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权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人身权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人身权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人身权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刘慕宇法学院131030001

摘要: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名誉

权、肖像权、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等。人身权与个人的人

身不可分离,一般不能转让与,受宪法和其它法律的保护。人

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以放弃的,人权中的具体权利有些是可

以放弃的。对于放弃自己相关的人身权利是基于自己的自由意

志,那么此项行为是否合法,帮助自己执行放弃的行为的人,

如:帮助自杀,安乐死等行为是否需要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关键词:自由意志人身权利

自由意志(freewill)是一个哲学信条。它认为,人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们自己。这个概念涉及决定论(determinism)、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现代物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犹太教、基督教等诸多哲学概念、科学学科及宗教。

①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自由意志不仅是在哲学上有着自己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司法方面,自由意志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近代以来,随着人权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传播和理论上的不断探讨,关于作为人类的人身权利被各国立法者写入了自己国家的宪法中加以保护,比如我国宪法中明文规定公民受保护的权利,比如人

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相关权利。

对于自己拥有的人身权利是否可以放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上有许多的争论,较为常见的就是关于安乐死、帮助自杀等行为的合法性及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可追责性,有学者认为人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放弃的,但人权中的具体权利有些是不可以放弃的,有些是可以放弃的,不能被放弃的权利不是完全的权利;放弃权利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如不得违反法律、不得侵犯他人利益、不得放弃责任、必须完全自愿,等等②。

人权是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大潮之下产生的,鉴于中国现在的社会情况,我认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基于自己的主观意志,在清醒的条件下能够做出放弃自己人身权利的决定,具有完全的效力,而对于其辅助者在法律上也不应该受到任何的追究。人的权利来自于人的尊严,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探讨权利是否可以放弃以及放弃的条件,应当具有以下的要件:

1.所放弃的权利必须是合法权利。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合法的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没有得到确认,所以不具备权利的属性;

2.所放弃的权利必须是本人的权利,不是本人的权利该人无权放弃;

3.放弃权利应当是自愿的选择,不是任何人强迫的结果;

4.放弃权利不能违反法律、不能影响他人的权利;

②杨宇冠,董超:《论权利放弃———以无罪推定权利为视角》,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放弃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放弃人承当。③

根据以上几个要件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虽然我们有自由的决断进行反起的自己的相关人身权利,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实际上还是受到社会的价值判断约束,同时要尽到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不扰乱他人的生活或者侵犯他人利益。

刑法是为了惩罚和预防对于社会危害较大的行为和其行为人的

法律,刑事责任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行为人的反伦理道德性或反统治关系性之国家评价与个人负担,因此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只能是

这个自由意志行为。这个自由意志行为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即既有主

观恶性,又产生了行为事实,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直接从质和

量上限定了主体对客体的侵害性即社会危害性,从而决定刑事责任的

有无和大小。但是对于帮助放弃自己人身权利的主体执行的行为对于社会不具有危害性,有时反而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誉,比如在国外的执行安乐死的案例不在少数,当事人大多是身患不治之症,深受病魔的侵袭,死亡有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解脱。就这样的意义来讲,帮助者并不具有刑法上的可追责性,即不受到刑法的追究。

在学理上,如果根据宪法的精神人身权利是不允许收到任何人的侵害,那么人的思考以及个人的自有决断的能力实际上也不应该受到任何公权力机关的干涉,当然此处的前提是个人的决断和思想对于社会是不具有危害性,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与秩序没有影响的。因此在这样看来,我们在立法上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对完全的行为能力人基③杨宇冠,董超:《论权利放弃———以无罪推定权利为视角》,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于自己的决断做出的人身权利的放弃行为加以阻拦。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国外的关于安乐死的相关规定值得借鉴,比如2000年3月,法国公布一项实施安乐死的研究,它建议,在法国实施安乐死应被视为一种“非法行为”,但在所有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有病人的强烈

要求,实施安乐死是“可以接受的”;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安乐死法案。2002年11月28日,荷兰下院正式表决通过了该法令,使之完全合法化。

