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秦始皇与秦朝覆灭原因

真实秦始皇与秦朝覆灭原因
真实秦始皇与秦朝覆灭原因

本文大部分史料考证来源于程步先生的求真系列丛书《真秦始皇》《真商鞅》《真李斯》《真项羽》《真韩信》

本文主要大概总结围绕秦始皇相关话题的论述,详细资料论证请参与程步先生著作。

导读:

一、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二、秦始皇是暴君?

三、秦始皇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四、秦王朝灭亡之谜

一、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秦始皇是历史上最敬业的一位皇帝,他年轻时,几乎只睡3、4个小时,天天忙于政事,即使是史记也从未提过秦始皇贪图于享乐淫欲。每天的工作就是批示公文,与构思如何统一,统一之后,如何建设国家。这也是秦始皇50岁还不到就死去的原因,一生都忙于公务,精力透支过度。

秦始皇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长辈有序,有能力者才有资格当皇帝,所有皇子,无论自己母亲的地位都有资格竞争下一任皇帝,这就是在秦国。尽管那是几千年前的时代,不过就已经有了“人格平等”的意识,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可以不平等,但是在用人上,一律平等,这是多么可贵的思想进步。再回望独尊儒术以后的时代,儒家的尊卑有序,嫡长有别,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祸害了中国思想上千年,直到今日,中国人的思维里面还存有父母长辈拥有对子女的绝对操控权,子女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过活。在家庭中有了等级,在社会中一样会得到蔓延,所谓的“父母官”,实际上就是“父母之命不可谓”。在商鞅的眼里,无论是官员、工商业者、农民、军人及其他行业者、甚至是君王,都是国家机器的零件组成部分。工人的本分是做好自己的工务,农民的本分是种好地,官员的本分就是切实执行好国家颁布的法律,为老百姓分忧解难,稳固了基层,才能更好的求发展。

二、秦始皇是暴君?:

1、秦始皇一统六国,善待功臣,善始善终!

秦始皇没有杀过任何一个自己的功臣。

王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才退位,担任丞相20年。“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儒家学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不要郡县制。而这个观点尽然被当朝丞相最初提出,且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领头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灭就是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战乱连绵。汉代刘邦无奈封王的后果是“七王之乱”。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绝分封带来的弊病。而作为一国丞相,尽然带头支持分封,实在是对秦始皇的一大打击。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于直言吗?做了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了解秦始皇性格的,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很容得下多方建议的人。王琯如此‘大胆’的顶撞秦始皇,而不但没有被酷刑处死,反而是安享晚年。当王琯提出分封制后,秦始皇不是立即否决,而是全体商议,共同讨论,先让所有人发表意见,最后再做决策。这是一个暴君所为吗?再来对比汉武帝时期,丞相窦婴因一言不合,就被满门操斩;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汉武帝基于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灭族。曹操的谋士荀彧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曹操逼死。如此一对比,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的伟大胸襟,敢于接受反对意见,和宽容的去理解对方。

王翦,秦始皇最依赖的大将之一,灭国大战几乎由王翦父子包办。《史记》出于它的政治目的,汉王朝要摸黑秦王朝,所以大部分内容是诋毁秦始皇与法家的。但是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仍然可以从《史记》的‘口供’里,获得一些线索。

《史记》里描述秦始皇灭楚大战前,秦始皇不听王翦意见而大败,于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却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讥讽,悔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败的意思。王翦索要全国兵力,这对于君王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王翦要是领兵夺位怎么办?王翦打楚国,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那里叫士兵养精蓄锐,该怎么玩这么玩,这样过去几个月都没有一点动静,秦始皇尽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没

有干涉过王翦。从《史记》的描述里,看出了秦始皇的胸襟!这是脾气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王翦大胜而归,秦国一统,秦始皇大加重赏,仍然重用王翦父子。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一得江山,立马翻旧账,嫉恨韩信当初要挟他封王,逼死韩信。其他功臣也多有以前得罪过刘邦之处,纷纷被刘邦翻旧账。春秋的越王勾践,一旦得势,立马杀掉自己的患难重臣文种,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就出于此。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都是如此在做,其原因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对比秦始皇的作为,秦始皇是暴君吗?这比那些“有为”“仁义”君主好千百倍。

李信,秦始皇极其看好的一位年轻将军,李信扬言攻楚一战20万秦军足可拿下,王翦说要60万,秦始皇还笑说王翦老矣,结果被楚国项燕打得大败,使秦始皇脸面扫地,还得卑躬屈膝去给王翦道歉。按常理说,任何君王都要把怒气宣泄在李信头上,李信必然是替死鬼。但难以想象的是,秦始皇首先承担所有责任,第二次攻楚,仍然用李信为副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暴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吗?回望今天的大部分企业老板们,由于他们当初不听下面人的意见,而在实践中遭到重大打击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找个替死鬼,死活他们是没有错的。那时候这些老板会骂下面人全是无能之辈!秦始皇是最残暴的暴君?这太可笑了!

郑国(人名),韩国用‘疲秦计’的人选,派郑国去秦国大搞水利工程,耗费秦国巨资,使秦国无力攻伐韩国。《史记》里对于“逐客令”的说法,就是由于郑国间谍事件被揭发,其实不然,郑国做间谍一事,早在秦始皇父亲时期,就已经知晓,秦国高层是默认了的。逐客令的真相是对准“嫪毐事件”,趁机秦始皇要把吕不韦赶下台。回归郑国事件,秦始皇即位后非但没有惩罚郑国,而是无条件的支持郑国去完成这些工程,因为这郑国渠虽然工程浩大,耗费巨资,但其用途更是无可限量的。想想,一个暴君是如此作为吗?早就急不可耐的,斩首示众天下了。而秦始皇还要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去冒着间谍在身边的这个风险,去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心胸是多么宽广。郑国本人作为间谍也被秦始皇的人格

魅力所感动,而忠心事秦。郑国渠建好以后,秦始皇仍然对郑国敬爱有加,委以国家建设的重任。

试想想,乱世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每当军阀混战之时,各方都在积极争夺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人才更是“高傲无比”。比如《史记》里提到顿弱这个人,他就提出条件,‘我不拜你嬴政’。可想而知,如果秦始皇是一位残暴无比的人,这些人才愿意甘心效力吗?这些人才如此聪明会看不明白自己的前途在何方?

2、秦始皇一统六国,从来没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灭国大战,死伤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小的了。因为他不是个屠夫,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大地,而不是屠杀与掠夺。所以秦国的灭国大战,不仅是尽量不波及平民,连士兵的伤害也尽量控制在最低。

荆轲刺秦,秦始皇打下燕国,没有拿燕国人民开罪。想想啊,在当时的年代,在秦始皇的地位,如果他是暴君,受这等奇耻大辱,早就下令屠城了。而秦始皇只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惩罚了要杀他的人,没有迁怒于燕国百姓。

项羽屠城,烧杀咸阳宫,大火三月不曾熄灭!(后世却称之为西楚霸王,还有那么多电视剧对他进行粉饰。为什么儒家对这种残暴行径视而不见呢?因为六国及儒家都痛恨秦始皇,所以看在项羽为他们发泄的份上,他们也对这些暴行不加以斥责,反而用项羽的暴行去告诉天下是因为秦朝的残暴才有此下场。儒家不是最讲究“以德服人”吗?这时候儒家的仁德体现在何处呢?)

