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第一讲:数与式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第一讲:数与式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第一讲:数与式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

第一讲 数与式

(一)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热身训练 1.填空:

(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

(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 (二)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

(1)(1)(1)(1)x x x x x 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

a b c ++的值. 练 习 1.填空:

(1)

221111

()9423

a b b a -=+( ); (2)(4m + 22

)164(m m =++ );

(3 ) 2

2

2

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三)二次根式

一般地,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21+,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

一般

地,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

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

a ==,0,

,0.

a a a a ≥??

-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20)a ≥; (30)x <.

例2 (3.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例4 化简:(1 (21)x <<.

练 习 1.填空:

(1=__ ___;

(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2.若1

b a =+,求a b +的值.

(四)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A

B

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0

B≠,则称

A

B

为分式.当M≠0时,分式

A

B

具有下列性质:

A A M

B B M

?

=

?

A A M

B B M

÷

=

÷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

a

b

c d

+

2

m n p

m

n p

++

+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例1若

54

(2)2

x A B

x x x x

+

=+

++

,求常数,A B的值.

例2(1)试证:

111

(1)1

n n n n

=-

++

(其中n是正整数);

(2)计算:

111 1223910

+++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有

1111 2334(1)2

n n

+++<

??+

例3设

c

e

a

=,且e>1,2c2-5ac+2a2=0,求e的值.

习题1

1.填空题: (1)对任意的正整数n ,

1(2)

n n =+ (11

2n n -

+);

(2)=__ ___;

(3)若x =

=______ __.

(4)1819(2(2=________;

(5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

+=________.

(7)比较大小:2“>”,或“<”).

(8)化简:= .

(9)计算1111

(12233499100)

++++????= . (10)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则x y

x y

-+= .

2.选择题:

(1)若223x y x y -=+,则x

y

= ( ) (A )1 (B )54 (C )45 (D )6

5

(2

=

成立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

3.已知1x y +=,求33

3x y xy ++的值.

4.已知x y =

=

22353x xy y -+的值 .

5.解不等式:

(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

第二讲 因式分解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代数恒等变形的最有力的扛杆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本讲除了复习巩固因式分解最基本的方法外,还将讲解一些特殊的因式分解方法.(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一、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一) 重点知识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有 、 、 .

其中公式法中常见的公式有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

立方和公式: 、立方差公式: ;对多项式用分组分解法严格说不是终极方法,而是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将多项式进行分组的目的在于经过适当的分组之后,原多项式能转化为可用 、或可用 、或可用 等方法继续分解. (二)热身训练 1.填空:1)(

)2

()a ab a a b c ++=++; 2)()24(25)(25)x x x +=+-

3)(

)()2

22(6)x y xy ++=-; 4)()()

2

210a a -+=

5)(

)22294(

)x y ++=; 6)()()382x x -=-

7)()()3

3

273a b a b +=+.

2.分解因式

1).264x - 2)3

9x x -

3)222a c abc b c -+ 4)2332x y x y -

5)4x x - 6)2

a a

b a

c bc +++

(三)举例

例1.分解因式,其中n 为正整数.:2122()()()2()()n n n x y x z x y y x y z +----+--

例2.分解因式:

1.42242x x y y -+

2.4

64x x -

3.2222x xy y z -+-

4.222222

()4()c b d a ab cd -+---

例3. ①分解因式5432

1x x x x x +++++= ;

②因式分解151413

21x x x x x ++++++= ;

③化简24

8

16

32

(21)(21)(21)(21)(21)(21)++++++.

二、 因式分解的其它方法

(一)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因式分解除了初中教材要求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外,因式分解的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多项式,仅仅依靠现有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今后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要遇到一些与方程的解有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次方程的解的问题,就需要用到一些现在我们初中没有学过的一些特殊方法才能得以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特殊的分解手段.

常见的特殊方法:换元法、十字相乘法、拆项添项法、待定系数法等

1. 换元法:就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多项式,如果把其中的某些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新的字母代替,不仅可使原式得到简化,而且能使式子的特点更加明显,这种方法就称因式分解的换元法.

