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至 实验六

实验三 至 实验六
实验三 至 实验六

实验三软件需求分析

实验学时:4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的建立。

任务:可采用不同的软件开发技术,完成对项目的需求分析过程,给出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数据字典以及规格说明书。

二、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要求:

明白项目的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功能分析图,编写数据字典,数据加工处理的描述,软件系统流程设想图(新系统模型),需求规格说明书。

2、准备参考资料和阅读相关的国家有关软件开发的标准文档。

三、思考题

1、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2、分析系统流程图,流程图和数据流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3、怎样写合乎规范的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

实验四系统分析与设计

学时:2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在实验二基础上完成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建立和系统详细设计,并给出相应的系统设计说明书。

任务:认真分析实验二的结果,给出系统合理的体系结构,描绘系统结构图,并合理划分系统的各组成模块,最后给出系统的各部分设计说明书。

二、内容、要求

1、实验内容与要求:

(1)用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导论》P95)从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导出系统结构图,并进行优化,画出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2)选择一个模块描绘其程序流程图(P115)

(3)了解N-S图、PAD图、判定表和判定树的使用和特点,了解用JACKSON从数据结构导出导出程序结构图的方法。

(4)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输入输出界面设计,输出设计主要指打印输出,设计输入设计主要指数据录入卡设计。

(5)可以选择ACCESS,SQL SERVER等任何一种数据库进行存储文件格式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

2、实验安排方式:

本实验每组1人,每人1台计算机。

三、思考题

1.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的关系是什么?两者必须先后关联吗?

2.怎样描绘系统的体系结构?

3.怎样绘制复合规范的流程图。

4.怎样组织对设计阶段工作的评审?

实验五系统编码实现

学时:4

一.实验目的

根据系统的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编码实现。

二.准备知识

编码标准和规则。

三.实验内容

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有不同的编码规则和标准。

(1)编码指南:

确定企业编码标准或者指南

从其他项目中是否可以获得可复用代码

编写本项目代码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将来其他项目复用本代码模块

编写详细设计作为代码的初始框架,经过几次从设计到编码的反复

在程序里增加说明解释文档

设计的属性可以在代码中体现出来

编码的语言尽可能适用设计的要求

(2)选择编码语言的原则

一般来说,除了应遵循最少工作量原则、最少技巧原则、最少错误原则、最少维护原则和减少记忆原则之外,还应有以下原则:

1. 系统用户的要求。

2. 可以使用的编译程序。运行目标系统的环境中可以提供的编译程序往往限制了对语言的选择。

3. 程序员的经验和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程序员所熟悉的语言。

4. 软件可移植性要求。如果目标系统将在几台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那么应选用可移植性好的语言。

5. 软件的应用领域。这往往是选择语言的关键因素。

6. 工程规模。

四.实验指导

在编程时注意编程规范,规范编程不仅对有利于程序的阅读,也可以提供程序的正确性。

实验六系统测试

学时:2

一、目的与任务

目的:在实验五基础上选择一个模块进行编码测试。

1、了解软件测试方法分类,其中包括:

1)白盒测试

2)黑盒测试

3)静态测试

4)动态测试

5)自动测试

2、了解自动化测试工具分类和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

1)JUnit

2) WinRunner

3) Rational TeamTest

4)Applied等

3、了解基于图形界面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原理

4、了解测试类型

1)单元测试

2)集成测试

3)确认测试

4)黑盒测试

5)白盒测试

6)功能测试

7)负载测试

8)web测试

9)a测试

10)b测试

5、了解自动化测试的应用情况

6、基于Winrunner的软件自动化测试

1)建立GUI Map

2)建立测试:包含建立测试脚本,检查点,数据捕捉

3)调试测试

4)执行测试

5)查看检测结果

6)报给发现错误

任务:正确运用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完成系统的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的方法,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并给出测试报告。

二、内容、要求与安排方式

1、完善系统所涉及的程序框图,选择一个模块,写出系统源程序,模拟运行数据,打印报表等。

2、能够正确运用软件测试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软件工程中系统测试知识,提高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熟悉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的方法,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树立正确的软件测试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三、思考题

1.怎样看待测试的重要性。

2.怎样选择测试的技术和方案。

3.比较逻辑测试和基本路径测试的不同和联系。4.怎样组织对测试阶段工作的评审?

