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V01.21No.2March,2005(SerialNo94)

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studyontheabsorptionmechanismofcryptotanshinonesingle—?passintestinalperfusionmodel

毕惠嫦1,关溯1,陈齐慧敏3,苏启表1,黄孝2,民1

(1.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080;3.jB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BIHui.chan91,GUANSul,

CHENXia02,QIHui—min3,

SUQi—bia01.HUANGMinl

(1.InstituteofClinicalPharrnaco—logy,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China;2.De—partment.ofPharmac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China;3.InstituteofClinicalPharmacology,PekingUniversity,&彬ng100083,China)

收稿日期:2004—09—06

修回日期:2004—12—10

基金项目:广州市重大项目——创新药物药

理毒理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资助项

目(200322一E4071)

作者简介:毕惠嫦(1975一),女,博士,主要

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讯作者:黄民,教授,博导

Tel:(020)87334521

Fax:(020)87334718

E—mail:Huangn@gzsun*.edu.cn

摘要:目的研究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方法用大鼠在体一过式肠灌流方法,通过肠系膜静脉插管采集血样,同时收集灌流流出液,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隐丹参酮含量,计算其通透率。结果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

的肠管通透率(Pk一)和血管通透率(尸酬)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加入P一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后其通透率增高。结论隐丹参酮在大鼠小肠的转运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隐丹参酮可能为P一糖蛋白底物。

关键词:隐丹参酮;肠吸收;肠灌流模型;P一糖蛋白

中图分类号:R965.2;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5)02—0107—04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bsorptionmechanismofcryptotanshi—noneintherat

intestine.MethodsTheinsituratsingle—passintestinalperfusionmodelwithmesentericveincannulatedwasused.Sampleswereobtainedcontinuouslyfromtheoutletperfusateandthemesentericvein.Thecryptotanshinonewasdetermined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andthen

thepermeabilitycoefficientswerecalculated.Results

Thepermeabilityvaluesdecreasedatthe

highercryptotanshinoneconcentra-tion,whichsuggestedasaturabletransportprocess.Andthepermeabilitysignificantlyincreased

when

cryptotanshinonewasperfused

withP——glyco?-proteininhibitorverapamil.Conclusion

Theabsorptionof

cryptotanshinoneacrossratileumissimilartoanactivetransportmechanism,andP—glyco-proteinmayplayaroleintheabsorption.

Keywords:cryptotanshinone;absorption;intestinalperfusionmodel;P—glycoprotein

隐丹参酮(cryptotashinone,CT)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C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链球菌等病源菌有较强的杀来和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收到较好效果¨。。有文献报道旧o,猪口服cT后,大多数血样均不能检测到CT,即生物利用度较低,但机制不明。本文用大鼠在体一过式肠灌流模型,研究CT的吸收机制及P一糖蛋白对小肠吸收CT的影响,为CT的剂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

材料与方法

 万方数据

108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实验动物Sprague—Dawley(sD)大鼠,6,体质量为2509~3009,清洁级(合格证号:2004100),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药品与试剂隐丹参酮,纯度>98%,中山大学药学院提供;酚红,天津市化学试剂研究所提供;内标:氟西汀(fluoxetine,FXT),纯度>99%,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色谱纯,Dikma公司提供;乌拉坦,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仪器WZS一50F2双道微量注射泵,浙江大学医疗仪器有限公司产品;BT00—300T型蠕动泵,保定兰格蠕动泵有限公司产品;DB一1不锈钢电热板,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产品;高效液相色谱系统:515泵、717plus自动进样器、2487紫外检测器、Millennium32色谱数据处理软件,美国Waters公司产品;Shimad—ZUUV一1601PC型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产品。

2HPLC测定CT浓度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milBDSC18柱(4.6mm×150mm,5“m)(大连依利特公司生产),流动相:甲醇一硼酸/氯化钾缓冲液一三乙胺(72:28:0.05),用盐酸调pH至9.40;流量:1.2mL?min~;检测波长:270nm;进样量:血浆样品50肛L,灌流液样品20斗L。

2.2样品处理

血浆、肠灌流液各100IxL,分别加内标90斗g?mL。1氟西汀10,15灿混匀,加入乙醚300tzL。涡旋1min后静置10min,6000r?min“离心12min,吸取上清液。20℃以下真空挥干,甲醇一水(1:1)200IxL充分溶解,16000r?min。高速离心3min后,取上清液进样。

2.3标准曲线制备

配制隐丹参酮一乙醇储备液(250Ixg?mL“),梯度稀释为1.0,5.0,50.0斗g?mL“的标准溶液。空白血浆或空白灌流液100txL,加入不同浓度CT标准溶液,使血浆或灌流液中终浓度为0.05,0.1,0.2,0.5,1.0和2.0斗g?mL~,按“样品处理”项下操作,以浓度(“g?mL。1)为横坐标,以测得的cT与内标FXT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进行回归,得血浆中cT标准曲线为Y=2.6266X一0.0901(12=0.9995);灌流液中CT标准曲线为Y=3.4287X一0.0998(r=0.9995)。2.4回收率与精密度

该法药物和内标分离良好,绝对回收率大于70%,血浆、灌流液样品日内精密度分别小于6.8%和

3.7%,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7.3%和8.5%。

2.5稳定性

冻融试验偏离度分别小于7.2%和11.6%,长期冰冻(血浆30天,灌流液7天)试验偏离度分别小于13.6%和6.9%,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一般要求。

3分光光度法测定灌流液中酚红浓度

3.1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吸取(500峭?mL。1)酚红标准贮备液1.0,2.0,4.0,6.0和8.0mL,用Kreb—Ringer§缓冲液(pH6.80)稀释定容至50mL,得10.0,20.0,40.0,60.0和80.0txg?mL‘1的系列浓度酚红溶液,按文献[3]以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在558和570nm处进行测定,以酚红浓度(Ixg?mL。1)对吸光度差值△A作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Y=0.0047X+0.0040(12=0.9997)。

3.2精密度

该法的日内精密度小于0.9%,日间精密度小于1.7%,亦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一般要求。

4吸附与稳定性试验

4.1在肠灌流液中稳定性考察

配制CT浓度为1.0Ixg?mL。的肠灌流液,分别在室温(25℃)和37℃水浴放置2h,在0,30,60,90,120min取样测定CT含量,分别考察室温和37℃时CT在肠灌流液中的稳定性。

