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000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000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000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

专业班级农电1001

小组郑凯旋王亚吉光

2013年12月18号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

1 引言

测控技术的网络化是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分布式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产生,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引起了相关技术和理论的变革。本文围绕工业现场测控网络、远程智能测控、网络化分布式智能测控等技术中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许多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信息技术与智能测控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测控新领域,两者的融合正使信息和控制两大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工业现场测控网络、远程智能测控、网络化分布式智能测控等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这些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深入应用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引起技术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革。本文将围绕这些热点问题,阐述其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分析其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2 工业现场测控网络技术的演进

2.1 集散控制系统

早期的测控系统是由单片机、PC机、工控机等为核心的多个分散单元构成,借助于S-100或STD等总线形成测控系统。这样的测控系统由于采用集中式控制方式,系统的可靠性低,现场连线长且多,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有效测控。之后出现了集散控制系统(DCS),在90年代占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是集中监视、分散控制,上位操作员站用于集中监视管理功能,若干台下位控制站下放分散到各子控制室实现分散控制,各上下位工作站之间用通讯网络互连实现相互间的信号传送,为操作员站—控制站—现场仪表设备的三层结构模式。DCS的联网手段和网络结构均不灵活,缺乏开放性。不同厂家的DCS系统之间以及DCS与上层Intranet、Internet信息网络之间难以实现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集散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封闭专用的、不具互操作性的网络控制环境。

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在用户对网络控制系统提出的开放化、彻底分散化和降低成本的迫切要求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诞生了。现场总线(Fieldbus)是将自动化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现场智能仪表设备互连的实时控制通讯网络,遵循ISO的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标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是用开放的现场总线通讯网络将自动化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现场智能仪表设备互连的分布式实时网络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是一种开放的、具有可互操作性的实时通讯网,FCS将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分散到现场各控制器和仪表设备,提高了现场控制仪表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和功能自治性,系统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较低的安装及维护成本。

FCS是工作站—现场智能仪表设备的二层分布式结构,FCS废弃了DCS的控制站,把DCS控制站分散到现场仪表设备,实现了彻底的全分布式网络测控。功能的分散使得风险分散,因此FCS比DCS有较高的可靠性。

90年代兴起的现场总线技术对工业测控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欧美大型控制设备生产集团在近十年来围绕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多种标准并存的局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2000年1月通过了IEC61158

国际标准,该标准包括8种类型的现场总线标准:FF-H1,Control Net, Profibus, P-NET, FF-HSE, Swift Net, WorldFIP及Interbus。每种类型的现场总线采用完全不同的通信协议,难以实现这些总线的相互兼容,这种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竞争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现场总线技术对于面向工厂底层自动化及信息集成的数字化网络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标准的多样性和开放的不彻底性又不尽人意。

2.3 工业以太网

2.3.1 工业以太网的提出

随着工业测控要求的不断提高,传输的信息量愈来愈大,要求的网络传输速率越来越高,现场总线简单的协议、较低的通信速率显出其不适应。另外,基于以太网技术的企业信息网得到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除了通过信息网进行企业的管理,也希望通过网络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实现管控一体化。由于现在的现场总线网络系统与在企业信息网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以太网技术的不兼容,加之,现场总线测控网数目众多的不兼容的协议标准一直困扰着工业界,人们自然地就提出能否将在局域网和Internet上已取得巨大成功的、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的、有着广泛技术支持的以太网技术延伸至底层的测控网络?

2.3.2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测控的障碍及对策

以太网是为商业应用领域的信息网开发的,在工业测控领域的应用确实存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①以太网采用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方式进行通讯工作,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测控场合,重要数据的传输由于传输随机延滞会产生“不确定性”,主机一旦发送数据后,就对传输数据失去控制。这是影响以太网长期无法进入测控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以太网所使用的交换机、集线器、电缆和接插件等都是为办公室应用而设计的,其抗干扰能力不能适应工业现场的恶劣环境。

对于上述第一个障碍有以下方法予以解决:①采用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技术。②降低网络负载。③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④应用报文优先级技术。

至于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测控领域的第二个障碍的解决,国外已有一些公司研发了一系列用于工业以太网的配件设备。现代以太网采用的非屏蔽双绞线,它的抗干扰能力与4mA~20mA模拟传输线路相当,如果需要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则可以采用屏蔽双绞线或光纤通信。

2.3.3 工业以太网的优势及前景

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工业测控所形成的工业以太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作为IT领域的主流网络技术,以太网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巨大的硬件、软件和人才资源,很多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都可以直接移植或借鉴到工业以太网上来。采用工业以太网,可以实现彻底的技术开放和标准统一,可以和企业信息网Intranet及全球互联网Internet实现无缝连接,能便利地实现管控一体化及现场测控网、Intranet、Internet 三级网络的有机融合,实现先进的全企业的、跨地域的分布式管理和测控,极大地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以太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进入工业现场测控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以太网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测,工业以太网的飞速发展将结束目前在现场总线标准上的纷争,将大大提高企业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水平。

3 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系统远程测控技术

3.1 嵌入式Internet的产生及发展

Internet技术已深入到人们工作、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如何实现对工业现场、城市环境、智能仪表、家居电器等进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已成为本世纪初IT业关注的热点。嵌入式系统已经在工业测控、环境监测、家居电器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果将这些分布在各处的起着各种作用的嵌入式系统接入Internet网,那么就可实现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嵌入式Internet就是关于嵌入式系统的Internet网络技术。嵌入式Internet 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信息社会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嵌入式Internet正成为当前国内外IT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也是测控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许多公司都在致力于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开发,已提出了多种嵌入式系统与Internet 互联的解决方案。如:emWare公司的EMIT技术、Microchip公司的iPIC系列单片机、Scenix公司的SX系列单片机、Seiko公司的iChip S7600A芯片、P&S公司的Webchip PS2000芯片以及Dallas公司的DS80C400网络微控制器及其TINI技术等就是一些典型的产品和技术。

