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视点的养老居住环境研究——以日本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为主要考察对象

基于生活视点的养老居住环境研究

*

——以日本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为主要考察对象

Study on Institu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Normalization

—Case Studies on Nursing Home and Senior Housing in Japan

周 颖 唐 蓉 孙耀南 ZHOU Ying, TANG Rong, SUN Yaonan

摘 要 本文从老年人生活正常化的视点,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阐述了养老设施及养老住宅中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的结果,探讨了养老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 老年人居住环境;生活正常化;环境压力;可供性;自我认同;生活文脉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institu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design metho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and case studies.

Key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Normalization; Environmental Stress; Affordance; Identity; Living Context

DOI: 10.13791/https://www.360docs.net/doc/c413775366.html,ki.hsfwest.20170307

周颖, 唐蓉, 孙耀南. 基于生活视点的养老居住环境研究——以日本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为主要考察对象[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3): 42-50.

中图分类号 TU241.93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3-0042-09

作者简介周 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zhou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c413775366.html,

唐 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孙耀南: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100)

1?背景与目的

国内外经验表明,随着社会老龄化率的不断增长,各类养老设施或养老住宅所担负的责任也会相应增大。以居家养老服务便捷完善而著称的瑞典为例,虽然全体老年人中居家养老的人数超过了90%,但过半数的90岁以上老人仍会选择移居到各类医疗机构或养老设施中度过余生[1]。因此,在人口规模庞大、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且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中国,在加强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以尽量延长老人居家生活时间的同时,也应尽量改善养老设施或养老住宅的居住环境。

一般来说,养老设施的优点在于能为入住者提供比较高效完备的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因而对自立度不高的老人或单身老人颇有吸引力。但与家庭相比,多数养老设施的空间尺度、居住环境与管理方式接近医院的住院部,普遍存在个人领域不明确、公共空间不丰富、衣食住等日常生活行为单调划一、社会交流缺失等明显不足,这些不仅不利于老人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妨碍他们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养老住宅的优点在于居住环境接近自宅,缺点是养老服务的效率普遍低于养老设施[2-3]。

为克服上述不足,在瑞典、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大体沿着下列方向演进:一、养老设施不断向住宅化方向发展;二、完善养老住宅中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的内容与品质;三、活用各类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四、促进多代居民共同生活、加强

居民互助及社会交流。具体到养老居住环境设计层面,则可概括为单人居室化、单元化、小规模化、公共空间层次化、服务功能复合化、居民互助常态化以及地域交流活性化等。那么,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论有哪些?如何确保老人的生活品质?对我国有什么启示?下文首先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阐述相关的基础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展开具体分析。

2?相关理论

2.1 相互渗透论

如图1所示,养老居住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运营环境[4]。入住老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此同时,老人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生活行为重构、改造环境或赋予环境以新的性质或意义。在上述交互过程中,老人与环境逐渐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并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

变化的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

透的关系(transactionalism)[5-6]。

2.2 环境压力模型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和身心机能的

衰退,影响他们日常行为的各种障碍会

日渐增多。为了维持老人的正常生活,需

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支撑与补足作用。劳

顿(L aw ton)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作用的

效果取决于环境压力与老年人的个人能力

这两个方面[7-8]。

如图2所示,相对于个人能力,只有当

环境压力既不太大又不太小时,老年人才

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与适当的行动,这种

状态有利于维系并展开正常的生活。若环

境压力略高于个人能力,可有效激发老人

的能动性和生活潜力;若环境压力略低于

个人能力,则意味着老人处于舒适状态。

反之,过大或过小的环境压力都会使

老人产生不快的情绪或不当的行动。当个

人能力无法克服环境压力时,难以完成各

种行为所带来的挫折感会严重危害老人的

身心健康,甚至产生恶性循环。但过低的

环境压力将导致养老生活被动化。经验表

明,若老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交行为不足,不

仅难以享受到行为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和

愉悦感,还会加速身心机能的衰退,甚至容

易产生感官迟钝、肌肉萎缩、智力减退等废

用综合症状。

可见,为了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养

老环境的设计不仅要适当去除环境障碍,还

要在养老生活中充分发挥老人的主动性,尽

量让老人享受到普通人的正常生活[9]。

2.3 环境的可供性

吉布森(Gibson)提出的环境的可供

性(affordance)指环境对在其中活动的人

或动物所提供的行为可能性[10]。可供性既

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但也与个体的知觉能

力密切相关。当具有行为意愿的人在一定

场合中知觉到环境的某种可供性时,就可

能产生相应的行为。

由于老年人的知觉与行动能力低下,

为了促使或诱发他们产生有益于身心健康

的生活或社交行为,养老居住环境需要丰

富且易于知觉的可供性。例如,在老人公共

生活的起居室中放置电饭煲等简单炊具,

不仅能促使老年人参与简单的备餐活动,

炊饭的香气还能激发食欲,起到提醒就餐

时间的效果(图3-4)。又如,公共空间中布

置适当的座椅常常能增进邻近老人之间的

沟通交流(图5)