对于安乐死的行为现在主要是争论帮助者是否犯罪,即侵犯了当事人的生命权利。在国外有相关的案例即帮助进行安乐死的医生最后被判有罪。对于这一点,我国的相关学者认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具有犯罪性。

第一,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社会危害性。

第二,从客体方面看,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安乐死的权利归安乐死的适用对象所享有,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对安乐

死的适用对象的尊重,并没有侵犯其权利)

第三,从主观方面看,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不存在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第四,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不具有主观恶性,不符合适用刑罚的

目的。④

同时,如果见安乐死的问题放到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理论来讲,我们也主张在他人主动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时,在社会的道德理论上更

加能够被人接受,舆论甚至会为帮助者大加赞赏,这样的社会的价值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种尊重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表现。

上述的主要是关于安乐死的相关情况,安乐死实际上也符合帮助自杀的情况,帮助他人自杀行为,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杀意图并决定自杀的情况下,行为人帮助他人进行自杀。⑤帮助自杀行为范围更加广,而且在现实情况中时有发生。⑥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国的刑法典中,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被视为犯罪,但认定标准各有不同。实施帮助自杀行为,造成实际损害以及存在主观故意都可以成为该罪的定罪依据。

⑤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9页

⑥例如在刑法学界热议的“孝子弑母案”2011年5月16日,邓明建在多种疾病缠身,瘫痪近20年的母亲的反复要求下,在其租住地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南浦村附近购买了一瓶农药。买回农药后,邓明建按照母亲要求将农药瓶拧开,邓母接过农药瓶喝了几口,几分钟后毒发身亡。邓母死亡后,邓明建前往石基派出所报告,称其母自然死亡。后经公安机关调查,邓母死于有机磷中毒。邓明建因涉嫌故意杀人被逮。2012年5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邓明建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邓明建当庭表示不上诉,尽管法院综合各方因素对邓明建从轻量刑。但仍将其买农药帮助母亲自杀的行为定性为故意杀人。本案被媒体称为“孝子弑母案”。参见钟亚雅、许晓君、崔杰峰:“帮助自杀!罪不可

根据实务的相关判决结果来看可以对帮助自杀行为做出以下

判断:

第一,刑法以保护生命法益为主要使命,这并不⑦意味着自杀者有继续生存下去的义务,自杀不至于威胁自杀者自身的权益,自杀者的意志自由不应当受到社会利益或者道德伦理的限制。

第二,根据刑法中的实行行为概念的定型性理论,可以把不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单纯的帮助自杀”把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复杂的帮助自杀”

第三,从生命相对性的分析和新自然法学对道德的分层出发,应当承认如果帮助自杀者实施帮助自杀行为的目的在于遵从自杀者意愿去减轻其痛,不存在希望或放任自杀者死亡的主观故意。那么帮助自杀者实施的帮助行为不能够构成故意杀人。⑧

即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下的放弃权利想的行为进行追责,并且对于帮助这行为也依靠刑法进行惩罚,这样反而没法使刑法预防犯罪的功能得以体现,同时会造成社会道德以及价值判断对刑法设置的追责行为产生疑问,反而不利于法律的实行。

以上主要是对于人权重最容易被确定为涉及刑事追责的对于人的生命权的自主放弃的相关论述,其实目前争议最大就是关于安乐死和自杀帮助者的刑事追究,我只是将安乐死的相关问题作为人身权利的典型性的例子来论述其与自由意志的决断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

⑧韩跃广:《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以我国“孝子弑母案”为例》,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仅仅只有生命权利的放弃还有如著作权等人身权利的放弃,即著作人身权的放弃(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相对应,德文称

Urkeberper-son lichkeiesrecht,译为“著作人格权”,法文称droit moral,英文为moral right,译为“精神权利”。无论著作人身权、著作人格权还是精神权利,均指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⑨)。我国著作人身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有相关学者对于我国的著作的人身权利是否有限制有不同的简介比如:我国著作权法中对著作人身权的限制仅见于保护期的相关规定: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发表权