3.2 嵌入式Internet的关键技术

由于Internet的各种通信协议对计算机存储器、运算速度等性能指标要求比较高,而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专用的小规模计算机系统,这样就使嵌入式系统难以支持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的TCP/IP等Internet协议和服务。如何实现嵌入式系统的Internet接入、“瘦”Web服务器技术以及嵌入式Internet安全技术,是嵌入式系统Internet技术的关键和核心。

3.2.1 嵌入式Internet接入技术

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两种嵌入式Internet的接入模式:网关模式和独立节点模式。

(1)网关模式

网关模式就是嵌入式系统通过专用网关接入Internet。由于当前专用控制网络协议还比较普遍,为节约IP资源和易于与现有网络兼容,嵌入式系统通过专用网关接入Internet的模式有其广泛的应用市场。专用网关能实现专用协议和通用计算机网络协议的转换。这种模式也有利于降低由嵌入式系统构成的控制子网的成本,有利于控制子网的稳定、安全与管理。

(2)独立节点模式

独立节点模式就是嵌入式系统自身作为独立节点直接接入Internet。由于是使嵌入式系统直接与Internet互联,这就要求嵌入式系统有足够高的速度和系统资源来运行系统软件和TCP/IP网络协议软件。通常要求是高速16/32bit的嵌入式处理器系统。

3.2.2 嵌入式Internet的Web服务器技术

现在Web技术正广泛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Web服务器、Web页面是人们在Internet网上接触最多的事物。将Web技术应用于基于Internet的远程测控,使人们能够用普通浏览器方便地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测控,是当前远程测控的发展趋势。然而,对许多嵌入式应用来说,嵌入式系统资源和处理能力非常有限,难以支持象Internet信息网上的庞大的“胖”Web服务器的运行。那么,如何设计实现能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中运行的“瘦”Web服务器就成了嵌入式Internet中的具有挑战性的关键技术。

3.2.3 嵌入式Internet安全技术

对于接入了Internet这一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的嵌入式系统,象通用计算机系统一样,也面临着来自网络各方面的安全威胁。网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嵌入式Internet的应用前景,必须放到重要的地位来考虑。

由于嵌入式系统面向各种具体应用,系统结构各异,系统资源受限,现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中的网络安全技术往往很难直接应用,使嵌入式Internet网络安全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嵌入式Internet的安全措施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基于网络分层结构规划整个系统的安全结构,二是从密码学的角度考虑采用密码协议和密码算法来保证系统的安全。这些措施的实现都应考虑嵌入式系统的具体特点,使其简洁、高效、可靠。

4 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化智能测控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或测控系统由许多不同环节和设备组成,是由质量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关联的有机整体,从控制和系统的观点来看,是由前述测控网络连接起来的典型的分布式系统。然而,仅仅把现场中的各智能测控点互连成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远程测控,远未达到对现场和物理环境对象进行智能测控的要求。随着现代测控系统的分布化、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化、任务的多样化,在许多测控网络应用中,人们希望相关测控节点能在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物理现场环境中具有足够的智能,通过自主的学习、自适应、合作、协调,自动地完成复杂的测控任务。这是现代智能测控领域面临的又一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这将促使网络技术、自动控制、分布式人工智能在深层的交叉融合。

4.1 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测控

分布式人工智能(DAI,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分支,自80年代诞生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分布式人工智能已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前沿课题,有关DAI的理论与技术也被成功地应用到机器人控制、Internet、城市交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等实际问题中。90年代开始,多智能体系统(MAS, Multi-Agent System)成为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其理论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MAS由多个Agent组成,Agent是运行于动态环境中具有较高自治能力的智能体,它可以是系统、智能节点、机器或一个软件程序等。Agent能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主动采取包括学习、通信、社交等手段感知、适应其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MAS 中的各Agent之间具有较为松散和相对独立的分布式关系,多Agent之间能相互对话、相互适应、协同工作,完成单个Agent不能完成的任务。MAS理论和方法是传统的、常规的测控理论和技术难以或无法解决的对复杂现场环境、分布对象进行智能测控的有效解决手段。

现代工业测控系统正朝着具有开放性、可互操作性、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要求网络化的测控系统面对分布的、复杂的对象和环境、多样化的任务,在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物理现场环境中具有足够的智能,能通过自主的学习、自适应、合作、协调,自动地完成复杂的测控任务。MAS技术可以合乎逻辑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在分布式测控领域,MAS的研究在国外逐渐增多,国内也在起步,但大多这些研究或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具备不多的Agent特性,并且少有与控制算法有机融合。复杂工业过程智能测控的需求以及单元自动化系统的普遍存在、工业测控网络的发展必将加速基于Multi-Agent的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

4.2 基于MAS的分布式智能测控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络化智能测控中的MAS技术与一般智能信息系统中的MAS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要求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要考虑其强的资源受限性。在这些背景下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有:①MAS的体系结构及行为建模。②Agent向外界环境或其它Agent学习知识的实时在线自学习机制。③多Agent系统动态重构技术。这能使多Agent系统在线动态调整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或任务的变化,使总体的行为变化适应外界事件的影响。④Agent间的知识通信机制和模型。⑤多Agent间合作与协调机制。要解决多Agent系统的资源分配问题、各Agent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及冲突消解问题,达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智能控制。⑥任务的形式化描述、分解与分配,结果的综合。

