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_田国立

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_田国立
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_田国立

2014年7月河北学刊Jul.,2014

第34卷第4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4No.4学人论坛

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田国立,孙斌,荣晶

(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1)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翻译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考察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总结了中国高校翻译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探讨中国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区域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2014031014)

[作者简介]田国立(1977—),男,河北省赞皇县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学研究。

孙斌(1971—),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荣晶(1969—),女,江苏省徐州市人,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4)04-0232-04[收稿日期]2014-06-10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第四次翻译高潮,其主要驱动力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催生的巨大翻译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扩大,由此而产生了不断攀升的翻译需求。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因此各大区域经济体对翻译的需求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一情况必然反映在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方面,进而要求高校翻译院系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培养出定制化的翻译人才。本文首先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性分析,然后回顾与总结中国高校翻译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创新的路径。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前社会翻译需求巨大的主要原因。海外企业前来中国进行投资,需要为提供各类翻译服务,以避免双方沟通过程中出现误解而导致合作放缓或终止。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语言沟通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当地消费者中的接受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宣传及策划。在这方面,必须考虑当地文化传统、语言使用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有些情况下,往往由于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的翻译失误,很可能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出现巨大波动。

根据地理区位特点,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经济体,如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等。这些区域经济体都具有各自的经济结构特征,因而对翻译与语言服务的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自然也就需要拥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结构的翻译人才。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当依托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特征对翻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下面,我们以京津冀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三大区域经济体为例,剖析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东省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其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1]。长江三角洲经济

232

区以上海为核心,辐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其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上述两大区域堪称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皆是以其在1970年代形成的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方面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因此,这两大区域主要需求科学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纺织、机电、经贸等领域的翻译人才。京津冀经济区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具有优厚的传统工业基础,如钢铁、煤炭、制药等。近年来,由于该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结构正在面临调整和转型,意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高新技术及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该地区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京津冀地区的翻译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政治外交等领域。

二、中国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成就与现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由此而导致了高水平翻译人才的严重匮乏。这一情况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各个高校的重视。近年来,翻译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学科地位已逐渐得到认可,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目前具备试办权的高校已达106所。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截至2013年1月,试点培养单位已达159所之多,共招生20257人。据悉,最近教育部又组织了新一轮的专业硕士学位点增设评审工作,预计会有更多的培养单位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试办资格。

近十年来,中国开展了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论证工作,在翻译专业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穆雷、郑敏慧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测试与评估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本科翻译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的构成要素[3]。仲伟合论证了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庄智象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中国翻译专业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5]。仲伟合、穆雷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全面论述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要建立包括翻译本科专业、翻译学/MTI硕士、翻译学博士在内的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6]。文军、李红霞调查了国内11所高校翻译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分析了所存在的不足,并建议以翻译能力为中心设置翻译专业本科课程[7]。仲伟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评估与测试等诸多方面对《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试行)作了解读[8]。王华树分析了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特点,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典型的翻译技术课程,指出了国内MTI教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建立面向行业需求的MTI技术课程体系[9]。

尽管中国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中国MTI教育出现了过热的态势,急需对其进行冷静思考,避免盲目扩大式的规模化发展。当前,MTI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目标不够切合实际,学科基础先天不足,招收优质生源相当困难,就业僧多粥少,实践基地匮乏,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教材建设任重道远,教学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社会对翻译的认识有待深化,高校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等[10]。另外,王建国、彭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认为MTI教育公共政策落实不够和公共政策有待改善[11]。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急需得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翻译人才的实际培养质量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这是当前中国高校翻译教育的症结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者初步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连彩云等调查了山西地区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应用型、创新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12]。郝军分析了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与翻译行业的现状,探索了适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3]。孙国玲、段建军论述了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与翻译人才需求状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翻译人才的培养对策[14]。可喜的是,中国教育界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还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以推进中国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

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人才培养应“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2013年,教育部联合人力资

