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3短评两篇

05 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3短评两篇
05 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13短评两篇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EnglishVersion/>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pdysh/>

语文 <../../../../../../xiaoyu/> 数学 <../../../../../../xxsx/> 英语 <../../../../../../xe/> 科学 <../../../../../../xxkx/>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品德 <../../../../../../sxpd/>

语文 <../../../../../../czyw/> 数学 <../../../../../../czsx/> 英语 <../../../../../../ce/> 历史 <../../../../../../czls/>

地理 <../../../../../../czdl/> 物理 <../../../../../../czwl/>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化学 <../../../../../../czhx/> 生物 <../../../../../../c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历史与社会 <../../../../../../lsysh/>

信息技术 <../../../../../../xxjs/>

思想政治 <../../../../../../sxzz/>

语文 <../../../../../> 数学 <../../../../../../gzsx/>

英语 <../../../../../../ge/> 历史 <../../../../../../gzls/>

地理 <../../../../../../gzdl/> 物理 <../../../../../../gzwl/>

化学 <../../../../../../gzhx/> 生物 <../../../../../../gzsw/>

日语 <../../../../../../ry/> 俄语 <../../../../../../eyu/>

音乐 <../../../../../../yinyue/> 体育 <../../../../../../tiyu/> 美术 <../../../../../../meishu/>

数学B版 <../../../../../../gzsxb/>

信息技术 <../../../../../../xxjs/>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xszx/> 活动中心<../../../../../hdzx/> 中语网刊 <../../../../../wk/> 栏目地图

<../../../../../lmdt/> 中语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 <../../../../../>>>教师中

心 <../../../../>>>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教师用书 <../../>>>新闻

阅读与实践 <../>

13.短评两篇

**

* *

*教学指导*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简明扼要、机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短评一般

有两种情况:或针对某一问题,或配合某一报道发表言论。本课所选的两篇短评都

属于前者。

*奴隶与盗贼*

这是1902年发表于《新民丛报》的一篇时评,揭发事实,指斥丑态,痛斥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惧外的丑态,悲叹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感情

充沛,批驳有力,针针见血,是一篇短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短”。全文只有154字,不过十句话,不蔓不枝,极为简练,但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让读者丝毫没有“空”或“涩”的感觉。(短而精,语言简练而思想深刻,是这篇短评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

特点。)文章先用两句话指出三个新闻事实,高度浓缩且具有典型性(“保护外人

之懿旨”、“公使夫人”、因教士而“下罪己之诏”),慈禧的媚态、外国人的霸道蛮

横暴露无遗,取得了文约意丰的效果。接着用五个句子进行论证,虽然简短,但对

称语句的使用加上一个有力的结句,暴露出中国人民当时所处的不堪境遇。短评最

后以两个感叹词加一个反问句戛然而止,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这篇时评针对性很强。时评总是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作依托的,文章开门见山

地概述新闻事实,给出评论的由头,矛头直指慈禧卑躬屈膝、恭顺备至的媚外的丑

态。“孝子之事父母”的比喻,形象而尖锐,给人痛快淋漓之感。

此外,本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先是“民间如顺从朝旨乎,则奴隶而已矣

”,一个假设,指出百姓的奴隶境遇;紧接着深入一层,“奴隶犹可,两重奴隶,何

以堪之!”就是说,人民若是顺从了,不仅是清廷的奴隶,而且是外国帝国主义的

奴隶,清廷是外国列强的奴隶这一层意思不言而喻。下面,运用对称句子,进一步

深化主题,给出了第二重意义:朝廷认为“不屈”即“盗贼”,不仅对外国帝国主义来

说是盗贼,对清廷来说也是盗贼。“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把百姓推入了一

个非奴隶即盗贼的可悲境地。纵览全文,抨击的力度一步一步升级,批驳越来越尖

刻,质问越来越激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寄托满腔悲愤的同时,实现历史厚度

与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本文历经一个世纪仍然余香犹存的重要原因。最

后,随着“呜呼!何以使我民至于此极也?”的诘问,将漫溢的愤怒与不甘,化作“

悲夫!”的一声长叹。

本文前边开门见山,中间打中要害,结尾戛然而止,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蕴涵

的感情丰沛炽烈,字字铿锵;批判深入浅出,正中靶心。今天读来,其民本思想和

忧国神情跃然纸上。文章不愧是“言论界之骄子”的经典之作。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短评,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普遍性问题。作者抓住某县那