图1?相互渗透论

Fig.1 transactionalism

图3?生活单元中的餐厅与简易厨具

Fig.3 dining room and simple kitchenware in living unit

图4?生活单元中的简易厨具

Fig.4 simple kitchenware in living unit

图5?护理院中走廊边的座椅

Fig.5 seats in side of corridor at nursing home

图2?环境压力模型

Fig.2the ec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2.4 环境适应与自我认同

老年人移居至新的居住环境后,其环境适应与自我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艾里克森(Erikson)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个体在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基本的对立,当其统合了现阶段的基本对立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他指出,个体心理的发展走向和品质高低主要取决于其自我认同(identity )的确立效果[11]。

具体来说,由于生活空间、饮食起居、作息时间等均与原先有较大差异,移居老人首先会遭遇新旧生活方式的对立;此外,老人还要面对个体与集体的对立以及养老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立。老人在上述对立关系的统合过程中逐步确立自我认同,如果应对不当,势必会弱化其主体意识,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此,各类养老居住环境首先要确保老人的个人居住空间,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丰富的公共空

间加强老人之间以及老人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并帮助老人在社会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形象。2.5 共同生活与单元规模

离开了家庭的老人需要在新的养老环境中与其他老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生活单元的规模大小必须适宜。一般来说,若生活单元规模较小,老人生活质量较高,但养老服务效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反之,若生活单元规模较大,则在提升护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会降低老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须因地制宜,找到兼顾老人生活与服务效率的平衡点[12]。2.6 生活文脉的维系

生活文脉泛指人们在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行为中包含的场景、过程及体现的人

际关系,是丰富生活的重要源泉[13]。对于老人来说,如果仅仅在自身的活动范围内被动

地接受养老服务而缺少生活行为的参与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则意味着生活文脉的切断,而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单调乏味、不利健康的。为此,在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应尽可能为老人创造丰富的自然(花草田园)、社会(多代交流)以及生活(一起做饭用餐)场景,以维系老人的生活文脉。

3?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要

下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尼崎住宅、悠悠长屋、生协悠闲村、博爱护理院等4所有代表性的日本养老设施/住宅进行案例分析。表1列出了它们的典型特征、居住空间、居住期间、内置养老服务、并设设施等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视其身心状况与自理能力,老年人通常需要接受生活支援、介护和医疗护理这三类服务。一般来说,对于身心机能低下、自立程度低的老人,需要在养老设施与住宅中内置较多的养老服务;相反,对于自立程度较高的老人,则仅需内置生活咨询和安全确认等服务,其他养老服务由外界社会资源提供(图6)。综上,可以将养

老设施/住宅的基本作用概括为:充分利用老人的残存机能,发挥环境的补足作用,尽可能实现养老生活的正常化(图7)[3,9]。3.1.1 尼崎住宅

尼崎住宅(Amagasaki Group Housing)主要面向80岁以上的单身自立型或支援型老人。其创设理念是:虽然入住老人年龄较大,但身心状况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彼此的互助来积

图6?本文案例在日本养老体系中的位置

Fig.6

position of the cases in Japanese aging system

表1?案例概要

Tab.1

summary of cases

极地共同生活。如图8所示,工作人员的房间设在中央,玄关设在东西两侧,9名老人的单人居室组成一个单元,形成了家庭般的氛围,生活气息浓郁,邻里关系融洽。尼崎住宅充分尊重老人的个人生活习惯,管理规定不太严格,也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老人可携带家具和宠物入住,并可自由外出。由于位于城市中的成熟住区,曾发生过几次巡警或邻近居民把迷路老人送回来的事情。若老人偶尔身体不适,有工作人员提

供生活援助;但当老人的健康状况恶化以致生活难以自理时,就须移居他处。3.1.2 悠悠长屋

长屋是日本关西地区的一种传统住宅形式,一栋长长的住宅内可容纳多个住户,住户间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为延续这一传统,近年来当地建成了多所以长屋命名的养老住宅。悠悠长屋(Bochibochi Nagaya)主要面向子女不在身边,但喜欢与年轻人一道生活的支援型或介护型老人,

