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_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_娄成武

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_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_娄成武
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_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_娄成武

学术论坛收稿日期/2007-04-08

作者简介/娄成武(1949-),男,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导。张建伟(1970—),男,河南洛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

专业博士研究生。

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

娄成武 张建伟

[摘 要]当代地方政府角色与职能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正逐渐由地方政府概念转向地方治理概念。地方治理模

式也正经历由传统官僚体制向新兴的市场模式与政策网络治理机制的转变。而治理模式之变迁过程并非

要摒弃传统官僚体制,而是应该适当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建立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混合

治理形态。

[关键词]地方政府;地方治理;官僚体制;市场契约;政策网络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7)07-0100-03

一、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随着全球化成为潮流,现代国家政府职能也大幅扩张,公共服务压力日渐增大,导致政府规模急剧膨胀,财政负担不堪重负,中央与地方关系走向分权化。同时,随着地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意愿的增强,地方政府也被迫改变传统的封闭官僚层级形象,结合市场和民间社群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它发生在地方,却又不仅仅限于地方的边界;它强调以分权化为主导的地方权力和

自主管理能力,但又倡导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私企之间、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之间广泛的合作与伙伴关系”。[1]传统的

地方政府概念已经难以描述或解释这一新的地方体制,西方学者遂以地方治理的概念加以补充,并将该演变过程称为“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2]这种转变可追溯至二战后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体制和官僚层级模式,这个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层级节制、集权的模式。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财政压力使许多地区开始推行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师法企业,广泛采用市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了回应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和民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地方政府开始透过授权和分权,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权威,提供公共财物的生产与服务。

二、地方治理意涵

1.地方治理之概念

Bova ird 和Lo ffl e r 分析了经合组织国家推行治理的经验,对地方治理作了下列定义:地方治理是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结构以及过程。它决定了个人与组织行使权力的方式,此方式除了超越一般利害关系人所作出决策的力量之外,也会影响个人或组织在地方层次上的福利。他们认为,基于以上定义,地方治理可以进一步导出下列四项意涵:(1)多元治理。地方复杂公共问题无法由公共机构单独解决,而是要依赖与其他组织或人员的合作。(2)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在利害关系人互动中,两者均可能会受到重视,彼此间并会产生不同优先顺序。(3)除了新公共管理所强调的市场机制外,也重视政府固有的核心权威以及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4)基于政治运作传统,考虑各利害关系人间权力互动以及促进自身利益的情境,不能交由管理主义者或精英来掌控治理。[3]

2.地方治理概念的分析架构

地方治理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地方政府将不再是地方事务的唯一主导者,更多地要考虑多元利害关系人。我们采取P ie rre 和Pe ters 的观点和方法,将地方治理概念视为结构、过程和分析之架构,以进一步澄清其

学术论坛

概念意涵。[4]

(1)作为结构的地方治理。当我们将地方治理视为是一种结构时,即假定各种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是被创设出来的结构,这些结构是一些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也是允许、规定或禁止某些行动的游戏规则。[5]被普遍认知的治理结构包括科层体制、市场与网络等,这些结构都能解决但同时也会引发某些治理上的问题。这些结构在地方治理上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地方政府除了办理自治事务外,也受中央政府的指挥监督办理委托事项,此为层级节制;而与此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业务外包则是属于市场治理结构;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政府或社会的各类参与者,为了达成某项政策目标主动或被动结合,成为一个足以左右资源分配的政策社群,此即为网络的治理结构。因为地方治理的结构不限于官僚层级一种,所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也就不是唯一的行动者,其他各类非政府组织、自愿性团体或私部门也必然会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2)作为过程的地方治理。当视地方治理为一个过程时,即假定治理是社会和政府互动的一种动态结果。治理途径时常被认为比较注意过程及其动态结果,而较不重视正式的制度安排,这是因为治理大多围绕着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议题,且经常关注结果的变化而较少注意到制度层面的问题。地方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是多元的,治理过程的关系建构也是动态的。将地方治理视为一个过程,有利于我们在观察地方公共事务管理时,厘清在不同的政策议题中,各类参与者可能形成的各种互动模式及其关系,关注地方治理结构中的各类行动者。