4.2药物物理吸附试验

配制cT浓度为1.0Ixg?mL“的肠灌流液(pH6.80),注入微量注射泵的50mL注射器及其延长管中,流量为0.2mL?min~,并分别在0,30,60,90,120min取样,测定CT含量,考察注射器及延长管对CT的吸附。

5在体肠灌流实验

5.1手术及插管操作

sD大鼠,6,禁食12h,自由饮水,腹腔注射20%乌拉坦溶液(0.8mL/1009)麻醉,固定于37。(2恒温加热板。剃毛,暴露术野。手术过程主要有3部分H’51:①右颈静脉插管:右颈术野作一约0.5mm切口,钝性分离出右颈静脉,结扎远心端后作一小切口,插入外径为0.8mm的PE管后结扎固定;②肠管插管:肠系膜血管插管前10min,从右颈静脉注射100U?mL“肝素溶液0.8mL;PE管与蠕动泵泵管连接,在完成肠系膜血管插管且开始流出血样,开始补血(所用血液从供血鼠心脏采血后,按5:1用生理盐水稀释所得);

 万方数据

V01.21

No.2

March,2005(Serial

No

94)

血流速度根据肠系膜血液流出量进行调整(约0.2~

0.3

mL?min“);③肠系膜静脉插管:沿腹中线打开

腹腔,分出7—11cm回肠,用37%生理盐水将肠内容

物冲洗干净后再以空白灌流液10mL灌注肠管,插入

直径约0.5cm玻璃管,用线固定。用22

GA

IV导管

进行灌流段肠管肠系膜静脉插管,滴Cyanoacrylate胶水固定∞。,血流流出正常后,将导管内导针拔去,导管

连于肝素化1.5mL离心管中采集血样。

5.2药物灌流及采样

CT浓度分别为0.5,2.0Ixg?mL~;(2.0

ixg?mL“CT+0.1

Ixmol?mL_维拉帕米)灌流溶液50

mL

注于微量注射泵中,先以流量1mL?min“平衡2rain,然后以0.2mL?rain。1速率灌流。流出液每5rain收集1次,至60min,加入抗氧化剂V。(2.0mg?

mL“)后,立即置一20%冰箱中冷冻,保存待测。

血样每5min采集1次,至60min,采集于肝素化离心管中,16

000

r?min。1离心3min,分取血浆,加入

抗氧化剂V。(2.0mg?mL‘1)后,立即置一20%冰箱

中冷冻,保存待测。实验结束,量度灌流肠管长度和

直径,大鼠处死。6药物通透率计算

所测CT浓度,用下式校正H'5J。

Ccorrected----Cmeasured

X兰

其中:c。~耐校正浓度;c。。俐为实测浓度;c一。她为开

始灌流时灌流液中酚红起始浓度;Cmeas。利。。为各采样点灌流的流出液中酚红浓度。

CT在大鼠小肠的通透率可通过肠管中药物的损失变化(P。。。。。)H’51以及血管中出现药物的变化(Pbl00d)‘4’5’73计算。

‰。一景In詈

(2)

P:—dX/—dtblod

3)A—

c.

\。/

其中:P;一。为药物的肠管通透率;P。‰。为药物的血管

通透率;Q为灌流流量(0.2mL?min“);r为灌流肠管的半径;Z为灌流肠管的长度;C,为稳态时肠管药物

浓度;C。为灌流前CT初始浓度(经过注射器及玻璃

管后浓度);dX/dt为单位时间内血管出现药物量;A为灌流肠段的表面积。

在肠灌流液的稳定性

CT浓度为1.0I.zg?mL“的肠灌流液分别在

25℃和37cC水浴放置2h,在0,30,60,90,120min时

测得CT浓度见表1。由表1可见,37℃时,2h内CT在肠灌流液中稳定;25%时,2h后稍有下降但仍稳定,放置2h与放置前药量比较大于80%。2药物的物理吸附

CT浓度为1.0txg?mL“的肠灌流液,以0.2

mL

?min“的流量,流过微量注射泵的50mL注射器及其延长管,在0,30,60,90,120min时测得的CT浓度

见图1。由图1可见,注射器及其延长管对该药物有强烈的物理吸附作用2h后,药物仅余7.79%。对注射器及其延长管作预处理,用浓度为4txg?mL“的

CT灌流液饱和24h后,其吸附现象有较大改善,2

后药物余35.92%,但仍不能达到实验要求。后将延

长管改为直径为0.5cm的玻璃管,与注射器相连,并用上法饱和24h后,达到理想的效果,2h后药物余89.74%,且2h内药物浓度基本不变。

Figure1.Stabilityofcryptotanshinone

in

syringeandtubing(treated

01"un

—treated)within2h

Table1.Stabilityofc吖ptotanshinoneinperfusateatroomtemperature(25。C)and

37。(3

 

万方数据

110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3药物通透率

据式2,3分别计算药物肠管通透率(P。…。)和血管通透率(P。。。。。),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给予不同

剂量的CT,其肠管通透率P。。。。随浓度的增加而略微

下降,(1.50±0.20)X10~cm?s。到(1.44±0.63)

X10~CIII?s~;而血管通透率PM。。。随浓度的增加明显

下降,由(2.23±O.57)X10~cm?s。1降至(1.40±0.30)

X10一cm?s一(P<0.05)。说明CT在大鼠小肠的吸

收存在饱和现象。

Table2.P。andPhⅧvaluesofcryptotanshinoneacrossrat

ileum

n=3,mean±SD;ComparedwithCT2.0雌?mL~,++P<O.01;

△:CT(2.O雌?mL一1)+verapamil(0.1I-Lmol?mL一1);Plumen:Pearme?

abilitycoefficientbasedondrugdisappearancefromthelumen;Pbl“:Per-

meabilitycoefficientbasedondrug

appearance

inblood

4维拉帕米对小肠吸收CT的影响

在灌流液中加入P一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后,

其肠管通透率Pl。一从(1.44±0.63)×10一cm?S“略增至(1.60±0.49)X10一cm?s~;而血管通透率Pbl00d则从(1.40±0.30)X10~cm?s“显著增至(3.63±0.44)X10~cm?s“(P<0.01)。提示CT很可能为P一糖蛋白的底物,加入P一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可抑制其外排作用,增加药物吸收。