2. 十字相乘法: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对类似多项式2()acx ab cd x bd +++的二次项系数ac ,常数项bd 进行分解后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一次项系数ab cd +,从而得到2()acx ab cd x bd +++的分解式来分解二次三项式的方法.一般形式是2()acx ab cd x bd +++= ;

3. 拆项添项法:对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分解时,需要对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使其能分组分解,分组分解法严格说又不是终极方法,而是过程的中间手段,而拆项添项是两种重要的变形技巧.把多项式中的某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或者在多项式中添上两个符号相反的项,前者为拆项,后者为添项,使用拆项或添项的目的是使多项式能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分解.(常可用因式定理来观察出一些特殊因式,再有目的地进行拆项或添项,拆项或添项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4. 待定系数法:(与换元法一样)是中学数学的最重要的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待定系数法是假定一个含有待定系数的恒等式,然后根据多项式恒等的性质,列出几个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解之求得各待定系数的值,或者从方程组中消去这些待定系数,求出原来那些系数的所存在的关系,从而使问题解决.

(二)热身训练:分解因式

1.32

23x x x -- 2.222()2()x x x x ---

3.2

252x x -+

(三) 举例:

例1.分解因式 (换元法)

①2

2

(1)(2)12x x x x ++++- ②2

22

2

2

()4()x xy y xy x y ++-+ ③2

(2)(2)(1)x y xy x y xy +-+-+-

例2.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

①22568x xy y +- ②222(2)(1122)24x x x x ---+ ③2222223x xy y xz yz z -+-+-

例3.分解因式(添项拆项法)

①398x x -+ ②32216x x +- ③444x y +

例4*

.分解因式(待定系数法)

①2232453x xy y x y +++++ ②2262288x xy y x y +-+--

习题2

因式分解

1.327x y y +

2.5324816x x y xy -+

3.3232a a a b b b +++-+

4.222222()4a b c a b +--

5.2224424x xy y xz yz z +++++

6.228215x xy y --

7.2222

61712a b abcd c d -+ 8.422454x x y y -+ 9.22()6a b a b -+--

10.2

(3)(1)(5)20x x x +-+- 11.44x + 12.32x x +-

13.332x x -+ 14.51x x ++ 15.22

2273x xy y x y +-++-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

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极为重要的内容,其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变化多、技巧强,因而常成为初中数学竞赛中的“热门”试题.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直线与圆锥曲线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也是联系高中各类数学知识的纽带. 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 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4b ac =-,揭示了根的情况与方程系数间的密切关系,它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以下一些作用:

1.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根;

2.求方程或方程组的实数解;

3.求方程中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4.求有关代数式的值;

5.证明有关的不等式. (二)热身训练

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1)2

2320x x --=

2)2

410x x -+= 3)2

4410x x -+=

4)2

3740x x ++= 5)2

3980x x ++=

2.若实数x 、y 满足:2

(2)80x y xy -+-=.则x = ,y = . (三)举例

例1.若方程222(1)2(1)0x a x a -+++=有实根,则a = ;方程的根为 .

例2.若方程222(1)0x a x a -++=有两不相等的实根,求a 的取值范围,并证明方程222(1)0x x a -++=无实根.

例3.求方程2

2

5582220x y xy y x +++-+=的实数解. (判别式或配方)

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 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系数a 、b 、c 与方程的两根1x ,2x 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2x x += ,12x x = ,但这个根与系数关系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反之若

12x x p +=,12x x q =,则以1x ,2x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可表示为 .相关问题的类型:

1.求方程中字母的值或取值范围;

2.求关于方程根的代数式的值;

3.求作新方程;

4.讨论方程根的性质;

5.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方程组;

6.证明等式或不等式. (二)热身训练

1.若方程2420x x -+=的两实根为12,x x ,则12x x += ,12x x = ,22

12

x x += ; 2.若11x =,23x =是方程2(2)(2)0x a b x a b --++=的两实根,则a = ,b = ;

3.若关于x 的方程2

20x x a ++=有两个正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三)举例

例1.若方程2

240x x --=的两根为12,x x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11

x x + 2.1221x x x x + 3.222112

x x x x + 4.12(2)(2)x x ++ 例2.已知方程2

2210x kx k +-+=的两根的平方和为294

,求实数k 的值;

例3.设1x ,2x 是方程2

30x x +-=的两根,求3212419x x -+的值;

例4.若关于x 的方程2

510x x a -++=的两根都大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习题3

1.设方程20x mx n ++=的两根之差为p ,两根之积为q ,求22m n +的值;

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x px ++=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p 的取值范围;

3.方程219970x px ++=恰有两个正整数根12,x x ,求12(1)(1)

p

x x ++的值;

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80x p x p ++++=的两根的平方和为52,求p 的值.