体现了多代养老(multi-generation aging)的理念。悠悠长屋的一层设13间单身老人居室,2间起居室和1个餐厅。入住的13位老人中有9位是轮椅老人,多数从医院或康复设施中退院。由访问护士提供上门服务,老人可在此住到终老。二层设4户单身女性公寓和1户携带幼儿的家庭公寓。为吸引单身年轻女性或年轻夫妇入住,房租相当低廉,但作为入住条件,他们有义务在一层餐厅与老人共进晚餐(图9-13)

图7?环境的补足作用

Fig.7 the complementary role to the environment

图8?尼崎住宅一层平面

Fig.8?

the?first?floor?plan?of?Amagasaki?Group?Housing

图9?悠悠长屋的功能体块

Fig.9 functional layout of Bochibochi Nagaya

图11?悠悠长屋的二层平面

Fig.11?the?second?floor?plan?of?Bochibochi?Nagaya

图12?悠悠长屋西侧入口

Fig.12 western entrance of Bochibochi

Nagaya

图13?悠悠长屋内庭院

Fig.13 inner courtyard of Bochibochi

Nagaya

图10?悠悠长屋一层平面

Fig.10?

the?first?floor?plan?of?Bochibochi?Nagaya

3.1.3生协悠闲村

生协悠闲村(Nonbiri Mura)由多代共

生住宅蔼蔼长屋(Aiai Nagaya,收容13名

自立型或支援型老人)、智障之家(Group

Home, 收容9名智障老人)、小规模多功能

型居宅介护中心(adult day care service

图14?生协悠闲村功能体块

Fig.14 functional layout of Nonbiri Mura

图16?生协悠闲村一层平面Fig.16?the?second?floor?plan?of?Nonbiri?Mura

图18?蔼蔼长屋食堂Fig.18 dining room of Aiai Nagaya

图15?生协悠闲村蔼蔼长屋二层平面

Fig.15?the?second?floor?plan?of?Aiai?Nagaya?in?Nonbiri?Mura

图17?居家介护中心食堂Fig.17

dining room of Adult Day Care Service Center

图19?智障之家食堂

Fig.19 dining room of Group Home

图20?茶室

Fig.20 teahouse

图21?地域交流会馆

Fig.21 regional communication hall center)、地域交流会馆、茶室等多种设施

复合而成(图14-21)。其特色在于既能高

效利用医疗护理、介护、休闲等资源,又可

通过设施以及附近菜园的综合利用来促

进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周边地域社会的

交流。

图24?博爱护理院共享中庭

Fig.24 shared atrium in Po-ai Nursing Home

图22?博爱护理院二、三层平面

Fig.22?the?second?&?third?floor?plan?of?Po-ai?Nursing?Home

图23?博爱护理院一层平面

Fig.23?the?first?floor?plan?of?Po-ai?Nursing?Home

图25?博爱护理院共享中庭鸟瞰

Fig.25 aerial view of shared atrium in Po-ai Nursing Home

图27?博爱护理院入口

Fig.27 the entrance to Po-ai Nursing Home

图26?中庭与室外广场连为一体

Fig.26

the atrium connected with the outdoor square

3.1.4 博爱护理院

博爱护理院(Po-ai Nursing Home )是一所收容介护型老人及智障老人的养老设施,可提供24小时不间断护理服务,直至终老。护理院一层是日间服务中心和访问服务站,二层、三层是居住单元,共可入住70名老人(图22-23)。其最大特色是:由于老人行动不便难以出门,为确保他们能参与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意将都市生活的场景引入设施内。

护理院的中央是贯通三层的室内共享中庭,中庭四周墙体采取外墙面的处理方式,用以模拟都市场景(图24-25);中庭对外大门打开后就能与室外入口广场连接,可以举办大型活动(图26-27)。

一层设有便利店、

茶室和休闲座椅等

图33?博爱护理院居室内洗漱空间

Fig.33 wash room of bedroom in Po-ai Nursing Home

图34?博爱护理院的生活单元

Fig.34 living unit in Po-ai Nursing Home

图35?尼崎住宅共用厨房

Fig.35 public kitchen in Amagasaki Group Housing

图36?尼崎住宅住户共同用餐

Fig.36 public restaurant in Amagasaki Group Housing

图28?居室环境对老人行为的影响

Fig.28 the effect of living environment on the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图29?私密生活行为与公共生活行为

Fig.29 private life behavior and public life behavior

图30?尼崎住宅居室

Fig.30 bedroom in Amagasaki Group Housing

图31?蔼蔼长屋居室

Fig.31 bedroom in Aiai Nagaya

图32?博爱护理院居室

Fig.32 bedroom in Po-ai

Nursing Home

设施,可吸引周边居民休闲购物并展开交流活动,为护理院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活力。3.2 单人居室与公共空间

