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日期:2002/02/08 13:47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一、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前者表现在城市化经历了相似的几个阶段;后者主要表现在江苏因乡村劳动力非农化引起的隐性城市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独具特色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城市化模式。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1997年江苏显性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75%(1999年为26.2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23.54%)高出0.21个百分点,但实际城市化水平在33%左右,即使这样仍比全省的工业化率和产值非农化率分别低18个和52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苏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产业非农化的发展,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这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和城市人口统计不完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以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进城为特征的户籍制度,乡村剩余劳动力呈隐性状态。改革开放使农民获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乡村剩余劳动力日益显性化,解决其就业、致富并缩小城乡差别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1980年10月国家建委主持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

》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以此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实现人口向小城镇的就地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带动,江苏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到1997年全省实际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3%左右,但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种滞后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在80 年代,江苏推行的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

,虽然相当多的乡村劳动力实现了职业转移,但基本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地域转移,结果城市化进程明显慢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城市化滞后、工业分散化以及

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农村病”,如生态环境恶化、农业

副业化和粗放化、耕地资源浪费和乡镇工业产品质量低下。

2.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小城镇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要实现这部分人的就业,推进我国城市化

进程,需要发挥各类城镇的潜力,充分利用面广量多的小城镇的吸纳作用无疑

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8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小城镇数量增加很快,甚至可以说城市化发展较多地依赖于小城镇的发展。但由于小城镇的

主要依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发展和布局具有高度的分散性,

而且平均规模偏小(1987—1997年间苏南地区不包括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在内的

建制镇镇区平均非农业人口由5542人减至4583人,1998年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到1999年末增至6167人),空间形态不合理。

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发展之初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是不可避免的,但问

题是我们并未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时调整思路,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适当集聚

,以实现规模效益,没有通过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加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和小城镇的升级,解决农村劳动力两栖化和

兼业化带来的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3.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

80年代初确定的城市发展方针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经修改写入《城市规划法》的国家城市发展方针仍局限于突出某种规模的城市,而

不是以城市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这一方

针已不适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由于江苏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平衡及区

域城市发展条件的差异,使全省各地不能采用统一的城市发展模式。80年代以来实施上述城市发展方针,使江苏特别是苏北地区大中城市发展缓慢,影响了

江苏“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和南北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也正是由于

苏北大中城市少,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并且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中心城市,

现有城市的辐射能力弱,无法带动腹地发展,才使得改变苏北落后面貌的进展

缓慢。

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它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作用还相当有限。80年代初的城市规划,没有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人口集聚和扩散的规律,人为地压低预期的城市人口规模,致使城市实际人口规模突破规划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90年代以来,不少城市规划又走向另一极端,出现脱离客观实际、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倾向。有的中小城市不顾自身条件,纷纷把晋级大城市作为其规划发展目标;而众多小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没有研究区域内人口集聚和扩散的规律,硬套有关城市化指标,据此确定其人口规模,较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省内乃至国内大城市对人口的强大吸引作用。

4.缺乏明确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城市发展无序

近20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加速,但城市化发展仍无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引导,表现在政策上的左右摇摆和城市管理上的进退失控。城市化没有明确的规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战略和实施步骤,缺乏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城市化结果和形式的预测与描述等。城市化进程没有表现出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所揭示的加速期的特征,新兴城镇未出现人口集聚、规模普遍增大的现象,原有城市也没有把大量吸纳农村人口与其自身的生产发展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农民进城后只能以临时工等身份谋生。80年代以来,江苏城镇数量增多的主要动力来自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的活跃,来自建制上的县改市和乡改镇。这是一种停留在排斥城市化基点(基本标准)上的表面城市化,必须及早转向真正的城市化道路。也就是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仍相当普遍。有些小城镇的设立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设镇标准(1998年末常州全市78个建制镇中64%的建制镇未达标),结果从数字上看,小城镇数量急剧增加,市镇总人口迅速增长,但这种行政上的县改市、乡改镇并未使城市发展的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

由于缺乏明确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江苏城市化发展存在无序、失控现象,主要表现在9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工业小区热,使城镇空间扩展过快,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加不相适应;由于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

村镇建设难以集中紧凑,使城市化过早走向分散化的道路,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投资的浪费。过分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乡村地区还存在兼业、非兼业的隐性城市人口,这不利于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5.“诸侯经济”导致城市间缺乏分工和相互协调

