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National Economics

(0202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通过扎实的经济理论熏陶和数理经济分析技术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对中国经济现实有深入的理解。为国家机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中外大中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战略眼光和创新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系统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经济计量统计软件,熟悉金融市场和投融资工具及其应用;

3.对中国宏微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有深入的理解,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政策研究、方案设计和市场运作能力。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运用外语进行对外工作交流的能力。

5.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熟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为科研和实际工作服务。

6.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心智,有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方向

1.宏观经济理论及其预测Theory and Prospect of Macro-economy

本方向主要导师介绍:

朱德通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12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运筹学,经济博弈,均衡理论,委托代理模型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Minimum Discrimination Information Problems Via Generalized Geometric Programming;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y Ser.B,Applied,Mathematics,Vol.17,No1

Nonmonotonic Back Tracing Trust Region Method Interior Point Algorithm for Linear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5,2003

A trust regbion algorithm via bilinear linear programming for solving the general

multicommodity minimal cost flow problems; A.J Chinese university Ser.B, Applied mathematics,Vol.19,No.4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金融模型与容量网络的优化

张宛平副教授

获安徽师范大学基础数学学士,上海东华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博弈与经济机制设计,应用数理统计与经济数学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委托人价值取向及委托代理效应,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2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比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4

一个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及其应用,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9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性用评级方法改进和评级质量控制,上海资信有限公司

质量检测数据不确定度研究,上海烟草集团

2.经济体制与政策研究Economy Institution and Economy Policy

本方向主要导师介绍:

傅红春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77级)和1984年(81级)在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1年在西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刘诗白教授)。

在武汉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先后任校学生会学术部长,校研究生会主席,系党支部委员、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务处副处长兼书记,助教、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在美国担任过纽约中部华人联合会主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美国伊利诺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包括MBA)和本科生(包括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基地班)主讲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分析”、“经济情报检索”、“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中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等课程。

在台湾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5部个人学术专著;另有多部合著分别出版于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展望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

在英国的《交叉学科经济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Economics ),台湾的《台湾经济研究月刊》、《台湾经济金融月刊》、《证券暨期货管理》、《今日经济》、《哲学与文化》,《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研究资料》、《读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海派经济学》、《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青年论坛》、《高校德育研究》、《财经科学》、《天府新论》;新加坡《联合早报》,纽约《侨报》和《世界日报》,香港《商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东方早报》、《上海科技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市场指南报》、《经济学消息报》等报刊发表经济学论文200余篇。

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领域:中美经济比较、中西文化的经济学比较、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证券市场、经济仿生学、教育经济学、领袖偏好效应。其中经济仿生学和领袖偏好效应的研究属首创性成果。许多论著被国内外广泛转载、引用。

先后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六五”-“八五”时期)优秀成果奖”、“国家

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经济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

2005年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刘江会副教授

获得南昌大学经济学学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曾于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InWent基金“宏观经济学与金融政策高级研修班”(MPS)和柏林经济学院(FHW)进行过海外学术科研。

主要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金融中介声誉理论与金融市场效率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利益冲突与混业经营,《投资研究》,2003年第1期

农村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著作),名人出版社,2003年

新经济之争,《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为什么是新经济—来自旧经济学家的质疑,世界经济研究,2000.2

欢呼“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时尚早,经济研究资料,2000.8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我国证券承销市场券商声誉问题研究,中国证券业协会

京九沿线江西段中等城市土地升值分析与投资对策研究,江西省科委

萨缪尔森与斯蒂格列茨《经济学》比较研究,江西省教育厅

制度经济学研究,江西省社科基金委

3.金融市场研究Research on Finance Market

本方向主要导师介绍:

薛和生教授

1982年和1985年先后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新闻报亚太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硕士点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外汇学、金融政策

主要著作:

《经济学教程》(上、下册)

《市场经济学》

《社会生活经济学》

《外汇交易与风险防范》

《人民币汇率走势》

近年来正式出版的著作与论文约200万字。

4.区域经济研究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y

本方向主要导师介绍:

李薇辉教授

产业经济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从事大学教学30年,著有《西方经济思想史概论》、《劳动经济问题研究》、《旅行社经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与经营管理》等书,公开发表过60多篇经济学论文,其中有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过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研究项目等多个研究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劳动经济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上海经济研究,2005.3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07.3

知识价值的形成与分配,社会科学,1998.12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上海劳动力市场建设研究

上海流动人口道德研究

上海住房公积金创新研究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创新研究

开设硕士生专业课程:

流通理论及流通政策

西方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朱颖副教授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最有代表性成果:

论核心卡特尔,国际贸易问题,2004.3

论“非市场经济”在WTO中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论WTO新议题—贸易便利,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4.3

(三)学制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如确有必要经批准可至多延长学习年限二年。提前修满学分,完成中期考核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可申请提前毕业和授予学位,一般提前毕业时间为一年或半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2)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2)学位基础课:

高级微观经济学Advanced Microeconomics(2)

高级宏观经济学Advanced Macroeconomics(2)

高级计量经济学Advance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2)

高级管理学Advanced Management(2)

经济学研究方法Methodology of Economics(2)

(3)学位专业课: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2)

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National Economy(2)

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2)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Regional Economy(2)

金融市场与金融理论Capital market and theory of finance(2)

转轨经济理论与政策Transition Economics and Policies (2)

2.选修课程:

管理决策模型与方法Model and Method of Management Decision(2)

发展经济学专题Lectures on Economy Development(2)

证券与期货市场研究Research of Security and Futures Market(2)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2)

房地产市场专题Lectures on Real Estate(2)

产业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

技术经济专题The Topic on Technology Economics(2)

跨国公司管理专题The Topic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anagement(2)

期货市场专题Lectures on Future Market(2)

经济情报检索Lectures on Economic Information Retrieval(2)

统计方法与技术Statistical Method and Technology(2)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结束前,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指导教师应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的教育,培养研究生优良的学风,并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课程教学

学位课基础课以讲授为主;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采取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重在传授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类学术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

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导师应结合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培养环节,组织、引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并指导研究生做出具有较高水平、一定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成绩显著或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规定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奖励相应的学分。

(3)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依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参加教学实习、学术调研、社会服务或其他实践工作。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由导师或活动组织者予以考核,考核结果列为研究生毕业鉴定的内容之一。。

2.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笔试(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须全部达到及格以上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非学位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形式,但必须在课程开课前两周告知学生考核形式和要求,考核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算。

(3)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评定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算。

(4)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1次。

(六)学位论文撰写、答辩及学位授予

本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确定,并在学院和导师的组织下做开题报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独立完成,严禁违犯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导师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选择、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撰写进程、指导措施、论文质量和答辩要求作出明确、切实的规划,并认真监控撰写进度,检查撰写质量。

1.学位论文的撰写

(1)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4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工作。开题报告须就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及主要参考文献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人)组织3~5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论证,在专家认可后,硕士生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2)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独立完成,严禁违犯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导师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选择、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撰写进程、指导措施、论文质量和答辩要求作出明确、切实的规划,并认真监控撰写进度,检查撰写质量。对不执行规定的撰写要求或质量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导师可在论文答辩前向学院提出处理意见,学院将根据导师的意见并依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理。

2.学位论文答辩

本专业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并经导师同意后,应及时办理学位论文答辩手续,进入答辩程序。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

本专业研究生通过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工作,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教学大纲

☆《高级微观经济学》

(一)课程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微观经济高级理论各方面的论题,不仅对“标准”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且突出展现了该学科近年来的最新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洞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各种前沿提问题。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例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基本原理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竭力推行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技巧,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析和解决各种微观经济问题的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偏好与选择

第二章消费者最优选择和需求分析

第三章跨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第四章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第五章生产函数理论

第六章成本极小化理论

第七章利润极大化理论

第八章竞争性市场分析:局部均衡

第九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十章帕累托最优、一般均衡与阿罗-德布鲁模型

第十一章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第十二章信息不对称I: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

第十三章信息不对称II:委托代理、道德风险与激励理论

第十四章博弈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十五章非合作博弈与纳什均衡

第十六章动态博弈及其均衡

(三)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JR),Geoffrey A.Jehle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Hal.R.Varian,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微观经济学》(MWG)Mas Colell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拍卖和激励理论》,Wolfstetter,上海财大出版社,2003 《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acho-Stadler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Optimal in Economics Theory,Avinash K. Dixt,, Oxford University,1990.

