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历史介绍 姓氏

惠阳历史介绍 姓氏
惠阳历史介绍 姓氏

惠阳历史介绍姓氏

第一节概述

惠阳姓氏源远流长,自隋朝设归善县始,经1400多年。据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定居惠阳县内人口共有316个姓氏。人口较多的有黄、张、李、陈、刘、杨、叶等11姓。

1万人以上的有11姓:

黄(45055人)、张(30119人)、李(30076人)、陈(25284人)、刘(24017人)、

杨(22705人)、叶(21978人)、林(17929人)、曾(16366人)、钟(15093人)、

罗(11749人)。

5000人以上至9999人的有11姓:

吴(9821人)、邓(8220人)、严(8198人)、赖(6562人)、邱(6150人)、

佘(5993人)、徐(5765人)、何(5658人)、周(5549人)、王(5547人)、

廖(5131人)。

3000人以上至4999人的有15姓:

卢(4385人)、朱(4211人)、温(4079人)、文(4053人)、郑(3988人)、

翟(3830人)、潘(3706人)、谢(3537人)、胡(3462人)、吕(3440人)、

黎(3337人)、魏(3243人)、练(3129人)、梁(3118人)、郭(3004人)。

1000人以上至2999人的有28姓:

冯(2652人)、许(2626人)、陶(2356人)、丘(2351人)、蔡(2324人)、

肖(2102人)、马(2096人)、骆(2085人)、孙(2060人)、唐(1991人)、

董(1934人)、姚(1929人)、苏(1871人)、袁(1828人)、戴(1748人)、

谭(1735人)、颜(1632人)、邹(1613人)、古(1560人)、方(1536人)、

薛(1482人)、凌(1425人)、高(1409人)、闻(1286人)、巫(1273人)、

童(1251人)、彭(1249人)、欧(1016人)。

500人以上至999人的有7姓:

范(992人)、江(903人)、杜(809人)、曹(772人)、莫(797人)、

田(622人)、袭(526人)。

300人以上至499人的有18姓:

蓝(498人)、涂(482人)、纪(449人)、韩(443人)、洪(443人)、

翁(431人)、简(424人)、香(381人)、赵(377人)、宏(375人)、

石(363人)、汪(356人)、容(340人)、弘(337人)、万(336人)、

汤(323人)、庄(322人)、付(320人)。

100人以上至299人的有26姓:

孔(292人)、沈(282人)、成(274人)、宋(252人)、尹(242人)、

傅(239人)、夏(225人)、陆(223人)、甘(219人)、阮(193人)、

熊(190人)、詹(187人)、饶(167人)、刁(164人)、利(162人)、

游(142人)、伍(135人)、沙(131人)、邬(130人)、秦(124人)、

贺(120人)、房(116人)、钱(113人)、占(111人)、关(103人)、

麦(100人)。

50人以上至99人的有21姓:

雷(96人)、芦(88人)、韦(87人)、程(86人)、卓(84人)、潭(84人)、包(83人)、毛(80人)、缪(79人)、丁(78人)、蜂(71人)、龙(64人)、诸(62人)、管(60人)、葛(60人)、龄(58人)、夸(56人)、杨(52人)、典(50人)、任(50人)、崔(50人)。

10人以上至49人的有73姓:

俞(49人)、樊(49人)、聂(47人)、池(46人)、邝(44人)、岑(43人)

落(42人)、于(40人)、柯(39人)、车(38人)、农(38人)、蒋(38人)、

阙(37人)、殷(36人)、镐(35人)、查(35人)、霍(34人)、段(33人)、

庞(31人)、侯(31人)、姜(29人)、连(29人)、项(29人)、邵(29人)、

官(27人)、金(26人)、覃(25人)、雍(24人)、郝(23人)、符(22人)、

顾(21人)、申(20人)、泮(20人)、蒙(20人)、候(19人)、白(18人)、

带(18人)、倪(18人)、章(17人)、贾(17人)、劳(17人)、卜(17人)、

柳(17人)、史(17人)、冼(17人)、贝(16人)、母(16人)、施(16人)、

宣(15人)、孟(15人)、卿(15人)、娩(15人)、易(14人)、谬(13人)、

华(13人)、英(12人)、兰(12人)、尢(12人)、招(12人)、篮(12人)、

康(12人)、伊(11人)、相(11人)、列(11人)、东(11人)、毕(10人)、

鲁(10人)、艾(10人)、弗(10人)、梅(10人)、路(10人)、甄(10人)、

祝(10人)。

9人以下的有96姓:

9人:尧、耿、区、牟、全、冉、谷、乐、向、滕。

8人:左、曲、逛、伦、五、卫、闫。

7人:虞、幸、季、揭、乔、党、和、壬、廖、戚、禹、武。

6人:舒、贡、齐、克、郎、单、薄、常、浦、柴、薜、毅。

5人:阳、原、钊、雪、顺、寻、云、冠、阿、焦、南、藏、葵、苗、蒲、青、敦、封、亚、苻、盛、裘、师、泰、祖。

4人:饶、逯、岳、屠、辛、番、鸿、布、吉、裴、芳、褚、柏、琴、迟、尚、要、印、景、明、宗、晏、吴、植、桃、君、次、粟、优、仲。

第二节部分姓氏源流

黄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96位。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下同)资料统计,县境内黄姓人口45055人,排全县首位。主要分布在:淡水镇十围矮岭仔,永湖镇麻溪、凤咀管理区,陈江镇石圳村,芦岚镇芦村、黄村,沙田镇新陂村,潼湖镇黄屋、江里、新光村,横沥镇森柏洞村,秋长镇老鸦山村。

姓氏来源

黄姓出自羸姓。黄为羸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陆终氏之后,受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黄国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姓。

迁徙足迹

据陈江镇欧村《黄氏族谱》载,陆终氏娶鬼方氏之女生惠连。惠连受封于黄,其子孙遂以黄为氏。战国楚孝烈王元年(前262),惠连的后裔黄歇为楚相,赐号春申君,先封淮北十二县,后改封江东(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之地。西汉宣帝时,黄歇的后裔黄霸任颍川(今河南禹州)郡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东汉章帝时,黄霸的后裔黄香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以孝闻名天下,官至尚书令。黄香的后裔遂以“江夏”为堂号。东晋时,黄香的后裔黄正广举家迁至信州(今四川万县东)。唐初,黄正广的后裔黄纶举家从信州迁至福建邵武。五代末[后周广顺年间(公元951~953)],黄纶的后裔黄化迁至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黄化的后裔黄君德迁至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新坡瓦窑口。黄君德的长子黄善庆迁至惠州府兴宁县下堡(后兴宁改隶嘉应州)。明末,黄善庆的后裔黄正两从兴宁县举家迁至归善县都乐飞龙峡下欧村(今属陈江镇)。

又据永湖镇麻溪《黄氏族谱》载,三国时期,黄香的后裔黄权事蜀,官至车骑大将军,光禄卿。蜀亡后,黄权之孙黄广迁至信州(今四川万县东),后又迁至福建汀州(今长汀)府。黄广的后裔黄志迁至邵武府。五代后晋时(公元936~946),黄志的后裔黄肃迁居湖北嘉鱼县。黄肃的后裔黄XX(族谱因兵燹残缺,其人无考)迁至广东嘉应州兴宁县南厢坭坡圩湖芳园。黄XX的后裔黄锦堂从兴宁县迁至惠州府归善县陈尧塘横岭(今永湖镇麻溪)居住。

根出地望

江夏郡,汉高帝置,在今湖北武汉一带,治所安陆(今湖北云梦县)。

祠堂对联

颍川世德江夏家声

注:颍川——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许昌一带地区。汉朝时,黄霸曾任颍川大守,深得民心。后官至丞相,封建成侯。

(芦洲镇黄村黄维康,淡水镇黄衍平、黄颂平,永湖镇黄小文,陈江镇黄呈喜等提供《黄氏族谱》)

张姓是我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三大姓(李、王、张)氏之一。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惠阳县张姓的人数共30119人,全县排行第2位。在北宋《百家姓》中列为第24姓。县内张姓人主要分布在沥林、新圩、镇隆、澳头等镇。

姓氏来源

张姓起源有多种说法,现依张氏族谱(亦有分歧,取多数说法)。传说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据王宗虎、陈明远主编《中国姓氏辞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黄帝是战国以后稷下学派所杜撰的神话人物,历史上实无其人)的孙子名挥,他发明了弓箭,助黄帝打败了蚩尤,挥因此而被封为弓正(制造弓箭的负责人),并赐挥以张姓。张挥便成为张姓的始祖。

迁徙足迹

战国时期,张僎、张仪(仕秦为相国)、张仿三兄弟在河南清河郡建立家庙,张姓成为清河郡望族。

张姓各代始祖后有汉朝的张良、唐朝的张九龄、宋朝的张载,传至南宋张化孙迁居汀州上杭县北乡深井(张化孙有说是一百三十五世,有说是一百三十六世),张氏第一百三十八世张腾瑛迁居连城(今在福建省西部),其子张昭上分迁宁化县中琴堡。第一百四十二世张先伦于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迁居神泉大埔,其子分迁大埔溪南,第一百五十七世张文道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656),由大埔三河坝迁居海丰县河田圩,后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迁至归善鹤山乡(今惠阳县沙田镇)开基创业。到惠阳后的张姓后代有分迁沙田东坳(约在清康熙八年即1699年后再迁入淡水、莲塘、新桥)、宝安县的坪山马栏头和肇庆、恩平等县市。