讨论

有文献报道博。,丹参的另一个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CT的结构类似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转运机制类似于主动转运。本实验用在体大鼠肠灌流模型,研究CT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点,发现CT在小肠内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转运机制亦类似于主动转运;抑制P一糖蛋白可降低其对CT的外排作用,增加药物吸收。据文献报道一1,所有P一糖蛋白底物都有共同的特性即疏水性。CT为脂溶性化合物,这提示CT很可能是P一糖蛋白的底物。

CT为脂溶性成分,几乎不溶于水,参考文献[8],并经溶解度试验后,用0.05,0.1,0.2,0.5,1.0和2.0斗g?mL。1的浓度,以排除CT的析出现象,获得良好的线性范围。另外,CT在碱性条件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按中国药典,人工肠液的pH值为6.80,所以用pH6.80的Kreb—Ringer奄缓冲液作为肠灌流液基质。

本实验模型可得药物小肠吸收的肠管通透率P,。。。。和血管通透率P‰甜,前者是基于灌流肠管中药物的损失来计算。由于造成肠管中药物损失的原因,除药物被吸收外,还有肠壁吸附、药物代谢等,所以通常

P。。一的值会偏大H“川,而P。。。。是基于药物被吸收到血液的量变化来计算,能真实反映药物在小肠吸收的通透情况,使P。。。。。更具参考价值M。61。这是本模型较经典单纯肠管灌流模型的显著优点之一¨“。

本实验用大鼠在体一过式肠灌流模型,初步探讨了CT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及P一糖蛋白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CT在小肠内的转运机制类似于主动转运;CT可能是P一糖蛋白的底物,P一糖蛋白可减少CT的吸收。

参考文献:

[1]高玉桂,宋玉梅,杨友义,等.丹参酮的药理[J].药学学报,1979;

14:75—82.

[2]薜明,崔颖,汪汉卿,等.隐丹参酮及其代谢物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81—84.

[3]吴刚,孙长海,吴洪斌,等.大鼠小肠循环液中酚红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测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123—124.[4]CumminsCL,SalphatiL,ReidMJ,eta1.Invivomodulationofintesti—nalCYP3AmetabolismbyP—glycoprotein:studiesusingtheratsingle—passintestinalperfusionmodel[J].JPharmacolExpTher,2003;

305:306—314.

[5]SinghalD,HoNF,AndersonBD.Absorptionandintestinalmetabolism

of

purinedideoxynucleosides

andanadenosinedeaminase—activated

prodrugof2.37一dideoxyinosineinthemesentericveincannulatedratileum[J].JPharmSci,1998;87:569—577.

[6]DefermeS,GelderⅣ,IngelsF,eta1.Intestinalabsorptioncharac—teristicsofthelowsolubilitythiocarboxanilideUC一781[J].InternJPharmaceutics,2002;234:113—119.

[7]JohnsonBM,ChenWQ,BorchardtRT,eta1.Akineticevaluationoftheabsorption,efflux,andmetabolismofverapamilintheautoperfusedratjejunum[J].JPharmacolExpTher,2003;305:151—158.

[8]袁媛,蒋爱华,周静,等.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肠的吸收机理[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4):246—248.

[9]刘文操,刘卓拉.P一糖蛋白参与机体正常的药物代谢、分布及转运功能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580—582.

[10]梁英珍,薜磊.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在不同pH值条件下含量变化规律探讨[J].西北药学杂志,2003;18:108—109.[11]StretchGL,NationRL,EvansAM,eta1.Organperfusiontechniquesindrugdevelopment[J].DrugDevRes,1999;46:292—301.

 万方数据

隐丹参酮在小肠吸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毕惠嫦, 关溯, 陈孝, 齐慧敏, 苏启表, 黄民, BI Hui-chang, GUAN Su, CHEN Xiao, Qi Hui-min, SU Qi-biao, HUANG Min

作者单位:毕惠嫦,关溯,苏启表,黄民,BI Hui-chang,GUAN Su,SU Qi-biao,HUANG Min(中山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陈孝,CHEN Xiao(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广东,广州,510080), 齐慧敏,Qi Hui-min(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刊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年,卷(期):2005,21(2)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11条)

1.高玉桂.宋玉梅.杨友义丹参酮的药理 1979

2.薜明.崔颖.汪汉卿隐丹参酮及其代谢物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1999

3.吴刚.孙长海.吴洪斌大鼠小肠循环液中酚红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

4.Cummins CL.Salphati L.Reid M J In vivo modulation of intestinal CYP3A metabolism by P-glycoprotein: studies using the rat single - 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model 2003

5.Singhal D.Ho NF.Anderson BD Absorption and intestinal metabolism of purine dideoxynucleosides and an adenosine deaminase- activated prodrug of 2',3 '-dideoxyinosine in the mesenteric vein cannulated rat ileum 1998

6.Deferme S.Gelder JV.Ingels F Intestinal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solubility thiocarboxanilide UC -781 2002

7.Johnson BM.Chen WQ.Borchardt RT A kinetic evaluation of the absorption, efflux, and metabolism of verapamil in the autoperfused rat jejunum 2003

8.袁媛.蒋爱华.周静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肠的吸收机理[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 2002(04)

9.刘文操.刘卓拉P-糖蛋白参与机体正常的药物代谢、分布及转运功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

10.梁英珍.薜磊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在不同pH值条件下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2003

11.Stretch GL.Nation RL.Evans AM Organ perfusion techniques in drug development 1999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苏慧丽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的肠吸收和乌药质量分析方法研究2008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临床给药方式。吸收是药物体内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丹参酮ⅡA(TSIIA)是丹参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为揭示TSIIA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为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TSIIA的肠吸收情况以及丹参提取物中多种活性组分在吸收过程中对TSIIA的影响。

采用大鼠离体肠囊外翻模型,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脂溶性成分中TSIIA和隐丹参酮(CTS)吸收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准确性高,回收率好。考察了TSIIA的肠吸收机制,以及不同肠段和不同药物浓度等因素对它们吸收的影响,比较了TSIIA在单体给药和丹参提取物给药时的吸收差异。

结果表明,TSIIA在大鼠小肠各段均有吸收,吸收百分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在试验时间和浓度范围内,按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可能为被动扩散;丹参提取物中的共存物质没有促进TSIIA的吸收。

采用大鼠在体肠袢模型,比较了不同给药方式(单体给药或者提取物给药)对TSIIA吸收的影响,并考察了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TSIIA吸收的影响。