位分房小组负责人的言行不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在实际中做

的不一样,必然会导致“台下讲他”的结局。这样的干部多了,就会失去民心。道理

很浅显,角度却很独特。以“台上”“台下”寓干部与群众,以“他讲”和“讲他”揭示两者的关系,构思巧妙。

如果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这篇评论的“眼睛”则极富魅力。(本文标题的魅力可

以让学生讨论解决,由此引导他们体会全文语言运用之巧妙。)首先是准确,标题

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既没有夸大,也不片面;其次是鲜明,不仅把文章

中最重要的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而且批评之意也蕴含其中;第三是生动,一句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便把这类人的形象以及危害勾画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第四是精巧,一个“台上”,一个“台下”,一个“他讲”,一个“讲他”,形成一种

回文之美,相互映照,相互衬托,活泼新颖,妙趣横生。

这篇评论的语言之巧不只表现在标题上,正文中写道:“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则

必不成则。”“以‘声’作则”一词是神来之笔,取成语的谐音,又可以准确表意,形

象生动,毫不拘泥。文章最后议论道:“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

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相

反相成,读起来琅琅上口。把“党员”比做“演员”,揭示了部分领导干部为谋取私

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是在群众面前表“演”“党员”这个角色,并不能以身作

则。同时,也提醒这些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台上”的“演出”,“台下”看得懂。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精练,以大众化的语言揭示严肃的问题,要言不

烦,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特色。

*思考与探究*

一、这两篇短评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提出各自的新闻事实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新闻评论必须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的特点。

《奴隶与盗贼》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慈禧“回銮”以后的种种媚外表现:“保护外人之懿

旨不下二三十次”,“公使夫人偶遇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

下罪己之诏”。文章开门见山概括叙述事实,提出论述的由头,进而举出两个并列

的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某县分房负责人台上一套,台下另一套,表

里不一的工作作风。文章开门见山,用一段文字直接引出负责人的讲话以及群众的

议论。

二、《奴隶与盗贼》是一篇时评,文章虽短,讽刺揭露却入木三分。反复朗读几遍,注意根据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感情,然后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学习其论证过程的严谨。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事实论据;中间3~7句是论证的主体,先用假设阐述国人顺从即奴隶、不顺从即盗贼的两难境遇,进而推论出非奴隶即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这个中心论点;最后用两个感叹词加一反问收束全文,悲愤之情达到极致。

三、《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一文语言极富特色。试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然后归纳本文的论点。

1.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2.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

3.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

答案可参考“教学指导”中的相关内容。

*相关资料*

* *

*一、让人喜爱的奇葩*

专栏评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的一种个人署名的评论形式。较

早出现的专栏评论有: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的《大家谈》,1978年7月《解放日报》创办的《解放论坛》。特别是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创办的《今日谈》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注意。这之后,专栏评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上纷

纷出现。影响较大的有《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是篇》、《瞭望》周刊的《时事杂谈》、《半月谈》的《谈天说地》、《光明日报》的《世纪风》、《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经济日报》的《王府井随笔》……

专栏评论的选题十分宽泛。国家大事,个人见闻,凡属群众关心的问题,凡属在实

际生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都是专栏评论的话题。在写法上,专栏评论总是大

处着眼,小处落笔,据事说理,虚实结合,由此及彼,联类生发。概而言之,专栏

评论具有新闻性──它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言;专栏评论具有政

治性──它所论及的问题,往往与当前的时事政治有关;专栏评论具有群众性──它总

是面对最广大的群众说话,讲群众想讲又想听的话,同时特别注意行文通俗化;专

栏评论具有文艺色彩──它讲究文采,善取类型,注重形象化说理。故而专栏评论被

称为“文艺性的新闻短论”。这些年,各地报刊上几乎都开设了专栏评论的栏目。各

地各报刊的专栏评论也各有特色,可谓八方争艳,难分上下高低,只让人觉得灿烂

一片,已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奇葩。本书所选的数十篇文章,不过是沧海一粟。但

从这“一斑”或说“数斑”中,却不难看出专栏评论受欢迎的原因。

(一)感应敏锐,战斗性强。鲁迅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

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且介亭

杂文·序言》)在这一点上,专栏评论与杂文是一样的。因为要对“有害的事物”立即

给予反击,感应不敏锐自然不行;同时,因为它对有害事物的反击和抗争又是短兵

相接式的,没有战斗性自然不行。比如《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抓住现实中一些人“

嘴上一套,行动一套”的表现指出:这样的干部多了,就会失去民心。可谓砭时弊“

不留面子”。比如《“清水衙门”有赃官》,针对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事进行了及时