(3)作为分析架构的地方治理。在治理概念的相关文献中,导致概念混淆不清的一般原因,源于治理既是现象,又是理论和分析框架。P i e rre和Pe t e rs特别强调治理概念作为分析的架构,不仅仅是把机构之间的互动性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相连接,同时也指出社会与治理的关系。作为一种分析架构的地方治理概念,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标准或把握现象的动态画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地方治理的实际面貌[5]。比如近年英美等国的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困难,藉由政府业务外包或吸纳志愿性团体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业务外包是一种市场治理结构,而吸纳志愿性团体则是一种网络治理结构,这两种结构成为地方治理的机制,可能是被地方政府加以选择,也可能是地方政府与其他社会行动者互动的结果,而这些新的治理结构与过程,将重新改善地方财政的状况。

三、职能基础上的地方治理之三种模式探讨

如前所述,地方治理是一种人为的结构,也是一种新的体制发展,此种制度变迁蕴含地方政府及其他各类参与者为适应环境变迁所作的调整;此外,地方治理作为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保持地方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M oon和W elch从国家中心说的价值立场出发,认为一般政府治理流程应该涵盖三项主要的职能:(1)设计的职能,指的是治理单位制定提供服务和生产物品之规则的能力,其设计内容必须考虑到入径(en try)、价格、品质和数量等四个基本要素;(2)生产的职能,指的是治理单位提供服务和生产物品所能够运用之人力、资源技术及专业经验的能力;(3)维持的职能,指的是治理单位能否运用反馈系统评估并改善方案设计与产出之间的连接能力,包括监督、评估及落实等三种能力。[6]下面我们藉由M oon和W e l ch对治理的三项基本职能的论述讨论传统官僚、市场和网络等三种治理模式的优势与限制,探寻地方治理的最佳途径。

1.传统官僚模式

传统官僚模式假定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成为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垄断性供给者,而独自承担设计、生产及维持等治理职能,扮演独占所有治理职能者的角色,确信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本质完全不同,以公共利益极大化为目的。传统官僚模式一直是公共组织治理的核心概念,但传统官僚制正如P ierre和P eters所形容的:“已经从功名赫赫沦为低效无能”。对于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对于高度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而言,官僚制还是一种最适当的制度性配置。基于以下理由,目前仍不宜放弃官僚模式作为一个理想的治理工具:首先,治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在合法的宪政体制架构下进行。其次,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在地方上的法定代表,依旧是国家各种法规政策和地方社会安全等公共事务的维护者与仲裁者;最后,在政府功能上,固然许多地方政府业务民营化或由社群承办,但地方政府仍有责任确保这些业务能符合民主需求。

2.市场模式

地方政府选择市场治理模式是为了节约施政成本、提升服务品质与绩效等,其特征是由市场机制承担生产的职能,设计和维持的职能则仍由官僚体制负责。采取市场模式过程中,倘若政府部门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则独立承担设计和维持职能的机会增大。若从治理的过程来看,官僚与厂商或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协调或规范二者关系的是契约。市场契约模式认为市场治理结构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但该模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发生以下几种困境:(1)政府部门误将市场机制视为目的,而忽略其作为手段的工具价值与特性。(2)政府机关与外部厂商之间因权力不对称关系而衍生出许多委托代理问题,政府机关迫使厂商接受不敷成本或不符期望效益的条件,反而提高厂商发

学术论坛

生道德风险的几率。(3)市场竞争机制的运作虽然可带来经济、效率及效能的益处,但却可能造成诸如协调、风险管理等交易成本大幅增加。寻租行为出现的几率也将大增。[7]

3.政策网络模式

政策网络模式认为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任何行动者透过社会过程的引导作用会形成一种自组织的网络治理。[8]治理过程中的行动者除了政府机关以外,还包括其他私部门和志愿性团体,且这些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资源互赖的关系,任何治理结果的产出都必须经由行动者之间协商和资源交换而完成。网络治理模式中官僚体制与其他社会行动者分担或分享生产、设计和维持等三类治理职能。在国家涉入的最低程度下,各类行动者与利害相关者通过协商、讨价还价、博弈等形式自发地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借助协力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来整合社会各类资源。网络模式在实际运作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决策过程是根据参与者的偏好来控制政策网络,而不是处处顾及公共利益。如此将会出现几个严重的后果:(1)政策将会被网络中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行动者所形塑,而不是由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决定;(2)当政府想要变更政策方案时,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会加以干预,以杜绝政策联盟被破坏的机会。(3)当网络中的优势联盟已经有效控制政策阵线时,公民仍会要求政府为政策负责,但政府实际上却无法控制。