5.若a 、b 为实数,求证: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1x a x a b ---=的一根大于a ,另一个根小于a .

6.方程2(6)0x a x a +-+=的两根都是整数,求整数a 的值;(反客为主法)

初升高衔接数学讲座

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2)

三、一元二次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的解法 (一) 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其中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利用它结合非负数的性质可解决许多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一些特殊的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则通过巧妙的变形、代换把它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二)热身训练

1.解方程2(2)9x +=得 ;解方程225x x -=得 ;

2.解方程23740(34)(1)0x x x x -+=?--=得 ;

3.用求根公式解方程2350x x +-=得 ;

4.若实数x 、y 满足22(2)(32)0x x y -++=,则x y = ;

5.若222()8()120x x x x ---+=,则x = ;

6.若13x x +=,则221

x x

+= ,331x x += ;

7.方程

2(1)301x x x x

+++=+的实根为x = . (三)举例

例1.如果x 、y 满足方程22269440x xy y x -+-+=,则x = ,y = .

例2*

.解方程110x y +-=(配方法)

例3.解方程432714710x x x x ++++=(两边同除以2

x 转化)

例4.解方程

222212219

116

x x x x x x x +++++=+++

练习:若实数x 满足2

410x x -+=,求22

1x x +

,331

x x +的值;

四、二次方程的整数解问题 (一) 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二次方程的整数解包括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和二次不定方程的整数解.主要方法有 1.因式分解法;2.判别式法;3.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法;4.反客为主法 (二)举例

例1.设方程2(3)(3)0mx m x m --+-=的解为均为整数.试确定整数m 的值,并求出这时方程所有的整数解.

例2.已知方程2(1)210x m x m +++-=的两根都是整数,求整数m 的值.

练习:两个质数a 、b 恰好是x 的整数系数方程2210x x t -+=的两个根,则a b

b a

+= ;

五.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方程 2

2

260x xy y x y +++++=

是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其中

2x ,2xy ,2y 叫做这个方程的二次项,x ,y 叫做一次项,6叫做常数项.

我们看下面的两个方程组:

224310,

210;

x y x y x y ?-++-=?

--=? 2222

20,

560.

x y x xy y ?+=??-+=?? 第一个方程组是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第二个方程组是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

组成的,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可以用代入消元法来解. 例1 解方程组

22440,

220.

x y x y ?+-=?--=?

例2 解方程组

7,

12.x y xy +=??=?

练 习: 解方程组

2213,

5

x y x y ?+=?

+=? ① ②

①②

习题4

1.解方程222(3)2(3)80x x x x ----=

2.解方程2

211100x x x x

+

++-=

3.解方程22721x x ++=

4.解方程222222(34)(276)(342)x x x x x x +-+-+=-+

5.关于x 的方程2

40x kx k ++-=有整数根,求整数k 的值;

6.求证:方程3

20000x x --=没有整数解.

7.求证:不论n 是什么整数,方程2

1670x nx -+=都没有整数根.

2.解下列方程组:

(1) 3,10;x y xy +=??=-? (2)222

2,

8.

y x x y ?=??+=??

第四讲 函数与二次函数

函数是中学数学特别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数学竞赛的重要内容,函数的定义在初中数学教材上给出过定义,在高中数学教材还将重新对函数作出另外一种形式定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两种定义进行比较,最终将得出两种定义的一致性,只是高中数学给出的定义更深刻一些.本讲主要是在初中函数定义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中函数知识,试图作一个自然过渡的解释和说明.主要讲解函数的定义域、最值、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一) 重点知识再现与方法点拨

1.形如: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格式有三种: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③两根式: ;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 .

2.二次函数的性质(以2(0)y ax bx c a =++≠为例)

①定义域: ,值域: ;②对称性:关于直线 对称③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为( );④增减性:0a >时,当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当 时, 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0a <时, 当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⑤三个二次的关系:

二次方程2

0ax bx c ++=(0)a ≠的两根1x ,2x 为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与x 轴的交点的 ,

也是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或2

0ax bx c ++<)(0)a ≠的解集的 .