在分布式实时测控领域,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必将推动分布式人工智能和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5 总结

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是一个十分活跃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它是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与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分布式人工智能等理论和

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融合发展必将促进现代智能控制新技术、新系统和新理论的产生,将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航空航天、交通监管、智能楼宇与家居、汽车自动控制等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祖德.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控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习友宝,古军.分布式网络化测试技术综述.仪器仪表学报,2002,23(5Z):212-216

[3]刘大有,杨鲲,陈建中.Agent研究现状与趋势.软件学报,2000,11(3):315-321

[4]张召,张焕春.分布式测控系统模型的研究.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2,10(2):107-111

[5]雷霖.基于Internet和现场总线的测控系统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02,23(z2):690-691

[6]冯冬芹,金建祥,褚健. Ethernet与工业控制网络. 仪器仪表学报,2003,24(1):123-126

[7]何菲玲,陈清浪. 嵌入式因特网连接技术及其控制应用.电子技术,2003,(6):34-38

万能工具显微镜智能化测控系统

万能工具显微镜智能化测控系统 万能工具显微镜、分度头、光学测角仪是用传统方法对长度和角度等几何量的测量的常用工具。基于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这些仪器在几何量测量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测量仪器中的大型光学仪器,万工显功能特别强大。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并结合附件在直角坐标及极坐标下进行各种几何量的测量,在精密测量中使用十分广泛。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精密测量的精度、效率等方面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光学测量仪器达到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 设计应用光栅数显技术,能使万工显测量、读数实现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智能测控系统用以解决老旧万工显操作繁琐、人为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这将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它可以对很多院校和厂矿这类老旧仪器进行改造,提高了读数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其在精密测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际的意义。 1 系统需求分析 本课题是基于成熟测量工具万工显的技术升级改造,既要保持原有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又要降低测量难度,所以要选择适用于万能工具显微镜改造升级并且经济实用的位移传感器;为避免误差积累影响系统精度,需自行设计机械安装方案;为避免错位松动影响系统稳定,需严格遵守安装说明。 1.基于DSP技术的信号细分及数据采集电路模块设计 原有仪器测量精度较高,稳定性好。改造升级后要达到甚至超过原来的测量精度,保持更好的稳定性。在满足这些要求的情况下,选择DSP技术对信号细分和数据采集。 2.功能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为了使样板、螺丝、齿轮、滚刀等的检测从不可能到可能,从不精确到精确,从复杂到简单。自行设计万能工具显功能軟件,实现简

单几何元素、基本几何元素、组合几何元素等规划测量功能。同时,系统完成了万能工具显微镜数字显示仪表的图形测量、图形构造、图形预置、公制/英制转换、坐标摆正、直角坐标/极坐标转换、参数设置、用户提示等先进的仪表功能的实现。 2.光栅检测原理及光栅位移传感器选型 1.光栅检测原理 光栅位移传感器也称光栅尺或计量光栅,由标尺光栅和光栅读数头两部分组成,指示光栅则装在光栅读数头中。标尺光栅一般固定在机床活动部件上,光栅读数头装在机床固定部件上。目前计量光栅的位置检测技术发展已相当成熟,被广泛用于角度位移检测,也可用于直线位移检测。 2. 光栅信号细分及数据采集 光栅的刻划密度基本上决定了光栅尺的分辨率。然而工艺水平限制光栅的刻划密度受,而且从成本来讲刻花线数越多,就越昂贵,因此很难依靠提高刻划密度来提高光栅尺的分辨率。采用光栅信号细分技术是提高光栅尺分辨率的另一途径。光栅测量系统本就有较高的分辨率,若再配合电子细分则可以达到很高的分辨率,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细分实现越来越简单、可靠。根据本课题实用型升级改造的要求,光栅信号细分技术来提高光栅尺的分辨率。 3.软件开发环境 软件开发环境采用为CCS(Code Compose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该环境下编程代码的可读性更好、可移植性更高,便于二次开发。 1.开发环境 CCS是一种针对TMS320系列DSP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有环境配置、源文件编辑、程序调试、跟踪和分析等工具。它支持如下开发周期的所有阶段:设计、编程和编译、调试、分析。 2.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减少软件的代码量,提高软件的通用性、扩展性和可读性。本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步骤如下:

030241004-网络化测控系统-陈亮-110926

《网络化测控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241004 课程英文名称:Basis for the Design of Embedded Instrumentation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38 实验:10 上机: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1.9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测控系统的网络化结构和设计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网络化测控系统所能应用的领域; 2.掌握网络化测控系统原理的基本设计原理、方法; 3.具有一定的组态软件编写能力,能够掌握常用工控软件和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化测控系统的组成结构。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常用工业控制现场总线、DCS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工业以太网的组成、工业无线网络的组成、组态软件的开发以及网络化测控系统设计的能力。 3.基本技能:掌握组态软件的开发、Dynamic C设计等 (三)实施说明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突出重点并及时补充相关计算机发展的新知识,特别注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动画设计制作基本概念、软件平台使用方法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要求死记硬背,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开发动画的能力,重点是掌握软件开发平台的使用技巧,并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动画开发。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组态王软件平台完成程序设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选修课为《微机原理》、《电气工程制图》、《电子测量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本大纲立足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习题从教材中选取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补充,基本每次课后都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实验环节要保证质量完成。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网络化测控系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