批评……这些文章,或针砭时弊,指明方向,或剖析事端,辨明事理,或对歪风邪

气、坏人坏事,无情鞭挞,以儆效尤,起到了鼎新革故,激浊扬清的作用。

(二)即事生议,出奇制胜。专栏评论讲究的是有感而发,据事说理:由事实引发

议论,以事实论证观点。这就要求,所选之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共性,

同时要求所生发出的“议”新颖。离开了新颖的“议”,就算百分之百正确,也没有多大价值。许多专栏评论,之所以“时过境迁”依旧能给人启发,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

在于,不仅能即事生议,且能出奇制胜。比如《谨防“精神贿赂”》一文,所批评的是人们已反复批评过的溜须拍马现象,但与以前类似题材的文章所不同的是,作者没

有局限于品质方面的分析,而是把它上升到“精神贿赂”的高度加以剖视,让人感觉

耳目一新。比如《“对策”也可当镜子》一文,所批评的也是人们已多次批评过的“下有对策”现象,但不同的是,作者把视角转向政策本身的漏洞并加以剖析,开启了

一种新的思维。

(三)以小见大,文约意丰。专栏评论要反映社会重要问题,要成为“时代的眉目

”。但专栏评论短则二三百字、四五百字,长则千余字,杂志上的专栏评论一般也

大多以两千字为限,以这样的篇幅,要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

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小有小的优势”,“小的也是美丽的

”,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后记》中说的:“太重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

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

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从“巨大的建筑”中选“一木一石”,以反映时代“伟大的变动”,正是专栏评论的长处。这在本章中往往就表现

为以小见大,文约意丰:从小的题材中引出大道理,集中一点往深处开掘。比如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的评论《调整三发》。文章讲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一是长跑时

一开始就猛跑,往往不易得好成绩;一是上公共汽车时一齐往上面挤,反而影响开

车时间;一是孩子病了,休学后又考上了大学。由此引申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三条

大道理: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退才能更好地进。也因其是由“小”生发出的

道理,又让人觉得实在、形象、具体、深刻。

(四)视野开阔、灵活多样。宇宙之大,野草之微,涉笔成趣,给人启示。比如

《一个小小的调查》,由众多青年人戴着贴有外国商标的太阳镜招摇过市想到媚外思潮;《调整“三发”》讲的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开会就是开会》则是批评借开会揩公家油的歪风;《老当“易”壮》说的又是用人问题……专栏评论的另一个特征是看问题比较全面,既看到了社会的主流或中心,也看到了社会的支流或苗头;既看到了

事物的主要倾向,也看到了事物的非主要倾向;既看到了问题的正面,也看到了问

题的侧面。比如《穷户更要有“至亲”》一文,就是针对当时农村中一种新的苗头、一种偏向──“干部只跑富户家不跑穷户家”立论的;《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一文,则从事实的变化中看到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广阔前景;《滴血的斧头

不是诗》一文,又从顾城死后报刊的浮躁炒作中,看到了一种不良的舆论导向……视

野开阔,灵活多样,表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就文体风格来讲,或近政论,或近随

笔,或近散文;就语言风格来讲,或高屋建瓴,慷慨激扬,或朴实平易,娓娓动

听,或尖锐泼辣,笔锋犀利,或亦庄亦谐,幽默风趣;就谋篇布局来看,或画龙点

睛,即事生议,或层层剥笋,因果论证,或波澜起伏,多侧面展开,或以书信式、

自白式,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妙笔生花,不拘一格,让人美不胜收。

(选自刘根生编著《新闻评论范文评析》)

*二、梁启超与《新民丛报》*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

撰写各类文章1 400万言,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曾用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四十余个,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

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是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实践之一,梁启超担任主编。《新民丛报》的命名,取意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他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

《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前期的《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但是,自1903年底梁启超赴美洲游历

考察以后,公开宣布不再谈革命,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言论变得“柔声缓语,

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新民丛报》于1907年8月停刊,共出版96期。

*三、《奴隶与盗贼》评析(肖燕雄)*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六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 七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 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新媒体和新闻评论资料

