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2000年3月

第32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 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M ar.2000

Vol.32No.2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戴曼纯

提要: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阐明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 (个人)词汇量、词汇类型、心理词汇、词汇知识及词汇习得。作者指出,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生造非词、词汇知识耗损等相关现象亟待研究。

关键词:心理词汇、词汇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0429(2000)02_0138_7

1.引言

多年来研究者对第二语言的语法(形态和句法)习得做了大量的研究,这种偏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即语法习得。然而,任何人(包括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直觉地意识到,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与学习其词汇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当语法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时,词汇的习得依然远离目标。可以说,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有人认为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Verhallen and Schoonen1998)。Ard和Gass(1987)甚至提出句法发展是否可以约化成词汇学习的问题,因为看似句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词项能进入的结构框架(McLaughlin,1990)。

国内论述词汇习得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心理词汇等学习者因素的文章极少。桂诗春(1992)用视觉词汇辨认实验考察汉语和英语心理词汇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他还和李崴(1992)探讨了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王文宇(1998)用定量方法探寻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背单词”的元认知知识和单词背记的策略。吴霞和王蔷(1998)采用问卷调查和词汇测试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及其对词汇知识的影响。但是词汇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旨在介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几个根本问题,包括目标词汇的量与类、心理词汇、词汇知识与习得。

2.目标词汇的数量与类别

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希望知道要学会多少目的语词汇才算“过关”。他们也想知道该语言的本族语者掌握多少词汇。词汇是一个开放系统,因而正确估计一门语言的总词汇量并不容易。由于古词的消亡、转义和新词新义的出现,以及词的定义不同或确定什么为词的标准不同,词汇量统计相当棘手。个人词汇因生活的环境、工作的性质、受教育的程度、对阅读的爱好等不同而呈个体差异,统计起来难度更大。

就英语而言,统计英语现有词汇总量的依据一般是Ox 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和We 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WTNID)这类权威、“完整”的辞典。WTNID 序言里明确声称涵盖45万以上的词汇,但Zechmeister等人(1993)认为WTNID只有

239,506±10,610项主干词条。Goulden等人(1990)也认为W TNID含约267,000词条(基本词、派生词、专有词、合成词和其它词)。

语言的总词汇量与操该语言者的个人词汇量有很大的差别。有人认为个人词汇量估计达4万个,其中活用型词汇不过2万(Zechmeister et al1993)。这只是主观的估算,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心理词汇量。Goulden等人(1990)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受过良好教育的本族语者(大学生)可能平均认知约1.7万个基本词。那些认为个人词汇量高达8万乃至21万者实属夸大其词。因为按后者计算,中学生一年学会2万个词,即平均每天60个,这是难以置信的。对Goulden等人的结果,Zechmeister等人也表示肯定,但同时指出这一结论的意义取决于词的定义和测试方法等因素。

就语言习得而言,认知型词汇、活用型词汇和核心词汇更具有心理语言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就英语而言,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应接性词汇(即认知型词汇———戴)可能多达10万,而主动性词汇(即活用型词汇———戴)只在1万至2万之间。学习英语的人如有主动性词汇3千至5千,应接性词汇5千至1万,即可说是达到了中等水平”(王宗炎1988:4)。所谓认知型词汇,就是指认识但尚不能自由运用的词汇,一般只知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Laufer(1998)区分两种活用型词汇知识,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即控制型知识,如在“The garden w as full of fra flowers”中用fra-g rant这个词;二是自由运用知识,即随意运用单词而无需特别的促成条件,如自由作文中运用词汇的情况。词汇是认知型的还是活用型的完全取决于运用者掌握的词汇知识,因而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区分起来也有较大难度。

核心词汇虽然应该是语言的共核部分,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文化特征或跨文化特征。Carter(1987)曾考察核心词汇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和中立性,提出一套检测标准:1)核心词具有非核心词的所有句法属性和语义属性而反之不然,2)一个词越不靠近核心便越难为之找到反义词,3)越靠近核心的词越能与其它词搭配,4)一次检测或一组用法不足以确定一个词的核心属性,5)核心词具有类(generic)特征而不是具体特征,但上义词不一定是核心词,6)一个词越靠近核心就越不能只限于具体文化,7)核心词一般不易于识别其语篇范围,8)核心词在正式程度检测中呈中性。除了这些,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词汇使用的频率因素。