计算机控制系统试题一答案

计算机控制系统试卷一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画出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图。 答: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图如下: 2、根据采样过程的特点,可以将采样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根据采样过程的特点,可以将采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周期采样 指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相等,也称为普通采样。 (2) 同步采样 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它们的采样周期相同且同时进行采样,则称为同步采样。 (3) 非同步采样 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它们的采样周期相同但不同时开闭,则称为非同步采样。 (4) 多速采样 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每个采样开关都是周期采样的,但它们的采样周期不相同,则称多速采样。 (5) 随机采样 若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不相等,则称为随机采样。 3、简述比例调节、积分调节和微分调节的作用。 答:(1)比例调节器:比例调节器对偏差是即时反应的,偏差一旦出现,调节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使输出量朝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比例系数K P。比例调节器虽然简单快速,但对于系统响应为有限值的控制对象存在静差。加大比例系数K P可以减小静差,但是K P过大时,会使系统的动态质量变坏,引起输出量

振荡,甚至导致闭环系统不稳定。 (2)积分调节器:为了消除在比例调节中的残余静差,可在比例调节的基础上加入积分调节。积分调节具有累积成分,只要偏差e不为零,它将通过累积作用影响控制量u,从而减小偏差,直到偏差为零。积分时间常数T I大,则积分作用弱,反之强。增大T I将减慢消除静差的过程,但可减小超调,提高稳定性。引入积分调节的代价是降低系统的快速性。 (3)微分调节器:为加快控制过程,有必要在偏差出现或变化的瞬间,按偏差变化的趋向进行控制,使偏差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微分调节的原理。微分作用的加入将有助于减小超调,克服振荡,使系统趋于稳定。 4、采样保持器LF398工作原理图如下图,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答:LF398的电路原理:放大器A2作为比较器来控制开关K的通断,若IN+的电压高于IN-的电压,则K闭合,由A1、A3组成跟随器,并向C H端外接的保持电容充电;IN+的电压低于IN-的电压时,则K断开,外接电容保持K断开时刻的电压,并经A3组成的跟随器输出至Aout。 5、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答: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模|z i|<1,即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6、为什么会出现比例和微分饱和现象? 答:当给定值发生很大跃变时,在PID增量控制算法中的比例部分和微分部分计算出的控制增量可能比较大(由于积分项的系数一般小得多,所以积分部分的增量相对比较小)。如果该计算值超过了执行元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那么,控制作用必然不如应有的计算值理想,

酒店客房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酒店客房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北京威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零零八年一月

目录 一、系统的概况及需求分析 (2) 二、威控客房控制系统为酒店带来的经济效益 (2) 三、VC-RC1000系统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VC-RC1000系统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节能、节省配置、节约人力资源、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更安全的保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人性化的服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全面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高性能的成熟系统产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VC-RC1000系统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系统优势体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威控客房控制器与其它厂家控制器的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VC-RC1000系统的整体设计详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酒店客房控制系统的构建 .......................................................................... 错误!未定义书签。6.2单客房系统设计构成及主要设备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6.3通讯系统的结构及设备 (6) 6.3.1 系统通讯结构 (7) 6.3.2 系统通讯设备 (8) 6.4客房控制系统软件 (8) 6.4.1 最可靠的平台、最安全的技术保障 (9) 6.4.2 软件功能强大,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9) 6.4.3 可靠性高 (10) 6.4.4 灵活通用,模块化结构 (10) 6.4.5 界面友好 (10) 七、系统运行模式及功能 (12) 7.1无人模式 (12) 7.2入住模式 (12) 7.3欢迎模式 (12) 7.4普通控制模式 (13) 7.5睡眠模式 (13) 7.6已租外出模式 (14) 7.7退房模式 (14) 7.8特别模式 (14) 八、VC-RC1000系统的实施步骤 (14) 附图一:RCU工作原理图 (16)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定义 在现代工业控制领域,计算机以其无以伦比的运算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在测控系统中起到了很大了作用,测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测控系统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测控系统处于自动测量、人工控制阶段,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灵活,但由人工操作,速度受到了限制,不能同时控制多个对象。 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电动单元组合式仪表测控系统,测控系统处于模拟式控制阶段,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速度都有了提高,但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差,且对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比较高。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集中测控系统以及分布式测控系统,才使得人类在控制领域实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发展 首先,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用一台计算机代替多个调节控制回路的测控系统,就是直接数字测控系统,它的特点是控制集中,便于运算的集中处理,然而这种系统的危险性过于集中,可靠性不强。 随着70年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由美国Honeywell公司推出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总体分散型测控系统,它的含义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所以又称为集散测控系统。 分布式测控系统是在集散测控系统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测控系统,分布式测控系统更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有明确的分解策略和算法。 因此,计算机测控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联系,以达到一定控制目的所构成的系统 2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

测量设备计算机主控器执行机构 人机界面通讯模块 图1 测控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包括计算机主控器、测量设备、执行机构、人机界面或通讯模块所组成。 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计算机主控器输入数据。一般来说,是利用传感装置将被控对象中的物理参数,如:温度、压力、液位、速度。转换为电量,如电压,电流,再将这些电量送人到输入装置中,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量, 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例如:调节阀、电动机)接收主控器的控制信号,输出动作,完成控制目的。 人机界面 计算机系统人机界面是系统和用户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内部形式与人类可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人机界面一般而言分为基于窗体的界面和基于web 的界面,基于窗体的界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对动作的反应十分灵敏,能够及时响应,它是由内部的CPU 处理数据。而基于web 的界面是一个轻量型的界面,它是由远程服务器处理数据。 通讯模块 通讯模块就是通过网络,远程通信。它是计算机主控器与通讯网络之间的连接器,它可以为计算机主控器传递不同的讯号。 总而言之,一个测控系统,核心是主控器,必须有输入输出,一般而言还有人机界面或通讯模块,目的在于数据收集,参数控制。 3 主控器 主控器的结构

