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控制高炉炼铁过程-数学建模论文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控制高炉炼铁过程-数学建模论文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控制高炉炼铁过程-数学建模论文

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高炉炼铁预测控制

摘要

高炉炼铁是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成分,高炉炉温控制是实际生产中的重要程序,建立可以进行炉温控制的炉温预报模型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铁水含硅量代表高炉炉温,通过建立多个模型并优化,对高炉炼铁铁水含硅量进行了动态预测。

针对问题一,要求建立一步和二步[Si]预测动态数学模型,首先对附件给出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修正了异常值。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喷煤量PML和鼓风量FL与铁水含硅量[Si]之间的关系具有滞后性,因而首先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出喷煤量PML和鼓风量FL与铁水含硅量[Si]之间的关系皆相差6个炉次即12个小时。然后建立RBF神经网络模型,选取连续的m个样本学习对后一个样本进行一步预测;在二步预测过程中,以步长为二选取m 个样本对之后第二个样本进行预测。

针对问题二,要求验证问题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成功率,自主选取数据编写MATLAB 程序对问题一建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求解。分别得到各40组的一步预测和两步预测预测值,将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计算,得到一步预测和二步预测模型的预测数值成功率分别为84.36%和83.04%。再将铁水含硅量实际升降方向与预测方向比较计算得到一步预测和二步预测的预测方向成功率分别为81.58%和73.68%。本次建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结果较为良好,可用于高炉炼铁铁水硅含量的动态预测。

针对问题三,要求建立质量指标[S]的优化数学模型,并且讨论优化后的[Si]预测控制的预期效果。在RBF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粒子群模型对质量指标参数[S]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满足期望[S]参数。基于优化后的数据,选取样本编写MATLAB程序对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求解,将得到的数据与真实值进行比较计算,得到优化后的预测数值成功率达到99.04%,效果较好。证明经过优化后的质量指标对于[Si]的准确预测控制更加准确。

本文建立多个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了合理且准确率高的铁水硅含量预测模型,并且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对控制高炉炼铁炉温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滞后性;动态预测;RBF神经网络;粒子群;MATLAB

1. 问题重述

炼铁过程生产指标产量、能耗、铁水质量等指标都与冶炼过程的一项控制性中间指标——炉温,即铁水含硅量[Si](铁水含硅质量百分数)密切相关。对2小时后或4小时后高炉炉温上升或下降的预测,即[Si]时间序列的预测关系着当前高炉各项操作参数的调控方向。因此,[Si]的准确预测控制建模成为冶炼过程优化与预测控制的关键技术。本项目仅提供由铁水含硅量[Si]、含硫量[S]、喷煤量PML和鼓风量FL组成的数据库作为数学建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试求解以下问题:

(1)从给定数据表中[Si]-[S]-FL-PML依序号排列的1000炉生产大数据中,自主选取学习样本和算法,建立[Si]预测动态数学模型,包括一步预测模型和二步预测模型。

(2)自主选取验证样本,验证你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预测成功率,并且讨论其动态预测控制的可行性。

(3)以质量指标铁水含硫量[S]为例,含硫量低,铁水质量好,可以生产优质钢,制造优质装备。试建立质量指标[S]的优化数学模型,并且讨论按照优化模型计算结果进行[Si]预测控制的预期效果。

2. 模型假设

1)假设除题中给出的影响因素的其他影响因素影响忽略不计。

2)假设给出数据的高炉运行情况良好,无异常运行。

3. 通用符号说明

4.铁水含硅量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4.1问题分析

本文要求解答预测[Si]动态数学模型,在查阅有关炼铁的文献时发现存在着大滞后的现象,即喷煤量PML和鼓风量FL与铁水含硅量[Si]之间的关系具有滞后性,且滞后性不尽相同。因而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求解出喷煤量PML和鼓风量FL与铁水含硅量[Si]之间分别的滞后时间。拟建立RBF神经网络模型,选取连续的m个样本学习对后一个样本进行一步预测;在二步预测过程中,打算以步长为二选取m个样本对之后第二个样本进行预测。

4.2模型准备

异常值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建模准确率和预测精度,因此对异常值进行合理、有效的修正。利用Excel画出原始样本铁水含硅量、铁水含硫量、风量和喷煤量的时间序列曲线图,如图1、2、3、4。

图1 原始样本铁水含硅量的时间序列曲线

图2 原始样本铁水含硫量的时间序列曲线

图3 原始样本集中喷煤量的时间序列曲线

图4 原始样本风量的时间序列曲线

由图1、2、3、4可得每一时刻点的铁水含硅量、铁水含硫量、风量和喷煤量,对波动较大的数据,予以剔除处理。

采用依拉达准则(3σ准则)处理异常值,对本组数据样本{}121000,,...,X x x x =,如果存在偏差大于3σ的数值,则认为它是异常数值。其中

σ=

= (4-1)

其中,x 为数据样本的平均值。

编写MATLAB 程序经3σ准则检测得出:初始样本集1000组数据中,一共有64组异常数据,异常率6.4%。异常数据见表1。程序见附录1。

表1 异常数据

都有缺失值。选用“高次线性插值法”填补缺失值。填补的数据值见表2。

表2 异常数据替换数值

表24.3模型建立 4.3.1 灰色关联度模型 (1)输入变量的选择

引入灰色关联度计算高炉各输入变量对硅含量的影响程度。灰色关联度能够计算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对目标影响程度表示为量化值。灰色关联度越高,表示变量对目标变量的相关性越大。灰色关联方法步骤如下:

Step1:整理得到灰色关联序列()()()()00001,2,...,X x x x n =和对比序列

()()()()1,2,...,i i i i X x x x n =,1,2i =,其中0X 为硅含量序列, 12,x x 分别为喷煤,风量的序列。

Step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min max

0max

i i k y k y k ρξρ?+?=

-+? (4-2)

式中

()i k ξ——关联系数

ρ——差分系数,满足[1,0)ρ∈

min ?——()()()min 0min min i t

k

y k y k ?=-

max ?——()()()max

max max i

t

k

y k y k ?=-

()i k ξ的值即为参考序列的每一个值和对比序列对应值的关联程度。

Step3:通过式(4-2)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系数之后,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常被用来作为该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

()()01

1,n

i i k x x k n γξ==∑ (4-3)

式中()0,i x x γ——灰色关联度

Step4:设置灰色关联度阈值,选取输入变量。 (2)输入变量滞后时间确定

高炉运行是典型的大时滞过程,输入变量对硅含量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时延。考虑到精度和实际生产的需求,时延问题不能被忽略。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时延的输入变量对硅含量的影响程度,完成之后时间的确定。相关系数定义如下:

()()

n

ij

i

j

i x

x y

y

R --=

∑ (4-4)

式中

i R ——代表第i 个输入的相关系数

i x ——输入变量的平均值 y ——输出变量的平均值

时间序列设置为(0,1,2,3,4,5,6,7,8,9),通过比较相关系数的大小得出喷煤、风量的滞后时间。

4.3.2 RBF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RBF 神经网络有很强的逼近能力、分类能力和学习速度。其工作原理是把网络看成对未知函数的逼近,任何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组基函数的加权和,也即选择各隐层神经元的传输函数,使之构成一组基函数来逼近未知函数。RBF 神经网络由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