3.①如果存在m 、n 使()()f m f n =,则此二次函数一定有对称轴 ,②特殊结论(0)f = ,(1)f = ,(1)f -= . (二)热身训练

1.将二次函数2

412y x x =--改写为两根式为 ,改写为顶点式为 ;

2.二次函数265y x x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 ,此函数有最 值为 ,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为 ;

3.二次函数223y x x =-++与x 轴和y 轴的交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从此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出:当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有最 值为 ;

4.二次函数2

28y x x =--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 ,由图可以看出使0y >的x 的取值范围(即

2280x x -->的解集)为 ,使0y <的x 的取值范围(即2280x x --<的解集)为 ;

5.二次函数2

3y x mx n =++中当2x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x <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的增大而减小,而且函数有最小值为-10,则m = ,n = . (三)举例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

f x = 2.0

(2)y x =-+

例2.若()21f x x =-,求

(1)(2)(3)(2000)(2001)

2001

f f f f f +++++的值

例3.已知()1x

f x x

=

+,求 111()()()(1)(0)(1)(2)(2000)(2001)200120002

f f f f f f f f f ++++++++++

例4.2

21

()(2)m

m f x m m x +-=+,当m 为何值时:

①()f x 为正比例函数; ②()f x 为反比例函数; ③()f x 为一次函数; ④()f x 为二次函数

例5.二次函数的图象2()(0)f x ax bx c a =++≠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各式符号. ①abc 0; ②a b c ++ 0; ③a b c -+ 0; ④a b c -- 0; ⑤2a b + 0; ⑥2a b - 0. 例

6.二次函数()f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1,0)与(3,0),且过点(2,6). (1)求二次函数()f x 的解析式;

(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f x 的图象

;

(3)根据函数的图象分别写出()f x >6,()f x >0,()f x <0,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例7.二次函数()f x 的图象的顶点为A(3,-1),过点C(0,8),与x 轴交于B 、D 两点.(如图)

(I)求二次函数()f x 的解析式;

(II)写出B 、D 坐标并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III)根据函数的图象分别写出()f x >0,()f x <0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思考:根据以上两例你发现了什么?能否求解下列不等式

1.211300x x -+>

2.215260x x -+<

3.2

21800x x -+->

4.2420x x -++<

5.2450x x -+>

6.2

6100x x -+->

例8.如图为二次函数2

()f x x px q =-++的图象,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 点C,∠ACB=90o,O 为坐标原点,且

112OA OB OC

-=,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习题5

1.对称轴为1x =-的抛物线过点A(1,4),B(-2,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点A(-1,0),B(3,0),C(4,5). (1)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由题写出20ax bx c ++>与20ax bx c ++<的解集.

3.解不等式

(1)22760x x -+< (2)2

2150x x -++<

(3)29610x x -+-≤ (4)2

2340x x -+-≥

4.求下列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21

()32

f x x x =-+

(2)1()(1)f x x -=-

5.如图顶点为A(1,-4)的抛物线()f x 与直线l :2y x b =-+交于B(-2,5)、C 两点. (1)求抛物线()f x 与直线l 的解析式及点C 的坐标; (2)由图写出()2f x x b >-+与()2f x x b <-+的解集.

第五讲 函数、方程、不等式

本讲是在前两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二次函、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的联系,以及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二次函数的函数增减性和最大最小值问题. (一)热身训练

1.直线23y x =+与抛物线2y x =的交点坐标为 ;

2.方程222(1)0x a x a --+=的两根都为负实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3.二次函数2y x mx n =++与x 轴的交点为(-1,0)与(5,0),则二次不等式20x mx n ++>的解集为 ,

20x mx n ++<的解集为 ;

4.若不等式20x ax b ++<的解集为

{}

23x x <<,则不等式210bx ax ++<的解集

为 ;

5.当24x ≤≤时,函数225y x x =-+的最小值为 ,最大值为 .

6.已知抛物线2

213188

y x mx m m =

++-与x 轴交于A 1(,0)x ,B 2(,0)x 两点,与y 轴交于点 C (0,)b ,O 为坐标原点. (I)求m 的取值范围; (II)若1

18

m >,且3OA OB OC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A,B,C 的坐标;

(二)举例

例1.

求函数()f x =

例2.二次函数2

()f x x bx c =++,当2x =时,函数()f x 有最小值为4.

(1)在实数范围内,当x 在什么范围取值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而增大? 当x 在什么范围取值时,函数值y 随自变量x 而减小?

