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

一、矿物

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岩浆岩与沉积岩及变质岩的主要区别标志有:①岩浆岩大多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因冷凝过快而呈玻璃质结构;②具有特有的矿物及结构构造;③与围岩有明显的界线,常含有围岩碎块,称“捕虏体”,接触处有热变质现象;④没有任何生物遗迹或化石。

2、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先形成的变质岩),在地壳中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高温、高压或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液体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份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如:由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由石英砂岩变质为石英岩。变质轻者可保持原有岩石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重者则原岩面目皆非。

由于煤是沉积矿产,属沉积岩的一部分,本教材主要针对煤矿防治水问题,因此,下节重点介绍沉积岩。

第二节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概念

沉积岩主要指由出露地表的岩石及火山碎屑物质、生物遗骸等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被风化、剥蚀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固结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矿产如煤、油页岩、岩盐等都是沉积岩。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矿产的75%来自沉积岩。从地表往下,沉积岩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二、沉积岩的结构及原生构造

1、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碎屑结构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碎屑颗粒大于0.01mm,按颗粒直径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颗粒直径大于2mm,砂状结构颗粒直径在2至0.1mm,粉砂结构颗粒直径在0.1至0.01mm之间。

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颗粒直径小于0.01mm。

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如大部分石灰岩是由许多方解石晶体组成。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

2、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沉积岩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原生层状构造。包括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两层面之间更微细的成层现象称层理构造,是岩石性质在垂直原始沉积层面的方向上,由于矿物成份、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沉积岩的层理类型主要有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也称斜层理)等。

(2)层面构造

在岩层面,由于沉积物沉积时,表面遭受到流水、风、生物活动及阳光曝晒等作用所留下的痕迹称层面构造。常见的有波浪、干裂、雨痕、痕迹化石等。如图2-1-1所示。

砂 层

砂 层

图2—1—1 干裂及其形成示意图

三、沉积岩的分类

关于沉积岩的分类,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分类方案,十分强调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并以此作为分类的基础,如图2-1-2。

外源沉积岩:所谓“外源”,是指沉积物质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外。其中,由母岩风化、剥蚀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矿物,经过机械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陆源碎屑岩。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物质经过堆积、压实、胶结或熔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火山碎屑岩。

内源沉积岩:所谓“内源”,是指沉积物质直接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内,由沉积盆地内的溶解物质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生成的。常见的岩石类型有石灰岩等。其中可燃生物岩主要是指生活在沼泽、湖泊中的生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如煤、油页岩等。

图2—1—2 沉积岩分类

第三节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

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的岩石中表现最显著,在不成层的岩浆岩中也是存在的。本节重点讲述成层岩石中的地质构造。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一、水平构造

原始沉积物,特别是海洋中的沉积物多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层状堆积物,按沉积顺序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的覆盖在上面,这些一层层叠置起来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坚硬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每个岩层具有近似相互平行的两个面,称为层面,顶面又叫上层面,底面又叫下层面。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图2-1-3中的OA)。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岩层产出状况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有的岩层虽然经过地壳运动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仍保持水平状态,这样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绝对水平的岩层几乎是不存在的,因而所谓水平构造是指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某些地区或受强烈地壳运动影响的岩层的某一局部地段或大范围的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地形受切割时老岩层总是出露在低洼地方,而较新的岩层总是出现在较高的位置。

二、倾斜构造及岩层产状

当地壳运动不仅使岩层形成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且改变了岩层的水平状态,使岩层层面和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时,称为倾斜构造。倾斜岩层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着是不均匀抬升或下降所引起。如图2-1-3、图2-1-4所示

O

A 图2--4 倾斜岩层及其厚度

α

图2—1—3 倾斜岩层及其厚度

图2--5 倾斜岩层

图2—1—4 倾斜岩层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地壳中三维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表示(图2-1-5 )。

图2--6 岩层产状要素 图 2—1—5 岩层产状要素

AOB —走向线 OD —倾向线 OD /—倾向 α—倾角

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有两个方向值(图2-1-5中的AB 、BA 方向)。

2、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层面向下的垂线称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线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见图2-1-5中的OD ’)。