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史记》里有个奇怪现象,对开国皇帝刘邦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的,反而把项羽塑造成英雄!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有2个,第一,刘邦非常讨厌儒生,相对应的,掌握了笔杆子,话语权的儒生,等刘邦死了以后,自然会明里暗里,说刘邦这个人“道德”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成大事者,道德是没问题的。

举个例子:一位革命烈士,她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她不能在指定时间送达情报,整个革命甚至会失败,所有的革命者都会死。但是后有敌人的追兵,这时她还带有老母亲和自己5、6岁的孩子,如果她顾及亲人性命,那么她的任务注定失败,她就必须“残忍”。

而如果是敌人会怎么向媒体宣布呢?这个女人是个没道德的人,连自己的母亲,孩子都不顾,投身恐怖组织,扰乱社会治安。

看看,这样一解读,所有无知百姓反而对这位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视而不见,反而是听信“道德”言论。

儒家就是这样在做,不管你刘邦做再多好事,只要我给你加几条“道德”不好的毛病,你整个人的英雄事迹全部抹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二个原因,刘邦无名无份,项羽是贵族。儒家是非常最讲尊卑贵贱的。

儒家为了顾及汉王朝的面子,不能大肆诋毁它,但是可以旁敲侧击的贬低,或侮辱它!于是一位贫苦出生的孩子,被始终刻画为“道德低贱”。而贵族豪门出生的公子哥,被始终刻画为“英雄末路”。

实际上就是儒家人的心理,贫民你永远就是个贫民,你当了皇帝,我儒家不服,而贵族当皇帝,即使一万个不好,我也甘愿做奴!

说了段题外话,回归正题!秦始皇从来过没有大屠杀!

唐代黄巢起义,血洗长安!(唐朝啊,传说中我中华的“文明鼎盛”时期,而那时候人的作为也不见得有多文明啊!)

成吉思汗灭绝西夏,对宋进行屠城,把人分成四等。(这样的屠夫却被后世的狗儒粉饰成为一代天骄。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六国人是一视同仁。可从来没把秦国人设置为高等人,特权人。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刘邦被后世写成一个混混,

无奈之徒,而这样一个人尽能在秦国为官?说明了什么?秦国用人是看具体的办事能力,而不是儒家那套道德。去年重庆政府有一件荒唐的事,大渝网新闻‘不孝不能当公务员’,被我在评论里肃斥后改成了‘人品不好不能当公务员’这叫什么事?‘人品’?怎么界定?具体考核标准是什么?比如一个人很敬业,所以难免对自己的亲人与家庭照顾少,如果他的家人给人抱怨说他不顾家,只说一些负面的亲情伦理等,是不是这个人的人品就有问题了?所以儒家用人就是看片面性。而法家从不用道德去考核人,而是用实际业绩,你做官,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对百姓的最好交代。那些道德作秀有什么用?萧何也是楚国人,因办事得利,秦国上级官员推荐去中央做官,而萧何不想离开刘邦,而谢绝了,秦国官员也没有去为难萧何,而是尊重他的决定。这一切都说明了,秦国人对六国人是没有歧义的。

清军入关,一路烧杀,剿灭前朝皇族(秦始皇统一六国,没有杀死过六国的任何一位国君,只是把这些国君与贵族迁移到咸阳,软禁起来,让他们衣食无忧。历朝历代谁有如此气魄?敢于把这些后患存留下来。要知道,反抗者的动力来自于以恢复宗庙社稷为口号。所以历代只要把前朝的王族诛杀殆尽,反抗势力就会逐渐退却。比如说天地会,红花会,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是连皇帝都没有了,复什么?复了后,谁做皇帝?由此可见秦始皇对六国已经是很仁慈了。)

后世儒生唯一大做文章的是,秦始皇打下赵国,第一件事是报仇,屠杀“赵国人”!这个帽子扣得可真大啊!秦始皇仅仅是杀了以前小时候,他们母子在赵国,欺凌过他的那些个别人,就成了屠杀“赵国人”了?难道不该有仇必报吗?这时候的儒家又摆出一副“君子之态”,强调宽容!对已经败了的敌人,要用“仁德”去感化,而不是“杀戮”!那儒家对项羽的作为充耳不闻又算什么呢?

(最近的叶问2,还在粉饰儒家的这种迂腐的“仁德”,明明叶问很想毙掉那外国人,但是却忍住了,表面上又一次体现了我“天朝”是多么的“仁义和高伟”啊!实际上是再一次扼杀了我民族的抗争血性,在外国人眼里,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什么高尚情操,而是傻X,跟宋襄公没有任何区别。儒家思维始终扮演的都

是装13形象,总在成天YY着一种圣人境界,以德服人。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是只有强力才能换得敬畏,这是普世观。儒家就喜欢把每个人想象成“圣人”一样的自觉。如果每个人都有“圣人”一样的自觉,还要法律干什么?“法律”就是一种震慑,让人害怕,因为人害怕,才不敢逾越法律!而儒家的种种作为,使人不害怕,反而是胆子更大!)

汉武帝借由秦汉初期留下来的基业打败于匈奴多次,每次胜利都缴获了战利品,可惜这儒家啊,就开始了装13,跳出来说什么“天朝威仪”,对外邦要“以德服人”,要求把战利品还给匈奴,以表现我中华文明的“大度与大气”!结果是什么呢?匈奴养精蓄锐,又来打,汉朝军队又胜利,又归还战利品,如此反复。汉朝的财力,人力都逐渐衰退。这时候汉武帝才发现没钱了,儒生们又出馊主意,叫天下的所有商人缴纳重税,从商人那里盘剥,这样一来造成很多商人的倒闭,没有人敢经商。要知道商业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很多都依赖于商,商业的竞争会促使生产力的提高。这倒好,没人敢做商人了,自此,中华民族进入了昏暗的自耕自种的完全农业时期,基本上来说都是各郡县的一种自给自足,有的郡县地理位置好,就富裕;而有的则贫困。国家的一切经济来源都依靠农业。缺乏广泛的对外交流,仅仅只有一条“丝绸之路”,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唯一通道,中国的文化,也开始了自以为是中心的自居锁国。中国对外邦的了解都是被动式的,有的是外族的入侵,有的则是外族对中华文明的向往,而前来学习。连唐朝的西天取经,也是因为佛教逐步流入中原,才想到是不是去看一眼?中国还有一次对外探险就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这是非常伟大的一步,可惜的是,郑和去海洋探险的目的是为皇帝捞钱,而不是百官。所以百官没得到利益,他们肯定就要跳出来反对,说是劳民伤财等等理由,因朱棣的强硬,他在世时,没人敢指责。而是等朱棣死后,大骂朱棣弑君篡位,编造各种道德伦理的理由加以痛斥朱棣。这就是儒家,可怕的“文化人”,谁要是对他们不爽,他们的笔杆子可以让人遗臭万年!)

3、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明?到底是谁在愚民?