五、结语

从上述地方治理的三种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地方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与其他各类治理行动者已经产生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除了传统的层级节制关系以外,还包括市场关系和网络关系。新治理结构中的游戏规则已不再完全由政府来主导,在权力和资源的相互依赖下,政府和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关系显得更为复杂且呈现动态性。

地方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引进社会上的许多行动者来参与政策方案,弥补各类单一治理模式的不足。根据环境变化选择适当的组合治理模式来维系其治理能力是应有之义。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或变迁路径并非要完全摒弃传统官僚体制,因为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必须担当起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角色,来连接并领航市场机制和政策网络中各类行动者和各类资源。所以地方治理模式的最佳途径应该是适当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和比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混合治理形态。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3(4).

[2]Leach,R.and J.P ercy-S m ith,Local G overnance In B ritain[J].Jou rna l of Pub lic A d m inistration R esearch and Theo ry,2001,11,

458.

[3]T ony Bova ird.and E l ke.Loffl e r,公共管理与治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65-166.

[4]P i e rre J.and B.G uy Pe t e rs,G overnance,P olitics and the S t a t e[M].L ondon:M ac m ill an.2000.2-16.

[5]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55.

[6]M oon,M.J.and E.W.W e lch,M anageria lA dap t a tion Through theM a rke t in t he Publi c Se ctor[J].Interna tiona l Rev i ew o f Public

A d m inistrati on,2000,V o.l5,N o.2,129-141.

[7]Boyne,G.A,Compe titi ve Tendering in Lo ca lG ove rn m ent:A Rev i ew of Theory and Ev i dence[J].Public A d m i n istra tion,1998,(N o.

76),695-712.

[8]R.A.R hodes,U nderstandi ng G ove rnance:P o licy N e t w orks,G ove rnance,R eflex ivit y and A ccountab ilit y[M].Buck i ngha m:O pen U-

niversity P ress.1997.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004

[责任编辑]方 晋

Fro m Loca lGovern m ent to LocalG overnance

———th e S tudy of L ocal G overnan ce and itsM ode l

LOU Cheng-wu ZHANG Jian-we i

[Ab strac t]In t he con t emporary era the ro le-p l ay i ng and t he functi ons o f local government has the si gn ificant transfor m ati on fro m local gove rn m en t to l oca l gove rnance.The mode l of l oca l governance is experienc i ng t he change from t he traditi onal bureaucra tic m ode l to ma rke t and po licy ne t w o rk m ode ls.It is no t right t o s purn t he traditi ona l bu reauc ratic m ode.l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readjust properly m akeup and integ ra te three mode ls t o adap t t he local sit uati on.

[K eyword s]L ocal G overnance,M a rke t G overnance;T raditiona l Bu reauc ra tic M ode l,P o licy N e t w orks M ode l

福师《地方政府学》在线作业

福师《地方政府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8 道试题,共36 分。)得分:36V 1. 1983年3月,()率先撤消原来的7个地区,推行“市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此后逐步推向全国。A. 福建省 B. 上海市 C. 江苏省 D. 北京市 满分:2 分得分:2 2.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A. 正确合理界定利益 B. 正确合理界定权限 C. 正确合理界定财政关系 D. 正确合理界定人事关系 满分:2 分得分:2 3. 地方选举主要采取()的形式。A. 间接选举 B. 直接选举 C. 国家选举 D. 政府选举 满分:2 分得分:2 4. ()是指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范围,国家权限是指国家行使权力的范围,这种范围在现代国家是通过法律规定的。A. 权力 B. 地方政府权限 C. 权限 D. 地方政府权力 满分:2 分得分:2 5.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A. 1991年 B. 1992年 C. 1993年 D. 1994年 满分:2 分得分:2 6. 中国地方选举中的选民登记,采用义务登记制中的()办法。A. 固定登记 B. 任意登记 C. 定期登记 D. 专门登记 满分:2 分得分:2 7. 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权力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A. 中央政府 B. 上级政府 C. 地方行政机关 D. 各级人民政府 满分:2 分得分:2 8. 美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是()。A. 一级体制 B. 二级体制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为公众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方式,也为政府机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地方政府开办政府网站通常是为了树立地方政府形象,宣传地方政府政绩或展示地方发展亮点等等。本文针对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站问题;建议 发布信息是网站建设的功能之一,是政府电子政务公开的重要步骤,也是政府与广大民众交流的窗口。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广泛推广,基层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快。当前,绝大部分基层政府均设立了独立的网站,并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网站建设中存在着政务信息公开不全面,内容更新不及时,在线办公能力不足,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一、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十多年前相比,许多地方政府网站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建设理念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网站信息服务尚不完善,内容和服务缺乏有效整合,在线办事

