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须沟》浅析老舍的“人本”观

从《龙须沟》浅析老舍的“人本”观
从《龙须沟》浅析老舍的“人本”观

从《龙须沟》浅析老舍的“人本”观

王琴

摘要:1951年,老舍先生在完成三幕剧《龙须沟》后,被授予“人名艺术家”

称号,这既是对该剧的赞扬,更是对始终贯穿老舍先生作品的以人为本精神的肯定。纵观先生创作,他始终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以底层人民和他们的生活琐事为燃料,以人道主义精神相灌注,使的他的戏剧在同时代人中独树一帜。从题材到人物形象、再到人物语言无不展现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关键词:题材人物形象语言

1899年2月,在春寒料峭的北京,舒永春和妻马氏老来得子,并为新生儿取名庆春,这孩子就是后来的老舍先生。老舍先生虽为满族、正红旗人,但是家境却甚贫困,与当时清末的千万贫困家庭无异。尤为甚者,是他的父亲在1900年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阵亡,此后舒家就在舒母的操持中艰难度日。青少年的经历为老舍先生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终其一生,始终以其全部心血关注着中国最底层的劳动大众:哀其不幸,喜其反抗,乐其翻身。故而他笔下多为普通的劳动人民,而鲜有曹禺、郭沫若等作品中的上层人物形象,从而把中国戏曲的民间性、乡土性、地域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1949年12月,赴美讲学三年后的老舍,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次年,应北京市市长彭真之请,以反映新政府成立后对龙须沟的治理及当地百姓生活的变化为题材,着手写作话剧《龙须沟》,并于1950年9月发表。这是一部反映解放后北京城的新变化、歌颂新政府和新社会的话剧。在接到邀请写《龙须沟》后,老舍先生就说“在我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果不其然,《龙须沟》出来后,不乏称赞之声,但也有不少揶揄声,褒扬者如濮思温称之为“是一枝永不凋谢的奇葩”(《老舍先生和他的<龙须沟>》)贬者认为它是典型“歌德(歌功颂德)”作品。然而经过岁月的涤荡,《龙须沟》或许没有《茶馆》那样的影响,但是也绝不是“歌德”派作品,它是先生对其劳苦同胞的又一次关注。

(一)《龙须沟》里的挣扎

不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对劳苦大众的关注,始终是贯穿老舍先生创作的一条红线。他以普通劳苦人民在生活中的生存困境为创作题材,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艰辛,展现作者的人道主义同情心。

龙须沟,原是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臭水沟,当地人称之为“臭沟沿”,“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这里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只有“成群的跳蚤,打成团的蚊子,数不过来的臭虫和压成片的苍蝇”,犹如人间炼狱。“沟的两岸,密密麻麻的住满了卖力气的、耍手艺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这里每到雨天,不仅街道变泥塘,且臭沟里带着粪便和大尾巴蛆的水,就会漾出槽来流进居民们低矮的院内;更糟的是,“遇到六月阴雨连绵时,臭水甚至带着死猫、死狗、死孩子冲到居民土炕上,大蛆在满屋里蠕动着,”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地狱啊!他们终日终年在肮脏腥臭

里挣扎着生活,虽然日本殖民者和国民政府都曾先后收“卫生捐”,但龙须沟依旧臭风不减当年,依旧大蛆满地爬,直到新政府成立后,它才得以换新颜,真正成为“沟不臭,水又清”的“宝地”。

全剧共分三幕,以小杂院为坐标,通过杂院里四户住民在解放前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各自的遭遇进行对比,从侧面展现了老北京普通在市民解放前后的生活图景。在小杂院这个东倒西歪的破土房的北房住着以焊镜子的洋铁边儿和作针线活为业的王大妈母女;东房右边是车夫丁家,左边是曲艺艺人程家;南边中间则是小杂院的大门;西边左下住着泥瓦匠赵老头。三幕剧情均以多雨的夏天为背景,通过王大妈母女、程家夫妇、丁四一家、赵大爷、刘巡长、冯狗子等正反面人物,由他们的口中和行动中把臭沟烘托出来,再由他们从正面表现新政府的政绩,从而达到以人物统摄情节的目的。因为他们日日生活劳作在这里,“像沟的一些小支流”《<龙须沟>写作过程》因而他们最有发言权。