上文简要介绍英语词汇量和心理词汇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可能限度,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词汇习得的目标。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本族语者掌握的词汇量大可作为追求的目标。我国大学实施的现有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与本族语者的心理词汇量有显著的等级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只列举了约5千词,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要求认识6千词汇,并熟练掌握其中的两千至两千五百个词汇及其最基本的搭配,而八级考试大纲对词汇量只字未提。我们设想把四级考试要求的词汇量翻一番,还是与本族语者的一万七千基本词相距甚远,更何况大纲词汇表所列单词并非全是基本词。所谓熟练掌握两千至两千五百词实际上指掌握如此数目的活用性词汇。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与本族语者的个人词汇量的差别不仅是量的不同而且是质的差别。区别认知型词汇、活用型词汇、核心词汇显然有助于大纲的制定和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能知道初级阶段哪些词须优先学习,因而尽量避免无的放矢的词汇教学。

3.心理词汇

Chomsky在论述语言系统时指出,一个掌握语言的人具有关于该语言词汇的详细知识,任何语言理论都必须包括词库(lexicon),即具体词项的所有属性,这些属性包括每个词项的音位形式表述、句法范畴的说明和语义特征(1995:30)。乔氏所指的词库是一个知识系统,他的论述对研究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也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对这个系统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据桂诗春(1992)的研究证实,心理词汇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系统,包含的信息比词典丰富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得多,它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系统。心理词汇似乎按意义组成网络,除词义外,还有与其它词的关系。桂诗春的实验表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汉语和英语)只有一部统一的心理词典,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词汇意义和词汇形式分别贮存在不同的档(缀词档、语音档、句法/语义档)里。崔刚(1999)在研究布洛卡氏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语音障碍时发现,词语的发音错误绝大多数属于替换型错误,如布洛卡氏患者倾向于用音位特征相近的清音代替浊音。这有可能表明词语的发音存于语音档,相似音素易于被同时激活,使患者将qiche(汽车)发成jiche。

From kin(1987)利用从失读症患者获得的证据了解单词的音位、形态、句法、语义特征是如何贮存和提取的,深度失读症(deep dy slexia)患者对刺激词bun和kill的反应词是cake和murder,把Going dow n the river there w as a coal barge读成row...Thames...coal...ship,这种替代表明词在语义上有较强的联系。患者对实义词和功能词有显著不同的反应,如arrive、truth被替换成arrival和true,而for、his、in获得的反应词分别是and、she、those,这类误差证明词素和语素的激活扩散方式不同,而且可能分别处于不同的子心理词典(sub_lexicon),词义表征能与拼写(词形)和音位(发音)表征分离。从音位或直接失读症表现的病症来看,病人虽然能通过拼写映象(o rthographic mapping)提取词的音位表征,但不能获得语义。Fromkin 的浅度失读症(surface dy slexia)资料更有意思:

刺激词 读音 理解的意义 begin/bεgin/`beggin'`T ha t's collecting money.' billed/bild/`T o build up—building s.' sighs/say z/`Size is measurement...'

从这类误读误解可以看出患者无法运用正常的字素/音素规则,在他的心理词典中音位表征与语义表征的关系比词形(拼写)与音位表征的关系更密切,即音/义联系强于形/音联系。

以上失读症表现出的是形、音、义三者之间只有两项的连接可能依然存在。正常人的各种子心理词典(或者不同档)相互连接,形、音、义浑然一体。有了形、音、义的知识虽可使某词成为应接性词汇,但不足以保证其演变成活用型词汇。心理词典的属性远比以上发现错综复杂,尤其是操双语者的心理词汇系统更值得挖掘。有人对操双语者(汉语和英语)的语义表征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操双语者只有一个超语言的语义表征系统,并且可能呈多层次状态,在同一语义系统内,一个语义单元与两种语言的形式不一定是一对一的联结,有时是多元的、网络式的(李宝荣、彭聃龄1999)。