功能薄弱,网站安全水平堪忧等一系列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一)网站建设投资不足,信息更新滞后 政府单位领导缺乏对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少,网站维护力量薄弱,网页长期得不到更新,网站有名无实。有的网站领导讲话、政府信息公开、部门职责介绍等内容仍是几年之前的版本,链接的法律、法规、条例或者显示空链接,或者打开了也是过期的文本。 (二)信息内容不全面,贴近民生的资源偏少 政府缺乏专业的采编人员,各个网站千篇一律,除了地方简介、政府机构、领导简介、联系电话等内容以外,再没其他值得关注的内容。从公开信息的层次看,基本政务信息如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和政府文件等,大部分能做到及时、全面公开;深度政务信息如办事指南、统计数据和各部门专题服务等内容公开程度较为一般;关键性政务信息如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务公开、采购公开和项目投资等内容,几乎所有网站都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各级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亟待提高,尤其应当加大对贴近民生和关键性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 (三)实用性差,缺乏互动性 在线办事是政府网站的核心功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与对外宣传、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相比,在线办事功能的实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 计划学时:36学时 三、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 一、国家、政府与社会 (一)什么是国家 (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 (三)“社会”的概念 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 (一)地方政府的内涵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三、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 (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 (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 四、地方政府的价值 (一)政治层面的价值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 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 (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 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 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

地方政府治理》第03章在线测试

地方政府治理》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46:3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中国古代封建帝制时期的地方政府,属于( ) A、自治体地方政府 B、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 C、行政体地方政府 D、混合体地方政府 2、关于自治体地方政府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管辖事物的范围和权限不确定 B、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 C、政府官员由上级政府任命 D、实行政令统一,与中央形成统一的行政制度 3、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划分的依据是( ) A、地方人口的数量 B、地方疆域的范围 C、权力资源的分配 D、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关系 4、当前中国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单位主要有( ) A、省市县乡 B、省市县 C、省县乡 D、市县乡 5、我国城镇型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主要有( ) A、市镇市辖区 B、县镇 C、市县镇 D、市县市辖区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自治体地方政府的优点有( ) A、能够有效地吸纳民意,有效地监督政府 B、促进地方的积极性 C、培养地方民众的民主意识与民主技能 D、能够克服地方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

E、有助于政令统一 2、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类型主要有( ) A、高层政府 B、中层政府 C、基层政府 D、单一制政府 E、联邦制政府 3、地方政府功能结构的设置,主要目的是( ) A、维护政治统治考虑的需要 B、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 C、基于发展平衡的需要 D、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需要 4、地方政府的权限特点在于( ) A、必须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划定 B、必须在法定的地域范围内行使 C、必须在法定的事物范围内行使 D、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确定 5、影响地方政府权力结构配置的主要因素有( ) A、地方的实际需要 B、中央政府政治统治的需要 C、政治理念的差异 D、权力的本质属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在各国地方政府中总是居多( )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19)》

《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19)》在2019数博会上发布 来源:数据观时间:2019-05-27 18:31:51 作者:汤正 5月27日,在贵阳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布了《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2019)》,这是继2018年审数博会以来,第二次在数博会上发布《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 报告对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区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价,报告显示,有14个地级行政区属于创新领先类,其中深圳市、成都市、广州市持续领跑全国;203个地级行政区属于积极追赶类,创新领先类和积极追赶类的地级行政区增 幅较大,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明显。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建设仍处于创新与探索阶段,特别是部分中西部地级行政区晋位较快。 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是指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综合能力,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报告从供给能力、响应能力、智慧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期在新时代信息化生态下,提升政府互联网履职能力,建设智慧政府,提供新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

