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3)

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3)
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3)

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3)

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法典化法律。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今天终于变为现实。民法典的通过()

①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现实需要

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决定权的具体体现

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④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2.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繳纳物业费,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表明( )

①民法典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③人民民主权利从此有了法律保障

④我国的立法事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人民群众可直接登录网站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这表明( )

A.公民可以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言论自由权利

B.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进行决策

C.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保障公民提案权

D.全国人大常委会集中民智增强立法工作科学性

4.2018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该做法有利于( )

①人大通过民主监督方式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②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决策

③坚持民主立法,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

④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保障公民决策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编纂民法典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

对于上述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良法内容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以良法保障善治

②民法典的编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制定宪法、民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④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一段时间以来,高空抛物坠物致死致伤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解决这种“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①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凸显《民法典》的实践特色

②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抛物行为的违法性质,依法实施制裁

③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有利于解决时代“痛点”

④以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保障人民的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禁止利用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从法律上对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的医学和科学研究作岀规定……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各分编在编撰的过程中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署的工作报告,表决通过多部法律并决定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会议决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由此可见( )

①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集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于一身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权深入推进司法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编纂民法典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并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同时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表明()

A.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审议权和立法权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C.法律是党的主张和公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D.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10.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9年10月21日至26日举行,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审议密码法草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法律草案,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议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顺应了民心和时代,聚焦了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各种权利,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不仅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不仅涉及民事领域的一般规则,也为行政执法、公正司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准绳;民法典的创新之处,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目的,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民法典的通过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对于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的通过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法典也与时俱进,淘汰了部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条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求增加了部分新规则,将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法律保障,为激发经济活力提供助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一部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适应的伟大法典。历史必将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民法典考查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和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素养。《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①排除;③“从此”表述错误,排除。党领导下制定的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②④符合题意,选D。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排除①,②入选;材料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排除④;改革开放的实践决定了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故③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通过行使监督权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通过行使立法权完善国家法治体系,通过行使决定权推进司法改革,故①③符合题意。“会议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体现决定权,④错误;在我国,立法权属于人大,司法权属于司法机关,行政权属于政府,故②错误。

9.答案:D

10.答案:C

解析:①错误,审议权属于人大代表,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②④正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密码法草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③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

11.答案: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民法典的通过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顺应民心和时代需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人民利益。

③有利于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④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颁布《民法典》正确地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能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民法典》是根据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民法典》的颁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当前,民法学界对制定民法典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立法机关也将制定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之中。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国民法的历史,剖析中国民法的现状,对中国民法的未来作一展望。一、中国民法的历史(一)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2)经济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民法的发展。(3)思想原因。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严重限制了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甚至鄙视“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们的权利观念极为淡薄,因此,对作为权利之法的民法自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从而为中国民法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思想障碍。(4)文化原因。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的内在精神就是区分人们的贵贱上下、尊卑长幼,从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原则。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等观念极不发达,这就使得以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民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二)清末法制变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民法清末法制变革后,中国民法开始走上了法典化的进程。可以说,清末法制变革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真正开端。清末法制变革以引进西方先进法律,进行法典化运动为基本特点,其结果是制定了大批新式法典,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部仿效德、日民法典而制订的民法典草案尽管因辛亥革命而没有正式颁行,但对中国民事立法及民法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法典的修订工作也没有中断,但起草工作进展缓慢。1925年,在《大清民律草案》的基础上,由北洋政府修订法律馆完成了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称为《民法修正案》,又称《第二次民律草案》。这部民法草案曾经北洋政府司法部通令各级法院在司法中作为法理加以引用,但终因没有完成立法程序而未成为正式民法典。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后,即着手起草民法典,并于1929年设立民法起草委员会。民法起草委员会依“民法各编立法原则”,经两午完成民法典的整个起草工作,并分编公布施行,是为《中华民国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法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明令废除,现仅在台湾省适用。 [!--empirenews.page--] 总结这一时期中国民法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民法法典化是民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中国社会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但始终没有放弃民法法典化的工作,因此,应当说中国是有民法法典化传统的。(2)吸收先进法制是民法科学化的保证。在中国历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中,都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民法理论和立法经验。《大清民律草案》就十分“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吸收了许多大陆法系的民法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中华民国民法》也着重参考了德国、日本、瑞士的民事立法经验,并参考了苏俄民法典和泰国民法典。1(3)保持固有法制传统是民法生命力的源泉。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解析版)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押题卷专题汇总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5分) 1.张明在网上结识了一个新网友,虽未见面但两个人非常谈得来。一天网友对张明说,自己要搞一项社会调查,希望张明能把家庭详细住址告诉他。这时张明应该() A.相信网友,直接告诉他 B.问明白调查原因后再告诉他 C.约他见面后再告诉他 D.严词拒绝,坚决不告诉他 答案:B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部委联合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我国政府出台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 B.中国要发展只有靠高层次创新人才 C.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D.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无数全面发展的人才,A项正确;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国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普通人才,B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D两项错误。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右面漫画寓意的是() A.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B.人人讲诚信,社会才能文明进步 C.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从点滴做起 D.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答案:A 解析:分析漫画可知,诚信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与欢迎,A项为对漫画的正确理解;B、C、D三项本身正确,但不能体现漫画主旨,不选。(2016山东聊城中考)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病逝。据此完成4~5题。4.杨绛先生曾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练习:港珠澳大桥附答案

