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可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有更为指导意义。本文现实题材电影《黑天鹅》为例,展开写作,在电影中,女主角Nina面对心理问题因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步步使得女主角走向精神崩溃,酿成悲剧的发生。文章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梦的暗示、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入手,还原了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女主角癫狂蜕变的经过,引人深思。同时,文章针对电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挽救更多悲剧,提高现实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精神分析;蜕变;心理学

Analysis of heroine metamorphosis in the movie "Black Swan"

from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s

Abstract:Psychology is a science of studying human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their activity patterns. The prevention of mental illness is more instructive if putting film as the case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ecause, filmas an art form is from life even higher than life. In this paper, the movie "Black Swan" which is a realistic theme was as an example. Commence writing was carried out and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re found out. Based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roine Nina, some psychological reasons including of the dream, multiple personality, self bondag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ism, too lonely schizophrenic were given. The film dig the artist's inner world and shew the heroine mania transformation, which was thought-provo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Black Swan" reveals the existing social phenomenon to some extent. It can save more tragedy, improve the lives of real people's quality and finish human development perfectly without questions through analyzing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s and finding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using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Keywords: Psychoanalysis; Transformation; Psychology

1.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其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发现、预防、治疗心理问题成为当今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以“剖析案例--提出应对方案--将方案应用于实践”的心理疾病防范方案因过程简单、成效显著而最为受欢迎。目前,常见的被剖析案例分为现实案例、艺术作品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样的案例更具有现实预防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工业发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欧美电影产业发展较早,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是电影产业的佼佼者,涌现出一大批反应现实的文艺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其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1]。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带动和影响下,于1879年德国人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试验工作,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2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局部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对性质相同的后续案例提供方案支持。此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良好方法。

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人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体现为心理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其涉及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心理问题的众多研究也促使心理学取得迅速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要体现在心理方面。同时,研究表明在现代化的生产、医疗、企业及行政管理、处理社会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中,人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我们不得不面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心理异常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研究心理学变得必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样心理学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和手段。本文以电影《黑天鹅》为例,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蜕变的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及女主人性格概述

2.1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因故事贴近生活、引起共鸣,自2010年上映以来一直深受大众欢迎,其斩获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等多种奖项。讲述的是纽约剧团要重拍《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Nina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练习芭蕾舞,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少女时,也已然成为纽约剧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2.2 女主人公性格概述

整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存在众多与众不同的心灵问题,同时也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女主人公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复杂的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

神分裂等。当本不健全的脆弱性格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遭遇社会所带来的狂风暴雨时,我们可以预想悲剧的惨烈程度。现依据故事情节的进展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结合心理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剖析。

3.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女主人公蜕变过程分析

3.1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案例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剖析案例法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表明,谢亚萍等[2]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进行研究综述,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靖明等[3]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公众的多种心理机制催生集群行为的产生,最终导致微博暴力的产生;刘正奎等[4]针对2011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街头政治事件进行剖析,认为顺应民意,适时的进行疏导和预防是解决社会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因素,提倡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集会体系;翟会诊等[5]针对医院护理方面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应用综合性语言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心理学在艺术案例剖析方面,目前研究的还比较少,尤其在内容涵盖面更广泛的电影案例。所以,本文选择现实性更强的电影《黑天鹅》为剖析对象,得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出的方案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共同问题,更能对未发生的问题产生预防作用。

3.2对女主人公的蜕变分析与研究

3.2.1梦的暗示

整部影片随着女主角Nina的梦境展开,在梦中她与魔鬼正共舞《天鹅湖》中的一段舞蹈,梦中她纯洁善良,恐惧无助,仿佛成为了魔鬼的傀儡。在醒来之后Nina 意识到这是区别于古典《天鹅湖》的版本,故事的结尾王子被魔鬼和黑天鹅所迷惑,而白天鹅化身的真正的公主却走向死亡。

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梦是人

2谢亚平.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

3靖鸣. 《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2, 01

4刘正奎. 《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J]. 人民论坛, 2012, 01

5翟美珍.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08

愿望的满足”。心理学认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6]。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由于脑机能部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而产生的。人在清醒时通过感官获取了客观环境中的大量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成为表象和经验。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这就是梦。

梦也是一种意识,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反作用。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表现方式是电影心理学的一种传递方式,向公众暗示Nina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伏笔。对于主人公Nina来说,这非比寻常的梦令主人公记忆犹新,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忘记的。后面发生的一切,如出演《天鹅湖》等,使得主人公一步步的走向梦境中所述的一切,更加坚信先前所做的梦为预见梦。心理学认为,预见梦是把具体生活体验相关的各种可能性做预先拼合,即不是直观的预见到未来,而是通过做变形的梦来象征性的预示未来[7]。此外,心理学认为梦具有四大作用[8],分别为:(1) 有益于维持人脑的正常功能;(2) 有利于调试人的心理;(3) 有益于激发人的灵感;(4) 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梦具有暗示作用,何况是非比寻常的奇异之梦?影片中主人公的奇异之梦很大程度上对主人公的艺术生涯起到暗示作用,这也可认为是女主人公蜕变的基础。

3.2.2多重人格

影片中,Nina惧怕表现出色的舞者和总监发生关系,抗拒她从而成为自己表演的代替人,见到她Tutu临时代替自己排演时,愤怒顿时涌没理智;甚至在最后演出时,幻觉见她要与自己抢夺角色,甚至歇斯底里引发血光之灾。当Nina突破日常道德的内心禁锢,开始接触到性欲,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她自己也变得相当妒忌与憎恶,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慢慢的,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自虐。