岩层面上凡与走向线不直交且沿倾斜面向下的任意一条射线称视倾斜线,视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线方向称视倾向或伪倾向(见图2-1-6中的OD 、OC 方向)。

A H B

F

C G

D E

O αββ"

图2—1—6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α——真倾角; β、β’’——视倾角;w ——真倾向与视倾向之间的夹角

3、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视倾角。真、视倾角的关系可用数字表达式表示为:tg β=tg α.cosw 。

当视倾向愈接近真倾向,其视倾角值愈大;反之愈小。一个岩层有许多视倾角,但只有一个真倾角,任何岩层的视倾角都小于其真倾角。

岩层产状要素常用的记录格式为:如90°∠30°,表示岩层的倾向为90°(正东方向),倾角为30°。

三、褶皱构造

1、褶皱与褶曲的概念

(1)褶皱:褶皱是指受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下,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形成一条列波状弯曲的构造形态,称褶皱构造,简称褶皱。多数褶皱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如图2-1-7所示。

图2--8 褶皱与褶曲剖面示意图 图2—1—7 褶皱与褶曲剖面示意图

(2)褶曲:褶皱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见图2-1-7)

2、褶曲的基本形态:

(1)背斜:即岩层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岩层相对较老,两侧岩层较新且对称重复出现。

(2)向斜:即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岩层相对较新,两侧岩层较老且对称重复出现。

四、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所承受的作用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极限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岩石破裂面的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分节理和断层两大类型。

(一)节理

节理又称裂隙或裂缝,指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常为大型褶皱或断层的伴生或派生的构造,是在岩层形成褶皱或断层时产生的,受褶皱和断层的控制。就煤矿地质而言,节理常是矿井瓦斯、地下水等的重要运移通道和储集场所。

(二)断层

断层是指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发生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规模变化很大,小的断层延伸仅有几米,相对位移不过几厘米;大的断层延伸数百米至数千千米,相对位移可达几十千米。

1、断层要素

断层要素是指断层的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等有关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交面线、断盘、断距和落差等。(如图2-1-8)。

煤层

图2—1—8 断层要素示意图

(1)断层面:岩层断裂发生相对位移总是沿着一定的破裂面进行的,此破裂面即称为断层面。断层面的空间位置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确定。断层面在局部地段可以是平面,但在较大范围内还常是不规则的曲面。较大规模断层的断层面常由一条列断裂面和次级破裂面构成断层破碎带。

(2)断层线: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也就是断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线。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其形态由断层面形态,断层面产状以及地形起伏状况决定。断层面倾角越小,地形起伏越大,断层线形态就越复杂。

(3)交面线:断层面与岩层面(一般取岩层底面)的交线称交面线。其中,断层面与煤层(底)面的交线称为煤层交面线,又称断煤交线,分为两种:①上盘断煤交线,指断层面与上盘煤层(底)面的交线(见图2-1-8)。②下盘断煤交线,指断层面与下盘煤层(底)面的交线(见图2-1-8)。两种断煤交线的形态可以是两条直线或曲线,可以相互平行或交叉,也可以向一端微开而向另一端收敛合并或向两端收敛消失。

(4)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位移的岩块称断盘。其中位于断层面上侧的岩块称上盘,位

于断层面下侧的岩块称为下盘;当断层面直立时,无上、下盘之分,可根据断层两侧岩块相对位置给予命名,如东盘、两盘等。此外,将断层两侧相对向上移动的岩块称上升盘,相对向下移动的岩块称下降盘,如图2-1-9所示。

上盘下盘东盘

下盘

上盘

西盘 图2—1—9 断盘名称示意图 (5)断距: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称为断距。在同一断层、同一地点的不同方向上作剖面就会得到不同的断距表现形式和断距值。在日常工作中常用到的断距为铅直断距也称为落差。断层落差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地质界线点之间的高程差。

2、断层分类

断层的分类方案很多,这里仅介绍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案。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类