儒家这个帽子扣得可真大啊!我们慢慢来分析:

起因是六国刚刚覆灭,复辟势力涌动,六国旧贵族仇恨秦始皇,所以暗地里联络一些腐儒,背地搞思想分裂,鼓吹秦国的恶处。出于当时的环境,六国刚灭,六国人肯定不会适应的。就好比今天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优越于中国的,但是要是美国灭了中国,那我想很多人打心里是很不是滋味的,当时也是这样,六国人民肯定内心有着抵触心理。这时候这些儒家又到处鼓吹复辟,作为秦始皇的立场来看,肯定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这种人放在历朝历代都要被杀。再加上,当时又是再一次全国议论行郡县制还是行分封制的时期,这些儒生的反动言论,必然影响国民的判断。儒家是最倡导复古礼的,所以肯定大肆宣扬分封制。朝廷中也有很多儒家学官支持分封制。(很可笑吧?秦始皇尽然用儒家的人?这恰恰证明了秦始皇心胸之宽广,虽然他极其反对儒家那一套治国思想,但是他很公正,他也看得到儒家的优点在于教育及文字语言工作的研究,儒家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他大胆任用儒家人做学官,主要负责一些文字教育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独裁专横的暴君所有的胸襟吗?)再加上方术士(类似于今天的地摊算命者,有个甚至请媒体给自己炒作,成为了“大师”)横行,很多方术士到处招摇撞骗,以牟取钱财。秦始皇才有了坑杀这些参与了与六国残余贵族勾结的儒生和招摇撞骗的方术士。(秦始皇寻长生药?那些腐儒真的以为是秦始皇怕死?其实那不过是秦始皇的一个幌子,他派徐福出海有两个目的。秦始皇是非常具有远虑的君主,他的志向不仅仅是要一统中华,还要逐步向未知领域开发,所以他的目的是叫徐福出海,去探索未知地域;而第二个目的是六国逃亡的抵抗贵族无处容身,只有居于齐国东海的一个小岛,所以徐福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探明岛上动静。秦始皇要是真那么天真的相信不死药,为什么他要设定自己的后代是二世、三世,千秋万世?如果他都认为自己不会死,还要制定那些干嘛?)

试想想:一群想造反的人,加上一群骗了皇帝钱财的人,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要被处决的,而儒家帽子扣得大,自诩为文化人,杀了他们成了看不起文化人了。诸子百家的人为什么没被秦始皇杀?而这个“文化人”的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激起了所有读书人的同情,因为他们都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归

为了儒家编造的“文化人”当中,所以后来的文人也是主观意识的就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毁灭文明!

毁灭文明了吗?秦始皇焚烧的都是儒家的《诗》《书》和一些其他方术士之类的迷信书籍,《书》大部分是记载的周朝的行政公文流程和行政典范,《诗》有部分周朝的官方诗歌,与民间诗歌,当然主要以官方居多。孔子经过自己的意志而烧毁了以前的《诗》《书》,保留了他单方面认为可以流传的《诗》《书》。(如果说秦始皇烧书,那么孔子又凭什么就敢于私自毁灭前人的著作?不也一个道理吗?孔子一样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对于不符合他观点的,一样的是烧掉。)而秦始皇时期,这些所谓的儒家经典,其实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书》中都是些陈旧了上千年的行政方法,怎么还能沿用,而儒家还在极力鼓吹。《诗》也是周朝人时期的生活方式,与当时也已经大大不相融合。这些东西却被儒家拿来极力传播,在秦始皇看来就是一种引导人倒退的垃圾书,是必须要焚毁的。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毁灭文明,那么为什么要名令保留,医、工、农等诸多实用学派呢?说明秦国当时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寻求的就是科学的发展态度。

而相反,儒家才是真正的毁灭了文明,儒家向来鄙视农耕,认为那是下贱人做的事,所以称墨学为奇淫巧技,墨家可是一个相当重视实践的科学门派啊,而墨家的这些科技发明被儒家所不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更是强化“士农工商”的等级,把“文化人”提高到了高位,而鄙视实际的劳动生产者,这种病态思想遗留上千年,甚至我们今天,还把读研,读博士学位,去换取高官厚禄。当今中国的官员可真是高素质啊,走到那里都能揪出一大片的高学历。而人家美国呢?真正高学历的人都是在从事高科技研发,和专业的经济管理。而不是执政!这一点再次看出了只有务实的民族,才可能真正强大。中国四大发明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何其可悲的是,有3大发明(指南针就是以前的司南,火药最早是由方术士炼丹发现,造纸在秦汉之间被发现,只是当时的客观条件无法深入研究,所以一直推迟到西汉稳固以后,逐步完善)是秦始皇以前。也就是说在儒家统治的上千年里,尽然拿不出对整个世界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

这到底是谁在毁灭我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难道就是儒家那些四书五经吗?

后朝怎么才能当官?会背书就能当官,而那些书全是大道理,没有一个是关于实际生产需要的。跟今天的教育文化很像吧?因为我们只是穿了现代人衣服的古代人而已,我们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主义,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他的创造力,而是他的答卷能力!

儒家断章取义的去解释商鞅的“强国弱民”思想,他们的解释是,如果国民都是“傻子”,那么王朝就更好统治。这简直是肤浅的字面分析。商鞅这里的“弱民”,其实不是指的老百姓,而是指的“地方资本”,“地方力量”。在先秦法家眼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君王,一种则是人民。这里的人民包括百官。“弱民”其实说的就是要弱化地方政权的财力和权力!为什么法家提倡中央集权?其目的就是为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周朝的诸侯割据,地方势力强大,那么中央就越无法控制;我们看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再看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地方势力强大,他就不会听命于中央。中华民国时期不也如此吗?国民党各系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所以商鞅才强调,要想国家强大,对地方政权的势力要加以控制,只有弱化他们,中央的政权才可能稳固。

商鞅还有一个观点“惩恶不赏善”!儒家们又大肆批判说,犯错就惩罚,而立功不奖赏。这再一次的歪曲商鞅的伟大思想,“惩恶”就不必说了,这“不赏善”是为何?

何谓“善”“恶”?直白点,对整个人类社会有利的,人们就称之为“善”,而有害的就是“恶”。就好比大自然的昆虫是没善恶的,而我们人为的把他们划分成了害虫与益虫。

法家人强调“人性恶”,但不是说不同意人性也有善,只是这个善是排在恶后面的,“恶”的原因是人都是趋利避害,所以不得已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作出伤害别人的事,而“善”是在每个人有多余能力时,主动对人的一种帮助。也被儒家称之为“道德”!这种道德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对别人帮助的自由,但每个人也可以选择我不帮助。儒家眼里,如果你不帮助人,就是没有道德,这就是在绑架人的道德观,强制要求每个人去为别人奉献。儒家总是对帮助别人的人,或是自己帮助了别人时,而大肆赞扬,唯恐天下不知道他

帮助过别人。大力鼓吹,哎呀,这个人道德高啊,好人啊…之类的云云。(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就谈到儒家道德的虚伪,儒家有一人曾今嘲笑墨子是傻子,说先生你帮助别人,但是别人都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墨子就反驳说,如果你有2个徒弟,一个是不管你在不在他眼前,他都努力做事,而另一个则是,你在的时候,努力做事,你不在他也就偷懒,请问你喜欢谁?这个儒生当然是选第一个人,不管他在不在都做事的人了。墨家用这点来痛批儒家的虚伪)

商鞅认为,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一种自然,根本没必要去大加赞赏,这是做为一个人该有的品德,何必拿出来秀呢?就比如一个官员,执政清明,尽忠职守。这时候儒家就会说:恩!好官啊,清官啊!而对于商鞅来说,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官员的义务,身为官员就该如此,你没必要去赞扬他,如果他做不到,是他失职,他做到了,是他的本分,有什么好值得赞扬的?法家的一个观点是“重赏重罚”,目的就是奖赏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这不是奖赏是什么?难道平时在路边扶一位老太过马路,公交车上给孕妇老年人让座,也要拿出来赞扬吗?这是每个人该有的道德,他去帮助是自由,他不帮助也是自由。为什么一定要强迫人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就赞扬,如果不帮助就用鄙视的眼神说别人没道德!不帮助的人,也许他自己有某些原因,不能出手相助,而在儒家眼里,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别人,就是一种对别人人格自由的侵犯。

