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节肢动物概述蛛形纲教案(第十三次课)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蛛形纲教案(第十三次课)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蛛形纲教案(第十三次课)

赣南医学院教案

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人体寄生虫学

任课教师曹镐禄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务处编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疥螨、蠕形螨的形态结构、生活史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2.掌握疥螨、蠕形螨的生活习性。

3.掌握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

4.了解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

2、疥螨、蠕形螨的生活习性与传播疾病的关系。

3、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

难点:媒介节肢动物的判定。

疑点:蠕形螨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设计:

1.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结合生活实际及临床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鞭等。

五、时间安排

概论40分钟,蛛形纲40分钟

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二)讲授内容

简单复习上次课所讲内容,引入新课。(2分)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五章概论

一、概念(5分)

1、医学节肢动物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左右对称、体表骨骼化、循环系统开放式、蜕皮和变态

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3分)

1.蛛形纲 2.昆虫纲3.甲壳纲

4.唇足纲5.倍足纲6. 五口纲

第二节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5分)

1、骚扰和吸血

2、螫刺和毒害

3、过敏反应

4、寄生

二、间接危害(15分)

1、机械性传播: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

2、生物性传播:经历了发育、增殖或发育和增殖:

(1)发育式(2)增殖式(3)发育增殖式(4)经卵传递式

3、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

(1)生物学的证据(2)流行病学证据

(3)自然感染的证据(4)病原学的证据

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10分)

一、环境防制

二、物理防制

三、化学防制

1、有机氯杀虫剂

2、有机磷杀虫剂

3、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4、合成拟菊酯类杀虫剂

5、昆虫生长调节剂

6、其他类

四、生物防制

五、遗传防制

六、法规防制

第十七章蛛形纲

概述

一、形态(3分)

分颚体、躯体

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一体,无触角,无翅,成虫有足4对

二、生活史(1分)

卵、幼虫、若虫成虫等期

三、与医学有关的种类(1分)

蜱,革螨,恙螨、疥螨、蠕形螨

第四节蠕形螨

一、形态(4 分)

1、颚体:螯肢1对须肢分3节。

2、躯体:足体(足4对)、末体

3、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的区别

二、生活史与行为(5 分)

1、生活史:卵幼虫前若虫若虫成虫

2、寄生部位

皮脂腺和毛囊

3、活动

三、致病与诊断(10分)

1、吞食细胞,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皮脂腺

分泌阻塞。

2、镜检到蠕形螨可确诊:①挤压涂片法:②透明胶纸粘贴法:

四、流行与防治(2分)

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

药物治疗

第五节疥螨

一、形态(4 分)

成虫体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

雌虫均为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末端具吸垫。

二、生活史与行为(5 分)

1、生活史

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五个期。

2、寄生部位

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

3、活动

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

温湿度的影响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寿命较长

三、致病与诊断(5分)

疥螨寄生部位的皮损为小丘疹、小疱及隧道,多为对称分布。

剧烈搔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

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发生脓疮、毛囊炎或疖肿。

四、流行病学(1分)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年集体

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传播

五、预防与治疗(3分)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

七、课堂小结:(2分)

这两节课主要讲述医学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对人体的危害以及一些新概念,蠕形螨及疥螨致病特点,要求同学们别掌握概念及蠕形螨、疥螨的生活习性和临床表现,明确对它们的预防。

八、课外作业:

1.节肢动物对人类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2.如何防治蠕形螨?