在有限的保护期内不行使将不再有效。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印象:

著作人身权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⑩这的样的观点证明学者的意见是在偏向于对于著作人身权是应该进行限制的,即使是个人自主进行放弃也是无法成立的行为,实际上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隐含著作人身权利的相关限制,但仍旧有许多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放弃相关权利,比如当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法律所允许。据此,由于生活中对于著作权不经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就使用的情况较多,因此基于自由意志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人身权利进行放弃。

由于著作人身权利更加偏向于由民法的相关规则进行规制,当然基于自由意志基础下,著作权等权力仍旧是可以放弃的。

综上,当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且在不危

⑨陈敏,赵月高:《对著作人身权转让的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10月,第27卷,第5期

⑩全红霞:《论我国对著作人身权的限制》,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2月,第14卷第1期

害社会秩序,不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的前提下,放弃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应收到任何权利机关的干涉,而其帮助者实际上也不应受到刑法的追责。同时,由于人身权利是归当事人独自享有的,因此,只要是基于主观的最真实意思表示,实际上个人所拥有的所有人身权利都可以放弃。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篇一:2017考研政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 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 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发展持辨证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既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也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何以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它表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决定论并非是对世界发展的唯一解释,与决定论相对立的有(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目的论认为,人间万事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人只能听从“上帝”、“天意”、“天命”的摆布,目的论实际也是一种“决定论”,是一种反科学的“决定论”。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承认世界的决定过程,但它们又认为决定过程是由绝对精神、理念等规定的,因而只是一种“观念决定论”。与“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种“非决定论”。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运动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寻。西方某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无机自然界是受决定论约束的,而生物的发展、生理心理的变化不服从决定论原则。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决定论只在宏观世界起作用,在微观世界就失去了效用:“非决定论”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认为既然社会生活都是由有意志的人参与的,那么人的意志,尤其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活动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根本没有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可循。“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是20世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它对现代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起着导向作用。

决定论

决定论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决定论(Determinism) 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决定论的直觉观念可以这样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剧照是现在,影片已放映过的那些部分构成过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构成未来。在影片中,未来和过去并存;在和过去完全相同的意义上,未来是确定的。尽管观众可能不知道未来,每一个未来事件原则上却毫无例外地是确然一定的,恰如过去一样,因为未来“存在”的意义与过去“存在”的意义相同。实际上,制片人――造物主-如果存在的话-会知道未来。 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决定论概念含有这样的基本要素:有其因必有其果。这一观点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因为它肯定:假如人们了解了所有涉及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可以精确地预测到这一事件;或者相反,如果发生了某个事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并永远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这种自然规律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的。 多种途径 揭示规律有多种途径。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一步骤是:先观察,然后推理,也就是对这一事物进行思考,对它进行分类,把它归到一定的范

谈谈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二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我国已进入民主法治的历史新时期。 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进入21世纪,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

浅谈自由意志

浅谈自由意志 ———读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有感 10029010 庄莹盈自由意志的提出,首先我们应明确其概念。自由意志(free will)是一个哲学信条,它认为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构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构包括宗教、伦理、心理、科学等方面,举例而言,在宗教范畴,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并不以其力量掌控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在伦理学,自由意志可能意味个人在道义上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心理学,这意味心灵控制身体的部分动作;在科学领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体的动作,包括大脑在内,不全由物理因果所决定。 显然通过以上定义,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依然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但又很难将这个概念准确的描述清楚,只能说它来自于一种强烈的直觉。如果尽可能粗略的表述自由意志论的观点,那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是自由的,不被某种力量所约束,也不可能被预测。 根据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查阅,在粗略阅读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一书后,仅就个人观点分析,所谓“自由意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人的动机或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 现在有个人说:“我每天大约睡觉8小时。”其实这句很寻常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违背了该层自由意志论。也就是说,既然人的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可当事人却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条有章可循的“规律”——每天睡觉约8小时。在生活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你告诉别人:我喜欢吃苹果。其实就是等于用一条不算太严谨的“物理规律”,框住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但是,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几乎找不到决定式的规律可言呢?比如街头有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你无法知道他下一步迈向哪里。但此时有一个好事的统计学家路过,发现这个酒鬼随机行走的步伐符合某种正态分布,甚至还可以计算出酒鬼步长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现在即便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其实还是可以给出一种统计式的“物理规律”来描述他的行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对自由意志与因果决定论的修正_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提出

