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国消费社会的构建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9】【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l】[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12】汉宝德:《生活的触击——文化转型中的传统与现代》,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8页。

【责任编辑:李军】

信息技术与

中国消费社会的构建

■张苏

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双重构建是21世纪的主流发展模式,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竞争的特征是“消费网络控制生产”。优先发展核心信息技术(Ic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终端市场连接的生产信息系统和销售网络,对于中国在建设消费社会过程中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消费社会;消费网络控制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4—518X(2006)10一0018一03

张苏(1974一),男,湖南华容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工学博士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发展战略研究室讲师。(北京100871)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双重特征:一是信息技术成为重要推进力,一是整个生产的过程越来越体现为制造消费的过程。前一个特征与信息社会有关,后一个特征与消费社会有关。21世纪世界经济正是朝着这两个维度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竞争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消费社会?这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消费、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8砑丽

按照凯恩斯国民收入方程【Y=c+I+G+(Ex—IM),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采购;Ex:出口;IM:进口】,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由人的消费需求推动的。该方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需求方程:c是个人的消费需求,I是企业的投资需求,G是政府的采购需求,(Ex—IM)是国外作为一个整体对核算国的净需求。这些需求归根结底是人的内在消费需求。工业革命以来,世界重要产业已有五次明显更替: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石油、重化工、电力工业;汽车产业;IT产业。前四次产业革命逐次解决了人类穿衣、制造耐用生产工具、照明、体力换机械力、交通等需求,第五次产业革命解决人类对信息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开始、80年代成为世界性主题的信息技术革命即是响应这一需求产生的。

信息消费需求外化为一种“社会连通”现象。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工作岗位、知识的应用和经济增长将倾向于那些高度连通的国家,那些最网络化和带宽总量最大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发现他们很容易积聚、配置和共享知识,以设计、发明、制造、销售、提供服务、沟通和教育娱乐。如今,连通就是生产力”…。

个人的信息需求、社会的连通需求是靠信息技术实现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的改变了世界。其中两项技术发明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第一项是以集成电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集信息处理、存储、传输功能于一个小小的芯片,极大地降低了人类生产工具的成本和体积。这为个人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个人价值、跨国公司将自己的生产系统在国外进行复制提供了方便。第二项是通讯技术。它与前一项技术融合,不仅使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可以写入芯片,还可以在瞬间以极低成本传送到世界各地,这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Dicken(2003)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使得原本需要在一个空间进行的生产活动不再需要集聚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可以“分割”成很多细微的部分在全球各地生产,在空问分布上形成一个生产网络心1,也为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生产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世界各国各民族交往,在根本上是信息技术推动的。

二、21世纪主流发展模式: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双重构建

2l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构建信息社会。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年12日

信息技术与中国消费社会的构建

11日)总结出信息社会应达到的lo个国际标准:(1)连接所有村庄,并建立社区接人点;(2)连接所有大学、学院、中学和小学;(3)连接所有科研中心;(4)连接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邮局和档案馆;(5)连接所有医疗中心和医院;(6)连接所有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并建立网站和电子邮件地址;(7)根据国情,调整所有中小学课程,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8)确保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电视和广播服务;(9)鼓励内容开发并创造技术条件,使世界上所有语言均能在因特网上得到体现和使用;(10)确保世界一半以上的居民在可及范围内获得信息通信技术。这些标准本身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达到这些标准也意味着新的以信息为核心的文明形态将取代以能源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形态,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另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以消费为生活风格重心的新团体的出现标志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正逐步告别以生产为主要发展动力、以创造财富为旨归的物质匮乏时代而进入以消费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完善个性发展的物质富裕时代|31。两个时代的经济区别可以利用凯恩斯国民收入方程进行说明。在以生产为主轴的生产社会中,物质匮乏成为当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个人消费C被置于企业投资I的附庸地位,克勤克俭、禁欲苦行成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41。政府购买G也是围绕着满足社会基本需求进行的公共支出。(Ex—IM)中体现的国际贸易也是围绕国民生活需求展开的。15世纪一19世纪初叶全球基本处于物质匮乏时代,经济生活是围绕着生活必需品展开的,这是生产社会的初期。19世纪初叶~20世纪50年代全球基本属于生产时代。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民收入方程中个人消费C和企业投资I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C不再是I的附庸,而是反过来,企业投资I越来越依赖于个人消费c,这种转变即是“整个生产的过程就是制造消费的过程,消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生产是围绕着满足个人日新月异的非基本需求类消费展开的:基本需求品日益丰裕以后,一方面出现产品结构过剩;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引领生活风尚,消费者通过无止境的?肖费也在积极地进行个性建构…14】,这使得追求商机的企业发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重要,而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动态也越来越难,于是先进的技术、多样化的生产设备日益被吸引到满足消费时尚上来。消费者在生产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导致了“消费控制生产”的新现象。以沃尔玛公司为例进行说明。2004年沃尔玛被评为世界第一号跨国公司。沃尔玛公司构建了巨大的消费者网络:沃尔玛现在在全世界有3000多个连锁店,年销售额高达1000多亿美元,进入沃尔玛就等于进入了全球销售网络。这一销售网络开始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结构。沃尔玛的市场网络对生产开始产生控制力。第一步是价格控制:凭借控制市场的筹码要求生产者尽力压低价格,否则不予上架。这种价格控制使得沃尔玛可以实行每天低价的策略,这又进一步巩固了沃尔玛的市场地位。第二步是产品品牌控制。沃尔玛开始要求厂家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才能上架。第三步是对产品定义,完全控制生产方式。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技术的神秘性越来越小,只要有产品定义,组织一般的厂家即可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沃尔玛比传统生产者离消费者距离更近,这一优势转变成对生产系统的控制力。利用消费网络控制生产是2l世纪消费社会、信息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种新型的、重要的竞争模式。沃尔玛的例子生动体现了在消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的生产性质。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中国消费社会