南宋张化孙另一支后代,传至张明上则迁居福建永定县金沙居住,其曾孙张先寿转迁武平县岩前盈塘里居住。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张洪恩再迁长乐(今广东省五华县)琴江都大田乡,为长乐始祖。其十一世裔张云政,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迁至归善县产径(今惠阳县新圩镇产径管理区)开基创业,后代散落桔子窝(今新圩镇东风管理区)、黄竹朗(今新圩镇新丰管理区)、宝安坪地等地。

根出地望

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县一带地区。

祠堂对联

1.青钱万选金鉴千秋(此联为沙田张氏祠联)

注:青钱万选——指张骞,唐朝文学家,字文成,自号浮休子。官至司门员外郎,开元中期(唐玄宗年号713~741)流放岭南。时人称青钱学士。

金鉴千秋——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大臣,诗人,任右拾遗,迁左补阙。著有《曲江集》、《千秋鉴录》,并参与《朝英集》编撰。

2.产育人才同入试径通云路共登辉(此联为新圩产径张氏祠联)

(沙田镇东澳村张运雄、新圩镇张伟平提供《张氏族谱》)

按人口比例,李姓是我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三大姓(李王张)之一。北宋的《百家姓》,李姓排在第4位。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惠阳县内定居的李姓人数共30076人,排行第3位,主要分布在永湖镇吊沥村,良井镇矮光管理区、时化管理区刘埔村,新圩镇维布村,水口镇新民、万年村。

姓氏来源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个曾孙名陶,因封地在皋,史称皋陶,是尧帝时专管司法的士师,士师后改称大理,故陶因官命族人为理氏。商纣王时,理征因触怒纣王被赐死,其妻携子理利贞逃入伊国(今河南安阳地区)深山避难,靠几棵李树的果子活命。后来,理利贞在周朝为官,遂将理姓改为李姓,既谐音“理”,又为纪念李树活命之恩。李利贞为李姓始祖。

迁徙足迹

李利贞第十七世李聃(又称老子)居楚国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其子李宗被周穆王封为保驾大将军,迁居山西洪洞县北。第二十五世李昙官拜陇西(今甘肃武威县)太守。至李斯为秦国丞相时,被赵高所害,其第三子李左车逃于楚国北部(今河南东南与淮河以北的地方)。传至李昺为东晋大将,据敦煌、酒泉自称西凉国。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李 五世孙李炳被北周封为唐国公,其子李渊于隋大业十三年(618)灭隋朝,建国号唐。

唐天祐四年(907)春,朱温篡夺了唐朝,唐朝末代皇帝的幼子被其堂叔秘密接转到福建邵武农村隐居。南宋绍兴五年(1135),第七十八世李贵携妻带子到河南德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部)居住。其后代李奎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由河南省迁至江西石城,金兵南下时,其孙子李珠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随父(李孟)从江西石城(有说从金陵即南京乌衣巷)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奎的曾孙李火德再迁至福建上杭县官田村胜运里(今上杭县稔田乡)开基。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被奉为李氏闽粤太始祖,称为一世。

元初,火德公第三子三郎名朝美,号坤培,因避兵乱迁至广东程乡(今梅县)溪口,其后代再迁南雄珠玑巷并头定居。明朝末年,第七世(李姓始祖第八十三世)李景新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归善县长兴约埔仔围(今惠阳秋长镇维布管理区)开基创业。其子李贵分迁本乡佛岭。另一子分迁东莞青溪鹿兰乡。第十一世李振常的第三子李子钦分迁宝安坪山坑梓金斗沥。

火德公的另一支后裔李义从福建汀州移居清流县(今福建省西部,九龙溪流域)上寨

马。其后人李敏因避金兵之乱,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迁居循州府长乐县(今五华县)紫金山下,后因建县城再迁玉茶塘村。火德公的第七世李高,因打死地方官员,改名李高祥携4个儿子从长乐流落归善县。其第三子改名李梅轩落脚归善县水口约保和社东里都万年村,成为该地始祖。其长子李秀实仍返长乐,他的后代李可成(火德公第十四世)由长乐玉茶横陂墩巷迁到归善县良安约下窝村(今属良井镇矮光管理区)开基创业。其子李潮佩迁居乌坭埔(今属惠阳县永湖镇)。另一子李潮源迁居该乡大元坝村,其孙迁居梁化洋坑角。火德公第十六世李法宾由长乐石陂原乡迁居归善县三栋 头鸡仔岭(今属惠城区三栋镇),其孙李茂松迁至吊沥开基(今属惠阳县永湖镇吊沥管理区),另一孙子李胜松则迁居淡水长兴约鸦鹊水围河背(今属惠阳县新圩镇),其曾孙李梓昌迁居良井矮光。

根出地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

祠堂对联

1.陇西世泽柱下家声(此对是新圩埔仔李民祠堂对联)

注:陇西——指李姓郡望,柱下——指老子李聃,柱下史为御史官职,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

2.登龙门第射虎家风(此对为良井镇矮光李姓祠堂对联)

登龙——指李膺,字元礼。汉代颍川郡襄城人。官至司隶校尉,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称之为“天下楷模李元礼”,被其接待者称之为“登龙门”。

射虎——指李广,陇西成征(今甘肃秦安)人,臂长如猿,家传(李信后代)骑射之术,他任郡大守时凡听说郡中有虎,必亲自射杀,一次见隐在草中的石头误以为是猛虎,举弓射去,箭头没入石中。他与匈奴战斗多次,令匈奴畏服,称其为“飞将军”。

(由水口镇圩镇李文皆、秋长埔仔围李华、良井镇矮江李玉奎、太白圩李继安提供《李氏族谱》)

陈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陈姓人口共25284人,全县排第4位。主要分布在澳头、霞涌、淡水、沙田、水口、马安等镇。

姓氏来源

出自妫姓,以国名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分封舜帝的后裔胡公妫满于陈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公元前479年,楚灭陈。陈厉公之子完逃奔齐国,其子孙遂以陈为氏。

迁徙足迹

汉桓帝时(147—168),陈完的后裔陈实居颍川,官至大丘长史。三国时期,陈实的后裔陈泰事魏,官至尚书。唐末,陈泰的后裔陈壤迁居福建泉州府仙游县。南宋初,陈壤的后裔陈魁迁居汀州府。南宋末,陈魁的后裔陈仲八郎迁居福建宁化县,其子陈辈迁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元代,陈辈之孙陈均成迁居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清乾隆九年(1744),陈均成的后裔陈国陶迁居惠州府归善县碧甲司万年约岩背乡(即今澳头镇岩背村)。今岩背村陈姓子孙即为陈国陶的后裔。

唐仪凤二年(677),胡公妫满的后裔陈元光率唐兵入闽,平定了“蛮獠啸乱”。垂拱二年(686),唐置漳州(明清改府)。陈元光被陈氏后人尊为“开漳圣王”。清顺治三年(1646),陈元光的后裔陈崇明避兵乱,举家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金竹乡迁至广东惠州府归善县葛岭乡(今惠城区汝湖镇东江边惠阳啤酒厂对面)定居。陈崇明之长子陈禄全迁居马安水背村。今马安水背村陈氏子孙即为陈禄全的后裔。

西汉初,胡公妫满的后裔陈平居长安(今西安),官至左丞相、右丞相。西汉末,陈平的后裔居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南朝梁末,陈平的后裔陈硕居建康(今南京)。唐德宗贞元年间,陈硕的后裔陈宣隐居江西庐山。北宋末,陈硕的后裔陈魁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陈魁的后裔陈任伍迁居饶平湖寮(今属大埔)。明正统年间,陈任伍的后裔陈景旺迁居长乐县(今广东五华)。清康熙年间,陈景旺的后裔陈陟泰迁居广东归善(惠阳)县今沙田镇麻田尾村一带。今沙田镇麻田尾、横坑水、寨字塘、花岭5个村的陈姓人口即为陈陟泰的后裔。

根出地望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治所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祠堂对联

1.颍川世泽妫汭家声

注:(1)颍川世泽——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569),追封东汉太丘长史陈实为颍川侯,故陈氏奉陈实为颍川始祖。

(2)妫汭家声——舜为帝之前,居妫汭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边。

2.颍川世泽蒲坂家声

注:蒲坂——地名。陈氏先祖舜帝曾恭耕历山,继帝位后建都蒲坂,成就功业。

(由澳头镇岩背村陈官法、马安镇水背村陈景康、惠阳市三联鑫实业公司副经理陈健儿提供《陈氏族谱》)

刘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252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惠阳县境内刘姓人数共24017人,全县排行第5位。主要分布在秋长、横沥、平潭等镇。