结果显示,提取物给药时大鼠血浆中TSIIA的峰浓度Cmax较单体给药大,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加入维拉帕米能微弱增力TSIIA的吸收,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gp在实验浓度下对小肠吸收的作用不明显。P-gp对药物的外排作用不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原因。

本文除主要研究TSIIA的肠吸收外,为评价浙江道地药材乌药的质量,建立了同时测定乌药中四种生物碱的HPLC法。色谱条件为AgilentZORBAXSB-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A相为水(先加入1.5‰的二乙胺,再用冰醋酸调pH=3.0),B相为乙腈,线性梯度洗脱;UV检测波长289nm。

结果显示,波尔定碱在0.428~8.56μg,降波尔定碱在2.122~31.83μg,网状香荔枝碱在0.760~15.20μg,Linderegatine(新发现的化合物)在0.0204~0.400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8%、100.94%、100.31%、99.17%,RSD分别为1.69%、2.51%、

2.13%、2.95%。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乌药的质量评价。

2.学位论文戴海学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转化与吸收动力学2008

药物代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并探讨代谢反应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本质,阐明其生物学意义,同时,药物代谢也是了解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药物吸收则可反映药物的作用起效的快慢和程度的大小。研究药物吸收和代谢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而且可以通过研究药物代谢后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结果与药效和毒性问的关系,为新药设计与研制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具有新结构类型的药物或先导物的筛选与评价必须要在创新药物研究的前期阶段就要考虑到先导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转化。

隐丹参酮是从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丹参中分离提取的一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具有较新结构的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其具有抗菌消炎、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抑制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1以及诱导细胞的分化等多种药理学活性。隐丹参酮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醌类物质,很难溶于水或以水为基质的体液与组织液中,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转化具有特点。本文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采用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丹参二萜醌类主要脂溶性成份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所分得的成分经薄层色谱、HPLC及LC—ESI—MS分析鉴定,并与文献和标准品比较,证明所得到的为纯品,纯度均>99%。该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快速有效。

2.采用电子轰击质谱(EI—MS)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分析技术并借助Mass Frontier质谱解析软件对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Ⅰ进行了结构及其裂解途径研究,分析其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的质谱特征与结构信息及其裂解途径,同时比较了三者的EI源、ESI源裂解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结构上基本相同,结构差异主要在D环—呋喃环,因此二者的ESI裂解规律基本相同,主要裂解碎片均相差2个质子,主要裂解途径及其机制均相同,均通过丢失—H2O、—CO、—CH3而发生裂解;二者EI源裂解所产生的小分子碎片m/z41、55、76、95、115、128、141、152、165也相同。丹参酮Ⅰ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由于A环存在差异,故在ESI源裂解途径上与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裂解规律还比较相似,主要通过丢失—H2O、—CO、—CH3而发生裂解。EI源裂解所产生的分子碎片与ESI源裂解碎片的相差较大。本结果为研究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与结构修饰提供了重要依据。

3.应用LC—ESI—MSn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转化。隐丹参酮经过大鼠体外肝匀浆温孵转化后,采用薄层层析法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的技术,分离制备出8种代谢产物,此外还从粗成分中发现10种代谢产物。隐丹参酮经过大鼠体内的生物转化后,可鉴定出19个Ⅰ相代谢产物和6个Ⅱ相结合产物,其中Ⅰ相产物中18个代谢产物与体外法相一致。采用LC—DAD—ESI—MSn技术对代谢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裂解途径的解析。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两条:1,发生在隐丹参酮原药上的羟基化、脱氢化、氧化反应和呋喃环裂解;2,隐丹参酮主要代谢成丹参酮ⅡA后在丹参酮ⅡA分子上进行羟基化、脱氢化、氧化反应以及呋喃环裂解。Ⅱ相结合反应主要为硫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并分析了这些代谢物可能的转化途径。

4.采用体外翻转肠囊法和体内法研究隐丹参酮单用和复合应用后,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动力学和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P—糖蛋白抑制剂、隐丹参酮粗成分中的其他成份以及丹芎方成分在离体小肠中对隐丹参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的体外吸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P—糖蛋白抑制剂、隐丹参酮粗成分中其他成份以及丹芎方成分均能促进离体小肠吸收隐丹参酮。采用LC—MS/MS定量方法研究了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单用隐丹参酮与在丹芎方中的隐丹参酮的AU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平均滞留时间及消除常数无显著性差异。

引证文献(6条)

1.张茜.杨劲.王广基.涂家生雷诺嗪大鼠在体肠灌流及其缓释片在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2009(2)

2.翁榕安.李小曼药物小肠吸收的常用方法比较[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09(2)

3.程锦.狄留庆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在中药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2)

4.谭晓斌.贾晓斌.陈彦.Ming Hu在体肠灌流模型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7(11)

5.陈束叶.李铜铃.张洁.张婷婷.贾毅敏盐酸帕罗西汀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7(8)

6.柴士伟.潘桂湘药物代谢研究方法简述[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 2006(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315632482.html,/Periodical_zglcylxzz200502007.aspx

授权使用:哈尔滨商业大学(hebsydx),授权号:11a1eb37-9bff-4a6b-bbbd-9e37011e5b56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3日

有关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有关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分析患者基本情况:略 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因“冠心病、房纤、心衰”4月27日静滴丹参酮时出现寒颤、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四肢冰冷,汗出。查体:BP 66/33mmHg,双肺可闻及干罗音,气管听诊区明显,心率110次/分,房颤率。考虑药物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地塞米松5mg静推,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参附针静注,氨茶碱静脉点滴,异丙嗪肌注,同时给予心电监测,经上述处理后,患者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无寒颤,症状逐渐好转。 分析:1、由于此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存在时间关联性,丹参酮Ⅱa磺酸钠说明书存在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故考虑此不良反应的怀疑药品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2、丹参酮I I A磺酸钠注射液是采用现代制药技术从丹参中提取的植物单体,经磺化后增强药物的水溶性,使其吸收快,该药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心前区支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缩小缺血心肌梗死面积,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临床上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也可用于室性早搏,其不良反应为偶见皮疹,发热等过敏性反应,但引起过敏性休克较少见[1]。 3、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原因可能与注射液中含有少量杂质及注射液提取过程中的树脂残存物有关[1] 。 4、措施:建议临床使用此药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体质,首次使用此药时应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并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避免丹参酮I I A磺酸钠注射液引发过敏性休克,当出现此不良反应时,首先停药,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文献:[1]雷殷华.丹参酮I I A磺酸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内蒙古中医药,2008,2(1):28.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 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该文章就近5年来有关丹参酮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和药理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参酮IIA;提取及测定;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Abstract:Salvi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an IIA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n Salvia, is to play a funda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 about the extract of Tan、content determin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status quo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nearest five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via. Keywords: Tan; extract measure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 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 ( tan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包括丹参素 (丹参酸甲 ), 原儿茶醛, 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 1 ]。其中丹参酮IIA是脂溶性成分的代表, 集中分布在丹参根的皮部, 木质部的分布甚微或没有, 通过韧皮部纵向运输, 不能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中去[ 2,]。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酮IIA的研究现状及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丹参酮 IIA 的提取 参酮IIA 的充分浸出提取是含量准确测定的前提,因此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于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非常重要, 但是有关提取方法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现将主要的提取方法概括如下。 1.1 醇提法: 由于丹参酮IIA不溶于水,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①渗滤法: 黄琳