试验六丙酮蒸汽吸收

实验六丙酮蒸汽吸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一般结构和工业吸收过程流程。 (2)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的测定方法。 (3) 考察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 了解处理量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概述 吸收过程是依据气相中各溶质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在化学工业中洗手操作广泛应用于气体原料净化、有用组分的回收、产品制取和废气治理等方面。在吸收研究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对吸收过程本身的特点或规律进行研究和对吸收设备进行开发研究两个方向。前者的研究内容包括吸收剂的选择、确定因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测定吸收速率等,研究的结果可为吸收工艺设计提供依据,或为过程的改进及强化指出方向;后者研究的重点为开发新型高效的吸收设备,如新型高效填料、新型塔板结构等。 吸收通常在塔设备内进行,工业上尤其以填料塔用的普遍。填料塔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圆筒壳体;(2)填料;(3)支撑板;(4)液体预分布装置;(5)液体再分布器;(6)捕沫装置; (7)进、出口接管等等。其中,塔内放置的专用填料作为气液接触的媒介,其作用是使从塔顶流下的流体沿填料表面散布成大面积的液膜,并使从塔底上升的气体增强湍动,从而为气液接触传质提供良好条件。液体预分布装置的作用是使得液体在塔内有一良好的均匀分布。而液体在从塔顶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靠近塔壁处的空隙大,流体阻力小,液体有逐渐向塔壁处汇集的趋向,从而使液体分布变差。液体再分布器的作用是将靠近塔壁处的液体收集后再重新分布。填料时填料吸收塔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工业填料,按照其结构和形状,可以分为颗粒填料和规整填料两大类。其中,颗粒填料是一粒粒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填料颗粒体,一般以散装(乱堆)的方式堆积在塔内。常见的大颗粒填料有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环、矩鞍环等等。填料等材质可以使金属、塑料、陶瓷等。规整填料是由许多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的填料单元组成,以整砌的方式装填在塔内。常见的规整填料有丝网波纹填料、孔板波纹填料等。填料的性能主要评价指标是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一般地希望填料能提供达的气液接触面积和较小的流动压降。 2.吸收速率方程式和吸收传质系数 吸收传质速率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1) 或 (2) 式(1)、(2)中N A——吸收速率,mol/s; K y a——气相吸收传质系数,mol/(m3·h); A——气液接触传质面积,m2; ——塔顶、塔底气象平均传质推动力; a——填料的比表面积,m2/m3; V p——填料体积,m3; 严格说来,a应为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润湿表面积。由于a的大小与物系对填料表面积的润湿性和气液流动状况有关,工程上为方便起见,将K y和a合并为一个常数,即K y a称为气相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3·h),这样,吸收传质速率式又可表为 (3) 气相平均传质推动力 由吸收过程物料衡算

操作系统实验六_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课程报告实验六设备管理 学号 姓名 班级 教师 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

实验目的 1、理解设备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掌握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并编程实现。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在Windows系统中,编写程序实现对独占设备的分配和回收的模拟, 该程序中包括:建立设备类表和设备表、分配设备和回收设备的函数。实验报告内容 1、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 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现代操作系统中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设备独立性,又叫做设备无关性。设备独立性的含义是: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为了实现独占设备的分配,系统设置数据表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实验中只要设计合理即可。这里仅仅是一种方案,采用设备类表和设备表。 (1)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设置“设备分配表”,用来记录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独占设备类型、台数以及分配情况。设备分配表可由“设备类表”和“设备表”两部分组成,如下图: (2)设备分配 当进程申请某类设备时,系统先查“设备类表”如果该类设备的现存台数可以满足申请要求,则从该类设备的“设备表”始址开始依次查该类设备在设备表中的登记项,找出“未分配”的设备分配给进程。分配后要修改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把分配给进程的设备标志改为“已分配”且填上占用设备的进程名。然后,