Poulisse和Bongaerts(1994)在研究第二语言运用中的第一语言使用情况时特地考察了双语词汇的提取、双语词典里两种语言各自词汇的贮存和双语运用中形态及音位编码的过程。不同学者对双语词典的组织方式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概念表征两种语言共享,而词汇表征则语言间相互独立;也有人认为一种语言的要素形成一个子集,当该语言被挑选运用时该子集被整体激活。双语心理词典通常表现为一个网络,词汇通过扩散性激活被提取。Poulisse和Bongaerts(1994:41)指出,假设关于语言选择的信息起着激活个体词项的作用并且能添加至言语表达前的信息中,那么就能更好地解释操双语者分隔不同语言系统的方式;除激活具体词目(lem mas)的概念信息外,还会有新添加的语言成分扩散对该语言词目的激活;语言是用于选择的特征之一,因而词目带有指明语言归属的标签。他们收集了771例第二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非故意性第一语言用词,数据显示:功能词出现的频率高于实义词,而且几乎没有调整成相似于第二语言词汇的情况。在第二语言运用中,初学者不经意退回至母语的语码转换现象比高水平者多,这一现象说明心理词汇的提取与语言水平有关。屈折词形以完整形式和分解形式贮存在心理词典中,而且有一个核查装置

2000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拦截尚未体现在词典中的词汇形式,无意中用了母语单词是有意提取第二语言词目出现误差的结果。他们发现的少量音位调整型母语词也证实了de Bot的假设:语音和声调模式存在一处,因此有时出现母语词目按第二语言音素编码的情况。另有研究表明,双语者心理词典的组织方式是发展性的,幼年儿童的词汇联系主要呈组合型(syntagmatic),如dog/bark,而年长儿童和成人的词汇联系呈聚合型(paradigmat-ic),如dog/animal,而且教学语言为第二语言的双语儿童掌握的母语词汇量小于第二语言的词汇量(Verhallen&Schoonen1998)。

4.词汇知识

什么叫习得了一个词?习得一个词就是掌握其完备的知识。Wallace(1982: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Wallace认为,像本族语者那样“认知”一个目的语单词意味着能够:

(1)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

(2)随时回忆起来,

(3)与适当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

(4)以适当的语法形式使用它,

(5)口头上清晰地发音,

(6)书写中正确地拼写,

(7)按正确的搭配使用它,

(8)按其适当的正式程度运用它,

(9)意识到词的内涵意义与联想意义。

Cohen与Nation对单词的掌握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掌握一个词就等于知道该词的字面意义、多层意思、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使用限制、与其密切相关的词以及该词的转化词(转引自吴霞、王蔷1998)。但是,他们没有提及词汇的形态知识和音位知识等重要组成部分。

Aitchison认为儿童习得词汇时必须完成至少三大任务:标记任务(labelling task)、归类任务和网络构建任务(Verhallen&Schoonen 1998)。标记任务建立词汇的所指关系,归类任务确定有的词有整整一组可能的指称对象,网络任务将词与词、词义与词义联系起来。

词汇的知识系统非常复杂,以动词give为例,除了表示[cause(sb.)to have or ow n]外还至少应包括如下子语类特征:

give,V,Agent,+[N P P P]

 [Patient] [G oal]

这些信息有give的拼写形式,词性(动词V),带施动者、受动者和目标。但这些还不是该词的全部知识。在双语心理词典中,“给”这个概念是相通的,但句法特征、音位特征、形态特征和相关语义关系诸方面的知识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不同。

Laufer(1998)把词汇知识分成三部分:基本应接性知识、受控制的知识和自由知识,后两者又称为运用性知识。Laufer认为词汇的发展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词汇知识可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表面发展至深层。词汇的发展也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它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和词汇量有着同等重要性;习得词汇知识也不只是熟悉词形和标记,它还指熟悉各种(新)意义、概念和已知词的意义关系;在操双语儿童的学业中,词汇知识还是学习成绩的重要预测因素(Verhallen&Schoonen 1998)。同时,据Joe(1998)的看法,已具较高水平普通词汇的学习者、有社会阅历和经验且有相当语言水平者能获得更深更广的词汇知识。