丹参酮IIA的研究进展

丹参酮IIA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玉萍,顾兵,刘建涛,熊向源,周春丽,吴光杰【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该文章就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丹参酮IIA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酮IIA; 提取; 测定; 药理作用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参素(丹参酸甲),原儿茶醛,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1]。其中丹参酮IIA是脂溶性成分的代表,集中分布在丹参根的皮部,木质部的分布甚微或没有,通过韧皮部纵向运输,不能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中去[2,3]。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酮IIA

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丹参酮IIA的理化性质 丹参酮IIA又称丹参醌II, 丹参醌IIA,为一种樱红色针状结晶,mp 209~210℃;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25 mg/ml)、乙醇 (5 mg/ml) 、丙酮、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丹参酮IIA乙醇溶液和水溶液随温度升高稳定性下降,其标准品稳定易得[4];丹参酮IIA 含有醌型结构,电子行为活跃,易被氧化还原,可参与机体的多种生化反应而有多种生物活性。其结构式见图1。图1 丹参酮IIA化学结构 2 丹参酮IIA的提取 丹参酮IIA的充分浸出提取是含量准确测定的前提,因此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于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非常重要,但是有关提取方法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现将主要的提取方法概括如下。 2.1 醇提法由于丹参酮IIA不溶于水,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①渗滤法:黄琳等[5]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4因素(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温度)对丹参酮IIA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温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醇浓度(70%~90%)和乙醇用量对提取率均有影响。使用高浓度(90%)的醇溶剂、加温(80~87℃)、浸泡时间延长(6 h)可相应缩短提取时间(2 h),可获得丹参酮IIA 4.451 0 mg/g。但因丹参脂溶性成分对热不稳定,醇提后处理工序(贮放、回收乙醇、浓缩、干燥)是丹参酮IIA热降解损失的主要工序,因此加热时间范围内应控制在2~4 h[6]。②回流法:于纯淼等[7]采用

丹参酮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疗效观察

丹参酮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8-22T09:49:23.54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璇[导读] 同时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王璇 东莞市东华医院 511230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采用丹参酮局部注射法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06 年7 月至2010 年6 月在我科就诊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病例60 例,随机分为 A、 B、 C 三组,并分别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 疗程,并在停止治疗后的第3 个月复诊,记录分析诊治结果。结果 A 组患者有治疗效率为95%,明显高于B 组患者(85%)和C 组患者(70%)。结论加入丹参酮治疗口腔黏 膜下纤维性变治疗效果最佳,明显高于加入丹参治疗方式和普通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关键词:丹参酮;局部注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Abstract: objective In-depth study using tanshinone local shots on oral submucous fibrous variabl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Methods Random will be in July2006 to June2010 in my family complaining of oral submucous fibrous variable cases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B, C three groups, and respectively treatment, all patients were treatment1 treatment, and in the end the treatment of after3 months return visit,record analysis make A diagnosis and give treatment results. Results A group of patients for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95%, much higher than group B patients (85%) and C group of patients (70%). Conclusions Join tanshinone treatment of oral mucosa next fibrous variable treatment effect best, much higher than join salvia miltiorrhiza treatment and common treatments,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oral submucous fibrous change cure rate and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clinical widely promotion. Key words:Tanshinone;Local injection;Oral submucous fibrous variable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的发病原因与咀嚼摈榔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病理特征为口腔内微血管的病变与胶原堆积。OSF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且具有癌变倾向,因此需及时治疗[1-3]。目前医界治疗OSF 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和药物治疗方式,但因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因此,药物治疗方式成为了治疗OSF 的主要治疗途径。临床采用口服或局部注射丹参制剂类药物在治疗OSF 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丹参酮ⅡA磺酸钠用于治疗OSF 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4]。我科自2006 年7 月-2010 年6 月共收治了60 例OSF患者,其中20 例患者采用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OSF,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将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就诊病例60 例,男52 例,女8 例;平均年龄30 岁(22-38 岁),平均病程12 月(2-24 月)。随机将60 例OSF患者分为A、B、C 三组,A、B、C 三组患者均为20 例。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诊断为OSF;所有患者均存在槟榔咀嚼史,而后在食用刺激性食物时,往往出现口腔疼痛或水疱;所有患者舌、软腭、翼下颌韧带区、双颊等部位的黏膜均可见灰白色板状变化,且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均无其他服药史。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厂;规格为1mL: 40mg)2mL与利多卡因(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5mL:0.1g) 1mL配制成混合药液,同时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2mL:10mg)2.0mL与利多卡因(同上) 1.0mL配制成另一混合药液,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注射方式为:先后将两支混合药液注入患者病损区黏膜下,用量根据患者损伤面积按照1mL/cm2 注射,如患者病变范围较大,则可采用多点注射方式注射进行注射,1 次/周,10次为一疗程。B 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同上)2mL与利多卡因(同上)1mL配制成混合药液,同时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2mL:丹参 2g、降香2g)2.0mL与利多卡因(同上)1.0mL配制成另一混合药液,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注射方案同A组患者。C 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同上)4mL与利多卡因(同上)2mL配制成混合药液,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注射方案同A组患者。三组患者均治疗1 个疗程,在1 个疗程治疗后停止治疗并在3 个月后进行复诊,观察并记录患者口腔的损害范围、张口度、疼痛程度,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诊断标准 对患者损害范围、张口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分别计分,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分值为0-3 分,3 分:患者口腔黏膜损害范围>15cm2,张口受限度≥Ⅲ度;2分:患者口腔黏膜损害范围为5-15cm2,张口受限度在Ⅱ度-Ⅲ度之间;1 分:患者口腔黏膜损害范围小于5cm2,张口受限度在Ⅰ度-Ⅱ度之间;0 分:患者口腔黏膜无损害,张口正常,黏膜正常。评定结果分为:显效(综合评价为0 或1)、有效(综合评分出现明显下降)、无效(综合评分不变或增加)三种。同时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IBM 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C 三组患者经1 疗程治疗后停止治疗,3 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A组患者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B 组(85%)合C 组(70%)患者,如表1 所示。 表1 A、B、C 三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表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A组 20 19 1 1 95% B 组 20 16 5 3 85% C 组 20 9 5 6 70%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 隐丹参酮的同时测定 摘要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材丹参中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三种成分采用外标定量法进行同时测定,根据其色谱图相应保留时间的谱峰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可知其三种成分在该样品中的含量,通过测定可知样品中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三种成分的百分含量分别为0.1011%、0.0259%、0.0155%。 关键词 HPLC 丹参 参酮ⅡA 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外标法 1、引言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是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部提取的脂溶性二萜类物质。 其分子结构、分子式、分子量如下: O H 3C C H 3 C H 3O O O O O O O O C 18H 12O 3 294.33 C 18H 12O 3 276.29 C 19H 20O 3 296.36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本实验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的三种脂溶性提取物(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隐丹参酮)进行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包括两种洗脱方式: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提,即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他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强度、极性、pH 值或离子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离时间的目的。梯度洗脱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都能在各自适宜的分离条件(容量因子k 适宜)