把设备的绝对号与相对号的对应关系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在分配到的设备上装上存储介质。 (3)设备回收 当进程执行结束撤离时应归还所占设备,系统根据进程名查设备表,找出进程占用设备的登记栏,把标志修改为“未分配”,清除进程名。同时把回收的设备台数加到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中。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1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信号与线性系统专业班级:M11通信工程 学生学号:1121413017 学生姓名:王金龙 所属院部:龙蟠学院指导教师:杨娟

20 11 ——20 12 学年第 1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常用连续信号的表示 实验学时: 2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 无 实验地点: A207 实验日期: 11.12.6 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 杨娟 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悉MATLAB 软件;利用MATLAB 软件,绘制出常用的连续时间信号。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586以上计算机,装有MATLAB7.0软件 三、实验过程 1. 绘制正弦信号)t Asin t (f 0?ω+=(),其中A=1,πω2=,6/π?=; 2. 绘制指数信号at Ae t (f =),其中A=1,0.4a -=; 3. 绘制矩形脉冲信号,脉冲宽度为2; 4. 绘制三角波脉冲信号,脉冲宽度为4;斜度为0.5; 5. 对上题三角波脉冲信号进行尺度变换,分别得出)2t (f ,)2t 2(f -; 6. 绘制抽样函数Sa (t ),t 取值在-3π到+3π之间; 7. 绘制周期矩形脉冲信号,参数自定; 8. 绘制周期三角脉冲信号,参数自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制正弦信号)t Asin t (f 0?ω+=(),其中A=1,πω2=,6/π?= 实验代码: A=1;

实验报告6答案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六: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09-2010 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二维数组的定义及初始化 2、掌握数组元素的输入、输出及引用方法 3、掌握使用循环对数组元素进行访问 4、掌握一、二维数组的简单应用

二、知识要点 1 一、二维数组的定义与赋值(初始化、循环键盘输入) 2、访问数组元素(下标的正确使用) 3、数组的典型应用(复制、求和、统计某种元素个数、求数组中的最大/最小值、 元素的查找与排序) 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定义一个有四个元素的float型数组: 2、定义一个具有五个元素的整型数组并将其初始化为{1,2,3,4,5} 3、要用循环从键盘输入整型数组s的元素值(共6个),应该使用语句: 4、交换数组元素d[2]和d[4],使用语句: 5、语句for(k=0;k<3;k++)x[2][k] = 0;将把哪些元素变为0? 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 源程序) 1已知一个数组有10个元素,值分别是3, 6, 8, 4, 5, 66, 80, 72, 69, 70。 编程,将数组元素逆置后输出。(提示: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交换位置,第二个与倒数第二个交换位置,...... ) 2、编程序求Fibo nacci数列的前30项,Fib on acci数列的定义为: 1 5=1) fn = * 1 (n =2) Jnj + fnd (n >2) 要求将数列存放在数组中,并按每行5个数的格式输出该数列。 3、输入一个4行4列的二维数组,统计偶数的个数,并输出所有小于5的数。 4、已知一个二维数组:{{14,26,18,17},{24,37,21,8},{19,31,22,16},{7,19,14,26}}, 编 程,输出该二维数组的最小元素的行下标与列下标。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define N 10 #include main() {int i, t,a[N]; for(i=0;i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其操作。 2. 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ya K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线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决定: m ya y ?=填V K N A 则只要测出A N ,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计算ya K ,而 )(21y y V N A -= 式中:V 为混合气体的流量,mol/s ,由转子流量计测定; 1y ,2y 分别为进塔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 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Δym 时需用平衡数据,本实验的平衡数据如下所示: 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s y 与空气温度 t 的关系(压强为a 101.25 P ?) 丙酮的平衡溶解度:

三、实验流程及设备 实验装置包括空气 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 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 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 流接触等部分,其流程 示意如图所示。空气的 压力定为a 100.24 P ?。 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塔的操作。在空气流量恒定条件下,改变清水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1y 和2y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m y ?和传质系数ya K 。 2.在清水流量恒定条件下,改变空气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1y 和2y , 计算组分回收率η、传质推动力m y ?和传质系数ya K 。 3.改变吸收液体的温度,重复实验。 4.在控制定值器的压强时应该注意干将空压机的出口阀门微开。 5.加热水时,要缓慢调节变压器的旋钮。 6.调节参数后要有一段稳定时间,直至出口水温基本恒定,取样时先取2y 再取1y 。 7. 转子流量计的读数要注意换算。 8.气体流量不能超过/h 600L 。液体流量不能超过/h 7L ,防止液泛。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 设备参数和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的基本尺寸: 塔内径:34mm ;填料层高度:24cm ; 自查丙酮—空气物系的平衡数据; 大气压:101.33 KPa ;室温:13.5 ℃。 2. 实验数据

中北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讲解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一 系统的卷积响应 实验性质:提高性 实验级别:必做 开课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 时:2 一、实验目的:深刻理解卷积运算,利用离散卷积实现连续卷积运算;深刻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关系,学习MATLAB 语言实现信号通过系统的仿真方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1、 离散卷积和: 调用函数:conv () ∑∞ -∞ =-= =i i k f i f f f conv S )()(1)2,1(为离散卷积和, 其中,f1(k), f2 (k) 为离散序列,K=…-2, -1, 0 , 1, 2, …。但是,conv 函数只给出纵轴的序列值的大小,而不能给出卷积的X 轴序号。为得到该值,进行以下分析: 对任意输入:设)(1k f 非零区间n1~n2,长度L1=n2-n1+1;)(2k f 非零区间m1~m2,长度L2=m2-m1+1。则:)(*)()(21k f k f k s =非零区间从n1+m1开始,长度为L=L1+L2-1,所以S (K )的非零区间为:n1+m1~ n1+m1+L-1。 2、 连续卷积和离散卷积的关系: 计算机本身不能直接处理连续信号,只能由离散信号进行近似: 设一系统(LTI )输入为)(t P ?,输出为)(t h ?,如图所示。 )t )()(t h t P ??→

)()(lim )(lim )(0 t h t h t P t =→=?→??→?δ 若输入为f(t): ??-?= ≈∑∞ -∞ =? ?)()()()(k t P k f t f t f k 得输出: ??-?= ∑∞ -∞ =? ?)()()(k t h k f t y k 当0→?时:?∑∞ ∞-∞ -∞ =? →??→?-=??-?==ττδτd t f k t P k f t f t f k )()()()(lim )(lim )(0 ?∑∞ ∞ -∞ -∞ =? →??→?-= ??-?==τττd t h f k t h k f t y t y k )()()()(lim )(lim )(0 所以: ? ?-?=-==∑?→?)()(lim )()()(*)()(21 2121k t f k f d t f f t f t f t s τ ττ 如果只求离散点上的f 值)(n f ? ] )[()()()()(2121 ∑∑∞ -∞ =∞ -∞=?-??=? ?-??= ?k k k n f k f k n f k f n f 所以,可以用离散卷积和CONV ()求连续卷积,只需?足够小以及在卷积和的基础上乘以?。 3、 连续卷积坐标的确定: 设)(1t f 非零值坐标范围:t1~t2,间隔P )(2t f 非零值坐标范围:tt1~tt2,间隔P )(*)()(21t f t f t s =非零值坐标:t1+tt1~t2+tt2+1 根据给定的两个连续时间信号x(t) = t[u(t)-u(t-1)]和h(t) = u(t)-u(t-1),编写程序,完成这

实验六答案

实验六答案 1、创建一个表示雇员信息的employee类,其中包含数据成员name、empNo和salary,分 别表示雇员的姓名、编号和月薪。再从employee类派生出3个类worker、technician 和salesman,分别代表普通工人、科研人员、销售人员。三个类中分别包含数据成员productNum、workHours和monthlysales,分别代表工人每月生产产品的数量、科研人员每月工作的时数和销售人员每月的销售额。要求在employee类中声明虚成员函数pay,并在各个派生类中覆盖pay函数,用来计算雇员的月薪,并假定: 普通工人的月薪=每月生产的产品数×每件产品的赢利×20% 科研人员的月薪=每月的工作时数×每小时工作的酬金 销售人员的月薪=月销售额×销售额提成。 创建一个通用函数CalculateSalary,用来计算并返回各种不同类型雇员的月薪。函数CalculateSalary的原型如下: float CalculateSalary(employee *emptr) ; 在main函数中分别声明worker类、technician类和salesman类的对象代表各种类型的雇员,并调用函数CalculateSalary计算他们的月薪。 解:程序代码如下: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employee { protected: char name[20]; int empNo; float salary; public: employee(char *cp="",int no=1001); employee(employee&); void setname(char *cp); void setempNo(int no); void setsalary(float sa); char*getname(); int getempNo(); float getsalary(); virtual float pay(){ return 0;} }; employee::employee(char *cp,int no) { int i=0; while(*cp) { name[i]=*cp; i++; cp++;