332

◆学人论坛◆

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目标。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同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改革思路。高校MTI教育是中国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当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在2014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年会上,与会学者对中国的MTI教育作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翻译院系“对翻译市场敏感度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未能根据各校的自身特色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出补充调整,制定出有特色、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15]。下面,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视角,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

第一,办学理念创新。部分翻译院系的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联,其翻译人才培养仍然在走传统外文翻译的老路子,致使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缺乏职业翻译能力,无法胜任翻译岗位的工作。当前的翻译行业已大大超越了传统翻译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翻译工作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16]。因此,翻译院系必须扭转对翻译工作的传统认知,更新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当前翻译行业的新特点,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并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真正胜任翻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教学内容创新。翻译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共有课程和特色课程。共有课程为全国所有翻译院系必须开设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级课程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包括翻译本科专业低年级的语言基础课程、第二外语、政治必修课程、翻译学通论、口译基础等。特色课程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本校特色所开设的专门课程。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针对性、目的性的翻译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例如,河北省高校翻译院系应适当开设钢铁、制药、空气治理、环境保护、燕赵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在中国翻译专业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教授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翻译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翻译专业的教学需求。翻译院系应当依托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势,积极开拓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比如安排学生到本地的企业中去观摩、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翻译服务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实习报告,深化认识,增强翻译实践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创新。翻译专业的迅速增加导致高校翻译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翻译专业硕士招生数量的猛增,导致许多翻译院校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许多本身不是翻译方向的导师纷纷加入翻译硕士指导教师的行列,单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惊人,甚至出现同时指导二十多位学生的情况。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质量可想而知。翻译院系应当积极吸纳企业翻译人员作为校外合作导师,聘请他们定期为学生开设翻译课程或系列讲座。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翻译协会已经联合制定了《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规范》,并启动了认证工作。另外,翻译院系还应选派专职教师深入企业,到翻译岗位进行实习,使其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增强对翻译职业实际工作的认识,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第五,教学管理创新。翻译专业的教学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课程管理方面,部分翻译院系翻译专业学生所修的课程大体上与英语专业相同,翻译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同质化。在实习管理方面,虽然翻译专业教学大纲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实习具有明确的量化要求,但部分翻译院系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要求过于随意,缺乏系统的严格管理,只是在形式上要求实习报告上盖有相关单位的公章,甚至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顶替实习环节。在毕业论文评定方面,翻译硕士与翻译方面的学硕选题没有区别,专硕和学硕培养目标混淆。因此,翻译院系必须重视教学管理的创新,为翻译专业开设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切实组织好学生的翻译实习环节,强调实习报告写作的规范性,避免流于形式;正确指导翻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撰写工作,突出翻译行业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对翻译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区域经济发展可谓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方;高校翻译专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翻译需求制定适当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432

河北学刊2014·4

目前,中国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院系应当积极贯彻中国教育的大政方针,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中国高校翻译专业应当做好办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范化等五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3337536.htm.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329525.htm.

[3]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4]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

[5]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7]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

[8]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9]王华树.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视域下的MTI技术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翻译,2013(6).

[10]孔令翠,王慧.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

[11]王建国,彭云.MTI教育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2012(4).

[12]连彩云等.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13]郝军.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孙国玲,段建军.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与翻译人才需求状况研究[J].学术论丛,2008(5).

[15]平洪.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MTI教育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J].中国翻译,2014(3).

[16]王少爽.直面翻译的数字革命———读迈克尔·克罗宁《数字化时代的翻译》[J].中国翻译,2014(2).