姓氏来源

传说上古尧帝的长房孙名式,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其后裔因以为姓。到夏朝,刘累因有“御龙”之术,被夏朝第十三世王孔甲赐为御龙氏。在商朝时为豕韦氏,在商朝居于唐,到周朝迁居杜,称唐杜氏。春秋时,其后代出任晋国的士师(即大法官)职务,因以士为姓。后出使秦国,恰逢晋国内乱,而士氏因不满国内当政者作为,便留在秦国,以刘为姓,意即“留”下来的意思。

迁徙足迹

据1967年香港刘氏宗亲总会重印的《刘氏总族谱》,将流入广东的刘姓后代,按历史年代分为古代、上代、中代、下代和近代5个世系,每代各有一世祖。春秋战国时,刘姓后裔由秦迁居江宁(今江苏彭城徐州沛县一带)。刘邦建立汉朝,建都陕西长安,封皇子30余人,播迁于长江南北。近代世系的始祖刘开七,号三郎,生于宋朝,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坳(今福建省西部的宁化县,在九龙溪上游,邻接江西省,其先十九世祖因避黄巢之乱而迁居至此)。传至第四世刘巨源的长子名大万迁住兴宁县罗岗,后分迁到归善县(今惠阳县,下同)小娘排。其次子刘福则从兴宁水罗塘迁至归善县黄沙洞(今属惠阳县矮陂镇)。其第六子刘仲亦迁归善县。

第四世刘巨源兄弟刘巨泉的次子刘法缘迁居程乡(今梅县)畲洞大湖洋合子迳,再迁归善县麻溪(今属惠阳县永湖镇麻溪管理区)。

第四世刘巨源四弟刘巨浪的第四个儿子刘六十六郎迁居长乐(今五华县)水口柯树下林湖双头,转迁龙川县、曲江,再迁归善县龙笏(今惠阳县马安镇新群管理区)。

第四世刘仕八郎(刘巨浪第六子)则徙居长乐(今五华)县潭下下洋渡,转辗东莞黄洞再分至归善县甲木桥,由甲木桥再分仓下徐洞、广宁坡竹坑、油塘观音坳、水口仔、鸡仔岭。

第四世刘登科(巨波公长子)官授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令。住江西瑞金县塘背,分迁至归善县学背,其弟(巨波公第三子)登国,官授四川重庆府尹,徙居赣州府赣县梅林,分支南安府南康县,又分迁归善县青边(今属水口镇新民管理区)。

第四世刘君琳(巨涟公之长子)徙兴宁盐米沙石子头仙人寨,再迁归善县横塘。其四弟君清,字议十郎(巨涟公之第四子),徙兴宁船江天子印,分居归善县的梁化(今属惠东县)、下涌、盐灶背(今属霞涌镇)。其六弟(巨涟公第六子)徙兴宁松林子蓝田到镇平(蕉岭县),再迁归善县崖仔山下陂仔。其八弟(巨涟公之第八子),迁兴宁柏树下中堡南相天子印下,经永安(今紫金)县龙湾、经河源再到归善县。

根出地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将原来的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辖境约在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及安徽省濉溪县东部交界处)。

祠堂对联

彭城世泽禄阁家声

注:彭城——指的是汉高祖世居彭城,是刘氏显贵之地。禄阁指的是刘向,字子政,汉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汉成帝时,校书于天禄阁(汉官中藏书的阁名)。

(由秋长镇刘汉康提供《刘氏族谱》)

杨姓在北宋《百家姓》里排第16姓,按人口比例,杨姓已成为我国第六大姓。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杨姓人数共30119人,在县内也排在第6位。主要分布在良井镇霞角、围龙、桥背、二联、前峰管理区,沥林镇英岗管理区,潼湖镇赤岗管理区。

姓氏来源

周成王继位为君时,封其弟叔虞于原属祁姓的唐(今陕西翼城西),人称唐叔虞。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62)唐叔虞的次子名杼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赐杨侯,建立杨国。杨杼为杨姓始祖。

迁徙足迹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杨国被强晋所灭,杨侯第二十三世裔杨文宝逃脱,至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敕命为上大夫,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受封于祖先的旧地杨。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第二十五世杨道斐因功被封为将军,移居任所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西)。第三十五世杨震,汉代宏农华阴人,累官至太尉。第五十五世杨宁移居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第五十八世杨承休因出使吴越,恰逢战乱归不得而居住在浙江钱塘县。第六十二世杨辂任虞部侍郎(隋朝尚书省工部虞部司长官,正六品)吉安刺史,随任居住于吉安府庐陵县(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县衙背。其第五子杨云岫,历官都御史,出任潮阳太守。明末清初年间,第八十八世杨法遵先由长乐县迁居百祖岗,后又到归善县良井约上洋围开基创业。到良井后的杨氏后代散落该乡的墩子头、赤沙岗、白花、贻福洋、牛栏窝、桥背等地,有的移居鹤山县、高明县等处。

根出地望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3)设置。治所在弘农县(今属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

祠堂对联

1.家传清白四知垂训

2.世著英贤三相流芳

注:清白、四知——指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历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在任荆州刺史时,他举荐王密为山东昌邑县令。王密感恩,拿了十两黄金深夜谒见杨震,说:“夜深无人知晓”,杨震正告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三相——明英宗年间(1457~1464),杨士奇、杨荣、杨溥3人同朝辅政,皆为内阁大臣,时人称“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3人死后均被赠“太师”称号(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其权责相当于宰相)。

(由良井镇上洋围村杨坚提供《杨氏族谱》)

叶姓在北宋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57姓。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叶姓人数共21978人,排第7位。主要分布在秋长、淡水、平潭等地。

姓氏来源

春秋后期,楚国楚庄王的曾孙沈尹戍在吴楚之战中战死,后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于叶县(今河南省叶县旧城)为食邑,时人称之为叶公。楚平王执政期间(公元前479),白公胜作乱,叶公率兵平定白公胜叛乱,进军的旗帜上大书“叶”字。后叶公辞去令尹、司马之职,返回叶县居住,正式改姓为叶。叶诸梁为叶姓始祖。

迁徙足迹

叶氏第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大尉,居住在南阳,分为六族。第五十三世叶望,字世贤,汉朝时累官至光禄大夫,东汉献帝二年(190)南渡长江,迁居丹阳(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县)。第五十七世叶俭,西晋大康二年(281)授折冲将军,迁居缙云(今浙江省缙云县)。第七十七世叶逵,唐朝时自缙云迁居湖州(今江苏省湖州)。第七十九世叶纲,于唐朝年间,自湖州迁居吴郡(今江苏省苏州)。第八十二世叶庄,于北宋年间自苏州迁居汴梁(今河南开封)。第八十五世叶大经于南宋德 二年(1276)迁居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大道三角塘南面),被奉为梅系始祖。第九十七世(梅系第十三世)叶善从梅州南白土桃树下迁居兴宁县黄陂镇龙归洞黄坑尾。第九十九世(梅系第十五世)叶满山自龙归洞迁居合水镇唇溪。

叶氏第九十世(梅系六世)的叶 于南宋年间从东莞茶山镇水步头迁至秋长高岭蒋田(今属秋长镇高岭管理区)。其长子叶文光迁回兴宁县,次子叶凤光迁回东莞县。

第九十八世(梅系第十四世)叶法兰从五华县里大塘秆棚背迁居淡水石桥村老叶屋

(今属淡水镇)。

第一○○世(梅系第十六世)叶喜林从东莞县茶山镇茶园村迁居秋长周田村大王前。

第一○五世叶权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五华县迁居良井约黄洞村开基。

第一○八世(梅系第二十四世)的叶特盛,叶日崇、叶百年、叶特浓、叶运泰、叶运祥、叶运震、叶日盛、叶特茂于清朝康熙年间从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分别迁至秋长周田、官山、茶园、铁门扇、黄竹沥等处开基创业。

第一○八世叶荣坤则从兴宁黄陂龙归洞迁至秋长周田莲塘梓开基创业。

第一○八世(梅系第二十四世)叶其芳从五华县华城镇龙围迁至秋长茶园开基。

第一○八世(梅系二十四世)叶奇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从紫金迁至镇隆老泮坑开基。

叶正寿居福建漳州平和县清宁里卢溪(世系失传),尊为卢溪一世。其第八世叶万亮从福建漳州卢溪迁至惠东县梁化镇石屋寮村叶屋楼。其第十三世叶士会和第十四世叶仲翼从梁化叶屋楼迁至平潭镇光辉村上埔开基。其第十四世的叶季茂和叶季章兄弟则从梁化叶屋楼迁至平潭镇光辉村上埔开基。

根出地望

南洋郡,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辖域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

祠堂对联

1.南阳世泽西楚家声

注:南洋——指叶姓早期的发祥地。西楚——指叶姓是楚国王族后裔。

2.基开楚叶县继业粤梅州

注:此对是广东的叶姓祠堂对联。

(由惠阳市志办叶兆槐提供《叶氏族谱》)

林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47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林姓人数共17929人,排第8位。主要分布在马安镇内的林村、湖丝潭、甲岭、陈山、新楼(石灰围)、井头、鹧鸪岗,芦洲镇的青塘,矮陂镇的新荣,平潭镇的沙梨园、鸡岗石、房坑,新