图5 RBF 神经网络示意图

图5即为神经网络示意图。

设输入层的输入为12[,,...,]n X x x x =,实际输出为12[,,...,]n Y y y y =。输入层实现从

()i X R X →的非线性映射,输出层实现从()i k R X y →的线性映射,输出层第k 个神经网络输出为

()1,1,...,m

k ik i i y w R X k p ===∑ (4-5)

式中

n 为输入层节点数; m 为隐含层节点数; p 为输出层节点数;

ik w 为隐含层第i 个神经元与输出层第k 个神经元的连接权值;

()i R X 为隐含层第i 个神经元的作用函数,即

()(

)

2

2exp /2,1,...,i i

i R X X C i m σ=--= (4-6)

式中

X 为n 维输入向量;

i C 为第i 个基函数的中心,与X 具有相同维数的向量;

i σ为第i 个基函数的宽度;

m 为感知单元的个数(隐含层节点数);

i X C -为向量i X C -的范数,它通常表示x 与i C 之间的距离;

()i R X 在i C 处有唯一的最大值,随着i X C -的增大,()i R X 迅速衰减到0。

当确定了RBF 神经网络的聚类中心i C 、权值ik w 、及i σ以后,就可以求出给定某一输入时,网络对应输出值。

①一步预测

当时间延时为t 时,对第i 个si 含量预测的输出值为

()()1,1,...,m

k i i k t i y w R X k p -===∑ (4-7)

②二步预测

对第(i+1)个si 含量预测的输出值为

()()11,1,...,m

k i i k t i y w R X k p -+===∑ (4-8)

4.3.3 预测成功率模型

Step1数值预测成功率和成功率相对误差(ε)的计算

100%c s s

x x x ε-=

? (4-9)

其中

s x 为高炉铁水[si]含量实际值; c x 为高炉铁水[si]含量预测值。 Step2炉温升降方向预测

()()11i i i i y x x x x --=--预测 (4-10)

i x 为第i 次硅的实测含量,i x 预测为第i 次硅的预测含量

若0y ≥,则炉温升降方向预测正确 若0y ≤,则炉温升降方向预测不正确 4.4模型求解

通过编写MATLAB 程序,求解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到了不同时延的相关性系数,如表3。程序见附录2。

由表n 个[Si]具有最大关系的是第6n -个喷煤量和风量。

5. 铁水含硅量动态预测模型的求解

5.1问题分析

本题要求自主选取样本对问题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并求解预测成功率。首先一步

预测针对给出的1000个样本,拟采取任意选取连续50组数据预测一个[Si]的方法,得到40个预测值,对得到的预测值跟实际值进行比较,求得数值预测成功率。之后再将这40个结果的升降方向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得到炉温升降方向预测成功率。二步预测以步长为二选取50组数据预测 [Si],将预测数值的比较变为与前两个数值的比较。 5.2模型建立

采用4.3中建立的模型,在此不多做赘述。 5.3模型求解

Step1神经网络一步预测模型

通过编写MATLAB 程序,得到预测的40个数据,将之与真实值进行对比,画出图1。程序见附录3。

图6 一步预测硅含量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

由图6得硅含量预测值与真实值变化趋势相近。

再将第n 个实际值减去第1n -个实际值的结果与第n 个预测值减去第1n -个实际值的结果相乘,若结果为正,则方向预测正确;若结果为负,则方向预测存在偏差。得到的结果如表4。

根据表

(1)由于高炉炼铁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因素,而本题只考虑两项,因而数据也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将相对误差的最大值0.5043和最小值0.0017去除,计算其余各项的平均值,为0.1564,即数值预测成功率为84.36%。

(2)由(1)去除数据后,得到预测方向一致的有31个,不一致的有7个,即炉温升降方向预测成功率为81.58%。

Step2神经网络二步预测模型

通过编写MATLAB 程序,得到预测的40个数据,将之与真实值进行对比,画出图2。程序见附录4。

图7 二步预测硅含量预测值与真实值对比

由图7得硅含量预测值与真实值变化趋势相近。

再将第n 个实际值减去第1n -个实际值的结果与第n 个预测值减去第1n -个实际值的结果相乘,若结果为正,则方向预测正确;若结果为负,则方向预测存在偏差。得到的结果如表5。

根据表5

(1)由于高炉炼铁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因素,而本题只考虑两项,因而数据也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将相对误差的最大值0.9003和最小值0.0031去除,计算其余各项的平均值,为0.1696,即数值预测成功率为83.04%。

(2)由(1)去除数据后,得到预测方向一致的有28个,不一致的有9个,即炉温升降方向预测成功率为73.68%。

Step3可行性讨论

本问题对问题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一步预测和二步预测模型的数值预测成功率均高于80%,一步预测模型的炉温升降方向预测成功率也高于80%,成功率都比较高,这两个模型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6. 铁水含硅量动态预测模型的优化、求解

6.1问题分析

本问题要求建立质量指标[S]的优化数学模型,并且讨论按照优化模型计算结果进行[Si]预测控制的预期效果。在众多优化方法中由于粒子群算法更加方便简洁,因而拟采用粒子群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之后选取连续的50个样本进行训练,对之后的40个数据进行预测,对预测的结果与真实值作比较,讨论预计效果。 6.2模型建立 6.2.1 粒子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优化算法。在其算法中,每个粒子均被视为是D 维解空间的一个点。()12,,...,i i i iD X x x x =表示第i 个粒子,()12,,...,i i i iD P P P P =为其经过的最好位置。G 为群体中最好粒子的位置索引号。()12,,...,i i i iD V v v v =表示第i 个粒子的速度。依照(1)(2)来调整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12**()**()*id id id id gd gd V w V c rand P X c rand P X =+-+- (6-1)

id id id X X V =+ (6-2)

其中

1,2,...,;1,2,...,d D i N ==(N 为群体规模)

; 1c 、2c 为常数,称为学习因子;

()rand 是[0,1]上的随机数;

w 是惯性权重。

粒子速度与粒子位置的调整公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id w V 表示惯性权重和粒子前一时刻速度的乘积,说明下一时刻时,该粒子的速度与前一时刻的关系,它体现粒子的记忆性,决定了算法的全局寻优和局部寻优的能力;()()*id id rand P X -表示粒子本身的历史属性,说明了粒子的历史最优位置对当前时刻速度调整的影响力,表明了算法具有全局寻优能力;()()*gd gd rand P X -是群体影响部分,说明子的群体最优位置对当前速度调整的影响程度。因此,这三个部分必须给予恰当、合理的设置,才能保证算法的性能最大化。

图8 粒子群算法过程图

6.2.2 高炉冶炼过程参数寻优

Step1操作参数寻优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各操作变量的期望值范围均由高炉专家经验确定。[]Si 含量、喷煤量PML 和风量FL 的最佳期望值分别为0.57,13.79,1799.53。综上所述,通过粒子群算法求解所示的优化目标函数,也即求解(6-3)的最小化问题,最终实现对操作参数的寻优。

2

2

2

min 0.310.310.410.5713.791799.530.30.7..101616001750z

Si PML FL z Si s t PML FL ?????

?=-+-+- ? ? ???????

≤≤??≤≤??≤≤?