①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图2-1-10a )。一般认为岩层受水平拉伸作用发生张裂,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上盘相对下滑形成正断层。多数正断层都表现为张性,其特点是断层延伸距离较小;断面倾角较大(一般在45o 以上),断层面不平整、粗糙;断层中角砾岩胶结较松,棱角明显。

②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图2-1-10b )。一般认为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而发生断裂,并在水平挤压力的继续作用下,上盘相对上升即形成逆断层。自然界中,多数逆断层属于压性断层。其特点时断层面常呈舒缓波状,发育有垂直断层走向的擦痕;有断层泥和角砾,角砾具压扁观象,胶结比较紧密;断层一侧或两侧发育有小褶曲和羽状裂隙。

③平移断层:亦称平推断层。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图

2-1-10c )。一般认为这是岩层受水平扭动作用的产物。其特点是断层多较紧闭;断层面一般直立或近于直立,断层线多是直线分布;有时可见断层泥和角砾,角砾细小,胶结紧密。

b

c

图2—1—10 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断层类型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2)根据断层走向与所切割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图2-1-11)

1

图2--14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示意图

图2—1—11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示意图

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交断层

①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基本一致(图2-1-11中F1)。

②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图2-1-11中F2)。

③斜交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明显斜交(图2-1-11中F3)。

3、滑动构造

滑动构造是指地壳表层或浅层上、下两套坚硬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其间的软弱岩层产生位移而形成的构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断层。它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下伏系统、滑动面、滑动系统。

郑州矿区发育最大的滑动构造为芦店滑动构造,位于河南登封芦店辖区及其附近范围之内。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

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在纵向上的相互关系称地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特征上分两种基本类型。

1、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地层为一套连续沉积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有两个:①上、下地层之间在沉积层序上是连续的,无地层缺失,即岩性和所含化石是渐变的;②产状基本一致。

整合接触关系反映了该区地层在接受沉积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缓慢下降状态,或即使有上升,也是小幅度的,没有引起沉积间断。

2、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时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有地层缺失。主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相同且有地层缺失。是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联合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

第四节郑州矿区区域地层及煤系地层简介

一、区域地层

郑州矿区属于华北型地层,缺失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和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其它各系皆有发育,详见郑州矿区区域地层表。

郑州矿区区域地层表表2—1—1

(一)寒武系(∈)

在矿区局部有出露。平均厚度约770m,厚薄不均。

1、下统(∈1)

上部由紫红色砂质泥岩、泥灰岩及粉砂岩组成,中部以紫红、黄绿色泥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砂质泥岩,下部由深灰色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燧石团块状白云岩及含磷砂砾岩组成。厚度87~234m,平均厚203.72m。

2、中统(∈2)

上部为灰-深灰色泥质灰岩与黄绿色泥岩互层,局部夹黄绿色海绿石砂岩,下部以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透镜体灰岩。厚度200~473m,平均厚316.72m。

3、上统(∈3)

以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质、鲕状、团块状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厚度195~420m,平均厚251.98m。

(二)奥陶系(O)——中统马家沟组(O2)

在郑州矿区,奥陶系缺失上下统,仅发育有中统。中统马家沟以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及碎屑灰岩。厚度为0~43.6m,平均厚13.67m。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C)

在郑州矿区,石炭系缺失下统,仅发育有中上统。下面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中统-本溪组(C2)

岩性以灰、浅灰色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为主,具鲕状、豆状结构,含较多透镜状、似层状黄铁矿结核,局部夹有砂质泥岩、泥岩、赤铁矿和煤层。本组厚1.76~42.37m,平均厚9.68m。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群(C3)

由灰、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灰岩9层,灰岩编号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L1~L9,大部分灰岩之下赋存有煤层。本组厚60.00~120.00m,平均厚80.00m。与下伏本溪组地层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P)

本系地层自太原群顶部菱铁质泥岩(及L9灰岩)顶界面,至三叠系金斗山砂岩底面,分上、下两统。

1、下统(P1)

由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构成。

P)