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及其改革的滞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与全国类似的“诸侯割据”局面,各城市的发展目标缺乏明确的分工、定位和相互协调,以及城市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其结果:一是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功能趋同,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重复建设,难以实现城市群发展的整体最佳效益;二是城市政府迫于财政上的压力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其主要任务,城市发展的其它目标(如社会发展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吸纳能力的制约较为严重;三是在“市县同城”地区城市布局缺乏全局思想,出现了诸多不协调、不合理,以及社会投资浪费的现象。

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它们自成体系,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结果是小城镇的工业结构与大中城市同构,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落后,其吸纳乡村人口的能力没有随着小城镇GDP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在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城镇企业面临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挑战,小城镇的乡镇企业更是举步惟艰。

二、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构想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地区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研究江苏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不能脱离江苏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1996年江苏省政府提出了“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若加上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则为五大战略),确定了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目标。

江苏省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仍有较强的推动力。作为城市化基本动力的工业化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苏北地区工业化有可能加速。苏南和苏中也将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加速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政府在户籍制度、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将为全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扫除制度上的障碍,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自由择业,这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对人口流动控制不断放松的情况下,由于高收入的吸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各级城镇,即使只能在非正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也将如此。

笔者认为,在确定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时,应该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把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放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包括国内经济) 的大背景中,使之不违背世界发展趋势;二是要根据全省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从省情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此外,还要考虑到如下两点:一是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相关改革将逐步推进,对人口流动和迁移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城市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将被逐步扫除;二是完善城市人口统计,建立以居住地为标准的城乡人口统计口径。

1.依据省内城市化发展存在的南北差异,制定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政策

江苏省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表1)。苏南城镇密集,区域经济基础好,大城市多且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一体化和大都市带的特征明显,吸引外资较多。但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编制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尤为必要。要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城市功能互补、合理分工,优化人口的城乡配置,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解决乡镇企业过分分散带来的环境污染、小城镇规模过小、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整体发展优势。区域城市化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把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在内涵提高上。

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城镇密度较小,特别是大中城市少且规模较小、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对腹地的辐射能力弱,所以要积极培育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根据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等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重视其

龙头作用,加强县城镇和重点镇的建设,小城镇建设要重视人居环境建设。

2.积极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改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就会出现过度城市化,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速度,就会出现城市化不足,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江苏城市化发展,改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使两者基本协调,减轻城市化不足带来的负面效应。

当前,江苏省乃至全国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城市非农就业机会,来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那种认为只要把农民集中到城镇,就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是本末倒置。1998年开始的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在于小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就业容量有限。因而,在工业化过程中,依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合理化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显得尤为必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政府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

3.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促进城市化有序发展

区域城市化发展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的现有基础、国家政策、资源条件、投资规模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区域规划对城市化发展的指导作用,确定适当的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目标,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引发浪费、损失和弄虚作假。城市化水平只是表征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指标,我们不能为指标而指标,更不能为了达到所谓的城市化目标而在数字上做游戏。

4.重视城市化质量,加快大中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小城镇质量,完善城镇体系

城市化发展不仅有数量问题,而且也有质量问题,在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城市化数量问题的情况下,突出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城市化的质量问题实际上就是城市现代化问题。城市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

人们进驻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因而要努力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最终使城市实现健全的城市功能、高效的城市经济、安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统一,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90年代以来,江苏省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热潮使江苏未能避免我国城市化的“粗放性”现象,江苏城市离现代化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因此,江苏省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强大中城市改造和建设,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省会城市、绝大多数中心城市和沿江大部分县城镇基本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提高生活质量,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要服从城镇体系规划。

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各级城镇应该有适当的规模等级结构,尤其需要众多小城镇的支撑。江苏省目前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个数分别为2、4、6、32、1013(1999),中等城市明显不足。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为小城市的升级提供了可能,这是江苏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虽然小城镇发展较快,但其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其规模比较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对农民缺乏吸引力。要加快改革,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规划深度。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克服全面开花、贪大求快、大拆大建等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对乡镇规模偏小的地区,要有计划地撤并乡镇。要集中人财物,建设中心镇,促进其成长壮大。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苏南地区在于提高质量,在建设过程中要防止太超前,有选择地促使部分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苏北地区则在于抓好规划编制,广辟资金渠道。

5.解决城市化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的副产品。江苏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这一状况主要与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投入不足、人口和产业在城市化地区大量集中等有密切关系。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和城郊结合部垃圾成堆等。在许多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因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中化工、制药、印染、皮革、电镀、造纸等行业的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在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最为突出。