诸多案例一对比,就发现真正愚民,禁锢思想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只是儒家掌握了“道德”的至高点,一切不利于他的,他都会用“道德”作为武器。每个人都害怕别人说自己“没道德”,所以也不得不带着虚伪的面具过活。

儒家又说商鞅的秦法里规定对受灾地区不救灾,这是多么的残忍。这又是在没经过实地考察的无稽之谈。商鞅那个时候是战时法治,以蓄积国力,对外作战为首要目的,国家的财力不能有丝毫的浪费。商鞅对灾民的做法是,朝廷不是无偿救助,而是借贷,这些补给都需要慢慢还的,对于受灾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农耕,或开垦新的荒漠,具体偿还标准根据当地

的情况来制定,还贷期根据具体情况定。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灾民的生活问题,也解决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所以商鞅说的不赈灾指的是不无偿赈灾,而不是不顾灾民死活,如果真的是那样,可能吗?古时候灾情时有发生,人都活不下去,不早就起来反抗了吗?

三、秦始皇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个世界奇迹,不仅是体现了我中华文明的智慧,更实际的是,它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我们抵御外族的侵略。可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被后世儒家痛批为劳民伤财?(孟姜女哭长城是编造的,《真秦始皇》一书用史料证明了此点,我这里就不展开讨论)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即使是刑徒劳作,也是有一定工钱的,也就是说,所有参加国家建设的百姓及犯人,都有不同等级的薪资发放制度。所以当时的修建长城等工作,并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所有人都被抽打。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工人。没有军队监督,军队只负责保护。而囚徒一方劳作,为了防止暴乱,才用军队控制。

后世儒家可真的算是伪君子,秦王朝灭亡,汉朝百废待兴,匈奴趁火打劫,要不是有长城做防御,也许早就没了这群儒生。而他们不知感恩秦始皇为后世的贡献,反而大谈仁义。就好比一位英雄救了儒生,杀了坏人,而儒生尽然痛骂英雄所为是残忍,尽然杀人?儒生们的做法就是一面躲在高墙后,防止凶狼入侵,还一面骂着修高墙的人。这算什么人?这就是真正的忘恩负义,受着别人的恩惠,还在唧唧歪歪的无耻之徒。

后世儒家的眼光根本就不可能看透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因为儒家是躲在城墙后的,所以他们当然认为修长城是防御外敌了。这恰恰就错了,秦始皇的目的是建立远征根据地,以长城为中转站,着手对外的扩张。儒家人始终是趋于自保的,他们根本想不到尽然是为了扩张而修了这个伟大工程。为什么要把长城连起来?难道是害怕匈奴从没有连接起来的地方渗透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当时赵、燕的长城就已经是修筑在了重要军事防御地

点,而其他地方是匈奴骑兵无法进攻的,根本就不需要修长城连接起来。目的显而易见,便于自己军队和物质的超快速运输。有了万里长城,就是说把整个攻击点变活了,能灵活,随时随地的选择出击方向。物资调配的运输在古代是很费成本的。10万大军作战,至少有10万平民作为运输队。而长城的修建,使这样的成本降到了最低。儒家思维的人缺乏“大目标眼光”“全局观意识”,鼠目寸光是儒家思维的人的特点,永远都在计较那些肤浅的利益得失。

除了长城、还有郑国渠、都江堰等大量的地质水利工程,他们的地质测量技术与施工之精巧,无不使现代科学也称奇,这一系列的工程都是为了保护当地免受灾害,而且又能为人民的耕种,国家财力的增加带来巨大的实际效益。

灵渠与驰道,灵渠(它的复杂程度,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些资料,这里就不再累赘)是为了开发,南蛮一带而修建的又一复杂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开发南蛮的伟大功绩,在下面秦朝灭亡篇会详细提及。驰道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公路,他的用途是方便皇帝迅速到达各个地方审查。很多人都知道“书同文”“车同轨”这一说法代表的是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书同文指的是统一文字。而这“车同轨”呢?其实指的就是驰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铁路原型。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

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有这方面的研究者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这一系列的伟大举措,重大的科技创造,启示儒家所能做出的?我先秦中华之真正文明算是被儒家抹杀殆尽,留下的,仅仅是四书五经。。。。。而实际性的科技创造根本没有。儒家对新奇事物都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的,只有当这些事物带来实际利益的时候,他才会去用,但是嘴巴上仍然在唧唧歪歪。

四、秦王朝灭亡之谜

刚才说了那么多来证明秦始皇不是暴君,那么秦朝二世而亡,可是事实啊!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原刚刚统一,内忧外患;

2、韩非子的主张,留下祸患;

3、秦二世的坏法,自取灭亡!

1、中原刚刚统一,内忧外患:

六国残余势力——

秦始皇虽然消灭六国,但并不是就风平浪静,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前朝都要疯狂复辟,(奇怪的是秦王朝灭亡没有为秦复辟者,接下来会谈到)所以反秦的主要势力就是以前的六国老贵族,因为他们的利益没有了,他们以前世袭做官,是大贵族,而投降了秦国,就要遵从秦国法律,没有功劳者

不得世袭,所以他们要拼死抵抗。

外族匈奴趁机进犯中原——

再来是外族侵扰,秦始皇灭了六国,也就是说就多了保护六国的责任,以前有燕国赵国抵御匈奴,现在就必须由他秦国独自来抵御。所以秦国百万大军,蒙恬30万边军从未参与灭国大战,而是一心抵御匈奴。

对楚国南蛮一带的开发(今天即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秦国灭楚后,引领50万秦人与军队开发南蛮一带。那一带虽然名为楚国,其实都还是自制,有很多部落甚至还是原始社会,科技与民智非常的低下,为了对南蛮的开疆扩土,秦始皇修建了灵渠,作为交通运输轨道,在王翦去世后,命赵佗为主帅,继续开发南蛮,把中华文明带过去。由于秦始皇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华版图才有了两广等地区。也正是因为这一南一北,就拉去秦军70%的军力,而余下的中原大地,秦始皇还得安排军力驻守,也就是说,真正留在秦国的军队仅仅只有10万不到,而且为了使六国国民与秦国融合,大部分秦国的百姓都分散到了各地,这样一来秦国本土的百姓被分散了,当秦国遭受六国复辟时,老秦人无法立即组织起来。

对中原的大力整改——

动用全国之力,大修长城,驰道。对战后的六国进行农田的恢复工作,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六国派出秦国官员,也任命部分愿意降秦的官员。儒家说,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是为了防止叛乱,这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是真正的目的是秦国一统天下,实行统一货币,最缺的是货币,货币都是用金属制成,所以需要大量的货币流通。这才是收缴兵器的真正用意,铸钱!要知道,经济也是国家的命脉,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国家会引发出一连串的危机。

这样一罗列出来,会发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面临着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六国的社会矛盾,全部转压在秦国身上来了。

秦王朝灭亡原因之一,吞六国太急,来不及消化,却被反噬!