把握消费社会的特征、促进中国经济在消费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充分重视如下两点:

第一,优先发展核心信息技术——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IC)技术,是自主生产消费社会最大宗消费品的基础。集成电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5J。Ic技术不断地创造经济增长引擎并逐步成为最大宗消费品的核心部件。以Ic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引擎有:1975年一1984年的国防工作站,1985年一1995年的中小型PC机。1996年一2005年的Pc、网络通讯设备,2006年以后的以人为本的消费类电子产品。IC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消费品。Ic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了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将电子系统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感受运动、光、声、热、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号,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子系统可以认识的电信号,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产生全新的多样化消费品。Ic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可开发出DNA芯片,能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包含有多达10万种DNA基因片段。利用这种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芯片可以在极快的时间内检测或发现遗传基因的变化等情况。DNA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包含有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DNA芯片的作用巨大,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基因学研究、生物医学等,而且随着DNA芯片的发展还将形成微电子生物信息系统,将广泛应用到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时,生物芯片将像今天的Ic芯片一样无处不在,由此可预计Ic一生物技术结合将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引擎。【51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的集成电路生产厂的总产能不足国内市场总需求的30%。生产增长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增长,未来需求缺口仍将继续扩大,由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因而重点整机(如电视机、PC、手机等)所用的芯片,尤其是核心芯片,绝大部分要依靠进口。【61提高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增加R&D投入,还需要选择好的R&D组织模式。组建中国Ic产业产前(即竞争前)研发联盟,对于提高中国Ic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将为中国自主供应消费社会最大宗产品提供重要帮助。

第二,充分重视“消费控制生产”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终端市场连接的生产信息系统和销售网络。消费社会消费者心理动态对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把握消费者动态的能力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终端市场连接的生产信息系统是企业构建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沃尔玛的经验值得借鉴。沃尔玛1987年建立起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将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国家的连锁店、产品配送中心联系起来,加快了决策传达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提高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公司总部与全球各家分店和各个供应商通过共同的电脑系统进行联系。它们有相同的补货系统、相同的EDI条形码系统、相同的库存管理系统、相同的会员管理系统、相同的收银系统。这样的系统能从一家商店了解全世界的商店的资料。这样详实的数据使生产商能细致地了解哪些规格、哪些颜色的产品好销等等消费者心理动态,然后按照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中国企业加强构建全球销售网络也是中国在建设消费社会过程中不断加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按照wT0协议,中国于2005年取消对零售市场的一切限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塔斯科、伊藤洋华堂、欧尚等众多跨国零售巨头已经在中国建立起大规模销售网络,这些市场网络极有可能导致消费对生产的控制(比如前文提及的沃尔玛规定生产厂家的生产标准、品牌,等等),中国企业应该尽快投入到构建全国乃至全球销售网络中,政府也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和扶持。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卡里奥尼.澳大利亚的策略一面对信息社会[M】.CIAPR.2004.

[2】张苏.论新国际分工[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

【3】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4).

【4】郑红娥.消费社会理论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6,(7).