O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in Cultivating Translation

Talen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

TIAN Guo-li,SUN Bin,RONG J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050041,China)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ranslation majors should cater to the translation demand of regional economy.First of all,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and then goes on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herein.Finally,the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innovation approach to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i.e.,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staff,and teaching management.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Innovation mechanism;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

532

◆学人论坛◆

翻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模板】

翻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the Specialty of Translation 一、培养目标 I.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能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文化的生力军。 Th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competent in both integrity and ability, with innovative spirits and international view. The students will be capable of general written translation, oral interpretation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fields such as foreign affairs, trad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affairs, etc. They will become new force in guiding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 go to the world, and introducing the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二、基本要求 II.Requirement and Features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面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汉外口笔译基本技能,具备口笔译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知识与能力,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2.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译者综合素质; 3.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 4.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了解翻译专业的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硕士有机结合,坚持翻译理论与技巧教学与实践应用并重,培养面向全球一体化、适应中国国情与区域人才市场需要的“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英语翻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通识”中突出“专才”,打造真正适合社会的高级英语人才。本专业学生除受到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外,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掌握林业、工程机械、经贸等工程领域翻译的基本技巧,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同时,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职业译员的基本素养,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实现途径: (1)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2)英汉双语优良师资; (3)依托我院多年来积累的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多年来翻译口译大赛的承办及参赛经验以及系统完善的口笔译实训、实习经验, 保证学生翻译实践技能的培养。 (4)依托我校林业优势,借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优秀师资之力,为培养“专才”铺路。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翻译专业本科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通识知识:翻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通识”中突出“专才”,打造真正适合社会的高级英语人才。学生除专业技能外,将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职业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非教师教育类) 人才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汉两种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英汉口笔译基本技能,了解一定的文化、商务、旅游、科技、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中的一般性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二、培养规格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爱岗敬业,品德良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3.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以及经贸、文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

为宽广的知识面。 4.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使用第二外语阅读外文资料、翻译外国文献。 5.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学制、学位、学分与学时 1、学制: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成绩在“中等”(含中等)以上,专业实习成绩在“中等”以上(含中等),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详见本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 3、学分与学时: 学分:160.5 学时:2613 四、相关和相近专业 英语、汉语语言文学、日语 (俄语、德语) 五、专业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多文体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汉语言比较、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基础口译、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高校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10),结合我校特点,结合翻译系近三年的办学经验,特修订此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两个方向的翻译专业人才: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和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英汉双语,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用型翻译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够胜任语言服务类企业的日常口笔译、语言通信服务技术与管理、语言服务项目谈判与管理,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能胜任各类国际工程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相关工程项目的口笔译和管理谈判等工作。 2、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英汉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翻译基本理论与翻译方法、语言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国际工程项目谈判与管理的行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沟通协调、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职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英汉双语的应用能力,初中级口笔译能力,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沟通协调、善于创新和自我进取的职业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翻译、培养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浅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

浅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 【关键词】社会需求;双语转换;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得现状动身,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得观点,认为翻译工作得特别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得特别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得培养. 近年来,我国得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得进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得健全与进展,不仅是翻译事业进展得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进展得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习惯社会与经济进展得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得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确实是讲,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进展、能习惯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得需要、习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得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得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wWwcOm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得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得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得语言去了解、汲取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得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翻译工作得特别性要求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还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然而,目前我国翻译方向硕士生得培养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得咨询题,其培养目标为高校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培养模式偏重于学术性,对翻译得专业性和应用性则不够重视.在人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基本上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得.忽视翻译操作技能得培养,就会导致翻译实践能力偏低,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得培养.某大学一位教师告诉笔者,他们学校有资料翻译任务,想请新近聘用得一位翻译方向硕士毕业生承担一部分,没想到这位毕业生难道拒绝参与,讲自己是搞翻译理论研究得,不擅长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对翻译学科建设无疑起了重要得推动作用,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实践得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得,但仅仅明白得理论而可不能实践,如此得毕业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得需求. 由于我校去年新上了翻译方向硕士点,我曾利用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得机会,向一些知名外语院校得教师询咨询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是否应开设翻译实践课,得到得回答大多是否定得.我咨询他们,学生得操作能力差该如何办?他们告诉我,用翻译项目来弥补.翻译项目实践诚然是必要得,但翻译项目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并非总是能够得到,没有项目时该如何办?笔者认为,必须为翻译方向硕士生开设一定数量得翻译实践课,以确保他们有足够多得实践机会.就我所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得培养比较重视.2001年,我在北外英语学院