某小型无人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某小型无人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测控系统作为无人机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无人机测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描述了某小型无人机测控系统的组成。 标签:无人机;遥控遥测;地面站;操纵器 1 引言 无线电遥控遥测系统是实施对无人机飞行管理的核心,也是保证无人机安全飞行与回收的关键,无线电遥控遥测分系统简称为测控分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无线电遥控子系统、无线电遥测子系统和地面站显示终端。无线电遥控子系统主要用于传输地面操纵人员的指令,引导无人机按操纵人员的旨意飞行以及对安全区的坐标数据进行传输;无线电遥测子系统用于传送无人机的状态参数、位置坐标等信息给地面站;地面站显示终端对无人机的飞行参数、飞行姿态、航向和航迹进行显示,并对程控航线和安全区域进行规化,将规化好的坐标以无线电方式实时转送到机载飞控系统,显示终端还可以对飞行数据进行保存和回放。 作为无人机飞行管理的核心,无线电遥控遥测分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传送遥控指令; (2)显示无人机的航迹、姿态、位置、机载设备工作状态、当前遥控指令、测控数据传输质量等信息; (3)设置并装定无人机的原始参数、原点位置、飞行航路和安全区; (4)管理无人机飞行数据; (5)提供遥测信息的串口数据,以接入局域网。 2 测控系统的组成 该小型无人机测控分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它包括机载遥控遥测收发一体机、地面遥控遥测收发一体机、地面站、遥控指令操纵器及天线,并在地面站上增加了一个专用接口供数据接入局域网。 2.1 遥控遥测收发一体机 遥控遥测机载及地面收发一体机均由GD无线数传电台构成,该电台具有如下特点: (1)高性能、高稳定、高可靠,适用于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网络化测控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分布式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产生,网络化智能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引起了相关技术和理论的变革。本文围绕工业现场测控网络、远程智能测控、网络化分布式智能测控等技术中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嵌入式Internet远程测控; Multi-Agent系统 A 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r computer network, automatic control, and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prompt the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network is changing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ut also caused a relevant technology and theory revolu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dustrial fiel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etwork, remot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distribute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other hot issues, describ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trends. Keywords: field bus; Industrial Ethernet;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embedded Internet; Multi-Agent System

无人机数据传输系统-手册

1.概论: 无人机,即无人驾驶的飞机。是指在飞机上没有驾驶员,只是由程序控制自动飞行或者由人在地面或母机上进行遥控的飞机。它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系统、遥控与遥测系统、自动导航系统、自动着陆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实现远距离飞行并得以控制。无人机与有人驾驶的飞机相比而言,重量轻、体积小、造价低、隐蔽性好,特别宜于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因此被广泛应用。 二、无人机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无人机没有飞行员,其飞行任务的完成是由无人飞行器、地面控制站和发射器组成的无人机系统在地面指挥小组的控制一下实现的。据此,无人机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简单。没有常规驾驶舱,无人机结构尺寸比有人驾驶飞机小得多。有一种无尾无人机在结构上比常规飞机缩小40%以上。重量减轻,体积变小,有利于提高飞行性能和降低研制难度。 (2)安全性强。无人机在操纵人员培训和执行任务时对人员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保护有生力量和稀缺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来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 (3)性能提高。无人机在设计时不用考虑飞行员的因素。许多受到人生理和心理所限的技术都可在无人机上使用,从而突破了有人在机的危险,保证了飞行的安全性。 (4)一机多用,稍作改进后发展为轻型近距离对地攻击机。

(5)采用成熟的发动机和主要机载设备,以减少研制风险与经费投入,加快研制进度。联合研制以减小投资风险、解决经费不足有利于扩大出口及扬长技术与设备优势。 (6)研制综合训练系统。技术要求有: (1)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收集和融合,信息的评估和表达,防御性的信息战、自动目标确定和识别等; (2)设备组成包括低成本结构、小型化及模块化电子设备、低可见性天线、小型精确武器、可储存的高性能发动机及电动作动器等; (3)性能实现包括先进的低可见性和维护性技术、任务管理和规划、组合模拟和训练环境等。 三、无人机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主要包括四部分: (1)飞行器系统 包括空中和地面两大部分。空中部分包括:无人机、机载电子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主要完成飞行任务。地面部分包括:飞行器定位系统、飞行器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以及发射回收系统,主要完成对飞行器的遥控、遥测和导航任务,空中与地面系统通过数据链路建立起紧密联系。 (2)数据链系统 包括:遥控、遥测、跟踪测量设备、信息传输设备、数据中继设备等用以指挥操纵飞机飞行,并将飞机的状态参数及侦察信息数据传到控制站。 (3)任务设备系统 包括:为完成各种任务而需要在飞机上装载的任务设备。