2018.10.24港珠澳大桥通车政治试题 1.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带。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直接作用理解正确的有 ①粤港澳地区将可以实现经济互联互通同步发展②粤港澳地区能够更好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③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④为大湾区参与全球滨海 经济竞争提供关键设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狗年除夕夜,由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组成的全球首个 2. 无人系统联合展演在世界 " 陆海空 " -- 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上演,由百度 Apollo 无人车组成的百余辆车,成为首批跑上港珠澳大桥的车队。人们在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而欢呼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自己的就业前景。面对这种情况 ①劳动者要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②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社会失业率 ③政府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④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可避免人工智能的挑战 B. ①② A. ①③ C. D. ②④ ③④

日,广东省在珠海召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车辆通行收费标准听证会,就21月12年3. 2017参与民主决策。 ____定价方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是公民通过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 社会听证制度C. 专家咨询制度B. 舆论监督制度A. 4、为了实现抗风能力16级、抗震能力8级、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团队为之创新研发了31项工法、31套海洋装备、13项软件、454项专利。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 ) ①我国已成为科技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 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给旅游、金融、贸易、商业和物流等各主要行业带来新机遇。这说明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离开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三地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③树立创新意识,改变物质的本质属性 ④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伶仃洋天堑变通途,使港珠澳之间的交通往来更加快捷。这说明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联系 B.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C.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徐国栋)

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 徐国栋 嘉宾:董安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支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梅夏英(武汉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主持人:程啸(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尹飞(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尹:大家好,今天是本学年“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的第十讲,“民商法前沿”系列论坛是由我们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和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旨在活跃我院民商法学的学术气氛,推动民商法理论研究的深入。每次演讲的内容都将安排专人整理,在征得演讲人同意之后在“中国民商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d16216217.html,)上发布。 今天的讲座我邀请程啸博士和我共同主持。 大家知道,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对民法典的体系问题,学者之间有较大分歧。去年的这个时间,梁慧星教授应邀参加本论坛时提出了民法典起草的三条思路。今年年初,王利明老师也在本论坛就民法典的体系问题发表了演讲。而徐国栋教授则对民法典的体系独辟蹊径,提出了自己新人文主义民法典的看法,从而以本论坛为舞台形成了我国民法典起草的大论争。今天我们十分荣幸的邀请到了论争的另一方——厦门大学的徐国栋老师给我们演讲,题目是《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 同时今天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董安生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杨支柱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梅夏英老师作为嘉宾出席今天的论坛。 程:今天晚上的程序安排是先请徐老师给我们做演讲,然后由董安生老师、杨支柱老师和梅夏英老师进行评议,接着由徐老师做一个回应,最后留出一段时间给大家自由交流提问。下面我们请徐老师做精彩演讲。 徐国栋老师:非常感谢民商法中心的领导、专家邀请我来做这个学术报告,因为这里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地方,在这里听的人不足200人,但是过几天可能天下的网民就会来看,所以这个讲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让我在这里讲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让我感到人大一种宽大的胸怀,因为在治学方面,坦率的讲,我的一些观点和人大的一个学派是有一些不一致的,但是人大学派并不因为这一点而排斥我,所以能够让我在这里发表我的一些可能与各位老师不一致的观点,这是有度量的,所以我表示非常的感谢。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这个题目的源起也来自这里的讲座。梁慧星教授在《中外法学》2001年第l期发表了“当前关于民法典编纂的三条思路”一文,是梁老师在今年年初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讲学,详细介绍了“松散式”、“理想式”和“现实式”三种起草中国民法典的思路,我的一些想法很荣幸地被当作“理想主义思路”的设计方案得到介绍,这对宣传我的观点起了重大作用,我十分感谢。其中有些意见和我的不同,所以我就有感而发,在今年4月山东大学邀请我讲学,我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在这里我把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些,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尽情的批评。 一、是三种思路还是两种思路?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汇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2018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汇编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热点背景】 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农业部。 (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七)组建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八)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九)重新组建司法部。不再保留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十)优化水利部职责。不再保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十一)优化审计署职责。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十二)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二、关于国务院其他机构调整