(1)山西组(1

1

由深灰、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及煤层组成,顶部具少量紫斑,含煤十一层,其中下部二1煤普遍发育,为主要可采煤层。本组厚53.3~122.59m,平均厚78.6m。与下伏太原群整合接触。

P)

(2)下石盒子组(2

1

上部以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薄层,局部具紫斑;中部以灰绿色紫斑泥岩为主具鲕状结构;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本组厚45.47~103.46m,平均厚72.27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上统(P2)

包括上石盒子组、平顶山组和土门组。

(1)上石盒子组(

1

2 P)

下起四煤组底板砂岩底界面,上至平顶山砂岩底面,厚269.67~695.59m。由灰、灰绿、深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以七煤下一层中粗粒砂岩底界将本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含四、五、六三个煤组,厚112.77~384.57m,平均厚76.5m。上段含七、八、九三个煤组,厚156.9~311.02m,平均厚87.2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整合接触。

(2)平顶山组(

2

2 P)

灰白色厚层状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致密坚硬,底部含砾石。厚44.05~99.92m,平均厚70.24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假整合接触。

(3)土门组(

3

2 P)

本组相当于区域地层中的石千峰组,平均厚度为298.74m。与下伏平顶山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以深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薄层,局部具紫斑,中部以灰绿色紫斑泥岩为主具鲕状结构。下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

二、煤系地层

煤系地层是指含有煤层的一系列地层,在郑州矿区主要是石炭纪和二叠纪形成的一系列地层。煤层主要赋存于石炭系太原群和二叠系山西组,从石炭系到二叠系共含煤九组,其中一煤组赋存于石炭系,二煤组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是全区主要可采煤层,三~九煤组赋存于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目前,矿区绝大多数矿井在开采二煤组中的二1煤。一1煤在全区大部可采,但受下部奥灰水的影响,仅在局部有采动。

复习思考题

1、矿物的含义是什么?

2、岩石分哪三大类?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沉积岩最典型特征是什么?

4、沉积岩的层理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5、在日常工作中常见到哪几种沉积岩?

6、岩层产状三要素是什么?

7、常见的两种褶曲是什么?

8、断层的含义是什么?

9、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层分哪三类?

10、断层落差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章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第一节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及地下水分类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循环着。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从海洋、河、湖表面以及岩石表面和植物叶面上不断蒸发,变成水汽上升到太气圈中,在高空中凝结并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降水(雨、雪、冰雹等)而降落到地面上。降落下来的水一部分就地蒸发,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回归到河流、湖泊、海洋中,而后再度从其表面蒸发。水的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循环两种(图2-2-1)。

图3--1 自然界水的循环

图2—2—1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大循环或称外循环,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水分从海洋表面蒸发,上升的水汽随汽流运移

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雨点等降落到地表面,又以地表或地下径流的形式,最终流归海洋中,再度受到蒸发。

小循环又称内循环,它是指水从海洋表面蒸发,又降落到海洋表面;或者水从陆地上的湖泊表面、河流表面、地表以及植物叶面蒸发,又在当地降落。

二、地下水的分类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地下水,有的埋藏很深,有的埋藏很浅;有的水量大,有的水量小;它们分别赋存于不同的含水介质空隙中。各种地下水在形成、分布、运动、水质、水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目前,对地下水提出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对煤矿生产有直接意义的有两种:一是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可分为饱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另一个是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见表2-2-1及图2-2-2)。

表2-2-1 地下水分类表

(一)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1、上层滞水(饱气带水)

一般认为,上层滞水是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图2-2-2中a)。

图2—2—2 潜水、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位;5—承压水测压水位;

6—泉(上升泉);7—水井;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

2、潜水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图2-2-2中b)。潜水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的垂距,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至其底板隔水层顶面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称为潜水位。

3、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图2-2-2中c)。承压水由于有隔水顶板存在,故其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不甚明显,动态稳定,不易受污染;又因受其上、下隔水层的限制,故有一定的承压水头,其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以传递静水压力的方式进行水的交替,就象自来水管中的水受供水水塔静水压力一样进行运动;故当地形条件适宜时,经钻孔揭露承压含水层后,承压水会喷出地表,因此承压水又称自流水。最适宜承压水形成的构造形式有向斜和单斜。

