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本文是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具体解决策略是以内涵逻辑理论为指导,吸取训诂学精华,通过提取词的抽象类义来把握名词的语义结构,以达到使汉语语义分析和解释形式化的目的。论文具体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关”、“木”、“刀”、“车”、“手”、“书”等单音节词的语义结构,初步建立了含处所义、材料义、部分义、人造物义以及符号义等词的语义结构模式,并以此来分别解释说明这些名词跟其他名词的语义组合结构、句法搭配以及所受语义限制。通过内涵特征来解释纷纭复杂的汉语语义,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汉语名词语义组合规律的思路和方法,可为中文信息处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解决单纯统计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研究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选题的目的和解决策略。汉语属语义型语言,没有形式标记,因而需要语义知识的建设。当前中文信息处理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存在不足,基于语义规则的方法具有可观的实用价值。汉语语法学界和计算机界在名词的性质、定义和分类及功能上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有关"名+名"的语义研究也亟待加强。本文选题的目的是通过名词语义结构以及结构各成员间的搭配关系分析,建立“名+名”的语义组合模式,为机器切分、语义理解提供可形式化的规则。这可解决同形词的语义识别、多项NP语义结构分析、未登陆词的语义理解等等。分析了以往优秀的语义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吸取了义素分析法和训诂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涵特征和叠置原理、类义抽象解决汉语语义问题的策略。第二章主要是

建立内涵逻辑理论框架并用于词语语义解释和理解。文章首先定义了词、词义、概念、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运用集合理论解释了概念内涵之间、外延之间的各自的关系。认为名词是指称实体的词语项,实体包括物理实体和抽象实体两类。名词具有内涵性质即语义特征,提出了"定义特征"和"情景区分特征"两个概念,并分析了名词定义特征的构成要素,介绍了"定义特征"的确定方法。通过实例论证了概念的内涵特征组合规律,解释了特征的层级性和方向性对句法组合的限制,以及两个名词的内涵外延组合方式。分析了概念内涵义和外延义与词类的对应问题,认为内涵特征算子是名词取内涵义的标记。最后讨论了具体语境中的有指与无指问题,指出理解语义离不开情景和上下文。第三章主要论述抽象类义理论。文章首先探讨了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概念,由此引出要依靠叠置原理来作为词表收词的标准。进而提出运用抽象类义理论应对汉语语言单位界限不清、大量的多义词以及兼类词的语言事实。论述了抽象类义的原则、方法以及与内涵特征的关系。最后探讨了由语素义求取组合义的争论症结,认为处理内涵特征构词要区分频繁结构和非频繁结构,注意吸收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分析实例建立汉语名词语义结构的模型。文章首先确定了选取例词的范围、依据。基本分析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收集相关辞典对例词解释,指出词典收词和释义存在的问题并对辞典中词的义项进行归并,然后提取抽象类义、确定定义特征及分析构词的内涵特征,并排出例词的语义特征表,最后验证语义特征组合规律。以此来分别解释与名词有关的句法搭配以及所受语义

限制。文章具体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关”“木”“刀”“车”“手”“书”等单音节词的语义结构。第五章是运用内涵逻辑理论对名词谓语句分析,论证名词谓语句的性质、分类,具体分析了名词概念间的关系对句法位置的限制,并加以形式化的规律总结。第六章是总结。总结本文的研究特点、理论意义、提出后续研究方向和拟要解决的问题。