(一)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二)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三)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五)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 (六)组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再保留国家粮食局。 (七)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 (八)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不再保留国家林业局。 (九)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 (十)调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 (十一)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十大举措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该加强的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 (二)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三)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四)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 (五)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2014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民族团结复习

热点专题民族团结 1.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的重要性) 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③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④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⑤加强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0多年来,新疆、西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③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⑤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⑦新疆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等; 3.新疆、西藏等自治区取得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怎么评价新疆4-23暴力恐怖案件? 新疆4-23暴力恐怖事件,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严重侵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破坏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情谊,破坏新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最终是想把新疆从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民族团结; 5.新疆4-23暴力恐怖事件有什么危害? 危害:①严重破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破坏社会稳定,边界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③引发民族矛盾、暴力冲突、给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④使国家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相勾结,对国家安全构成危害; 6.“疆独”分子分裂祖国的目的能得逞吗?请你简述理由。 不可能得逞。因为:①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权益,是各 民族的共同愿望;③通过打砸抢烧进行“疆独”活动,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得人心。 7. 新疆4-23暴力恐怖事件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共同属于一个民族——中华民族;②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自觉履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③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④我国各民族团结坚如磐石,少数分裂分子的暴力行为不得人心,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彻底失败的; 8. 广大民众对新疆4-23暴力恐怖事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②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我们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度难关;③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④青少年应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兴奋。 9.新疆4-23暴力恐怖事件中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②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任何企图通过制造事端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都将受到法律的追究;⑤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保护人民; 10.设立民族团结进步节、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新教材有什么重要意义?(重要性) ①有利于树立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 团结;②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③有利于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④有利于边疆巩固、社会稳定; 11.中学生怎样做到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①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树立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大力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③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积极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1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中国民法百年变迁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亚洲人倾向于以百年和千年为单位来计算其社会的演进,把扩大长远利益放在首位”。①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是第一部标志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民法草案——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诞生一百周年。辛亥革命吹响了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号角,《大清民律草案》则开启了中国固有法制向近现代法制变革的端倪。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民法及民法学自清末到1949年之前、②1949年至今60年③及改革开放以后30年④三种不同分期皆有研究,但是,研究百年中国民法史的文章并不多见。 百年中国民法史跌宕起伏,既是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亦是浩瀚世界法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法百年史归其一点,就是为完成一部中国民法典而奋斗的历史,①因此,反思百年中国民法无疑应以历次民法典起草为路径。目前,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民法法典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究其原因,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路线上的根本分歧。?下文的分析拟将百年中国民法史分为三个阶段,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法治观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重要的民法草案或民事单行法的制定情况为依托,通过串联地标性的立法活动来述说百年中国民法史,并探究其背后的得失,说明民法典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民法典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此突出民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未来中国民法典之中国特色与文化

内涵。 一、1911一1949:初期的移植与实践 (一)《大清民律草案》 在西方,“法律通常是尾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③但在近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却超越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清史稿?刑法志》在述及清末变法时说:“尔时所以急于改革者,亦曰取法东西列强,藉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也。”④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一日,沈家本上《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其中谓:“中国之重法,西人每訾为不仁。其旅居中国者,皆借口于此,不受中国之约束……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彼时,无论朝廷谕令,抑或大臣之上疏、奏折、议论,凡论及修律,“乃群措意于领事裁判权”。此属通过法权统一,以维护主权的燃眉之举,中国近代法制亦因此而发轫。⑤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即在此背景下于1911年诞生。 收回治外法权之所以成为效法西洋制定民法的动因,是认为中国古代无近代西洋意义上的民法,中国古律无法与彼时西洋之法对话。“中国律例,民刑不分,而民法之称,见于《尚书》孔传。历代律文,户婚诸条实近民法,然皆缺焉不完。”因此,“拟请敕下修律大臣,斟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时政热点专题学习提纲