吸收实验

实验七 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 2. 测定填料层的压强降和空塔气速的关系; 3. 测定总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气体空塔气速及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二、设备流程 吸收塔为玻璃塔,塔内径为0.1m ,填料为12×12×2.2mm 的拉西环,整个吸收实验装置由四部分组成: 1、空气系统: 空气由风机(旋涡气泵或容积式风机)供给,进入缓冲罐6,通过空气调节阀8调节流量,经空气转子流量计10计量后,在主管路上和氨气混合后由塔底进入,为保持一定的尾气压力(100~200mmH 2O )以通过尾气分析器,在尾气出口处装置有尾气调节阀22。 2、氨气系统: 氨气由氨气钢瓶供给,经减压阀降压至0.1Mpa 以下后,进入氨气缓冲罐(为确保安全,缓冲罐上装有安全阀,其排出经塑料管引到室外),由氨气调节阀3调节流量后,经氨气转子流量计5计量后(同时串联有孔板流量计)与空气混合进入塔底。转子流量计前装有压力计及温度计。 3、自来水系统: 自来水经过滤后,由调节阀15调节流量,经转子流量计16计量后,进入塔顶,经莲蓬式喷淋器均匀地喷洒在填料上,塔底吸收液经排出管17排出。 4、尾气分析系统: 由尾气分析器19及湿式气体流量计21组成(并联有质量流量计,使用质量流量计时要使用喷射管装置以补充尾气压力的不足)。 三、实验原理 1、填料层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AES —II 型吸收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氨气缓冲罐;2氨气温度计;3流量调节阀;4氨表压计;5转子流量计;6空气缓冲罐;7空气温度计;8流量调节阀;9空气表压计;10转子流量计;11吸收塔;12喷淋器;13塔顶表压计;14压差计;15水流量调节阀;16转子流量计;17排液管;18尾气三通阀;19吸收盒;20尾气温度计;21湿式气体流量计;22尾气稳压阀;

操作系统实验六

山东英才学院 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成绩________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院(系)专业班级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六目录管理

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附页)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及结果分析如下: 实验六文件目录管理第 2 页共 14 页

山东英才学院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L 6 /* 用户最多保存的文件数 */ #define N 5 /* 系统可同时管理的用户数*/ 实验六文件目录管理第 4 页共 14 页

山东英才学院 char MFD[N][20]={"abc","xyz"}; int U; static int memo[128]={10,20,30,40,50,60,70,80,90}; /*用户文件目录*/ struct FCB { char filename[20];/*文件名*/ char access;/*文件属性*/ int length;/*记录长度*/ int flag;/*文件状态*/ int write; int address[5];/*文件地址*/ int p[5]; }; /*用户已打开文件表*/ struct UOF { char filename[20];/*文件名*/ char access;/*文件属性*/ int length;/*记录长度*/ int flag;/*状态*/ int write;/*写指针*/ int cre_clo; /*1 is creat;0 is close*/ }; struct FCB UFD[N][L] ={{{"a.txt",'w',3,1,3,{10,20,30},{10,20,30}}, {"b.txt",'r',3,1,3,{40,50,60},{40,50,60}}}, {{"c.txt",'w',3,1,3,{70,80,90},{70,80,90}}} }; struct UOF UOF[20]; /*建立文件函数*/ void creat()