(5】王阳元.王阳元文集(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

【6】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微电子强国》咨询课题组.关于建设微电子强国的建议【R】.2006.

[7】王阳元,张苏,丁伟,王永文.集成电路产业呼唤产前联盟[N】.经济日报,2006—4一18.

【8】王阳元,张苏,王永文,丁伟.企业应建立产前联手研发机制[N】.光明日报,2005一12—9.

【责任编辑:李军】

信息技术与中国消费社会的构建

作者:张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发展战略研究室,北京,100871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10)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帕特里克·卡里奥尼澳大利亚的策略-面对信息社会 2004

2.张苏论新国际分工 2005

3.郑红娥消费社会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哲学动态 2006(04)

4.郑红娥消费社会理论反思[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6(07)

5.王阳元王阳元文集 2006

6.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微电子强国》咨询课题组关于建设微电子强国的建议 2006

7.王阳元.张苏.丁伟.王永文集成电路产业呼唤产前联盟 2006

8.王阳元.张苏.王永文.丁伟企业应建立产前联手研发机制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徐健作为消费品的建筑——消费时代的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研究2006

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物品使用和消耗,消费活动就开始了,“消费”含义的转变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到来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消费文化不是消费社会之前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是消费时代的派生物。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消费文化已经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渗透在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中。

本文对消费时代背景下的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的研究,目的在于以消费文化理论视野对一种具体类型的建筑进行研究,探讨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建筑被消费的本质,进而获得读取消费时代背景下当代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解码。

从时尚品牌专卖店的发展历史与消费时代的划分来看,时尚品牌专卖店与消费时代密不可分,并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是消费时代建筑特征的具体化。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在作为城市界面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传达差异性的主题,而形成差异性主题的策略就是“时尚”和“品牌”。根据消费文化的“时尚”理论,以日本东京表参道地区的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为索引的研究,认为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的时尚要素具体体现为空间消费(购买一段空间体验)和文化消费(在空间中消费品牌文化或其他文化),即反映了建筑被消费了什么,并作为解读当代特征的解码。根据消费时代“品牌”的意义,以普拉达品牌为样本的研究,认为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通过商品的陈列方式、多功能空间、科技系统实现将品牌专卖店作为一种媒体,成为消费者感官的延伸和本身成为一种符号,即反映了建筑如何被消费。

中国当前总体还处于前消费时代,但部分发达城市已经进入了后消费时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巨大的市场,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专卖店建设将集中在发达的城市中,并在数量和规模上日益增大,影响城市格局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当代时尚品牌专卖店无疑是城市界面的重要构成和城市居民感受、解读城市的重要媒体。

2.学位论文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2007

世纪之交,风云激荡,社会发生着重大变化:正由旧全球化时代转向新全球化时代,由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如何从理论上解答这些转变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以西方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为直接剖析对象,立足于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构。

鲍德里亚前期思想总体上试图努力走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同时,又不断地改造和调整这条路线。他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读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的同时,又认为很多新的现象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界。必须用一种新路径、新理论——符号化理论——来解释这些新现象,但是鲍德里亚不是用这种新的途径和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来弥补其“不足”。可是他在用这种新路径、新理论来剖析现代社会时越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错误”的,结果走向了与其完全决裂的道路,并进而与现代社会包括自己彻底决裂,走向了历史终结和虚无主义,这就是其后期思想。从理论逻辑上说,其后期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消费社会的到来为符号解释路径打开了入口,这是其后期思想的前奏。他认为社会由生产社会转向了消费社会,这是其引入符号路径的现实条件,也是其“背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入口。既然是消费社会,那么如何刺激、引导和创造消费就成了第一要务,要刺激、引导和创造消费就要对物进行符号编码。其次,符号编码创造并实现着等级、个性和差异,再加上广告传媒的作用,符号实现了对社会的彻底统治。鲍德里亚通过这两步把符号推向了社会场景的中心。但是鲍德里亚引入符号理论的初衷是建立一个解释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而结果却沦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同谋。因此,他要竭力走出这种符号统治的境地,打破符号的牢笼。这正是其下面两步的所要完成的任务。再次,“象征交换”——鲍德里亚走出符号统治的路径。引入象征交换是其走出符号统治的理论探索和尝试。他希望通过这种反理性、反生产、反政治经济学的持续的、互惠的和可逆的交换性的交换的引入能为符号禁锢的当代社会找到出路。然而,这种努力使他更加失望,走出符号统治的努力却恰恰更加精细地证明了符号之网对社会的操纵——社会是电子符码的意象。最后,电子符号导致了超真实世界的产生和真实世界的消亡。鲍德里亚认为所有的电子符号都是无差别的“0”和“1”的复合物,所有事物都是同一类电子符码的意象,因此所有事物之间的界限都不再存在,都处在“超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其他任何事物)、“超领域”(一切领域都是其他任何领域)的“内爆”(事物打破自身的疆界)状态,现代性、辩证法、他者等等一切事物,以及整个社会、历史正在这种内爆中坍塌和终结,一切都正化为虚无。