从长远看,引起严重污染的高速度发展还不如低污染的中速度对区域持续发展更有益。只有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环保投入,严格执法,加快城市污染物和废弃物的管理,以及通过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环境保护研究的投入和信息共享,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化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景观,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街区格局和地段,发展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宾政务中心李擎 2011年12月26日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

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城 乡 之 间 二 0 0 六 年 第 五 期 / 上 海 城 市 管 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加。由于房地产的增长,居住用地面积呈增长态势,再加上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交通用地需求的增长,所有这些都使该市耕地面积日渐减少。 二、城镇占用的土地质量好,占用耕地率高,加剧了人地矛盾。江苏省 城镇地域分布具有“南密北疏”的特点,城镇主要集中在沿长江一带,尤其 是在苏锡常地带,这也是江苏省优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历来是绿地千里,水 量充沛。土地资源的供给质量直接影响到城镇建设——经营效益和基础设施 的投入,也影响投资者对土地占用的态度,受比较效益的驱动,城镇建设中 客观上存在着宁占平耕好地,不占坡地、劣地的倾向。由于城镇建设大量占 用耕地,特别是城郊的良田好地,加剧了人地矛盾。 三、城镇土地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水面和水资源利用 不充分。江苏省水域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1993年水面养殖面 积为4.134×105公顷,水面利用率为28.4%。由于管理粗放,单产仅有524 千克/公顷,水域较大的水面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浪费严重,致使捕 捞量下降; 水面种植面积为2×10公顷,合计已利用的水面占总体水面面积 的42.1%,尚有近2/3的水面未被利用。再有江苏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 内分配及年度变化较大,70%的降水量及地表泾流集中在汛期,而汛期又多暴雨,过境水量较大,占水资源总量的约70%。江苏省对水资源拦蓄能力较弱, 洪涝灾害也使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使得水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农业全面高产的 主要障碍。②沿海地区滩涂资源利用不充分。江苏省滩涂面积达6520.6平方 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量的1/3,居全国之首,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的1/7,为 省内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尚有3/ 4的滩涂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利用的1700平方公里的滩涂质量不高,产 量较低。 四、城市用地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以城镇 化发展得比较快和质量较好的苏州市为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土地城镇化速度滞后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资料,苏州市农业人口从1996年的398.12万减少 到2004年的 297.27万,8年共减少100.85万人,不考虑自然增长的原因, 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占1996年农业人口的25.33%; 而同期农村居民点用 地从63674.63公顷减少到61469.63公顷,仅减少2205公顷,减少的农村居 民点用地仅占199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3%,说明在人口进城的同时,土地 表1 江苏省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情况 资料来源:杨家栋.《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基础功能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配套的完善的基础功能设施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7325751.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中国将继续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然而,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城市数量虚假上升有的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贪大求快,只追求建设速度和数量,其实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2、城乡二元的制度差异使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1)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2)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二是在医疗方面。 (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 3、城市化不均衡性,各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大。 东西部城市化差距大。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之下的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这个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的不平衡性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房价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人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4、城市化引发粮食危机 城市化导致城镇用地过多,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土地配置的不经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不仅仅是人口多引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 5、城市化引发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 我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市化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人为推动的城市化缺乏资源合理分配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和环境问题不够重视。 6、城市化引发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高中地理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经济和工业化程度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速城市化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来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战过后,随着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其速度远超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75%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城市化率的提高韩国和巴西分别用了20年和30年的时间。从195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城市化人口比重增幅为42.7%,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41.3%,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除少数的拉美国家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发展不合理等。二战结束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国内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尽管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在速度上远超发达国家,但其实质上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有以下特点: 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来看,城市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拉美国家较早取得民族独立,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先于亚洲和非洲,到1900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的某些发达国家。1980年,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4%,而非洲和亚洲同期则分别只有约23.5%和25.3%。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巴西,尽管它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中较大,但是其中从城市中有大量的贫民窟,还有我国,许多现代化城市中存在着“城中村”这样的现象。 2.起步晚,发展快 在二战结束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殖民的状态,还有的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甚至农奴社会统治之下。他们有的是殖民地的附庸,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殖民统治者的需要;而处于封建专制条件下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只是统治者的权力中枢。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了拉美国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没有起步,但当时的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极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本国经济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并发展迅速,由于起点低,加上他们的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预测江苏省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资环10级徐俊飞201032020102 摘要:本文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人口数为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2000~2009年总人口增长的客观现实,定量描述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以此预测20年后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总人口,城市化,定量,预测 一、引言 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采自国内外的大量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将会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而带来新的城市化空间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6%,较1990年的21,6%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较大。