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完整版】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完整版】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完整版】

苏大马克思复习材料整理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尖锐。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扩大,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1.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4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具体性质和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说,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决不能从主观想象或书本条文出发。这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

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6.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由于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以,事物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是相对的。②相互联系:个性体现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5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绝对统一。(2)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7.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认识处理问题掌握适度原则

7.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是科学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是理性的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8.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1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2)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

9.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9.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0.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唯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10.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2)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0.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11.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2)犹豫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是正确选择

12.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3.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13.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2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

了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15.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15.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5.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6.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6.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发展趋势: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1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表现:社会化的表现;私人占有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8.1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18.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实质和动因。

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实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8.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9.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19.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再认识;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9.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1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0.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0.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①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是根本的方面,后者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20.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十一章内分泌生理

生理学各章作业习题、讨论习题和思考题总汇 王国卿 第十一章内分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激素 2 内分泌系统 3 允许作用 4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5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6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 7 远距离分泌 8 旁分泌9 神经分泌10 第二信使 二.填空题: 1 激素作用的传递方式有————、————和——————。 2 激素的分类主要有——————、——————和——————。 3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是——————、——————、——————和————————。 4 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是————和————,各自的作用是————————————和————————————————————。 5 生长素(GH)的主要作用是————————和————————。 6 催乳素(PRL)的主要作用是————————————、————————————和——————————————————。 7 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主要作用是—————————和——————————。 8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主要作用是————————————和————————————————。 9 甲状腺激素的种类有———和———两种,其合成原料是——和——。 10 甲状旁腺素(PTH)的主要作用是——————和——————————,其分泌主要受————的调节。 11 降钙素(CT)的主要作用是————和————,其分泌主要受————的调节。 12 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主要作用是——————、——————和——————————————,其分泌最主要受——————的调节。 三.单选题: 1. 关于内分泌系统最佳的描述是(D) A. 区别与外分泌腺系统 B.无导管,腺体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C.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 D.包括内分泌腺与分散在机体各处的内分泌细胞的一个总的系统 E.由内分泌腺组成的系统 2. 神经激素是(C) A.作用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E.使神经兴奋的激素 3. 下列哪种激素属类固醇激素(D) A.肾素 B.胰岛素 C.生长素 D.氢化可的松 E.甲状腺激素 4. 下列哪种激素不是含氮类激素(D) A. 肾上腺素 B.生长抑素 C.促卵泡素 D. 雄性激素 E.胰高血糖素 5.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第一信使(D) A. Ca2+ B.cAMP C.cGMP D.肾上腺素 E. 5’-AMP 6. 不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B) A.GH B.OXT C.ACTH D.TSH E.PRL 7. 生长素对代谢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强钠\钾\钙\磷等重要元素的摄取与利用 B.促进蛋白质合成 C.促进脂肪的分解

苏州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徐春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21005、10121003 授课对象:本科经济专业和管理专业等 学分:4学分(经济学专业),3学分 执笔教师:徐春秀 教学目的: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的学问。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 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 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第一章导论 教学内容: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4、谁作决策?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理性人假设 2、理论与模型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四、理论与应用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需求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1、需求定理 2、需求定理的例外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2、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供给 2、供给表 3、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的因素 2、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1、供给定理 2、供给定理的例外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1、市场机制的作用 2、均衡价格的形成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定理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1、支持价格 2、限制价格 第四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1、弧弹性 2、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需求的收入弹性 3、需求的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五、弹性理论的应用

江苏各大学排名

211工程和985计划首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拥有院士人数紧次于北大清华,综合实力网大连续10年排名全国第三。自然科学全国第一、社会科学全国第二。国际声誉全国前茅,1992年以来,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研检索资料《科学引文索引》(SCI)收 录的论文数连续14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15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2、东南大学 211工程和985计划首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 以科学名世"之誉。工科全国五强,全国科研综合实力十强高校之一。 3、南京理工大学 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材 料科学与工程国内一流,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总共15次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学校获奖人数10次名列第一。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有工程院院士7人。在直升机技术、无人驾驶飞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15个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水平,结构强度与振动、航空发动机技术、民航交通运输等21个研究方向居国内先进水平。研制并生产了"长空"无 人机系列、云笛无人机、无人驾驶直升机、AD系列轻型飞机等,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量连续9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 5、河海大学 211工程首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拥有研究生院的52所高校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业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电工程等全国名列前茅。 6、南京师范大学 211工程首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有“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美誉。是首批具有整体教授审定权的两所高校之一(南北高师之南高师),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是可以面向 港澳台地区招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与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接受来自122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学校图书馆藏书250多万册,为江苏省第三大图书馆,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为江苏省最大、设施最好的高校图书馆。