对现代汉语词义的新认识

浅谈词义的主观性 —对词义定义的再认识 摘要:“词义”的概念历来都让人难以把握,在中国,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定义过词义,让人遗憾的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让人完全信服的。词义的定义中通常只体现了词义的“客观性”,忽视了“主观性”这一性质。然而主观性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综合利用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成果,借鉴中外语言学界的意义理论,主要从词义的内容和性质出发谈及主观性及其在词义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词义和思维的关系,对词义的定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主观性;词义;现代汉语;意义;思维; 要准确地定义词义,我们首先得深入的了解词义和思维的关系、词义的内容、词义的性质以及词义的功用。只有掌握了这几个部分以后,我们才能对词义有完整真实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学者对词义的定义主要还是体现了词义与思维的关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内容,甚至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来词义的全部面貌。比如,王德春在《普通语言学》中认为: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他把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所有内容包括在内,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涉及到的词义的内容,主要还是和概念相关的词汇意义,更多的还是强调了词义和思维的关系。正如张先亮、聂志平在《语言学概论》中谈到:语义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对现实事物现象的认识和反映。这个定义实则也是强调的思维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词汇学理论的著作中,“词义”的定义似乎都如出一辙,几乎“词的意义内容就是词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精练,实则并不完善界定就这样被我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2000)中说到“可以说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义”,然后进一步解释了词的意义内容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不同的学者对这个意义内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苏新春在《汉语词义学》(2008)中,把词的意义内容分为了表层义、深层义、语法义、文化义。符淮青先生对词义的界定几乎和葛本仪先生一致。王军在《汉语词义系统研究》中认为词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表层规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常见语义重复类病句素材106例讲解

1 高达530亿元之巨(达即达到,正常表述为“达530亿元之巨”或者“高达530亿元”) 2 此个中的奥妙(此与个重复) 3 得以能够(得以即能够) 4 正在进行打印(正在:正在那一点上或那一段正中) 5 并非是(非:不是) 6 为什么……的原因(为什么即原因) 7 将近98%以上(将近:数量等快要接近,例中国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8 不失为是(为:是) 9 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时速:即每小时公里) 10 悬殊很大(悬殊:相差很大) 11 尤其更(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 12 竟出自于(于:介词,自、从) 13 有助于对(于:介词,对、对于) 14 如果一旦(一旦: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 15 因为……是……的原因(因为:连词,表示原因) 16 至少千元以上(至少;副词,表示最低的限度) 17 人民生灵涂炭(生灵:百姓) 18 群众民怨沸腾(民怨:即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 19 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指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20 寒舍蓬筚生辉(蓬筚生辉:谦词,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持别人给自已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21 沧海桑田的巨变(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2 金钱使他利令智昏(利令智昏:贪利使头脑发昏,忘掉一切) 23 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即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24 正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25 值得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26 下地参加割麦(参加割麦当然要下地) 27 我的拙作(拙作: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28 您的令爱(令爱: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29 发诸于(诸:是“之于”的合音,兼词) 30 相互拥护(拥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 31 互相钩心斗角(钩心斗角: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32 终于就(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例;试验终于成功了) 33 到会的15名与会者(与会:参加会议) 34 近20%左右(近:接近) 35 20~25岁左右(由于20至25是一个区间,就不再用“左右”) 36 被入选(入选:即中选,含被动意思) 37 更加至关(至:表程度,含极、最之意) 38 被惑于(惑于:被迷惑) 39 十年大的浩劫(浩:即大的意思)

最容易用错的成语340个

210个 (记一个,得一分,一分改变命运) 1.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 含贬义。 2.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 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 误用。 3.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4.鼎力相助: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5.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不能用于自己. 6.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7.悬壶济世: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使用对象是医)。 8.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多用作贬义)。 9.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 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10.饮鸩zhèn止渴:鸩,一种毒酒。用毒酒解渴。比喻 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使用时注意这是个贬义词。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13.不可收拾:事物败坏到无可挽救。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说成“一发而不可收拾”,错。(“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14.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出奇制胜叛军则错。 15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 是不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贬义。孚,使信服。 16.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 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1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还算让人大体满意。易误为不能使人满意。 19.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20.风声鹤唳: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 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 斗激烈(错)。 21.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 事的婉辞,意思是“我因为无能所以推辞重任”。 常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话。 23.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像是鬼神之作。 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4.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5.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26.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注意: 不用于人的能力、水平、成绩等参差不 齐。 27.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不能用于表示非常关心。 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28.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29.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 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 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 之义。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30.置之度外:为正义的事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心上,不能用于贬义场合。 31.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注意: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2.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 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 33.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4.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35.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36.身临其境:自己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完整版)语义重复病句举例