下实现分离。 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各分析组分的质量或者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色谱图上表现为峰面积A或峰高h)成正比,即m=f’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f’称为定量校正因子)。色谱法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外标法是应用待测组分的纯物质来制作标准曲线,即配置不同质量分数(浓度)的标准溶液,取固定量标准溶液进样分析,从所得的色谱图上测出响应信号(峰高或峰面积),然后绘制峰高或峰面积对含量(质量或浓度)的标准曲线。 本实验采用反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为固定相,0.1%磷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分离丹参中脂溶性提取物,并通过外标法对三种待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当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进行分配时,极性大的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大,而极性小的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小,组分的流出顺序是极性大的化合物在前,极性小的化合物在后,最终实现各物质的分离。 2、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与试剂 日本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SPD-20A紫外检测器、SIL-20A自动进样器、LC-20AB输液泵、CTO-10AS柱温箱、脱气机)、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仪、溶剂过滤器、微孔滤膜(0.45μm,无机相和有机相)、50 ml具塞三角瓶、25.00 mL移液管、定量滤纸、漏斗、漏斗架、一次性针筒过滤器(脂溶性)、微量注射器。 丹参酮ⅡA标准品,丹参酮Ⅰ标准品,隐丹参酮标准品,甲醇(色谱纯),乙醇(分析纯),磷酸(分析纯),超纯水,丹参粉末。 2.2实验方法 2.2.1前处理精密称取0.2010g干燥的样品粉末,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准确加入25.00mL 80%乙醇,称重,超声提取25min,补重,摇匀过滤,得到待测液。 2.2.2色谱条件1.色谱柱:C18柱(150mm×4.6mm,5 μm) 2.流动相:泵A:0.1% 磷酸水溶液;泵B:甲醇 泵B浓度:0~40 min,70%~75%;40~45 min,75%

不同产地丹参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进展

不同产地丹参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地丹参中主要有 效成分的含量,以更为清晰而全面的了解丹参药效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通过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不同产地丹参主要有效成分含 量的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比较。结果: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以酚酸类为主的水溶性成分和以二萜醌类化 合物为主的脂溶性成分。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品种主要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品种中酚酸类成分和二萜醌类化合物的含量 存在一定差异,为丹参药材采购及临床选用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丹参不同产地成分含量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和根茎,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Y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症状[1]。丹参作为一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己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有记载“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瘾,止烦满,益气”, 在其后的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水

溶性成分[2-3],以酚酸类成分为主,如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PA )、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PD)、丹参素(danshensu,DSS)、咖啡酸(caffeic acid,CA)、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LA)、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 ,SaA )、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SaB)和丹酚酸C (salvianolic acid C,SaC )等,和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类成分为主,如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N )、二氢丹参酮I(dihydrotanshinone I ,dTNI)、丹参酮I(tanshinone I,TNI)、丹参酮II a (tanshinoneII a,TNII a)等。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丹参商品药材,丹酚酸B含量不低于3. 0%,丹参酮II a含量不低于0.2%。 由于受产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丹参药材所含主要成分差异较大。在参考2010版中国药典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河北、山东、安庆、甘肃、江苏等地的丹参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现结果如下报道。 1 丹参水溶性成分 1.1 丹参酸B 丹参水溶性成分以丹参酸B为主,具有广泛地药理活性,具有抗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脏、脑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3]。对不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袁彬1,吴鸿2 (1.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细胞成像实验室,郑 州 450002) 摘要目的:总结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调研和检索文献概述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结果:丹参酮ⅡA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丹参酮ⅡA的以上生物学活性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重用。而其活化的标志是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细胞传导信号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配体直接与受体结合启动信号转导,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偶联信号转导参与调节大多数的细胞活动,包括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取决于细胞外血小板膜外基质中的钙内流和血小板细胞内钙池的钙释放。结论:丹参酮ⅡA 通过影响钙离子通道的开闭而阻止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从而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关键词丹参酮ⅡA;血小板活化;钙信号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脑卒中和(或) 周围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1]。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止血、血栓形成、炎症、伤口愈合、免疫力、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要作用[2]。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具有改善微循环[3]、清除氧自由基[4]、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5]、抗血栓形成[6]等作用,其作用与防止血小板内钙离子超载[7]或通过减少巨核细胞数量而减少血小板生成有关[8]等作用。血小板的活化主要标志是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Ca2+]i)升高[9],有报道称[10]TanⅡA可能是作用于钙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 1 钙信号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有钙离子(calcium ion,Ca2+)的参与[11, 12]。Ca2+可以作为配体直接与血小板磷脂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