苏州大学考研范围

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科目考查的容围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第二章供求一般理论(Ⅰ):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需求理论 第二节供给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供求一般理论(Ⅱ):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弹性 第二节供给弹性 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Ⅰ):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预算约束 第三节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Ⅱ):偏好、风险与消费者选择第一节偏好理论 第二节显示性偏好理论 第三节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 第四节降低风险 第五节资产选择与风险价格 第六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Ⅰ):生产函数 第一节生产、厂商和生产函数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第五节规模报酬 第七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Ⅱ):成本函数 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 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 第四节、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围经济

第八章市场与企业(Ⅰ):企业理论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第二节企业的行为与目标 第三节企业的部结构 第九章市场与企业(Ⅱ):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第一节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分析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第四节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十章市场与企业(Ⅲ):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第一节完全垄断市场 第二节垄断竞争市场 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 第五节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 第十一章博弈论初步 第一节博弈的基本要素与分类 第二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节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十二章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第二节劳动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 第十三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的性质和存在条件 第二节一般均衡理论 第三节福利经济学的兴起 第四节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五节公平与效率 第十四章不完全信息市场与激励机制设计第一节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逆向选择与信号显示 第三节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设计 第十五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第二节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第三节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 第四节外部性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论

苏州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苏州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09 招生目录(本专业招生人) 研究方向01卫生事业管理 02医院管理 03卫生政策分析 04卫生法学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03卫生政策分析 ②201英语 ③604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④806公共部门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 参考书目初试: 1、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梁万年、郝摸主编,《卫生事业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复试: 程晓明主编,《卫生经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达庆东主编,《卫生法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复试备注复试: 1、卫生经济学(笔试) 2、综合(面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卫生统计学 ②卫生法学 公共课比较好的复习参考书: 《考研真相》(考研1号英语真题)针对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编著,突出表现在词汇的系统注释和长难句的图示解析,超级实用。 《英语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要精细的阅读其要求和样题,最后可以阅读范文 《写作160篇》是目前考研英语写作里话题最全最广的写作书,2012年再度命中作文题,这也是它连续7年命中作文题最主要的原因。 《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新东方俞敏洪 《阅读基础90篇》王建华张磊第一本专为适合英语水平低于49分者编著的阅读书90篇贯通大纲词汇+长难句系统解析 考研英语3+1特种试卷是第一本兼顾系统精练与临考密押的考研英语模拟题 3套精练试题——系统涵盖所有考点 1套密押试题——直击最新命题信息 《政治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 《任汝芬政治高分复习指导书》全 《数学考试大纲解析》(教育司)知识点很全,作为指导书

苏州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样卷

苏州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A)卷共页 考试形式闭卷年月 院系年级专业 学号姓名成绩 一、A型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择代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37分) 1、下述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 ) A.心输出量低于正常 B.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 C.心脏指数低于正常 D.由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泵衰竭 E.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难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 2、破坏心脏各部位舒缩活动协调性最常见的原因是 ( ) A.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B.心律失常 C.心肌顺应性下降 D.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E.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3、心肌细胞内[Ca2+]降低的机制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无关? ( ) A.细胞膜钙通道障碍 B.肌浆网摄取Ca2+增多 C.肌浆网释放Ca2+减少 D.钙泵功能障碍 E.酸中毒 4、心力衰竭时体内儿茶酚胺代谢是 ( ) A.血内儿茶酚胺增多 B.心肌内儿茶酚胺合成减少 C.心肌内儿茶酚胺消耗增多 D.心肌内儿茶酚胺减少 E.以上都是 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细胞内cAMP减少 C.激活蛋白激酶 D.促进肌浆网磷酸化作用 E.增加肌浆网对Ca2+的摄取和释放速度 6、右心衰竭不可能出现下面哪项变化 ( ) A.下肢水肿 B.肝肿大 C.少尿 D.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E.心性哮喘(两肺湿性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7、下列哪一项不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 )