在第一幕里,以小妞妞,这个被淹死在龙须沟里的野海棠的九岁小女孩的死亡作结,这是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孩,为了去金鱼池给小金鱼弄点闸草来,掉在臭水沟里溺亡了;第二幕则在小妞妞溺亡一周年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北京,并开始了治理龙须沟的工作以及期间杂院里人的怀疑态度为描写对象;进入到最后一幕时,时间仍是与第二幕相同的夏天,而作家则选取了雨歇后的黎明为背景,通过期间发生的事情,既赞扬了人民政府,更表达了龙须沟人民间那种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和“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

(二)众生平等的“多人多事”人物塑造法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里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起初心,只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有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人而设、此一人一事,此作传奇之主脑也。”这即为“一人一事”的传统戏剧创作法,而先生却一反传统,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多人多事创作法,把人物置于统领一切的地位。在他的戏中人人皆可称为主角,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主角,没有”陪宾”。因为在先生的心中人与人没有主次、优劣之分,只有性格、模样、思想、职业的不同,但他们都是生而平等的。正是这些人组成了社会,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故而在先生的戏剧里多是“叽叽喳喳”的市民人物形象。

作家只有写他最熟悉的人事,方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诚然先生就是这样的正如周扬所说,“老舍先生是十分熟悉自己的人物的,并且对他们那样充满了热爱”,因而在《龙须沟》里,先生再次创造了系列“扁平人物”形象,并由他们支持着全剧的发展,甚至“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老舍《<龙须沟>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只是那个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中的几员。

首先,在女性方面,塑造了王大妈母女、程娘子、丁四嫂和小妞妞五人。王大妈母女:一老一少;一守旧,一进取:一明知沟臭而安居乐业,一知道沟臭就要冲出去;程娘子与丁四嫂两人,则代表着中国千年来的中国女性形象,勤劳耐苦、善良、坚忍而执着,而小妞妞则是这臭狗边的一朵白莲,天真善良。王大妈是一个五十岁的寡妇,以焊镜子的洋铁边儿和针线活拉扯两个女儿长大,大女儿已经嫁人,且因嫌恶龙须沟的脏臭“刚离开这儿几个月,就不肯再回来”,而小女儿也在积极寻找着脱离龙须沟的途径,没事就往她姐姐那里跑。她思想守旧,满足现状,当二春托刘巡长给她在工厂里找活干时,她的反应是“二春,你疯啦?女人家上工厂”。她始终不理解别人为什么如此急于摆脱这有活干,挣钱方便的“宝地”;她胆小怕事,当赵老在说着当局和恶霸的恶行时,她不让二春插嘴,

让她“说话小心点!”并不旺提醒赵老“新鞋不睬臭狗屎呀!您到茶馆酒肆去,可千万留点神,别乱说话!”甚至当恶霸喽啰疯狗子砸了程娘子烟摊,打到杂院里来后,赵大爷拿刀出去她的反应仍是“赵大爷!您这是怎么嘹?怎么得罪黑旋风的人呢?巡官,长官还让他们扎死呢,咱们就惹得起他们拉?这可怎么好呕!”但是就在这个“老妈妈”身上,却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照顾生病的赵老,接济无粮的丁四嫂家,替赵老向刘巡长求情……而二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她思想前卫,大胆进取,不甘一辈子就老在龙须沟里,“连解手儿都得上外边去”,所以当新政府着手治理臭沟时,她用她年轻的,充沛的生命力忙前忙后。而程氏与丁氏两人,既是中国旧社会妇女的典型,同时又有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她们都是嘴硬心软的“两面人”,既出的天堂,也下的厨房,既能在家相夫教子,也会出去摆摊挣钱;她们不甘抱贫守拙,只想有个干净的地方可以让她们高高兴兴地出去做工挣钱,帮助男人们过日子,所以每当王大妈开始她的“老妈妈论”时,她俩都会与二春同一阵线。最后是小妞妞,这个淹死在龙须沟里的叶海棠,她活泼,天真,她的死作家说“是有些残忍的”,但正是如此,才更烘托出旧社会政府的不作为,普通人生存的艰辛。