(6-3)

其中[]Si ,PML ,FL 分别为[]Si 含量、风量和喷煤量的实际值。 Step2粒子群算法参数测定 (1)惯性权重w

惯性权重代表着粒子前一时刻速度对当前时刻速度的影响程度。若w 相对比较大则粒子群算法在寻优过程中的局部搜索能力强;若0w =,则此时粒子群算法仅仅只能完成局部寻优。经过考虑我们将w 设置为0.7 (2)学习因子c

学习因子1c ,2c c2分别表示飞向个体局部最优位置best P 和全局最优值best g 得加速权重。若c 较小,则粒子会在目标E 域附近浮动;若c 较大,则粒子可能直接飞向目标区域。我们通过实验认为122c c ==时为最好的选择。 (3)最大速度max V

max V 的设置不能超过粒子的搜索范围,max max 0.8V X =。 群体规模取500个。 6.3模型求解

编写MATLAB 程序,对粒子群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求解。分别画出未优化模型与优化后模型的预测数据与实际值的对比图,得到图8。数据对比见表4。

图8 未优化模型与优化后模型的预测数据与实际值的对比

由图8可得,优化后的模型预测准确率较好,基本与原始数据相同。

根据表699.04%。

对以上结果分析可得,由粒子群模型改进后的预测模型准确率高达99.04%,证明经粒子群模型优化后的质量指标对于[Si]的预测控制的预期效果更好。

7. 模型评价

优点:

(1)问题一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该模型简单方便,符合题目要求并求解出铁水含硅量相关系数的滞后性,较好的分析了铁水含硅量与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结果较好。(2)问题一和二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求解,该模型对一步预测和二步预测进行了分析,并且结果良好,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高炉炼铁铁水硅含量预测。

(3)本题第三问利用粒子群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优化,方法简单,数据分析结果较好。

缺点:

在建立模型时由于模型的适用性,对数据进行了简化,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吴金花, 高炉冶炼过程分析及其铁水硅含量预测模型研究, 燕山大学,2016年5月。

[2]胡登飞,基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高炉喷煤操作模式优化,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6

月。

[3]曲红玉,沈婷,曾璐,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高炉冶炼优质铁水预测,哈尔滨商业大学金

融学院。

[4]石琳,李志玲,崔桂梅,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高炉铁水硅含量模型,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0,41(4):427-430。

[5]李启会,高炉冶炼过程的模糊辨识、预测及控制,浙江大学,2005年l月。

[6]赵敏,高炉冶炼过程的复杂性机理及其预测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6月。

附录

附录1 寻找异常数据MATLAB程序

A =[12.14 11.62 10.32 12.05 12.92 12.01 14.43 13.85 14.48 12.58 12

13.81 11.59 8.02 10.21 10.59 11.63 11.92 13.86 17.18 16.67 14.33

13.57 15.51 13.03 13.46 13.71 13.13 15.72 13.39 12.18 13.85 12.93

12.86 15.24 14.13 13.57 14 13.78 15.05 14.87 15.78 13.82 13.28

15.97 15 12.66 6.57 15.03 13.44 13.8 11.66 11.61 12.68 15.38

15.04 12.79 13.94 15.18 16.1 15.18 12 11.71 14.87 13.74 13.55

12.66 14.45 15.09 15.76 13.45 15.11 13.95 12.61 13.73 15.26 13.64

14.88 15.92 14.49 13.98 16.24 13.86 14.1 7.89 13.08 ];

[mu,sigma,muci,sigmaci]=normfit(A,0.05)

附录2 灰色关联度MATLAB程序

clc,clear

load x.txt %把原始数据存放在纯文本文件x.txt 中,其中把数据的"替换替换成. for i=1:3

x(i,:)=x(i,:)/x(i,1); %标准化数据

end

data=x;

n=size(data,2); %求矩阵的列数,即观测时刻的个数

ck=data(1,:); %提出参考数列

bj=data(2:end,:); %提出比较数列

m2=size(bj,1); %求比较数列的个数

for j=1:m2

t(j,:)=bj(j,:)-ck;

end

mn=min(min(abs(t'))); %求最小差

mx=max(max(abs(t'))); %求最大差

rho=0.5; %分辨系数设置

ksi=(mn+rho*mx)./(abs(t)+rho*mx); %求关联系数

r=sum(ksi')/n %求关联度

[rs,rind]=sort(r,'descend') %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附录3 神经网络一步预测模型MATLAB程序

clc,clear

a=load('si.txt');

a=a'

for i=1:40

P=a([3*i-2:3*i-1],[1:end-1]);[PN,PS1]=mapminmax(P);

T=a(3*i,[1:end-1]);[TN,PS2]=mapminmax(T);

net1=newrb(PN,TN);

x=a([3*i-2:3*i-1],end);xn=mapminmax('apply',x,PS1);

yn1(i)=sim(net1,xn);y1(i)=mapminmax('reverse',yn1(i),PS2);

deltal=abs(a(3*i,50)-y1(i))/a(3*i,50);

net2=feedforwardnet(4);

net2=train(net2,PN,TN);

yn2(i)=net2(xn);y2(i)=mapminmax('reverse',yn2(i),PS2)

epsilon(i)=a(3*i,50)-y2(i) %计算残差

delta(i)=abs(epsilon(i)./a(3*i,50)) %计算相对误差

sj(i)=a(3*i,50);

end

y=1:40;

figure(1);%分别做新数据和旧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值

subplot(1,1,1);

plot(y,y2,'r-o',y,sj,'b--+');

legend('网络输出','实际');

xlabel('炉数');ylabel('含硅量');

title('运用功能工具箱含硅量学习和测试对比图')

title('运用功能工具箱含硅量学习和测试对比图')

附录4 神经网络二步预测模型MATLAB程序

clc,clear

a=load('si2.txt');

a=a'

for i=1:40

P=a([3*i-2:3*i-1],[1:end-1]);[PN,PS1]=mapminmax(P);

T=a(3*i,[1:end-1]);[TN,PS2]=mapminmax(T);

net1=newrb(PN,TN);

x=a([3*i-2:3*i-1],end);xn=mapminmax('apply',x,PS1);

yn1(i)=sim(net1,xn);y1(i)=mapminmax('reverse',yn1(i),PS2);

deltal=abs(a(3*i,25)-y1(i))/a(3*i,25);

net2=feedforwardnet(4);

net2=train(net2,PN,TN);

yn2(i)=net2(xn);y2(i)=mapminmax('reverse',yn2(i),PS2)

epsilon(i)=a(3*i,25)-y2(i) %计算残差

delta(i)=abs(epsilon(i)./a(3*i,25)) %计算相对误差

sj(i)=a(3*i,25);

end

y=1:40;

figure(1);%分别做新数据和旧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值

subplot(1,1,1);

plot(y,y2,'r-o',y,sj,'b--+');

legend('网络输出','实际');

xlabel('炉数');ylabel('含硅量');

title('运用功能工具箱含硅量学习和测试对比图')

title('运用功能工具箱含硅量学习和测试对比图')

附录5 粒子群优化模型程序

function result=fitness(x,D)

sum=0;

z=[0.57 13.79 1799.53 0.006];

for i=1:D

Z=z(i);

sum=sum+(1-x(i)/Z)^2;

end

result=sum;

clear all;

clc;

format long;

