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答案】ABC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答案】ABCD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答案】ABC 【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名词解释

A 瑷珲—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B 标尺竞争:通过把代理人绩效与在类似条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包产:把产量包给小组或农户,即小组或农户交给集体一定数量的粮食 “包干”:把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分给小组或农户,即彻底的小组或农户经营 C 城市偏向: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同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产权保护:英国之所以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有专利、产权的保护等。既然科学革命决定工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又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就要从欧洲当时科学革命发生时的状况进行分析,而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四百年前中国没有的制度,西方国家也不一定会有。例如,现在经常讲产权很重要,但是15世纪出现科学革命的时候,西方并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那时候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而没有商业动机,研究的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公共知识。所以,商业价值也不能够解释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的原因。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中村: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该社区是外来移民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主要功能 (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剧,很多学者在缩小收入差距问题上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我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着重梳理了近年来各个学者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针对性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奇迹”不仅使中国的GDP?名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也切实的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然而在经济的高增长下,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自1995年,我国基尼 系数便已达到0.45 ,超过了0.4世界警戒线,其后,基尼系数更是不断攀升,甚至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称,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73 ,收入分配两极化在我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的定位 国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的定位存在不同的认知,对于如何实现分配公平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结果平等和过程平等,其中过程平等包括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丁伯根的《生产、收入与福利》1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必须使每个人的福利相等”和罗尔斯的《正义论》2中的“社会经济和财富的分配应有理由有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 利益”,主要体现了对结果公平的阐释,其次是机会均等,主 要是指分配的过程是否公平,即每个人获取物质资源的起点是一致的

3,而规则公平是有哈耶克提出的,主要是指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基本权利。 我国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效率是初次分配领域中的现实要求” 4,因此,初次分配更注重过程公平,而在再分配领域中更注重结果公平。 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内在机理 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理念,这大大解放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力,打开了收入流动的渠道,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和财产不断积累,一部分人确实先富了起来,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加剧,对于其形成的内在机理和现状,很多学者做出了解释。 (一)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 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是我国收入分配体系面临的两个层次上的问题,其实质上是要素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流动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部门之间主要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制度,其分配格局的最优解是国富民强,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往往会出现国富民不强或国不富民强等单一优解等情况,收入在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影响着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讲,是国家建设需求与个人享受需求的博弈;而城乡收入分配则是城市化的发展和城乡建设上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在发展经济学中,存在着梯度发展的动态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经济方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极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了社会现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规模。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地位,国家甚至可以靠经济上的繁荣与强大悄无声息地在各领域的国际交锋中取胜。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不但使我国富了起来,而且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18年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已是“不惑”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梦必将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四十年以来的变化足以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978年中国GDP为3645亿元,同期美国为2.36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四十六分之一;到了2016年,美国GDP为185619亿美元,中国GDP为11391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八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两百多倍,堪称火箭式发展,中国从原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1.8%到现在对全世界经济贡献超过20%,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除此之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分析,1978年中国钢材生产量是3000万吨,2015年,中国的钢材生产量是112349.6万吨,是1978年的三十多倍,中国的工业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在高铁制造、船舶制造、重工设备制造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消费品市场,以华为、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世界霸主,向全世界销售中国的产品。强大的工业也让中国国防力量有了飞速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形成了空天一体,核常兼备,攻防完善的强大国防体系,中国国防装备成为让世界忌惮的强大力量。 直白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事实基础来看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现象。然而,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可能只体现在数字上—数字只是一种具化形式而已,真正受到影响的首先应是国民的生活。四十年前,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从父辈那里看到过粮票、布票,或者至少听到过这种说法。四十年前,商品种类少,就算手中有钱却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往往一件衣服需要穿好几年,人民生活在温饱边缘徘徊。那个年代,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活跃的经济。听爷爷辈的人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才30块,而这些钱要被用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渐渐地,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有钱了,粮仓里开始有余粮了,生活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今天,我们的周边尽是经济腾飞的体现—大商场、私家车、电影院、剧院等等,中国的新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已经变为“把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 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渐向“平稳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迈进。 最后,2009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演变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新形势下,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效应,各大机构纷纷调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预期,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和2010年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和8.5%。不管是从现实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权威机构的预测值,我们认为,200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并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二)长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_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