5.词汇的习得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Krashen (1985)的“学得/习得”之分突出了意识问题。据克氏的观点,学得的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能启动自发的语言运用,且学得系统与习得系统不存在接口或渗透关系。他的论述主要涉及语法(句法),词汇系统的习得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戴曼纯(1998)在论述中介语系统的接口问题时指出了词汇习得的重要性,没有词汇是不可能形成句法规则的。正如桂诗春(1992:33)指出的那样,“有些学习者易于满足于了解外语单词的局部、表面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已在心理词汇中建立了相应的意义网络,他们以为外语单词无非是这个意义网络中的某个意义的另一种形式。对于学习外语词汇而言,最困难的地方是一些外语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单词的意义和母语的意义既有重叠,但又不完全重叠,这意味着使用者不但要掌握其外部形式(能进入提取),还必须扩大其原来的心理词汇。”因成人的概念系统呈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他们习得第二语言词汇的困难程度不一样,习得速度亦呈个体差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不是遇到什么新词就能掌握什么新词。据Ellis(1995)介绍,学习者在早期先学会名词而不是动词或形容词;显著词更易被学会;在听到或见到生词前先介绍其概念能提高词汇学习;交际有助于词义的习得。他在口头输入与词义习得关系研究中指出,影响词汇习得的输入变量有词的长度、词汇出现的范围(即出现单词的文本数)、词汇密度(即文本中实义词与总词数之比)、词汇讲解的长度、要求阐明意思的次数、(词汇)定义的类型和定义的密度。不同的词汇输入对词义的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理解了信息并不保证习得新词义,习得一个词义也不依赖于完全理解包含该词的信息,但是听到词汇用于多种语境能促进其习得。从教师先做简化处理的讲解中习得的词义少于从交际性词汇学习中习得的词义,但习得速度更快。讲解过分倒无助于词汇习得。因此,Ellis认为预先调整的输入比交际中调整的输入更能有效地促进词汇习得,在学生之间交流不多的大课堂上通过预先调整提供足够的词汇习得输入,是一种有助于教学的做法。

词汇习得中的可理解输入不是单纯用i+1解释得了的。词汇习得与句法习得所需输入的性质不同,我们无法用仅限于语言输入本身的特征确定生词是否可能被理解并习得。

有学者特意研究过语境暗示和语境丰富性对词汇习得的影响。Li Xiaolong(1988)认为在听和读中推断词义是词汇习得过程,推断生词语义即利用熟知的特征和语境识别并习得新词,其结果取决于语境暗示的质与量。M ondria 和Boer(1991)狭义地理解语境,将其局限于单句,他们用几组含有生词的单句考察语境丰富性对推断词义的影响以及推断是否正确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如下:丰富的语境虽然能提高词义推断,但不提高记忆,正确猜测词义也不提高记忆。Li Xiaolong也以单句作为语境(分暗示充分句和暗示不足句),用听读两种方式进行实验,获得的结果与M ondria和Boer的有所不同。首先,获得暗示充分句的被试比获得暗示不足句的被试更容易推断词义;其次,单词推断与单词记忆呈正相关;第三,当语境暗示同样充分时,阅读组在猜测词义方面比听力组强。Li 的发现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如果创造丰富的词汇语境、提高词汇的可理解性对词汇习得有促进,那么词汇教学可从这类结论得到启发。

一般认为,学得是有意识过程而习得是无意识过程。在词汇习得研究中,学得和习得的区分与Krashen的无接口论应有所区别。H ul-stijn(1990)认为,语言学习不会从低意识控制开始,在记忆中贮存新的或扩充的程序性信息有时一定有控制性处理,学习者要习得词的发音、形式、意义和句法规则首先就得注意它并花时间和精力,即学习者必须从高意识控制开始。戴曼纯(1998)也指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系统或语义系统,词项作为表达概念的载体,无时无刻不处于人的有意识思维中,非思维状态下的词项是潜意识的,一旦进入思维状态,这些概念的载体立即被激活而进入有意识状态,思考者能“听”到自己的心声(即思考时不出声的说话)。