圩,永湖镇的淡塘,淡水镇的塘横,秋长镇的连塘面滩头,水口镇的马寮、澳背 等地。

姓氏来源

林氏出自黄帝之后,历虞、夏、商三十二代生下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时任少师(与少傅、少保称三少或三孤,居其首位。助太师、太傅、太保辅弼君王),见纣王无道,在纣王面前苦谏,三日也不离去,纣王大怒,杀比干并视其心有否“七窍”。比干夫人陈氏有孕3月,逃难至牧野长林石室中,后生下一子名坚。至周武王灭掉商朝,未下车而封比干之墓,征其所生男,以其居长林而生,遂赐姓林氏,封坚为大夫,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内)。林坚被尊为林姓始祖。

迁徙足迹

林姓发祥地牧野之长林,在淇河西面,淇河在今河南淇县之西和新乡以北之间,今卫辉辖区内(卫辉,古称牧野)。林坚的后裔散居周、鲁、齐、卫。战国时期第三十四世林皋为赵国的宰相,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后因避祸,携子及家人迁至西河白于山(今陕西榆林县以东,黄河以西)。第四十二世林哲为秦始皇时的河东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太守。第四十五世林车,汉昭帝时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太守,后辞官归隐浙江会稽山。西晋末年林颖,字允从,由济南迁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桐樟乡,后再随晋元帝渡江,寓居江左(即江东)临江县(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宁镇)。晋明帝大明三年,林禄字世荫,累官至征南大将军,后出守晋安、温陵二郡(今福建省地方),病逝任上,追封为晋安王,被尊为入闽始祖。第七十一世林景,字明彻,封桂阳郡南平侯摄侯官县令(侯官县治即今福建省福州市),遂与其弟林暹居福建福州府侯官县都西里,为晋安林姓始祖。第七十九世林茂,陈宣帝太建四年(572)为丞相,迁中书令,由福建侯官县都西里迁居福建莆田县北螺村,为莆田开基祖。

元末明初,为躲兵乱,福建莆田县柏子树下石井头第十四世祖迁到东江大连(今博罗县仍图镇河边林)避居。明末清初,其后代林松清、林松茂、林松春几经辗转,分别迁居林村(今惠阳县马安镇新群管理区)、三栋山下(今属惠城区)、东莞茶园。林松清次子林元凤迁居甲岭(现新乐管理区)。林元凤后代又部分迁陈山(现柏田管理区)。

明末,福建莆田县庵头乡竹棵村的林十五郎迁居广东惠州府博罗县谷溪乡(土名长岗岭),其长子林启祥从博罗迁居归善县湖丝潭下寮,次子林启瑞则迁居上寮,三子林启员迁居中寮(上、中、下寮今属惠阳县马安镇)。

明末,林珍魁由福建迁博罗仍图朱彩巷,其后人林宪由仍图迁至马安新楼锅底湖开基。福建省龙溪县火巷坑的林春培迁居博罗汝湖,其后裔迁至归善县马安镇横河张屋宅基地,于清初迁至新楼村(又名石灰围)开基创业。

林氏于元朝末年立籍潮州,元末迁居江西,再由江西安远县迁入兴宁。清康熙年间,这一支的林氏后裔林茂盛由兴宁牛草棚迁至归善县马安约堡岭背、井头村(今属马安镇)开基创业,其子另迁龙岗坪地。

100多年前林伍由惠东县梁化雷公岭迁来归善县马安镇鹧鸪岗。

根出地望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置,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又设西河郡,境域相当于今山西、陕西二省间黄河沿岸一带。

祠堂对联

1.西河世德九牧家风(马安镇上、下寮村林氏对联)

注:西河——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门,生有九子,父子皆有文才。赵王嫉妒,欲将其杀害。林皋父子只得避居西河白于山,也就是山西、陕西二省黄河沿岸地区的西河郡。后林姓成为当地望族。人称“九门”、“十德”亦来由于此。

九牧——指林披,字茂彦,唐代泉州莆田人。历官临汀县令、别驾(隋唐为府州辅佐官之一,无实际任职,品高俸厚,多以位置贬谪大臣)。其生有9个儿子,都官任刺史,古代的州长称牧,故号九牧林家。

2.九龙门第十德家风(马安镇甲岭林氏对联。见前注)

3.九龙世泽双桂家风(马安镇新楼林氏对联)

注:双桂——指林藻、林蕴兄弟俩。林藻,字纬乾,唐代泉州莆田人,林披的次子,与欧阳詹刻意文学,以试宏词举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其弟林蕴,官至邵州刺史,2人皆以文才知名。人称双桂。

4.九龙衍庆十德家声(见前注)

东鲁家声西河世泽(马安镇井头林氏对联)

注:东鲁——泛指今山东兖州县及其周围曲阜市一带,西周时地属鲁国。又林放师从孔子,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

5.九牧世泽双桂家风(马安镇鹧鸪岗林氏对联)

(林姓资料由马安镇委书记林金发召集各村林氏长者座谈提供,并征得湖丝潭的林耀、林桂芳,井头的林年喜,林村的林锦光珍藏《林氏族谱》为蓝本。)

曾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385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曾姓人口16366人,全县排第9位。主要分布在大岚镇曾湖村,横沥镇柯树排村,以及淡水、沙田、平潭、良井、新圩等镇。

姓氏来源

出自姒姓。《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据《世本》载,禹的后裔夏王少康封其少子曲列于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莒国灭鄫国。鄫太子巫逃奔至鲁国,为卿士。巫不忘国仇,去“鄫”字之“邑”旁为姓。其子孙遂以“曾”为氏。

迁徙足迹

据横沥镇柯树排《曾氏族谱》载,王莽称帝建“新”第二年(10),曾巫的后裔曾据挈家族千余人由山东南迁至豫章郡(今江西省)庐陵县(今吉安市)吉阳乡。唐代,曾据的后裔曾略由庐陵迁居抚州(今江西省临州西)西城。北宋政和二年(1112),曾略的后裔曾 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南宋初,曾 之孙曾佑孙由宁化举家迁居广东潮阳县,后又迁至长乐县(今五华)华城高竹园高明寨。南宋景炎初年(1276),曾佑孙之子曾广新由长乐县华城迁至兴宁县黄陂龙归洞径口开基创业。清初,曾广新之第五子曾章甫的后裔曾XX(族谱残缺,其人无考)迁至惠州府归善县今横沥镇柯树排村。今柯树排村曾姓子孙即为曾章甫的后裔。

据大岚镇《曾氏族谱》载,曾广新迁至兴宁后,至明朝中叶,其第六子曾荣甫的后裔曾文书迁至惠州府归善县矮陂仕前创业。明末,曾文书之孙曾奇捷迁至大岚山下赤竹排开基立业。后其子孙不断向大岚各地迁移。今大岚镇曾姓人口即为曾奇捷的后裔。

根出地望

南丰,三国吴置县。在江西省东部、抚河上游,邻接福建省。

祠堂对联

东鲁传经府南丰修史家

注:东鲁传经府——东鲁,即鲁国(今山东省),曾巫的开基地。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弟子、曾巫的后裔曾参以事亲至孝、塑立孝道名满天下,参与著作《大学》、《孝经》。

南丰修史家——北宋仁宗嘉 年间(1056~1063),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略的后裔曾巩官至中书舍人,曾编校史馆书籍。

(由大岚镇曾湖村曾惠光、横沥镇柯树排村曾春祥提供《曾氏族谱》)

钟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49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钟姓人口15093人,全县排第10位。主要分布在矮陂镇古村、横沥镇潭头管理区、平潭镇新圩管理区、水口镇大陵光抱塘村及秋长镇的象岭、白石、岭湖管理区等地。

姓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一带),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又据《姓氏急就篇》载,楚汉分争时,钟离昧为项羽将,其次子接,居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西),省“离”字单姓“钟”,其后为钟氏。

迁徙足迹

据矮陂镇古村《钟氏族谱》载,汉代,钟接的后裔钟气,居颍川(今河南禹县)。钟气之孙钟文义,居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晋初,钟文义的后裔钟朝迁居福建中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钟朝的后裔钟逵官至谏议大夫,其子钟礼居江西赣州。北宋时,钟礼的后裔钟理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元末,钟理的后裔钟提龄迁居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后迁至兴宁县北厢龙归洞大平湖开基创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钟提龄的后裔钟国捷迁至广东归善县今矮陂镇古村开基立业。今矮陂镇古村钟姓人口即为钟国捷的后裔。

根出地望

颍川郡(见陈姓)。

祠堂对联

书香传世代琴韵著家风

注:书香传世代——东汉颍川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授徒千余人。

琴韵著家风——春秋时,楚人钟子期精于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无知音者,乃绝弦破琴。

(由矮陂镇古村钟立义提供《钟氏族谱》)

罗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75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罗姓人口11749人,全县排第11位。主要分布在马安镇湖丝潭村,良井镇松源村,横沥镇森柏洞村,平潭镇乌塘村,矮陂镇罗屋村。