2、韩非子的主张,留下祸患;

韩非子被后世称为集法家之大成者,我们要来分析他所在的立场,他是韩国王族,所以他的出发点,肯定是站在君王的利益角度想问题,他的一切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君主地位的绝对不动摇。

所以他提出了以商鞅的法治为治国手段,以申不害的术治来驾驭臣子,掌控臣子。以势治为君王目的的法术势并用来确保帝国的长治久安。

韩非子与商鞅有很大的区别,韩非子只是个理论家,就好比一些很有见地的学者,他们对事物可以分析得头头是到,但是不表明他们就拥有实践的操作能力。要知道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往往理论上的东西会打很多折扣,为了实现理论,实际的操作步骤,阶段性时间都要进行精确的规划制定,和临时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韩非子不具备,而商鞅具备。韩非子没有历练的机会,而商鞅从小就做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实干了10几年,才总结了很多经验。

这就是学者与政治家之间的区别。

韩非子的人生是悲惨与阴暗的,所以他看到的都是人类的虚伪和邪恶一面。所以他的文章里充斥着极强的怨念,这样的怨念如果有相同遭遇的人读到,难免不受其感染。而秦始皇的幼年也是备受欺凌的,他的成长过程中,也伴随着危机。秦始皇幼年时期,就有自己的弟弟成蛟反叛,又有嫪毐混乱朝政,所以在秦始皇读来,韩非子的文章符合他的心境。

秦始皇是极其崇拜商鞅的,但当他读了韩非子的势治思想后,他深深的认同了。因为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天下之主,他一定要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可动摇。所以他背弃了商鞅的法大于王的思想,商鞅提出即使是君主也得按照法律办事。而秦始皇称帝后,确立了皇权高于法律。这就是最要命的地方,秦始皇本人是英明的,但是不代表他的子嗣也是如此,而

这个皇帝的权利大于法必然引出祸端。因为我们这些点评都是后世去分析前世,所以看得很客观,很明晰,但其实就是马后炮。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们是局内人,他们有的想法是基于各种因素而限制了其判断力。

虽然秦始皇为了自己的利益,走错了这关键的一步。但是我们也只能说这是天意。

3、秦二世的坏法,自取灭亡!

前面说了,因为秦始皇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法律没有了约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裁”!秦二世本来就是赵高立的一个傀儡,自然对赵高是言听计从。这里有个问题,秦始皇怎么那么傻?为什么尽然没看出赵高是一个奸险之辈?赵高从小就跟随秦始皇,一路经历了很多磨难,在秦始皇在世时,兢兢业业,而且办事效率极高,可谓是秦始皇的得利助手,而且品行也没有不轨之处。委托遗嘱于赵高,也证明了,秦始皇不是个猜忌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臣子都是放心使用,绝没有去假设过,臣子的不谋之举。(程步先生在《真李斯》里提到,现在的史料还无法断言秦始皇是否留有遗嘱。程步先生认为秦始皇是猝死,来不及写遗嘱。)而正因为秦始皇如此正直的品德,却得到了被唾弃千秋万世的骂名,实在是可悲!

赵高为什么会前后判若两人?其他的心理因素我不想去猜测,但有一个客观因素是值得注意的。扶苏皇子被外界传颂是秦始皇最看好的下一任皇帝,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隔阂呢?因为扶苏比起秦始皇来说,他其实更善于守住天下,为什么有此结论?秦始皇是个急切的行动派,从他的每天工作的时间,就知道他心里希望快速的完成他所有的目标,他有太多太多的构想没有来得及实践,他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急不可待。所以在秦灭六国后,休养生息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而是战后,继续大搞建设,这也使得民心有所动摇,所有人都希望短暂的休养生息,而秦始皇太急了,希望快速完成目标。这在朝廷中也渐渐的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扶苏和蒙恬为代表的柔和派,希望在一些措施上缓一缓,而另一派则是以李斯与秦始皇为代表的战时法治派,他们希望进一步构建好天下,以免半途而废。秦始皇晚年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行动过快,整个帝国已经超负荷了,他后期也渐渐的与李斯在决策上有了隔阂,

所以他尽量回避李斯,最后一次巡游,想借机去边关看看扶苏历练得如何?可惜天意让他死在了半路上。而这两派又恰巧牵连到了赵高,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秦始皇的得力大臣,但是他很不喜欢赵高,所以赵高意识到,一旦扶苏做皇子,那么他的日子不好过,所以他借机拉拢李斯,而李斯是忠实的法家执行派,不希望有什么柔和的吕不韦似的杂家派思想扰乱进来。因为他认为吕不韦当时就是没有忠实执行法家的思想,而有了很多官员依附于权贵的现象出现。所以从他内心,他不愿意看到蒙恬的柔和派主政。而赵高就利用了这两派的争斗,先是借李斯之手,害死扶苏与蒙氏兄弟,等蒙氏兄弟一除,立马除掉李斯。这样,帝国的功臣主心骨没了,其他的大臣也一个一个被杀掉。赵高又告诉秦二世的帝位是窃取来的,要想保住帝位,就要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杀光,于是秦二世血洗自己的同族。秦二世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更改法律,强行征召百姓修建他的宫殿。为什么这一切作为都没人能阻止?就是因为确立了皇权大于法律。在赵高与秦二世的乱政下,官员早已对秦国失去信心,百姓也痛苦不已,将士也心寒意冷。所以任何一个导火索都会激起所有人的怒火!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口号起初并不是反秦,而是为皇子扶苏报仇,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对秦国以前的政治是不反感的,他们是痛恨秦二世的暴政。章函是在秦国本来只是一位职位不高的将军,却能用10万囚徒军大败起义者与项羽。为什么百姓都造反了,而囚徒不造反?要知道殷商时期也是奴隶与囚徒抵抗周人,却被临阵倒戈。而秦国的囚徒尽然还为朝廷效命?这说明他们的环境是封闭的,他们不知道变天了,以为秦朝还是以前那样的法治清明,公正的王朝。但为什么章函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天下人的心已经不向秦了。比如抵御匈奴的正规军王离,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爷孙三代都是智勇双全的名将,王离却投降了赵军。王离的内心早已心寒无比,秦二世诛杀功臣异己,他深深的知道,帮助秦二世,只能使百姓更加痛苦,所以横竖都是死,不如不帮助秦二世。这是将士一边的心思,还有赢氏幸免遇难的族人,都畏惧秦二世而逃离秦国,赢氏带剩余的族人往西部逃走,没人帮助秦二世。再来看另一部南方军,赵佗当时拥有40万大军,却一直没有出动。为什么?因为赵佗也明白我帮你秦二世是自取灭亡,我手握重兵,继承先皇遗志,开发南越岂不更好?

这里我们又能发现一个问题,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及现在的影视里,都能发现文臣武将,视死愚忠的影子。而在秦二世时期,尽然有将军主动投降?说明了什么?先秦文化与独尊儒术文化的巨大差异!儒家文化讲究什么?“忠”!在内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强调愚忠愚孝!即使这个朝廷再坏,再无能,再腐败,也不能反他,作为臣子的只能拼命劝谏!如果君王不听呢?继续劝,或者是以死相逼,总之你不能造反!

而秦王朝覆灭的时候,将军主动倒戈,说明了一个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他们不是愚忠你君王,你君王对他们不好,他们就可以把你推翻!

对比西方神权统治时期的平民起义,他们推翻领主,然后又去找一位领主的遗孤或者是有血脉者来管理他们。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自己当家做主人的意识。

而在先秦时期,陈胜吴广就敢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可以当王,为什么我就不行?我也要当王!这表现了什么?人格平等意识的萌芽!