本文通过比较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形成原因,以揭示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 二、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历程 江苏是近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最快的省份之一。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重工业化倾斜战略的推动,城市化水平从14.8%上升到16.5%,二元户籍制度尚未建立,城乡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2)波动倒退阶段(1958-1978年)。1979年以前,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十年动乱等的影响以及户籍制度作为管理和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手段,出现了水平低、波动大、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783-04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① 马晓冬1,2,沈正平1,2 (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化;规模结构;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②城市水平的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1],并明确提出将在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徐州、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城市化空间模式。2004年底,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江苏也是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占全省人口43.4%、土地51.1%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2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已经较明显地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来检验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即对城市位序—规模进行定量描述。Pareto模型见公式(1): N=A P-D i(P≥P0,D>0)(1) 式中:N为城市人口规模大于门槛城市人口P 的城市数,P 为城市人口规模,A为系数,D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维数,其倒数1ΠD就是城市规模的Zipf维数。其相应的双对数曲线的表达式为: ln N=ln A-D(ln P i)(2) 以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为横坐标,大于最小的县城人口的城市数目为纵坐标,绘制2000年和2004年的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图1),可以发现两个时相的曲线几乎是平行的。运用线型回归对两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位序—规模拟合函数分别为公式(3)、公式(4): ln N2000=6.7506- 1.1785ln P i(R2=0.9746)(3) ln N2004=6.9497- 1.1703ln P i(R2=0.9724)(4) 两条曲线拟合函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7,说明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组织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或结构预测。 在Pareto模型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D、Zipf维数和系数Ln A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它们还有刻画城市体系格局特征和状态演化的作用。其中,分维值D和Zipf维数可以用来反映城市系统的均衡程度。仵宗卿等(2000)将D值称为“ 均衡度”指数,均衡度指数越大,各城市间的规模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城市体系就越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低;相反,城市规模就越不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高[2]。 图1 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位序曲线(2000、2004年) Fig.1 R ank-size curves of urb an population of Jiangsu in2000,2004 江苏城市体系的分维值D 2000 和D 2004 分别为1.1785和1. 1703,其相应的Zipf维数(Zipf=R2ΠD)分别为0.831和0. 827。两个时相的分维值D均大于1,而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总体上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比较平稳,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从2000年到2004年,分维值D由1.1785降至1.1703 (图1),一方面反映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表明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中性在缓慢增强,城市的首位度在缓慢提升。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5-11;修回日期:2007-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 JL072)、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5JZ D00038)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06JS B JL004)联合资助。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媒体来源: 国研网发布日期: 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一、xx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前者表 现在城市化经历了相似的几个阶段;后者主要表现在江苏因乡村劳动力非农化 引起的隐性城市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其独具特色的“离土不离 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城市化模式。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1997年江苏显性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3.75% (1999年为 26.2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 23.54%)高出 0.21个百分点,但 实际城市化水平在33%左右,即使这样仍比全省的工业化率和产值非农化率分 别低18个和52个百分点。这表明,江苏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产业非

农化的发展,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这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和城市人口统计不完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以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进城为特征的户籍制度, 乡村剩余劳动力呈隐性状态。改革开放使农民获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乡村剩 余劳动力日益显性化,解决其就业、致富并缩小城乡差别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 题。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主持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 》改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以此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实现人口向小 xx的就地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带动,江苏城市化发展 步伐加快,到1997年全省实际城市人口比重已达33%左右,但城市化滞后于经 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种滞后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在80

江苏的城市化概况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概况 (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特征的发展特点研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都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和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城市化水平可分为初期阶段(20%以下)、中期阶段(20%~50%)和高级阶段(50%以上),对应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 (1)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美国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5.7%,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1.5%、24.7%、23.8%。 (2)在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互换。如美国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次为:33.4%、31.4%、35.2%。 (3)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二产业则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如美国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34.4%和62.4%。 (二)江苏城市化进程阶段判断及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20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774.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其中,市人口为2273.20万人,镇人口为1501.42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30.41%、20.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99.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50%。与2000人口普查年相比,全省城镇人口增加了733.8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图1全国、江苏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