报告将我国334个地级行政区划分为创新领先、积极追赶、稳步推进、亟待发展四种类型。其中,创新领先类14个,约占总样本的4%,整体得分在79.91分以上;积极追赶类203个,约占总样本的61%,整体得分位于60.10至79.91区间内;稳步推进类103个,约占总样本的31%,整体得分位于46.09至60.10区间内;亟待发展类14个,约占总样本的4%,整体得分位于46.09以下。 在副省级/省会城市中,深圳市、成都市、广州市、宁波市、贵阳市、武汉市进入创新领先类;其他地级行政区中,阳江市、常州市、江门市、莆田市、宜城市、湛江市、宜昌市、宜宾市进入创新领先类。 报告显示,我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明显;二是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区域差异缩小;三是服务供给能力持续优化,政务新媒体发展迅速;四是服务响应能力提升显著,省政务平台作用明显;五是服务智慧能力较大突破,应用效果需持续优化。

大学《地方政府治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专门针对管理人员而设计的工作分析系统,是所有工作分析系统中最有针对性的一种系统是( ) 。 收藏 A. 管理人员职务描述问卷 B. 管理人员职位描述问卷 C. 管理人员职责描述问卷 D. 管理人员任务描述问卷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分析对象是管理职位和督导职位,由任职人员自己完成。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外国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分析方法是()。 收藏 A. 问卷调查法 B. MPDQ C. PAQ D. FJA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任职者所从事的工作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是()。

A. 工作职责 B. 工作关系 C. 工作概要 D. 工作权限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组织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收藏 A. 岗位 B. 工作 C. 职务 D. 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地方政府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管理活动的()收藏

权威性和公共性 B. 强制性 C. 指令性 D. 计划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首次确定当代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体制的是()年宪法收藏 A. 1982 B. 共同纲领 C. 1975 D. 1954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社会资本培育和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收藏 A. 善治理论

公民参与理论 C. 单中心治理理论 D. 多中心治理理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划分的依据是( ) 收藏 A.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关系 B. 地方人口的数量 C. 权力资源的分配 D. 地方疆域的范围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政府间纵向关系中最核心的是()收藏 A. 分权关系 B.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地方政府治理》第02章在线测试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第02章在线测试《地方政府治理》第02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地方政府层级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而有不同。我国目前实行( )制。 A、省、市、县(县级市)、乡(镇)四级制 B、省、县、区、乡四级制 C、省、县、人民公社三级制 D、大区、省、县、乡四级制 2、我国历史上秦灭六国后,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以下不属于当时地方政府类型的是( ) A、州 B、里 C、县 D、郡 3、与中央政府相比较,地方政府教多地承担(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文化职能 4、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正式产生的是()的出现 A、乡 B、郡 C、村 D、县 5、首次确定当代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体制的是()年宪法 A、1982 B、1954 C、1975 D、共同纲领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有() A、地域的特定性 B、地位的双重性 C、权力的有限性 D、职能的政治性 E、结构的差异性 2、地方政府权力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 A、治理的区域范围有限 B、权力的非主权性 C、职责的有限性 D、受中央政府直接领导 E、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性 3、关于地方政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地方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B、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