通观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其后期思想的核心是社会符号化问题。其一,符号是其理论的切入点;其二,符号是其理论演变的基础。对符号本身理解和建构的变化是其整个理论体系演变的内在根据,其理论的演化就是符号自身的演化。因此,把握其理论体系中符号的演变是把握其整体思想的根本和途径;其三,符号的介入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偏离、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并彻底陷入虚无主义打开了大门;其四,媒介批判是鲍德里亚分析当代社会的重要视角,而符号学批判是其媒介批判的根基,从符号学出发才能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其媒介思想。社会符号化问题也是个重

同和社会认同的需要。

对于社会符号化问题,鲍德里亚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剖析,这些剖析既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又包含着致命的缺陷。就符号化的现实根基而言,鲍德里亚虽然看到了生产社会是消费社会的根基,生产是消费的前提,但是这只是就生产社会是导致消费社会的前提原因的角度而言的。因此,在他得出消费社会的结论后,尽管生产仍然存在,但其地位、作用已经被他完全抛弃。也就是说,在鲍德里亚的视野中,生产社会在生产了消费社会后就“功成身退”了.就符号学方法的运用而言,鲍德里亚找到了一个分析当今社会的新的视角,对于深刻透视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理论失去了生产社会和生产的根基,谁来编码?怎么编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其符号学基础上的理论谋划又不能不成为一场在没有底版的舞台上演绎的一场精彩的舞蹈。就技术媒介形式的作用而言,鲍德里亚看到了技术媒介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因此,他非常重视从媒介形式的角度剖析社会。但是他把这种作用夸大了,把媒介形式视为社会变化的最终源泉和决定力量。就拜物教而言,他揭示了符号拜物教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把这种拜物教视为合理的存在,而没有看到它只不过是人自身发展中的一种状态或阶段而已,从而自己也沦为了这种拜物教的附属品。总之,其理论光芒成就了其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领域中的教父地位,但其缺陷也必定使其理论沦为无根的漂泊的新文化观,他本人也陷入找不到出路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境地。

作为一个彻底的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理论的反现代主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理论在反大写理性、大写主体性的同时,他和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相同的是都看到了“主体际问题”——现代主义的盲区,不同的是他认为主体际问题是通过符号编码的意义区别体系解决的(哈贝马斯是通过设定理想的语言环境下的交往、卡尔那普通过坚持物理主义语言远高于私人语言、拉卡托斯通过提倡科学纲领方法论来解决主体际问题)。

对于社会符号问题,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没有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符号学理论。但是,他对个别符号(货币、语言)的分析已经明晰地展现出了他的符号学理论的原则、结构、主线和轮廓:符号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演变的,劳动实践是其根基、基础,是其立足之地。任何脱离这种根基的企图都会把符号推向歧途和神秘。符号产生于、服务于、被规约于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出发理解符号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和路径。

但是,当今时代和马克思那个时代毕竟有很大不同,从某个角度说,今天是一个符号化社会,如何理解当今的符号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科学、深刻地把握当今社会。如何把马克思对个别符号的分析的特殊推向一般,也就是让马克思在具体领域(货币、语言)的符号学思想在新的时代出场,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了把马克思符号学思想推向当代,笔者竭力试图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重建符号化理论。交往实践是马克思实践观在新全球化时代的出场形态,同时又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智慧和长处。站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能够把鲍德里亚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优势纳入近来,而且能把马克思的个别符号理论推向一般。

和过去的符号化理论相比,笔者把在交往实践基础上重构的符号化理论姑且称为“广义符号化”理论。这种理论立足于“主体——客体——主体

”的新理性观之上,以交往实践为基础。

3.学位论文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2006

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扩张是20世纪以来世界最为瞩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是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导致文化转向的结果,标志着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文化的产生和一种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大众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本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大众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中生长、发展和扩张的,它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及其表征。