姓氏来源

春秋时,有罗国,自称祝融之后,妘姓。初居宜城(今湖北省境内),后移至枝江(汉置县,在今湖北省南部),为楚所灭。罗国遗族迁至长沙。遂以国为氏。

又据《通志·氏族略二》:“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

又据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今湖北房县、竹山、保康、竹溪等县地)也,子孙以为氏。”

罗国原出何姓,说法不一。今姑从“妘姓”说。

迁徙足迹

据横沥镇周公塘《罗氏族谱》载,匡正乃祝融之后,出自妘姓,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后楚灭罗,罗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秦末,匡正的后裔罗守陇迁居长沙郡(今安化县地)。汉景帝后元年间(前143~前141),罗守陇的后裔罗珠官至大司农,迁居豫章郡(治所南昌,辖今江西省境)。王莽称帝期间(9~24),罗珠的后裔罗臣恭举家迁居河南(今罗山县地)。唐僖宗期间(874~888),罗臣恭的后裔罗景新迁居虔州(今赣州)太平乡太平里田东。不久又迁至福建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元太宗五年(1233),罗景新的后裔罗伯七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见兴宁山川环绕,田地平坦,遂举家迁居兴宁。明嘉靖年间(1522~1566),罗伯七的后裔罗思序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江招元约皂夹坑(今名剑坑,属周公塘管理区),后罗思序的子孙在皂夹坑附近购下凹背塘、大长坑、绑弓山(今均属周公塘管理区)等地。今周公塘管理区罗姓子孙即为罗思序的 后裔。

根出地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辖今江西省境。

祠堂对联

探花门第理学家声

注:探花——宋天圣八年(1030),罗景新的后裔、兴宁县人罗孟郊进士第三(探花),官至谏议大夫。

理学——宋代,罗景新的后裔、兴宁县人罗从彦成为理学家。

(由横沥镇周公塘罗建巨提供《罗氏族谱》)

吴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6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吴姓人口9821人,全县排第12位。主要分布在矮陂镇新荣管理区,永湖镇彩塘管理区,平潭镇姚屋墩村等地。

姓氏来源

古公 父的长子泰伯出奔江南,建立勾吴,定都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周武王灭商后,泰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改国号为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战胜楚国,其子夫差又攻占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夫差的后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

迁徙足迹

据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氏族谱》载,夫差的后裔吴起(?~公元前378)初事鲁,后事魏,又奔楚,官至令尹。东汉初,吴起的后裔吴汉辅助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大功,官至大司马,封广平侯。三国时期,吴汉的后裔吴班事蜀,为将军。晋代,吴班的后裔吴隐之居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官至左卫将军、尚书。唐代,吴隐之的后裔吴競居沛州,官至宰相;其次子吴伯芮居长沙。唐末,吴伯芮的后裔吴宣迁居江南抚州府临川县石井屋。宋代,吴宣的后裔吴宥由抚州府临川县迁居福建宁化县;其次子吴坤二迁居龙岩县。吴坤二的后裔吴伯玉迁居广东龙川县。明初,吴伯玉的后裔吴法猷迁居兴宁县。明朝中叶,吴法猷的后裔吴兴迁居惠州府归善县蔗埔透阁岭新兴围(即今矮陂镇新荣管理区一带)。今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姓子孙即为吴兴的后裔。

根出地望

延陵郡,古邑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

祠堂对联

延陵世泽渤海家风

注:延陵——夫差的祖父寿梦生有4子,长子诸樊(夫差之父),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宠爱季札,欲传位给他,他的三个兄长也都认可。但寿梦去世后,季札不肯为君,认为长子继位是国家的制度。吴国的人坚决要他为君,他只好弃家出走,躲到乡间去种田为生。诸樊只好即位为君。封季札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诸樊去世后,余祭继位。余祭去世后,余昧即位。余昧临终前申明,由季札继位。季札不肯,又躲了起来。于是余昧的儿子僚即位为君。季札让国,成为千古佳话。

渤海——《史记·周本纪》载,古公 父生泰伯、仲雍、季历3子。泰伯、仲雍出奔东南沿海,在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建立勾吴。因其国滨海,故以代称。

(由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纯提供《吴氏族谱》)

邓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8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邓姓人口8220人,全县排第13位。主要分布在马安镇下良村,良井镇楼角、牛草湖村,沥林镇布心村,陈江镇塘下村,以及淡水镇等地。

姓氏来源

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建立邓国(今河南邓州),为邓侯。其子孙以国为氏。又因邓氏为曼季后裔,故又云出自曼姓。

迁徙足迹

据淡水《邓氏族谱》载,曼季为淡水邓氏之始祖。曼季的后裔邓文仲(河东县令)于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举家迁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东汉初,邓文仲的后裔、南阳郡新野县人邓禹辅助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头功,授大司马,封高密侯。邓禹的后裔即以“高密”为堂号。北宋末,邓禹的后裔邓大猷(进士)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都。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邓大猷的后裔邓志斋(榜名文渊,进士)举家迁至广东梅州程乡县松口。明末清初,邓文渊的后裔邓枌(字子昴)举家由嘉应州(原梅州)迁至惠州归善县城。清初,邓枌之子邓利生由归善县城举家迁至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大鹏城北门外。乾隆年间(1736~1795),邓利生之子邓奕贵(字允芳)由新安县大鹏城举家迁至归善县碧甲司淡水镇拨子园。今淡水邓姓人口即为邓奕贵之后裔。

据马安下良《邓氏族谱》载,邓文渊迁至梅州程乡县松口后,其第三子邓恭又迁至长乐县(今五华)伯塘,再迁至龙川县车田开基立业。邓恭之第四孙邓文甫中进士后移居福建长汀县。邓文甫之第十子邓明暹移居江西抚州,后携次子邓二八移居广东长乐县塔岗。邓二八的后裔邓文鸡由长乐县移居归善县马安下良村担水沥开基创业。清康熙年间,邓文鸡的后裔邓林祚在下良买下一些地皮。今下良邓氏子孙以邓林祚为下良邓氏之开基祖。

根出地望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祠堂对联

南阳世泽高密家声

(由马安镇下良村邓学新、淡水镇黄维明提供《邓氏族谱》)

严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27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严姓人数共8198人,全县排第14位。主要分布于水口镇源塘管理区、平潭镇张新管理区、大亚湾西区樟树埔管理区等地。

姓氏来源

严姓是庄姓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庄姓为楚庄王后裔(参见“庄姓”),到汉代时,人口众多而为一大姓。但东汉初年,天降大祸。原来,新登基的汉明帝姓刘名庄。按古制,皇帝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用的,既然皇帝名庄,那么姓就不能用了,必须改为他姓。要他们放弃祖姓,无异辱没祖先,不改又是抗旨罪要杀头。这时,庄姓中一个叫庄严的人,大胆上书皇帝,恳求汉明帝收回成命。无奈皇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尊严。庄严的上书,不但不能如愿,反而遭了杀头之祸。后来又有些人因不愿改姓而遭杀。庄姓人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冒死直言的同族,就改为严姓,庄姓一度消失。如汉代人庄助、庄光、庄青翟等,虽死,史官在写史时也

把他们改为严助、严光、严青翟等,直到魏晋以后,才有一些人复姓庄,而更多的人则以严姓传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严姓出于庄姓而超过庄姓的原因。

迁徙足迹

根据惠阳县水口镇严氏祠堂对联推断:水口镇严姓发祥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严光是其祖先。据惠阳县水口镇《严奉公族谱》记载,先祖原居住在南雄始兴县,初世严秀良,原配叶氏、续配柳氏,有一子名曰与敬,为一世。与敬,字德与。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岁,由南雄始兴县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平坊立籍,万历三年(1575)乙亥岁,各孙子出名率族献祖居为县署,始迁源塘、梁化阳背、坦湖仔等处居住,嗣后分居墨湖、大鱼池、田心围、燕田、松坑、永安(今紫金)的上石、义容、骆坑。另今惠州市河南岸,大亚湾西区樟树埔,同前深湖、三角湖、小螺,今博罗的乌石、柏岗、草阳岭、贝塘,永安(今紫金县)的塘面、李高田,新安(今深圳宝安区)的山下,俱公之支派。因宗支世次内多遗失未详。

根出地望

严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云:望出天水、冯翊、华阴。(1)天水郡。西汉初置。治所平襄,在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2)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3)华阴。为华阳之误。西汉置华阳县,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又南朝宋时置华阳郡,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祠堂对联

春山世泽天水源流

注:春山——严光,字子陵,汉代会稽郡馀姚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秀称帝,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寻觅,召至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富春山。春山——指富春山。天水——指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由惠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严建平提供《严奉公族谱》)

徐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5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徐姓人口共5765人,全县排第18位。主要分布平潭镇川龙、红光、新光管理区,水口镇蓬陵管理区,以及横沥、陈江镇。

姓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二》载,徐姓,子爵,羸姓,乃皋陶之后。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在今江苏省西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子孙以国为氏。公元前11世纪,武王又封徐偃王之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其后为徐氏。

成姓男女宝宝姓氏取名-百家姓起名大全

成姓男女宝宝姓氏取名-百家姓起名大全 来源:金榜起名网2012-12-04 11:08阅读次数:1520 成姓简介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百家姓中有这一姓 姓氏起源 成(ché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郕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