高校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交大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10),结合我校特点,结合翻译系近三年的办学经验,特修订此方案。 ?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两个方向的翻译专业人才: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和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英汉双语,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用型翻译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够胜任语言服务类企业的日常口笔译、语言通信服务技术与管理、语言服务项目谈判与管理,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工程英语翻译专业人才能胜任各类国际工程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相关工程项目的口笔译和管理谈判等工作。 2、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英汉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翻译基本理论与翻译方法、语言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国际工程项目谈判与管理的行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沟通协调、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职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英汉双语的应用能力,初中级口笔译能力,国际工程项目翻译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沟通协调、善于创新和自我进取的职业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翻译、培养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翻译学院-英语专业

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3 级) 一、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全面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外语达到初、中级水平。英语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按照学生兴趣并结合学院安排,英语专业分为四个培养方向:翻译、商务外语、对外汉语及国际事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熟悉中、英语言差别,具备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语言教学技能、熟悉相应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本科毕业生将广泛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及跨国公司,从事专业语言服务或广义的语言文字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学生具有外语工作者所需的语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2、在基础阶段(1、2 年级)应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基准,使学生在英语语音、基础语法及听说能力上具备良好的素养,在第二学年能够在自愿基础上参加并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3、在基础阶段,以语言技能课为主,同时指导学生按一定比例选修全校性的公选课、素质教育选修 课,以增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高级阶段(3、4 年级),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已经掌握.专业

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翻译方向将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笔译、连续传译、同声传译、专题口译和专题笔译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翻译实践能力;商务外语将进一步加强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并开设相应的商务谈判、金融学、企业管理等商务外语课程;对外汉语方向将参照原国家教委制订《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及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制订的《汉语科目考试指南》、《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科目考试指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的具体要求,全面学习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导论等课程,也将学习中国文化面面观等课程;国际事务方向将开设相应的国际事务知识及区域研究系列课程,包括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东亚概况等。 5、鼓励处于高级阶段的学生在第四学年中自愿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 织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6、在高级阶段还要指导学生上好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英语文字处理实习课及多媒体教学课,使学生在从 事企、事业单位和涉外单位的翻译、高校教学及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7、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原则上要以学院所提供的一门小语种作为第二外国语。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4 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本科翻译专业_BTI_教学探微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1 [收稿日期]2010- 01-15[作者简介]郑庆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测试。 本科翻译专业(BTI )教学探微 郑庆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中国大陆本科翻译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今年6月份已经将第一批毕业生推向社会,接受用人单位和市场的检验。本文探讨本科翻译专业的特点,研究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等问题,探索本科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1)01-0044-04 一、引言 从2006年到现在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势头很猛,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有40多所高校设置翻译院系, 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有19所(仲伟合,2010:10)。在欢喜之余,人们也隐约感到有些担心:如此多的院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都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是否操之过急?他们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毕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刚刚把第一批毕业生送入社会,他们的培养模式成功与否仍然有待社会和市场的检验,而且到目前为止,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对于具体的培养模式,各所试办院校之间仍然是见仁见智、 意见不一。很多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院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照搬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对于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与方法,很多人仍然没有明确、清楚的思路,对于试办本科翻译专业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些院校希望能够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即便是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国外,在如何培养好的译者和如何将译者培养好的问题上也面临很多挑战。社会上 “一方面很多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太多的雇主或者公司找不到适合的译者。 ”(Gouadec ,2007:327)。鉴于以上几种原因,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探讨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念,探索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使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专业化轨道。 二、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 虽然有这么多院校都成立了翻译院系,但很多翻译院系脱胎于传统的外语专业,大多数教师原本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师, 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翻译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照搬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果是名头改了,内容依旧,所谓换汤不换药。毋庸置疑,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有可能为翻译专业提供借鉴的就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但是,翻译专业和传统的外语专业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相对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而言有着鲜明的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目标是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就其翻译能力而言,大纲规定,学生在毕业时,“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那么翻译专业的培养是如何规定的呢?2009年初,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这样的描述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丰富的百科知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理论基础,掌握多种文体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 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其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

