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注:①标题用小二号字、黑体。②姓名、学号等用三号宋体。)

学生姓名:谭必武

学号:200910200041

系别:中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习形式:函授

指导教师:姜书良

起止日期:2010.10-2011.4

2011年 4月 25 日

怀化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

评价

基元

评价要素评价内涵满分值

选题质量25% 目的明确

符合要求

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

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的要求。

10

理论意义或

实际价值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对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

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0 选题确当题目规模适当,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科学性。 5

能力水平40% 检阅文献

资料能力

能独立检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本论文所涉及的

有关研究状况及成果。

10 综合运用

知识能力

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阐述问题。能对查阅的资料进行

整理和运用。能对其科学论点进行论证。

10 研究方案的

设计能力

整体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合理可行。 5 研究方法和手

段的运用能力

能运用本学科常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手段进行实

验、实践并加工处理,总结信息。

10 外文应用能力

能阅读、翻译一定量的本专业外文资料、外文摘要和

外文参考书目(艺术类等专业除外)体现一定的外语

水平。

5

论文质量35% 文题相符较好地完成论文选题的目的要求。 5 写作水平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评议流畅。15 写作规范

符合科学论文的基本要求。用语、格式、图表、数据、

量和单位,各种资料引用的规范化(符合标准)。

10 论文篇幅文科5000字左右,理工科4000字。 5

说明:成绩等级:90分-100分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中等”;

60分-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怀化学院2011 届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开题报告院(系):怀化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谭必武学号200910200041 班级

课题名称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

课题所属领域的现状

生态批评和新乡土小说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双重压力对文学提出严峻挑战的产物。近年来,两者在各自的领域稳定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新乡土小说作为文学理论的对象,两者之间“来电”甚少。总的来说,关于新乡土小说领域的生态批评研究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关于乡村地域与生态批评的研究目前除了对个别新乡土小说作品的零星分析之外,尚未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的建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意义。

课题重点难点和特色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建构的缘起: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缺位。2建构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纽带

3建构的动力。 4建构的前景:互利共赢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研究现状;(2)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建构的基础和动力;(3)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建构的前景。

划进度第一阶段(2011.1~2011. 2)查阅并研读相关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1.2~2011.3)研究资料、拟定论文写作结构;撰写论文初稿。第三阶段(2011.3~2011.4)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做论文修改,定稿。

指导教

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教研

室意

见签名

年月日

说明: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导师

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查的重要依据,经导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系、部:

学生姓名谭必武学号200910200041 班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姓名姜书良课题名称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

评语:(包括以下方面,限200字以上)

1、学习态度、工作量完成情况;

2、检索和利用文献能力、外文翻译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否同意论文送审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系、部:中文

学生姓名谭必武学号200910200041 班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评阅教师姓名

论文题目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

评语:(包括以下方面)

对论文学术评语(包括选题意义;文献利用能力;所用资料、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可靠性;创新成果及写作规范化和逻辑性。注意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剽窃、论据作假等把好关,如果发现请详细说明)

选题质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能力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论文质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综合评价等级

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评阅人(签名):

年月日

怀化学院2011 届成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成绩评定表

系、部(公章):中文

学生姓名谭必武学号200910200041班级答辩日期

论文题目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指导

教师

姜书良

成绩评定等级

评定

总评教师1 教师2 教师3 教师4 教师5

课题介绍

思路清晰,语言表

达准确,概念清楚,论

点正确,实验方法科

学,分析归纳合理,结

论严谨,设计(论文)

有应用价值。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答辩表现

思维敏捷,

回答问题有理

论根据,基本

概念清楚,主

要问题回答准

确大、深入,知

识面宽。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答辩综合评定等级

最终评定意见: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月日

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构建Concerning ecological criticism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fiction

姓名:谭必武

学号:200910200041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习形式:函授

指导教师:姜书良

起止日期:2010.10-2011.4

论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建构

姓名:谭必武学号:200910200041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生态批评的理论指导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目前还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的建构十分必要。生态批评理论的完善、作家生态意识的深化和农村生态时局的鞭策是其建构的重要动力。这种建构的完成,将促进新乡土小说创作和生态批评理论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批评;新乡土小说;建构

一、建构的缘起: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缺位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意识得到唤醒和加强,环境运动因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公众文化基础,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保护思想在学术界取得了认同,以拯救生态环境为己任的生态批评也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应运而生。生态批评(ecocritism) 这个术语词2002年被引进我国之后,生态批评已经形成目前国内学术的一大亮点,《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都刊发或转载了曾繁仁、鲁枢元、宋丽丽等知名学者的相关专题论文。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大调整的脚步,在不可抗拒的市场化、商业化、城市化浪潮的驱迫下,宁静的乡土迅速卷入“喧哗与躁动”之中,乡土文学也因之出现新的偏转,产生了新乡土小说这块新的文学领域。