A. 代谢性酸中毒 B. 高钙血症 C. 低钠血症 D. 高血压 E. 氮质血症 8、在功能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环节中起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 肾小管管型堵塞 B.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C.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D. 原尿反漏到间质 E. 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 9、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 ) A. 肾小管堵塞 B. 肾缺血 C. 原尿反漏 C. 肾细胞肿胀 E. 肾内DIC 10、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发生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 ) A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 +、NH 3障碍 B .肾小管主动重吸收HCO -3减少 C .醛固酮生成增加 D .固定酸体内蓄积 B .高钾血症 11、肾素依赖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 ) A .儿茶酚胺类释放增多 B .钠水潴留 C .前列腺素、缓激肽生成减少 D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E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生成增加 12、正常体液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 ( ) A .随膳食直接摄入的酸 B .代谢产生的碳酸 C .糖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 D .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无机酸 E .脂肪代谢产生的羟丁酸 13、血液缓冲系统对固定酸的缓冲主要靠 ( ) A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 .无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C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D .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E .有机磷酸盐缓冲系统 14、代偿性酸中毒或代偿性碱中毒时血液[HCO 3-]/[H 2CO 3]的比值接近 ( ) A .30/1 B .25/1 C .20/1 D .15/1 E .10/1 15、某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气分析测定:pH7.3,PaCO 24.9kPa (37mmHg ),HCO 3 -18mmol/L 。 该患者体内发生了 ( )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酸碱平衡情况正常 16、某糖尿病患者,入院后作血气分析测定:pH 7.30,PaCO 24.5 kPa (34mmHg ), HCO 3- 16mmol/L ,Na +142mmolL ,Cl -104mmol/L ,K +4.5mmol/L 。该患者应诊断为 ( ) A.AG 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C.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AG 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酸碱平衡情况正常 17、某溺水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为:pH7.20,PaCO 2 10.7kPa (80mmHg ),HCO 3- 27mmol/L 。该患者应诊断为 ( )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E .混合性酸中毒 18、血气分析测定结果为PaCO 2升高, 同时有HCO 3- 降低, 可诊断为 ( ) A .呼吸性酸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苏大社会学试题

应为鉴于网上苏州大学社会学考研真题难于查询,我两年积累了一些材料,希望能与大家共享,也希望准备考苏大社会学的同学认真研究历年真题, 它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苏州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社会组织2.社会制度3.社会交往4.初级社会群体5.结构性流动二、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3.马克思韦伯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什么4.简述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主要区别5.简述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主要区别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什么是人的现代化,试述社会化的过程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试述现代化内容考试科目:社会研究方法一、解释题(30分)1.描述性课题(并举例)2.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并举例)3. 信度和效度4.头脑风暴法5.问卷的开放性问答和封闭性问答(并举例)6.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二、论述题(50分)1.与古代社会调查相比较,近代以来欧美等国的社会调查具有哪些特点?2.用文献法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3.民意调查不同于一般问卷调查,其本身的特点是什么? 三、计算题(20分)1.设对苏南某镇居民户的年收入情况作抽样调查得到如下资料(单位:千元)6.7 7.8 7.3 7.8 6.8 8.3 8.3 8.5 12. 7 8.7 9.2 6.1 6.6 7.5 9.0 7.4 7.3 12.1 6.7 7.5 8.5 11. 8 8.2 7.6 9.3 7.0 14.3 9.4 8.3 7.9 10.3 8.4 6.1 6.7 13. 2 8.8 10.1 7.7 6.7 8.1 6.6 7. 3 15.8 8.6 7.9 9.8 107 9.1 1)试将上述资料用适当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出来(以2.0为间距)2) 计算这50户居民的年均收入和年收入的标准差3)计算这50户居民的年收入的中位数2.同上题,求该镇居民户均年收入95%的置信区间(注意:Z0.975=1.96)苏州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社会结构2.社会问题3.自致角色4.社会实验5.社会生活方式6. 社会控制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60分)1.个人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3.城市社区的特点4.社会现代化的特点5.抽样调查的形式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 阶层划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发生了哪些 变化?2.试述社会学对文化的理解?3.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有哪些?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社会行为规范2.归纳3.描述性研究4.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5.雪球抽样6.局外观察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何谓整群抽样?试举例说明。2.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为了创造出两组相同的对象,往往考虑采取哪两种方法?3.文献研究有哪些缺点?4.试对“越轨行为”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化。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测量的几个基本层次,并举例说明。2.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表述和提问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规则?为什么要尽量简单? 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差别是什么?在实地研究中,哪种观察更常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生理学重点知识必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苏州大学2017年《信号系统与数字逻辑》硕士考试大纲