·专论·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曾赟,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犯罪问题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法学博士。 对自由意志与因果决定论的修正 —— —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提出曾赟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构成了犯罪原因理论的两极。犯罪学者要么坚持前者,反对 后者;要么坚持后者,反对前者。然而无论是自由意志论, 还是因果决定论,其均未对“社会中人为什么犯罪”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犯罪原因兼容论,认为犯罪是人基于主体的反思性监控而形成的一种例行化了的行动方式,是行动者基于犯罪结构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产生的行动的意外后果。“反思性监控”是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核心概念,犯罪原因兼容论有其基本命题,犯罪原因兼容 论解释了犯罪原因的动力机制、 促发机制与诱导机制,从而消解了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之间两极主张,继而为“人为什么犯罪”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满意的回答。 关键词:犯罪原因;自由意志论;因果决定论;兼容论;反思性监控 中图分类号:D F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09)03-0106-10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的对立一直是社会科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犯罪学对于犯 罪原因理论的建构基本上沿着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两条不同的路径渐次展开。 自由意志论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置于边缘地位,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理性选择。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作为主体的行动者的理由,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将行动理性化。因果决定论坚持人的行为完全受制于因果法则的支配,因而犯罪是人对社会因果律的被动反映。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发现决定社会行动的基本规律,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将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化。自由意志论与因果决定论之间的对决使得犯罪原因理论在回答“人为什么犯罪”这一问题时走向了两极。犯罪学学者要么坚持自由意志论,从而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行动的影响;要么主张因果决定论,从而否定人的主体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笔者试图建构起一种兼容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基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反思性监控而实施的例行化的行动方式。质言之,犯罪既非完全出于人的自由意志,亦非完全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是行动着的个体基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reflexivemonitoring)而作出的例行化行为。 一、对自由意志论的修正 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犯罪原因理论关注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意图,寻求对犯罪行为意义的说明性理解。因此,要解释这个人为什么犯罪,就必须根据个体对犯罪行为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质言之,要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就必须探求行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尽管自由意志论在理解犯罪的原因时,强调不应只根据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及动机来进行解释,而106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摘要: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 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意义,评价。 正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地位提升。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第二,经济大革命。 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 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三是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因此,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法宝。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