可以说,生态批评和新乡土小说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双重压力对文学提出严峻挑战的产物。近年来,两者在各自的领域稳定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新乡土小说作为文学理论的对象,两者之间“来电”甚少。总的来说,关于新乡土小说领域的生态批评研究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关于乡村地域与生态批评的研究目前除了对个别新乡土小说作品的零星分析之外,尚未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1、生态批评理论指导的“怯弱”

当下而言,生态批评的理论指导在新乡土小说领域还处于一种“怯弱”的状态。首先,这体现在生态批评本身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体系建构的不完善。生态批评没有关注当前创作。作为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研究,生态批评虽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但系统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主要成果的译介还没有全面展开。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生态批评的目的、理论背景与独立存在的价值尚存疑虑, 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此外, 生态批评的一些探索性的理论观点也需要改进, 有待于包括生态批评研究者在内的理论界的进一步讨论[1]。

其次,生态批评着重点主要集中在单一文本主要是文学史经典文本的生态阐释上,对当前新乡土小说创作的关注甚少。文本阐释的视野在跨学科、跨文化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对生态文学文本审美范畴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在近期的新乡土小说中,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对生态问题尤为关注。作品如《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在生态反思的问题上具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生态批评研究者在对这些作品,作出了一定的关注,从生态角度给予了相关的论文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大部分关注生态问题评论家还停留在“人类

中心主义”概念上,只关心“人”作为“小我”的生存危机,而没有从“大我”的角度来关怀所有生命的存在问题。由此,这方面的生态批评趋于表面化,译揭示、忧患为主,还没有进行真正的文化反思,对生态文学的评价标准也仅仅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眼光去判断,最终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而非“整体生命的存在”[2]。虽然少数生态批评研究者努力挣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但在反思与批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有待商榷

2作家对生态批评的朦胧意识

新乡土小说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全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阶段。农村这块原始之地更是成为环境问题中的敏感地带。乡土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的威胁成为新乡土小说作家必须直面的挑战。近年,新乡土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生态小说。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以湖北神农架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触及人的精神生态问题。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把对商州文化的反思提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的预警,小说蕴涵着生态伦理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此外,阿来的《空山》、刘庆邦的《喜鹊的悲剧》、张炜的《九月的的寓言》、《秋天的思索》等,这些优秀的生态小说作品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作品大都将着力点放在对环境恶化现象的描绘与揭露上,注重对外部表象形态和客观结果的揭示,没有注重对造成这一现象和结果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挖掘。这就形成大部分作品不乏激情,但缺乏内在的知性蕴涵。

张炜曾说:“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稍有觉悟者,就会对大自然有些莫名的敬畏……一些高级的人类心智活动,比如文学,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敬畏、恐惧,还有那些依顺的心情,都是这种表达中不可避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作家在思维传统上还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对生态的关注只是对自身生存问题关注的结果,或是一种直觉体验的书写,或是将生态写作等同于自然抒写或民俗化书写,而不能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去看待现实的生态问题。作品的忧患主要还是来自对人类破坏自然而将遭受自然界惩罚的危机感,还处于对生态批评的“朦胧”状态。强烈的危机感在传达出作家切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透射了对生态问题思考和认识中的局限性。

二、建构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纽带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大陆也大踏步走上了以工业扩张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但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也有了赶上甚至超越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趋势。正是在这一现实语境下,以揭示生态危机和呼吁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批评出现了繁荣的势头。学者指出:生态批评作为以文艺学视角介入生态问题的文学批评形态,立足点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指导思想为整体生态主义;观照对象是以较为自觉的生态意识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研究范围是以审美方式探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任务是挖掘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以及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思想文化根源,究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终极目标是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3]。

新乡土小说作为揭示新时期下乡土世界人情物象的文学,扎根在农村这个与

自然密切交汇的地带,其主要展现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种程度上,生态批评与新乡土小说就有了二者的交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在新乡土小说中,生态环境大多是暴烈残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次次不可调和的灾难。这种状况既是给生态批评的一项任务,又是给了生态批评一个施展的空间。如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通过一只孤独豹子“自述”豹子家族灭绝的历程,以豹子的孤愤、伤怀、绝望、复仇情感勾勒了生存的绝望。这篇以豹子为题材的故事便将“环保”的主题与现代人孤独、绝望的主题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将对于自然、动物命运的遒劲之思和无边的忧患融为了一体。由此,有了“生态环境”这个纽带,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的建构就有了必然的趋势。

三、建构的动力

从文学发展的开放性来看,具备了生态环境这一纽带,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的建构是必然的趋势。在笔者看来,这种趋势的推动力主要有三:其一是生态批评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其二是新乡土小说作家生态意识的普及和深化;其三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鞭策。

1 生态批评理论的完善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正在探索与发展中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 生态批评在自身研究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当前生态批评研究首先肯定了生态批评的重要意义, 对涉及人类文化、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反思与批评可谓卓有成效, 但从理论构建角度来看,生态批评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例如, 生态批评确实对促使人们认清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如果它要真正达到理论上的相对成熟, 还必须在继承前人生态思想成就的基础上, 解决人未能解决的一些重大思想问题, 进而建立新的生态哲学体系。