苏州大学2017年《信号系统与数字逻辑》硕士考试大纲 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信号的定义与分类 2、典型连续信号 3、信号的分解与运算 4、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5、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征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2、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3、系统的卷积积分分析 三、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分析 1、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性质 2、取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调幅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典型信号频谱 5、周期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6、系统的频域分析 7、无失真传输 8、理想滤波器 四、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分析 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性质 2、常用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3、拉普拉斯逆变换 4、s域元件模型 5、线性系统的s域分析 5、周期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6、取样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7、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五、系统函数与频率响应 1、系统函数 2、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的关系、与频率响应的关系 3、全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 4、系统稳定性、物理可实现性 5、系统框图、信号流图与系统模拟 六、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典型离散信号(序列) 2、序列的运算与分解 3、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性质 4、离散系统的基本单元 5、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6、离散线性卷积

七、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1、Z变换的定义、性质 2、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3、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 4、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5、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6、离散系统的模拟 《数字电路》部分考试内容 一、逻辑代数基础 (一)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二)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三)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四)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 (五)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 (六)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二、门电路 (一)简单门电路 1、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 2、简单与或非电路………. (二)CMOS门电路 1、CMOS反相器特性……… 2、其他CMOS电路的特性……… (三)TTL门电路 1、TTL反相器特性……… 2、其他TTL电路的特性……… 三、组合逻辑电路 (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1、完整的分析过程………. 2、完整的设计过程………. (二)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1、编码器……… 2、译码器 3、数据选择器………. 4、加法器………. 5、数值比较器………. (三)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四、触发器 (一)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 1、基本RS触发器………. 2、同步RS触发器 3、主从触发器………. 4、边沿触发器………. (二)触发器的逻辑功能(D、T、T'、JK、RS)及其描述方法

苏州大学生理学考研真题

苏大运动生理历年真题

2004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肌丝滑行理论 2.运动单位募集 3.最大吸氧量 4.运动技能的动力定性 5.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6.热服习 二、简答: 1.举例简要说明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2.简述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3.简述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心力储备因素 4.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5.简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6.简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三、论述: 1.试述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3.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论述体育教学中为何要贯彻全面身体锻炼原则

200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 2.真稳定状态 3.能量统一体理论 4.运动技能的动力定性 5.超量回复 二、简答题 1.人体功能调节方式 2.长时间运动为何要强调适当深而慢的呼吸 3.影响柔韧素质的解剖生理因素 4.简述两类肌纤维的解剖生理差异 5.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6.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三、论述题 1.论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006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稳定状态 2、强度—时间曲线 3、条件抑制 4、超量恢复 5、运动效果 一.名词解释 1、简述肌肉力量素质训练的原则 2、简述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简述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5、简述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对肌肉张力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述儿童少年的运动系统发育特点及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运动型疲劳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实践谈谈有哪些消除疲劳的方法