%------给定初始化条件----------------------------------------------

c1=2; %学习因子1

c2=2; %学习因子2

w=0.7; %惯性权重

MaxDT=1000; %最大迭代次数

D=3; %搜索空间维数(未知数个数)

M=500; %初始化群体个体数目

eps=10^(-6); %设置精度(在已知最小值时候用)

%------初始化种群的个体(可以在这里限定位置和速度的范围)------------ for i=1:M

for j=1:D

x(i,j)=randn; %随机初始化位置

v(i,j)=randn; %随机初始化速度

end

end

%------先计算各个粒子的适应度,并初始化p(i)和gbest--------------------

for i=1:M

p(i)=fitness(x(i,:),D);

y(i,:)=x(i,:);

end

gbest=x(1,:); %gbest为全局最优

for i=2:M

if fitness(x(i,:),D) < fitness(gbest,D)

gbest=x(i,:);

end

end

%------进入主要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要求------------

for t=1:MaxDT

for i=1:M

v(i,:)=w*v(i,:)+c1*rand*(y(i,:)-x(i,:))+c2*rand*(gbest-x(i,:));

x(i,:)=x(i,:)+v(i,:);

if fitness(x(i,:),D)

p(i)=fitness(x(i,:),D);

y(i,:)=x(i,:);

end

if p(i)

gbest=y(i,:);

end

end

end

%------显示计算结果

disp('*************************************************************') disp('函数的全局最优位置为:')

Solution=gbest'

disp('最后得到的优化极值为:')

Result=fitness(gbest,D)

disp('*************************************************************') 附录6 优化预测实际对比程序

clear,clc

p=[2.62E-04 1.37E+01 1.80E+03

6.21E-04 1.41E+01 1.82E+03

1.29E-05 1.38E+01 1.80E+03

3.42E-05 1.39E+01 1.81E+03

2.95E-06 1.38E+01 1.80E+03

7.14E-09 1.38E+01 1.80E+03

1.32E-06 1.38E+01 1.80E+03

4.43E-10 1.38E+01 1.80E+03

数学建模写论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写论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和假设的合理性 (1)论文中的假设要以严格、确切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使读者不致产生任何曲解。 (2)所提出的假设确实是建立数学模型所必需的,与建立模型无关的假设只会扰乱读者的思考。 (3)假设应验证其合理性。假设的合理性可以从分析问题过程中得出,例如从问题的性质出发作出合乎常识的假设;或者由观察所给数据的图象,得到变量的函数形式; 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由类推得到。对于后者应指出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二)模型的建立在作出假设后,我们就可以在论文中引进变量及其记号,抽象而确切地表达它们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最后顺利地建立方程式或归纳为其他形 式的数学问题,此处,一定要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即说理的方法,让读者清楚地了 解得到模型的过程上下文,之间切忌逻辑推理过程中跃度过大,影响论文的说服力, 需要推理和论证的地方,应该有推导的过程而且应该力求严谨;引用现成定理时,要 先验证满足定理的条件。论文中用到的各种数学符号,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总之,要把得到数学模型的过程表达清楚,使读者获得判断模型科学性的一个依据。 (三)模型的计算与分析把实际问题归结为一定的数学问题后,就要求解或进行分析。在数值求解时应对计算方法有所说明,并给出所使用软件的名称或者给出计算程序(通常以附录形式给出)。还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曲线和曲面示意图,来形象地表 达数值计算结果。基于计算结果,可以用由分析方法得到一些对实践有所帮助的结论。有些模型(例如非线性微分方程)需要作稳定性或其他定性分析。这时应该指出所依 据的数学理论,并在推理或计算的基础上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模型建立和分析的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可以用清晰的定理或命题的形式陈述出来。结论使用时要注 意的问题,可以用助记的形式列出。定理和命题必须写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四)模型的讨论对所作的数学模型,可以作多方面的讨论。例如可以就不同的情景,探索模型将如何变化。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文章一开始所作的某些假设,指出 由此数学模型的变化。还可以用不同的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所得的结果。有时 不妨拓广思路,考虑由于建模方法的不同选择而引起的变化。通常,应该对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加以讨论比较,并实事求是地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

数学建模之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简介(P372) 特点:模型使用的不是原始数据列,而是生成的数据列。 优点:不需要很多数据,一般只用4个数据就能解决历史数据少,序列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低的问题。 缺点:只适用于中短期的预测和指数增长的预测。 1、GM(1,1)预测模型 GM(1,1)表示模型为一阶微分方程,且只含有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 1.1模型的应用 ① 销售额预测 ② 交通事故次数的预测 ③ 某地区火灾发生次数的预测 ④ 灾变与异常值预测,如对旱灾,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间与程度进行预 报。(百度文库) ⑤ 基于GM(1,1)模型的广州市人口预测与分析(下载的文档) ⑥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下载的文档) 1.2步骤 ① 级比检验与判断 由原始数据列|x (。)=(x (0 )(1),x (0 )(2),川,x (0 )(n))|计算得序列的级比为 光滑比为 若序列满足 (k)二若序列的级比欽k) € ,则可用Ml 作令人满意的GM(1,1)建模。

则序列为准光滑序列 否则,选取常数c 对序列£[做如下平移变换 序列y (0) 的级比 ② 对原始数据竺作一次累加得 建立模型: ③ 构造数据矩阵B 及数据向量丫 其中:|z ⑴(k) =0.5x ⑴(k) +0.5x ⑴(k —1),k =2,3,川 ,n. ④ 由 一? T j T u?= =(B T B )B T Y 求得估计值固=也= ⑤ 由微分方程(1)得生成序列预测值为 则模型还原值为 ⑥ 精度检验和预测 残差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精度等级表 级比偏差 若P(k) <0.2则可认为达到一般要求;若 P(k) <0.1,则可认为达到较高要求。 经过验证,给出相应预测预报。 2、新陈代谢模型 灰色新陈代谢模型是一个不断考虑新信息的预测模型,它考虑了随着时间推移 相继进入系统的扰动因素带来的影响,在不断补充新信息的同时,及时去掉旧信 息,使整个系统一直处于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更符合现实世界的变化。 与GM(1,1)模型相比,既能充分发挥传统 GM(1,1)模型仅利用少量数据,就能 获得较高预测精度的优点,又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使预测结果的精度 获得更进一步的提高。局限性在于该模型适合预测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 ,只 能描述单调变化的过程。 2.1模型的应用 ① 深圳货运量预测;(下载文档) ② 天津市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及非农业户籍人口总数预测(下载文档); ③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下载文档)。 2.2步骤 ① 建立新陈代谢数据序列 原始数据列|x (°)=(x (0 )(1),x (0 )(2),川,x (°)(n))|,用最新信息|x (0) (n +1)|替换最初数 据 x (°)(1),即得到新陈代谢数据序列 y (。)=(x (°)(2),川,x (0 )(n),x (0 )(n + 1)) ② 后续步骤同GM(1,1)模型 ③ 用②计算出的最新结果再次替换最初信息 此 U+0.5a 丿 (k), x (0) (2)得到新序列重复步骤②,以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说明