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 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一、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二、如何根据所给材料以某种角度写新闻评论? 一段先简要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二段分析这种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即为什么; 三段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分析事件的内在层次和背后反映的社会意义,即是什么样; 最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提出畅想,即怎么样。 (写简单的新闻评论的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闻事件;第二部分:说明事态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具体说明社会反映。) 三、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二、新媒体传播 三、个案探讨 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总体说明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一)总体说明 课程目的: 1)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 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 ——指定教科书: 邓炘炘著《网络新闻编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 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和讯博客纪文波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评论:指出客观事实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按体裁可分为:社评、述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等。 按媒介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 按对象分:时政、经济、法制等 1、新闻评论学的内容:它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新闻评论的特性、功能、运用,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发展,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种评论体裁的不同特点等。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评论相对于事实报导的优势: A、更为深刻。信息的层次深、说道理有智慧,反映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规律、原则。 B、更为明确。评论的意见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态度明朗 C、独特。追求个性化,包含个人的感情、见解、看法,有个人特点,不求同,但求异,提供个人独特的视角。 D、概括性强。作为一种意见信息,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观点比较抽象,具宏观性。 4、评论与报导的关系(二者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报道是主体、基础,评论是旗帜、灵魂。) 区别: 报导 内容:客观事实的真相,强调受众对事实的理解、认知 方式:通过记叙讲清事实,用细节表达情感、意见 目的:传播信息、满足未知 情感:中立、客观,将意见和观点隐藏于报导之中 思想:平和、稳定、含蓄的 深度:表层事实 评论 内容:基于事实的分析、评价、议论,强调对事实背后的原理、规律的发掘 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采用概念、判断等逻辑方式,形成意见 目的:使新闻的内在思想得以引申、升华、引导YU论,弄清本质 情感:干脆、直接、酣畅淋漓 思想:立意高、视角奇、观点新 深度:触及思想、制度本质 联系:A、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深化普及 B、作为新闻体裁,二者都要求客观、公允、有的放夭 C、二者都是新闻媒体宣传报导的主要形式 D、都必须讲求新闻性、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