苏州大学2017年《综合日语》硕士考试大纲

苏州大学2017年《综合日语》硕士考试大纲 一、词汇能力 考查学生运用词汇、短语和结构的能力。具体要求为: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个,其中掌握日语汉字达到1500字以上;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惯用型。 二、阅读能力 考查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查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既要求准确性,也要求一定的速度。阅读速度要求达到每分钟200个单词以上。选材题材广泛,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经济、人物传记等。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 三、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从语篇层面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要求为: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日语原版文章的要求和提示回答问题,如解释某些词汇的语义,分析词汇和句法的特点,针对文章的内容用日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日本文学史知识 考查学生对日本文学史基本常识,如时代划分、文学样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著名作家、作品的掌握程度,对重点的作品要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了解日本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翻译能力 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和技巧进行准确翻译的能力。具体要求为:根据给定的词或词组将日语或汉语句子或段落翻译成中文或日文。译文要求忠实原意,地道通顺。 六、日语文语知识 考查学生的日语文语的语法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具体要求为:学生对给定日语古典作品进行解读,对给定的文语词句作出语法的解释,把文语的文章翻成现代日语,对日语古典作品的字句或篇章提出自己的理解。 苏州大学日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翻译与写作》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 一、范围:本科目的试题主要考察考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 1)翻译部分的篇章语料广泛涉及文学和非文学的各种文体,重点检验中日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两种

苏大生理学内部本科试卷

苏州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护理、口腔医学、 法医学、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专业生理学双语期中考试 试卷(A卷)2007,11 Name:ID number for Study: Class:Score of Physiology:_______________ PARTⅠExplanation:(10×3=30 Points, Please Write Answers in English) 1 Homeostasis: 2 Active transport: 3 Depolarization: 4 Blood coagulation: 5 Cardiac cycle: 6Mean arterial pressure: 7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8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9Ventilation /perfusion ratio: 10Digestion:

PARTⅡSingle Choice:(15×1=15 Points, Please Make Your Answer in TABLE) Numb 123456789101112131415 er Answe r 1.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神经活动 B.肌肉收缩 C.腺体分泌 D.反射活动 E.动作电位 2.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产生的动作电位 A.发生叠加或总和 B.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E.频率变低 3. 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 钠平衡电位和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和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值之差 4. 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 Na+ B. .Ca2+ C.Cl- D. K+ E.Mg2+ 5. 对红细胞生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B.制造血红蛋白 的主要原料是叶酸和维生素B12 C.只有Fe2+才能被肠上皮细胞吸收 D.促进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合 成 E.雄激素可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6. 内源性凝血叙述,正确的 A.由因子XII的激活开始 B.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短 C.不需要 因子V参加 D.不需要Ca2+参加 E.不需要VIII参加 7. 心室内压力达最高值在 A.心房收缩期末 B.等容收缩期末 C.快速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末 E.心室充盈期末

苏州大学201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考试大纲

苏州大学201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考试大纲《运筹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 一、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会用图解法、单纯形法、人工变量法(包括大M法和两阶段法)求解一般线性问题。掌握对具体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单纯形表的矩阵描述,改进单纯形法应用。 二、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对偶理论,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包括:对称性、弱对偶性、无界性、最优性定理、对偶定理、及松驰互补定理。 对偶问题的经济意义:影子价格与对偶变量。 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具体问题的灵敏度分析。 三、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特点、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求解方法。 四、目标规划 决策变量、偏差变量(包括正偏差变和负偏差变量)、系统约束(刚性约束)、目标约束(柔性约束)、优先级、权系数、满意解; 目标规划模型及特点、目标规划的图解分析法与单纯形法。 五、整数规划 整数规划模型:包括混合整数规划、纯(全)整数规划、0―1规划、指派问题。 整数规划的求解方法: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0-1整数规划的求解方法(隐枚举法)、指派问题的求解方法(匈牙利法)。 六、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动态规划问题的最优性原理和最优性定理。动态规划和静态规划的关系。面向资源分配、生产与存储、排序、设备更新等问题的简单的动态规划模型。 七、图与网络分析 图的基本概念、树、最小支撑树、最短路问题、网络的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及中国邮递

员问题。 八、排队论 排队服务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灭模型、泊松排队系统模型、含有一般分布的泊松排队系统模型、排队系统的最优化问题。 九、存储论 存储论基本概念、确定性存储模型、随机性存储模型及其它类型的存储问题。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苏大微观

苏大微观

微观经济学(一)课程负责人介绍 顾建平,男,教授,1966年8月生,江苏吴江人。山东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8年),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1991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毕业(2002年)。现为苏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生的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专题研究,以及MBA 核心课程--管理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宏观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顾建平 朱克朋 . 补偿、政府目标与民营化障碍——对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障碍的思考. 财经研究, 2006, (04): 126-136 1999 3 顾建平 钱晓红 . 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启示、问题与趋势. 中国农村观察, 1999, (05): 1997 2 徐文华 顾建平 权衡 . 挑战·机遇·对策──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现代经济探讨, 1997, (04): 1996 1 顾建平 . 乡镇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治理结构改革. 当代财经, 1996, (02): 33-38