C、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者 D、是联系中央与地方的必要中介 E、联邦制国家的州政府就是地方政府 4、广义上的地方政府往往指() A、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B、地方国家代议机关 C、地方国家司法机关 D、地方国家公安机关 E、地方军事机关 5、地方政府地位的双重性指的是() A、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 B、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维护地方利益 C、在纵向上受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领导或指导 D、在横向上受制于同级权力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西方国家往往从广义上理解地方政府概念,把地方代议机关、地方行政机关以及地方司法机关统称为地方政府() 正确错误 2、地方政府就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 正确错误 3、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相同() 正确错误 4、无论是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都是相同的() 正确错误 5、中央集权制是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形成的基本前提() 正确错误 在线测试:满分代做QQ1340038370 郑大所有专业的在线收听、在线测试、网上考试、提交作业、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服务,100% 保过。欢迎新老学员合作! 需要帮助联系QQ:1340038370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2010》读后感 2010年地方政府创新涉及到许多省市,我根据《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颁奖大会的获奖名单》,简单列举一下创新举措: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政府“参与式预算改革”;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财政局“财政支农方式创新”;贵州省湄潭县纪委“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大综管’信访维稳机制”;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广东省揭阳市总工会“民间社团建工会”;河北省青县县委县政府“农村合作养老制度建设”;重庆市黔江区委区政府“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创新”;浙江省松阳县政府“农村宅基地换养老”;四川省遂宁市政法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省际工会联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委县政府“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宁夏盐池县外援项目办公室“推动农村社区公众参与”;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机制改革”;江苏省淮安市信访局“阳光信访”;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委区政府“自然村中的‘农民议会’”等20个项目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通过以上案例的研读,我总结了一下感想: 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创新。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政府的职能转变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一是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二是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三是从人治走向法治。该书的一个案例“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就较好地说明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越来越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我们枣庄市来说,政府的服务职能也在不断加强。以前去政府办事需要跑好几个办事部门,各个部门距离很远,需要很多天才能办完一件事。近几年政府实行“大部制”改革,要求者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一处,这就给人们处理事务带来了便利,不用一个上午就能把事情办完。 其次,改革创新需要勇气。创新意味着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套用,而创新势必会遇到争议和指责。所以,创新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发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绝不走“回头路”。在创新过程中,党政干部更要鼓起勇气,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克服创新中遇到的“本领恐慌”问题。书中列举了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的案例:一是突出了科学发展。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湖州市在干部考核中,坚持发展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并重,淡化GDP考核,强化对民生改善的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二是突出了因地制宜。注重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适当体现差异性,增强了干部考核的针对性和可对比性。对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条件的地区,摆脱GDP考核约束,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考核,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是突出了年度综合考核。改变以往“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状况,每个年度都对县(区)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了干部考核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而且,注重强化对领导干部在重要时刻、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表现情况的考核,形成了重视基层、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氛围。四是突出了群众满意。按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考核评价主体,实现了“由多数人在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 创新研究 学生周文 学号 1110812423002 专业行政管理 类型网络教育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宁波市海曙区西湾路137弄16号 邮政编码 315100 指导教师王琦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字: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

目录 摘要 (1) 1.前言 (1) 2.政府制度创新的含义及意义 (1) 3.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 3.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过程中存在应急现象 (3) 3.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方法单一 (3) 3.3 缺乏群众参与,不能对政府制度创新形成外在的推动力 (3) 3.4 由于政府自身利益的影响,政府自身不足以构成强大的动力 (4) 4、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制度创新 (4) 4.1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确保制度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4) 4.2 规范制度制定,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前提与保障 (5) 4.3 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引入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技术保障 (5) 4.4转变思想观念,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摆到一切创新的首位 (5) 4.5 确保制度实施,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论政府在治理网络舆论中的职能定位

论地方政府在治理网络舆论中的 职能定位 姓名:王启胜 学号:102123140 专业:行政管理 学院:公共管理 指导老师:吕晓丹

论地方政府在治理网络舆论中的职能定位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微博的出现,它使原来不闻窗外事的草根网民也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参与,5.13亿网民,近两亿微博用户在网络世界里形成了一副“众声喧哗”的画面,由于其自身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虚拟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无法否认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革命性,但它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最近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一系列的网络问题已深深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应该如何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体系,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消极影响,创建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这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词:政府工作互联网网络舆论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我们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未来;如何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i