重视意识作用的Schmidt(1990)在分析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意识理论后得出如下结论:潜意识语言学习是不可能的,语言输入须经充分注意后才能被吸收,对意识的要求同样适应于词汇、音位、语法形式和语用规则。他不赞成意识不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或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属隐性学习的观点,但他同时又指出,当任务要求注意所学内容时伴随性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显然是可能的、有效的,即使如此,注意可能也有所帮助。

在此,我们面临夸大有意识学得或无意识习得所起作用的问题。强调无意识习得主要反映语言天赋论预设潜意识语法知识的观点。语言习得确实有一定成分的潜意识过程,或者如

2000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White(1987)所述,学习者语法发展的某些方面主要受内部驱动(largely internally driven),但是,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都会注意模仿词的发音和拼写、猜测词义,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会注意新词新义,区分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注意词的新颖搭配,区别近义词的涵义等。在解释词汇习得方面,M cLaug hlin(1990)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论述似乎有一定的解释潜力,即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一个控制的、要求注意力的运算通过练习转向自动的过程。

最近,有的学者(Joe1998)提出大部分词汇习得属伴随性习得,即注意其它活动(如阅读并复述课文)时顺便出现的认知活动;据称,阅读并复述课文而不注意词汇能促进伴随性词汇学习,语言运用的生成处理也有助于词汇学习,生成处理的水平越高生词学得越好。这类研究其实根本无法保证被试在阅读过程和复述时不注意文本中的生词,只要这一变量没有控制好,所谓伴随性习得充其量只能看作伴随性学习结果,而不一定是无意识的习得过程。

“自然习得顺序”说对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词汇习得研究中也可看到这种概念的变体。Laufer(1998)借用Ellis的序列(sequence)和顺序(order)概念阐述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现象。序列指整体发展状况,先是语法的非分析性单位,接着是不变的词序,然后是变化的词序、形态的发展,以复杂句子结构告终,第一、第二语言习得中序列可能相同。顺序则指某阶段具体内容的习得,可能由于个体差异(如不同母语)而因人而异。Laufer挑出十类形似词,要求被试选词填空完成单句或选择某词的正确释义,然后统计出本族语组与外国学生组的出错率顺序进行比较,确定难度顺序。Laufer据此强行解释出序列和顺序,序列呈辅音型和前缀型形似词(如price/prize,superfi-cial/artificial,passion/compassion)在先,元音型(如staff/stuff,cute/acute)次之,后缀型(如eco-nomic/economical,credible/credulous)最后。显然,这一结论的推广性很值得推敲,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误差比例排列词汇发展的先后序列和顺序,本身就是一个方法上的错误,况且这样的研究结果极有可能源自心理词汇的提取失误或扩散激活不当。涉及语法的“自然习得顺序”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假说(戴曼纯1996),将“顺序”和“序列”概念引入词汇习得有可能产生误导作用,我们需对它们仔细考证。

6.结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得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有关结论还为时过早。除本文论述的部分外,还有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非词(non_wo rds)的现象、词汇知识的耗损(attrition)现象等。笔者收集的中介语资料中就有*g reenerization(使用者用来指“绿化”)、*info rmationalization(指“信息化”)。Dewaele(1998)做过一次中介语造词的专题研究,发现法语中介语运用者的生造词产生于目的语规则的创造性运用,但是问题远比这个结论复杂。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有单词遗忘或词汇知识减损的经历,Weltens(1987)认为词汇比形态句法规则或音位更容易出现减损。那么,词汇是被彻底遗忘还是部分遗忘?还是提取失败呢?抑或某部分知识受到不良干扰而被一时覆盖了呢?也许心理词典的组织方式与句法的组织方式毫不相同,后者内部可能黏合得更牢。我们认为研究这些现象有重大的教学意义。

