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河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王盼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80111100701

成绩

联系电话 137********

工作单位焦作师专

完成时间 2012年3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王盼盼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诗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将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他的诗作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已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的道路,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

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试探的情况下,他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他的田园诗风格恬淡自然,淳朴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东方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1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常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相见,不虚夸,不掩饰。自己的生活苦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地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

真景真、事真意真。”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吴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全篇似乎只随意拈了几个极平常的生活场景,“堂前有树可以乘凉,闲暇之际可以读书弹琴、蔬菜粮仓小有盈余,新酿美酒自斟自饮和学语稚子嬉戏身边。”但诗人紧扣一个“乐”字将它们组合起来,整个生活的淳真之趣就跃然纸上。如前两句写景只一个“贮”字,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翁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琴书”的一个“弄”字,用在此处微妙的表现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全诗“无夸张”,“无虚浮”,任意淳朴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了那片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悠的琴韵,看到了小康和谐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戏的乐趣。这些场景虽平淡无奇,但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故而使人倍感亲切。从中不难体会诗人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心志。

陶渊明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自己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的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露着一种超然洒脱。在陶渊明之前的诗人,他们所作诗中很少见的那种平凡的事物,如桑、麻、鸡、狗等等事物,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图景留下深刻的印象。“鸡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是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泯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各首诗中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诗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2,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

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躬耕自资,淡泊自持的田园生活中,既深刻地感悟着达生贵我、知足常乐的人生之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喜悦和心愿的满足,同时也坚持了一个不屈己、不媚俗的“真我”品格和“固穷”气节○3。

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正如朱光潜所云,“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正与他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4

二、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

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陶渊明曾借《五柳先生传》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可见其田园诗的特点乃以“意”为诗,不用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他用自己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语言创造出平淡完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以及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脱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是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断吸引人。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郎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城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巧林。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死幻化,终当归空无。

这首诗先说自己久游后回来,携子侄去访问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这间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才知道“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境界。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理三者融合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事情,“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开始看只觉得清净,悠闲,仔细想想,才能感觉到作者的愁情:一个人很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则向往喧闹的声音,这是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的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上去好像没有问,实际上是在扣心自问,敲响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的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同时,“菊”又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高洁品质的象征与自比,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来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他看到了飞鸟在山间徘徊,他更看到了自己,正像他在《归园田居》中所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相与还”指的是什么?周而复始,返璞归真,这便

是他此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正是这一点睛之笔,将无限深情融于诗的美景之中,给读者留下无边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则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又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这就是田园诗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无可取代地位的原因。

三、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

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的特点。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说要讲仁义道德或者治国安邦,或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

美。有诗人故意把诗写的很难,让大家看不懂,像李贺、韩愈即是;有的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听懂,像白居易,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

陶渊明的田园诗,事实上,其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是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你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把你一读,就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与内在的感情力量。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而不用“的砾”、“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用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是不入斧凿却高度艺术化。他的田园诗的语言,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陶渊明田园诗平淡的文字后面,隐含着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清新的自然景物中,陶渊明有了

舒畅的心情,使他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摆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尽管劳动艰辛,尽管那时的农村贫穷凋敝,面对田园景物和平日里宁静的生活,与官场生活相比,他依然寻找到了乐趣。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不是虚幻梦境,而是在寻常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生活的安宁。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也蕴含了他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风俗淳美的终南山,在他的笔下素然恬淡,让人读后思绪飘渺,忘却世俗烦忧。又如“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时运》其一),写春日郊区清晨的情境而含闲情;“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的姿态写得和煦暖人,既写了风的踪迹又透出对自然造物之惊叹。这就是陶渊明诗的美感,舒缓而沉稳的节奏,平淡朴素的风格。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犀利的语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强烈碰撞的情感,也没有曲折的结构,有的只是真挚地情感流露,像春雨一样渗透读者的心灵。事实上,他的人生也经历过风雨,他的心里也泛起过波澜。他的文字不可能像初发的芙蓉,没有绚丽的色调;他的语言不可能像溪水中的石砾,没有棱角。然而,这些都随着生命的历程慢慢地淡去,磨平。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平淡自然,这种平淡自然绝不是单调乏味,不是浅淡无趣,其间的妙处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与悟性,需要一定的人生体味与生活阅历,字字句句用心去咀嚼,领会其中的蕴涵,自会悠然地流露恬静淡雅的

味道。如果说建安文学为中国文坛带来悲怆苍凉之美,西晋诗人增添了绮丽之美,那么陶渊明则开启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天地。吟咏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如展开一幅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卷,只觉山清水秀,徐风拂面,但看炊烟袅袅,斜晖脉脉,令人忧烦扫尽,不禁醉意迷离,心驰神往,留恋忘返。这些语言如同蛹的蜕化、茧的剥离造就了蝴蝶的展翅与翩跹一样,也造就了陶渊明诗的恬静淡雅。他用平实的景物,寻常的事件,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凡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才使陶诗超凡脱俗,自成一家。陶渊明极力崇尚个性的自由、淡泊功名富贵,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和政治的束缚,他在物我合一的诗韵里,努力地追寻着彻悟明了的心境,努力地追寻着至情至性的艺术风采,才使得他的田园诗别具一格,像一朵奇葩一样在诗歌文学这个大花园里夺目绽放。

四、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

这种笔法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

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而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了诗歌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先描写了身居田园的生活中的事物,包括旷野、深巷、柴扉、尘室……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描写田野中的耕作,与身边农民的深入接触。即使与他们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也不乏底层阶级交往中点点的温馨。整首诗紧紧围绕着田园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感受也融入到了诗中。因此,清新自然且细腻的描写是田园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尤其是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开创,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审美类型,一种韵味醇厚又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成为“开千古平淡之宗”。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有力的推动了以后历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实在是功不可没,继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低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

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及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沈德潜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相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骏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经过历代诗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使山水田园诗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蔚为壮观的一大主流之一。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习,佳作不断,名家辈出,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杰出的大诗人。

注释:

○1清人东方树《昭昧詹言》,人民出版社,1961年10月第一版,98页。

○2鲁迅《鲁迅全集》中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6页。

○3王立群张进德著《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4《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4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王立群、李卫国,《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同步配套题解),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