时政热点专题学习 一、关注利比亚撤侨行动 【文字背景材料】 背景一:利比亚有约500个部落,其中的三大部落是瓦尔法拉、阿祖维、卡达法,这三个部落的人口在总人口(642万)中约占三分之一。卡达法部落的领导人卡扎菲在过去42年里一直保持部落之间的力量均衡,并不断肃清政敌,维护铁腕政权。利比亚此次爆发的示威原本是反对卡扎菲长期执政和独裁统治,并呼吁释放被卡扎菲逮捕的政治犯的民主化示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示威演变成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埃及、巴林等国的反政府示威不同,2011年2月21日,卡扎菲政府出动迫击炮、战斗机对示威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进而导致这次利比亚骚乱。 背景二:从2011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务院决定成立应急指挥部以来,这里的灯光总是亮到天明。各方面信息在这里汇总。在利人员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受伤人员能否得到及时救治?撤离人员有没有足够的食品衣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无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慰问,通过海上、陆地、空中等各种渠道不断转达到在利比亚被困人员中间,给他们以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安全有序展开撤离行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各部门、军队、驻外使领馆、地方政府和中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北京时间3月2日23时10分,我国政府迄今掌握并有回国意愿的在利比亚中国公民已经全部撤出,共计35860人。撤离我国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已取得阶段性胜利。 背景三:在危难突发之际,一个国家有没有“国家行动”,直接关系着国家在公民心中的分量。一个国家的“国家反应”,则直接检验着公民在国家心中的分量。 背景四:当数十万各种肤色的撤离人群不分昼夜地涌向利比亚和埃及两国边境口岸时,中国驻外使馆人员在运送自己同胞的汽车前徒步而行,冒着风险为车队开路。当几千名中国同胞将要临时撤到仅有几百名华人的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时,中国马耳他文化中心、中医中心、孔子学院的教师、留学生、中资机构工作人员等全部动员起来,全力做好接待工作。当同胞遇袭遭劫的时候,在利比亚中资公司的员工们相互救援,共渡难关。接到使馆分批撤离的通知后,当地中资机构首先安排妇孺伤患走最短、最安全的撤离路线,大部分青壮年员工把较为艰险的道路留给自己,而走在最后的是机构负责人。 无论是救援者还是被困者,在危险面前,许许多多普通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设问:从利比亚撤侨行动中可以看出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利比亚发生骚乱后,党和国家竭尽全力保护 和撤离在利比亚受困人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生存权、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中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过程中,无论是使馆的工作人员、在利比亚等国家工作的中国教师与留学生、还是中资公司的员工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足以说明他们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4.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这次 利比亚撤离行动中,我国举国家之力来帮助受困的中国侨民撤离回国就说明了这一道理。 5.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人民 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在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中,我国作出的反应和行动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切实实施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它合法权益的职能。 6.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 人民负责。在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中,我国政府的反应和行动充分体现了上述道理。 7.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公信力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从这次利比亚 撤离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中任何政府都无可比拟的权威。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它的宗旨。在这次利比亚救援撤离行动中,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慰问,通过海上、陆地、空中等各种渠道不断转达到在利比亚被困人员中间,给他们以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安全有序展开撤离行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9.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从近些年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到此次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大撤离,世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实践,发现了增强凝聚力的引擎。 10.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实践证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大政治优势,它使各族人民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向世人展示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景象。而利比亚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则恰恰相反,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11.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 自卫权和管辖权。在这次利比亚撤离活动中,我国政府表现出来的反应和行动就是行使管辖权的表现。 1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 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发生在利比亚的这次骚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13.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次利比亚撤离行动中,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二、“廋肉精”缘何十年难禁? 文字背景材料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1年3月15日央视报道河南孟州市等地养猪场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而这些猪却顺利地通过了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顺利进入市场,甚至进入著名肉食品企业双汇公司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公司。该报道刊发后,食品质量安全再一次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食品质量安全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国家尽管为此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文件,也处分了一些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当前,民法学界对制定民法典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立法机关也将制定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之中。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国民法的历史,剖析中国民法的现状,对中国民法的未来作一展望。 一、中国民法的历史 清末法制变革前的中,国民法在清末法制变革以前,中国民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刑法是相当发达的,它的科学性和周密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法却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和严密的体系,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各朝代都制订有法典,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之规定,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