促成词汇习得的有效因素和词汇习得过程依然性质不明。不少学者在研究词汇习得时仅仅注意了词义的推断和词形的识别,而对词的发音鲜有论述。

本文第五节所述研究一般以结果而不是过程为基础,有的以结果推出过程。结果与过程不具有同一性,词汇习得过程、贮存方式和运用可能三项相关而又性质不同。在词汇习得研究中,我们似乎应同时注意习得过程和习得结果,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构建有关习得理论。

参考文献

Carter,Ronald.1987.Is there a core vocabulary?Some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8,178—93.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Chomsky,Noam.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MA:The M IT P ress.

Dew aele,Jean_M arc.1998.Lexical inventio ns:F rench interlanguage as L2versus L3[J].Applied L inguis-

tics19,471—90.

Ellis,Rod.1995.M odified oral input and the acquisitio n o f word meaning s[J].Applied L inguistics16: 409—33.

F romkin,Victo ria A.1987.T he lex icon:Evidence from

acquired dy slexia[J].Language63,1—22.

G oulden,Robin,Paul Nation&Jo hn Read.1990.How

large can a receptive vocabulary be[J]?Applied

Linguistics11,341—63.

Hulstijn,Jan H.1990.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for-mation_processing and the analysis/control approach-

es to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 inguistics11,

30—52.

Joe,Angela.1998.What effects do tex t_based tasks pro-moting generation have o 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

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357—77.

K rashen,Stephen D.1985.T he I 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 mplications[M].Lo ndon:Long man. Laufer,Batia.1990.`Sequence'and`order'in the de-velopment of L2lexis:Some evidence fro m lexical

confusions[J].Applied Linguistics11,281—14. Laufer,Batia.1998.T he development o f passive and ac-tiv 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

ent[J]?Applied L inguistics19,255—71.

Li,Xiao long.1988.Effects of contex tual cues on infer-ring and remember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J].

Applied L inguistics9,402—13.

M cL aughlin,Barry.1990.Restructuring[J].Applied Linguistics11,113—28.

M o ndria,Jan_A rjen&M arijke Wit_De Boer.1991.T he effects o f contex tual richness on the guesability and

the retention of wo rds in a fo reign language[J].

Applied L inguistics12,249—67.

Nation,I.S.P.1990.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 ew Yor k:Heinle and Heinle. Poulisse,Nanda and Theo Bongaerts.1994.First lan-guage use in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 n[J].Ap-

plied Linguistics15,36—56.

Schmidt,Richard W.1990.T 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 nd languag 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1,129—58.

V erhallen,M arianne&Rob Schoonen.1998.Lex ical know ledge in L1and L2of third and fifth graders

[J].Applied Linguistics19,452—70. Wallace,Michael J.1982.Teaching Vocabulary[M].

L ondo 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Weltens,Bert.1987.T he attrition of foreign_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ics

8,22—38.

White,Ly dia.1987.A gainst comprehensible input: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co nd_lan-

guage competence[J].Applied L inguistics8,95—

110.

Zechmeister,Eugene B.,Catherine A.D'anna,Cy nthia

H.P aus,and Jule A.Smith.1993.M etacog nitive

and other knowledge about the mental lexico n:Do

we know how many w ords we know[J]?Applied

Linguistics14,188—206.

崔刚,1999,布洛卡氏与传导性失语症患者的语音障碍[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戴曼纯,1996,“自然习得顺序”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戴曼纯,1998,论中介语系统中的接口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第1期。

桂诗春,1992,中国英语学生的心理词汇研究[A],《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C],桂诗春(主编),24_37

页。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桂诗春、李崴,1992,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A],《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C],桂诗春(主

编),38_45页。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李宝荣、彭聃龄,1999,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现代外语》第3期。

王宗炎(主编),1988,《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王文宇,1998,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吴霞、王蔷,1998,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收稿日期:1999—9—16;

本刊修订稿:1999—12—10

通讯地址: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

2000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2期

2000年3月

第32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 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M ar.2000

Vol.32No.2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A review of the sixth all_China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nference,by Y AN S hiqing,DONG Hongle&W U Wei,p.82 Our review of the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sixth all_China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nference indicates that the leading fig ures of the sy 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chool,M.A.K.Halliday and R.H asan in particular,have made some adaptations over their theoretical stands and changed their foci of aca-demic study,w hereas some Chinese scholars turned from merely introducing fo reig n theories to chal-lenging foreign authorities and offering their own insightful outlooks on v arious issues.