英文名字的起源

英文名字的起源 研究英汉姓氏的起源及构成,对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增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的价值及意义。 一、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姓氏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从前,人们只有在刚出生时所起的一个名字。例如,也许叫约翰John,也许叫希尔达Hilda。当人们像过去那样几个人住在一起或者一些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时,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如果有了提及Hilda或者John,村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指的是谁,因为在一个村子里仅有一个希尔达或一个约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村庄发展为大村庄,一些大村庄又发展为城镇,这样就可能有五六个约翰或者五六个希尔达都住在相同的地方。那么人们又怎样区分是哪个约翰,哪个希尔达呢?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这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上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名称。这样,做厨师工作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厨师(John the cook)。纺线织布的人可能被称为约翰纺织工(John the weaver)。这样以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个名字,即姓。Sir name/surname/family name/last name“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姓就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所以,约翰纺织工的孩子或许叫做希尔达?织布工(Hilda weaver)和查理斯?织布工(Charles weaver)。这就是我们今天仍使用它们作为姓的原因。 “Wright”是一个古英语字,意思是制造某种东西的人(maker)。因此,制造马车的人被叫做马车制造工(Cart wright);制造车轮的人被叫做车轮制造工(Wheel wright)。造船的人被叫做造船工(Ship wrigh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具有像制造工(Wright)或者马车制造工(Cart wright)这样的姓的原因了。 另外一个较常见的姓是史密斯(smith)。史密斯(铁匠)是一个用金属制作东西的人。因此就出现了金匠(goldsmith),铁匠(blacksmith),铜匠(coppersmith),银匠(silversmith);有时这些名字缩短成汤姆金(Tom gold)或汤姆银(Tom silver)。许多年以来,铁匠(smith)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虽然我们不再谈论铁匠,但我们仍然谈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和希尔达?史密斯(Hilda Smith)。 区分两个相同名字的人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他们的名字后加上住所。因此,住在同一个村子名叫汤姆的两个人可能叫做(汤姆?伍德)Tom Wood,(汤姆?树林)或(汤姆?费尔德)TomField(汤姆?田野)这就产生了诸如Wood、Field、Street、Tree、Pond、Lake、Hill以及Forest这样的姓。有一些姓是来自于具有相同名字的人的不同长相或外表。例如:Longfellow(高个儿),Small-man(矮个 儿),Brightman(聪明的人),Short(矮子),Brown(黑脸人),一个矮个子可能被人叫作小约翰,他的儿子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可能叫汤姆?小约翰(Littlejohn),若老是觉得渴,他可能被人们叫作威廉喝水(Williams Drinkwater)。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区分具有相同名字的两个人。这就是在他们的

英语姓氏 起源

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姓氏大全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I. 个人名字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 教名的不同异体。 4. 采用(小名)昵称。 5. 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 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 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 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 保留首音节。如Donald => Don, Timothy => Tim. 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 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 Ned. 2. +ie 或-y 如:Don => Donnie, Tim => Timmy. 3. 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 Tony, Beuben => Ben. 4. 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 Andy & Drew. 5. 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 的一个昵称是Bill. III. 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 直接借用教名,如Clinton. 2. 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 -son, -ing;前缀M'-, Mc-, Mac-, Fitz- 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 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St.-, De-, Du=, La-, Le-. 4. 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Brook, Hill等。 5. 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 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 借用动植物名的,如Bird, Rice. 8. 由双姓合并而来,如Burne-Jones. 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Smith, Miller, Johnson, Brown, Jones, Williams. IV. 几点说明 1. 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姓氏起源是什么

姓氏起源是什么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

欧美姓氏大全

转】外国人的姓氏大全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WilliamJafferson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George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I.个人名字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教名的不同异体。 4.采用(小名)昵称。 5.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保留首音节。如Donald => Don, Timothy => Tim.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 Ned. 2. +ie或-y如:Don => Donnie, Tim => Timmy.

3.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 Tony, Beuben => Ben. 4.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 Andy & Drew. 5.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的一个昵称是Bill. III.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直接借用教名,如Clinton. 2.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son,-ing;前缀 M'-,Mc-,Mac-, Fitz-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St.-, De-, Du=, La-, Le-. 4.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Brook, Hill等。 5.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借用动植物名的,如Bird, Rice. 8.由双姓合并而来,如Burne-Jones. 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 Smith,Miller,Johnson, Brown, Jones, Williams. IV.几点说明 1.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M.H.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 W. Reagan。 3.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可以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的英语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常见英语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传说英语姓名的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区别两个名字相同的人。姓氏在西欧的出现只能追溯到十四世纪初,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 中国有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家,可谓成千上万。英语姓氏也是多得惊人,牛津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姓氏词典》(由Patrick Hanks和?Flavia Hodges编辑)收录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常见的姓氏多达一万五千个。但大多数的姓氏都让人觉得非常陌生,使用的人不多,主要的姓氏也只有几十个。中国的三大姓是李、王、张,而英语三大姓氏则是Smith, Jones, Williams(史密斯、琼斯、威廉姆斯)。?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复杂,但大部分和和生活有联系,有的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姓马、牛、龙、柳、梅、李、叶、谷、麦、江、金、石、等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巫、屠、卜等。英语姓氏也复杂多样。在中世纪的后期,英国人口开始增长,人口流动也在增加,这导致底层社会中英国人的名字不够用了。以前,一个英国农民叫约翰(John)、汤姆(Tom)、约伯(Job)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人多了有重名,必须发明新的名字了。 最早的办法是在名字后面附加son,表示是某人的儿子,比如约翰逊(Johnson),汤姆逊(Thomson),约伯逊(Jobson)。后来发现这个办法太单调太土气,于是又想出了许多别的方法。但归根到底,姓氏都源于生活或源于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四类,即: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以职业为姓、是以居住地为姓,以绰号为姓。 (一)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 1、Abraham亚伯拉翰? 原为希伯来文,意为"民族之父"。后来,它演变成"万物之父"的意思。大多数人将Abraham形容为高大壮硕留着胡子的领袖,诚实,庄严,聪明,像亚伯拉翰林肯总统一样 2、Alexander亚历山大?人们认为ALEX是身强体健有着希腊血统的男子,聪明,和善,令人喜爱。《新概念英语》主编名叫L.G. Alexander 3、Catherine凯瑟琳;纯洁? 4、Charles查尔斯;大丈夫 5、Diana黛安娜;月亮女神? 6、Elizabeth伊丽莎白;神的誓言? 7、Edward?爱德华;财富守护者? 8、Edwin爱德文;富有的朋友 (二)以职业为姓 以职业为姓,就是说祖先做什么起后代就姓什么。由此可知,美国歌星Karen Carpenter的祖先肯定是个木匠(carpenter);那个会变魔术的英俊男孩Harry Potter祖上肯定是做陶罐的(potter);英国前首相Mrs. Thatcher的夫家祖上也不像现在这么阔,原来是个盖茅草屋的(thatcher)。此外,以职业为姓的还有Baker(面包师),Cook(厨师),Smith(铁匠),Shoemaker(鞋匠),Fisher(渔夫),Hunter(猎人)Sawyer(拉大锯的)Sheriff(县长)等。这一点也与中国的姓氏不谋而合,姓陶的读者祖上便是做陶罐的,姓巫的读者祖上就是专门装神弄鬼糊弄皇上的。不消说,姓司马、司寇的人的祖先都是做大官的。 (三)是以居住地为姓

姓氏取名大全

姓氏取名大全 男 A 安邦安福安歌安国安和安康安澜安民安宁安平安然安顺安翔安晏安宜安怡安易安志昂然昂雄 B 宾白宾鸿宾实彬彬彬炳彬郁斌斌斌蔚滨海波光波鸿波峻波涛博瀚博超博达博厚博简博明博容博赡博涉博实博涛博文博学博雅博延博艺博易博裕博远 C 才捷才良才艺才英才哲才俊成和成弘成化成济成礼成龙成仁成双成天成文成业成益成荫成周承安承弼承德承恩承福承基承教承平承嗣承天承望承宣承颜承业承悦承允承运承载承泽承志 D 德本德海德厚德华德辉德惠德容德润德寿德水德馨德曜德业德义德庸德佑德宇德元德运德泽德明 F 飞昂飞白飞飙飞掣飞尘飞沉飞驰飞光飞翰飞航飞翮飞鸿飞虎飞捷飞龙飞鸾飞鸣飞鹏飞扬飞文飞翔飞星飞翼飞英飞宇飞羽飞雨飞语飞跃飞章飞舟风华丰茂丰羽 G 刚豪刚洁刚捷刚毅高昂高岑高畅高超高驰高达高澹高飞高芬高峯高峰高歌高格高寒高翰高杰高洁高峻高朗高丽高邈高旻高明高爽高兴高轩高雅高扬高阳高义高谊高逸高懿高原高远高韵高卓光赫光华光辉光济光霁光亮光临光明光启光熙光耀光誉光远国安国兴国源冠宇冠玉 H 晗昱晗日涵畅涵涤涵亮涵忍涵容涵润涵涵涵煦涵蓄涵衍涵意涵映涵育翰采翰池翰飞翰海翰翮翰林翰墨翰学翰音瀚玥翰藻瀚海瀚漠昊苍昊昊昊空昊乾昊穹昊然昊然昊天昊焱昊英浩波浩博浩初浩大浩宕浩荡浩歌浩广浩涆浩瀚浩浩浩慨浩旷浩阔浩漫浩淼浩渺浩邈浩气浩然浩穰浩壤浩思浩言皓轩和蔼和安和璧和昶和畅和风和歌和光和平和洽和惬和顺和硕和颂和泰和悌和通和同和煦和雅和宜和怡和玉和裕和豫和悦和韵和泽和正和志鹤轩弘博弘大弘方弘光弘和弘厚弘化弘济弘阔弘亮弘量弘深弘盛弘图弘伟弘文弘新弘雅弘扬弘业弘义弘益弘毅弘懿弘致弘壮宏伯宏博宏才宏畅宏达宏大宏放宏富宏峻宏浚宏恺宏旷宏阔宏朗宏茂宏邈宏儒宏深宏胜宏盛宏爽宏硕宏伟宏扬