3.网络资源

NBER:国民经济研究局(美)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JSTOR: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CENET: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SSRN: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四)任课教师:刘江会

(五)总时数:54

(六)考核方式

1.出勤率(10%)

2.平时作业(20%)

3.期末闭卷考试(70%),考试内容为教材中重要的基本原理。

☆高级宏观经济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为主线,介绍相应的几类宏观经济模型,包括:Solow模型,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Diamond 模型,知识积累模型,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封闭条件下的AD-AS模型,开放环境中的Mundell-Fleming 模型,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模型,交错价格调整模型等。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经济增长的Solow模型

第三章 Ramsey-Cass-Koopmans模型

第四章 Diamond模型

第五章知识积累模型

第六章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第七章经济周期基本理论

第八章 Keynes主义的波动理论

第九章 Lucas的信息模型

第十章交错价格调整模型

(三)主要参考资料

Advanced Macroeconomics,David Romer,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高级宏观经济学》,袁志刚,宋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级宏观经济学》,龚六堂,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孔爱国,上海三联书店

(四)任课教师:张宛平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考试

☆高级计量经济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能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对实际的经济现象进行定量研究。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篇单一方程回归模型

第一章回归分析的性质

第二章双变量的回归分析: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章双变量的回归模型:估计问题

第四章经典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第五章双变量回归: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第六章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延伸

第七章多元回归分析:估计问题

第八章多元回归分析:推断问题

第九章虚拟变量回归模型

第二篇放松经典模型的假定

第十章多重共线性:回归元相关会怎么样

第十一章异方差性:误差方差不是常数怎么样

第十二章自相关:误差项相关会怎么样

第十三章计算经济建模:模型设定和诊断检验

第三篇计量经济学专题

第十四章非线性回归模型

第十五章定性响应回归模型

第十六章综列数据回归模型

第十七章动态计算经济模型:自回归与分布滞后模型

第四篇联立方程模型

第十八章联立方程模型

第十九章识别问题

第二十章联立方程方法

第二十一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十二章时间序列计算经济学:预测答疑

(三)主要参考材料

《计量经济学基础》,古扎拉蒂,林少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摘要》,古扎拉蒂,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杰夫·Wooldridge,林少宫、费剑平翻译

(四)任课教师:陈健

(五)总课时:40

(六)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6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出勤率(20%)+期中考试(20%)

☆经济学方法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洞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试图从两个层面探讨经济学研究方法,一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观,这一部分内容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经济学哲学和经济学认识论);二是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事经济学研究?”本课程不会在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上投入太多的时间,我们将把主要的时间放在第二个层面上。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力图做到使学生对经济学方法论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为学生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提供成套善事的利器。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经济学科的性质

第三章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第四章科学的方法

第五章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第六章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七章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第八章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

第九章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的置疑

第十章经济学研究资源

第十一章经济学论文的写作和投稿

(三)主要参考资料

The Philosophy:An Anthology(Second Edition),Daniel M. H Hausm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经济理论和方法史》,Robert.b.Ekelun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Sheila Dow,Economic Method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经济学的危机》,富布鲁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论经济学方法》,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罗宾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学方法论》,马克·布劳格,商务印书馆,1992