(2)求()f x 在31x -≤≤上的最大与最小值;当38x -≤≤时呢?

例3.求函数2

25y x x =--在下面条件的最大最小值 (1)24x ≤≤; (2)43x -≤≤

例4.二次函数2(21)1y x a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M 、N 两点.如果MN =且0a <,求a 的值.

例5.二次函数2(1)(2)y x m x m =+-++的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A 、B. (1)当A 、B 两点都在x 轴的正半轴上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当A 、B 两点分别在x 轴的正半轴与负半轴上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当A 、B 两点都在点(-2,0)左侧,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6*

.设方程2

220x mx m -++=的两个实根1x 、2x 满足1213x x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思考:以上两例,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怎样讨论关于二次方程2

0ax bx c ++=(0)a >根的分布满足的条件?

①1x <2x

④1k <1x <2k <2x <3k : ⑤1x

习题6

1、填空:直接写出下列不等式中变量x 的取值范围

①22320x x --≤ ②23280x x -++< ③22450x x -+-< ④24410x x -+-≤

2.二次方程222(23)0x mx m m -++-=的两根平方和大于1,求m 的取值范围;

3.0x ≥,0y ≥,且21x y +=.求23x y +最小值.

4.开口向下的抛物线(1)(9)y a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交于点C,

且0

90ACB ∠=,求a 的值.

5.当223620x x y -+=时,求使22x y a +≤恒成立的a 的取值范围;

6*

.方程227(13)20x k x k k -++--=有两个实根,αβ,且01,12αβ<<<<,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7*.二次函数2

()23(45)f x x mx m =-+-与x 轴交于A(1x ,0),B(2x ,0),其中101x <<,223x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8*

.填空:结合函数2

()43f x x x =-+的图象,判断方程()f x k =在k 为何值时

(1)有且只有个实根: (2)两个实根:

(5)无实根:

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蚅新课标人教版一一高初中数学的衔接讲座 螅关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肁升入高中后,有相当部分学生会有一段时间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 重的滑坡现象。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蒈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螈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 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袅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 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蒂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 个之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黄石市初中是率先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县市之一,经过两届学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我市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 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3.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9.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10. 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脱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查 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在已进行“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讲授后,我们对学生初高中“脱节”知识点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第一节 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 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 乘法公式 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3=+b a , 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 ··················① 那?)(3=-b a 呢,同理可推。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3)(b a +中的b 换成-b 即可。(R b ∈ )▲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 3223333)(b ab b a a b a -+-=-············符号的记忆,和――差 从代换的角度看 问:能推导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吗?即( )( )=33b a ± 由①可知,))(()33()(2222333b ab a b a ab b a b a b a +-+==+-+=+ ······② 立方差呢?②中的b 代换成-b 得出:))((2233b ab a b a b a ++-=- ▲符号的记忆,系数的区别 例1:化简)1)(1)(1)(1(22+++--+x x x x x x 法1:平方差――立方差

法2:立方和――立方差 (2)已知,012=-+x x 求证:x x x 68)1()1(33-=--+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 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算是互逆变形。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 (1)十字相乘法 试分解因式:)2)(1(232++=++x x x x 要将二次三项式x 2 + px + q 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 、b ,使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 ,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 x 2 + px + q = x 2 +(a + b)x + ab = (x + a)(x + b). 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1 a 1 b a + b (交叉相乘后相加) 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呢?)0(2≠++a c bx ax ,如:3722+-x x 如何处理二次项的系数?类似分解:1 -3 2 -1 -6 + -1 = -7 )12)(3(3722--=+-x x x x 整理:对于二次三项式ax 2+bx+c (a ≠0),如果二次项系数a 可以分解成两个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课程名称 初高中数学衔接 年级:九年级 学科:初中物理 姓名:

目录 总论...........................................................................2 第一讲:垂径定理.........................................................8. 第二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10 第三讲:因式分解(部分)与解方程(组)........................12 第四讲:函数图像的平移................................................14 第五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8 第六讲:二次函数c bx ax y ++=2(c b a ,,是常数,0≠a (20)