RP-HPLC测定制萎扶胃丸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

RP-HPLC测定制萎扶胃丸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萎扶胃丸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的含量。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分离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以乙腈-0.2%磷酸(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2 nm。结果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0.081 4~0.407 2 µg(r=0.9997)、0.163 6~0.818 µg(r=0.999 5)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0%(RSD=1.37%)、99.22%(RSD=0.9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cryptotanshinone and tanshinone ⅡA in Zhiwei Fuwei Wan. Methods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ptotanshinone and tanshinone ⅡA was performed on Symmetry C18 column with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cetonitrile-0.2% phosphate (60∶40) at flow rate of 1.0 mL/min.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62 nm.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s of cryptotanshinone and tanshinone ⅡA were 0.081 4-0.407 2 µg (r=0.999 7) and 0.163 6-0.81 8 µg (r=0.999 5)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9.70% (RSD=1.37%) and 99.22% (RSD=0.9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rapi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roduct. Key words:Zhiwei Fuwei Wan;cryptotanshinone;Tanshinone ⅡA;RP-HPLC 制萎扶胃丸是本院院内制剂,由乌梅、山楂、白芍、麦芽、神曲、丹参等14味中药组成,具有健胃、滋补气阴、消导除湿、活络定痛之功效,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多种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病症的治疗。本试验采用反相高效通讯作者:焦正花,E-mail:939410984@https://www.360docs.net/doc/c315632482.html,液相色谱法(RP-HPLC)[1]对本品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进行研究,以控制制萎扶胃丸的质量。1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 152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487紫外检测器,Bree色谱工作站;天津HS6150型超声波清洗器,METTLER AE240电子天平。含量。结果见表3。表3 克疣纳米乳中冰片和薄荷脑含量测定结果(mg/mL,n=3)批号冰片薄荷脑20111220 5.626 3 5.725 320111223 5.622 2 5.648 420111225 5.589 7 5.681 23 讨论 薄荷脑、冰片是克疣纳米乳的有效组份,故选为评价克疣纳米乳质量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本试验采取内标法测定薄荷脑、冰片的含量,方法简单、稳定、专属性强。 本试验制备的克疣纳米乳为O/W型,处方中的脂溶性成分为内相,在定性鉴别、含量测定时应先破乳。本试验选用了盐酸法、氯化钠法、无水硫酸钠法等常用的破乳方法,最终选用无水硫酸钠法破乳,并对无水硫酸钠用量及破乳温度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的同时测定 ——外标法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 1.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的分析方法。 3.掌握外标定量分析法。 【实验原理】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是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部提取的脂溶性二萜类物质。 其分子结构、分子式、分子量如下: O H 3C C H 3 C H 3 O O O O O O O O C 18H 12O 3 294.33 C 18H 12O 3 276.29 C 19H 20O 3 296.36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 隐丹参酮 本实验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的三种脂溶性提取物(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Ⅰ、隐丹参酮)进行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包括两种洗脱方式: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提,即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他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强度、极性、pH 值或离子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离时间的目的。梯度洗脱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都能在各自适宜的分离条件(容量因子k 适宜)下实现分离。 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各分析组分的质量或者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色谱图上表现为峰面积A 或峰高h)成正比,即m=f ’A(f ’称为定量校正因子)。色谱法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外标法是应用待测组分的纯物质来制作标准曲线,即配置不同质量分数(浓度)的标准溶液,取固定量标准溶液进样分析,从所得的色谱图上测出响应信号(峰高或峰面积),然后绘制峰高或峰面积对含量(质量或浓度)的标准曲线。 本实验采用反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为固定相,0.1%磷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分离丹参中脂溶性提取物,并通过外标法对三种待测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当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进行分配时,极性大的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大,而极性小的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较小,组分的流

探索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

探索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报告 一.背景,目的,意义 综合1002037~~1003068共32个批号的各项统计数据(见附表),收率起伏太大。结合磺化中间体的净重量(重量*潮品含量)以及成品的收率分析:对比批号为1003055,056,057三批,在中间体净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成品收率相差近10个百分点;059比055在中间体的净含量多0.3kg,但收率反而低了近8个百分点。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剂是常用的心血管治疗用药,同时也可以作为改善俯脏细胞微循环的辅助药,而且该药是我公司的主要产品,无论是针对产品质量保证,还是市场需求量,我们都有责任做好丹参酮IIA磺酸钠原料药。目前我公司原料药丹参酮IIA磺酸钠的含量经紫外测量可以达到96%(折干),但在HPLC上还达不到96%。而提高丹参酮IIA磺酸钠的纯度和提高丹参酮IIA磺酸钠收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保证产品质量上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分析生产状况和探索性实验,整理出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以便为生产提供有说服力、有价值的参数。 二.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分析 1、磺化体系 由于丹参酮IIA中的呋喃结构上供电子基团使得磺化较易进行,因而也容易水解。如果磺化后的废酸浓度过高,则在一定温度下,主要发生水解反应。(考察磺化剂的用量) 原料中含有的其他成分,在磺化阶段由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会引起多磺化、氧化和缩聚物的生成等副反应,同时应该注意温度还可以影响磺酸基进入的位置以及异构磺酸的生成比例。(因此考察磺化阶段的反应温度和时间) 有文献显示磺化反应温度控制在15~19度为好,而磺化反应锅内存在取代、水解等多平衡反应,与温度和各种溶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此体系考察反应温度,冰醋酸的量,乙酸酐的量,混酸的量,混酸的滴加速度对磺化反应的影响,建立一个5因素3水平(L12)正交实验。 2、水化和成盐体系 资料:将磺化液加水适当稀释,某些芳磺酸在50%~80%的硫酸中因溶解度小而析出。现行工艺中,水、二氯甲烷和石油醚三相溶剂稀释磺化液。水化温度,时间,三相溶剂的量,成盐温度将作为考察点,这个需要做初步实验。 3、PH值 丹参酮IIA磺酸钠在PH<4.0时易发生水解,或许这个因素可很好的解释1002037~~1003068共32个批号的各项统计数据出现的异常情况,因为现行中间体的检测中没有中间体酸度的项目,所以大致情况也是猜测。可能是磺化,水化,成盐过程中的PH无法控制好,才导致中间体PH<4或>4,在回流阶段,加热的甲醇极性增大,使得丹参酮IIA磺酸钠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收率高低起伏了。 4、精制体系