可以看出,主人公体现出了典型的多重性格特征,混乱战胜了理智,一切都变得扭曲。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

6董朝辉. 《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J].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8范兴亚. 《浅谈梦与健康》[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

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9]。在影片中,Nina出现了多重人格,尤其到剧情高潮部分幻觉尤为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Nina的不同人格类型:(1) 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 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Nina的成长,让Nina认为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 假想敌Lily,是Nina压抑了的本能愿望。这些身份所代表的形象在主人公内心有着深刻的烙印,他们的所做所为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女主人公。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强大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心理学认为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10]。

多重人格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当二重身一开始出现,Nina的生活开始陷入混乱,伤痕和血迹都预示着警告,警醒着Nina要学会去释放压力,且要控制她的“恶”。她一次次的躲避,一次次的忽视,因此到了最后,二重身造成了她严重的错觉与精神迷离,她心中的“恶”在上台展现黑天鹅之前的那一刹那彻底爆发。她的幻觉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欲望带来的憎恨让她以为别人要抢夺她的角色,而因此,当她看不清自己,看不见Nina,彻底化身为黑天鹅时,她的内心,被彻底的摧毁了。

3.2.3自我束缚与强迫症

影片中,女主角Nina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像一句咒语,禁锢着Nina,只能做一个乖女儿,听妈妈

9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的话,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女儿只能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母亲,对得住家庭,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束缚。妈妈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Nina,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于是,可以看出Nina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Nina的前行方向,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如导演、Lily等的启发,Nina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其他所有的一切更胜一筹。

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有典型的自我束缚、强迫症的心理表现。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Nina内心的冲突。此外,抑制不住的抓挠、厌食或者贪吃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而片中的母女无疑都有此类的病症,不同的是母亲的是强势的外显,而女儿显得精神薄弱。自我束缚、强迫症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是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诱因。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3%[11]。

此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同样,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潜意识,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当女儿的自我束缚经过长期的训练转化为主人公的自我的习惯,习惯是人本性的一种体现,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习惯难以改变的现实。影片中,母亲发现女儿的人格正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却无能为力,因为母亲的反对与女儿的习惯产生了冲突,而这样的习惯正是母亲长期训练的结果。母亲反对的越激烈,女儿的反抗就越激烈,看见自我束缚的危害之严重。

3.2.4完美主义与妄想症

11周朝昀.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

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对角色非常的重视,许多细节展现出主人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在最后的演出中,Nina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自身也对自己不满意,但最后的演出却是成功的。演出结束后Nina来到化妆间,又发现Lily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Nina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Lily——当然,这个Lily也是Nina自己。Nina把Lily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Nina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Lily 却敲门前来向Nina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Nina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

可以看出,主人公有典型的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过分追求完美就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完美主义者往往是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追求完美是完美主义者终身的追求。然而,研究表明追求完美主义却并不是完美的心态,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危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完美往往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越高压力越大,而完美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这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压力和挫败感导致自我否定等消极思想,这样就削弱了一个人自信乐观的精神。

(2)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有完美或不完美,成功或失败两个点,这是一种容易走极端的思维方式。他们一味追求完美,将思维局限于自己的完美计划,忽略别人的建议。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固执,钻牛角尖。

(3)对行为方式影响。一些人总是只投入百分之二十的时间以获取百分之八十的完美,而完美主义者却希望用百分之百的时间获取百分之百的完美。这就像买电脑一样,有些人追求高性价比,有些人不在乎电脑的价钱,只追求高端的配置。追求高配置电脑的人有忘记money的倾向,完美主义者有忘记时间的倾向。

(4)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对别人的能力不够信任,认为别人无法达到他所要求的完美标准,而且完美主义者在对个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往往也会严格要求别人;以强迫性人格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以强迫性人格影响别人。对别人的苛求导致了别人的反感,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主人公对自己的近乎完美的严格要求,令其精神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接踵而至,比如精神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等。影片最后在卫生间中的自我伤害不正是在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吗?因为精神分裂,所以会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因为恐惧症,所以对竞争对手Lily保持时刻的谨慎;因为妄想症,所以把竞争对手Lily想象的过于邪恶,把其对自己的伤害无限的妄想扩大。

Nina走了,但也走向了重生。“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室,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12]。Nina经历了滴血的成长经历,破茧化蝶,最终获得人格上的重生,真正迈向了人性复杂的完美。我们常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殊不知一个角色同样能引发血案。Nina的所为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抗,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正如拉伊诺夫所说:“你应该多多工作,虽然工作就是折磨。耐心地忍受痛苦,痛苦变成欢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人人痛苦诞生的快乐,这就是崇高的艺术开端”[13]。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真我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

3.2.5 孤独等于慢性死亡

影片中,主人公Nina在28年的生涯中,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可能享受到像其他同龄人应有的欢乐和幸福,其一直处于母亲的严格监督之下,当然母亲也应该是与她交流最多的人,凡一切的额外的与成功无关的活动均被母亲否定,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这从一定程度上为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埋下了温床。影片中,Nina去Thomas办公室时,显露出只有10岁小女孩才有的羞涩。这样一个细节间接表明了Nina与人交际尚缺乏熟练性,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这是交际圈小的一个反应。一定程度上映衬了主人公长期生活中的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

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3拉伊诺夫. 《黑天鹅》[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处的关系所造成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朋友或配偶、亲人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孤独。所谓孤独,是只有在同人的接触关系中才能体会得到的一种东西,这即是说,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孤独[14]。