翻译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翻译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方向的学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熟悉中、英语言差别,熟练掌握口、笔译翻译技巧与策略,同时第二外语达到初、中级水平,从而能够胜任比较专业的英语口、笔译及初级水平的第二外语翻译工作。本方向同时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因此该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跨国公司等不同部门从事广义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学生具有外语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2、在基础阶段(1、2年级)应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英语专 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基准,使学生在英语语音、基础语法及听说能力上具备良好的素养,在第二学年能够在自愿基础上参加并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3、在基础阶段,以语言技能课为主,同时指导学生按一定比例选修全校性的公选课、素质教育选修课,以 增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高级阶段(3、4年级),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英语专 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已经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连传技巧、同传培训,专题口译和笔译等。 5、鼓励处于高级阶段的学生在第四学年中自愿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 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6、在高级阶段还要指导学生上好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英语文字处理实习课及多媒体教学课,使学生在从事 企、事业单位和涉外单位的翻译、高校教学及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7、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学生,原则上要以学院所提供的一门小语种作为第二外国语。 三、授予学位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翻译学院-英语专业

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3级) 一、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全面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外语达到初、中级水平。英语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按照学生兴趣并结合学院安排,英语专业分为四个培养方向:翻译、商务外语、对外汉语及国际事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熟悉中、英语言差别,具备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语言教学技能、熟悉相应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本科毕业生将广泛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及跨国公司,从事专业语言服务或广义的语言文字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学生具有外语工作者所需的语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2、在基础阶段(1、2年级)应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 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基准,使学生在英语语音、基础语法及听说能力上具备良好的素养,在第二学年能够在自愿基础上参加并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织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3、在基础阶段,以语言技能课为主,同时指导学生按一定比例选修全校性的公选课、素质教 育选修课,以增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在高级阶段(3、4年级),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 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训练已经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翻译方向将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笔译、连续传译、同声传译、专题口译和专题笔译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翻译实践能力;商务外语将进一步加强语言规律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并开设相应的商务谈判、金融学、企业管理等商务外语课程;对外汉语方向将参照原国家教委制订《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及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英汉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初步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 专业特色: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模式,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创新意识好、思想境界高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途径: 、理论课程:突出语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形成专业实习、口语实习、志愿者服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践教案评价机制。 、教育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成长管理:重视成长过程管理,引导学生课程成绩、竞赛成绩、创新创业成绩和社会参与成绩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追踪学生的成长历程。 三、培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传统文化等。 ()了解英美国家人文地理简况、发展历史、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教育制度等;了解当代英美政治、经济和文化。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翻译等知识。 ()掌握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语言使用在各种文体中表现出的规律。 ()熟悉英美文学史上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重要作家和作品及其影响。

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大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名称:英语 专业代码: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各项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政治素质好,能从事各类英语语言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英语语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科研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自然概况、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人文历史等方面有广泛的了解。其特色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结构、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并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面发展; 3、了解中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文化传播能力; 4、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及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从事各类英语语言工作; 5、具有一定的应用第二外语的能力; 6、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有相当好的运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感、开阔的胸怀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四、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会话、英语阅读、英语基础听力、英语高级听力、英语基础写作、英语高级写作、翻译、口译、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英汉语言对比性研究、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学术论文指导等。其中,研讨课程包括: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英汉语言对比性研究。 五、实践教学 实习、毕业论文、笔译、口译、跨文化交流、计算机与网络等。 六、所含专业方向及特色 1、文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生文学能力。 2、文化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加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与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