总论 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初三的同学们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好衔接以及从精神上、认识上如何去准备。 一、为何要做好初高中衔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大家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教学实践证明,踏好这个门槛,实现这个转折确实需要衔接。其原因是: 1.环境的改变对学生有影响。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大家熟悉以前的校园、以前的人际关系、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但进入新校园后,校园环境不同了,同学不同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纪律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学校,这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管理措施与教育理念……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如初三辛苦了,在高一休息一下,待高二认真一些、高三冲刺,使得高中入学后无紧迫感。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1。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 (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 (1)221111 ()9423 a b b a -=+( ); (2)(4m + 22 )164(m m =++ ); (3 ) 222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019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及习题

数学 亲爱的2019届平冈学子: ?恭喜你进入平冈中学!你们是高中生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吗?其实学好高中数学并不难,你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认真做题,善于总结归纳,持之以恒,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高考数学试题使用全国I卷,纵观今年高考数学试题,我们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分度特别大,选拔性很明显,难度相比以前广东自主命题难度大大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让自己变强大才是硬道理。假期发给你们的这本小册子,是为了使你们在初高中数学学习上形成较好的连续性,能有效地克服知识和方法上的跳跃,利于激发你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你们一定要利用好暑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里给大家几个学数学的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记录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5、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6、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如: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8、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9、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问题。 初高中数学衔接呼应版块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9.角度问题,三角函数问题。在初中只涉及360°范围内的角,而高中是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初中也只是锐角三角函数,高中是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范围大大不同。同时,度量角也引进了弧度制这个新的度量办法。 10.高中阶段特别注重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

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

————————————————————————————————作者: ————————————————————————————————日期: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 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韩雨濛 摘要: 国家教委在八十年代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调整,较大地降低了有关知识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较为严重的脱节。从高一数学老师的现状看:各校大部分是教学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有学历,有热情,但对高一数学教材不熟悉,对初中数学教材知之更少,他们急需要有一个学习、了解初高中数学数学教材的衔接与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以便于更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更快适应高中、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升入高中学习之后,无论选择理科或者文科的学习,数学课程都是必须继续学习的课程之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

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3.近年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宏观课题,在很多地方被人们提及,一些教育科研部门也作过尝试,试图寻找其间的规律与共性,但大多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简单地分类研究,也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因为这一课题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有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1.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为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2.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初期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寻找初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衔接,结合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充分发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激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 1、 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 2 ()()()()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 -3x +2; (2)2 672x x ++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 (2)32 933x x x +++ 3.公式法 例3.分解因式: (1)164 +-a (2)()()2 2 23y x y x --+ 4.分组分解法 例4.(1)x y xy x 332 -+- (2)2 2 2456x xy y x y +--+-

初升高衔接教材

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目 录 引 入 乘法公式 第一讲 因式分解 1. 1 提取公因式 1. 2. 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 1. 3分组分解法 1. 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 1.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判别式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第三讲 三角形的“四心”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 (1) 221111()9423 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2 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 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第一讲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 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 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初高中数学衔接必备教材(全)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 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 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相似形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 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浙江省温州中学-(6)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 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 2 2 ()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 2 3 3 ()()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 2 3 3 ()()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 2 2 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 ()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 ()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第一讲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 +4x -12;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 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 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 -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 2-3x +2=(x -1)(x -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 (2)由图1.1-3,得 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 2 2 ()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 =(x -1) (y+1) (如图1.1-5所示). 习 题 一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2 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 x a x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8112 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762 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1242 m 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675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 2 612y x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2 ++=+-x x x x 3、若()()422 -+=++x x b ax x 则 =a , =b 。 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 x x 图1.1-1 -1 -2 1 1 图1.1-2 -2 6 1 1 图1.1-3 -ay -by x x 图1.1-4 -1 1 x y 图1.1-5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1 绝对值: ⑴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⑵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0)0(0)(0)a a a a a a >??==??-?-<<;||(0)x a a x a >>?<-或x a > 2 乘法公式: 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⑵立方差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⑶立方和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⑷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2222()222a b c a b c ab ac bc ++=+++++ ⑸完全立方公式:33223() 33a b a a b ab b ±=±+± 3 分解因式: 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 4 一元一次方程: 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⑶关于方程ax b =解的讨论 ①当0a ≠时,方程有唯一解b x a =; ②当0a =,0b ≠时,方程无解 ③当0a =,0b =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5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初升高暑假数学衔接教材含答案

初升高暑假数学衔接教材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 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着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