信号与系统实验6

信号与系统实验(六) 班级11083415 章仕波(11081522) 刘贺洋(11081515) 实验内容 1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1)下面参考程序是如下序列在范围44πωπ-≤≤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210.6j j j e F e e ω ω ω --+=- %计算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频率样本 clear all; w=-4*pi;8*pi/511;4*pi; num=[2 1]; den=[1 -0.6]; h=freqz(num,den,w); subplot(2,1,1) plot(w/pi,real(h)); grid; title(‘实部’) xlabel(‘omega/\pi ’); ylabel(‘振幅’); subplot(2,1,2) plot(w/pi, imag(h)); grid; title(‘虚部’) xlabel(‘omega/\pi ’); ylabel(‘振幅’); figure; subplot(2,1,1) plot(w/pi, abs(h)); grid; title(‘幅度谱’) xlabel(‘omega/\pi ’); ylabel(‘振幅’); subplot(2,1,2) plot(w/pi, angle (h)); grid; title(‘相位谱’) xlabel(‘omega/\pi ’); ylabel(‘以弧度为单位的相位’); 修改程序,在范围0ωπ≤≤内计算如下有限长序列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h[n]=[1 2 3 4 5 6 7 8 9] (2)利用(1)的程序,通过比较结果的幅度谱和相位谱,验证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的时移

实验六答案

实验六函数与编译预处理答案 一、断点的设置和取消、单步执行跟踪进入函数和跳出函数方法 练习 2、调试练习: 要求:模仿示例调试以下程序,直到输出正确结果,源程序名为error6_2.c 程序功能:利用函数调用求“1!+2!+3!+4!+...+10!”的值(参见实验教材72页程序填空题第(1)小题) 源程序(有错误的程序——不是语法错误,而是算法错误或逻辑错误): 改正错误后的源程序: void main() { long s=0,i; long mm(int k); for(i=1;i<=10;i++) s=s+mm(i); printf("1!+2!+3!+...+10!=%ld\n",s); } long mm(int k) { long t=1, j; for(j=1;j<=k;j++) t=t*j; return (t); } 3、综合调试、改错练习: 以下程序有多处错误,请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过的所有知识和VC++的调试手段,改正程序的各种错误,使其运行出正确的结果。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函数调用求任意两个整数的和。 改正错误后的源程序:

main() { int sum(int a,int b); int x,y; scanf("%d,%d",&x,&y); printf("x=%d,y=%d\n",x,y); printf("%d+%d=%d\n",x,y,sum(x,y)); } int sum(int a,int b) { return (a+b); } 二、编程练习 利用VC++编写程序,并调试、运行,直到输出正确结果。编程练习1: 注意: 这里提供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源程序参考清单,目的是给同学们一个思路。最好不要将此源程序清单复制到VC++中,否则会出现多处语法错误。同学们可以据此思路来填写有关语句,从而完成程序。在调试程序时,一定要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 下面函数是实现求[1,3000]能被17或23整除的整数的个数。请将程序补充完整,并调试运行,直到输出正确结果。(源文件名为blank6_1.c) 完成填空后的源程序: #include int f(int m, int n) { int i, count=0; for(i=m; i<=n; i++) if(i%17==0||i%23==0) count++; return count; } main() {int m,n; scanf("%d%d",&m,&n); printf("count=%d\n", f(m,n)); }

实验六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一)丙酮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吸收剂用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2、测定气体流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3、测定吸收剂及气体温度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 1、y 2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吸收是分离混合气体时利用混合气体中某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组分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温度、液气比及吸收剂进口浓度下,其吸收速率是不同的。所选用的吸收剂对某组分具有选择性吸收。 1、吸收总传质系数K y a 的测定 传质速率式: N A =K y a ·V 填·△Ym (1) 物料衡算式: G 空(Y 1-Y 2)=L(X 1-X 2) (2) 相平衡式: Y=mX (3) (1)和(2)式联立得: K y a= 12() m G Y Y V Y -?空填 (4) 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 1>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 Y 1= 11 1y y - ; Y 2= 2 21y y - ; G 空—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Kmol/m 2·h ; V 填—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 其中:22112211ln ) ()(mX Y mX Y mX Y mX Y Y m -----= ? (5) 02=X ; )(211Y Y L G X -=空 ; L —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 Kmol/m 2·h ; m---相平衡常数(由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 附:流量计校正公式为: 2 出 进t t t +=