C 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Halliday's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by ZHU Y ongsheng& Y AN Shiqing,p.9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 rammatical metapho r theo ry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well as to metaphor studies has been generally acknowledged.This paper chiefly discusses the follow ing three as-pects:(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mm atical metaphors and lexical metapho rs;(2)the elucidation of“transference”and“co ngruence”in the Hallidayan theory;and(3)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gram-matical metapho r theory to the metapho r study edifice.

C 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SLA:An overview,by W ANG Lifei,p.124

Communication Strategy(CS)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roa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definitions and typology of comm unication strategy,and provide a re-cent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S abroad.

Theoretical bas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by D AI Manchun,p.138 L2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is still a very weak subfield of S LA in China.This paper is meant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L2vocabulary acquisition by defining or redefining lexicon,vo-cabulary size,lex ical categories,lexical know ledge as w ell as its acquisition.The autho r also points out some issues such as creation of nonw ords and lexical attrition w hich demand attention in this field. Review of Chomsky'latest work 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by HE Xiaowei,p.147 The article giv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and a brief comment on Chomsky'latest wo rk 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Chomsky1998),and compares the majo r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w ork and The M inimalist Program(Chomsky1995).In this new work,Chomsky proposes that the core functional categ ories be reduced to C,T and v,and that the operations that enter into the compu-tational system are M erge,Ag ree and Mov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ood desig n conditio ns(econo-my),h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Merge or Ag ree(or their combination)should preempt Move.The functional category Ag r and the operation Attract are dispensed w ith.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 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1.纵向研究 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横向研究 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通过对21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验证了Brown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 1.习得过程(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习得次序(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 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 1.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Dulay and Burt (1974) 被试:两组6---8岁的儿童,一组是60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调查内容:英语11个功能词。 结果:母语为粤方言与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两组儿童,对英语的11个虚词的习得顺序是相似的。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3.Bailey, Madden and Krashen (1974) 被试:73名说不同母语的成人。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 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也非常相似,说明母语差别不影响语素的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354252.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就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得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就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得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得语:也称“目标语",一般就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得语言、它强调得就是学习者正在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得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得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得第一语言之外得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得。强调得就是语言习得得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得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得语言获得。“习得"通常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得语言获得。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得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得就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得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得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就是指“有意识”得语言知识得获得。外显学习就是在有意识得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得就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得语国家学习目得语。学习者所学得目得语在目得语国家就是公认得交际工具,当然也就是学习者用来交际得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本国不就是作为整个社团得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得语言主要就是在课堂学习得。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得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自然得社会环境下发生得。 11.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得。 12.语言能力:就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得心理表征构成得。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得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得合语法性得直觉判断依据得就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就是关于语言得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得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得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关于语言运用得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得背景 对比分析得语言学理论基础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得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得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得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得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得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得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得目得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母语VS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 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 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1)从习得方式看: 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2)从习得环境看: 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课程名称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研究方法

课程名称: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研究方法 总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 教学目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教学法、教材、大 纲、课程等)、教师研究等选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使汉语国际教育专 业硕士能进行比较科学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为完成合格的 学位论文及入职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帮助,从而将研究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能及发 展相关联。 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两部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报告撰写方法;在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研究选题进行实 际操作、讨论,从而具备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与实施、正确评价他人研究设计 的能力。 主要章节: 第一章:研究设计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论文特点与选题 §. 研究设计中的常用概念 §. 应用型研究的设计 第二章: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 面向教学的语言学习常见专题: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学习者 §. 语言学习研究的设计与数据收集方法 §. 实验研究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 非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章: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研究 §. 教学法研究