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18T13:02:35.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作者:张志荣裘福荣(通讯作者) [导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之一。张志荣裘福荣(通讯作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TS)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属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IA药效明确,药理活性强,药理作用广泛。大量实验表明,丹参酮IIA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心肌肥厚,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抗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丹参酮IIA;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09-02 Tanshinone type IIA research progress Zhang Zhirong, Qiu Furong (corresponding author).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anshinone type IIA (TanshinoneIIA, TS) is extrac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labiatae plants a fat-solubl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diterpene quinone compounds. Tanshinone type IIA efficacy of clear, strong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idel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anshinone type IIA has improve coronary arterial blood circula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repair, resistance of atherosclerosis (AS), resisting myocardial hypertroph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nti-cancer,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Key words】 Tanshinone type IIA;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中药之一,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主要分布于于河北、安徽等地。丹参在中医学中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为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活性成分之一,属二萜醌类化合物。其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也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丹参酮IIA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1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由于在动脉内膜上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斯等[1]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TS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巨噬细胞的胆固醇积累及血小板聚集。 1.2 改善血管平滑肌状态 TS是中国传统抗氧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保护血管平滑肌。TS保护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作用机制主要通过ERK激酶和PKB信号通路对氧化应激的细胞保护基因表达来诱导Nrf2的活化,从而抑制了主动脉平滑肌的氧化,在亲氧环境中对Nrf2激活的程度中对防止氧化应激期间的破坏性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2]。 1.3 抗血小板的聚集 Jiang-Qin Liu等[3]通过观察TS对胶原蛋白诱导的健康新生小猪体内血小板聚集发现TS能破坏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引起血栓素的增加,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对心脏的药理作用 TS封锁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过氧化物介导的氢的氧化应激和胶原蛋白的合成。NADPH氧化酶对H2O2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调控合成具有显著作用。Ping Wang等[4]的研究发现,TS效应机制通过减少O2-生成显著抑制H2O2诱导的胶原蛋白的合成和NADPH氧化酶的活性。TS抑制了NADH氧化酶产生因此阻断H2O2刺激胶原蛋白的生产。研究发现TS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TS能明显减少抑制素表达,从而防止细胞损伤。TS作用于H2O2引发的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发现抑制素的表达明显降低,Ca2+浓度,线粒体膜电位增加,心肌细胞损伤减少,从而保护心肌细胞[5]。 3.对脑的药理作用 Bo Wei等[6]的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发现TS最佳心脏保护作用的时间点是在再灌注后2小时,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TS组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明显减轻。这一现象提示TS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上调和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有关。TS作为丹参主要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性,现研究也证明其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Wei Wang等[7]通过对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大鼠研究发现TS明显降低Ca2+浓度,防止增加Bax/Bcl-2蛋白比例的增加,逆转由H2O2诱导造成的大鼠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的损伤。这些结果表明,TS减弱了由H2O2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和长期的损害。 4.对癌细胞药理作用 王晓露等[8]采用大鼠移植性肝癌肿瘤模型,以TS进行治理,发现肿瘤体积能明显降低,通过PCR和WB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这证实TS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并且可能与HMGB1、VEGF表达有关。 对其他癌细胞的研究发现TS对宫颈癌细胞[9],前列腺癌细胞[10],肺癌细胞[11],胃癌[12]及其他的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效应机制也越来越明确。 5.其他方面药理作用 另外,TS具有镇痛[13]作用、同时对肺[14]、肝[15]、糖尿病[16]等的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是一种潜在药物。 6.结语

《诺新康》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

《诺新康》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 商品名:诺新康 全国独家产品,全国招商 丹参是活血化淤药物研究中成绩之佼佼者。研究发现,丹参具有良好的抗冠心病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丹参素(p-3,4二羟基苯基乳酸)及丹参酮。本品是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得到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灭菌水溶液,大大增强了药物的水溶性,获得了更高疗效的新药物。 特点: 1、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均有一定改善作用,对急性心肌梗塞伴剧烈疼痛症状者亦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2、在静脉滴注后的,2—3天就起效,疗程不到1个月,有效率达85%以上; 3、增加了有效成分的水溶性,因而疗效更有所提高; 药理作用: 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减慢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及心功能; 3、抑制凝血; 4、促进组织修复; 5、降低血脂; 6、保护红细胞和抑制细菌生长。 对心血管的作用: 1、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Tan 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心肌梗死面积:利用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心肌梗死模型,静注DS-201,结果心肌梗死范围缩小,疗效非常显著。冠状动脉内给药后同样显著缩小狗心肌梗死面积,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当。 3、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血性冠心病的治疗。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其左室舒张压上升,而静滴DS-201的试验组则明显降低。说明DS-201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壁张力和心脏体积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4、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观察了Tan ⅡA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证明,Tan ⅡA具有类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亚甲二氧苯丙胺(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变化及DS-2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前给予DS-201(5 mg/kg)能显著降低心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K的释放。用化学发光法显示DS-201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

丹参酮胶囊的说明书

丹参酮胶囊的说明书 目前清热解毒的药物比较多,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清除体内毒素,已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拒绝浮躁,是一种态度。清热气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等等。对于药物清热解毒,我们极力为您推荐一种名为丹参酮胶囊的药物,该药物对于清热解毒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丹参酮胶囊 商品名称:丹参酮胶囊 英文名称:Danshentong Capsules 拼音全码:DanCanTongJiaoNang 【主要成份】丹参乙醇提取物。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红色至棕色的颗粒或粉末。

【适应症/功能主治】抗菌消炎。用于痤疮,扁桃腺炎,外耳道炎,疖,痈,外伤感染,烧伤感染,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等。 【规格型号】0.25g*36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4次,小儿酌减。 【不良反应】偶见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即可恢复正常。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2.切忌以手挤压患处。3.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温热性药物。4.不宜同时使用外用药类,如需配合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儿童、年老体弱或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如有多量结节、囊肿、脓疱等应去医院就诊。7.扁桃体有化脓及全身高热者应去医院就诊。8.痤疮服药2周、其他适应症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

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闭,防潮。 【包装】塑料瓶包装,36粒/瓶。 【有效期】24 月 【执行标准】WS3-B-3140-98-2009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3020110 【生产企业】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 一旦发现自己体内出现温毒热毒等症状请及时服用正规的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一定不能忽视了这类疾病的危害性。上面的内容是我们为您介绍的关于丹参酮胶囊的各种药效,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及时清热解毒对于人体是很有好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