社会心理学认为,孤独与交往是一对悖论[15],两者相互弥补来更好的完成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在交往中,在实践中,人会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在孤独中,人回归自我,整合自我。孤独时,交往就成为派遣压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总之,幸福的生活需要注重交往与孤独的平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而影片中,对女主人公而言,孤独状态相对于交往占压倒性优势,繁重的工作、精神压力不能通过交往得以释放,久而久之的超负荷精神势必造成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妄想症等。孤独不亚于慢性死亡。

4.由女主人公性格蜕变所产生的思考

4.1悲剧产生的思考

整部影片贯穿了太多的转变,从“天真无暇”到“心理扭曲”,从白天鹅的善良到黑天鹅的邪恶,从活生生到生命陨落。转变的程度惊心动魄,映衬分明,发人深省。Nina的悲剧是个人和其所处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呼吁健康的成长环境,呼吁社会的关心和仁爱。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良性心理的形成,对社会有更大更好的接受能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影片中剧情的残酷性、非人道性,殊不知“善于恶乃是动态的统一”[16],一个正常的人在人格方面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两面性”——极致的善,极致的恶。为什么不能让擅长白天鹅的Nina和擅长黑天鹅的Lily共同完成演出任务呢?唏嘘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艺术的常青树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4.2拯救女主人公的对策

影片中Nina悲剧的发生不是上述分析的某个个心理学现象单独作用的结果,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各种现象综合的结果。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结合Nina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14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5周国平. 《爱与孤独》[M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16宋家玲. 《影视艺术心理学》[ M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面采取救治措施:

对于Nina个人,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在与人的交流中树立生活的信心,这样可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其可以解决分析中提出的孤独等于慢性死亡的问题;同时,在交际中可以寻求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知己,可以诉说内心的焦虑和疑惑,给自己释放压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出现强迫症、自我束缚等心理问题;在与人的交流中慢慢成长,懂得周围接触人类的真实内心,避免一些误解的产生,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主人公对Lily的误解是整个悲剧产生的动力。其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保持平常心态,试想如果有这样的正常心态,Nina还会那么争名夺利吗?再次,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当一方面的兴趣遭受挫折时,可以用其他的兴趣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可以解决对完美主义过分追求的问题;同时,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避免过分纠结一单一事件,如片头的预见梦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对于社会而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救治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7]:(1)加强基层心理服务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2)完善各领域心理素质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评测手段及时准确发现心理问题;(3)建立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开发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心理素养培训课程体系。试想若存在健全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在Nina深陷“艺术”泥潭不能自拔时,母亲、同事对其多一份关注,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悲剧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在反思Nina悲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对那些像Nina一样的心理高危人群有所帮助。先天的秉性、后天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发展形势多种多样,若能超脱自我的狭隘,以更加淡定、从容、悠闲的心态看待复杂多变的人性,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游刃有余的力量[18]。

5.全文总结

本文结合影片《黑天鹅》中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客观存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对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多重人格、妄想症、自我束缚等是主人公心理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向死亡的思想根源,在面对心理问题却无法释怀、不能寻求正常有效的心理求助,最终酿成花季少女的陨落。

17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 党建工作, 2012, 1

18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悲剧的强大感染力让我们再次坚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不亚于身体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才是成功的基础。全文在结合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产生主人公走向悲剧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提出了解决心理疾病的自我救治和社会救治措施,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安排生活、拓展交际范围、培养多种兴趣等),完善良好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将进一步减少悲剧的发生,其对发现救治现实社会中的同类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人都能使生理、心理和谐发展,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谢亚平.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

[3]靖鸣. 《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2, 01

[4]刘正奎. 《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J]. 人民论坛, 2012, 01

[5]翟美珍.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08

[6]董朝辉. 《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J].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8]范兴亚. 《浅谈梦与健康》[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

[9]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周朝昀.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

[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3]拉伊诺夫. 《黑天鹅》[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14]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5]周国平. 《爱与孤独》[M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16]宋家玲. 《影视艺术心理学》[ M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17]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 党建工作, 2012, 1

[18]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瞧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就是不就是真实得”这方面得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得冲击力更大,因为它得基石就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得身体与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您记不得梦就是怎么开始得,您记得得梦都就是中间得部分。同样得,我们也可

以联想到:您记不得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得,您记得得人生就是 从中间开始得。(人类最早得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得说法就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得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得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得意识。柯本得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她意识中得妻子总就是凶恶得出来杀人,而到最后她 改变了对妻子得负罪,她意识里得妻子于就是变得温柔了。这样得例子有很多。 这就是一部“不怕剧透”得电影,导演与编剧为了故事得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与规则,包括人得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得“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得造梦师应该就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得制作团队,能将自己得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就是进入 了她得梦境。 值得一提得就是电影带来得欢乐笑场,这恐怕就是导演也始料未及得。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得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得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得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得热议,许多人瞧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1.《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虽然不是RYAN的经典之作不过他表现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gus van sant 这个GAY带给我们的全是心里上的震撼 4. 《秘窗》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6. 《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7.《歌西卡》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8. 《失眠》insomnia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9.《异度空间》inner senses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结课论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专业:10工商管理一班 姓名:税莲 学号:100105010003 教师:李靖环 时间:2012年一月六日