从文化发展上讲,文化并不具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恒定的内容和价值,它实际上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幻和发展而不断充实、改变着自己的疆域。从文化概念演进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内涵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高雅走向通俗,从狭隘走向宽泛,从神圣的领地走向日常生活,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演进的结果。而从社会发展上讲,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和具有现代特征的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大众的出现表明了社会性质以及人们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时也引起社会结构、价值结构和人性结构的变化。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中最广泛、最丰富和最普及的文化形式,从来没有像其他文化形态那样,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产、技术、都市、媒介、消费、日常生活等等直接而广泛的联系,因此大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科学技术现象、都市世俗化现象、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消费现象等等。它交融了现代社会中许多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成为了各种现代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任何文化形态的产生及其性质都是与传播方式分不开的,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正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现代大众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相应的文化出现,而大众文化就是以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生产方式、存在方式和接受方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艺术,从而改写了文化艺术的特征。大众媒介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到处扩张,表现了强大的文化聚合力,成为社会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和大众文化的普及性,也将越来越多的大众都结合进公共领域中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众对于文化的参与性

,表明了文化的民主性。而在大众媒介中体现的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和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改变了人们感知、体验世界的方式和内在的心理经验,塑造了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现代都市和大众文化都是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如果说现代都市的产生是由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导致的现代性在物质和现实层面上展开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就是现代性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演绎。都市对于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大众文化只有在现代都市中才能滋生和发展。大众文化包含了都市文化的主要特性和秘密,因而就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形态,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主要的展开形式。大众文化成为都市大众消遣的主要文化形式,切合了现代都市人心理特点,是都市生活方式、都市心态和都市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和表征。决定大众文化发展和扩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都市文化产业的崛起。都市作为经济发达的地方必然也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地方,都市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基础和保障,支撑着文化产业复杂的部门和系统。因此,文化产业必然与都市背景休戚相关,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文化的意义也在于此。后工业化时期的都市远离了大机器的时代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传统的工业逐步失去在都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产业如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等成为现代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文化资本代替了工业资本成为都市强大的经济动力,都市同时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心。而且消费大众文化是现代都市大众主要的休闲方式。现代休闲很大一部分是围绕着大众文化来进行的,大众文化作为人们休闲的需要,必然是和它的娱乐功能密切相关的。作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都市也是时尚发生和演化的场域。都市不仅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和制造时尚,而且都市本身就是各种时尚的载体,成为时尚的天然舞台。现代时尚更多地由社会中产阶级和青年所制造和领引,分别表现为中产阶级的趣味和青年流行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中产阶级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价值观和文化趣味;而时尚作为都市青年的文化标志和文化语言,始终是与青年人的热情、活力、敏感、反叛、寻求自由、向往独立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时代感。大众文化具有了鲜明的青年文化的品格。

大众文化也是与现代消费社会休戚相关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大众消费的兴起。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切都被改写成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体现了人与物品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大众文化就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形成和成熟而生长和繁荣的,它的生产和流通更是表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产品都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而且表现出特定的经济学意义。商品性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产生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现代消费就是由物品向符号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物品符号意义的实现过程。这实际上造成了物品向符号转化,符号向文化扩张,商业活动向文化活动蔓延。消费成为了一种凸现和渲染符号和文化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符号和意象的编码和操作

,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激发和表现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对物品符号和意象的消费成为对欲望消费,因而消费叙事也就成为欲望叙事。

4.期刊论文梅琼林.MEI Qiong-lin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及其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5)

鲍德里亚是当今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符号的本体论做过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以符号学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及其症候,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认为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面上而不是在物质层次上.在一个已经符号化的消费社会里,人们通过消费各种作为符号的物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鲍德里亚关于媒介的后现代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有关"仿真"和"拟象"的理论,认为我们目前所处的就是一个新型的仿真时代,随着微观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的仿真能力日益强大,使仿真不再仅仅意味着对原型的模仿,仿真物发展为由结构价值决定的没有原型的事物的摹本--拟象.在符码主宰的彻底的表征危机之下,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都将带上超现时主义的拟象特征,真实实在会完全消失在影像和符号的迷雾之中.鲍德里亚重写了符号-现实的关系,以他特殊的理论视角梳理了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与客体的构成和交往形态,对当代欧美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学位论文陈晓敏博客:消费文化背景下新的文学生态的整合2009

博客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产生无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木子美现象”、“韩白之争”等博客事件,已成为社会公众话语