其次,在男性人物方面,设计了赵老,成疯子,丁四三人位代表.他们都因了臭沟之故,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这其中,赵老是小院里起领导带头作用的,他刚直勇敢,有远见卓识;程疯子是一位含冤受屈的落魄曲艺艺人,他的疯癫“虽有许多缘故,但住在臭沟旁也是一因”;丁四是一个生长在城市里的比祥子复杂的三轮车夫,他“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因为生长在都市里,所以事稍不不顺心就难免往下坡儿溜,故而经常与丁四嫂吵架甚至打架。但在二三幕里,因政府要治理臭沟,这三个男人都对生活重启了热情。赵老成了龙须沟的治安委员,程疯子管理此地的自来水,丁四也不再去买醉而是参与新龙须沟的建设。

最后,先生还设计了两个“院外”人物_刘巡长与冯狗子。一个是政府的“跑腿”,一个是恶霸的“喽啰”,但是他们在对待院内人物时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通过这两人,作家揭示了生活在旧政府统治下的人民,除了受到政府苛捐杂税的剥削外,还随时遭到地痞流氓,街头恶霸的侵扰,从而揭示普通劳苦大众生存的艰难。

通过这些底层人物的塑造,先生将他对劳苦大众的关心,怜悯之情溢于笔端。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倾注在人物的日常言行中。哀其不幸,喜其挣扎。

(三)闻其声,知其人的人物语言

先生除了是一位“刻画人物的巨匠”外,还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的人物语言不断变化着,在本剧里,他用“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传达了劳动人名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程疯子是一位曲艺艺人,会唱数来宝,他的语言里时常有戏曲成分的出现,如“沟水清,国泰民安享太平”“叫四嫂,别去拼,一日夫妻百日恩”“想当初,在戏园,唱玩艺,挣洋钱,欢欢喜喜天天像过年!”等,通过他的疯言疯语。先生给观众塑造了一个似疯非疯的,含冤受屈的艺人形象。这些疯言疯语是他内心苦闷无助的发泄,再如王大妈,只要一开口就是她的“老妈妈”语气,人们就知道她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见解。每一个剧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适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冰心)

(四)结语

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而在先生心中和笔下,这不朽之人便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用他的不朽之笔传诵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民众。英雄是

超人,是诗意的,而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才是生活,才是真实。他们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助推者和创造者。先生浓浓的平民意识是他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俯视劳苦大众生的艰辛与对生的渴望,用他们生活的变迁来反映时代社会的变迁,他写人民,爱人民,所以先生是真正的“人民的艺术家”。

龙须沟读书笔记

龙须沟读书笔记 龙须沟读书笔记这本书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老舍先生1950年完成的一部反映北京穷苦人民解放前住的一个叫做龙须沟的地方,在解放后共-产-党后毛主席领导下,由过去的又脏又乱又臭的地方,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地方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部话剧,我今天看了第一幕,非常感人。文章通过对臭水沟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龙须沟读书笔记二嘎子的妹妹小妞从小没有玩艺儿,小妞子从过了年就争吵着要小金鱼,所以二嘎子就给她带回来了。丁四嫂问二嘎子说:“从哪来的金鱼?”二嘎子一直不说,过了一会二嘎子说:“卖金鱼的徐六让我看挑子,我就拿了这个小缸,为妹妹拿的,她没有一个玩艺儿。”疯子要用大褂给妞子换金鱼还徐六钱,二春说:“两条两条小金鱼也没这么贵呀!”二春给了嘎子两张票子付了金鱼钱。 妞子说:“我出去给小金鱼弄点草来,红红的金鱼,绿色的草多漂亮啊!” 丁四嫂说:“你一个人不能去,看掉到沟里去!”等四嫂追出大门的时候,已经不见小妞的影子了。 过了一会,巡长喊:“了不得啦!妞子掉进沟里了!”