摘 认真书写摘要(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但要充分利用本页),勿庸置疑,摘要 在整个数模论文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评委对你所写论文的第一印象,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一定要花大功夫, 千万不能马虎。摘要是论文是否取得好名次的决定性因素,评委们通过你的摘要就决定是否继续阅读你的论文。换句话说,就算你的论文其他方面写得再好,摘要不行,你的论文也不会得到重视。我认为在写摘要时应包括6个方面:对问题稍做描述(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用了什么方法,建立了什么样的模型(线性规化模形),针对所建立的模型用什么算法、软件解的,得到什么结论,模型、结论有什么特色。 简而言之,摘要应该体现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另外,好的摘要都包含了两个共同的特点:简要simple 和明确clear 。 学术论文要求:括地陈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要求200~300字.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引用参考文献;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的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除了无法变通之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括号说明.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摘要是论文的门面,摘要写的不好评委后面就不会去看了,自然只能给个成功参赛奖。摘要首先不要写废话,也不要照抄题目的一些话,直奔主题,要写明自己怎样分析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结论是什么要说清楚,在中国的竞赛中结论如果正确一般得奖是必然的,如果不正确的话评委可能会继续往下看,也可能会扔在一边,但不写结论的话就一定不会得奖了,所以要认真写。摘要至少需要琢磨两个小时,不要轻视了它的重要性。很有必要多看看优秀论文的摘要是如何写的,并要作为赛前准备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用的方法中的重要术语) 其它汉字 小四号宋字,行距用单倍行距(由于数学论文中通常有汉字和公式,建议行距用固定行距22磅。)

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模型假设

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模型假设 1.每个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职能、警力配备都基本相同 2.事故发生地都近似模拟在各路口节点。 3.每个交巡警服务平台配备一辆警车,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即刻从平台驶向案 发地,不考虑期间的反应时间。 4.不考虑平台所在节点本身作为案发处的出警情况。 5.相邻两个路口节点之间的道路认为是直线且无其他小道。并且各处的路况都 是相同的,不考虑交通意外(如汽车抛锚、堵塞、路口停顿等)、气候的影响,不考虑转弯时的车速变化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警车任意时刻在任意路段上的行驶速度均为60km/h。 6.两个不同节点处的发案率是相互独立的,即任意时刻,两互异节点的法案情 况两个不同节点处的案发情况不发生单向或双向的影响 7.不存在越点管辖和交叉管辖的情况。 以下是对上述假设的一些说明,及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的题中需要阐述的部分概念、条件与因素的分析: 对于假设一,每个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职能、警力配备这两个基本参数都大致相同,这是我们分析整个问题的前提假设,实质就是各平台在我们模型中的权数是相同的。 对于假设二,我们将案发的地点限制在各节点上。其一,在实际生活中,道路上的任何一点都有发案的可能,但通过查阅全国多个大中型城市道路网络案发的资料数据,完全可以得出交通网络中路口节点的案发率远远高于其他路段的结论;其二,考虑到题目给出的该市六区交通网络和平台设置的相关信息数据表(附录二)中只相应地给出了各路口节点的发案率,所以要将非节点处的发案情况计入在内,必须先模拟出道路上各点发案率的函数,这在实际操作中是极为困难的,很难把握其精确度,易造成较大误差。所以可以采用将其离散化的方法,仅选取节点便是最朴素的一种离散化思想的运用。 对于假设三,为何平台所配警车始终以相应平台所在节点为起点驶向案发地,将在下文“模型求解”中详细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考虑期间的反应时间也是为了简化模型、去除次要因素的影响。 对于假设四,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在平台所在节点,那么所需时间一定是零,也就失去了其讨论的价值,所以不考虑平台所在节点本身作为案发处的出警情况。 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在假设七中,所谓“越点管辖”是指平台A的管辖区域中存在一部分(甚至全部)与A所在节点间还隔有其他(至少一个)平台(如图2-1中的平台B)。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 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 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 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指导教师组 日期:年月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论文标题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一般说来,摘要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的主要问题; ②建立的什么模型; ③用的什么求解方法; ④主要结果(简单、主要的); ⑤自我评价和推广。

摘要中不要有关键字和数学表达式。 数学建模竞赛章程规定,对竞赛论文的评价应以: ①假设的合理性 ②建模的创造性 ③结果的正确性 ④文字表述的清晰性 为主要标准。 所以论文中应努力反映出这些特点。 注意:整个版式要完全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书写,否则无法送全国评奖。 一、问题的重述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解决给定的问题,所以一般应以“问题的重述”开始。 此部分的目的是要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要过于分散、琐碎,措辞要精练。 这部分的内容是将原问题进行整理,将已知和问题明确化即可。 注意: 在写这部分的内容时,绝对不可照抄原题!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写作要求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写作要求 题目:明确题目意思 一、摘要:500个字左右,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二、关键字:3-5个 三.问题重述。略 四.模型假设 根据全国组委会确定的评阅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1)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 关键性假设不能缺;假设要切合题意 五.模型的建立 (1)基本模型: 1) 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案等 2) 基本模型,要求完整,正确,简明 (2)简化模型 1)要明确说明:简化思想,依据 2)简化后模型,尽可能完整给出 (3)模型要实用,有效,以解决问题有效为原则。 数学建模面临的、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不追求数学上:高(级)、深(刻)、难(度大)。 u 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就不用高级方法, u 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方法, u 能用被更多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就不用只能少数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4)鼓励创新,但要切实,不要离题搞标新立异 数模创新可出现在 ▲建模中,模型本身,简化的好方法、好策略等, ▲模型求解中 ▲结果表示、分析、检验,模型检验 ▲推广部分 (5)在问题分析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u 分析:中肯、确切 u 术语:专业、内行;; u 原理、依据:正确、明确, u 表述:简明,关键步骤要列出 u 忌:外行话,专业术语不明确,表述混乱,冗长。 六.模型求解 (1)需要建立数学命题时: 命题叙述要符合数学命题的表述规范, 尽可能论证严密。 (2)需要说明计算方法或算法的原理、思想、依据、步骤。

若采用现有软件,说明采用此软件的理由,软件名称 (3)计算过程,中间结果可要可不要的,不要列出。 (4)设法算出合理的数值结果。 5.结果分析、检验;模型检验及模型修正;结果表示 (1)最终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是第一位的; (2)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结果不正确、不合理、或误差大时,分析原因, 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3)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须一一列出;(4)列数据问题: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或额外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各种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 (5)结果表示:要集中,一目了然,直观,便于比较分析 ▲数值结果表示:精心设计表格;可能的话,用图形图表形式▲求解方案,用图示更好 (6)必要时对问题解答,作定性或规律性的讨论。 最后结论要明确。 七.模型评价 优点突出,缺点不回避。 改变原题要求,重新建模可在此做。 推广或改进方向时,不要玩弄新数学术语。 7.参考文献 八.附录 详细的结果,详细的数据表格,可在此列出。 但不要错,错的宁可不列。 主要结果数据,应在正文中列出,不怕重复。 检查答卷的主要三点,把三关: n 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创新性 n 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 n 文字表述清晰,分析精辟,摘要精彩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2019年修订稿) 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性,便于竞赛活动的标准化管理,根据评阅工作的实际需要,竞赛要求参赛队分别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论文,特制定本规范。 一、纸质版论文格式规范 第一条,论文用白色A4纸打印(单面、双面均可);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第二条,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具体内容见本规范第3、4页。 第三条,论文第三页为摘要专用页(含标题和关键词,但不需要翻译成英文),从此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摘要专用页必须单独一页,且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第四条,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不要目录,尽量控制在20页以内);正文之后是论文附录(页数不限)。 第五条,论文附录至少应包括参赛论文的所有源程序代码,如实际使用的软件名称、命令和编写的全部可运行的源程序(含EXCEL、SPSS等软件的交互命令);通常还应包括自主查阅使用的数据等资料。赛题中提供的数据不要放在附录。如果缺少必要的源程序或程序不能运行(或者运行结果与正文不符),可能会被取消评奖资格。论文附录必须打印装订在论文纸质版中。如果确实没有源程序,也应在论文附录中明确说明“本论文没有源程序”。 第六条,论文正文和附录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和所在学校及赛区的信息。 第七条,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必须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格式列出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引用处予以标注。 第八条,本规范中未作规定的,如排版格式(字号、字体、行距、颜色等)不做统一要求,可由赛区自行决定。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 二、电子版论文格式规范 第九条,参赛队应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报名和参赛须知》的要求提交以