九、教学体会:

医学节肢动物的内容多、杂,又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与其它的寄生虫不同,所以在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虫体大,日常生活中常见,因此,只要同学们认真听,应不是问题。在讲授过程中,多插入一些照片和生活实例,可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

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观实例中更好地理解蜕皮的意义。

提问:蝗虫的呼吸方式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课后思考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类群进行 比较,按照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序, 想一想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 程中,哪种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早?哪种 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晚? 课后结合前面已学过的动物类 群进行综合比较,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将 所学的知识融会 贯通,为今后学 习生物的进化打 基础。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八年级生物上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人教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内容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 世代的概念)。 (4)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5)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 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 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 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 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昆虫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重点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具准备(1)搜集具有动物运动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 集体定教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 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个性补 教

足的种类斧足腹足腕足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 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学生积极观察并发言。 二、讲授新课 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让学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学生实验观察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由一段动画儿歌《蜗牛和黄鹂》导入课题,提问学生蜗牛属于哪一类动物。然后出示本节课题以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 播放一段有关软体动物的短片,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软体动物,对于软体动物大致形成一个概念,从心理上消除在学习之前的一些错误认识。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形态的软体动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并对照教材认识各部分的结构,重点观察贝壳、外套膜、足、鳃等,然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贝壳的作用?2、如何运动?3、如何呼吸?4、如何摄食?(5分钟)同时用多媒体出示河蚌内部结构解剖图,作为学生寻找和观察以上结构的依据。在寻找和观察河蚌的过程中,也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然后让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来自己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特点: 身体的表面有两片坚硬贝壳,不同的软体动物其贝壳的形态不同。贝壳的内面紧贴是一层柔软的外套膜,外套膜包裹着河蚌柔软的身体,身体有一肌肉质足----是运动器官,

里面是更柔软的内脏团,在内脏团的两侧是呼吸器官----鳃。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河蚌的外套膜,也许会寻找到珍珠哪!(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兴趣)。 回顾短片中的内容:“他们为人类奉献珍珠,我们很少想到它的辛苦”。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这里用了“辛苦”二字? 知识拓展:同学们是否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尝试回答。老师展示珍珠形成的过程示意图,解释珍珠形成的原因:河蚌的外套膜可以分泌珍珠质,形成河蚌贝壳里面光亮的珍珠层。当外套膜受到沙粒或者异物刺激时,珍珠层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珍珠。 设问:珍珠形成了,软体动物呢?引发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教材中关于石鳖、蜗牛、乌贼的资料,了解其他软体动物。回顾短片中的内容,思考: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第一部分软体动物来引出节肢动物的学习。软体动物中,有很多是我们喜欢的“海鲜”,那么同样是海鲜的虾蟹怎么不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哪类动物?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已经命名的有120万种以上。究竟包括哪些动物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片《虫虫特工队》片段:你看到了哪些虫虫?(独角仙、苍蝇、瓢虫、竹节虫、蜜蜂、蝗虫、蝴蝶、跳蚤、螳螂、蜘蛛、甲壳虫等)它们都是昆虫吗?昆虫有什么特征呢? 出示蝗虫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要求,分组观察并讨论解决所出示的有关问题。(5分钟)然后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分析回答,不到之处由其他学生一一补充分析。并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问题的答案。 观察的要求: 1.观察蝗虫身体胸部、腹部和足、触角的分节情况。 提示:胸部分部,腹部和足以及触角分节。 2.观察蝗虫足、翅的着生部位以及翅的特点。

节板蛛科蜘蛛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蜘蛛目中纺亚目)

节板蛛科蜘蛛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蜘蛛目:中纺亚目)节板蛛科隶属于蛛形纲,蜘蛛目,中纺亚目,是中纺亚目中现存的唯一类群,与包含其他所有现存蜘蛛类群的后纺亚目是姐妹群。节板蛛科蜘蛛是一个种类较少且谱系古老的类群。 与后纺亚目蜘蛛相比,节板蛛科保留了明显的溯祖特征,如腹部背面具有分节的背板以及位于腹部腹面中部的纺器,所以该类群通常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该科蜘蛛作为一个古老的类群,在蜘蛛生命树及演化生物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另外,该科蜘蛛穴居于地表,迁移能力很差,仅分布于东亚(中国和日本)和东南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苏门答腊)地区。此科蜘蛛目前已知只有3个属89种,其中东南亚一个属(Liphistius)50种,东亚2个属(Heptathela和Ryuthela)39种。 节板蛛有分布于大陆的,也有栖居于大陆架岛屿的,例如中国的海南岛,日本的九州岛和琉球群岛。此外,至今报道过的唯一一个该类群的化石是在法国发现的石炭纪时期的化石,经鉴定,该化石属于中纺亚目。 综上所述,节板蛛科蜘蛛为研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谱系地理学提供了很好的生物模型,可用来研究该类群的起源、演化、物种形成,检验相关生物地理学和谱系地理学假说及地球板块运动假说。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该类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形态分类上,有关节板蛛科的分子系统发生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很少。 蛛形学研究者通常依据蜘蛛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来进行种的分类鉴定。节板蛛外生殖器形态结构相对简单,属于简单生殖器类。