论第三种自由概念

自由是 政治 哲学 的核心概念。西方政治哲学过去三十余年的 发展基本上是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分法(berlin,1969)的 理论 框架之中展开的。社群主义的崛起不但没有走出反而强化了这种二元对峙的概念樊篱。晚近以来公民共和主义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则另辟蹊径,提出了第三种自由概念(pettit,1997;skinner,2001),试图运用全新的理论架构全面整合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政治遗产。准确地把握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内涵不但 影响 到政治哲学史的谱系构成,关系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恰当理解,而且有助于在既多元分化又全球一体的复杂 社会 对自由理想的坚持与捍卫。 但是,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倡导者们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某种僵局:他们既想继续运用伯林的概念架构表达超出伯林视野的洞见,但又没有对伯林的理论前提做出彻底的重新审察,甚至未能对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提出有说服力的诠释。这不但表现在他们把伯林的洞见简单地还原为冷战 时代 的意识形态需要,听任其表面上各不相同的论题处于经不起推敲的并行不悖的状态,而且表现在他们忽而把自己倡导的自由概念等同于伯林意义上的消极自由,忽而又把它与伯林的两种自由区分开来,自命"第三种自由",最后又在肯定第三种自由是一种独立的自由概念的同时,仍然把它理解为消极自由,尽管是不同于伯林意义上的消极自由。在我们看来,第三种自由的倡导者们不但生硬地肢解了伯林的思想,严重地误解了自己的主张,而且遮蔽了理解自由或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另一条更有前景的道路。 一 在我们看来,伯林的自由概念的真正问题在于他对于理性主义的自律(主)理论采取了简单化的敌视态度,其根源不但在于他的两种自由的区分局限于个人选择的层次,"没有把自由看成一个需要由社会生活来说明和满足的概念…脱离了社会共同生活的脉络…从而无足以构成一套社会、政治理论";(钱永祥,1999)而且在于他误解了自律理论与价值多元论之间的关系。他不是认为价值多元论必定排斥理性主义的自律概念,就是认为理性主义的自律必然导致他恰当地视作自我选择特别是自我创造之死敌和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之痼疾的价值一元论。正由于他把自律概念与理性主义的自我形而上学紧紧捆在一起,他既无法想象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保持开放的个人自律理论,也堵死了在修正理性主义的意志自由或自由意志概念的基础上保留和开辟理解自律概念,并在社会共同生活的视野中重新把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整合在一起的新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援引美国哲学家哈里o法兰克福特(harry g. frankfurt)在意志自由和自律理论方面的重要工作。 法兰克福特主张,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不在于欲望和动机,甚至不在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精心整理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 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人的思想的解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也不是为辩护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的改革开放而纪念,而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灵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

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十七大总结这个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解放的结晶、亦即总结这一条道路、这一个理论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辨正