数学建模灰色模型论文

灰色模型 摘要: 通常可以运用此方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程度,也可以运用此方法解决随时间变化的综合评价类问题,其核心就是按照一定规则确立随时间变化的母序列,把各个评估对象随时间的变化作为子序列,求各个子序列与母序列的相关程度,依照相关性大小得出结论。 关键词: 灰色理论,灰关联模型 一、问题描述 下表为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以百万元计),问该地区从2000年到2005年之间哪一种产业对GDP总量影响最大。 二、问题分析 1、确立母序列,在此需要分别将三种产业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计算其关联程度,故母序列为国内生产总值。若就是解决综合评价问题时则母序列可能需要自己生成,通常选定每个指标或时间段中所有子序列中的最佳值组成的新序列为母序列。 2、无量纲化处理,在此采用均值化法,即将各个序列每年的统计值与整条序列的均值作比值,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年份国内生产总 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0、73200、83610、68280、7439 20010、75880、88380、68850、7878 20020、85970、91410、78120、9292 20031、01251、04401、02370、9847 20041、23561、10691、28331、2363 20051、40131、21521、54051、3182 3、计算每个子序列中各项参数与母序列对应参数的关联系数,运用公式 其中表示第i个子序列的第j个参数与母序列(即0序列)的第j个参数的关联系数,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在[0,1],其取值越小求得的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性越显著,在此取为0、5进行计算可得到如下结果: 年份t 20000、47550、65910、8933 20010、42990、57390、7681 20020、63580、54650、5767 20030、75270、89930、7758 20040、42280、66611、0000 20050、33580、40370、5322 4、计算关联度,用公式 ,可以得到=0、5088、=0、6248、

数模论文写作模板

一、摘要 内容: (1)用1、2句话说明原问题中要解决的问题; (2)建立了什么模型(在数学上属于什么类型),建模的思想(思路),模型特点; (3)算法思想(求解思路),特色; (4)主要结果(数值结果,结论);(回答题目的全部“问题”) (5)模型优点,结果检验;模型检验,灵敏度分析,有无改进,推广 要求 (1)特色和创新之处必须在这里强调; (2)长度 (3)要确保准确、简明、条理、清晰、突出特色和创新点; 二、问题的提出 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背景,条件,要求;重点列出‘问题’也即要求; 要求: (1)不是题目的完整拷贝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简明的阐述背景、条件和要求; 三、条件假设 内容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做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做出假设; 要求 (1)合理性最重要; (2)假设合理且全面,但不欣赏罗列大量的无关假设,关键性假设不能缺; (3)合理假设作用: 简化问题,明确问题,限定模型的适用范围 四、符号约定 五、问题分析 1.名词解释 2.问题的背景分析 3.问题分析 六、模型建立 抽象要求 (1)模型的主要类别: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概率模型、统计预测模型、

优化模型、决策模型、图论模型等 (2)几种常见的建模目的:(对应相对(1)的方法) 描述或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类现象,常采用机理型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性; 预测感兴趣的时间爱你是否会发生,或者事物的房展趋势,常采用数理统计或模拟的方法; 优化管理、决策或者控制事物,需要合理地定义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建模过程常见的几个要点: 模型的整体设计、合理的假设、建立数学结构、建立数学表达式; (4)模型的要求: 明确、合理、简洁、具有一般性; 例如:有些论文不给出明确的模型,只是就赛题所给的特殊情况,用凑得方法给出结果,虽然结果大致对,但缺乏一般性,不是建模的正确思路;((与第三点对应)) (5)鼓励创新,特别欣赏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但要合理 (6)避免出现罗列一系列的模型,又不做评价的现象; 具体要求: (1)基本模型: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案等;基本模型,要求完整,正确,简明(2)简化模型:要明确说明,简化思想,依据;简化后的模型尽可能给出; 七、模型求解 内容 (1)算法设计或选择,算法的思想依据,步骤; (2)引用或建立必要的数学命题和定理; (3)在不能给出精确解的情况下,需要给出不知一种解法(算法),并进行测试比较,给出评价。为了说明你的算法好,你需要有一个参照与之比较,你可以从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算法开始,逐步改进,知道得到的满意解 (4)具体的表现在:对于离散问题,最简单的解可能只是做随机选择,然后用你的算法得到的解与之比较; 八、结果分析。结果检验。模型检验及修正、结果表示。 要求: (1)最终的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应当是第一位的; (2)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结果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或误差较大时,分析原因,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3)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需一一列出; (4)列数据问题: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或额外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各种方案提供依据; (5)结果表示:要集中,一目了然,直观,便于比较分析 数值结果表示:精心设计表格;可能的话,用图形图表形式 求解方案,用图示最好。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需一一列出; (6)必要时对问题解答,作定行或者规律性的讨论; (7)最后结论要明确; 九、模型稳定性及灵敏度分析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