妞子的妈妈一边跑着一边喊着:“妞子!” 可爱善良的妞子,还没有玩半天小金鱼就掉进沟里了,她好可怜啊!读到这里我不想再读了,很伤心,可是妈妈一定要我坚持读完。 龙须沟读书笔记王大妈——五十岁的寡妇,吃苦耐劳,可是胆子小,思想旧。她的大女儿已出嫁,二女儿正在议婚。母女以焊镜子的洋铁边儿和作针线活为业。简称大妈。 王二春——王大妈的二女儿,十九岁。她认识几个字,很想嫁到别处去,离开臭沟沿儿。简称二春。 丁四嫂——三十岁左右,心眼怪好,嘴可厉害,有点嘴强身子弱。她的手很伶俐,能作活挣钱。简称四嫂。 丁四爷——三十岁左右,四嫂的丈夫,三心二意的,可好可坏;蹬三轮车为业。他因厌恶门外的臭沟,工作不大起劲。简称丁四。 丁二嘎子——十二岁,丁四的儿子,不上学,天天去捡煤核儿,摸螺蛳什么的。简称二嘎。 丁小妞——二嘎的妹妹,九岁。不上学,随着哥哥乱跑。简称小妞。 程疯子——四十多岁。原是相当好的曲艺艺人,因受压迫,不能登台,搬到贫民窟来——可还穿着长衫。他有点神神气气的,不会以劳力换钱,可常帮忙别人。他会唱,尤以数来宝见长。简称疯子。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龙须沟》读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读《龙须沟》有感 从懂事以来,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就分外的骄傲,因为我有“党”这个伟大的 妈妈在,她让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社会是和谐美好的,仿佛做梦一般,那算是一 个大同社会,世外桃源。虽然,现在长大了,知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但至少,因 为了有共产党,我们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 今年是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从历史书中,我了解了共产党成立的种种原因,也看到 了自从有了共产党后,我们取得的种种成就。党,深入人心。家家户户挂着的飘扬的红 旗,也是对党的敬仰。每周一,我们都要大声唱国歌,也是对党的敬仰。党,无处不在。 所以,当我读到老舍的《龙须沟》这本话剧时,我感到很亲切。龙须沟是写北京的,朴实无华的笔墨还是充满着弄弄的京味。它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辛酸与苦难的生活历程以及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这个小杂院里的北京平民群像,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充满艰辛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 《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一个出色的曲艺艺人在黑暗势力压迫下失业,由此过着忍辱负重的非人生活,精神和肉体饱受摧残。他正直、善良、懦弱,不甘屈辱又无力反抗……他无奈地成为“疯子”,而如此“疯”状,正淋漓地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解放了,伤好了,终于昂首挺胸了,他也就不再“疯”了,主题由此而深化。 解放前,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 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一前一后的变化中,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关心百姓疾苦,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是一个九零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无须为温饱烦恼了。也许我无法真真切切感受到那时的人们对共产党的感激,但是,因为有了共产党,早在爸爸妈妈那时起,就不再住危险,随时就会倒塌的木屋,而是住起了楼房。几十年前,家家户户养猪,养家畜,自给自足,可是现在,只要进了超市,就应有尽有了。爷爷奶奶读私塾,爸爸妈妈读一元一学期的书,可是当年的一元又岂是小数目,而我,九年制义务教育,不用为学费苦恼了。这些,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改变。展眼望去,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这些都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龙须沟,让我了解了解放前后,因为党的带领而发生的巨大改变,更让我深刻感谢党,伟大的决定——改革开放,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是那句话,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2]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都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所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M ar .2005第23卷第2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V o l .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2-16 [作者简介] 潘应(197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 教师。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潘 应 (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摘 要]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世界;文化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68-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成为“人民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营造了一个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他不像“五四”时期那些以启蒙者自居的作家那样以远观和教训的姿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以普通市民身份,观察社会,感受市民的心理,理解并同情他们的遭遇,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实描写,表现出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真实、全面、细致的市民社会生活图景。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 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1]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江湖医生、商人、车夫、司机、打鼓的、说相声的、剃头的、看坟的、妓女、流氓、巡警、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擅长文化心理批判的老舍选定了自己独特的反映视角——从文化心理入手去体察与表现市民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革新。老舍曾说:“借故事说文化,则文化在人间, 随时流露;直言,文化,必无此自然与活泼。”[2] 因此, 他选择了作家特有的方式——借故事讲述来传达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嬗变信息以及他对文化传续的严肃思考。在他的小说中,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一、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指那些保留着东方古国传统美德的温和、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 守旧的“老中国儿女”。这是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塑 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儿女,骨子里是农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守旧、闭塞,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老舍生动地描写出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表现出他们的愚昧荒唐。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他们的心态妥协、软弱、庸俗、苟且,从古老文化积淀中滋生出的保守、懦弱、因循守旧的处世哲学显出了他们必然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但同时作者对其也有同情的一面,写出了他们的正派善良、诚笃忠厚、热情仗义。 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主人公马则仁的形象是衰朽的民族性格的一个代表,他因循守旧,事事恪守祖宗成法,妄自尊大,讲面子而不务实际,与此同时又处处对洋人陪小心,在民族歧视面前无动于衷。透过这个人物,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态的精神弱点,老舍由此指出了国民性的愚弱懒惰是中国半生不死的一个原因,确实是挖到了民族性的一大劣根。这样的一个角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环境中刻画,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比下这种“国民性”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骆驼祥子》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和婚姻的悲剧,是个人主义的悲剧,是命运主宰人生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悲剧人生的背后揭示了祥子苦难的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关键词:祥子;社会悲剧;人性和婚姻悲剧;个人主义悲剧; 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本是一个流落到城市,希望靠自己的苦干谋取生活的青年农民。作者通过叙述一个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好强自信的人力车夫—祥子。在他的人生之中,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逐步成为一个消沉、懒惰、贪婪、麻木、缺德、打架、使坏、逛窑子……祥子一生奋斗的整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祥子典型的悲剧性格形象。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时代的悲剧 作为城市贫民代表的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首先,祥子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谁有钱有势,谁就可以横行霸道,肆虐天下;谁贫困卑贱,谁就只能任人宰割,受人驱使。刘四爷是对祥子进行剥削的车夫势力的代表。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生存竞争,祥子的失败将是不言而喻在所难免的,他买上车也好,买不上车也好,与刘四爷比较他永远是失败者。这种剥削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祥子除了受车主的剥削外,还时不时地受强人的敲诈掠夺。祥子两次与孙侦探遭遇,两次都被抢得一贫如洗。祥子奋斗了三年才买上的车,是他的所有家当,是他的命。但这辆车却被孙侦探所带的大兵掳了去。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 其次,祥子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曾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想依靠个人的顽强奋斗,买上自己的车,走出“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围城”而最终失败了;一方面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苦苦挣扎,因为“穷”而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进“幸福婚姻的围城”;通过他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