诸子百家时期,就好比是各个民主政党,各有各的执政观点,大家激烈争论,阐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当时的人民智力程度,敢于思考,敢于批判的意识大为提高。而到了独尊儒术以后,就是一家之言,其他言论都是妖言惑众,其他言论必须符合我儒家的调调,你顺应我儒家,就让你存活。

中国的政治也就是如此,永远都是一家之言,无论是在国家,或是企业,或者是团队,话语权永远都属于“有权者”。

要想改变未来的中国,就必须每个人从内心里,彻底的去反省儒家思维。

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于每一个人为之付出的尊严。为什么我们今天遭受国外欺负时,会非常愤怒,如果落到实处,国家受辱,与我当前的利益是无关痛痒的,问题是国家尊严代表着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国际地位低下,作为国

民走到哪里都感觉抬不起头。而国家的尊严,怎么才得以提升?国民都必须具有“大国、强国意识”,看问题要有大目标,大方向。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灭亡的三大原因 赵国自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75年)即位建国,到赵王嘉被秦俘虏(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前后共经历了十二代十三位国君,共253年,在这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从初步发展,欣欣向荣到进入强盛阶段,赵国东控强齐,西屏强秦,扎根在燕赵大地,成为影响战国格局的七雄之一。到赵孝成王与秦的长平之战惨败,使赵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她的兴旺衰败的历史过程,给人们警示了诸多历史启示。 一、秦王攻赵,势如破竹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离灭亡赵国尚需时日。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

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派王翦、桓齮、杨瑞分两路大军攻赵,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二、番吾之战,形成相持格局 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幽缪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趁赵国发生饥荒,乘胜兵分三路,大举率兵攻赵。北路由李信率领,兵出太原、云中;中路由王翦率领上党之兵,通过井径,进攻赵国中部;南路由端和率领河内军队,从黄河北举进攻邯郸。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李牧以太行山为屏障,在秦军通往邯郸的道路上安营扎寨,接连几里不断,王翦不敢贸然前进。 秦赵之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如果此时赵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

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 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 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 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 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 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的命,(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因此实行单一郡县制度的秦王朝在遇到农民起义,和封建贵族势力的反扑(项羽就是代表,项羽称霸后实行的就是封建制度)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很快灭亡的命运,汉朝建立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以郡县制度为主体,以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保证国家主权集中的同时也有利于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巩固,因此自汉朝到清朝的历朝历代也都采取了这种复合政治制度。 中国的历史观问题 古代中国是主张“仁义”的儒家知识分子把握话语权的时代,儒家知识分子一般将国家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秦朝的灭亡复习特训第六篇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秦朝的灭亡复习特训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秦朝的暴政 C、修建阿房宫 D、项羽、刘邦起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吴广项羽

B、勾践晋文公 C、项羽勾践 D、刘邦项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事件中,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大泽乡起义②巨鹿之战③楚汉之争④陈胜建立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②④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该诗“将相本无种”引用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霸王别姬是京剧的一个经典剧,故事来源于在垓下被汉军包围的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该故事取自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桂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解析】: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摘要:通过对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分析论述,客观的评价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的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具体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笔者不才,试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并就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观点分析。 关键词:压迫农民,修建建筑,连年战争,酷刑暴政,宫廷混乱 一,秦朝对农民压迫严重,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是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汉书》中有一段话如此叙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①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②。这就是强迫所有的农民交出他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的农民,本有一次冬季的军事训练,即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但到秦代,“讲武之礼,罢为角觝。”③这是不允许农民有学习战斗技术的机会。 在秦代的农村中,本有武装游徼的设置,“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④这样看来,秦代的各郡县,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驻各郡县的材官。这种材官的设置,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武装镇压。 在秦代,什伍连坐法推广到全国。所谓“什伍连坐法”,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⑤而这就是借此肃清农民中的不稳分子。 可见,秦代的法律对农民压迫是很严重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 二,秦代皇帝修筑各种建筑,劳民伤财。 在秦朝不到几十年的时间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各种宫殿在内的多处建筑。而这些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人民经过连年战争,理应得到休息之时,秦代的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人民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郦山的皇陵,残余的贵族和无数的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运输木材,攀山越岭,颠仆于道路中,丧失他们的生命。城市的手工业者,都离开了他们的作坊,走到咸阳,走到郦山,走到琅邪,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建造坟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纪功碑。广大的农民,已经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田园。在收缴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在武装镇压、什伍连坐、严刑峻 ①《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99年版949页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170页 ③《文献通考·兵考》 ④同上

高三历史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旧人教

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 (2000年上海高考题)秦朝时候,郡的临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解析】本题是有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本题涉及的这一知识在书上没有直接内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课本提供的是中央政府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处理政事,而太尉则管理军事。依照这种职权的分工,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当为郡守、县令之职。管理军事是郡尉之职。郡的临御史自然是负责监察郡守。 【答案】D 例2(2000年广东卷考题)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秦朝时施政所依据的学说,但是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教材明确指出了韩非子的理论主张,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施政符合韩非子的主张。【答案】D 例3 (2001年天津卷考题)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针对秦始皇的文化措施设计,秦始皇时的统一文字本质上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其他的项都不合史实。 【答案】A 例4 (2000年津赣卷考题)秦始皇“焚书抗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从角度对焚书坑儒的目的加以思考,解题关键是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如“③毁灭文化”是该条措施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影响,并非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图。 【答案】B 例5 (1995年上海卷试题)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是一道简述题,所考内容“中央集权制”是教学重点,命题角度一般,难度不大。第一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考查具体内容在教材中有现成的归纳,只要考生记忆准确即可回答出来,能力考查层次偏低。第二问要求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简要评价,回答时要能够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 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答案】①建立皇帝制度,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人。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军事事务。③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地方行政。(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 例6 (2002年广东卷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秦帝国的灭亡学案教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教案. 主备人:李英贤 第13课秦帝国的灭亡 【学习目标】 1.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暴政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 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酷统治,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从“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引起,再由李白的诗引出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伟业。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学“亲王扫六合” 1. 看课本P64—P65,思考问题: (1)了解长平之战的过程。 (2)秦统一的过程。 (3)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2. 探讨交流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 教师启发:联系秦统一以前战国割据纷争的史实, 秦统一后比较安定的局面,消除分裂等,秦统一对汉朝 及以后中国发展的主流的关系,形成认识. (二)自学”陈胜吴广起义” 1.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片段. 2.看课本P66,思考问题: (1)起义爆发的原因. (2)起义的主要经过,结果和影响. (三)楚汉之争 教师讲解:

谈秦真正灭亡原因

《过秦论》胡扯淡,谈秦帝国灭亡真实原因 肃慎书室主人 贾谊《过秦论》说秦亡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但贾谊没有论述秦灭六国之际,比东方六国都更仁义吗? 秦行苛法,“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东方六国不至于此。樊哙在鸿门宴上说秦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应该也适用于秦灭六国之际的本土。看来,秦灭六国之际,不比东方更仁义。 但最不仁义的秦却把一般不仁义的六国灭了。其混一天下时,仁义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那么,秦亡的真实原因,也不应该被仁义障目。 很多人早已指出,秦国混一天下後,北征匈奴,南吞百越,是灭亡的军事原因。如果两个方面军的近百万大军摆在中州,陈涉、项梁等刚一起事就会被扑灭。除非秦统治集团内讧内战,否则民众没有机会去灭亡秦国。 那么为什么秦要用百万大军南征北讨呢?秦不止步于混一六国,还要开疆拓土,属于武力扩张惯性。匈奴人口,不能当汉之一郡,大概百万左右。百越也地广人稀。大概秦始皇就想趁势把匈奴百越灭掉。但行军太远,兵力周转不过来,才让东方义军坐大。 秦国的武力扩张惯性,绝不可能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意志。还与秦的治民手段有关。秦行苛法,这是毫无疑义的。秦地百姓为什么要忍受苛法?因为秦国的兼并扩张战争给了百姓普遍的发财机会。只要立军功,就可以获得田宅。秦王国相当于一个“战争股份公司”,秦人忍受苛法,仿佛是一种投资行为。 但这个投资收益链条,在秦兼并六国後就失效了。因为南征北讨的行军路线更远了,相应的战争投资就迅速翻番。而收获却少了,既抓不到多少奴隶,又获得不了肥沃耕地。所以民众失望。 就是说,秦国这个“战争股份公司”,该转变经营策略了。不要扩张,也不要苛法。整个帝国要越来越保守,对人命物力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差劲,直到发现新的赢利方式,即工商业。但中国资本主义始终没有主掌政权,至西方文明入侵,毛泽东不得不用更有效的极权模式动员人命物力应战。所以毛自称“比秦还秦”。 事实上,近代之前的欧洲司法,其血腥野蛮较秦国不遑多让。但欧洲因此建立了纪律严明的军队,再以工商业为助,到海外进行征服扩张。这种模式,到一战才终结。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朝的灭亡》word同步练习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13课 《秦朝的灭亡》word同步练习1.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惩罚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守长城的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 C.戍边农民的极力鼓动 D.秦朝的暴政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①陈胜②项羽③吴广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陈胜、吴广起义最深远的意义是( ) A.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D.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下列地点中,曾经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是( ) A.成都 B.陈 C.大泽乡 D.咸阳 7.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有()

①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②沉重的赋税和徭役③严酷的刑法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⑤土地集中严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8.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出自哪一场战争(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10.下面对秦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11.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 结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12.楚汉战争指的是( ) A.南方楚国与西汉的战争 B.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朝的战争 D.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刘邦打败项羽的条件是() A.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军事力量强大 D.拥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导致秦朝灭亡的导火线

导致秦朝灭亡的导火线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下面是有导致秦朝灭亡的导火线,欢迎参阅。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在经济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 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军事上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存在着众多的解释。比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胡亥乃是亡国之君;酷刑严法,暴政无度;竭尽国力,役民太甚;或者还有说是楚人的大规模反抗;;带有民族起义性质的反抗,再加上山东五国贵族的复国战斗。 秦王嬴政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在当时饱受战火摧残的人民面前,他统一了天下,成了秦始皇。以当时的环境和形势来说,这样的救世主是应运而生、受到欢迎的。秦始皇和摩西不一样。犹太人敢杀摩西,是因为摩西天天和犹太人在一起,英雄常见也凡人,所以,摩西作为救星的光芒日渐黯淡下去。而秦始皇却懂得深处自神的道理。他始终保持着神秘,和百姓保持着距离。距离产生美,更产生敬畏。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一直头罩着这样的救世主的光环。老百姓未必爱他,但是敬畏他,认为他就和有巢氏、燧人氏、大禹一样,是不可置疑的天子。天选之子的说法在今天已经没有了市场,但对当时那些生活在神话和天意中的老百姓来说,却是深信不疑的。秦王嬴政的暴政或许比摩西尚有过之,但直到他死,大秦帝国并看不出有崩溃的迹象。在他当皇帝的十二年,并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反抗。他作为救世主的地位,是稳固的,为大众认同的。 秦国号的来源先来看看古文字当中的秦字怎么写的,以及最早的字书当中的秦,是怎么解释的。在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导致秦朝灭亡的战役

导致秦朝灭亡的战役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那么你知道导致秦朝灭亡的战役吗?下面是有导致秦朝灭亡的战役,欢迎参阅。 导致秦朝灭亡的战役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以十月为岁首,秦二世二年为前209年十月至前208年后九月,该年闰月),秦军上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遂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调原驻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楚国援赵大军进至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秦二世三年为前208年十月至前207年九月),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一说为漳水),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死秦将苏角,迫使秦将涉间自杀。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巨鹿之战战争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汉书;贾山传》),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圄满市”的恐怖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 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至公元前209年九月)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徐州)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 巨鹿之战项羽大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牺牲后,楚怀王熊心毅然挺身而出,从偏东南方向的盱台(今江苏盱眙东北)北上迁都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史记;项羽本纪》中称“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但彭城显然比盱台更靠北、更接近秦军主力,因而

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统一全国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秦政权在建立之后瞬间土崩瓦解, 其原因是复杂 的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权臣赵高的阴险狡诈对二世恶意怂恿的因素, 又有新政权根基未稳且在山东六国尚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旦有机会, 六国的旧贵族便起而反扑的原因, 但这些原因都不至于使经过长期实施富国强兵政策而建立起来 的强大政权十三年就垮掉。秦国百姓举旗造反才是秦政权垮台的直接动力, 而引起造反的主要原因是秦统治者私欲极端膨胀造成的繁摇重赋, 致使农民的生存 条件受到严重破坏。人民连命都不能保, 统治者的重刑镇压对他们也就失去了威慑作用, 因而秦政权虽不断对反抗者加重刑罚镇压却无可挽救地倒台了。 关于秦灭亡的原因, 当时作为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的李斯就有清楚地认识, 劝谏二世曰“关东群盗并起, 秦发兵诛击, 所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嘈转作事苦, 赋税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所谓“盗贼”就是举旗造反的农民。造反者“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的原因是“戍槽转作事苦, 赋税大也”。李斯作为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 身处其时其境, 他的感触应该是深刻的, 认识也应该是准确的, 他说农民造反的原因是繁摇重赋, 而没有提及其他原因。正因为他的明确认识, 所以他向二世谏议“请止阿房宫作者, 减省四边戍转。”《史记·秦 始皇本纪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说“秦非不欲为治, 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 而用刑太极也。”《新语·无为所谓“举措”, 即指治宫室、修陵墓、兴征伐等政治军事经济活动, 这些活动极大地侵害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即其所谓“暴众”。晃错也认为,秦始皇“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誊欲无极,民力罢尽”, “戍者死于边, 输者愤于道, 秦民见行,如往弃市。” 《汉书·爱盎晃错传主父堰则具体描述了秦之大肆征伐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及至秦王……欲威海外, 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 避地进境, 戍于北河, 飞当以随其后。又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攻越, 使监禄凿渠运粮, ……当是时, 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 宿兵一于无用之地, 进而不得退, 行十余年, 丁甲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死者相望。及秦始皇崩, 天下大畔。”《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不仅男子要披甲戍边, 就是女子也须运输后勤物资。由于长途转运, 粮草多被消耗,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这就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铜, 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弊,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死者相望”, 人们己没有了活路, 故“天下始叛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主父堰认为天下叛的原因是“百姓靡弊,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死者相望”, “丁一男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而不是其他。汉代大儒董仲舒从生存角度找到了百姓叛逃的原因“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 盐铁之利, 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 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鼠之食。重以贪暴之吏, 刑戮妄加, 民愁亡聊, 亡逃山林, 转为盗贼储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以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所描述秦代情形虽有一些他所处时代的影子, 但因税赋繁重而造成人们生活无依赖而“转为盗贼”的认识是符合人之生存规律的。《汉书》作者总结前人的记录和认识, 不仅指出秦人溃叛是由于统治者“收泰半之赋, 发间左之戍”, 指出这种繁重的负担是统治者“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造成的。《汉书·食货志》记日“至于秦始皇遂并天下, 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 发间左之戍。男子耕不足粮晌, 女子纺织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 遂用溃畔。” 贾谊在论秦之过时虽说秦不施“仁义”, 但实质上是说秦在平定战乱之后, 不能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他说“秦南面而王天下, 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