综观中国古代民法,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2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法法典化极不发达,与罗马法及后来的大陆法系相比,相去甚远;③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 造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政治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专制政体将立法的重点主要放在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上,封建统治者更习惯于运用刑法或行政法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封建统治者无视私人之间的权利关系,这就便民法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经济原因。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度下,“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统治者也实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致使商品交换极为贫乏和简单,这就严重抑制了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为主要 对象的民法的发展。 思想原因。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

高考文科政治时政专题

第一部分:宏观调控 一、背景材料 1. 宏观调控的总基调:稳中求进 2. 促增长,控物价,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如:调控农产品的国十六条 3. 促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国八条 4. 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国九条 5. 注重食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 二、知识专题(背) (一)经济生活 1. 宏观调控:一观点两手段三协调五措施一结合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增强市场体系建设,使用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A主体:市场价值规律B三要素:C目标D要求 ②综合使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A主体:政府B手段:经济手段(财政、税收、货币)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指示、命令)C四目标D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有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两极分化等后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个协同) (5)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增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 (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别。 (8)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2.物价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生产成本------ ②供求影响价格。市场供应量,消费需求,自然灾害等 ③宏观调控政策如农产品保护价 ④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如投机炒作等 ⑤国际市场的影响 ⑥货币超发,输入性通胀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生产A调节生产规模(上调,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下调,加剧市场竞争,缩小生产规模) B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经营管理,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C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注1 加大惠农政策聚焦“三农”15年 时政热点 1.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3.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知识链接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 5.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设题角度】 (一)是什么 1.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体现类)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④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说明了什么?(列举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说明了什么?(说明类) ①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促进共同发展,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法典的五次编纂历史

民法典的五次编纂历史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了,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已提交大会审议。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分别是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 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法典,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的工作。 第一次编纂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 第二次编纂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 第三次编纂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后来制定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第四次编纂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 第五次编纂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的目标。 2016年6月,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此前,我国已修改婚姻法,出台了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3月,作为中国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编纂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 2018年8月,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6编,即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1034条。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

人教版2020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一)D卷

人教版2020年中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一)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经济蓝皮书》.该书对我国2011、2012两年的房地产地势与调控做了分析,并特别指出,目前中国85%的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住房问题体现了() A .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 .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切实际 C . 人民的温饱问题仍没有解决 D .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基本经济制度 2. (2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1年3月5 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民生举措,把温暖送到人民的心坎上。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为中心() A . 艰苦创业 B . 经济建设 C . 文化建设 D . 科技创新 3. (2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总任务是,总布局是。() A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 B . 五位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基本路线 C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 D . 党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2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经济总量上升为世

界第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舟”八号发射升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 . 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 B . 实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C . 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 .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 (2分)2015年3月26 日起,因安全形势严重恶化,中国政府成功从海外撤离中国公民613人,以及来自 15 个国家的外国公民 279 人。从海外成功撤离本国及外国公民说明了中国() ①综合国力日益强大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是个负责任的国家④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6. (2分)2016年12月11日0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科研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升级换代,也将有助于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这表明() ①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③我国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已凸显成效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7. (2分)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2019中考政治专题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 专题复习一:改革开放40年,深化改革正当时 4.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能说明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3)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 (3)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4)坚持和落实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坚持和落实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 (7)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专题复习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1.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提出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说明了什么?得出哪些结论?)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党和政府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6)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我国为什么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 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4)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 (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6)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8)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请你为增加农民收入,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农村政策。 (2)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 (3)让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 (4)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6)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近年来党和政府“三农"问题采取了那些主要措施? (1)免除农业税。 (2)帮助农民工再就业。 (3)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保障制度。 (4)农村义务育阶段学生发放营养餐。 (5)实行“家电下乡”政策。 (6)建立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生保障制度。 (6)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金制度。 5.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中学生如何做? (1)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投身到农村建设中。 (3)积极向农民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4)为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5)关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做好为农村服务的准备。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 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7.请你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1)党和政府要加强对“三农”的资金、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