龙须沟读后感

龙须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龙须沟读后感(一) 《龙须沟》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辛酸与苦难的生活历程以及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这个小杂院里的北京平民群像,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充满艰辛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 旧社会,恶臭的龙须沟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环境的污染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然而,贫穷和落后使他们永远也摆脱不掉这条臭沟的威胁,他们祖祖辈辈都将在这里生活。统治阶级根本不管劳动人民的死活,他们非但不采取措施治理龙须沟,反而利用各种名目,更加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搜刮苛捐杂税。自然的灾难和剥削阶级的压榨仿佛两座沉重的大山欺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把他们一步一步逼到生活的尽头。忠厚、老实的贫苦人只能顺从、忍耐。解放后,毛主席、共-产-党体察人民的苦衷,人民政府实地考察,倾听人民的疾苦和意见,让人民直接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治理龙须沟的措施,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治理了龙须沟。生活在附近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造福人民、造福后代的建设。龙须沟旧貌换新颜,臭水

变成了新水。人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臭烘烘的烂水沟了,再也不用为下雨天房漏而发愁了。人民当家做主,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为这条臭水沟发愁了。 龙须沟新旧新会的变化,表现了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府对老百性疾苦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 解放前,北京城里有一条沟叫龙须沟,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在龙须沟边,跳蚤成群、蚊子、苍蝇黑压压满天飞舞。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条沟臭气熏天。尤其一到雨季,臭沟里的脏水不断地往外流淌,常常淌到百姓家的房子里,把家什都给淹了。 《龙须沟》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辛酸与苦难的生活历程以及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这个小杂院里的北京平民群像,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充满艰辛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 旧社会,恶臭的龙须沟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环境的污染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然而,贫穷和落后使他们永远也摆脱不掉这条臭沟的威胁,他们祖祖辈辈都将在这里生活。统治阶级根本不管劳动人民的死活,他们非但不采取措施治理龙须沟,反而利用各种名目,更加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搜刮苛捐杂税。自然的灾难和剥削阶级的压榨仿佛两座沉重的大山欺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

学年论文 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姓名:王艳 班级:120901 学号:120901124 学院:人文学院 指导老师:藏文静 2014年6月30日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 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 1,老舍的人生经历 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