雌蛛的外雌器相较于雄蛛的触肢器存在很大的种内变异,但是雄蛛很难在野外发现成熟的个体。这些都给该科蜘蛛的形态分类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对于该类群,可靠的形态学分类工作需要分子系统发生学和分子遗传 学的数据来检验和支持。鉴于上述问题,本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广泛采集,取得大量的基因序列,应用多种分子系统发生学分析方法,首次构建节板蛛科蜘蛛种上水平的分子系统发生树,并检验该科蜘蛛在科及属级水平上的单系性;(2)利用分子时间校正分析和重建祖先地理分布,重构中纺亚目及节板蛛科蜘蛛的起源、分歧时间、扩散路线及祖先的生物地理分布,利用板块构造理论, 分析物种形成的地理障碍;(3)结合分子系统发生学分析、分子遗传学信息和形态结构特征,对该类群进行属级水平上和属内的系统修订;(4)探讨大陆架岛屿节板蛛科类群的起源,地理隔离以及扩散在构成当今该类群地理分布中所起的作用; 检验东亚边缘地区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架岛屿类群的种群遗传结构。 首先,为了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我们在东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采集,在167 个采集点共采集到1776头标本,选取了5个基因序列:2个线粒体基因(CO1和16S)和三个核基因(28S,H3和ITS2)用于分子系统学分析。运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重构了该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运用分子时间校正分析和祖先地理分布的重构来估计该类群的分歧时间和祖先的地理分布。 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节板蛛科蜘蛛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所有分析结果都支持该类群为一个单系群,但不支持当前该科的3属分类系统,即所有分析结果都支 持Liphistius属和Ryuthela属是单系群,但是结果显示Heptathela属是并系群。因此,根据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和形态特征,原来广义的Heptathela属被划分为6 个属,其中有3个属是重新使用(Sinothela,SongShela和Vinathela),2个新属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A. 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B. 体表逐渐干燥, 无法呼吸 神经系统遭到 C. 离开了穴居生活 D. 破坏 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 15、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 爬行,其原因是( ) 。 A.玻璃板摩擦力大 B .蚯 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爬行 C.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 D .玻璃 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防御敌害 15、蝗虫外骨骼的作用( ) A B 协助运动 C 有利于捕食 D 防止水分蒸发 课堂总结( 2 分钟)七嘴八舌 你说我说,本节学会了什归纳总结 么,收获了多少 板书设 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常见动 物: 河蚌、扇贝、文蛤、缢蛏、鸣蝉、蟋蟀、蝴蝶、蜘蛛、 石鳖、蜗牛、乌贼蜈蚣、虾、蟹、蚊、蝇 主要特 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1 、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2、运动器官是足。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作业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V”,错误的画“×”。 (1) 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 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反思:

节肢动物复习题

、选择题 A型题 1.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主要属于 A.昆虫纲、唇足纲 B.蛛形纲、昆虫纲 C.蛛形纲、甲壳纲 D.甲壳纲、昆虫纲 E.蛛形纲、唇足纲 2.溪蟹和蝲蛄属于 A.昆虫纲 B.蛛形纲 C.甲壳纲 D.唇足纲 E.倍足纲 3.下列医学节肢动物均属昆虫纲,但除外 A.白蛉 B.蝇 C.蚤 D.虱 E.全沟蜱 4.口器舐吸式的昆虫是 A.蝇 B.蟑螂 C.蚊 D.白蛉 E.蚤 5.引起过敏性哮喘的蜱螨类是 A.全沟硬蜱幼虫 B.蠕形螨 C.疥螨 D.尘螨 E.恙螨 6.目对病媒节肢动物综合防制中常用的防制方法是 A.环境防制 B.化学防制 C.生物防制 D.遗传防制 E.法规防制 7.下列哪些不是节肢动物的特征 A.虫体左右对称而分节 B.体表骨骼化 C.均有4对足 D.具成对分节的附肢 E.循环系统开放式 8.下列哪项不是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直接危害? A.吸血骚扰 B.毒害作用 C.致敏作用 D.寄生 E.传播疾病 9.蚊传播丝虫病的方式是属于 A.机械携带 B.发育式 C.增殖式 D.发育增殖式 E.经卵传递式 10.在蚊体内既发育又增殖的是 A.疟原虫 B.丝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鼠疫杆菌 E.普氏立克次体 11.疥螨的交配在下述哪两者之间进行 A.雌、雄成虫 B.雄成虫与雌幼虫 C.雄成虫与第一期雌若虫 D.雄成虫与第二期雌若虫 E.雌成虫与第二期雌若虫 12.疥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 A.作为病原体引起皮炎 B.吸入后引起变态反应 C.误食后引起消化道疾病 D.可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 E.以上均不是 13.疥螨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 A.粪便涂片法 B.血液涂片法 C.培养法 D.免疫学试验 E.以消毒针头挑破局部皮肤检查 14.蠕形螨感染最的部位是 A.胸部 B.腹部 C.颜面部 D.颈部 E.四肢 15.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 A.上皮细胞内 B.皮肤隧道内 C.外周血液中 D.淋巴系统内 E.毛囊深部或皮脂腺内 16.对于蠕形螨的致病作用,目前普遍认为是 A.无致病作用 B.致病力较强 C.致病力较弱 D.条件致病寄生虫 E.非条件致病寄生 虫 17.蠕形螨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 A.虫卵污染食物或饮水经口感染 B.媒介昆虫叮咬吸血感染 C.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D.污染注射器经输血感染 E.以上都不是 18.检查蠕形螨最常用的方法是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康复医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Medicine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144 讲课学时:125 实验学时:19 学分:8 适用对象: 针推专业(康复医学方向)学生 先修课程: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一门医学。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烈性传染病得以控制和消灭,人类平均期望寿命值延长、人口老化,慢性病和老年病比例大大增加,加之交道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事件增多,社会上的残疾人口也相应增加,患者和医务人员也都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治病,而要求功能也能得到保存和恢复,渴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所有这些都为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社会动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为康复医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康复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见的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等内容。使学生对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对功能障碍的基本评定方法和处置原则、治疗技术能较熟悉掌握。通过康复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医学模式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辨证的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康复医学教学内容以功能障碍为核心,着重阐明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工作内容(包括功能障碍的评定和治疗),要求达到将理论、原则与技术方法相贯穿联系,以使学生对康复医学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常用评定方法和康复技术。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讲康复医学概论 教学要求: 掌握1.掌握康复、康复医学的概念、服务对象,认识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认识它区别于临床医学的独有特性。2.掌握康复医学的组成,工作内容,工作方式。 熟悉 1.熟悉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关系。 2.熟悉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学的区别。了解1.了解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康复的定义 二、康复医学的定义 三、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四、康复医学的组成 五、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 六、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 第二讲康复学发展简史、机构设置 教学要求: 熟悉1.熟悉康复医疗机构特点。了解1.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史。 2.了解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的发展前景。