内心理想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完结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解压抑的心绪。脑海里又浮现了1900的那干净,忧郁还夹杂着一些我摸不透的情感双眸,忍不住潸然泪下。是感动亦或是惋惜。钢琴师终于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的演奏了最后一曲,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可是却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逐渐将我带入了主人公1900的心灵深处。整部片子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麦克斯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当麦克斯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维吉尼亚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从战前离开维吉尼亚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麦克斯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麦克斯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麦克斯这个好友……但是,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船上,尽管麦克斯流尽了无数眼泪,而他,这个只为钢琴而生的1900,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我脑海里始终记得那些打动我心的场景:麦克斯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杰里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从心理学的角度学习电影

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电影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一再重复我在夏威夷大学讲课时巧遇一位心理学博士对电影现象的看法:她听了我的讲课之后,告诉我说我讲的都是心理学。我跟他说我不懂心理学,没有学过理学,就是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堂心理学课,也没仔细读。他说你放心,我是心理学博士,你讲的都是心理学,他说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师在给他讲心里学的时候没有用电影的例子,他说我讲电影的角度对她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以后得改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尤其因为他不是搞电影的,只不过是偶然听了一堂电影课。他的态度很客观,她的看法跟1916年蒙斯特堡(他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的那本著作《Photoplay – A Study of Psychology》的观点完全一样,跟心理学家爱因汉姆的那本著作《Film as Art》(那标题不是“电影是艺术”,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准确,明了!)也是一致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即心理学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在艺术里,心理学是个接受问题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电影全部是心理学,电影的存在直接依靠心理学。我知道这个事实对许多人来说,不是听不懂,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听不懂的,可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大量实证我绕过来了。所以现在我在教你们的时候,完全是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似动现象的illusion,(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怎西方。到了中国被翻译成错觉。我极不同意,错是可以纠正的。电影的似动错觉是无法纠正的,所以我宁肯用英文的illusion, 而绝对不用错觉这个概念。)是产生在看的那个人心里的。看的人也就是观众就没有似动,因为似动不是在荧幕上产生的,是在观众脑子里产生的,是观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个illusion。脱离了观众,离开了看的人,没人看,那银幕上出现的只是一幅幅连续闪现的静态的画面,没有运动。有人看银幕了,于是那个看的人自己通过看银幕上那些连续出现的一幅幅静态的视觉形像而感觉到一种似动的illusion。总的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在继续研究,我们的学习就是一种研究。还得声明一点,我不再用“画面”这个错误的概念。因为它的原文,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是image, 源自拉丁语的视觉形像。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一批电影专业翻译(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既是犯错误的人之一,又是知情人),由于不懂电影,就沿用了在电影创作界一向用的一个概念“画面”,因为那一向是画出来的,又是平面的。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当理论深入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画面”没有纵深空间,也没有运动。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劇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劇烈的感觉反而拖了。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拖了。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 在反反复复做各种实验时,开始多少带有盲目性,如果你试验做的多了,当你学会了有意识地去总結经验,寻找规律,那逐渐地就不会那么盲目。比如昨天几个变化,那个捡破烂的大包装到车上去,大家觉得它是长还是短?我把大包的特写去掉,在后面加长,保持时间不变,感觉是不是变了?变了。这是我的心理学的经验,特写和远景的时间感觉是不一样的,汽车从远到近是三秒钟,从近到远也是三秒钟,但是这两个镜头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短一个长。从远到近的你可以让镜头长点,没关系。但是从近到远的不能长,因为越走越远你就感觉它长,你不从心里学角度你研究不出什么来。 要随时不断的进行实验,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至今尚未臻于完善,而且还有认为心理学该淘汰了,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

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这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大纲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电影在专业维度上的心理学探讨认识并理解心理学影片所要传达的人性包容的观点和态度来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自我分析和调试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心理分析,进而揭示其深刻内涵和人生启示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自我提升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大学生活。 二、课程任务与教学方法 “于光影世界中休整灵魂,在他人故事里解读生命”是这门课的主旨。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的窗口;完善人格和充实自我的平台。具体教学任务是使在校大学生透过心理学电影所展现的人物了解人心、人生、人伦、人性,以电影中的人物为镜折射自我的内心世界,经由分析电影中的人物,提高在校大学生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为此将采取“五个一”的教学模式: 1、一个主题与大学生人格成长息息相关的生命主题和生活要义; 2、一部电影深刻反映主题的一部心理学电影; 3、一次互动围绕主题和电影的分析、研讨和感悟; 4、一次作业每次课结束时完成一次主题作业; 5、一本好书课后推荐与主题相关的一本书籍,将成长延伸。 具体教学方法是将采用教师讲授、视频欣赏、研讨分析、素质拓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教学要求及成绩考核 1、授课使用多媒体合班教室合班上课。 2、考核方式为日常作业和结课论文相结合。 四、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 1、使用教材: 自己编写的教案一本:《心理学电影赏析》 2、参考教材: 1.[美]格里格、津巴多等著《心理学与生活》(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2.[法]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 3.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将按照以下三方面展开: 1.人性的解读:主要阐述和分析人性的双面解读、树立真善美的人性取向。(1—4讲,共4