“语义重复”病句举隅 在某个中心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与中心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常常会出现句中某个成分的多余而 导致语义的重复,一般有如下情况: 一、定语的多余 1、“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生灵涂炭”即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2、这是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务之急”即当前要紧的事情或工作) 3、到会的15名与会者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与会者”即出席会议的人) 4、这是一种理想的卫生洁具。(“洁具”即清洁的用具) 5、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专家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意见。(“真知灼见”即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6、这句话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潜台词”即不明说的言外之意) 二、状语的多余

8、我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苟同”即随便地同意) 9、我们可不要白白虚度了此生。(“虚度”即白白地度过) 10、哥俩长得极为酷似。(“酷似”即十分相似) 11、他们在公开宣称“台独”主张。(“宣称”即公开地说出) 12、出版社免费赠送资料。(“赠送”即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 13、天气十分炎热。(“炎热”即气温极高) 14、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孑然一身”即孤独一个人) 15、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贻笑大方”即被内行人笑话) 三、补语的多余 16、欢愉惨恻之情溢于言表之外。(“溢于言表”即从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

17、爸爸看完小品后忍俊不禁笑了起来。(“忍俊不禁”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18、价格悬殊太大了。(“悬殊”即相差很远) 四、主语的多余 17、我们班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 18、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不知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啊。 产生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该句的主语 说出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些复杂成分(状语和插入语等),说话人忘记了前面的主语,在往下说时又另外开头,再出现了一个主语。 五、谓语的多余 19、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阻止”即不让通过) 20、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

句式杂糅及语义重复的常见类型

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1)表时间。 长达……之久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2)表限制。 超过……以上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 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3)表对象 对于……上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4)表决定 以……即可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5)表事由 借口……为名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6)表构成 由(包括、分)……组成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7)表意愿 本着……为原则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8)表被动 被(受)……所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9)表原因 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10)表数量 高达……之巨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11)表目的 旨在以……为目的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 (12)表范围 大多以……为主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3)表依靠 靠的是……取得的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补充】 错误格式正确格式正确格式 1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2 对……没有引起重视(什么人)对……没有重视(什么事)没有引起重视 3 是为了……为目的以……为目的……是为了 4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语言学里的几组词语比较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 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V/A 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鲁迅《在酒楼上》) (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 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 我接受+ 接收- 了他的感情 3 信号接受- 接收+ 到了 4 这个学校接受+ 接收+ 外国留学生 5 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修改病句 有答案

修改病句(一) ★解题技巧 一、辨析病句的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改正病句的方法: 1.另外写上一个正确的句子。 例如:华老师经过细致的了解,武断地做出决定。 改正:华老师经过细致地了解,果断地做出决定。 2.在原句上改,用笔写上修改规定的符号。[提示:增补号删除号调

位号换用号] 例如:我们的课程基本全部结束了,目前进入到复习阶段。 3.用文字说明如何改正。常用格式有: A. 把“××”改为“××”; B.把“××”删去; C.“××”和“××”对调。 D.把“××”调到“××”之前(之后) 例如: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都在仔细地检查天气的变化。(把“检查”改为“观察”。) 三、常见的句子错误(病因): 1、用词不当、 2、成分残缺、 3、搭配不当、 4、语序颠倒、 5、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6、指代不明、 7、表意不明 8、重复累赘、 9、分类不当(概念不清)、10、前后矛盾、11、不合事理、12、不合逻辑、13、语言不得体等。 四、病句修改的原则 对症下药,有针对性。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适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 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语意重复的成语