《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弄懂什么是昆虫? 3、弄懂并牢记昆虫的基本特征 4、什么是蝉蜕。 教学重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什么是蝉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动物? 答: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3,软体动物。 二、板书课题,节肢动物 三、师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是节肢动物?待学生回答后点拨。 (蝗虫,七星瓢虫,蜜蜂,鼠妇,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螨,蝎...... 2、这些节肢动物中有昆虫也有不是昆虫的吗?讨论, (提示:节肢动物是大范围概念,昆虫是小范围概念,节肢动物类包括昆虫类。) 3、补充: 节肢动物门(1)甲壳纲 (2)昆虫纲 (3)蛛型纲 (4)多足纲 四、观察蝗虫,画图(见课件),学生交流。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有什么主要功能? 头部,胸部,腹部。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2、指名学生说出1——9的名称 1——头部,2——胸部,3——腹部

4——触角,5——前足,6——中足 7-——后足,8-——气门,9——翅 3、师提问,蝗虫有几对足,几对翅,几对触角? 生答,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 4、学生讨论: ①、感觉蝗虫的体表比较硬,为什么? 因为在它的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②、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起保护作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③、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吗? 会,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5、老师讲解蜕皮,点出:蚕的一生需要蜕皮5次,蝉的一生蜕皮4次或5次,蝗虫的一生也需要蜕皮5次。 五、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六、讲一讲昆虫 1、像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就是昆虫,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 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2、昆虫的基本特征: 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3、昆虫学家将昆虫的特征归纳成一个歌谣 体分三段头胸腹, 两对翅膀三对足, 一对触须生头部, 骨骼全部在体表, 一年四季多变态, 遍布全球旺家族。 七、知识拓宽 1、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利弊 益处:1、食用(虾,蟹) 2、药用(蝎,蜈蚣,蝉蜕可以入药) 3、仿生(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萤火灯)害处: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蚊,蜱,螨) 2、你知道最大的和最小的昆虫吗? 最大最重的;热带美洲的巨大犀金龟,有100克,鹅蛋大 最小最轻的:膜翅目樱小蜂的一种卵蜂。只有0.005毫克 八、当堂检测: 1、与其它节肢动物相比,昆虫特有的结构是(B)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B、具有翅, C、体表有外骨骼 D、身体分部。 2、将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几个小时,蝗虫都不会死亡的原因是蝗虫(B)

第七周 昆虫概论

第七周昆虫概论、蚊、蝇、虱、蚤、蟑螂* 一、名词解释 1 医学节肢动物 2 虫媒病 3 机械性传播 4 生物性传播 5 全变态 6 不完全变态 二、选择题 A型题 1 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主要属于: A 昆虫纲、唇足纲 B 蛛形纲、昆虫纲 C 蛛形纲、甲壳纲 D 甲壳纲、昆虫纲 E 蛛形纲、唇足纲 2 溪蟹和?蛄属于: A 昆虫纲 B 蛛形纲 C 甲壳纲 D 唇足纲 E 倍足纲 3 口器为舐吸式的昆虫是: A 蝇 B 蟑螂 C 蚊 D 白蛉 E 蚤 4 野栖的蚊种是: A 中华按蚊 B 大劣按蚊 C 白纹伊蚊 D 淡色库蚊 E 嗜人按蚊 5 喜于白天吸血的蚊虫是: A 中华按蚊 B 白纹伊蚊 C 淡色库蚊