经典电影分析心理学

经典电影分析心理学 姓名:学院:学号: 一.《修女也疯狂》 本部影片中女主人公迪劳丽丝从小就是一种胆汁质性格的人,长大了在一家酒店当歌手, 交了一个黑道上的男朋友….一次巧合亲眼目睹自己的男朋友杀人的场面,为了逃避杀手的追 杀,警察把她送到了一家修道院里。刚开始进入修道院里她感觉自己生不如死并说在这个鬼 地方还不如求她男朋友放过她,但是经过警察的劝说最终还是留在了修道院,在修道院里面 结识了小修女,胖修女和院长几位。在里面女主人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院长把她送去指挥练 歌那里,在她得指导下修女的唱歌水平大大提高尽管也原始的唱法有很大的抵触,之后修道 院每天都是满座,最后总统还要来听这家修道院的唱修歌,但是就在时期快到了的时候,却 被男朋友的手下发现并抓走,修道院里的修女们坐着飞机去帮助女主人公逃脱,但是在威胁 其他修女的姓名的时候她主动站出来了,最后他男朋友被警察抓住。.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后天可变的。 人的性格特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思考者、悲观。多血质:性格特征是外向、多言、乐观。粘液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旁观看、悲观。抑郁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旁观看、悲观。职业气质与职业匹配:胆汁质适合导游、勘探员、推销员、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者;多血质的适合外交人员、管理者、律师、运动员、新闻记者、服务员、演员等。粘液质的适合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播音员、会计、调解员;抑郁质的适合是人、技术员、打字员、机要秘书、化学检验员。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这种性格特征的人都会遇到,但是在处理之间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的方式。 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遇见了气质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我自己做了陈会昌的气质 量表后,知道自己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 易变化和消失,要是我能控制好我的情绪变化的话,相信在学习和事业上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心理学角度看《雨人》

立信会计学院 07 张依婷传播心理研究 203 从心理的角度看《雨人》 搜索关键词心理学电影后发现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大多都是恐怖 惊悚片。随后终于锁定了一部名为《雨人》的励志喜剧。 电影海报非常简单,是两个男人走在一条公路上。并没有让我获得更多电影内容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我对《雨人》这个影名和电影的内容充满疑惑难道剧情跟下雨有关。在看完一遍电影后还是没能解答我的疑惑。在仔仔细细得看了第二遍后终于知道原来是主人公雷曼因自闭症的缘故口 齿不清,才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发音近似rain man。中文按意思译成雨人。因为电影中的雷蒙虽然是个自闭症患者却在记忆数字方面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天才。据说之后雨人就成了一个专门指那种具有某种突出才能但本身却有缺陷的人的专用名词。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亲情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经营汽车公司的小老板,年轻气盛,比较自我主义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而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所以生活并不富裕。某一天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女友一同去参加追悼会。虽然对父亲只有不好的回忆,但一直作为独生子的查理听到父亲只把别克车和玫瑰园留给了自己,其他近3百万美元的资产却另有受益人。心理非常的不平,他虽然觉得父亲不爱他,但万万没有想到连去世了都不打财产留给他惟一的儿子。经多番调查找到了那个受益人,并且这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竟然是是查理的亲哥哥。查理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利用雷曼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半遗产。于是他连哄带骗得带走了雷曼离开了疗养院,他们打算要去查理的拉斯维加斯的住处去。 从这一刻查理就要和刚刚认识的患有自闭症基本没法正常交流的哥哥开始一天24小时的相处了。起初他无法适应,雷曼住的房间必须是他习惯有的格局摆放,一日三餐都必须照着他原来的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时必须坐在电视机前,以上任何一项没有达成都会使他发狂,尖叫更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查理不知道要怎么和雷曼相处,只能用恐吓和武力对付他。可是在相处中查理慢慢得了解了雷曼,他渐渐学会如何照顾雷曼和他相处。因为雷曼不愿做飞机查理就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导致他无法工作欠了一屁股债。因为一次雷曼喜爱的电视节目快要开始了而却无法赶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从心理学分析《美丽心灵》 电影《美丽心灵》是讲述的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的故事。影片还原了一个天才在过分偏执、出现妄想时用毅力战胜精神病症的艰苦过程。 纳什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着思维障碍(严重的妄想)、情感障碍(一开始无法理解并在抑制和排斥)、意志行为障碍(紧紧拽着皮包、走路急促不稳)、感知觉障碍(幻听和幻象)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他的听觉幻觉声音清晰,包括指令和鼓励;视觉幻觉出现时,纳什并不完全是旁观者,大多时候他都参加到了幻觉的场面;触觉幻觉包括国土安全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信号器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本片的纳什主要描述了三个阶段:大学阶段、在惠勒研究室工作阶段、康复阶段。在每个阶段他生活中的幻象都折射了他的心境、心理诉求。他一直拥有完整的情感,只不过康复之前,他都刻意隐藏、压抑了一些情感。 一、大学阶段 影片一开始纳什就表现出了他对数学、逻辑的痴迷和推崇和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他曾开玩笑能用数学证明别人的领带有多么难看。在酒吧中,他用数学模型来刻画男女交往的最优选择。任何事情他都联想到用数学解释。也是这种过度偏执让他拒绝接受不能用数理解释的东西。他表达所有这些感情的时候都是微笑着的,外在显示了他的自信。即使在与汉森下棋时他被汉森的问题弄得心慌意乱,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走的时候还打翻了棋盘,在众人的嗤笑下落荒而逃。 与之对比的是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他总是独自一人,和同学在一起时也并不愉快。他的言辞让人听起来高傲、难以接受,丝毫不会顾及他人感受。甚至当他被怂恿去追一个女孩子时,他还是直截了当,丝毫不考虑顾及女性的颜面,可以说是一个蔑视感情的人。 他渴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所以一直苦苦研究他的原创理论——博弈论。尤其是当他在餐厅中看到大家都为一个教授献上自己的钢笔(尊敬)时,他眼里流露出失望、羡慕的情绪。 然而这一切他都能与一个人分享,那就是他的室友——第一个臆想出的人物。他显得沉闷,却臆想出了一个浪子室友,说明他内心是矛盾的,更是渴望与人交往的。一方面他通过浪子室友否认数学就是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用数学证明自己。他与室友的一切活动都是他的自我想象,他想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肯定他,他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薄弱,但是有非凡的智慧。每一次他与室友的聊天都是他内心的独白,他渴望有所突破,成为一个有所贡献的人。想象一个这样的他,一个人又打又闹推翻桌子打破窗户(暗示他打破研究的禁锢)吓到过路的同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