论新媒体背景下,尤其以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 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 注目,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欲望,刺激了网民们的评论欲望,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 网络评论以崭新的、革命性的方式出现,网络上不乏真知灼见,更不乏观点激荡,再加上简单、随性的评论形式,对传统的新闻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的发育,是一种技术进步。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则远远不止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多元的观点表达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冲击,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为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具体说来,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出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章,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暂时放弃那些精确的定义,那么,我想说,新闻评论无非是针对新闻,表明观点。这是两层含义,其中就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律及其相应要求:即,第一,要符合用文字来表达观点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第二,要符合新闻传播和接受规律。下面分别来说。 一、表达观点的规律和要求? ? 1.观点的集中与思考的集中 集中的反面是分散。初学者一般出现最多的问题,正是观点的分散。观点和与观点相关的材料呈分散状态,一篇评论读后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似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更有甚者,往往使人不知所云或不得要领。 一篇评论,或数百字,或上千字,从头到尾,持续地、坚定不移地表达一个观点,而不是不相关联、不相统属的多个观点,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它是写作训练养成的能力,既是一种思考能力,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观察的分散,正是思维的分散造成的分散。写作中的人,思想是活动着的,写作行为本身,也在不断触发、展开着思想。一个新闻事物,可以触发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思考,也会自动地连结作者记忆中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的思想材料,比如相关的事件与观点。这是初学者写作时容易“散”的一般性心理基础。 而写作训练养成的经验,这时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做出选择和判断:选择“涌上心头”的其中一个观点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想材料。这里相关性判断就是一个严格的把关程序,不相关的或相关度不高的,就要坚决“忍痛割爱”。如果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支持和论证那个观点,就自然实现了观点的“集中”。当然,除了那个主要的观点,文章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可能出现其他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和那个主要的观点之间,一定应该是有上下统属、支撑关系的,而不是平列的,不相统属的。 观点的集中,其实表现为作者在某一个方向、某一点上的持续、连贯的思考能力。一些初学者的评论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在多个平列的点之间跳跃,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持续、连贯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有在集中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思维的集中,一方面体现为思维的连贯,另一方面体现为表达的连贯——即句子、段落关系的连贯。对于自己写下来的文字,不妨做一下审视:哪句挨着哪句为什么这一句接那一句上一段与下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或者是推论的关系;或者是引申的关系;或者是解释的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相互支撑,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总之要有确定的关系,有可以理解的,并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关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这样揣摩。有了这样对句子、段落关系的审视意识,写评论时的思维和表达也就会自觉地集中,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人们往往说到的“线索”就在这种句子、段落的关系中。有了某种确定的、可以理解的关系,一篇文章就是线索清晰的;没有这样的关系,人们实际上就找不到线索。而线索,正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和读者一起引向作者论点的引导标志。 2.如何实现观点明确 观点的明确,要在结构和语言两个层面上实现。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对新闻评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主体、受众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参与方式、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多样。新闻评论本身更加多元化、对新闻甚至社会发展本身也产生了更大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微博、新闻评论 【正文】新浪2012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注册数量超过5.03亿,同比增长73%。而这其中有75%来自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媒体的发展。如今,微博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的主阵地,无论是早期的“郭美美事件”,还是近来的“表哥”、“雅安地震”,微博都扮演了核心的舆论阵地角色。凭借广发网友的热情参与,微博几乎影响和左右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广大意见领袖和身后的网友成为了推动这些新闻事件发展和发生的主体。正是因为对各种重大社会新闻的影响力,使得新媒体以其自身的自媒体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新闻评论环节。在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主体、受众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参与方式、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多样。新闻评论本身更加多元化、对新闻甚至社会发展本身也产生了更大影响。 一、从微博参与新闻评论的方式来看:更加的碎片化、分众化、双向化、多重化。微博每条信息的字数在140 个字以内,网友通过微博浏览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简单的几句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观点、这种评论可能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进行表述。观点亦呈现多元化,信息明显碎片化。传播及时迅速,评论形成之后其他人同时又可以进行二次评论。进行双向化、多重化评论。从参与方式来看,更加灵活多样、随时随地。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的局限。反观新闻网站的新闻一般篇幅比较长,信息量较大,网友阅读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网友发表评论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博用户发布新闻评论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全天候、随时随地的参与! 二、从传播主体和受众来看:参与者和受众多元化、平民化、全民化、模糊化。传统的新闻评论主要由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完成。要求专业素质和专业背景。准入门槛较高,传播主体和受众身份特征明确,是典型的“你说我听”的形式。但是,进入微博时代以来,微博参与门槛较低,传播速度快,全民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段文字对发生了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再也没有专业背景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把关体制就能随时随地的发表评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评论主题直接表达其对新闻信息意见的判断活动 新闻评论的特性 1基于专业学术评论之特性:①以新闻信息为评论对象(根本特性)②公共性新闻评论的对象选题是公共事务,是评论主体对以人为中心的公共事务发表的意见③时效性这是新闻评论在传播层面多表现出的特性也是评论对象特性的必然要求④传播的有效率性有用最少的时间空间和物力,明确传播,受众理解接受有用的意见信息,这是由接受者和媒介特点决定的。2基于新闻报道比较之特性:①传播内容不同: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传播评论意见②传播目的不同:新闻报道引导受众想什么;新闻评论引导受众怎么想③传播追求不同:新闻报道追求真实性;新闻评论朱秋真理性即观点评价④表达方式不同:新闻报道是客观叙述;新闻评论是逻辑判断。 优质新闻评论的维度 1坚持表达社会良知,公众利益,和建设性的评论为终极目的,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向好。2评论对立公正,坚持真理,理性,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3评论对象关于公共利益不得涉及个人隐私4评论的新闻事实应该是真实的5选题赋予评论价值且源于评论对象6观点新颖独特深刻论证严谨以理服人7表达平易简明收受效益高8从媒介特点出发,充分有效利用相关元素,以评论形态赋予个性。 新闻评论主体的特征:在终极意义上,不是个人主体而是法人主体新闻评论主题是某种力量阶级阶层组织等的“代言人”。 新闻评论者的修养: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追求真理的信念勇气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赋予热情和激情。2勤于思考和实践,善于发现形成敏锐的洞察力3系统化的相关知识(事实、原理、技能、人际知识)4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5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①宏观:哲学逻辑学②中观:一般科学理论③微观:专门的科学理论6树立正直法律观念7精通新闻评论义务,构建新闻评论范型(体裁,立意,选题,语言)8用于应对挫折孤独痛苦。新闻评论对象特性:新闻信息与其所依附的实体,并不构成必然的永恒的关系,只有当实体的某方面属性在特定的时空下成为新闻信息时,才成为新闻评论的对象。 新闻评论选题的辨析:1选题:确定新闻评论的评论角度2评论对象3论点观点判断4标题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影响人数的多少,空间范围的大小,时间长短,实际利益的强度。2新颖性:非常态变动的,受众未知或不可能深知的,别人未论及的。3冲突性:可能或已经出现两种以上的判断,且与其他人的相冲突。4接近性(利益情感空间):媒体地域范围内感兴趣的论题,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因素特征。5迫切性6符合媒体定位7与评论主体的学识能力匹配8论题蕴含于新闻信息中而非臆想9传播媒介承载能力。 基于人与对象关系之选题类型:1事实性:有关对象自身属性的选题2价值型:有关对象与人的关系的选题3综合性:结合两者,但选题必须相关。 立论的要求:1求真,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揭示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或先进的价值关系2求新,新闻评论的论点不同于普通的观点或流行的观点3求深,挖掘新闻评论对象本质的规律与价值关系4求远,对评论对象未来趋势的揭示。 标题的要求:1标题应与评论内容和风格相符2追求所表达信息的确定性3用最少的符号传达新闻评论的核心内容4具有吸引力(受关注的对象,问题,新颖,故意含蓄,幽默醒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是用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真是命题确定另一个新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直接、间接、事实、理论) 论据的要求:1没有争议2与论点相关3可靠4新鲜 论证的方式:1立论:直接论证2驳论:揭露他人的谬误。反驳方法:1反驳论点:直接间接2反驳论据3反驳论证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评论