大秦灭亡的原因

大秦灭亡的原因 2013年11月27日 摘要:在西周之末、东周之始,即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春秋战国时代”,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崩塌,诸候混战,天下动乱。而长期诸侯间的战争,使得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秩序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即东周王室王权衰微,已经无法控制当时的局面。诸候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来巩固自身实力,想称霸中原,问鼎天下。所以,各国纷纷组织变法,魏国李锂、秦国商鞅等等变法,而其间以商鞅变法为最成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统天下的选择,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上进行改革创新变法。最终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但一个史无前例的偌大的帝国却短短十来年就灭亡了。秦二世而亡,其原因又出在哪里了?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秦始皇残暴的统治?赵高李斯的使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觉不单单是某一个原因决定的,必定是几重原因胶合而形成的。 关键字:暴秦; 思想统治; 大泽乡农民起义; 大兴土木; 徭役赋税; 清除不彻底; 宦官乱政; 郡县制; 分封制; 适应期; 过渡期 引论 对于大秦帝国的建立,不仅仅是秦始皇嬴政一个人的功绩,更是在从春秋至嬴政一统天下之间,各代秦朝的君王做出的功绩。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更是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一直以来,大秦帝国存15年就灭亡的原因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就代表了正统儒家思想的看法,同时也被多数史学家和世人认可。即贾谊指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在《过秦论》整篇论述中,贾谊先从秦国强大兴盛原因、状况,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描述来做铺垫。其实在战国时期,秦齐燕赵韩楚卫七个国家中,秦的实力是最弱的,而它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化化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一跃成为了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其实是对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制度的肯定。最后却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秦“仁义不施”,以至于“攻守之势异也”。然,秦的强大尚且并不是由“施仁政”而来的,又怎能说秦亡国是因此

2017秋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秦朝的灭亡》同步练习

第13课秦朝的灭亡 1、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惩罚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戍守长城的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 C、戍边农民的极力鼓动 D、秦朝的暴政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①陈胜②项羽③吴广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陈胜、吴广起义最深远的意义是( ) A、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D、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下列地点中,曾经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是( ) A、成都 B、陈 C、大泽乡 D、咸阳 7、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②沉重的赋税和徭役③严酷的刑法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⑤土地集中严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8、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出自哪一场战争(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10、下面对秦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11、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 结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12、楚汉战争指的是( ) A、南方楚国与西汉的战争 B、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朝的战争 D、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13、下列各项不属于刘邦打败项羽的条件是() A、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军事力量强大 D、拥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一夫作难"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秦亡的原因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试析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可编辑)

试析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可编辑)* 试析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一未能处理好与被灭亡的六国遗民的关系可以先看一个例子:武王伐纣,攻入朝歌之后,对于纣王的尸体,先是射了三箭,然后又割了纣王的头,对纣王宠幸的两个已经自杀了的嬖妾,也是处以这样的惩罚。但与此同时,对于商朝上层的王公贵族,武王则不吝封赏,命纣王的儿子禄父继续管理殷商的民众,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表扬了商容,祭扫了比干之墓,又“释百姓之囚”,赦免了众多犯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武王不仅缓解了与商朝王室贵族的关系,避免了他们发动民众抵抗周朝,也进一步显示了自己在道德上的正义性,淡化了自己夺权的暴力色彩,为周政权赢得了广泛的民心。秦朝在陆续扫平六国的过程中,在对待六国王公贵族的政策上,则采取了赢者通吃的手段,将他们作为战利品全都俘虏到咸阳,对于他们的家属尤其是妻儿子女更是极尽侮辱,“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在对待六国百姓方面,秦国也是视其为俘虏来的奴隶,派发繁重的劳役。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秦始皇少年时曾和父亲一起作为人质而居住在邯郸,当赵国被攻破后,他作为胜利者又到了邯郸,但却并没有访问故旧,以示友好,而是将那些与他外婆家有仇的人一律斩杀,“皆坑之”。 粗暴对待六国遗民的做法,不仅没有完成新政权建立后急需的“民族和解”,反而在六国遗民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可以看一个例子: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其家族五世相韩,是韩国的贵族遗民,他在秦始皇东游之时,就曾雇请大力士,以铁锤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车队,他这么做的动机就是“为韩报仇”,乃至于他后来倾心尽力辅助刘邦,为的也正是要灭掉秦朝。 当各路义军风起云涌之时,这种未能妥善处理前朝遗民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便显现无疑了。七十岁的范增出山投奔项梁项羽叔侄,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要他们请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最新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 1. 胡适曾说:“《春秋》那部书,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做一部 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做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胡适认为《春秋》 A.记述的历史不可信 B.编写体例不合规范 C. 其目的背离修史原则 D.选材记事范围狭窄 2.人们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或以年号相称,或以庙号、谥号相称,按上述习惯以下对古代君主的称呼归类不一致的是 A. 周文王、周武王 B. 汉高祖、汉武帝 C. 唐太宗、唐玄宗 D. 顺治帝、光绪帝 3.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4.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 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 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 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 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7.图2—01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写上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下列哪一内容不能书写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8. 史载: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荚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某僚答此事必须经过

试分析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试分析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学院:林学院 班级:地信-08班 姓名:赵书龙 学号:080134110 指导教师:朱洪强 2011年6月10日

摘要: 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很落后的国家,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灭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它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般,值得我们去猜测,去探究。历史总是给我们智慧。秦朝的短命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与时俱进改革灭亡发展 秦国起初只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所处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中国的边缘部分,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之地,而秦人的祖上也起初是以牧马为业。但秦国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逐西戎,各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转折点,使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纵观秦国的历史,它如何从一个各诸侯都看不起,都不注意的小国,一步步让自己强大,一统天下。而有是什么,让这一个军事强国,一个大国,又在统一天下后如此的短命。犹如昙花一现的辉煌,又急速走向崩溃的边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无疑给我们以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如何应对变化和发展,实现长久的繁荣。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为我们人生的启迪和借鉴。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国在刻苦创业阶段的英明国君,无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了在华夏各诸侯国的鄙视和摧残打压的夹缝中生存,无不是上下一心,为了秦国的壮大,为了扬眉吐气,为了国家富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挣扎着,艰难的生存。秦国为了巩固后方,多年征战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平定了后方。而秦国面对华夏诸侯强国时,却一次次的败退,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当时的秦王和贵族,以及秦国的百姓都知道秦国要灭亡,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在这种危亡的环境下,同吃苦,共患难,凝聚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秦国为了扩充兵源,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废除了世袭的官爵制度,以军功行赏,在国家扩张时期,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此法并不能一直照搬推行。 秦国一扫天下,确立秦王朝以后,已没有强敌,也没有可以征战获功的机会。但这时秦国不但没有休养生息,安定人民,搞好经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反而大修长城,阿房宫,大量劳役苦工,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压迫人民,逼得不得不揭竿而起。 从而可见,秦朝的统治的崩溃,并不是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没有审时度势,是统治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