这部影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讲述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得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故事。 影片中纳什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而他的症状也正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偏执型。影片中他表现出以下症状: (1)感知觉出现障碍。他出现了幻觉,自己虚构了三个人物,并且幻想自己正在参与军事机密活动,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2)出现了被害妄想,感觉自己一直被前苏联的间谍组织所监视并企图将其抓走。电影中当精神病院的人员将他强制带走时,他认为自己是被前苏联的神秘组织给抓走了。 (3)对待家人,他情感淡漠。深爱他的妻子默默地为他奉献着,但他也从未想过要为其分担过。影片中他抱着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儿子,即使儿子哭的再伤心,他也不以为意。 (4)他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障碍。患病的他,不能再思考数学难题。 在影片中没有直接说明纳什患病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是纳什的性格所致。 在影片中,学生时代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后来工作后,他仍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然而不幸的是,他内向又不善交际的性格使得他: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

以心理学角度看《雨人》

立信会计学院1114130107 张依婷传播心理研究203 从心理的角度看《雨人》 搜索关键词心理学电影后发现和心理学有关的电影大多都是恐怖 惊悚片。随后终于锁定了一部名为《雨人》的励志喜剧。 电影海报非常简单,是两个男人走在一条公路上。并没有让我获得更 多电影内容方面的信息。这使得我对《雨人》这个影名和电影的内容充满 疑惑难道剧情跟下雨有关。在看完一遍电影后还是没能解答我的疑惑。在仔仔细细得看了第二遍后终于知道原来是主人公雷曼因自闭症的缘故口 齿不清,才把自己的名字Raymond念成发音近似rain man。中文按意思译成雨人。因为电影中的雷蒙虽然是个自闭症患者却在记忆数字方面非常出 色可以说是天才。据说之后雨人就成了一个专门指那种具有某种突出才能 但本身却有缺陷的人的专用名词。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亲情故事,主人公查理是一个经营汽车公 司的小老板,年轻气盛,比较自我主义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 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而离家出走独自生活所以生活并不富裕。某一天得知 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女友一同去参加追悼会。虽然对父亲只有不好的回忆,但一直作为独生子的查理听到父亲只把别克车和玫瑰园留给了自己,其他 近3百万美元的资产却另有受益人。心理非常的不平,他虽然觉得父亲不 爱他,但万万没有想到连去世了都不打财产留给他惟一的儿子。经多番调 查找到了那个受益人,并且这个患有自闭症的男人竟然是是查理的亲哥哥。查理突然萌生出了一个利用雷曼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一 半遗产。于是他连哄带骗得带走了雷曼离开了疗养院,他们打算要去查理 的拉斯维加斯的住处去。 从这一刻查理就要和刚刚认识的患有自闭症基本没法正常交流的哥哥 开始一天24小时的相处了。起初他无法适应,雷曼住的房间必须是他习惯有的格局摆放,一日三餐都必须照着他原来的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 时必须坐在电视机前,以上任何一项没有达成都会使他发狂,尖叫更有可 能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查理不知道要怎么和雷曼相处,只能用恐吓和武 力对付他。可是在相处中查理慢慢得了解了雷曼,他渐渐学会如何照顾雷 曼和他相处。因为雷曼不愿做飞机查理就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导致他无法

心理学与电影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34G78AGX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电影赏析改卷教师:魏知超学号:096010373 姓名:陈佳军得分: 《重生男人》:整体一般,观看后的几点想法 《重生男人》套着科幻片的大衣,打着B级血腥暴力片的组合拳,并以PPTV上8.6分的评价,让我以一种犹豫的姿态点击了“在线观看”。作为一个忠实的科幻迷,我只能说这部电影花了95%以上的时间,用几个铁疙瘩做的人体器官模型以及若干幕伤口迅速愈合的场面来阐述了这部科幻片的真相,只有在108分钟时终极神器“M5神经网”的出现,才开始了一幕让人略感意外的科幻场面;这实在是让我这个冲着科幻片绚丽场面来的有志青年有些失望。 对于这部电影,导演明格尔·萨普什尼克采用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英雄主义电影模式:英雄自救(觉悟)然后英雄拯救世人。这当然比那些“英雄”一出镜就宣布要拯救世人的老套电影模式好一些。但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略早一些的电影《全民超人》。主人公汉考克无疑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英雄。它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模式:“世人改造(拯救)英雄,英雄拯救世人”这样的模式中英雄不单单只是自救,他同样需要那些作为普通人的帮助与认可,虽然淡化了英雄主义情结,少了一些美国电影中英雄无敌的感觉,但这种模式却让英雄有血有肉,让英雄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重生男人》的救世之路虽说略为老套,整体感觉一般,但结局还是拯救了这部近似平庸的电影:

英雄不再完美到底。 以上是对这部电影的一个大概的整体感觉。接下来先稍微介绍一下主要情节,然后再谈谈对于这部电影另外几点杂七杂八的感受。 《重生男人》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但遭受了战争摧残之后,人们的心灵也被严重扭曲。同时,为了延长生命,人们用机器器官替代坏死的人体器官。贫富悬殊情况严重,很多人只能像今天的房奴一样贷款购买机器“器官”以延长自己的生命,高额的利息导致很多人无力偿还贷款。就像银行收回贷款购房者的“房子”一样,生产机器“器官”的公司则雇用回收员合法地回收机器“器官”,说得直白点,就是活生生地剖腹切肚,将器官取出来,后果自然就是器官使用者的直接死亡。裘德·洛作为回收员,他对自己有怀疑,然后就是家庭危机,遭遇意外,在彻底觉悟之后,为了自救以及拯救世人,最终走向了公司的对立面,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111分钟的片长下来,我感受到这不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科幻片。在大众口味越来越苛刻的时代背景下,《重生男人》也像《黑客帝国》、《I, Robot》这些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一样,希望能让观众在过了科幻瘾之后,还能说明一些哲学道理;即所谓的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但明显本片没有很好的做到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电影像风过水面一般在思想方面和娱乐效果中均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你想在科幻主题思想方面有所斩获,还是抱着娱乐的态度享受视听,本片都不会太让你兴奋的。但无论如何此片都还没到沦为烂片

关于心理学的30部电影推荐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心理学的30部电影推荐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1.《充qi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虽然不是RYAN的经典之作不过他表现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 1 / 7

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 gus van sant 这个GAY带给我们的全是心里上的震撼 4. 《秘窗》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johnny同学表现最好的一部比海盗强的多了。。 5.《致命ID》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多重人格的问题在于你发现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关于电影风雨哈佛路中人物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看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感触颇深,影片中有许多角色的人格特征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主人公liza,她的父母,姐姐,外公,还有她的朋友,首先让我们对主人公liza来进行人格分析。影片中的liza,聪明,勇于和命运抗争,对付充满感激,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气质不同于性格,气质是我们遗传所得的,是先天的,我们也许遗传了父母的神经类型,影片中liza的父亲虽然行为怪诞,终日酗酒,但是无疑的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很爱看书,而且智商较高的人,同样的liza 也有着常人的智商,她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考试成绩却遥遥领先,这也许就是遗传了她的父亲。Liza的母亲童年生活是苦难的,liza外公的侵犯和骚扰使得liza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而liza 母亲的妹妹却继续忍受着liza外公的侵犯,说明liza母亲是个对命运抗争的女人,liza面对自己不堪的生活不像他人那样甘于在社会底层生活,而是勇敢的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一点与她母亲很相似。同时,liza的性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很小被送进了收容所,那里残酷的生活让她更坚定了要脱离这样的生活要改变命运,经历了那些让她的性格变的很坚强,而且也很独立。那么liza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大的动力去改变命运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这样解释,她父母的生活这样苦难对她来说是一个替代强化,让她不会这样,影片中她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自己的未来绝对不要这样,而是应该到更好的地方。然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理解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所以liza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就是追求卓越。而根绝默里德人格动理论却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显然liza 很多需要都没有被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就需要等等,所以她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和压力。Liza进入中学后,由于自己很努力而且很聪明得到老师的很多引导和帮助,这是个人与情境的交互理论,liza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于是老师帮助她学习,引导她思考,这两个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Liza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于是得到了去波士顿观光的机会,这让她打开眼界知道了她的努力方向,因为学习努力得到的这次机会对于她来说是个强化作用,让她更有可能去实现她的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说liza的姐姐,她们同样出身在一个家庭,但是她姐姐的命运却与她完全不相同,她们有着一样的父母,但是遗传并不一定是完全能一样的,而且她姐姐和她接触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差别,同样她和姐姐都没有饭吃,没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她的姐姐选择和外公一起居住,满足了生存需要,却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她外公的凌辱,liza的姐姐却为了生存可以容忍,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的姐姐属于索取—依赖型,因此她不靠自己却靠外公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形成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儿童时期受忽视。Liza 姐姐错误的生活风格造成了她现在那样不堪的生活。 Liza的母亲从小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被亲生父亲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妹妹也被父亲侵犯,这样对于她来说是很大的心理创伤,会让她不相信任何人,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都会被她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不会消失,而会影响她的生活,生活的不堪,精神无处得以解脱,因此吸毒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正如影片中liza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Liza的父亲聪明,爱看书,可是却酗酒,行为怪诞,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太多的展现他父亲的背景,所以无法分析原因。同时liza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就是他的追求。 Liza的朋友似乎有着和liza母亲相似的经历,受到父亲的凌辱,于是离家出走。她的朋友和liza一样很独立,可是她却十分排斥走进正常中层社会的生活,当liza向她说明自己的理想并且带她去学校时,她很排斥,她认为liza和她一样,她们都永远属于这个底层社会,liza 想要跳出这个圈子是不可能的,她的朋友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她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环境,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她应该属于是生活风格应该是回避型的,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电影赏析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电影赏析 ——从心理学角度电影开始的前三分钟的黑白画面将人们带回到道格拉斯所扮演的男主人公尼克的童年。他父亲自杀前48岁生日的画面反复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父亲的画面高频率的被回忆,属于心理学现象中的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对于尼克来说,父亲与他生死两隔所造成的分离使得他的人生中也重复般的多次与身边的人分离。那么电影的开头对于童年的介绍正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尼克的冷漠,利己自私,高自尊,傲慢与他童年遭受父亲自杀事实后的过分封闭自己内心有关。 那么先通过对电影情节来分析尼克的身份以及他的人格特征。电影的开头介绍他出生在一个很富裕的家庭,获得父亲的遗产,是个事业被股票、资金包围的富商。性格方面用关键词就是孤僻、傲慢、利己、自私、高自尊。孤僻:他拒绝了各种可避免的社交活动,包括:展览会、筹款会、婚宴;在他的前妻打来电话时,让他的秘书安排前妻留下口讯,并且对于秘书给予他生日祝福感到厌恶。傲慢:尼克的弟弟约他吃饭时他让秘书以自己的名字在非常昂贵的高级餐厅订座位来展现他的成就和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肯定。忽视亲情和爱情,与弟弟的相处生疏,对于弟弟给予他的生日礼物他并不重视甚至并不感动,对于弟弟给他安排的生日快乐歌,他也表现出厌恶。在前妻打来电话给予生日祝福和问候时语言冷漠刻薄。利己:他解雇了跟随他爸爸一起工作多年的高层员工安臣因为他使自己金钱利益受到损失。自私:拒绝帮在厕所遇到陌生人去隔间拿卫生纸。高自尊:在被告知被拒绝参加消费者康乐会的游戏活动时受到挫折,但是却告知弟弟是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参加游戏,显示出他十分在意面子不能接受被拒绝。尼克的这些复杂的人格特征与他童年时目睹了父亲自杀过程留下阴影导致的封闭有关。因而,游戏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尼克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并且突破它。