今传媒 2012年第1期新兴传媒 94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评论 陈帅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文本样式的出现推动了传媒的变革,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网络成为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网络新闻评论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网站的旗帜性、标志性板块。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以及表现形式、特点、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94-02 收稿日期:2011-10-26 作者简介:陈帅,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自2010年以来,微博的诞生以及被广泛运用,更促进 了传媒的变革。人们不再仅仅担任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广泛参与到信息传播的每个过程。在新媒体背景下,网民通过“围观”、“跟帖”、“转帖”、“转发”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而逐渐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这一文本的主要形式。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在网络媒体上,一篇完整的文章才能算作是网络新闻评论,而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不成文的言论[1]。综合以上观念,网络新闻评论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根据这一定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只要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思想性、评价性,都属于网络新闻评论。按照网络新闻评论的参与者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现形式,即: 第一,网络媒介本身是就某一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发表评价性意见的文体;是由“网络媒介编辑、记者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或变动的事实在新闻网页上所设的言论专栏里发表发布的署名评论。它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媒介新闻评论的观点,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网友说话》等栏目”[2]。 第二,网站特约评论员就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发表的分析和评论。指的是针对某一突发新闻事件或公众最近关心的某一话题,网络媒介邀请相关专家、名人等发表的分析性、评论性意见。相对于网络媒介本身的新闻评论,其具有较强的不定时性,随机性。 第三,网民在论坛上发表的评论性意见、看法。互联网上的各个网站为网民们开设论坛模块,目的是方便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换意见。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评论性意见、看法,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通过以上三种表现形式,无论是网络编辑、特邀评论员还是网民都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同样具有传统新闻评论的特点,即新闻性、政治性、群众参与性、社会责任担当性、反应社会舆论性等。但基于网络媒介传播的新闻评论同样具有独特性。 (一)评论话题的时效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话题是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新闻,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评论播报之间的时间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越强。杜骏飞教授在《网络新闻学》一书中的提到网络新闻的全时性,他提出“全时新闻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快速发布(以秒为单位),高频度更新(以分为单位),重复,综合(主题链接)和移动(超文本阅读),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接受更具有纵深性和历史感”[3]。网络新闻的全时性,为网络新闻评论的无时不评提供了可能。 (二)传播模式的连续动态性 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属于定时的、静态的,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针对某一新闻或社会问题,网民之间发表、交换各自的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流网。在网络论坛上,某用户就一个问题发表评论,其他的网民也参与其中,相互之间形成了即时聊天的模式。每当有新的评论出现,网络论坛就会提醒该用户,为网民之间进行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该问题的看法、评论呈现连续性、动态性。 (三)信息交换的交互性 瑞菲里第一次提出交互性的概念,指的是:“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4]。互联网形成了用户交流网,网民在参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送者。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相比,更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们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立场,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拉近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4038930.html,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作者:伍红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8期 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产业重要的一环,但随着新技术支持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专业 的报刊新闻评论及电视新闻评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不断创新以适应多元的受众需求。 关键词:多样性;大众评论;超链接 1 新闻评论的要素 自第一份便士报问世以来,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报业集团的整合都促进了当代报业的形成。报纸出现之初,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分享最新的事件与现象。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有两种说法:第一,它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影响实践的一种文体。第二,它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他们都强调以新闻事件、事实为对象发表意见、言论,这表明新闻评论需要有自身的态度、立场,具有时效性。新闻评论包括以下五种形式:第一,社论:包括专论、编辑部文章等。社论是规格最高的评论,代表编辑部的观点。第二,本报评论员文章:包括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等,规格次于社论。第三,短评:代表编辑部意见的短篇评论。第四,编后记和编者按:是编辑为新闻报道或文章加的说明或批注。第五,专栏评论:一般署作者名字,形式活泼,体现作者风格。 新闻评论由以前在纸媒及电视媒体上呈现的专业化姿态,变成信息化时代多样呈现,不仅是其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深度评论、系列整合评论、网友一句话式评论等等;在参与评论的人员构成,也打破了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藩篱,大众通过移动设备随时参与新闻评论,甚至开设“一言堂”,建立博客、独立网站等发表自己或转载与自身意见相似的新闻评论,这导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并且大众的参与又反过来促使专业新闻人员不得不关注民众态度,进而促使大众评论更加踊跃。 2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报刊、移动电视、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伴随着数字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受众参与广泛的特征吸引传统媒体介入。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新媒体这一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媒体托拉斯的门户网站。例如,腾讯、新浪、搜狐等,其讯息的焦点一定是新闻,在新闻中也普遍开设“评论”,伴随着“无纸化”阅读的热潮,纸媒也开辟电子版。