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都与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八国联军侵华,父亲去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事件,他都是亲身经历和目睹过的,在这些经历中他看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国民形象,发现了在民族国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弊病,并因此而深受打击。因此,与其相比,国外的生活也只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得以成熟的催化剂。其实,不管是国内生活抑或是国外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 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

论文:浅析老舍语言特色1

浅析老舍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便成了人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老舍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不赶尽杀绝。他说:

[老舍,悲剧,意识]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成了现代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直面惨淡人生批判民族劣根性的作家,他将平民意识文化启蒙人道主义关怀融合起来,通过市民生活的书写,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众生相。老舍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抒写了脆弱的生命被生活重压撕裂的痛楚,揭示了生活的悲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异化,其小说中折射出浓郁的悲凉意味。 一、普通市民的生活悲剧 在现代文学史上,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对象世界,老舍以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为关注对象,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贫困生活和精神麻木,在现代作家里边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老舍。底层人民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有着最强烈的生存欲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越辛苦劳作就生活得越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饿肚子。老舍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她们浑身都是病,不到三十岁已脱了头发,她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饭穿衣结婚生子,根本没有人生理想和价值,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陷入低贱荒唐可悲愚昧的生存状态之中。《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被父亲卖给军官,后来她又被军官抛弃,只能靠做暗娼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父亲。《离婚》中的十三妹在14岁时就成了妇人,到19岁时已被卖了好几次,只要她听见洋钱响就知道自己又要被转卖了,她不知再被吴太极卖给谁,因为对她来说男人都是一样的,她时刻准备着接受凌辱。在老舍的小说中,男人们也忍受着剥削与凌辱,他们拼命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悲剧就像黑夜一样笼罩着他们,灾难贫穷屈辱绝望灾难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生命失去光泽,这些苦难的人只能默默忍受苦难的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默默死去。例如《骆驼祥子》中老马的儿子去当兵,一去不复返,他和孙子拉车维持生计,后来孙子得了重病,没钱买药治病,老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 悲剧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是人类对苦难现实不幸命运的正视与抗争。老舍小说的悲剧展现了一种动机与结果完全相反的生活悖论,主人公力求改变贫穷的处境,他们忍受着痛苦和不幸勇敢追求,拼命抗争,却越陷越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悲剧是老舍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心地善良,年轻要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他一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买辆人力车,做个自食其力的车夫。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祥子节衣缩食,像永不停止的陀螺一样拼命赚钱,在攒够钱后他买了一辆人力车,却连人带车都被乱兵掳走;当他逃出来之后,又开始攒钱买车,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娶了虎妞之后,倔强的祥子仍坚持拉车养家,乖张蛮横的虎妞不得不让步,给他买了一辆车,但在虎妞难产死后,祥子不得不将车子再次卖掉为虎妞料理后事,至此,祥子买车的理想彻底破灭。祥子的第二个愿望是假如生活过得舒服些,他一定要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祥子严格约束自己,绝不放任自流,但在经历了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生活厄运之后,祥子彻底绝望了,他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变成了失去自由意志和美好品德游荡于尘世间的行尸走肉,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什么也无须想了,他脑子里生死界限已不甚分明,他吃,他喝**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体面的,要强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人与生活的抗争不仅体现为生命的顽强抗争,而且表现为生命活力遭遇毁灭和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祥子以最大的努力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无尽的黑暗使他无法操纵自己的命运,连连遭遇挫折,受到非人的屈辱,这无疑是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也就是说,与《茶馆》等老舍剧作一样,他们的创作也以北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人物群体的时候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得每个主体形象都十分鲜活,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变迁,进而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茶馆》等老舍著名剧作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作品所难十比拟的。“如果说老舍抗战期间的剧作中所表现出的京味特色还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现象引起足够关注的话,五十年代老舍的话剧则以数量多,社会反响大而第一次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刮起了‘老舍风’。老舍的京味话剧以它的高品位使京味话剧在发展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京味话剧也第一次有了公认的权威性的代表作家,京味话剧作为话剧的一种风格流派,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作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后来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 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 一、引言 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 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老舍小说平民取向生成的原因 (—)独特的成长环境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对于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这一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对于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生活“心态,他可谓体会得最为深切,最为熟悉,最为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并且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