§. 教材分析与评估 §课程与大纲研究 第四章:教师研究 §. 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 教师能力认证与标准 §. 师资培训研究 §. 行动研究 第五章: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 量化数据整理与分析 §. 质性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六章: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 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结构 §. 优秀学位论文示范 §. 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程序与方法 教学方式: 讲授、实践、讨论、报告、文献阅读与自主学习考核方式: 考勤、作业、研究设计 教材及参考文献: 1. . . 2. . . 任课教师: 教师团队 大纲撰写人: 冯丽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大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 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 )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 (performance )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语言能力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 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 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学习资料

一、第二语言习得三大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主张通过不断地刺激——反应规则掌握学习第二语言;心理学上主张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强化在心理学上的作用;语言学上主张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语言教学上多采用听说法,希望通过不断地操练结构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2.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支持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须通过激发这种机制来学习语言;心理学上主张心灵学派;语言学上主张形式主义;认为教学的作用是间接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发语言习得机制,并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重设参数; Eg:母语——桌子,参数重设为table 3.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学和语言学上倾向于认知派;在语言教学上提倡多元互动 二、学习和习得有哪些方面不同? 1.获得方式:习得是在自然语境中进行非正式语言交际得到语言知识;学习是经过正式的 讲解、模仿、操练、记忆而得到语言知识。 2.心理过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规律。 3.获得的知识类型:习得是隐性知识;学习是显性知识。 4.环境不同: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获得;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5.学习效果: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都较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较少,但学 习效果通常不佳; 6.对语言意义的重视度: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 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经常忽略了语言的意义。 三、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不同? (一)Ellis主张社会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方式和社会环境: 自然的SLA以交际的方式获得,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 有指导的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通常在课堂环境中发生。 (二)Klein主张心理语言学,认为区别在于学习者的注意和动机: 自然的SLA的动机是本能要求,潜意识的,获得语言功能、意义、内容; 有指导的SLA的动机是目标明确的、有意识、计划、系统的,注意掌握语言形式规则。 四、母语与第一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联系:通常情况下,母语=第一语言 区别:非典型情况下,母语不是第一语言。 Eg: (1)父母皆华侨,孩子的母语为汉语,因父母想让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首先会接触当地语言,则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当地语言。 (2)父母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国家,则孩子的母语为父母语,第一语言可能是父母语的任意一方。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doc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354252.html,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王宇萌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 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重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汉语语音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声调,这也是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难点。词语教学重点就是对于词意的解释,目前比较常用的就是翻译法和目的语解释目的语,翻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时要注意的是用于解释的词语要是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还能回顾旧知识。语法本就是一种语言约定俗称的规则,中国人会用,但是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所以然,所以语法教学最难的就是如何将晦涩难懂的语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明白。汉语学习者认为汉字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外形呈现由字根组成的方块结构;2.一字多用、多字同用成为汉语用字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针对汉语非母语者的教学,体现着汉语的特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 一、语音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掌握第二语言的交际交际能力是社会现实对第二语言人才的要求。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其中听和说都与语音有关,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教学尤为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養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交际包括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口头交际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音知识,更要学会运用语音知识进行交际,所以语音教学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掌握语音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汉语语音中声韵调和语调的训练形成技能。 (一)声母教学 我们在研究声母的时候主要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方面进行,所以对于外国留学生也可以从这两方面来教学。从发音部位来讲,主要是通过图示、手势等方法来展示气流受阻的部位以及这个部位在当时所处的状态。比如教授舌面前音j和舌尖后音zh时就可以使用手势法:两手手心相对,上面的手掌表示嘴的上颚,下面的手掌表示舌。发j时,下面手掌伸平,下手手指尖接触上面手指的中部,即上颚;发zh时,下面手指上卷,接触到上面手指的中部。学生通过教师的手势,找到了发音时舌头摆放的不同位置,从而区分开两个j和zh。从发音方法来说,汉语语音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外国学习者最大的困难,对于这一点可以借助实物演示。比如对于b和p这一对声母来说,可以使用一张纸片来分辨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将纸片放在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