《经济学解释》,张五常,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

《经济学方法论》,朱成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四)任课教师:刘江会

(五)总时数:40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出勤率:10%

2.文献阅读与分析:20%;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10%

3.课程论文:60%

☆经济情报检索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经济信息检索的原理和基本知识。网络经济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网络专题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经济信息的综合利用和学术论文的一般撰写方法。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了解一定数量的经济信息资源数据库,熟练运用经济信息的中英文检索工具,学会分析、评价和利用检索结果,培养学生计算机检索能力,以及信息的加工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Internet 信息检索概述

第二章Internet信息检索工具

第三章经济信息资源

第四章经济工具书及检索

第五章市场信息检索

第七章经济指标检索

第八章经济新闻检索

第九章贸易信息检索

第十章经济文献资源检索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参考书

《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胡原民

《商业经济信息处理和检索》谢新洲编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4

《经济文献信息研究》曹鸿清著香港-文汇出版社2004

《网络学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M]》张丽,詹仁锋.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999

2、参考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中国国家图书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上海图书馆电子资源导航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北京大学图书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清华大学图书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武汉大学图书馆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中国统计信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ziyuan/index.htm中国学术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中国经济信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中国统计信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中国外经贸部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local/gjzd.html 国际统计机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531956.html,/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四)任课教师:文燕平

(五)总课时:40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经济软件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把有关经济、统计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运用SPSS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较为熟练地掌握有关SPS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基本句法以及常用的SPSS统计分析方法,理解SPSS 输出内容的统计含义并能作出经济解释;能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有关统计分析;能较熟练地把一个实际问题转换为统计问题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编程求解。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SPSS统计分析软件概述

第二章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和管理

第三章SPSS数据的预处理

第四章SPSS基本统计分析

第五章SPSS的参数检验

第六章SPSS的方差分析

第七章SPSS的非参数检验

第八章SPSS的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第九章SPSS的聚类分析

第十章SPSS的因子分析

第十一章SPSS的时间序列分析

第十二章SPSS的信度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薛薇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阮桂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应用》章文波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SPSS统计分析实例精选》蔡建琼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龚秀芳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小论文或者试卷形式皆可。

☆《发展经济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从事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或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的工具和方法。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收入分配、贫困与发展

第四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五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第八章、工业化与发展

第九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第十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国外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政府的作用

第十三章、市场的作用

第十四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十五章、社会项目评估

第十六章、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三)主要参考资料

《发展经济学》,谭崇台,上海人民出版社

《增长与发展》,A. P. 瑟尔沃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美]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谭崇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梁小民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阿根廷]L.普雷维什,商务印书馆

《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S.阿明,商务印书馆

《二元经济论》,[美]A.刘易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经济发展理论》,[美]熊彼特,商务印书馆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美]H.钱纳里,上海三联书店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美],R.M.索洛,商务印书馆

《发展经济学先驱》,J.迈耶,D.西尔斯,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蒋荷新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含听课率、课堂发言等)30%,课程论文 70%

☆《证券市场专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研究技巧,加深对中国证券市

场的理解,形成独立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证券立法与监管

第三章上市公司

第四章证券中介机构发展状况

第五章债券、基金与期货

第六章证券市场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第七章中国证券市场前瞻

(三)主要参考资料

证券投资分析

资本的激情与理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

证券市场深化与微观结构优化

证券市场风险测度——管理模型研究

(四)任课教师:杭爱明

(五)总时数:40

(六)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期货市场专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期货交易的基础知识,懂得其运作原理。为毕业后进入证券市场工作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学习还要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的期货市场状况。(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期货交易综述 4课时

第二章套期保值业务 6课时

第三章中国期货交易的今天和未来 2课时

第四章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4课时

第五章投机交易与套期图利 4课时

第六章农产品期货 2课时

第七章工业品期货 2课时

第八章利率期货 2课时

第九章股票指数期货 2课时

第十章外汇期货 2课时

第十一章世界主要国家期货法规与期货管理简介 2课时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期货操作》,茆训诚,上海远东出版社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美)墨菲著,丁圣元(译)地震出版社

《商品期货学》,李庆和陈学彬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金融期货与期权》,施兵超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四)任课教师:杨光