主要研究领域为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失业理论、货币理论与通货膨胀、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著作与论文曾多次获江苏省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微观经济学(一)教学团队介绍 1、顾建平,男,教授,1966年8月生,山东大学经济学本科,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现为苏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生的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研究、改革与发展专题、MBA的管理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宏观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产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失业理论、货币理论与通货膨胀、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著作与论文曾多次获江苏省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苏州大学生理学题库第十章神经系统生理

生理学各章作业习题、讨论习题和思考题 总汇 王国卿 第十章神经系统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元 2 突触 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 神经递质 6 胆碱能神经纤维 7反射 8 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9 胆碱能受体10肾上腺素能受体 11特异性投射系统 12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3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14 皮肤痛 15 内脏痛 16 牵涉痛 17 运动单位 18 脊休克 19 牵张反射 20 肌紧张 21 腱反射 22 锥体系 23 锥体外系 24 条件反射 25 非条件反射 26 第一信号系统 27 第二信号系统 28 大脑皮层的语言优势半球 29 脑电图 30波阻断 31 慢波睡眠 32 快波睡眠 二.填空题: 1 神经纤维的功能在于————————。 2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和————。 3 经典的突触指————、————和————。 4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和————。 5 突触后电位包括————和————两种,其意义是产生——和——。 6 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和————。 7 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和————,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主要包括————。 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和————,其中————类递质又包括————、————和————。 胆碱能受体可分为————和————,阻断剂分别为————和————,其中——型受体又分成————和————受体亚型。 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分为————和————,阻断剂分别为————和

苏大金融学考研历年真题分类

苏州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宏微观经济学》科目考查的内容范围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11列举你所读过的经济学名著(教材除外)的清单,并就其中一部,介绍它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供求一般理论(Ⅰ):均衡价格理论 第一节需求理论 第二节供给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08.试举例说明蛛网定理的主要内容 08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我国近年来城镇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 第三章供求一般理论(Ⅱ):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弹性 第二节供给弹性 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Ⅰ):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02什么是消费者偏好,其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有何影响? 第二节预算约束 第三节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理论(Ⅱ):偏好、风险与消费者选择 第一节偏好理论 第二节显示性偏好理论(10显示性偏好) 第三节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10预期效用函数) 10什么是风险?如何用效用曲线来揭示风险规避型和风险喜好型? 09试用期望效用函数说明风险规避者的行为选择 05什么是预期效用,是举例说明。 第四节降低风险 第五节资产选择与风险价格 第六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Ⅰ):生产函数 第一节生产、厂商和生产函数 09试证明CD函数的齐次性和替代弹性为1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08试证明:当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时,平均产量最高。 第五节规模报酬 第七章生产者行为理论(Ⅱ):成本函数 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 04简要说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关系 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 07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停止营业点的条件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 07试说明:当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成本最低。 02为什么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是呈U型变化的? 第四节、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 11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经历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历史,请用微观理论对此进行评论 07简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含义和成因 07什么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它们会在同一企业中发生么? 第八章市场与企业(Ⅰ):企业理论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07交易费用) 第二节企业的行为与目标 第三节企业的内部结构(04法人治理结构) 05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04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 02试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构成与组织特征 第九章市场与企业(Ⅱ):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第一节市场结构与市场均衡分析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第四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05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盈亏平衡点是如何决定的? 第五节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10为什么航空公司愿意出售低于平均成本的,只有正常票价的2~3折的机票? 第十章市场与企业(Ⅲ):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第一节完全垄断市场(05和04价格歧视) 07和02简述差别定价的含义和条件 第二节垄断竞争市场 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 02说明寡头垄断行业产量与价格决定的规则 11和09.古诺模型与伯川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区别 08简述用于分析寡占市场的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 第十一章博弈论初步 第一节博弈的基本要素与分类 第二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11和10和08纳什均衡) 第三节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十二章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