第一类:语义重复的成语 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之美,汉语,修辞]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骨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 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 2.1 精彩的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它能贴切生动地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浅显通俗地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在谚语中,运用方式多样。有的是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犹、若、好像、好比、如同、仿佛、一样、一般等等;有的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是暗喻;有的只有喻体而不出现比喻的对象,是借喻;有语句层面的比喻也有意义层面的比喻。比如:①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②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③田是崽,水是娘。④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⑥杀鸡焉用牛刀。 以上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谚语中,例①、②是明喻,本体分别是困难和病来、病去,喻体分别是弹簧和山倒、抽丝。比喻词分别用了像和如。例①把困难比作弹簧,告诉我们对待困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类固定词语是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类固定词语与成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语型意义复杂,但个体意义较为单一;构词能力强;部分有成语化趋势;语型数量庞大。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类固定词语的比率相当高,对类固定词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类固定词语成语语型 一、成语和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概况 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成语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词汇成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8年,马国凡先生最早出版了研究成语的专著《成语简论》。一般研究汉语词汇的著作都对成语有所研究,如符淮青的《现代汉语词汇》、武占坤与王勤合著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和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等都有对成语的论述;另外,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教材也都有成语一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等。学者们在研究成语的同时,往往忽视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即类固定词语。近些年来才有学者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胡明扬在《语言学概论》中曾提到部分成语的不固定现象;齐沪扬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有关类固定短语的问题》开始正式对类固定词语的问题加以研究。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及著作《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中对此也有论述。但目前学界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远不如对汉语成语的研究那样深入。本文试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二、类固定词语的特征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非常独特的部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它定义为“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把它的特征概括为:第一,意义具有整体性,即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第二,结构的凝固性,即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中,把类固定词语界定为:“类固定词语主要是指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非四字格的固定格式。”我们赞同这一定义。类固定词语的特征与成语有相似性,但更多的是相异性。 我们把类固定词语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 在结构上,类固定词语中的一部分成分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如大量存在的“没A没B”式,其中“没”和“没”是不变的,而A、B位置的词可以是适合语境的任意一个词,例如: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一课时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①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后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附: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动补短语) 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动宾短语) 3.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A欣喜万分参天耸立B历史悠久精神抖擞 C绞尽脑汁不折不挠D风卷残云百年大计 4.下面的课文题目都是短语,从结构上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出师表木兰诗忆江南 B愚公移山曹刿论战望天门山 C七根火柴苏州园林驿路梨花 D从三到万想和做纪念白求恩 5.选出对短语分类有错误的一组:( ) ①天气睛朗②发挥作用③仔细翻阅④丰功伟绩⑤认真讲解⑥美好回忆⑦甜言蜜语⑧打击敌人A主谓短语有①B并列短语有④⑥⑦C偏正短语有③⑤D动宾短语有②⑧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C)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正常生活受到威协,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第二课时划分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骨干枝叶记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练一练】