(二)按地下水的含水介质(空隙)分类

1、孔隙水

储存于疏松岩层孔隙中的水,称为孔隙水。孔隙水的存在条件和特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的发育情况。一般特征下,岩石颗粒大而均匀,则含水层孔隙大,透水性好、水量大、运动快、水质好;反之,则含水层孔隙小、透水性差、水量小、运动慢、水质也差。

孔隙水由于埋藏条件不同,可形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孔隙水对采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孔隙含水层的厚度、岩层颗粒大小及其与煤层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岩石颗粒大且均匀,地下水运动快、水量大,井巷工程穿过时要加大排水能力。如果采煤工作面顶板为含孔隙水丰富的含水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的破裂及冒落,孔隙水会大量进入工作面,造成工作面的生产困难,甚至会引起水患事故。

2、裂隙水

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称为裂隙水。裂隙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决定了裂隙水的存在、

富水性及其运动条件。按成因,岩石的裂隙可分为风化裂隙、成岩裂隙和构造裂隙三种类型,相应的裂隙水也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三种类型。

其中构造裂隙水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其主要分布在褶皱轴部(尤其是背斜核部)及断层带附近。但随着深度加大,围岩压力增加,裂隙张开性变差,裂隙岩层的透水性变差、变弱,因此,只有地壳表层中的构造裂隙水才能实际意义。

此外,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的影响因素既包括原有岩层裂隙发育情况,还包括采矿活动形成的应力场等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3、岩溶水

岩溶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总称。这种地质作用包括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冲蚀作用。其产生的地质现象就是由这两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溶隙、溶洞和溶蚀地形。埋藏于溶洞溶隙中的重力水,称为岩溶水或称喀斯特水,有时也称溶洞水。

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透水的可溶性岩层(灰岩、石膏、盐岩及白云岩等)的存在;运动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水具有侵蚀性,且水不停地流动。岩石的溶解度越大,透水性越好,水的侵蚀性越大,水的交替越强烈,则岩溶越发育。

岩溶在空间的发育有如下特点:

(1)褶皱轴部尤其是向斜轴部,往往是张开裂隙发育,又是地下水汇集的部位,流线在此格外密集,地下河系的主干往往沿此分布,在此部位如果有可溶性岩存在的话,岩溶较发育。

(2)断层带尤其时张性断层带,由于此处透水性好,流线密集,如果有可溶岩存在的话,在此部位岩溶往往也很发育。

(3)在可溶性岩与下伏隔水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的溶洞,这是由于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面上所致。

(4)气候湿热地区比气候寒冷干燥地区岩溶较发育。

在岩溶化岩石中的地下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一般在裸露的石灰岩分布区的岩溶水,主要是潜水;当岩溶化岩层被其他岩层覆盖时,岩溶潜水可转变为岩溶承压水。

岩溶的发育特点决定了岩溶水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水量大、运动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溶洞溶隙较其他岩石中孔隙、裂隙要大得多,降水易渗入,或几乎全部渗入地下;溶洞不但迅速地接受降水渗入,而且岩溶水在溶洞或暗河中流动很快,年水位高差有时可达数十米;岩溶水埋藏很深,在高峻的岩溶山区常缺少地下水露头,甚至地表也没有水,造成缺水现象;大量的岩溶水都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向低处,在谷地或与非岩溶化岩层接触处,以成群的泉水出露地表。

岩溶水的水量大、水质好,可作为大型供水水源,但岩溶水对煤矿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岩溶化岩层厚度巨大时,如华北的奥陶纪灰岩水多是造成矿井重大水患的水源。就郑州矿区而言,以往多次发生重大水患事故,基本上都与石炭系、奥陶系及寒武系碳酸盐岩岩溶承压水有关。