例如,《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在传统纸媒的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3T14:10:56.837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9期作者:何炯枚 [导读] 在信息日益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新媒体也开始蓬勃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媒体时代。 摘要:在信息日益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新媒体也开始蓬勃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评论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在新闻共享、新闻共论上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和创新。但是,在网络新闻评论日益兴起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不足。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入手,就网络新闻概念、网络新闻评论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最后就其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新闻评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论谈、贴吧等新媒体均产自于这个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新媒体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从事新闻传播业的人员应更加适应行业规则和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更多的媒体责任,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 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网络评论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发布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型网络新闻评论更加注重让网民自己表达自己,满足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也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公开的交流场所,各种不同的观点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互相交流和融合。同时,拥有参与感也是网民愈发青睐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原因之一。网民通过网络评论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的实现了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笔者看来,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个体或组织在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上自由的发表个人的意见,表达个人的观点,提出个人的建议的行为。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分析 (一)传播时效性 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迅速,自然造成公众对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的重视,体现为准确及时、快速反应。在这样一个快速化信息时代,如果失去了时效性,也就等同于失去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如此一来,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其引导舆论的能力。因此,各大新闻网站都将新闻的时效性看作最关键的领域,在这上面苦下功夫,几乎在一篇报道发布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新闻评论就铺天盖地的袭来。 (二)关注热点性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有着吸引大众眼球,引发社会关注度的作用,不管是财经、科技、体育,还是娱乐、文化等,新闻类型总是丰富多样。网络新闻工作者和自媒体等群体对时事新闻更是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中抓重点,找关键,关注热点问题,报道人民所关心的事情。这就能有效的引导社会公民关注热点问题,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时事,人人讨论时事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讨论广泛性 新闻评论分析的一大特色就是大众参与。微时代新闻评论方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仅为评论员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也为新生代新闻评论主体的增多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如此一来,媒体独占新闻领域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新闻的评论主体不再单一化,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具有广泛性。 (四)信息交互性 在网络媒体矩阵中,每个个体和网络机构不仅都是信息的接收点,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点。如此一来,每个人都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备来实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新时代下,新网民对网络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听歌阅读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心灵沟通的追求,对参与的强烈渴望上。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不足之处 (一)对受众留言的反馈及双向互动不足 虽然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便捷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的单向模式,但新闻发布者对于受众的跟贴或留言,反馈却很少。所以,评论网站应该建立健全的互动机制,为受众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渠道以实现受众与评议员的双向互动。但就当前来看,大多网站都有留言功能,而并无实际的交流互动,及时与网友进行互动,积极解决网友的疑惑。 (二)为了引起社会关注而扭曲甚至捏造事实 新闻的时效性又要求网评文章必须快速对新闻事件作出回应,如此一来,新闻发布者不得不在可能还没完全弄清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强行发出新闻评论。其中不乏部分新闻发布者为引起社会关注度而恶意扭曲甚至捏造事实,把事件报道的面目全非。待事件真相大白时,新闻网站又将重新发布文章,推翻之前的所有评论,而新闻的不断自我否定会危害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造成公民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影响其影响力。 (三)语言缺乏理性,主观臆断性话语引发网络群体极化 太过偏执的评论会危害社会健康,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是网民,网络千变万化,网民也鱼龙混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仗着网络评论的隐私设置,肆意发表欠理智思考的评论内容,主管臆断、口无遮拦,都表明其已经失去了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对新媒体网络评论的环境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促进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建议 针对网络新闻评论出现的问题,新闻传播平台应以问题导向,落到实处。 (一)畅通反馈渠道,实现受众和评论作者的双向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反馈渠道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功能,寻找新方法,开拓新境界是每一个网络新闻评论网站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新闻评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网络评论的监管力度 监察机构是每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隐匿的特点,网民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可以“畅所欲言”,导致了网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互动式演变