为此, 生态批评需要积极探索自身的理论之路。在其自身理论建设中充分关注它的开放性。首先,生态文学研究者要在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扩大视野,支持文学表现上的跨学科性、跨文化性,吸收生态学、生物学、生命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扩大生态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阈,在宏观视野中提升生态文学研究水平。其次,发掘运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无比丰厚的生态思想资源,如《易经》中的宇宙整体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孔子的“天人合一”、孟子的“天人和谐”等思想,研究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生存体验中形成的生态智慧,开展生态文学研究。再次, 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中普遍宣扬的“生态中心主义”替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理论上的修正,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2 作家生态意识的深化

新乡土小说作家生态意识的普及和深化,是推动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建构的又一重要力量。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基础,也是生态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意识的社会传播程度标志着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目前,新乡土小说作家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态意识,但还缺乏深度。一些作品还立足于自然环境对人的有用性来认识事物。这种对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种种不义行径及其结果的呈现诉求,遮蔽了对人类文化偏失根源的追寻,也影响到对文化批判的深刻性。作家要具有对生态危机的强烈忧患意识,但要避免力图及早

改变生态现状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同时,作家需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生态批评理论修养,增加生态文学创作的知识储备,从整体提升新乡土小说创作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新乡土小说作家必须坚持严肃的社会态度, 继承我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忧患传统,以敏锐的观察、前瞻性的思考深化自身的生态意识,承当保护生态和谐的历史使命。

3 农村生态的鞭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其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其二,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由于过分使用一些工业化工用品,已经给土地造成了巨大危害,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因而人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必然导致人类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变革,也必然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新进步。生态危机的严峻事实成为新乡土小说作家进行生态文学创作的强大推动力。严峻的生态问题促使作家们在新乡土小说作品中直面现实,敢说真话,赞美生态维护者,谴责见利忘义、破坏生态环境的丑恶行为。目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自然生态话语呈现出空前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都将有力推动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的建构。

四、建构的前景:互利共赢

新近发表的杜光辉的中篇小说《浪滩的男人女人》[4]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中建构的美好前景。小说通过宁静的河边小镇浪滩镇在经济开发大潮冲击下原有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在自然资源的破坏中遭受毁灭的故事,把生态问题的揭示深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将人性的善恶美丑在欲望冲动中进行有条不紊的剖析和冷静的审视。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对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造成的人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做出了生动鲜活的描画,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且较为深入地反映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文化生态状况,一定程度地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同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前我国生态批评的研究和新乡土小说创作都正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生态批评引入新乡土小说的领域,开辟了生态批评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批评理论。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品能影响读者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生态批评可以深化乡土小说作家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于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将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 使作家生态视野更加广阔,作品中文化批判的深度进一步加强,促进新乡土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生态批评在新乡土小说领域建构的前景,对两者来说,必将是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蓓.简论生态批评文本视域的扩展[J].文艺研究, 2004,( 1) : 155.

[2]王为群.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价值观的重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4):

4.

[3]王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 2010,(4):

93.

[4]杜光辉. 浪滩的男人女人[J]. 时代文学,2007,(5).

[5]温越 .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甘肃社会科学(文学)[J] . 2008,(3):6.

[7] 李雪莲;“文学的现代性”勘探之一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万峰;自然人性的呼唤——沈从文创作倾向略论[D];西北大学;2001年

[9] 李雪花;论沈从文、李泰俊的现实批判意识[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黄轶斓;游走在乡村少年的生命音符之间[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1] 王红玉;师陀“空间书写”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2] 周新顺;在“生死场”与“后花园”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13] 柯有兴;乡土文学作品教学与中学生和谐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4] 魏子木;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内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5]刘艳;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叙事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致谢

写了几个月的论文终于要交稿了,虽然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研究,却也是颇费脑力和体力,备受煎熬的过程,其中的各种体会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得到。

涵授二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刚开始时,只是本着对文学的爱好,喜欢读书,也读过几本书,但那时对于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是不懂的。多亏了尊敬的老师们始终真诚的帮助我,让我走进了中文的大圈子,品味了多场文化盛筵,学会并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经历了选题、收集资料、讨论、下笔、修改等过程,每个过程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收获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我学习到了进行文本研究的方法以及思路,并端正了学习态度,写出一份像样的毕业论文不易,写出一份专业的毕业论文更加艰难。现在终于“修成正果”,确实不易,要感谢的人很多,就将我的致谢表达如下:首先,要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姜老师自始至终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对我的选题、行文甚至微小细节都进行了细心指导,对我的疑惑给予了积极的解答,可以说我的论文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促成了我思想上成熟。再次,写作期间查阅了大量的书刊论文资料,要感谢那些学者所做的研究,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再一次感谢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