(数学建模论文书写基本框架,仅供参考) 题目(黑体不加粗三号居中) 摘要(黑体不加粗四号居中) (摘要正文小4号,写法如下) (第1段)首先简要叙述所给问题的意义和要求,并分别分析每个小问题的特点(以下以三个问题为例)。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对问题1用。。。。。。。。的 方法解决;对问题2用。。。。。。。。的方法解决;对问题3用。。。。。。。。 的方法解决。 (第2段)对于问题1我们用。。。。。。。。数学中的。。。。。。。。首先建立了。。。。。。。。 模型I。在对。。。。。。。。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型II。 对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所给出的理论证明结果大约 为。。。。。。。。。,然后借助于。。。。。。。数学算法和。。。。。。软件,对附件 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对残缺数据进行适当补充, 并从中随机抽取了3组数据(每组8个采样)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据 模拟,结果显示,理论结果与数据模拟结果吻合。(方法、软件、结果 都必须清晰描述,可以独立成段,不建议使用表格) (第3段)对于问题2我们用。。。。。。。。 (第4段)对于问题3我们用。。。。。。。。 如果题目单问题,则至少要给出2种模型,分别给出模型的名称、思想、软件、结果、亮点详细说明。并且一定要在摘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型进行比较,优势较大的放后面,这两个(模型)一定要有具体结果。 (第5段)如果在……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条件的改变可能来自你的一种猜想或建议。要注意合理性。此推广模型可以不深入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 结果。 关键词:本文使用到的模型名称、方法名称、特别是亮点一定要在关键字里出现,5~7个较合适。 注:字数700~1000之间;摘要中必须将具体方法、结果写出来;摘要写满几乎一页,不要超过一页。摘要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执行!。 页码:1(底居中)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3 摘要(4号黑体居中、加粗,两个字之间空3个英文空格) 离散化为光线,直接用光线密度来描述光强度。 对于问题1,我们采用追迹法求解模型,其主要思想是:追踪点光源发向空间中的每一条光线的行迹,确定其在测试屏上的落点,从而确定B、C处的光强度比值。然后以此计算出所有满足设计要求的灯丝长度,最后衡量线光源功率,求得最优解。模型求解得:最佳灯丝长为4 = L mm。当灯丝长度确定后,代入模型中,问题2得解,亮区见图5。 作为追迹法的改进,提出简化算法。我们证明了如下定理: 到达B、C点连线的光线,来自于且仅来自于由B、C和焦点这三点确定的水平面。因此,只需追踪光源沿水平方向发出光线的行迹,即可确定B、C处的光强度。 对于问题2,为了更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我们建立柱面光源模型,同时提出了“追源法”求解模型。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光路是可逆的原理,先后在B、C点放置点光源,用试探法求解发自B、C的光线照射在灯丝表面的范围,以此确定能够照射到B、C的灯丝表面的发光区域,再求解该区域照在B、C点的光强度比值,进而求解灯丝长度。模型求解得:最佳灯丝长为98 .3 = L mm。 对于问题3,参考实际需求,利用光照图的方法,重新分配测试点,以测出实际需要检测处的指标。求解得,只需在中轴线下方0.2m和0.3m处各添加一测试点即可。 针对论文的实际情况,对论文的优缺点做了评价,文章最后还给出了其他的改进方 注:摘要内容不超过一页。主要包括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主要结果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在完成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等。 摘要中不要出现公式和表格。篇幅A4纸大半页,不超过1页。

数学建模个人经验谈:论文写作

数学建模个人经验谈:论文写作 、论文是建模中最后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这环做好了那就圆满了,做砸了全功尽弃了。关于怎么写论文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了,这就足以可见写论文的重要性了。 先介绍下写论文的工具,或许很多朋友要纳闷了,写论文什么工具,不就是电脑呗,还有朋友会进一步说用word呗,两者都对,当然用电脑的这个说法绝对正确,如果说是用手那更对了,呵呵,其实偶指的工具是软件。很多人用word,对于word就不重点介绍了,要重点介绍的是tex,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特别适合排版科技文献和书籍的格式化排版程序。它是由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数学家斯坦福大学D.E.Knuth教授研制的。20世纪60年代,knuth准备出系列专著《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The Art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前三册已经出版,当他正在撰写第四册时,出版社拿来第二册的第二版给他过目,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因为当时出版社的印刷技术没有使他的书稿更好看,反而变糟了,尤其是在数学公式和字体上面的缺陷更令他无法接受。于是他就打算自己写一个既能供科学家编排手稿又符合出版社印刷要求的高质量的计算机排版系统。这就是TeX排版系统的由来。 TeX系统是由Pascal语言编写的,程序的源代码也是公开的。它包含300条基本命令和600条扩展命令,几乎可以排版任何格式的文献,如一般文章、报告、书刊和诗集等,对数学公式的排版也被公认是最好的。TeX系统的优点之一是它还支持命令宏,这使得使用TeX成为一种乐趣,用户可以自己编写红包来定义更多、更方便的新命令,这也是TeX 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而且TeX是一个可移植性系统,可以运行于所有类型的计算机(如苹果机、IBM PC机及大型工作站)和各种操作系统(如DOS、Windows、Unix等),它的排版结果dvi文件于输出设备无关,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显示和打印。TeX源文件是ASCII码文件,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传播。目前,大多数学术部分和校园网上都安装有TeX 系统。国际上许多出版机构也采用TeX系统来排版书刊,不少出版社还要求作者提供手稿的TeX源文件。

数学建模之灰色预测模型修订稿

数学建模之灰色预测模 型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灰色预测模型 简介(P372) 特点:模型使用的不是原始数据列,而是生成的数据列。 优点:不需要很多数据,一般只用4个数据就能解决历史数据少,序列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低的问题。 缺点:只适用于中短期的预测和指数增长的预测。 1、GM(1,1)预测模型 GM(1,1)表示模型为一阶微分方程,且只含有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 模型的应用 ①销售额预测 ②交通事故次数的预测 ③某地区火灾发生次数的预测 ④灾变与异常值预测,如对旱灾,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间与程度进行预报。(百度文库) ⑤基于GM(1,1)模型的广州市人口预测与分析(下载的文档) ⑥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下载的文档) 步骤 ①级比检验与判断 由原始数据列(0)(0)(0)(0)((1),(2),,())x x x x n =计算得序列的级比为 (0)(0)(1)(),2,3, ,.() x k k k n x k λ-== 若序列的级比()k λ∈ 221 2 (,)n n e e -++Θ=,则可用(0)x 作令人满意的GM(1,1)建模。 光滑比为 (0)1 (0) 1 () ()() k i x k p k x i -== ∑ 若序列满足 [](1) 1,2,3,,1;() ()0,,3,4, ,;0.5. p k k n p k p k k n ??+<=-∈=<

则序列为准光滑序列。 否则,选取常数c 对序列(0)x 做如下平移变换 (0)(0)()(),1,2, ,,y k x k c k n =+= 序列(0)y 的级比 0(0)(1) (),2,3, ,.() y y k k k n y k λ-=∈Θ= ②对原始数据(0)x 作一次累加得 (1)(1)(1)(1)(0)(0)(0)(0)(0)((1),(2),,())(11+(2),,(1)()).x x x x n x x x x x n ==++(),() 建立模型: (1) (1),dx ax b dt += (1) ③构造数据矩阵B 及数据向量Y (1)(1)(1)(2)1(3)1,()z z B z n ??- ??- ? ?=?? ????- 1??(0)(0)(0)(2)3()x x Y x n ??????=?? ?? ???? () 其中:(1)(1)(1()0.5()0.5(1),2,3,,.z k x k x k k n =+-=) ④由 1??()?T T a u B B B Y b -??==???? 求得估计值?a = ?b = ⑤由微分方程(1)得生成序列预测值为 ? (1) (0)???(1)(1)k 0,1,,1,,??ak b b x k x e n a a -??+=-+=- ? ??? , 则模型还原值为 (0)(1)(1)???(1)(1),1,2,,1,.x k x k x k n +=+-=- ⑥精度检验和预测 残差 (0)(0)?()()(),1,2,,,k x k x k k n ε=-=