新闻实践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下 受众和提升效益,以名人效应特设的新闻策划平台,也值得分析、借鉴。 1.单项新闻策划模式:即新闻工作室的功能限于新闻发现、制作和策划,全力实现新闻传播的轰动效应。回眸凤凰卫视、CCTV 的拓展身影,无论是工作室的初始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单项策划始终都是媒体的一个“看家”本事。即便部门独立核算或制播分离,进行“两个效益”的全景策划,也要把单项策划的招数采纳其中。 2.独立核算模式:实际将新闻和经营合成一体,以年为单位大略测算出该新闻工作室吸引广告的能力和数量,计算出总体的投入和产出,媒体应得多少利润,新闻工作室的记者编辑应有多少 薪金,从而测算出“新闻人商品价格”,即名记者、名编辑的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建立这一模式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新闻人随着改革的深化,也会有表现个人价值的货币额度。在韩日世界杯时,曾写了一本《我与米卢零距离》的女记者李响,当时她从《足球》“转会”《体坛周报》,据说是高薪跳槽的。莫论这一事件是否属于特例,亦不管她最后真正得到多少酬金,双方最终毕竟成功交割。这一事件给人以启迪:职业新闻人会和职业经理人一样,本身会成为商品,具有自己的商品价值和价格。 3.制刊分离模式:即仿照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成功做法,新闻工作室可将一部分“专题新闻”的采集、版 面的制作,与报刊出版相分离。即由新闻工作室之外的撰稿人、制作人根据媒体的需要,去投标定项;按照有关报道方针,采集新闻,制成成品,按质论价。这可以使媒体进一步节约成本,增强竞争力。 新闻工作室从初步的尝试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多年风雨洗礼和艰难历练,从架构、功能到工作模式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这块璞玉被精心雕琢后,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耿伟:《平面媒体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热辣辣的新闻工作室》,《新闻传播》,2003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互动式演变 ● 张 璐 新 闻评论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衍生新的特点和趋势,经历了从报刊 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多媒体合作和跨媒体竞争,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彰显着自身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竞争优势。在进入到全媒体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更是从最初的文人圣殿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上的短评,电视节目中的激烈争辩,报纸上的社论专栏,无一不是在呈现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形态。 评论“源头”从官方到民间的融合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道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能称其为新闻评论。在最早的新闻评论中,评论由头一般来自报纸中的新闻。社会中的某一事件经过报道后,引起大家关注,接着便开始有社会人士或报社编辑进行评论,反映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如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首先通过《深圳特区报》3月26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出来。这一新闻被刊登后,香港、台湾、澳门、东南亚和西方通讯社等就此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这一阶段的评论,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于新闻信息出口需要进行把关和控制,所以新闻评论往往需要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发出后,才能刊发。目前我国的新闻评论,虽然很多也会依托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上,但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新闻评论也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宽松,新闻评论的空间越来越大。如2006年发生的对“虐猫事件”的集体围观,便是典型的从下而上引发的讨论。 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型新闻评论 在最初的新闻评论过程中,由于媒体渠道的限制,能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极少,而出现在电视和广播中的“专家评论”,也更多是邀请较为出名的社会名人或大学教授,普通观众的参与度较弱。进入全新媒体环境后,新闻评论的参与主体更为多样,且具有互动性。 报纸的评论版面往往是新闻评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报纸上发言的人群多为知识水平高、阅历丰富且具有相应学理性的一些学者、媒体人,他们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性文章,往往代表较为主流的态度和意见,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事实背景分析透彻。报纸对稿件质量的高要求限制了在这一渠道上发声的人群,普通群众参与的难度较大。如在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评论从社会的人性、道德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评析,这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显然较难。 电视媒体上开展的新闻评论同报纸相比,更具有视觉性和互动性。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热议的“范跑跑事件”,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态度,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其评析的逻辑也不同。当年凤凰卫视的节目《一虎一席谈》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