D 三带喙库蚊 E 微小按蚊 6 产幼虫的昆虫是: A 家蝇 B 白蛉 C 麻蝇 D 绿蝇 E 虻 7 蚤类的习性与传播疾病没有关系的习性是: A 对宿主无严格选择 B 雌雄吸血 C 边吸血、边排粪 D 孳生于鼠洞 E 对温度敏感 8 不是经生物性传播的虫媒病是: A 蚊传播丝虫病 B 蚤传播鼠疫 C 全沟蜱传播森林脑炎 D 蝇传播痢疾 E 按蚊传播疟疾 9 目前对病媒节肢动物综合防制中常用的防制方法是: A 环境治理 B 化学防制 C 生物防制 D 遗传防制 E 法规防制 X型题 10 以机械性传播病原体为主要方式的昆虫有: A 白蛉 B 蝇类 C 蚊虫 D 蚤类 E 蜚蠊 11 判定节肢动物作为某地区的某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应具备的条件是: A 生物学证据 B 流行病学证据 C自然感染证据 D 实验感染证据 E 免疫学证据 12 以稻田水体为孳生地的蚊种是: A 淡色库蚊 B 三带喙库蚊 C 大劣按蚊 D 嗜人按蚊 E 中华按蚊 13 与传播疾病有密切关系的蝇体构造是: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医学寄生虫名词解释

互利共生Mutu 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都获利如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受害。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华枝睾吸虫幼虫阶段先后寄生在豆螺、召螺和淡水鱼体内,所以豆螺、召螺,淡水鱼为中间宿主。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肠系膜静脉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虽能存活,但仍保持幼虫阶段,不能发育为成虫,而对正常宿主有感染性,这种非正常宿主为转续宿主。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能感染人体,也能感染动物,人和动物均是寄生虫的正常宿主,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中起储存和保虫作用,故称保虫宿主。如感染血吸虫的牛和鼠均为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在整个生活阶段有多个时期,能进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时期。 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疟原虫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拮抗同种疟原虫在感染,而同时宿主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宿主感染疟原虫后,通过尝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抑制疟原虫的发育增殖,但疟原虫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拮抗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疟原虫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抗再攻击的抗体,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抗体的作用,可继续存活,随寄生虫的消灭,此抗体就消失,这种现象叫伴随免疫。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能传播病原体这种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和器官内寄生。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

蛛形学常用名称

蛛形学常用名称

————————————————————————————————作者:————————————————————————————————日期:

蛛形学常用名称abdomen-腹部 Acari --蜱螨目 aciniform gland-葡萄腺 Actinopodidae -线足蛛科 Adams consensus cladograms Adams-合意支序图 Addition sequences -加入顺序 Additions -加入 Additive character transformation series -加性性状演变系列Additive coding -加性编码 Adult stages-成体状态 Advancement index -进步系数 Agelenidae-漏斗蛛科 aggregate gland-**腺 Alternative cladograms -候选支序图 alveolus-生殖腔窝 Amaurobiidae -暗蛛科 Amaurobioidea --暗蛛总科 Ambiguous components -含糊的组份 Amblypygi -无鞭目 Ammoxenidae -沙蛛科 Amphinectidae-菲蛛科 ampullata gland-壶状腺 An unequivocal relationship of generality -普遍性的明确性关系anal tubercle-肛丘 Analysis of distance data -距离数据分析法 Anapidae-安蛛科 Ancestral characters -祖先性状 Ancestral taxon -祖先分类单元 Annotated Linnaean hierarchy -注释林奈等级系统 anterior eye row-前眼列 anterior laterior eye-前侧眼 anterior median eye-前中眼 Antrodiaetidae -穴蛛科 Anyphaenidae -近管蛛科 Apomorphies apomorphic characters-近裔性状 Arachnida―蛛形纲 Aran eae―蜘蛛目 Araneidae -园蛛科

昆虫学概论

《昆虫学概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孤雌生殖:2.变态:3.趋性:4.补充营养:5.滞育:6.拟态:7.保护色:8.雌雄二型:9.永久性群集:10.双名法: 二.填空题 1.昆虫纲被多数分类专家分为34个目,分目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9个目。 2.昆虫足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构成。(基节等) 3.从口器的演变来看,___________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 4.蝉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 5.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蛹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离蛹、被蛹、围蛹) 6.东亚飞蝗的拉丁学名是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试问在分类阶元中,Locusta代表__________ 、migratoria代表__________ 、manilensis代表__________ 、Meyen代表__________。(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姓氏) 7.蜜蜂的触角类型为_________、口器类型为_______、头式类型为___________、前足类型为______、后足类型为_________,前翅类型为_________、后翅类型为________;研究蜜蜂,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著名学者是_________、国籍是_________。(弗里施) 8.昆虫的个体发育包括___________发育和___________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三、选择填空 1.昆虫在1年中发育完成固定世代数的现象叫( B )。 A.年生活史 B.化性 C.生命周期 D.世代 2.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是( A )。