施肥机的智能化测控系统

施肥机的智能化测控系统 摘要:通过当前中国农业现状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设计一个通过管路连接到灌溉系统的施肥机,通过控制肥水量来实现智能施肥,它能够执行比较精确的施肥过程,预防肥水使用不足或者过度的现象。本设计的职能施肥机采用西门子S7-200系列PLC作为控制器,监控软件选用VB 关键词:智能化;施肥机;PLC;VB 农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作物的自动施肥,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营养,而在我国这种技术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还处于研发阶段,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应用的智能控制器比较少。我国普遍应用的传统的施肥方式除肥料底施外,田间追肥多以地面撒施为主,劳动强度比较大而且量上不太好控制,肥料的实际利用率只有30%左右,肥料的渗透、挥发严重,既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有污染了水源,空气和土壤。国外的自动控制施肥系统大多施肥和灌溉一体化进行,借鉴这一技术,并考虑中国的现状,可将施肥机设计成为通过管道将肥水混成适合浓度滴灌施加给植物,他能够执行比较精确的施肥过程,按照用户的设置营养配比适量的施肥。大大的提高利用率。 设计的施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应各种环境,加装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施肥流量,提高利用率 图1 施肥机的总体结构 智能施肥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设计采用上下位机结构,上位机选用VB软件作为监控软件,下位机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控制图如图2所示 图2 施肥机控制系统图 设计输入有EC值、PH值、流量、压力。EC和PH值是系统主要控制参量和流量、压力一样都通过PLC的模拟输入模块采集进入下位机,这些参数在下位机进行处理,EC,PH值得变化控制施肥阀的动作频率,压力如果超出管道的承受范围则启动调压设备并报警。设计控制部分输出有:电磁开关、调压开关、3路灌溉阀、3路施肥开关和肥料泵。施肥机的运行操作的核心是PLC的控制下进行的。上位机软件主要是显示设置参数、存储数据,观察设备运行状况等功能。 智能施肥机控制器的设计 1)需要灌溉时,控制灌溉阀的打开和关闭,一边按照用户需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量实现给作物的灌水。 2)需要施肥时,施肥控制阀按照系统设定的施肥频率将肥液混入灌溉管道,同时系统实时检测混肥管道中肥水的EC和PH值,并与用户设定的值比较,根据比较调整施肥频率 3)实时检测管道压力,如果压力过高,启动调压装置 4)检测施肥管道的流量,并将EC、PH、压力值发给上位机显示

网络化控制技术的综述

网络化控制技术的综述 姓名:王旭闽学号:预科 网络化控制系统NCS(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又称集成通讯与控制系统ICC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System)。一般认为ICCS是一种全分布式、网络化实时反馈控制系统,是将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单元通过通讯网络连接起来形成闭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其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系统节点的分布化和控制回路的网络化。这种网络化的控制模式具有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连接线数大大减少、易于扩展、易于维护等优点,但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源很多,信息的传送药分时占用网络通讯资源,而网络的承载能力和通讯带宽有限,必然造成信息的冲撞、重传等现象的发生,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时延由于受到网络所采用的通讯协议、负载状况、网络速率以及数据包大小等情况到影响,呈现出或固定或随机,或有界或无界的特征,从而导致控制系统性能下降甚至不稳定,也给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困难。网络给NCS带来的主要问题包括:时延采样时刻和执行器响应时刻间出现了不可忽略的滞后;在某时间间隔内存在于时间相关的抖动;由于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发生丢失或冲突,导致时延增大甚至系统失稳。NCS的性能不仅依赖于控制策略及控制律器的设计,而且受到网络通讯和网路资源的限制。信息调度应尽可能避免网络中信息的冲突和拥塞现象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服务性能。 网络化控制系统是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基于现场总线技术及自动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控制结构、建模方法,网络拥塞闭环控制机理,网络时延闭环控制方法,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应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设计,基于Internet 和Web的网络远程控制系统设计。网络化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技术,以及网络化控制技术在工业加热炉、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湿法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传感器和执行器都是与计算机实现点对点的连接,传递信号一般采用电压和电流等模拟信号。在这种结构模式下,控制系统往往布线复杂,从而增加了系统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抗干扰性、灵活性和扩展性,特别在地域分散的情况下,传统控制系统的高成本、低可靠性等弊端更加突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技术变革,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ControlSystem,NCS)应运而生,其主要标志就是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计算机网络,从而使得众多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主要功能部件能够通过网络相连接,相关的信号和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避免了点对点专线的铺设,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和控制,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控制系统中使用网络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的诞生。在DCS出现之前,早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直接数字控制(DirectDigitalControl,DDC),在这种控制结构中,所有传感器和执行器都与同一台计算机点对点的连接。由于当时计算机昂贵,系统一般采用集中式的体系结构,整个生产过程和控制策略都由一台计算机完成,即使是计算机一个单一的故障也会使整个系统及其所有回路失效。伴随着计算机成本的下降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网络被首次引入到了控制系统,导致了DCS的产生。DCS将控制任务分散到若干小型的计算机控制器(也叫做现场控制站)中,每个控制器采用DDC控制结构处理部分控制回路,而在控制器与控制器、控制器与上位机(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之问建立了计算机控制网络,这种控制结构使得操作员在上位机中能够对被控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某个控制回路的

主排水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

正龙煤业城郊煤矿主排水泵房智能化控制系统 技术协议 甲方: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城郊煤矿 乙方:徐州上若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对城郊煤矿副井底主排水泵房进行智能化控制系统改造,经甲、乙双方充分技术探讨、方案协商,达成如下技术协议: 一、遵守的主要现行标准及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09版 MT/T 1004-2006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6-2006 《矿用信号转换器》 MT/T 1008-2006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条件》 MT/T 1002-2006 《煤矿在用主排水系统节能监测方法和判定规则》 MT 381-2007 《煤矿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AQ 1029-2007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 1043-2007 《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示》 二、现场设备情况 (1)水泵 MD580-70×8型,10台,流量580m3/h,扬程560m。 (2)电机 Y500-4型,10台,功率1250kW,额定电压6kV,额定电流143.1A,转速1480转/分。 (3)排水阀门 Z941H-64型 DN250 Pg64,手动操作。 (4)排水管路 Φ426×14 3趟。 (5)抽真空方式