博客文学对经典文学权力话语的解构,草根式话语的建立以及它的公共狂欢意识,无不对当下的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博客依附在新媒体上建立起来的新型读者关系,对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创作理念与方式、文学存在形态、文学接受理念、文学传播模式、文学批评等无不产生着某种颠覆性的意义。特别是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文学在第一时间使得最自由、最随意的精神和心灵交往与共鸣成为可能,因而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尽管今天对博客还存在技术上、法律上、伦理上的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博客文学的存在为当今文学在迎接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挑战中,在寻找和探索新的定位、意义和价值方面,提供了许多新的契机。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阅读的互文性得到充分展露,读者本身已经充分作者化,二者之间的界线也变得模糊。博客文学与传统文学都是符号化文本。传统文学是纯审美文本,强调的是社会和文化的同一性,建立在对生活的共同意义的追求之上,表现在话语体系中就是对“元叙述”的追求,是精神深度的隐喻性叙事。博客文学则是应当今消费社会的泛审美价值取向而生,消解着传统文学文本的阅读空间,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叙事空间。 本文试从博客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批评指向等特征及带给传统文学的一系列的思考当中,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博客文学给当前的文学生态带来的相关影响。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博客和博客文学的界定及发展历史。首先,厘定相关定义,并结合现实的消费文化语境,对博客和博客文学的功能及特征进行阐释。第二部分,博客创作主体的特性。对博客创作主体的心理、创作方式以及与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进行相关比较,力求对创作主体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博客文学作品的特性。对博客文学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博客文学的批评特征以及博客个案进行分析,对博客这种新型的文学表达方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第四部分,博客文学价值评述。从博客文学的优势、博客文学的局限、博客文学的出路等方面论述,以企提供博客文学对文学的借鉴与思考。

6.学位论文孙霄奕消费时代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以无锡崇安寺商业街区为例200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消费文化已经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渗透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建筑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等多门学科,在消费社会时代大潮中也遭受巨大冲击。因此,研究进入消费社会后、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文化背景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与时俱进的。

商业步行街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开发的热点之一,关于商业步行街区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消费文化视角出发,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探讨在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建筑消费化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获得关于消费时代商业步行空间设计的普适性原则,并对未来的商业步行街建设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和建议。

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文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消费时代、消费文化等基本的背景知识,归纳出当今建筑消费化的几大特征;第二章探讨了商业步行空间在消费时代的转变与拓展;第三章具体论述了消费时代商业步行空间的设计手法。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选取了当前最具代表性实例,最后以作者亲自参与的一次工程实践进一步验证了结论。

正文约62,000字,图表141幅

7.期刊论文李慧子文学需要何种思想-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2010(4)

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和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文学创作与阅读带来了冲击,文学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显露.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学自身发展危机使"文学需要何种思想"成为当下文学界的中心议题.身处当代社会的中国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读者都应利用个体的生存体验与生命思考的能力去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革,用文学记录社会的脉动.对"文学需要何种思想"的讨论本质上反映了时代需要何种思想的重大问题.

8.学位论文陈军泛图时代的去蔽与艺术的使命2005

按照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任何人类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不可能奢望“客观还原”艺术史的全部真相,但我们却可以梳理出艺术史大致的演进脉络及若干个关键性的转折,并搜寻艺术历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真正动因。文章为此始终围绕着二条主脉络展开:

其一以柏拉图主义为始,到文艺复兴前传统先验理论霸权,及后人文主义思想兴盛及古典诗学的危机和泛图时代的困境为演进线索,讨论西方内在“艺术观念”的变化在绘画上的呈现;

其二以欧洲工业革命为分水岭,整个世界为之翻天覆地,包括其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分析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导致了人类“生存状态”的突变对艺术本体的冲击。

不可否认,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通过艺术这个窗口,一窥人类文化精神的周遭境遇,从而传达出人类真理的某些信息。工业革命之后,人和自然之间原初的亲和关系被机器文明所阻断,而且人此在的现实被虚拟化了,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间产生的判断障碍和交流危机。在上帝和理性都已“死亡”的20世纪,艺术家们各自在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开始了探寻和发现真理之旅。艺术家在此获得了某种奇妙的特权,一时奇招叠出流派轮转,但“审美救世说”也好,抑或是“游戏权力说”也好,实际上从侧面验证了个体对列维—斯特劳斯所坚持的社会结构“主体性”的抗争、无奈和困惑。一旦了解了这种既成的人类社会“结构”主体霸权框架下个体自由的“有限性”,艺术这个概念的本身“具象