谚语研究综述_陈成

M 2013.10谚语研究综述 □陈 成 摘 要: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运用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谚语。研究内容涉及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汉语谚语与其他民族谚语(主要是英语)的对比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谚语研究,但缺乏对汉语谚语的社团性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谚语 汉语谚语 谚语社团 汉语谚语十分丰富, 谚语的定义至少有八九种。据温端政(1985)所讲,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谚语只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在《汉语语汇学》(2005)中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其要点是:谚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这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谚语是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是谚语区别于表述性成语的形式特征。本文中的谚语指狭义的谚语。 现代的谚语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温端政(2000)的观点,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谚语研究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谚语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郭绍虞、薛诚之等。郭绍虞《谚语的研究》(1921)认为广义谚语太宽泛,首次主张把狭义谚语作为讨论对象。杜同力《关于谚语的报告和说明》(1925)涉及谚语的方方面面,但讨论的问题不够集中,也不够深刻。曹伯韩《谈谚语》、陈以德《从谚语的搜集整理谈到口头语的语汇》和王国栋《谚语的搜集和整理》从谚语的搜集整理中看到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王顺德《北夏农谚研究》从地方性谚语这一角度去研究农谚的意义、性质和功用。薛诚之《谚语的探讨》(1936)最先提出谚语是一种语言形式,属于民俗学的范畴。 这一时期的研究观注把谚语同其他容易混淆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格言、歇后语、歌谣等进行比较,指出其间的异同;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口语调查,到人民群众中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但这时并未把谚语研究纳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水平。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谚语研究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谚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马国凡《谚语的特点》(1960),杨欣安《成语与谚语的区语研究侧重于特点、分类和内容等方面,把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自觉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三、新时期的谚语研究 新时期谚语研究进入鼎盛时期,研究范围广泛。主要著作有武占坤、马国凡《谚语》(1980)、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1980)、孙维张《汉语熟语学》(1989)和温端政《谚语》(2000)。在广度上,注重谚语的语用研究,包括谚语的社会功能、语用作用、修辞作用,以及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谚语研究的广阔领域。在深度上,对谚语的性质,除了多方面探讨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外,还注意探讨更有概括力的本质特点。另外,谚语语义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此外郁福敏、郭珊莲《英汉习语对比》(1999)和蒋晶《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2000)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对汉、英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新世纪的谚语研究 新世纪对汉语谚语本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何学威、陈素萍《论谚语的形式美》(2003)论述了汉语谚语的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多样统一美。罗圣豪《论汉语谚语》(2003)指出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西方谚语逐渐消亡,而汉语谚语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运用》(2004)对几部谚语集子和谚语词典进行考察,发现汉语复句谚语中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并从汉语社会的文化特质、历史变化、汉民族语言习惯、汉语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江源源《从系统功能角度解读汉语谚语》(2011)讨论了谚语在“表达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侯璞《谚语的语篇功能》(2012)提出“谚语语篇块”的概念,论述了谚语语篇块的信息结构、内部衔接、内部连贯、篇章分布及语用功能。 理论?综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

修改病句方法归纳

修改病句方法归纳 一、辨析病句的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常见的句子错误(病因): 1、用词不当 2、成分残缺 3、搭配不当 4、语序颠倒 5、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6、指代不明 7、表意不明 8、重复累赘 9、分类不当(概念不清)10、前后矛盾11、不合事理12、不合逻辑13、语言不得体等。 三、病句修改的原则 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四、改正病句练习 (一) 1.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2.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3.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十分顽强,拒不投降。4.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5.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 6.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 1.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2.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3.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4.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5.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6.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7.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8.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三) 1.你只要有双聪明能干的手,就能创造财富。” 2.我们认真倾听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和感人的报告。”3.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4.好书好比慢慢品味上品的牛肉干,要仔细咀嚼,才得其妙。

常见的语义重复

常见的语义重复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 2.忌不准随地小便 3.凯旋而归 4.加强德育教育 5.付诸于实践 6.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 7.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8.无声的潜台词 9.父亲忍俊不禁地笑起来10.这些莘莘学子 11.切忌不要违规12.报刊杂志 13.邂逅相遇14.学习先进楷模 15.警匪力量悬殊很大16.他俩互相厮打 17.到会的21名与会者18.这其中定有问题 19.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20.那人大约二十五六左右 21.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22.欢迎领导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23.8月12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24.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 25.十分罕见的古城遗址26.他无时无刻不忘为人着想27.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28.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净多了29.爵士乐正方兴未艾30.被人贻笑大方 31.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32.对此不要抱过高的奢望 33.他一气呵成地书写就“还我河山”四字34.他似有难言之隐的苦衷35.我的拙见36.他诞辰100周年纪念日37.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居乐业38.这本书的付梓刻印使他兴奋39.曾经历任了班长、副班长等职40.花花世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41.每天都要日理万机42.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43.我心里一直耿耿于怀44.他心里自惭形秽 45.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46.他羞得无地自容 47.您令郎不错48.控防“非典”是目前的当务之急49.信件连续不断地纷至沓来50.勿要吸烟 51.话语里带有扪心自问的自责52.不要有多虑的想法 53.一起同归于尽54.正在进行打印 55.对孩子特别溺爱56.双方实力悬殊相差很大 57.求全责备自己58.不要互相拥挤 59.心里表示由衷的感谢60.防止此类事件不要再发生61.优秀的传统美德62.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