第二节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及

郑州矿区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含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2、隔水层:隔水层是指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应该提到的是,上述定义中并没有给出区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定量指标,而是因为它们的定义具有相对性。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所指称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在涵义上有所不同。岩性相同,渗透性完全一样的岩层很可能在有些地方被当作含水层,而在另一些地方当作隔水层。

严格地讲,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从这个角度说,岩层是否发生透水(即地下在其中是否发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运移)还取决于时间尺度。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有可视为可渗透的。

某些岩层,尤其时沉积岩,由于不同岩性的岩层互层,有的层次发育裂隙或溶洞,有的层次致密,因而在垂直层面的方向上隔水,但在顺层的方向上都是透水的。例如,薄层页岩和石灰岩互层时,页岩中裂隙接近闭合,灰岩中裂隙与溶洞发育,便成为典型的顺层透水而垂直层面隔水的岩层。

另外,隔水层的阻水能力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及其稳定性。某些阻水能强的隔水层,在后期构造作用的破坏下,可大大削弱隔水层的阻水能力,甚至使其起不到隔水的作用。二、郑州矿区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根据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含义,考虑到地下水的赋存状态,结合郑州矿区的实际,从矿井防治水的角度出发下面分别简单介绍郑州矿区主要含水层及地下水在其中的赋存状态和主要隔水层。

(一)含水层

1、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含水层:

郑州矿区第四系厚度变化很大,为0~54m。其岩性为: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下部为冲积砂卵石层。

该层含水层富水性不均、渗透性好,其中地下水绝大部分为潜水,其富水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大气降水将直接对其补给,雨季含水丰富,旱季水量明显减少。

该含水层距可采煤层较远,除煤层露头地带外,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2、下第三系砂砾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郑州矿区下第三系厚度变化很大,为0~1100m。其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砂岩底部发育有砾岩,其间夹有砂质泥岩。该含水层富水性不均,在河流两侧及露头附近含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个别地段为承压水。

该含水层距可采煤层较远,对煤层开采一般影响不大。

3、三叠系下统金斗山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郑州矿区,该含水层由紫红色厚及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组成。该层厚82---136m,平均112m。该层裂隙发育,含孔隙裂隙承压水,水量不丰富。由于该含水层下距二1煤较远,对二1煤开采影响不大。

4、石千峰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郑州矿区,该组上部以青灰色粉、细粒砂岩为主,夹砾屑灰岩4—6层;中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为主,夹数层细中粒砂岩;下部主要为浅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紫色泥岩及1—2层砾屑灰岩。该组厚度234—352m,平均298m。该组地层裂隙较发育,含孔隙裂隙承压水。据有关资料,该组厚度虽较大,但富水性较弱,加之它们之间有砂质泥岩及泥岩隔水层,水力联系不佳,且下距二1煤较远,对开采二1煤影响不大。

5、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郑州矿区,据统计,石盒子组厚度在5米以上的中、粗砂岩共8层。岩性为灰、浅灰色局部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裂隙较发育。据有关资料反映,该组砂岩厚度虽较大,但突水性弱,加之它们之间有砂质泥岩及泥岩隔水层,水力联系不佳对开采主采煤层二1煤影响不大。

6、山西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郑州矿区该含水层有2-3层灰白及灰色中-粗、中-细粒砂岩组成,俗称大占砂岩。其下距二1煤平均6米。厚度8~60米,平均30米,浅部裂隙较发育,深部较致密坚硬,裂隙不

发育。该层含孔隙裂隙承压水,水量不丰富。该砂岩除局部为二1煤层直接顶板外,大部分区域与二1煤层间存在砂质泥岩、泥岩。

该层虽是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因富水性很弱,对二1煤层的开采一般影响不大。

7、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由L7-8两层灰岩组成,在郑州矿区其厚度一般为1.6~15m左右。该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极不均一,含岩溶裂隙承压水。L7-8灰岩岩溶裂隙发育不均匀,其突水性及透水性差异较大,该层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对其开采有直接影响。

8、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由L1-4四层灰岩组成。一般厚10~20m。该套灰岩为深灰色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含岩溶裂隙承压水。该含水层突水、导水条件中等。