老年人在养老设施/住宅中过集体生活,通过一起从事购物、做饭、就餐、休闲、娱乐、园艺等公共活动可以有效消解不安情绪、增添生活乐趣,但与此同时,就寝、洗漱、如厕等私密行为也必须得到保障。因此,在养老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必须处理好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若能确保老人的个人空间,不仅有利于老人强化主体意识,也能增加其对外界的关心度。特别是单人居室中的老人,由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按照自身意愿布置家具、家电,甚至携带宠物,因此卧床时间相对较短,待在公共空间从事集体活动的时间更长[14](图28-29)。这有利于老人维持身心健康,有效预防废用综合症。因此,本文中的几个案例全部采用单人居室。3.2.1 单人居室

老人的身心状况不同,对空间的需求也不一致。如图30-32所示,

通常自立型老人的

单人居室面积较大(尼崎住宅,20 m 2),支援型老人次之,介护型老人最小(博爱护理院,10 m 2)。盥洗池与卫生间的设置方式是单人居室设计的重要内容。

洗漱是私密行为,单人居室中的盥洗池可促进老人自行洗漱,防止误用他人的洗漱用具或假牙,还能确保护工的洗漱介护空间(图33)。但盥洗池不宜设在卫生间中,因为如厕老人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因地面湿滑而跌倒。如厕也是私密行为,自立型老人与支援型老人的单人居室内宜设卫生间;但介护型老人如厕时通常需要协助,因此宜在生活单元的起居室内设若干公共卫生间(图34)。3.2.2 公共空间

3.2.2.1 厨房、餐厅与浴室

在养老设施/住宅中,老人们一起做饭和用餐通常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和交流机会。以尼崎住宅为例,每9名老人设置公共厨房、餐厅兼起居室(图30)。但对身体不便的介护型老人来说,他们只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备餐活动,因此仅在起居室内设置电饭煲等简单炊具(图3、4、34-36)。另外,

由于老人洗

图37?博爱护理院居室

Fig.37 bedroom in Po-ai Nursing Home

图40?模拟城市街道的标识门牌

Fig.40 logos to simulate urban streets

图41?模拟城市街巷的走廊

Fig.41 a corridor to simulate urban streets

图38?玄关外侧的门牌标识

Fig.38 logos outside of the entrance

图39?家庭氛围的就餐环境

Fig.39

family atmosphere dining environment

澡时容易发生意外,养老设施及住宅中多采

用公共浴室(图8、11、15、22)。

3.2.2.2 生活场景

作为人生的最后居住场所,博爱护理

院用下列方法来构建家庭氛围与都市场

景,以延续老人的生活文脉。

首先,每个生活单元由6间单人居室构

成(图34,37),单元入口处标有各自的名

称,同时,如同普通住宅那样有独立的玄

关、餐厅和起居空间(图34,38),这大大

增加了老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餐桌尺寸

与普通家庭相仿(图39),开饭时大家一起

用餐,其余时间可在餐桌上练习字画。

此外,将街巷、广场、茶吧和便利店等

各种都市元素引入室内环境,以吸引周边

居民来访(图24,40-41),足不出户的老人

也能感受到都市生活的气息,并有机会与

外来人员接触。

3.3 并设设施与地域交流

如图42所示,上述的4个案例均配有并

设设施。其中,尼崎住宅的并设设施最少,

图42?并设设施与地域交流

Fig.42

parallel facilities and regional communication

老人可继续沿用原先的日间服务设施和访

问服务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人际关系

和地域生活。尼崎住宅的设计亮点之一是

客厅外有很大的露天晒台,直接联系街区

道路。在这里每周2次定期举行新鲜蔬菜

水果的移动贩卖活动,除服务老人外,还常

常吸引周边居民购物,这就为增进地域交

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图8)。

生协悠闲村则配置了丰富的并设设

施。为充分利用共同进餐这一沟通交流的

机会,居家介护中心的食堂(图17)对蔼蔼

长屋入住者开放,以促进入住老人与周边

居家老人的交流。蔼蔼长屋的餐厅(图18)