操作系统 实验六

实验6 windows进程控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windows xp进行编程,熟悉和了解系统 2.通过分析工具,了解进程的创建和终止 二,实验编程 实验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StartClone(int nCloneID) { TCHAR szFilename[MAX_PATH]; ::GetModuleFileName(NULL,szFilename,MAX_PATH); TCHAR szCmdLine[MAX_PATH]; ::sprintf(szCmdLine,"\"%s\"%d",szFilename,nCloneID); STARTUPINFO si; ::ZeroMemory(reinterpret_cast(&si),sizeof(si)); si.cb=sizeof(si); PROCESS_INFORMATION pi; BOOL bCreateOK=::CreateProcess( szFilename, szCmdLine, NULL, NULL, FALSE, CREATE_NEW_CONSOLE, NULL, NULL, &si, &pi); if(bCreateOK) { ::CloseHandle(pi.hProcess); ::CloseHandle(pi.hThread); } } int main(int argc,char * argv[]) { int nClone(0);

if(argc>1) { ::sscanf(argv[1],"%d",&nClone); } std :: cout<<"Process ID:"<<::GetCurrentProcessId() <<",Clone ID"<

信号与系统实验二

实验二 常用信号分类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常用信号的波形特点及产生方法。 2、学会使用示波器对常用波形参数的测量。 二、实验内容 1、信号的种类相当的多,这里列出了几种典型的信号,便于观察。 2、这些信号可以应用到后面的“基本运算单元”和“无失真传输系统分析”中。 三、实验仪器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一台(主板)。 2、20MHz 双踪示波器一台。 四、实验原理 对于一个系统特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研究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即在一特定的输入信号下,系统对应的输出响应信号。因而对信号的研究是对系统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系统特性观察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本实验中,将对常用信号和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信号可以表示为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函数,在这里仅对一维信号进行研究,自变量为时间。常用信号有:指数信号、正弦信号、指数衰减正弦信号、抽样信号、钟形信号、脉冲信号等。 1、正弦信号:其表达式为)sin()(θω+=t K t f ,其信号的参数:振幅K 、角频率ω、与初始相位θ。其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 1-5-1 正弦信号 2、指数信号:指数信号可表示为at Ke t f =)(。对于不同的a 取值,其波形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 1-5-2 指数信号 3、指数衰减正弦信号:其表达式为 ?? ???><=-)0()sin()0(0)(t t Ke t t f at ω 其波形如下图: 图 1-5-3 指数衰减正弦信号 4、抽样信号:其表达式为: sin ()t Sa t t = 。)(t Sa 是一个偶函数,t = ±π,±2π,…,±n π时,函数值为零。该函数在很多应用场合具有独特的运用。其信号如下图所示:

JAVA实验6答案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 实验名称实验六. Java的接口与实现课程名称Java程序设计与开发 技术 课程号16232204 学院(系) 信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 学生姓名学号实验地点钟海楼 04019 实验日期 2015年 10月26日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Java中类怎样实现接口、接口回调技术; (2)学习掌握Java 程序中面向接口的编程思想。 二、实验任务 完成实验六指导上实验1、实验2、实验3的实验任务。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安装有J2SE开发工具的PC机。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1 代码如下: Estimator.java interface CompurerAverage{ p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 class Gymnastics implements CompurerAverage{ p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int count=x.length; double aver=0,temp=0; for(int i=0;i

for(int i=1;i2) aver=aver/(count-2); else aver=0; return aver; } } class School implements CompurerAverage{ p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int count=x.length; double sum=0; for(int i=0;i