射流方式,射流泵DSP-3型,射流阀DN25-64型,吸水阀DN20-64型。 (6)开关柜型号:KYGC-Z型,10台(保护器为DL型) (7)水仓 共3个,通过配水阀与吸水井相通。 三、系统技术要求 1.系统总体要求 城郊煤矿副井底主排水泵房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对主排水系统进行在线监测和水泵自动化操作控制,实现水泵的各项运行参数在线实时监测、统计和显示,通过智能专家系统使水泵始终处于高效率的安全运行状态,通过故障参数进行分析、预警,防止事故发生。同时,可根据操作员指令或预定控制程序,自动完成水泵的定时启动、定水位启动、自动切换启动、智能经济运行等操作,自动控制分时运行、削峰填谷,实现水泵的高效经济运行和现场无人值守运行功能。系统既可现场就地操作控制,也可远程操作控制,当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即所有水泵均不能自动运行)时,可切换至手动方式(由水泵司机人工操作)启动水泵,确保主排水系统正常启动运行。乙方提供给甲方的矿井主排水智能化控制系统,必须达到以下技术要求和功能: 1、具有优先控制功能:系统根据检测的水泵历史工况数据使流量最大,吨/百米电耗最低的水泵优先启动。 2、正常情况下,根据小井水位(或水仓水位)系统能自动控制水泵启动、停运台数。当水仓水位高于警戒值(还没有达到安全极限值)需要启动两台水泵或两台以上水泵时,系统则应根据历史检测的水泵工况数据,优先依次启动流量大、吨/百米电耗低、压力(扬程)和流量与第一台在用水泵工况相接近的水泵。当水位低于临界水位需要停运一台或二台及以上的正在运行的水泵时,则应根据历史检测数据,优先依次停运流量较小、吨/百米电耗较高、压力(扬程)和流量相对较低的水泵。当水位排至最低水位时,所有水泵应自动停止运行。 非正常排水(排水抗灾或有淹井危险)时,应具有依次启动主排水泵房所有水泵的自动监测监控功能。 3、水位监测监控传感器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与水仓相连的吸水小井内,且根据水位监测的实际情况,具有自动控制水泵依次启动运行或依次停运的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1、微机化测控系统分拿几类? 微机化检测系统、微机化控制系统、微机化测控系统 2、模拟量输入通道由那几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传感器: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 调理电路:放大、滤波 采集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3、模拟量输出通道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数模转换、调理电路、模拟显示、记录、执行机构 4、前置放大器:判断信号大小准则?所放位置前后的判断? 5、采集电路的四种方案?PGA S\H的作用? 采集电路的设计(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电路、AD芯片的选择是核心) 6、前置与主放大器的区别以及适用情况? 7、D\A+保持器(数据保持器及模拟保持器的机构与优缺点)? 数据保持器: 数据完好、成本高数据误差、成本低 8、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技术指标:抗干扰、可靠性 输入

开关量输出通道结构 9、单元电路级联设计:电器匹配方案(3种)、信号耦合方式?步进电机的正反转控制 电器匹配方案:电气性能的相互匹配、信号耦合与时序逻辑、电平转换接口 信号耦合方式:1、直接耦合方式――前后级电路间直接或通过电阻连接。特点:前级的直流成分和交变信号都传到后级。不处理。2、阻容耦合方式――前后级电路间通过电容连接,特点:前级的直流成分被隔断,仅交变信号传到后级。“隔直传变” 10、主机电路组合方式: 内插式 外接式 组合式 11、CPU的读取方式:定时、中断、查询 12、接口电路:3-2-1:3-2-2 13、A\D计算(P20) 14、D\A接口 15、单缓冲、双缓冲方式适用情况?分析(片地址、模块功能、工作方式) 16、人机接口程序(4例题) 17、测量数据处理包括哪些?

八旋翼无人机系统

八旋翼无人机系统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八旋翼无人机系统技术文件 一、产品名称:X-8八旋翼无人机系统 X-8是全新研制的八旋翼无人机系统,具有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体积小、重量轻、目标特性小,使用快捷、机动灵活、操作使用及维修简便等特点,自成体系独立执行电力巡检任务。 简介: X-8 八旋翼是专业无人机技术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测试,最新推出的一款全球同类产品载重量最大、可垂直起降、拥有多项专利的无人飞行系统。 1)X-8选用自主驾驶设备,大大提高飞控稳定性。 2)可携带多种任务载荷。 3)可用于执行资料收集、测量、检测、侦查等多种空中任务,在电力巡检领域能发挥其高效、隐蔽性强的特点,能对目标物进行远距离监视。 产品特点: (1)飞行器具有遥控、自主飞行能力,可以实时修改飞行航路和任务设置;(2)测控与信息传输设备具有遥控、实时信息传输的功能,具有多机、多站兼容工作及一定的抗截获、抗干扰能力; (3)侦察任务设备能昼夜实时获取目标图像信息,具有手动、自动控制工作模式,可迅速发现、捕获、识别、跟踪目标; (4)飞行控制与信息处理站具有对飞行器进行遥控飞行和对机载任务设备进行操控的功能,具有飞行参数/航迹显示、航路规划和实时修改飞行计划、重新设置任务样式的能力;具有通过视频实现第一视角控制飞行的能力;具有接收标准视频信号、实时处理/存储图像、数据叠加等能力,具有目标定位和引导打击的能力,且能与上级指挥机关、情报处理中心和指挥系统相通连; (5)地面保障设备具有简易检测、维修与训练的能力,具有快速更换易 损件、备用动力电池组和双模态充电的功能; (6)全系统外场展开迅速,具有车载大范围机动和携行能力。 机体结构技术参数:

网络化控制系统

网络化控制系统——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 (第一讲) 第一章网络化控制系统概论 1.1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NCS)应运而生,其主要标志就是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计算机网络,从而使得众多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主要功能部件能够通过网络相连接,相关的信号和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避免了点对点专线的铺设,而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作和控制,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工程技术大系统:大型工业联合企业// 电力系统、水源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通信系统、大型计算机网、生产协作网等)。 在控制系统中使用网络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的诞生。DCS将控制任务分散到若干小型的计算机控制器(也叫现场控制站)中,每个控制器采用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的控制结构处理部分控制回路,而在控制器与控制器、控制器与上位机(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之间建立了计算机控制网络,这种控制结构使得操作员在上位机中能够对被控制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某个控制回路的控制策略的设计也可以在上位机中组态完

成,通过控制网络下载到对应的控制器中实时运行。DCS大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DDC相比较),并实现了集中管理和相对分散控制。 随着处理器体积的减小和价格的降低,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传感器和智能执行器出现了,这为控制网络在控制系统中更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FCS作为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新技术把控制网络一直延伸到了产生现场的控制设备,信号的传输完全数字化,提高了信号的转换精度和可靠性,同时由于FCS的智能仪表(变送器、执行器)带有微处理器,能够直接在生产现场构成控制回路,控制功能也可完全下放,实现了完全的分散控制。 FCS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首先,现场总线标准的不统一,虽然目前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 IEC)组织已经达成了国际总线标准,但总线种类仍然有10余种,并且各厂家自成体系,不能达到完全开放,难以实现互换与互操作。 其次,现场总线仍是一种分层的专用网络,管理和控制分离,难以实现整个工厂的综合自动化及远程控制。 近十年来,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使其从办公自动化走向工业自动化,从商业以太网发展到工业以太网,

计算机控制系统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控制系统试卷一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画出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图。答: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框图如下: 2、根据采样过程的特点,可以将采样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1) 周期采样指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相等,也称为普通采样。 (2) 同步采样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它们的采样周期相同且同时进行采样,则称为同步采样。 (3) 非同步采样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它们的采样周期相同但不同时开闭,则称为非同步采样。 (4) 多速采样如果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采样开关,每个采样开关都是周期采样的,但它们的采样周期不相同,则称多速采样。 (5) 随机采样若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不相等,则称为随机采样。 3、简述比例调节、积分调节和微分调节的作用。 答:(1)比例调节器:比例调节器对偏差是即时反应的,偏差一旦出现,调节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使输出量朝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比例系数K P 。比例调节器虽然简单快速,但对 于系统响应为有限值的控制对象存在静差。加大比例系数K P 可以减小静差,但是K P 过大时,会使系统的 动态质量变坏,引起输出量振荡,甚至导致闭环系统不稳定。 (2)积分调节器:为了消除在比例调节中的残余静差,可在比例调节的基础上加入积分调节。积分调节具有累积成分,只要偏差e不为零,它将通过累积作用影响控制量u,从而减小偏差,直到偏差为零。 积分时间常数T I 大,则积分作用弱,反之强。增大T I 将减慢消除静差的过程,但可减小超调,提高稳定 性。引入积分调节的代价是降低系统的快速性。 (3)微分调节器:为加快控制过程,有必要在偏差出现或变化的瞬间,按偏差变化的趋向进行控制,使偏差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微分调节的原理。微分作用的加入将有助于减小超调,克服振荡,使系统趋于稳定。 4、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答: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模|z i |<1,即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5、为什么会出现比例和微分饱和现象? 答:当给定值发生很大跃变时,在PID增量控制算法中的比例部分和微分部分计算出的控制增量可能比较大(由于积分项的系数一般小得多,所以积分部分的增量相对比较小)。如果该计算值超过了执行元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那么,控制作用必然不如应有的计算值理想,其中计算值的多余信息没有执行就遗失了,从而影响控制效果。 二、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为(10分)

测控08《智能化测控系统》期末试卷-A卷

莆田学院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11 — 20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智能化测控系统适用年级/专业: 08/测控 试卷类别开卷(√)闭卷()学历层次本科考试用时 120分钟 《考生注意:答案要全部抄到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不给分》 ...........................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按照系统工程的技术观点,产品生产的技术结构分为能量流、材料流和信息 流。 2.在一定条件下,可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仪器的动态特性。 3.理想动态不失真仪器的幅频特性是与频率无关的常数,相频特性是与频率呈 线性关系。 4.在滑轨中移动的拖板,因滚珠的尺寸存在偏差而产生了滑动位置的偏移,这种误 差属于制造误差。 5.确定仪器精度指标一般依据微小误差原理和Mcp检测能力指数法。 6.阿贝误差的补偿可采用动态跟踪测量补偿和定点测量补偿。 7.减小力变形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补偿法法和结构设计法法。 8.部件装配时,要求设计基面和装配基面、测量基面一致。 9.光电系统要满足匹配原则,匹配的核心是正确选择光电检测器件。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距离测量仪器属于______仪器。 A. 几何量计量 B. 机械量计量 C. 热工量计量 D. 无线电参数测量 2. 当指示器与标尺表面不在同一平面时,观测者偏离正确观察方向进行读数和瞄 准所引起的误差是______。 A. 引用误差 B. 视差 C. 估读误差 D. 示值误差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 原理误差只与仪器的设计有关 B. 制造误差多为系统误差 C. 运行误差多为随机误差 D. 原始误差属于制造误差 4. 以下不属于 ...运行误差的是_____。 A. 采样过程中的采样脉冲不是理想脉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