数学建模论文模版与字体标准

张三:李四:王五: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重述 二、模型分析 2.1 问题一的分析 2.2 问题二的分析 2.2 问题三的分析 三、模型假设 四、符号说明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2 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3 问题三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六、模型的综合评价 6.1模型的优点: 6.2模型的缺点: 6.3模型的推广: 。 七、参考文献 [1]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八、附录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本科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全国评奖时,每个组别一、二等奖的总名额按每道题参赛队数的比例分配; 但全国一等奖名额的一半将平均分配给本组别的每道题,另一半按每题论文数的比例分配。) ●论文用白色A4纸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 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写在论文第三页上(无需译成英文),并从此页开 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请认真书写(但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 用小四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文字内容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必要的彩色图形、图表除外)。 ●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不要目录)。论文不能有页眉或任何可能显示答 题人身份和所在学校等的信息。 ●论文应该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正文尽量控制在2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 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论文纸质版附录中,应给出参赛者实际使用的软件名称、命令和编写的全 部计算机源程序(若有的话)。同时,所有源程序文件必须放入论文电子版中备查。论文及源程序电子版压缩在一个文件中,一般不要超过20MB,且应与纸质版同时提交。(如果发现程序不能运行,或者运行结果与论文中报告的不一致,该论文可能会被认定为弄虚作假而被取消评奖资格。) ●本规范中未作规定的,如排版格式(字号、字体、行距、颜色等)不做统一 要求,可由赛区自行决定。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 求的第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 ●不符合本格式规范的论文将被视为违反竞赛规则,无条件取消评奖资格。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注] 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2013年8月26日修订

2007优秀的数学建模论文

中国人口增长模型 摘要人口问题涉及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稳定的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数量上准确的预测人口数量以及各种人口指标,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健康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鉴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方法和年龄移算理论,基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人口系统发展机理上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灰色预测模型,改进的莱斯利模型,老龄化指数,平均寿命,平均年龄。

一、问题的提出 1.1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1.2背景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人口数量、质量和年龄分布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活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对此,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如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不能体现人口规划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更详细、更系统的人口分析技术,为人口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长期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仅限于粗线条的定性分析,只能预测年龄结构分布的大致范围,无法用于分析年龄结构的具体形态。随着对人口规划精准度要求的提高,通过数学方法来定量计算各种人口指数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人口控制和预测。 二、问题分析 2.1 整体分析 人口增长模型是由生育、死亡、疾病、灾害、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如此众多的因素不可能通过几个指标就能表达清楚,他们对人口增长的潜在而复杂的影响更是无法精确计算。这反映出人口系统具有明显的灰色性,适宜采用灰色模型去发掘和认识原始时间序列综合灰色量所包含的内在规律。 灰色预测模型属于全因素的非线性拟合外推类法,其特点是单数列预测,在形式上只用被预测对象的自身序列建立模型,根据其自身数列本身的特性进行建模、预测,与其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将众多直接的明显的和间接的隐藏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因素包含在其中,看成是灰色信息即灰色量,对灰色量进行预测,不必拼凑数据不准、关系不清、变化不明的参数,而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发现和认识内在规律进行预测。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

2016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模板(必须按这个模板提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线性规划与数学建模》 考查论文 论文题目:

摘要 (标题黑体不加粗四号居中,正文宋体小4号,下同) 内容要点: 1、研究目的:本文研究……问题。 2、建立模型思路、:首先,本文……。 然后针对第一问……问题,本文建立……模型: 在第一个……模型中,本文对哪些问题进行简化,利用什么知识建立了什么模型 在第二个……模型中,本文对哪些问题进行简化,利用什么知识建立了什么模型 3、求解思路,使用的方法、程序 针对模型的求解,本文使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并利用什么工具求解出什么问题,进一步求解出什么结果。 4、建模特点(模型优点,建模思想或方法,算法特点,结果检验,灵敏度 分析,模型检验等) 关键词:方法;理论;概念等

一、问题重述 内容要点: 1、问题背景:结合时代、社会、民生等 2、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二、问题分析 内容要点:什么问题、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模型、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三、模型假设与约定 内容要点: 1、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2、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 写作要求: 细致地分析实际问题,从大量的变量中筛选出最能表现问题本质的变量,并简化它们的关系。将一些问题理想化、简单化。 1、论文中的假设要以严格、确切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使读者不致产生任何曲解 2、所提出的假设确实是建立数学模型所必需的,与建立模型无关的假设只会扰乱读者的思考 3、假设应验证其合理性。假设的合理性可以从分析问题过程中得出,例如从问题的性质出发作出合乎常识的假设,或者由观察所给数据的图象,得到变量的函数形式,也可以参考其他资料由类推得到。对于后者应指出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 四、符号说明及名词定义 内容要点:包括建立方程符号、及编程中用到的符号等 五、模型建立 内容要点: 1、模型一 2、模型二 3、模型三 对于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需要写出的内容: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基本模型→最终或简化模型。基本模型要有数学公式、方案等。简化模型要明确说明简化

数学建模竞赛中的论文写作

数学建模竞赛中的论文写作 在数学建模竞赛中,每个参赛队要提交一篇论文,内容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完成这篇论文有三个“工序”:第一,建立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二,利用计算机及其他工具解决所得的实际问题:第三,将所得的结果写成论文,这篇论文不仅要使专家能看懂,而且要使数学知识相对少的管理者以及公众也能了解建模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论文写作是竞赛的关键环节。许多参赛队所得的结果,从数学上看并不差,然而没有清楚地说明建模思想,问题分析不深入,也未能阐明结果的实际意义,成绩自然不理想。 论文的评阅标准是四句话: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清晰性。每个参赛队员都要牢记这四句话。 论文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洁,使评阅人能很快地找到论文最精彩的部分,迅速地领会到你的建模思想,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的主体一般不应超过一万字(大约10页),次要的内容,详尽的推导可以作为附录。一般来说,只有最好的论文,评阅人才会花较长的时间去读,所以如果你的论文过于冗长,是很难得到好成绩的。语言要鲜明生动。科学论文最重要的当然是准确性,不允许夸张或虚假。但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尽量鲜明生动,这将会给评阅入一个良好的印象。有些参赛论文写得象某些数学教科书:定理...证明...定理...证明(这样的教科书不一定很受欢迎),使人看了打瞌睡,而且没有说清楚建模思想,读起来很费力,自然难以得到好成绩。 根据竞赛的要求,整篇文章应包含以下部分:摘要(约300~500字),问题的重述,假设,模型建立与模型分析,模型的稳定性,模型评价等部分。摘要在整篇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以最简洁的语言,将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在评阅人的面前。要有“广告”的意识,摘要就是你的论文的“广告”。如果你的论文摘要能够吸引评阅人的注意力,你就成功了一半。 摘要的内容可用三个词概括:问题、方法、结果。首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所解决的问题,其次简要说明建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最后列举得到的主要结果。一定要鲜明地指出文章的特色。语言要简洁,避免难以理解的名词。必要时,可用1~2个简洁的公式来说明主要思想或结果。如果结果比较复杂,也可用图表说明。摘要一定要精心推敲,删去所有废话,做到“字字珠矶”。 问题重述最好不要照抄原题。可适当介绍建模思想(类似小说中的“引子”)特别是对于提法过泛的问题(美国赛题有很多这种类型),可适当将问题具体化。 假设是论文中的重要一环。记住评阅标准的第一条:假设的合理性。假设的主要目的是将常识判断、其他科学的语言等等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语言。这是数学建模的基础。因此一定要使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准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MCM95B题:快速评卷的方案设计,要求设计评阅数学建模竞赛卷的方案。一般的参赛队都会提出这样的假设:每位评阅人都是公平的。这句话当然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