实验六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 (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 (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 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 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 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计算公式: ??????+----= A mX Y mX Y A A N OL 1121)1(ln 11 OL X X X N Z L X X dY Z L a K Ω=-Ω=?12* 式中 K X a :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 3·s); N OL : 以?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A : 吸收因数 m V L A /= ; L : 水的摩尔流量,kmol /s ; V : 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 ; Z : 填料层高度,m ; Ω: 塔的横截面积,m 2 ;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 mX ; 式中 m :相平衡常数,m =E /P ; E :亨利系数,E =f (t ),Pa ,可根据液相温度t 查得; P :总压,Pa (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 (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 1和Y 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 1、X 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 2=0,由全塔物料衡算()()2121X X L Y Y V -=- 可求出X 1 。 3.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 ,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 =2 m.。塔顶有液体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塔底有液封,以避免气体泄漏。 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波纹填料的型号为JWB —700Y ,填料尺寸为φ100×100mm ,比表面积为700m 2/m 3。θ环散装填料尺寸为φ10×10mm 。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六

一.实验目的 1.复习采样定理 2.掌握应用matlab 函数设计模拟滤波器的方法 3.掌握系统性能分析的方法 4.结合实际综合应用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理论 二.实验原理 在数字语音系统中,需首先对语音信号(模拟信号)采样,语音信号频率范围[-fh ,fh],信号中一般含有干扰噪声,其频带宽度远大于fh 。本次实验以电话系统中的语音信号采样系统为对象,设计语音信号采样前滤波器。数字电话系统结构框图如图8.1,电话系统中一般要保证4kHz 的音频带宽,即取fh =4kHz ,但送话器发出的信号的带宽比fh 大很多。因此在A/D 转换之前需对其进行模拟预滤波,以防止采样后发生频谱混叠失真。为使信号采集数量尽量少,设模数转换器的采样频率为8kHz 。 图8.1 数字电话系统结构框图 滤波器的定义 在信号处理时,通常都会遇到有用信号中混入(叠加)噪声的问题,消除或减弱噪声对信号的干扰,是信号处理中的一种最基本且重要的技术。根据有用信号与噪声不同的特性,抑制不需要的噪声或干扰, 提取出有用信号的过程称为滤波,实现滤波功能的装置称为滤波器。 在A/D 变换前,常常需要设置一个模拟滤波器进行预滤波以限 制信号带宽,去掉高于1/2抽样频率以上的高频分量,防止频谱 混叠现象的发生,称为抗混叠滤波器或预抽样滤波器 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模拟滤波器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且有若干典型的模拟滤波器供我们选择,这些滤波器都有严格的设计公式、现成的曲线和图表供设计人员使用。 典型的模拟滤波器

巴特沃斯 Butterworth 滤波器 幅频特性单调下降 切比雪夫 Chebyshev 滤波器 幅频特性在通带或者在阻带有波动 贝塞尔 Bessel 滤波器 通带内有较好的线性相位持性 椭圆 Ellipse 滤波器 以这些数学函数命名的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的原型 模拟滤波器按幅度特性可分成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它们的理想幅度特性如图所示。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指标有αp, Ωp,αs 和Ωs 。 Ωp ;通带截止频率 Ωs :阻带截止频率 αp :通带中最大衰减系数 αs ;阻带最小衰减系数 αp 和αs 一般用dB 数表示。对于单调下降的幅度特性,可表示成: 222 2 (0) (0) 10lg 10lg () () a a p s a s a p H j H j H j H j αα==ΩΩ 三.实验内容

JAVA实验6答案

GDOU-B-11-112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 实验名称 实验六.Java 的接口与实现 课程名称JaVa 程序设计与开发 课程号16232204 技术 实验地点钟海楼实验日期 2015年 04019 10 月 26 日 、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Java 中类怎样实现接口、接口回调技术; (2) 学习掌握Java 程序中面向接口的编程思想。 二、实验任务 完成实验六指导上实验1、实验2、实验3的实验任务。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安装有J2SE 开发工具的PC 机。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1 代码如下: Estimator.java in terface Compu rerAverage{ p 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 class Gymn astics imp leme nts Compu rerAverage{ p 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int coun t=x.le ngth; double aver=0,te mp=0; for(i nt i=0;i

aver=aver+x[i]; } if(cou nt>2) aver=aver/(co un t-2); else aver=0; retur n aver; } } class School impi eme nts Compu rerAverage{ p ublic double average(double[] x){ int coun t=x.le ngth; double sum=0; for(i nt i=0;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