五格数理起名姓氏吉祥笔画搭配大全

五格数理起名姓氏吉祥笔画搭配大全 汉字起名,以姓氏为核心,对名字配合进行归纳。下边是姓氏笔画为核心的起名表,括号中的是与前边相同的,可以替代前边的笔画数,大家可以参考本表起名。特别提醒家长,华信起名https://www.360docs.net/doc/cb13881220.html,所列姓氏笔画均以姓名学规定的笔画数划分,即康熙字典中汉字笔画。 二画姓氏:丁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2-4-(12,20),2-11-20,2-13-20,2-19-12 三画姓氏:于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3-3-10,3-12-12,3-10-14,3-13-10,3-8(5,16),3-18-17 四画姓氏:王,文,尹,尤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4-ll-(6,12,14,15,16,22),4-9-(2,12,14,16,17),4-12-14,4-19-(6,12),4-3-4,4-7-4,4-21-6 五画姓氏:白,代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5-10-14,5-11-5 六画姓氏:朱,伍,伏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6-9-(6,14,16),6-10-(5,14,15) 七画姓氏:宋,李,佟,江,杜,吴,吕,余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7-8-(10,15,16),7-9-(7,16) 入画姓氏:周,林,季,易,汪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8-13-(2,10,12),8-9-(6,7),8-lO-6, 九画姓氏:姜,施.姚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9-9-6,9-12-(4,12,20),9-22-(4,10),9-8-7 十画姓氏;徐,孙,马,洪,祝,高,袁,席,祖,索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10-3-(2,12),10-11-(5,10,12,14),10-21-(10,14),10-13-(2,12) 十一画姓氏:梁,许,曹,张,胡,常,麦,宿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11-10-(6,14),11-20-4,11-12-(4,12) 十二画姓氏:黄,曾,项,邱,邵,程 吉祥数理笔画搭配:12-13-12,12-3-12,12-9-(12,14),12-23-10

百家姓(汤姓)女孩取名大全

本文来源《好运来宝宝起名网》登陆查看宝宝100分全吉好名字 汤佳文、汤锐霞、汤榆红、汤继红、汤霸文......俗话说,“不怕生错命,最怕改坏名”。姓宝宝起名学问多,百家姓起名看过来,下面我们来谈谈汤姓女孩名字大全,说说姓汤的女孩名字,怎么给汤姓女宝宝起名? 汤姓女孩名字大全 汤惠娜汤丽丽汤倩君汤陈燕汤佩瑶汤佳文汤锐霞汤榆红 汤继红汤霸文汤亿婷汤玉洁汤少琼汤凤霞汤倩磬汤益燕 汤美怡汤雅玲汤芬妍汤凌燕汤筱怡汤健萍汤天英汤润琼 汤梓怡汤丁冉汤昕婧汤璐琳汤滟文汤苇瑛汤骞秀汤亚娟 汤健芬汤和美汤梦颖汤艳莉汤鹃艳汤跃红汤修琳汤晓艳 汤妍骏汤奕婷汤津玉汤丽霞汤春花汤叶萍汤伟洁汤炙琳 汤忻秀汤倩秀汤思洁汤瑞红汤传英汤月雪汤矜怡汤怡洋 汤玉芳汤美霞汤嫣培汤克茹汤凤玉汤姝娟汤圆萍汤海蓉 汤悦冉汤妍妍汤艺琴汤珠倩汤惠萍汤晨芳汤彩雪汤秀瑶 汤美蓉汤思嫣汤晓瑛汤赞红汤伊婷汤红玉汤赛文汤粤娟 汤瑛桐汤日丽汤银红汤妍惠汤洁汤艳芳汤夫文汤啊花 汤诺婷汤凤美汤文芬汤妍芸汤琰燕汤琼莹汤娟汤莉汤俊妞汤佳洁汤嫣爵汤洪娟汤乐霞汤云霞汤瑞婧汤倩如 汤暮嫣汤晓燕汤雅文汤媛汤雪婷汤枫雪汤文汤高婷 汤爱美汤健茹汤志燕汤鑫红汤白玲汤睿莹汤菡悦汤海琴 汤如玲汤世文汤吉玉汤茂英汤咏梅汤怡铭汤文洁汤立萍 汤钰颖汤姿萍汤汐媛汤茗悦汤嘉莉汤娅玲汤姗艳汤妙嫣 汤可婧汤绚瑶汤才琼汤悦侬汤艳汤沛蓉汤玲玲汤任洁 汤秀月汤玲通汤佩玲汤淮玉汤丽芬汤允玲汤革萍汤悦姐 汤竣文汤慧婧汤轩妍汤倩汤兰萍汤栋莹汤达莉汤小梅

汤晓燕汤馨瑶汤悦萍汤骅蓉汤禹洁汤艳娟汤林玉汤希娜 汤云婷汤志文汤欣悦汤厚玉汤萍汤颖琳汤燕林汤思文 汤美婷汤莉雯汤莉鸿汤婷馨汤小婷汤绍蓉汤怡欣汤春美 汤欣英汤玲辛汤国丽汤娟娟汤巍芬汤茉莉汤剑芳汤秀燕 汤坦丽汤海妍汤桢颖汤义蓉汤倩汤魁文汤英英汤娅予 汤芯媛汤文颖汤悦庭汤延琳汤小茹汤永英汤莉君汤忻秀 汤碧霞汤慧娟汤峻玲汤靓琳汤鼎怡汤人花汤森萍汤娟洁 汤瑞瑶汤景怡汤佩娜汤雅颖汤嘉蓉汤妍妙汤冰雪汤慧玉 汤广芳汤紫洁汤熙琳汤智颖汤春萍汤婧妮汤清芬汤青玉 汤清怡汤娟宁汤电玲汤翠萍汤莉鹃汤智文汤爱婷汤海娟 汤澄怡汤茹静汤妍瑗汤世文汤萱妍汤如悦汤蓉蓉汤家怡 汤娜蓉汤瑶悦汤音燕汤瑞娟汤萍汤卫萍汤海娟汤心怡 汤小琴汤献梅汤启红汤入红汤妮婧汤茹嫣汤美霞汤玉梅 汤诗婷汤永霞汤洁颖汤妍霏汤婉玉汤惠玲汤婷惠汤鑫娟 汤悦龙汤秀函汤秀霞汤已玲汤樱琳汤湘茹汤树蓉汤琦宽 汤晓明汤恝汤幸洁汤莉杰汤秀熙汤浩怡汤茹婷汤剑婷 汤素颖汤红梅汤丽颖汤筱萍汤锦玉汤思媛汤群英汤丹燕 汤帼蓉汤梦颖汤琳育汤齐悦汤佳颖汤传文汤红玉汤婷秀 汤清梅汤照文汤燕萍汤怡云汤春丽汤白雪汤琳哲汤爱芳 汤晓妹汤张婷汤闻英汤悦颜汤瑾莹汤俐媛汤惠娜汤嘉茹 汤春梅汤静妍汤琳旭汤翠玲汤梓瑶汤馨琳汤春萍汤雪红 汤颖汤俊娥汤松玉汤月婵汤瑞萍汤文悦汤英汤丽霞