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七章医学节肢动物 概论 节肢动物中有些种类通过刺蛰、寄生和传播病原生物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昆虫泛指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它们对人类的致病作用包括直接危害(骚扰、刺蛰、吸血、致病、毒害及寄生等)和间接危害(机械性或生物性传播疾病)两方面。 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虫体两侧对称,虫体及对称分布的附肢均分节。 体表骨骼化。 循环系统开放式,主体称为血腔,内含血淋巴。 发育史大多经历蜕皮和变态。 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1、昆虫纲: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触角一对,具有感觉功能;胸部有足3对,具有运动功能。 2、蛛形纲: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或头胸腹合为一体,即躯体。具足4对,无触角。 3、甲壳纲: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触角2对,步足5对,多数营水生生活。 4、唇足纲: 5、倍足纲: 6、五口纲: 生活史 昆虫从幼虫发育到成虫,需经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此过程称为变态,变态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特征,如有蛹期为全变态,没有蛹期为不完全变态。 全变态昆虫经历四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时期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明显差异。如蚊、蝇、蚤等;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有三个期:卵、若虫和成虫,若虫和成虫形态上和生活习性相近,区别在于若虫体积较小,生殖系统发育不成熟。如虱、臭虫。 在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幼虫或若虫需蜕皮若干次,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期。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和吸血:蚊、蝇 2、刺螫和毒害: 毒蜂、桑毛虫。 3、过敏反应: 节肢动物的涎腺、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的表皮都是异源性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 4、寄生:蝇类幼虫寄生引起蝇蛆病,疥螨寄生于皮下引起疥疮。 二、间接危害: 病原体通过节肢动物传播、扩散,引起各种传染病,即虫媒病。传播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1、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数量和形态均不发生变化。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仅起着携带、输送的作用。 2、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繁殖而成为感染阶段,传播到新的宿主。 1)发育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仅有发育而无繁殖,即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变化,没有数量上的增加。如丝虫在蚊体内。 2)繁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繁殖,数量增多,但无形态变化。如鼠疫杆菌在蚤体内 3)发育繁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不但发育而且繁殖,不仅有形态上的变化,而且在数量上增加。如疟原虫在蚊体内。 4)经卵传递式:病原体不仅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而且能侵入卵巢,经卵传递到下一代并使之有感染性。如森林脑炎病毒在全沟硬蜱。 在生物传播过程中,节肢动物不仅为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发育繁殖的场所,而且起到长期贮存病原体的作用。 昆虫纲 昆虫纲为动物界种类最多(75万种以上),数量最大的一个纲,与人类经济和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特征: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又称6足纲。 概述 头部:感觉和摄食。触角一对,司嗅觉和触觉;触须一对,复眼一对。口器分三类:咀嚼式,如蜚蠊;刺吸式,如雌蚊;舐吸式,如家蝇。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均有足一对。多数昆虫的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翅一对,双翅目昆虫后胸翅退化为平衡棒。 腹部:11节,最后2节雌虫为产卵器,雄虫为外生殖器,其形态因种而异,为分类依据。 蚊 蚊属于双翅目。主要种属有伊蚊、库蚊、按蚊。 蚊类和其它双翅目昆虫的主要区别: 喙细长,比头部长几倍,便于吸食液体食物或穿刺吸血。 翅脉特殊,被有鳞片。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 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 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 病状的类型: 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 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 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 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 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 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 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形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和分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其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的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的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