翻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_管艳郡

2013?11下总第443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189【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一、专业化翻译人才现状 数亿中国人学英语并没有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足够的外语人才。英语变成了一门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学生投入精力最大而效率最低的课程。学校对外语教学和教育的“超常重视”,导致外语考级把学生的精力引向了证书或资格需求而非能力指向,考级一旦过关,对于考试者而言外语的使命便也完事,因为他拥有了资格证书,就拥有了“高”外语水平,好的外语素质。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也造成了大量的实用性翻译人才与社合需求大为脱节。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翻译教育和翻译服务还正在发展。从翻译教育现状来看,中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翻译的本科课程,而翻译的硕士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翻译专业化教育从数量上和师资力量上而言仍然不足。由翻译人才市场供需来看,合格的译员缺口很大,尤其是同声传译员。翻译市场要求熟练双语、经验丰富、精通某一领域的高质量译员,而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涉及领域广而不精,除了课堂练习,翻译实践较少,翻译经验欠缺。就翻译人才来说,大多数自身能力还难以企及翻译的更高层次,翻译实践经验不足。 二、翻译及翻译事业所需要的素质 翻译需要的是细致、严谨的和责任心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翻译错了,就违背了作者的意愿,而且影响了作者的声誉。因此,提高英语水平是根本的。有的时候我们会翻译,翻译的也不错,需要再进行文字加工一下而已,但所下的功夫可不是一点而已。如“让”与“使”在翻译时常碰到,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加的。让孩子哭,孩子原来在哭。使孩子哭,孩子原来没有哭。因此,中文花时间就是在于“推敲”。专业外文的翻译难就在于自己不是这专业。中国的诗是无人能翻译好的,有一歇后语“瘌痢头打伞”——无法无天,英语要48个字才能翻译出来。过去有些翻译家,为了翻译一个形容词,考虑了一周甚至一个月的事情时有发生。 同时,从事翻译是一个严肃的,具有责任性的,有意义的工作。介绍国外的学说,有的可以作为借鉴的样板,有的可以指导工作的参考,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与内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避免重蹈覆辙的后果。作为一个开放的中国,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世界,此中,翻译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应该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不断提高中文水平。翻译是“见仁见智”的集中点。我们知道,一部国外名著往往有各种版本。即是一个简单句,翻译者也各显神通,各有千秋,而褒贬不一。例如《哈姆雷特》各翻译本中,对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中文版就有各种翻译。而“三个和尚没水吃“有好几种翻译。我们很简单的就能比较出中文的优劣。我们翻译外文作品,一定要按中文的表达形式来表现。生搬原文,逐字的翻译是行不通的。毕竟我们译出来的文字是让我们中国人看的,要符合我们中文的习惯和逻辑形式。 其次,要学会应用我们先辈翻译上的宝贵经验,他们的指导性理论,他们的翻译技巧。英语的句型相对是有科学的分类,英语的长句的翻译技巧上也是可以归类的,对于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从句,非谓语的短语,是可以找到不少的范例,在解构中,从句型着手,在建构中,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如:排比的手法在政论书籍中是屡见不鲜的。翻译成中文后,这种修辞手法还是要保持的。 再次,专业知识对一个翻译者来说是难点。作为以英语为专业的我来说,对其它专业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今后要扩大自己阅读的范围,在借助专业词典外,能胜任一些专业翻译。。因此,我感到,翻译工作者,除了中文,外文,其它专业的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如blog 博客一字,因此,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 四、结语 翻译能带给我们一种创新的乐趣。通过中英两种不同语种与文化的对比与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欧美文化也有独到之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过:“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创造性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翻译工作和“杂学”[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58. (责任编辑:辛美玉) 翻译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管艳郡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摘 要:翻译是一个严谨的工作,是一个要求高度脑力活动的工作,是一个最广阔的促进文化技术、科学、艺术交流的工作,其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名好的翻译需要有不断实践学习的毅力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有专业化的学习。明确翻译的重要意义,提高自己翻译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关键词:专业化翻译;意义;素质;方向 中图分类号:D 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2-0189-1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管艳郡(198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