□胡万年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辨正 一、问题的缘起 “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奥古斯丁在不同时期从多角度阐述自由意志概念,从而创立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自由意志学说。概括起来,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概念包含三个层面:堕落前的原初的善的自由,堕落后的原罪的恶自由,拯救后的恩典的恶的自由。人们一般认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内涵自相矛盾。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意志概念是一种善恶之间进行中立选择的能力,而原初的自由和恩典的自由只有善的选项,原罪的自由只有恶的选项,因此,不符合自由意志概念的含义。这就涉及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内涵的理解问题。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是“选择”(choice)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确实存在内在矛盾。然而,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并非传统观念所能涵盖的。首先奥古斯丁并没有否认自由意志概念具有(善恶)选择的含义,但是这不是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而只是其行为的表现方式。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还具有另一深层含义—— —“意愿”、“自愿”或“志愿”(voluntary,本文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三个词),它才是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所在。这就开辟了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理解的新维度。“自愿或意愿”是正确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一个关节点。周伟驰先生对此有明确意识:“从‘意愿’到‘自由’的关系上,可以找到奥古斯丁庞大概念网络上的一个‘枢纽’,解开许多的‘死结’,清除对他的误解,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1〕 二、意志自由即自愿或意愿 从词源上看,“意志”与“意愿”在拉丁文原文是同一个词(voluntas),而“意愿”就是“愿意”、“志愿”或“自愿”。奥古斯丁指出:考察词源就可发现,“意愿来自愿意,能力来自能够”(奥古斯丁的《圣灵与仪文》53章)。因此,从本质上看,意志是意愿的或自愿的因而是自由的。所谓意志自由就是指一个行为只要行动者在行动时是自愿的,那么不管这行动有没有外在的必然的原因,它都是自由的。所以意志自由的实质就是自愿性或意愿性:“人是靠其意志得到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而意志得幸福之赏,或得不幸之罚乃是依据其自身的特性。”〔2〕(1.14.30)这里的“意志自身的特性”就是意志的志愿性或自愿性。这就是说,意志是在自己的权能之下进行自愿选择的,因此,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这一观点明确地表现在奥古斯丁对“自然的”和“自愿的”区分中。奥古斯丁引入了灵魂朝向受责难的贪欲的运动与石子自由下落的运动的类比来阐释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灵魂运动为何当受指责,在于“石子的运动是自然的,而灵魂的运动是自愿的”。〔2〕(3.1.1)正因为人类拥有这种意志的自愿性特征,“意志才是心灵的舵手,它可以极目远眺可欲之物的浩瀚海洋,轻快地摆脱那左右着不自由的船体的风浪,驶向任何令它愉悦的目的地”。〔3〕(x11)奥古斯丁所主张的意志的意愿性或自愿性表现为一种独立的心灵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内在力量(欲望或理性),二是独立于外部力量(上帝的救助或魔鬼的诱惑)。〔4〕首先我们分析第一方面。一方面恶的根源不能外寻而只能内求,但它不是感性欲求,而是意志或意愿自身,欲望只有通过意志的意愿才能作恶。所以“除了心灵自身的意志和它的自由选择,没有什么能够使得心灵成为贪欲帮凶”。〔2〕(1.11.21)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首先从贪欲着手分析恶的原因,例如奸淫、杀人、渎圣等。然而,奥古斯丁认为,这种解释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认为,贪欲可以引起罪恶,但并非一切罪恶都来源于贪欲。例如一个奴隶出于不在恐惧中生活的欲望而错杀了他的主人。奴隶的欲望自身无疑是善的。如果欲望在此作为谋杀行为的唯一动机,去惩罚这一明显邪恶的行为在道德动机上就毫无根据可言。因此,“所有恶人像善人一样,也渴望不在恐惧中生活,区别在于,善良之人做如此想,去除自己对于那些不能拥有的事物的喜爱,而邪恶之人则相反,努力排除障碍享有它们,于是走向邪恶和犯罪,这种生活更恰当地称为作死”。〔2〕(1.4.10)相应地,奥古斯丁强调,每个人都欲求幸福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意愿正当地生活,光有对幸福生活的正确欲求是不够的,只有借助善的意愿和对这一欲求的正确对待,人才可能获得其幸福,这是因为“正确地或错误地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人们一般以善恶的选择来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并得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具有内在矛盾的结论。其实,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不是“选择”,而是“自愿”。自愿是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基石。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由意志;选择;自愿 〔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12-0094-03 【哲学百家】 094 理论界2009.12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辩证关系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辩证关系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决定论的直觉观念可以这样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剧照是现在,影片已放映过的那些部分构成过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构成未来。在影片中,未来和过去并存;在和过去完全相同的意义上,未来是确定的。尽管观众可能不知道未来,每一个未来事件原则上却毫无例外地可能是确然已知的,恰如过去一样,因为未来存在的意义与过去存在的意义相同。实际上,制片人――造物主--会知道未来。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的最基本要素是相信自由意志。它认为个体有作出各种选择的自由,人们可以预测他自己行为的结果,能够自己决定如何去运作,例如根据他们自己利已的目的去牺牲公众的利益。它强调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负有责任的个人所决定的。大多数社会的法律和大多数教会的教条,特别是犹太-基督教教条都是基于个人负责的观点, 作出惩罚的结论. 心理学家们在这场古老的争论中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持严格的决定论的观点,而那些持存在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家则成了非决定论者。然而,有许多心理学家都持骑墙的态度:认为决定论作为科学研究,不过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运用非决定论的观点。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两派对问题的主张是各说各话,像这样再争论一千年也不会有结果。换个角度让我们辩证地看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就会找到了它们和谐共处之道。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上每一片土地,从球的意义上讲,都将有一定的曲度。但可能由于曲度太小,我们人类分辩率太低,总认为我们看到的地面是平的。而且很多时候当做平面处理更适合人类的生活。有人写书“世界是平的”,又有人写书“世界是弯曲的”,都来比喻评说今天全球化当下人们生活的社会学原理。这其实就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法。地球是圆的,这点是绝对的,因此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有曲度;但地球又是平的,在相对于我们人类认知或实用的部分,地球却又实实在在是由无数个小平面组合起来的,所以地球相对是平的。 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就是这么个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决定论是绝对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各种外在环境因素与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要总结宝贵经验、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价值就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总结。下面是zw23cn整理的改革开放的意义,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意义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