英文姓氏的起源

Describing a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描述个人特点 有些本身为形容词的姓氏一般都是来源于描述某个人的外号。这些姓氏有的可能描述 一个人的身材(Short,Long,Little),肤色(Black、White、Green、或Red,Red 后来演变成Reed),或者其他特征(比如Stern严厉,Strong强壮,Swift敏捷)。 如果有人姓Peacock(孔雀),那可能表示人们觉得这个人徒有其表,没什么真本事。Occupational 表示职业 表示职业的姓氏表明其从事的职业或者社会地位。叫Thomas Carpenter的人说明他是靠做木工活谋生的,而姓Knight的人则表明他是佩剑的骑士。其他表示职业的姓氏还有:Archer(弓箭手), Baker(面包师), Brewer(酿酒师), Butcher(屠夫), Carter(车夫), Clark(牧师), Cooper(桶匠), Cook(厨师), Dyer(染工), Farmer(农夫), Faulkner(养鹰户), Fisher(渔夫), Fuller(漂洗工), Gardener (园艺工), Glover(织手套工), Head(头领), Hunt or Hunter(猎人), Judge (法官), Mason(石匠), Page(男仆), Parker(公园守门人), Potter(制陶工人), Sawyer(锯木匠), Slater(石板工), Smith(铁匠), Taylor(裁缝), Thatcher(葺屋顶者), Turner(车工), Weaver(织工), Woodman(伐木工),以 及Wright(工匠),还有很多。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类别的姓氏看出某个仆人曾经在谁家干活。比如,叫Vickers的人可能曾经是Vicker先生家的仆人,叫Williamsburg的人或许曾经服侍过叫William的人 或者被他收养。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专门的剧院还没有诞生,手艺人行会会上演一些“神剧”,讲讲 圣经故事,还会有对唱。参演者的姓氏,比如King、Lord、Virgin或者Death可能体 现了他或她扮演的角色,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一直扮演一个角色,最后把这个姓氏传给 下一代。 From an English place name 来自英格兰地名

西方姓氏大全

英国人名大全 英语姓名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取代正式教名,如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I. 个人名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 教名的不同异体。 4. 采用(小名)昵称。 5. 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 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 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 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 保留首音节。如Donald => Don, Timothy => Tim. 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 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 Ned. 2. +ie 或-y 如:Don => Donnie, Tim => Timmy. 3. 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 Tony, Beuben => Ben. 4. 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 Andy & Drew. 5. 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 的一个昵称是Bill. III. 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 直接借用教名,如Clinton. 2. 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 -son, -ing;前缀M'-, Mc-, Mac-, Fitz- 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 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St.-, De-, Du=, La-, Le-. 4. 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Brook, Hill等。 5. 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 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 借用动植物名的,如Bird, Rice.

最全的英语姓氏的来源和含义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传说英语姓名的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区别两个名字相同的人。姓氏在西欧的出现只能追溯到十四世纪初,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流行开来。 中国有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家,可谓成千上万。英语姓氏也是多得惊人,牛津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姓氏词典》(由Patrick Hanks和Flavia Hodges编辑)收录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常见的姓氏多达一万五千个。但大多数的姓氏都让人觉得非常陌生,使用的人不多,主要的姓氏也只有几十个。中国的三大姓是李、王、张,而英语三大姓氏则是Smith, Jones, Williams(史密斯、琼斯、威廉姆斯)。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复杂,但大部分和和生活有联系,有的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姓马、牛、龙、柳、梅、李、叶、谷、麦、江、金、石、等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巫、屠、卜等。英语姓氏也复杂多样。在中世纪的后期,英国人口开始增长,人口流动也在增加,这导致底层社会中英国人的名字不够用了。以前,一个英国农民叫约翰(John)、汤姆(Tom)、约伯(Job)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人多了有重名,必须发明新的名字了。 最早的办法是在名字后面附加son,表示是某人的儿子,比如约翰逊(Johnson),汤姆逊(Thomson),约伯逊(Jobson)。后来发现这个办法太单调太土气,于是又想出了许多别的方法。但归根到底,姓氏都源于生活或源于神话传说。大致可以分四类,即: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以职业为姓、是以居住地为姓,以绰号为姓。 (一)以基督教教义或神话传说中的神为姓 1、Abraham亚伯拉翰 原为希伯来文,意为"民族之父"。后来,它演变成"万物之父"的意思。大多数人将Abraham形容为高大壮硕留着胡子的领袖,诚实,庄严,聪明,像亚伯拉翰林肯总统一样 2、Alexander亚历山大人们认为ALEX是身强体健有着希腊血统的男子,聪明,和善,令人喜爱。《新概念英语》主编名叫. Alexander 3、Catherine凯瑟琳;纯洁 4、Charles查尔斯;大丈夫 5、Diana黛安娜;月亮女神 6、Elizabeth伊丽莎白;神的誓言 7、Edward爱德华;财富守护者 8、Edwin爱德文;富有的朋友 (二)以职业为姓 以职业为姓,就是说祖先做什么起后代就姓什么。由此可知,美国歌星Karen Carpenter 的祖先肯定是个木匠(carpenter);那个会变魔术的英俊男孩Harry Potter祖上肯定是做陶罐的(potter);英国前首相Mrs. Thatcher的夫家祖上也不像现在这么阔,原来是个盖

中英姓氏对比研究(英语)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rigin of Surnam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中英姓氏起源的文化比较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um of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Surnames, created by people’s cultural creation, which are also a special part of culture,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 ion and can reflect a natio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 history, language, philosophy, ethics, morality, religions, customs, social customs, psychology and value system. A surname is a family name and many dictionaries define "surname" as a synonym of "family name". In the UK and the US, it is commonly synonymous with "last name", since it is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d of a person's given name. But in Chinese culture, the surnam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one’s life, as saying “A man never changes his na me wherever he goes, nor his surname whenever he sit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diverse and interesting surnames. The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origin of surnames, comparison of vocabulary of the two kinds of surnam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iven name. Here I need to make the definition of the title. In this article, the “Chinese” means the Han nationality which uses Chinese as their mother tongue in the mainland, other minorities excluded. The “English” means the nations like the UK and the USA where English is used as a mother tongue, the other countries like Australia, New Zealand excluded.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comparative method to distinguish the two kinds of surnames.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parative study, we can reveal the inter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eeply and thoroughly which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intensify the respect for other cultures. And it also promot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eeply research into language rules. Key words: surname; cult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 Introduction Surname is not only a kind of symbols to distinguish one from another or one family from another, but also it is a high-density information symbol indicating the messages of a nation’s language, history, geography, relig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mmunicator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ontacted each other initially by the change of surnames. The famou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perts, Scollon and Scollon said that the surname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lso the window of understanding social culture and evaluation. (cited in Gao and Ren 2003) In Wangjun’s research (2004:44), she gave an exam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surnames. One American businessman, writer and social observer called Robert. L. Shook(1977)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in which he asked 20 male friends whether they wanted to date with a secretary called Harriett Finkelstein. 18 friends out of 20 said that they did not have time. After one month, he asked

外国人的名字来历

外国人的名字,有的很长.但也不是没有规律。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些不同点。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士姓名,第一节是本人的正式名字(教名),最后一节为姓,中间一节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例如,约翰·斯图尔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同点是有关妇女的。中国妇女结婚后, 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个叫玛丽·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就改姓史密斯了。她被称做玛丽·史密斯太太。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约翰·史密斯太大。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在美国,演员常常使用艺名。剧院经理为了保持演员的知名度,不愿她们改用夫姓,有的甚至对她们的婚事秘而不宣。另外,女作家常使用笔名,而很少使用夫姓。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不要相重。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其父亲名伦道夫,他的一个儿子也叫伦道夫,祖孙同名。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的儿子也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人们为了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即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等。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这样,前后

英语姓氏起源探究

英语姓氏起源探究 【摘要】英语姓名的构成方式和中文姓名有很大的不同。中文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姓名恰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其一般构成为“教名+自取名+姓”。而在11世纪之前,英国人只有名,没有姓。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同名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采用在名后加修饰语的方式来区别同名的人。而这些修饰语稳定下来后,就成为一个家族的姓。但到了13、14世纪,也只有贵族使用。15世纪开始,大部分英国人才开始使用姓氏。 【关键词】英语姓名起源 英语姓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取自圣经、神话故事或文学作品 这类姓氏主要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和尊崇,或对其他神话人物的崇敬和赞美。比如,Adam(亚当,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Mathew(马修,圣经中十二使徒之一),Diana(月亮女神)。 二、有血缘关系而来 1.父子关系。中文姓氏中的“公子”“公孙”都源于父名,英语姓氏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一般是在父名的基础上加上前缀或者后缀,常见的有“-s”“-son”,“-ing”。比如,Richard的儿子Tom,可能就叫Tom Richardson。常见的还有Williams, Williamson, Johnson。 2.母子关系。虽然欧洲社会在长时期内都以父亲的教名作为子女婚前的区别称谓,但是,少数寡妇或者女性独立继承人的教名也被其子女继承下来。例如,Madde的儿子叫Maddison。常见的还有Eveson, Sorkin, Esterson。 3.由族群名而来。一般加前缀“Mac-”“Mc”。比如,MacDonald。 三、来源于职业、身份 比如,做工匠的Tom叫Tom Smith,打猎为生的Tom叫Tom Hunter,当马车夫的Tom叫Tom Carter,当面包师的Tom叫Tom Baker。2007年全美人口普查结果显示,Smith是使用最多的姓氏这可能与“Smith”(工匠)一词的含义有关。在中世纪的英国,工匠是最为重要、广泛的职业之一。和平时期,他们制造马蹄铁等农用工具;战争时期,他们制造各种兵器。因此,当时姓Smith的人就非常多。另外,不仅职业能称名,封号或其他代表身份的名称也是可以的。生活中,叫Duke(公爵),Bishop(主教),Henry(统治者),Pope(教皇)的人难说出身高贵,他们的祖先很可能是公爵、主教、统治者、教皇,但更可能是那些贵人的仆人或者想要显示身份高贵的人。 四、来源于居住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