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可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有更为指导意义。本文现实题材电影《黑天鹅》为例,展开写作,在电影中,女主角Nina 面对心理问题因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步步使得女主角走向精神崩溃,酿成悲剧的发生。文章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梦的暗示、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入手,还原了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女主角癫狂蜕变的经过,引人深思。同时,文章针对电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挽救更多悲剧,提高现实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其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发现、预防、治疗心理问题成为当今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以“剖析案例--提出应对方案--将方案应用于实践”的心理疾病防范方案因过程简单、成效显著而最为受欢迎。目前,常见的被剖析案例分为现实案例、艺术作品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样的案例更具有现实预防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工业发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欧美电影产业发展较早,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是电影产业的佼佼者,涌现出一大批反应现实的文艺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其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1]。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带动和影响下,于1879年德国人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试验工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心理电影赏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赏析 ——所用心理学知识主要有:自我意识;潜意识;心理暗示;阻抗心理;同理心。自我暴露。 这部影片是讲述一个桀骜不逊,聪明绝顶但却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威尔仅有20岁,从未上过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清洁工。有一天数学教授蓝波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个难题,因此引起了蓝波的注意。可是威尔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们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正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教授想帮助他,将其保释,并要求其接受心理治疗。 威尔是一个天才,不仅是在数学方面。可惜,他不幸的幼年经历,使得他不敢正视自己。在还没有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威尔表现出的是遇到幼儿园欺负过他的的同学的“愤怒”,“愤世嫉俗”,对大多数人都怀有敌意,具有攻击型,容易激动。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即使在面临牢狱之灾时也是无所谓的风轻云淡,其实此时他内心是非常渴望有人能够来拉他一把,但是他不认为有这样的人,这其实是他为了避免自己失望而采取的逃避想法,使这样失望的打击的刺激性减少。他是骄傲的又是不自信的,他骄傲是对自己拥有的那些别人不具备的天赋,那种过目不忘的本领,那种可以引经据典为其自辩的能力;而他不自信则是对于那些不可掌控的事实,比如家境和不堪回首的过去;他具有开心的一面,那是对朋友,对自己倾慕的女孩;他更具有孤独的一面,对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使他表现出自我保护、防御性、警觉性、紧张等等,这使他总是在发现别人对自己有放弃打算的时候先下手为强自己走开。其实这就是一种“社交焦虑”,归根究底这就是一种不自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那些想探索自己内心的人比如那些蓝波教授请来的心理医生,内心里威尔就不接受他们、抗拒他们对他们都变现出一种防御的轻蔑的情绪,这就是他的阻抗心理,是他太过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的本能。 后来教授找来了自己的同学肖恩,在对威尔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肖恩也遇到了其他咨询师所遇到的同样问题(没有治疗动机、攻击等)。但是,肖恩治疗一开始就让其他陪来的人到咨询室外面去等,这是心理咨询会谈设置的严格运用,也是他后面开展谈话的良好开端。他们的第一次会谈中,面对威尔发起的多次攻击,肖恩每次都很尊重地、很有兴趣地倾听和回答,使得威尔无法找到真正能实施攻击的地方(你看,如果咨询师能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话,就能与攻击性很强的来访者建立初始会谈的关系并使会谈继续下去)。可是在治疗结束的时候(由于威尔还想继续寻找攻击的机会,咨询师肖恩却说“现在时间到了”),威尔还在继续看着油画,对肖恩进行攻击。这时,肖恩被击中了,他气愤地掐住了威尔的脖颈,直到威尔说“结束时间到了”。这是他们进行的第一次会谈。这次会谈,整体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肖恩却在愤怒之下掐了来访者的脖子(这是对咨询师人性化的描写)。肖恩由于受到强烈的攻击,他也受到了伤害,治疗后他也很痛苦,但是,他最后还是决定约威尔下次见面。这表明,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不是没有情感,不是不会发怒,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发怒和痛苦之后,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如果不能自我修复的话,就需要找督导帮助了)。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