”了,就有了探讨艺术的种种可能性。

该文试图以多维视角考察人类二次产业革命给人类“生存技术”(生产力)带来的飞跃及由此给人类文化观念的带来的冲击,社会生存环境的巨变和对艺术本身的巨大影响;在既成的社会结构下颂扬艺术家不懈的抗争和探索精神;审视现代消费社会泛图文化对人的压制和遮蔽而产生的种种危机和潜在的危机;提出艺术家本应特有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探讨艺术的“去蔽”或“审美救世”的若干问题。

9.学位论文乔燚商业建筑类媒体化趋势研究2004

现代传媒所引导的全球化的消费时尚浪潮席卷下,商业建筑成为与消费者关系最密切,同时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最为直接的建筑类型.作为一项建筑类型的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商业建筑设计理论充分融合了心理学、现象学、环境学等综合学科,形成了经典的甚至是经验的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模式,长期指导着商业建筑实践活动的方向.数字化信息时代产生的信息变革中,网络、电视等媒介构成的大众传媒形成"新的权力核心"改造了世界.这种变化波及到建筑领域,使建筑在美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范式都发生了新的转向.于是,透过传媒批判的社会学视角对时下纷繁的建筑现象进行本质解析,为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找寻时代必然范式提供新的研究视域.当前商业建筑的设计语言日趋成熟,在极尽眩目的形式背后却依然是传统消费模式的延伸与深化,有限的信息技术装置的应用虽然体现了商业建筑一定的时代映射,但由于缺乏时代认知,导致商业建筑趋于沦为传媒装置的"国际式",表现为一种建筑的时代"滞后性".而传统的商业建筑设计理论依靠分析人对建筑与空间的经验方式,从多角度的来研究建筑,却忽视了人在社会传媒、文化变革中产生的异化所带来的建筑审美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其徘徊于固有的设计观念而难以对信息时代的商业建筑设计做出前瞻性的厘定.那么,传媒视域下的商业建筑研究引入了消费社会传媒的价值判断,通过商业建筑与传媒产业运作的经济本质类比,提出商业建筑的类媒体化趋势,在随后进行的现象剖析过程中,逐渐对其进行"观念完形",因借传媒策略重新订制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理论与其建筑形式语言的关系,并塑造类媒体化的商业建筑观念,提供商业建筑发展趋势的可能性,在消解理论研究与建筑实践的距离阻隔中重拾物质年代的建筑学价值观.

10.期刊论文陈海玲.李春涛从"神的精神容器"到"文化快餐"——刍议消费时代背景下的插图嬗变-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

插图艺术已从传统的"文难穷尽,以图补之"延伸到了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插图艺术成为流行文化下的"快餐"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文化性和社会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高度统一.论述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应用媒体背景、信息技术背景和大众的审美心理背景下的插图艺术嬗变的必然性,总结了当代插图艺术与传统的关联和差异.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Periodical_jxshkx200610004.aspx

解释一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杭州搬家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物流

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解释二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解释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

物流

、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

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和“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解释四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化学或物理变化的物料常常以气态或液态参与生产过程,并以管道输送,这样参与过程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等称为物流。在连续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加入或排出的固体物料也可称为物流。

vacuum interrupter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en/来源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

物流

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

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

全自动过滤器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物流

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内山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产业构造委员会内设立了“物的流通分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同年成立的另一个日本类似的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

流”了。“物流”这个词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

物流目前比较流行的翻译方法为logistics

类型

杭州租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

物流

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杭州汽车租赁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管理

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

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

(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以信息为中心;

(4)重效率更重效果。

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

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系统方法意味着,对于出现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要对全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这一思想出发,物流系统并不简单地追求在各个环节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为物流各环节的效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就可能因其易于破损造成运输和装卸费用的上升。因此,系统方法强调要进行总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以达到总成本最低,同时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3个层次。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在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客户。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维持最低的库存量。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那时叫做实物配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则叫做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这个初级阶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数量的成品生产出来后,被动地去迎合客户需求,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并在运输的领域内去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合理设置各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准确地说,这个阶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现,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库存管理。物流经理的职位当时也不存在,有的只是运输经理或仓库经理。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运到工厂,流经生产线上每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运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给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企业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行为。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想

颈,导致整个流程的中断。又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将一笔必须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这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杭州包车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标》一书风靡全球制造业界,其精髓就是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管理生产。相应地,美国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则在1992年改名为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

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其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环节通常叫做进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厂内部工序间的流通环节叫做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环节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关键则是系统管理从原材料、在制品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以保证在最低的存货条件下,物料畅通的买进、运入、加工、运出并交付到客户手中。对于有着高效物流管理的企业的股东而言,这意味着以最少的资本做出最大的生意,产生最大的投资回报。

