最基本范畴,其他许多概念与定律均由此而派生,比如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规律等等。供给与需求关系又是一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统一体,由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矛盾达到供求基本平衡是任何国家宏观调控追逐的共同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主要从供给侧面发力还是主要从需求侧面发力取决于当时国家经济运行中供求关系的平衡状况。 一、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大逻辑。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从农村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以及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让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经济产出水平由需求侧决定,而中长期产出水平则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侧管理往往着眼于平抑经济总量的短周期调控,而供给侧管理则关注中长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应对经济萧条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会带来滞胀;供给侧改革虽见效慢,但通过综合施治能够治标固本。在不同时期,针对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各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供给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的唯一途径。从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二者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可能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要强调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典型代表是美国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而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在继续关注总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社会环境等,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衡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研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论》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重要理论,可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做出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商品;二是进入社会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商品。这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包括该部类细分的不同生产部门。为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简单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包括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的消费资料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需要之间,也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大部类按照比例的平衡发展。不管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两大部类各自生产的产品与对方的相互交换,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两大部类的平衡意味着,两大部类中的各不同细分部门和各不同细分产品的生产,也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保证不同部门内及部门间生产的产品均能互相满足需要,这样才有社会再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生产体系会出现不均衡,有些部门生产产品过剩,有些部门生产产品不足。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会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甚至严重浪费。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同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失衡。如钢铁、水泥、煤炭、石化及房地产等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要素主要滞留于重化工业等领域,效率低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一、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传统支柱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三个产业将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战略、新兴。有两个特点明显:市场巨大;短期内技术能够突破。未来将成为趋势,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 2018年工作和改革要点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2018年至少降低30%。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和“互联网+”将是2018年改革的重点方向。 2、服务业 我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消费服务业。包括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信息消费服务等。中国目前特别缺乏养老消费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