数学学科高初中衔接练习5

A 组1.解下列方程组: (1) 2 21, 4 20; x y x y ? -= ? ? ?--= ? (2) 22 (3)9, 20; x y x y ?-+= ? += ? 2.解下列不等式: (1)3x2-2x+1<0;(2)3x2-4<0;(3)2x-x2≥-1;(4)4-x2≤0. B 组 1.m取什么值时,方程组 24, 2 y x y x m ?= ? =+ ? 有一个实数解?并求出这时方程组的解. 2.解关于x的不等式x2-(1+a)x+a<0(a为常数). C 组 1.已知关于x不等式2x2+bx-c>0的解为x<-1,或x>3.试解关于x的不等式bx2+cx+4≥0. 2.试求关于x的函数y=-x2+mx+2在0≤x≤2上的最大值k.

A 组 1.(1)1 12, 0, x y = ? ? =? 2 2 10 , 3 4 . 3 x y ? = ?? ? ?= ?? (2)1 1 0, 0, x y = ? ? = ? 2 2 24 , 5 12 . 5 x y ? = ?? ? ?=- ?? 2.(1)无解(2 ) 33 x -<< (3)1-2≤x≤1+ 2 (4)x≤-2,或x≥2 B 组1.消去y,得22 44(1)0 x m x m +-+=. 当22 16(1)160 m m ?=--=,即 1 2 m=时,方程有一个实数解. 将 1 2 m=代入原方程组,得方程组的解为 1 , 4 1. x y ? = ? ? ?= ? 2.不等式可变形为(x-1)(x-a)<0. ∴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为1<x<a; 当a=1时,原不等式的无实数解; 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为a<x<1. C 组 1.由题意,得-1和3是方程2x2+bx-c=0的两根, ∴-1+3=-b 2,-1×3=- c 2,即b=-4,c=6. ∴等式bx2+cx+4≥0就为-4 x2+6x+4≥0,即2 x2-3x-2≤0, ∴-1 2≤x≤2. 2.∵y=-x2+mx+2=-(x-m 2) 2+2+ m2 4, ∴当0≤m 2≤2,即0≤m≤4时,k=2+ m2 4; 当m 2<0,即m<0时,k=2; 当m 2>2,即m>4时,k=2m-2. ∴ 2 2,0, 2,04, 4 22, 4. m m k m m m < ? ? ? =+≤≤ ? ? -> ??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讲课稿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高中数学初升高衔接教材 专题1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析版)

专题1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知识点精讲 【引例】二次函数y=x2-x-6的对应值表与图象如下: 由对应值表及函数图象(如图2.3-1)可知 图2.3-1 当x=-2,或x=3时,y=0,即x2-x=6=0; 当x<-2,或x>3时,y>0,即x2-x-6>0; 当-2<x<3时,y<0,即x2-x-6<0. 这就是说,如果抛物线y= x2-x-6与x轴的交点是(-2,0)与(3,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 x2-x-6=0的解就是x1=-2,x2=3;同样,结合抛物线与x轴的相关位置,可以得到 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的解是x<-2,或x>3; 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的解是-2<x<3. 上例表明:由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可以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那么,怎样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呢? 我们可以用类似于上面例子的方法,借助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先来研究二次项系数a>0时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设△=b2-4ac,它的解的情形按照△>0,△=0,△<0分别为下列三种情况——有

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和没有实数解,相应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分别有两个公共点、一个公共点和没有公共点(如图2.3-2所示),因此,我们可以分下列三种情况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与ax2+bx+c<0(a>0)的解. (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x1,0)和(x2,0),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和x2(x1<x2),由图2.3-2①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x<x1,或x>x2;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x1<x<x2. (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方程ax2+bx+c=0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根x1=x2=-b 2a,由图2.3-2②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x≠-b 2a; 不等式ax2+bx+c<0无解. (3)如果△<0,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公共点,方程ax2+bx+c=0没有实数根,由图2.3-2③可知 不等式ax2+bx+c>0的解为一切实数; 不等式ax2+bx+c<0无解. 今后,我们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如果二次项系数大于零,可以利用上面的结论直接求解;如果二次项系数小于零,则可以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不等式变成二次项系数大于零的形式,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去解不等式. 二、典例精析 【典例1】解下列不等式: (1)x2+2x-3≤0;(2)x-x2+6<0; (3)4x2+4x+1≥0;(4)x2-6x+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