(五)总课时:40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培养计划表(硕士)

2018考研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详细解析

2018考研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详细解析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及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把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行加总,从而得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总支出。它只是总和最终购买价值,而把所有对中间货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核算中,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1、生产法=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 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国民收入核算中七个相关联的总量及关系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 NDP=GDP —折旧 ③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④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 ⑤国民收入NI:指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转到的总收入。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N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 ⑥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得到的所有收入总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净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⑦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收支付(如罚单等)。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 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 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 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 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 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 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 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 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4.开放经济 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 1.总量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5.经济模型方法 四、基本概念 1.四大市场 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 2.四个经济部门 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 3.宏观经济变量 外生变量:常数,系数 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4.存量和流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 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 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 3.当期生产 4.所有的 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6.物品与劳务 7.市场价值 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 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 1.用支出法核算GDP 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⑵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 ①消费C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注意购买新房算作投资 ②投资I 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 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II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库存货物要特别分析是否属于投资,详见P8】 III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③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就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④净出口NX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补充:内需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⑶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 GDP= C+I+G+NX =C+I+G+(X-M)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1章导论 第七章政府部门 预算盈余(赤字):政府开支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它决定公共部门的借贷数量。 本章的问题:政府预算盈余(赤字)与国民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假定:古典学派观点,产出由供给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对总产出没影响。 1.政府收入与支出 政府收入:(1)税收:所得税,支出税,财产税。 (2)政府企业和机构的利润。 公共支出:(1)政府消费G;(2)政府投资I;(3)对私人部门的转移Tr;(4)公债利息rD 或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投资) 瓦格纳法则: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增长,因为政府服务是优质商品(即家庭对政府支出的需求弹性>1)。 2.政府储蓄,投资和借债 净金融资产:B=B-1+RB-1+T-(G+I) 净债务:D=D-1+rD-1+G+I-T 净债务的变化量=预算赤字=总支出—收入=D-D- 1=G+I+rD-1-T 政府储蓄S=(T-rD-1)-G 政府的预算赤字(DEF)=公共部门投资-储蓄=I-S 3.政府预算和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CA=S-I 引进公共部门:CA=(S-I)-DEF=私人盈余-预算赤字 If 私人盈余保持不变,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成反比关系。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克服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私人储蓄S=私人收入Yd-消费C Yd=Q+rB-1-T 国民总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Y-(C+G)=GNP-公共消费-私人消费 CA=S-I=Y-(C+G+I)=收入-吸收 CA=贸易余额TB+来自国外的经要素支付rB-1 Y=Q+rB-1 TB=Q-(C+G+I)

4.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假定政府预算平衡,税收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 (1)以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 C1将下降,幅度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3章 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 第13章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的国际收支账户是对该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交往的系统的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经济学家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记录一国经济运行的绩效。国际收支平衡表将每笔交易记作“+”或“-”,其基本会计原则是:如果一笔交易能为该国赚取外汇,就记为贷方项目,是正值。如果一笔交易要花费外汇,就是一个借方项目,记作负值。总的来讲,出口为贷方,进口为借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如图13-1所示。 图13-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要素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 (1)经常账户余额 经常账户余额包括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投资收益、转移支付。经常账户余额从性质上讲,与一国的净收入相类似;而在概念上,它又与国民生产账户中的净出口相类似。 以前,人们过于关注经常账户中的贸易余额。所谓贸易余额是指商品的进出口差额。它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例如,重商主义特别强调贸易顺差。但是,现在人们认为国际贸易赤字不一定对一国经济有害。国际贸易赤字实际上是国内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的不平衡的一种反映。一国出现贸易赤字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其国内投资盈利率高,从国外借款和进口对国内投资和收入提升都有利。 除了商品之外,服务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正在日益变得重要。服务包括航运、金融服务、境外旅游等项目。 经常账户下的第三项是投资收益,它包括国外投资收益。过去20年来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服务和投资收益的增长。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