一、对现阶段我国互联网的分析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 1、网民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蔓延到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也就在最近几年,网络似乎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姿态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在5.13亿网民中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根据<第二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ii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网民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000万。在2011年,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 2、网民的年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你说在中国网络是年轻人的事,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中国可以说年轻人是主体,毕竟年轻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人群的高,自上个世纪互联网在中国出现,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渗透到各个年龄段了,2011年,网民中3 0-39岁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较2010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25.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 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 引言 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而此时如果政府依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将不利于政府了解到广泛的真实的民意,地方政府面临着转变与民众的沟通方式。近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此起彼伏。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 社会的应有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来探究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 情提出有益的思考。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已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的各种方式传播出去。网络世界传、受双方身份模糊的特点,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也加速了网络传播。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同时,网络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摘要:我国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已经在不断地开展起来,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方式进行解决。本文将针对地方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展开论述,并在分析、比较过程中探索出我们所需要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合作治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我国地方合作治理现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社会治理当中,政府扮演着十分紧要的角色,对社会治理的全面布局具有关键的影响,而作为地方政府来讲,他们不仅要完成本区内的社会治理,还要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到区域社会治理上。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地方政府创新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政府间合作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目前来看,我国现在政府间合作主要有以下趋势: 跨区域公共事务开始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加以解决。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间通过合作对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突出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领导下通过紧密合作有效地抑制了“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对黄河、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对一些跨区域犯罪通过跨地区的警务合作进行了有效打击等。也有部分地区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逐步形成,这些组织形式包括高层联席会议、城市政府联合体、政府倡导下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论坛、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联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区域协调联合会、区域一体化促进会等组织。其中,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主要有: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等。这些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谈区域合作事宜与区域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解决。 地方政府间的稳定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会议或协商进行合作,也有少数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促进合作,使地方政府间对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稳定性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运动在各国治理实践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和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三十年中,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已然成为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科学化,促进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 一,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对于治理模式,理论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多元主义模式和合作主义模式。多元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合作主义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基本国情,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治理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型模式。从实践来看,在治理模式中, 合作因素是增强双方沟通互动,提高双方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5,但这种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发展的特征:一、地方政府的自主管理权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取代传统的控制手段,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 便成了衡量地方政府的得失优差的标准。于是地方政府就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地区及其居民争取最大福利。此时地方政府的合法性由自上而下地赋予、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变为自下而上地认同。二、地方政府拥有了推行新的制度安排的权限和动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为了地方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源,为本地的未来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等等,在这种内在需求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地方政府责任性的提高。地方政府权力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其责任的扩大,地方政府的政绩取决于其实际工作所带来的结果的评价模式也是使地方政府责任心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以上的三种基本特征,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浅析得出。与之一一对应的问题为: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与上级及基层民众之间的权利形成一种类似陀螺的形式。上级把权力下放到市县级,权力便在此集中,而被限制性的下放,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形式。在我国基层,基层选举制度的产生虽然由来已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 今天晚上我的讲座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政府创新理论问题,主要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员创新以及操作创新这五个层面来分析,政府创新的实践主要介绍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直接选举、行政服务、政治与行政透明及其他内容。 一、中国地方政府概况 1、地方政府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的地方政府成立于1949年建国之前,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还在领导革命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有的地方政府的规模已经很大,具有代表性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它既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也是得到国民党统治的国民政府承认的一个地方政府。革命时期的政府是根据革命的形势,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而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是打下一块地方就巩固一块地方,并且发动群众,全面建设根据地,作为基地支援全国战争,这与过去“狗熊掰棒子”式的农民起义(譬如说李自成)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东北人民政府和华北人民政府。

1949年建国之后,逐步在全国建立各级地方政府,最初名称叫做地方政府委员会——省政府委员会、县政府委员会,在中央叫做中央政府委员会。地方在建国初期分为六个层级:大区人民政府、省市人民政府、地区和市人民政府、县政府、区政府、乡镇政府,这种状况保持了三年。1952年把大区人民政府改变为中央的派出机关,全国分为六个大区,地方人民政府的最高形式为省政府。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了国家机构的建制。中央政府由两级变为一级:两级是指中央政府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政务院,一级是指现今的国务院。地方政府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多为三级(省县乡)到四级(省市县乡),其中又以三级居多,但辽宁、江苏的部分地区则为“省市县乡”四级模式。财政权、人事权,是鉴定能否成为一级政府的关键因素。当时的派出机构之所以与现今不同,不能称其为地方政府,也正是因为它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政府更名为革命委员会。在所有的地区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所有的地区都变成了实体的政府,因此采用的是四级政府模式。 文化革命之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颁布实行之后,恢复乡镇建制,又回到“三级为主,四级为辅”的体制。地区还是地区,虽然权力比过去大的多,但依旧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纷纷撤地建市,建立市政府,实行“市管县”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