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最新题库

题号题型1单选2单选

3单选4单选

5单选6单选7单选

9单选10单选11单选12单选13单选14单选15单选16单选

18单选19单选20单选21单选22单选23单选24单选25单选26单选27单选

29单选30单选31单选32单选33单选34单选35单选36单选37单选38单选

40单选41单选42单选43单选44单选45单选46单选47单选48单选49单选

51单选52单选53单选54单选55单选56单选57单选58单选59单选60单选61单选

63单选

64单选

65单选66单选67单选68单选

试题答案

A

下列选项有关劳动争议仲裁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的解决有仲裁协议的,可以进行仲裁

B.仲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未经仲裁不得诉讼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争议时可以依法进行调解,仲裁调解书具有

法律效力

D.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不能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但履行集体合同发

生的争议则可以仲裁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下面的做法不符合这一规

定的是( )

A、某砖厂女职工董某怀孕期间,厂里安排她简单打扫清洁卫生,不再做搬运

B、某企业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便要求每个职工每天加班1个小时,怀孕达6

个月的女职工刘某也不例外

C、某公司通知其女职工周某,鉴于她的孩子已满13个月,公司决定恢复她“

三班倒”的工作制

D、某矿山女职工肖某被安排到井下工作

D

下列哪项权利不属于劳动监察机构及劳动监察员享有的权利?( )

A、调查权

B、决策权

C、处分权

D、检查权

B

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

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工时形式是:( )

A、标准工时

B、计件工时制

C、不定时工作制

D、综合计算工时制

C

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 )

A .18世纪

B .19世纪上半叶

C .19世纪下半叶

D .20世纪初

D

能够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

A .只能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

B .只能是主体双方的违法行为

C .可以是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

D .事件

A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

A .12个月

B .10个月

C .6个月

D .3个月

C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 )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开工通知劳动者本人。

A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D .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D 能够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是( )。

A .各级人民政府

B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

D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D 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 )的工资报酬。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B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 )。

A .18

B .17

C .16

D .15

C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集体协商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 )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A .5

B .4

C .3

D .2

A 根据有关规定,下列( )支出不应列入企业工资总额范围。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加班工资

D .职工福利费用

D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女职工的产假为天( )。

A .120

B .90

C .60

D .45

B 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 )。

A.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B.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向人民检察院投诉

D.向公安机关报案

A 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 )规定,报( )备案。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劳动部

C.劳动部、国务院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部

D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

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B.物质帮助权

C.报酬权限 D.休息休假权

A ( )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就业权和择业权

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 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B 所谓(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

利和约定权益。

A.基本保护 B.优先保护

C.全面保护 D.部分保护

C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 )共同参与决定。

A.企业 B.员工

C.员工代表 D.企业家协会

D 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 )。

A.自由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补偿性

A (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B ( )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A (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C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D ( )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B ( )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A

( )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

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判例法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D (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A.劳动法的体系 B.劳动法的渊源

C.劳动法的原则 D.劳动法的内容

A (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

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B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 )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 )。

A.最高,非强制性 B.最低,非强制性

C.最高,强制性 D.最低,强制性

D (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 、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标准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D 劳动法监督检查的( )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

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内容 B.目的 C.客体 D.方式

A (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服务关系

A 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为其条件。

A.合并 B.具备 C.分离 D.完整

C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

A.劳动权利 B.国家意志

C.劳动者权利 D.法律渊源

B ( )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A ( )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A.法律文本 B.双方当事人

C.劳动合同关系 D.法律渊源

C

(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B (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劳动合同关系 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

C (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A.劳动法律原则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关系

D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文

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A.劳动关系 B.法律关系 C.劳动合同 D.双务关系

D 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既雇主与雇员。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A ( )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

C.无劳动行为能力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A 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C 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B 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

A.劳动法律形式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D (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A (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

C.劳动法律体系 D.劳动法律事件

D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 )

A.10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C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 )

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强制执行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强制执行

C.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劳动行政部门强制执行

C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

A .12个月

B .10个月

C .6个

D .3个月

C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 )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开工通知劳动者本人。

A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D .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D 能够认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是( ).

A .各级人民政府

B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 .各级劳动行政部

D .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

D 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 )的工资报酬。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B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 )周岁。

A .18

B .17

C .16

D .15

C 我国劳动法律规定,集体协商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 )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A .5

B .4

C .3

D .2

A 根据有关规定,下列( )支出不应列入企业工资总额范围。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加班工资

D .职工福利费用

D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 )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三个月

B、满一年

C、六个月

D、九个月B 劳动者试用期结束后,提前( )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三日

B、十日

C、二十日

D、三十日D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 )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A、十年

B、二十年

C、十五

D、二十五年C

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

最长为( )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月。

A、六个、九个、十二个

B、十二个、 十八个、二十四个

C、九个、十二个、二十四个

D、十个、十二个、三十个B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按( )工资的标准向劳动

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 )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

付( )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A、两个月、一年、半个月

B、两个月、一年、半个月

C、一个月、一年、半个月

D、一个月、半个月、半个月C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

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 )月。

A、一个、二个、六个

B、 一个、二个、三个

C、二个、三个、六个

D、二个、三个、六个A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 )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十日

B、十五日

C、三十日

D、三日D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可以约定( )试用期。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无数次A 《劳动合同法》中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月的平均工资。

A、三个

B、十二个

C、十个

D、六个B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 )备查。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