和茶室(图20)则面向周边居民开放,以促

进入住老人和周边居民的交流。

悠悠长屋、生协悠闲村等多代养老住

宅的特色在于通过养花种菜等园艺活动增

进代际之间的交流。

4?结语: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案例分析,本文介绍的日

本养老居住环境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普遍采用单人居室来确保老人

的居住空间,其中面向自立型老人与支援

型老人的养老住宅的居室面积较大,而面

向介护型老人的居室面积较小。老人在单

人居室中安置自己的家具甚至宠物,是减

轻环境压力、促进自我认同的有效手段。

其次,普遍注重生活环境与场景的

创造。生活单元的规模一般不大,通常由

6~10间单人居室构成。其中6间单人居室

的规模较为接近普通家庭;而在10间单人

居室的单元中,老人比较容易找到亲密的

生活伙伴。

再次,具有丰富且有层次的室内公共空

间,可为做饭、就餐、娱乐等共同生活提供

适宜的场所;室外庭园中展开的花草种菜等

园艺活动则增进了老中青少的多代交流。

最后,依据当地条件与实际需要,通过

设置日间服务中心、便利店、餐厅、茶室等并设设施来增进地域交流,维系生活文脉。

当前,我国的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正处于从量的扩充到质的提高的关键阶段,上述特色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考虑到中日两国的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房型选择、室内外环境的设计方面还须因地制宜,这有待于国内学界业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吉田あこ, 外山義. 高齢者の自己主張と環

境[J]. 建築雑誌, 1989, 104(02): 104-105.

[2] 外山義.高齢者施設のノーマライぜーショ

ン[J]. 建築雑誌, 1995, 110(03): 32-35. [3]周颖, 孙耀南. 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

住区的设计理念[J]. 建筑技艺,2016(03): 70-77.

[4] 児玉桂子.介護施設の環境と高齢者·介

護者の心理的ダイナミクス[J]. ストレス科学研究,2011(26): 14-20.

[5] 日本建築学会. 人間環境系のデザイン[M].

東京: 彰国社, 1997.

[6]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

展[J]. 建筑学报, 2008(02): 30-33.

[7] LAWTON M P. Psychology of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73.

[8]日本建築学会. 人間環境学——よりよい環

境デザインへ[M]. 東京: 朝倉書店,1998.

[9] 周颖,孙耀南. 医养结合视点下可持续居

住的老年住居环境的设计方法[J]. 建筑技艺,2016(03): 64-69.

[10] GIBSON J J.生態学的視覚論——ヒト

の知覚世界を探る[M]. 古崎敬ほか訳.

東京: サイエンス社,1985.

[11] ERIKSON E H.ライフサイクル、その完

結[M]. 東京:みすず書房,2001.

[12] 周颖, 何之凡, 曹含嫣. 医养结合型养

老设施的建筑设计方法——以伊通民

族医院附属养老中心为例[J]. 新建筑,

2017(01): 65-70.

[13] 社団法人シルバーサービス振興会. 生活

視点の高齢者施設——新世代の空間デ

ザイン[M]. 東京: 中央法規, 2005.

[14] 外山義.介護保険施設における個室化と

ユニットケアに関する研究[J]. 医療経済

研究, 2002(11): 63-89.

[15] 長澤泰ほか.高齢者のすまい[M]. 東京:

市ヶ谷出版社, 2014.

[16] 高齢者住宅財団. 実践事例から読み解く

サービス付き高齢者向け住宅―地域包

括ケア時代の住まいとサービスを目指し

て[M]. 東京: 中央法規, 2013.

[17] 日本医療福祉建築協会. 保健·医療·福

祉施設建築情報シート集[M]. 東京: 日

本医療福祉建築協会, 2002.

图表来源:

图1:依据日本建築学会. 人間環境系のデザイ

ン[M]. 東京: 彰国社,1997. 加工改绘

图2:依据日本建築学会. 人間環境学―よりよ

い環境デザインへ[M]. 東京: 朝倉書店, 1998.

加工改绘

图3-5、12-13、17、21、24-27、33、35、37-41:

作者拍摄

图6-7、9-11、14、23、29-32、34、42:作者绘

图8:依据调研时获得的资料加工重绘而成

图10-11:依据長澤泰ほか.高齢者のすまい[M].

東京: 市ヶ谷出版社, 2014. 加工重绘

图15-16:依据高齢者住宅財団. 実践事例から読

み解くサービス付き高齢者向け住宅―地域包括

ケア時代の住まいとサービスを目指して[M]. 東

京: 中央法規, 2013. 加工重绘

图22-23:依据日本医療福祉建築協会. 保

健·医療·福祉施設建築情報シート集[M]. 東

京: 日本医療福祉建築協会,2002. 加工重绘

图18-20、22:https://kaigo.suumo.jp/article/

detail/2015/04/14/3334/

图28:依据外山義.介護保険施設における個

室化とユニットケアに関する研究[J]. 医療経済

研究, 2002(11): 63-89. 加工重绘

图36:http://grouphouseamagasaki.blog40.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3775366.html,/

收稿日期:2017-03-10

(编辑:袁李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