现代物流

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guide.php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物流行业重新崛起,目前美国的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远远超过了仓储、分拨和运送等服务。物流公司提供的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己初露端倪,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二是专业化物

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己是中国物流业发展当务之急。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news_det.php?id=218&ac=guide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的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网上物流致力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物流交易市场找到了客户,找到了合作伙伴,找到了海外代理。网上物流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更多的机会。

物流速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物流速度由运输工具和管理工具及天气因素决定的。

传统观念只注重在运输工具上提高物流速度。现代观念则同时注重管理工具,既自动识别系统的物流中的重要作用。条形码的应用,大大加快了物品的入库、分拣、归类速度。

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一、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1.美国的物流中央化----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

----2.日本的高效配送中心----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在日本,物流是非独立领域,由多种因素制约。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对立,必须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销售订货时,交货条件、订货条件、库存量条件对物流的结果影响巨大。流通中的物流问题已转向研究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问题方向。

----3.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代理----物流代理

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

----从广义的角度以及物流运行的角度看,物流代理包括一切物流活动,以及发货人可以从专业物流代理商处得到的其他一些价值增值服务。提供这一服务是以发货人和物流代理商之间的正式合同为条件的。这一合同明确规定了服务费用、期限及相互责任等事项。

----狭义的物流代理专指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但仍承接物流业务,借助外界力量,负责代替发货人完成整个物流过程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

----物流代理公司承接了仓储、运输代理后,为减少费用的支出,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就必须在整体上尽可能地加以统筹规划,使物流合理化。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二、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案例

----美国的物流配送业发展起步早,经验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对我国物流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物流配送形式示意图(见下图):

----1.美国配送中心的类型----从本世纪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发达国家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心,建于1982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工作人员2000人左右,共有全封闭型温控运输车600多辆,1995年销售额答20亿美元。经营的商品均为食品,有43000多个品种,其中有98%的商品由该公司组织进货,另有2%的商品是该中心开发加工的商品,主要是牛奶、面包、冰激凌等新鲜食品。该中心实行会员制。各会员超市因店铺的规模大小不同、所需商品配送量的不同,而向中心交纳不同的会员费。会员店在日常交易中与其他店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但可以参加配送中心的定期的利润处理。该配送中心本身不是盈利单位,可以不交营业税。所以,当配送中心获得利润时,采取分红的形式,将部分利润分给会员店。会员店分得红利的多少,将视在配送中心的送货量和交易额的多少而定,多者多分红。

----该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要货指示单;厂家和储运部再根据要货指示单的先后缓急安排配送的先后顺序,将分配好的货物放在待配送口等待发运。配送中心24小时运转,配送半径一般为50公里。

----该配送中心与制造商、超市协商制定商品的价格,主要依据是:(a)商品数量与质量;(b)付款时间,如在10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价格优惠;(c)配送中心对各大超市配送商品的加价率,根据商品的品种、档次不同以及进货量的多少而定,一般为2.9%~8.5%。

----(2)零售型----美国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是典型的零售型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公司独资建立的,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该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总

车厢、13条配送传送带,配送场内设有170个接货口。中心24小时运转,每天为分布在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等6个州的沃尔玛公司的100家连锁店配送商品。https://www.360docs.net/doc/c814089846.html,/

----该中心设在100家连锁店的中央位置,商圈为320公里,服务对象店的平均规模为1.2万平方米。中心经营商品达4万种,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通常库存为4000万美元,旺季为7000万美元,年周转库存24次。在库存商品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各占50%,库存商品期限超过180天为滞销商品,各连锁店的库存量为销售量的10%左右。1995年,该中心的销售额为20亿美元。

----在沃尔玛各连锁店销售的商品,根据各地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其价格也有所不同。总公司对价格差价规定了上下限,原则上不能高于所在地区同行业同类商品的价格。

----(3)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加州总部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350家加盟店负责商品配送。该配送中心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其中有冷库、冷藏库4万平方米,杂货库3万平方米,经营8.9万个品种,其中有1200个品种是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开发的,必须集中配送。在服务对象店经营的商品中,有70%左右的商品由该中心集中配送,一般鲜活商品和怕碰撞的商品,如牛奶、面包、炸土豆片、瓶装饮料和啤酒等,从当地厂家直接进货到店,蔬菜等商品从当地的批发市场直接进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