该含水层距奥灰含水层较近,为一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9、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层在郑州矿区厚度0~43米,平均厚度14米,为灰色、质纯、致密、性脆、厚层状的灰岩,含岩溶裂隙承压水。据有关资料,该层岩溶裂隙发育,但不均匀,在不同水平、不同区域的透水性及突水性差异很大。

该含水层为一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上距二1煤68~90m左右,上距一1煤2.8~13.2m。若遇导水断层及其它导水通道或二1煤层直接与其对接,对开采二1煤层的矿井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华北地区开采二1煤层的矿井出现重大水患甚至淹井事故,多数是由此含水层引起的。

10、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岩性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发育。该含水层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对一1煤层开采有较大影响。

(二)隔水层

1、第四系粘土层

在郑州矿区,在第四系地层中、下部存在多层砂质亚粘土和亚粘土,区域不同,厚度不等。是第四系含水层与第三系含水层及其它时代含水层之间良好的隔水层。

2、三叠系粉砂、泥岩段及第三系粘土、砂质粘土段隔水层

该层系指三叠系底部金斗砂岩顶界至第三系顶界的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粘土、砂质粘土段。在郑州矿区,该段分布较稳定,总厚度大于200米,是第四系含水层与煤系地层之间良好的隔水层。

3、二叠系泥岩及砂质泥岩段隔水层

该层系指下石盒子组下部发育的砂锅密砂岩顶面至二叠系上部平顶山砂岩底面全部泥岩、砂质泥岩,它们与含水层相间排到,在郑州矿区,单层厚度为46~104米,阻隔了碎屑岩组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一般隔水性较好。

由于上述隔水层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顶板水进入开采二1煤矿井,但由于采动后采动冒裂带破坏了上述隔水层的完整性,使隔水层降低甚至失去隔水性能,导致顶板水进入矿井。

4、二1煤层底板砂泥岩隔水层

该层下起L7-8灰岩含水层之上,上至二1煤层底面,在郑州矿区其厚度为0.39~30.5米,一般厚10米左右,自西向东呈起伏形态,东部局部厚度为零。岩性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及不稳定的薄层灰岩(L9)。该层对L7-8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进入开采二1煤的矿井有一定的隔水作用,但在局部厚度变薄处,特别是断裂带附近会引起二1煤层底板突水。

5、太原组中部砂泥岩段隔水层

该层下起L4灰岩顶面,上至L7灰岩底面。在郑州矿区,其厚度10~49米左右,岩性以灰

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为主,夹细砂岩、薄层煤及不稳定的L5、L6灰岩。其层位、厚度较稳定,隔水性能较好,为L1-4灰岩与L7-8灰岩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因此,在采掘过程中,应对该层加以保护,以防该层遭到破坏致使L1-4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通过导水裂隙补给L7-8灰岩含水层,最终进入开采二1煤矿井内。

6、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该层上自一1煤层底板,下至奥陶系灰岩顶面。据有关资料,在郑州矿区厚度为4~30米左右,岩性以灰白,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并含有深灰色炭质泥岩,局部夹细砂岩。该层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隔水性能良好。但在变薄处或断层破碎带部位,将会被奥陶系灰岩高压岩溶裂隙承压水突破,它对一1煤层的开采有直接影响。

三、郑州矿区主要含水层与主采煤层(二1、一1煤)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郑州矿区目前主要开采山西组二1煤,随着二1煤层资源的枯竭,以后会考虑开采石炭系上统太原群下部普遍较发育的一1煤层。下面简要介绍矿区内主要含水层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以及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与主采煤层(二1、一1煤)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叠系山西组中包含了矿区主采煤层二1煤,二1煤层与其之上的大占砂岩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为砂质泥岩,厚度1~9米,局部地段

二1煤层直接与大占砂岩接触,砂岩含水层成为二1煤层开采的直接顶板涌水水源。二1煤层之上的石盒子组泥岩和砂岩层,含水性弱,在局部裂隙发育和破碎带的地段可能存在富水区,其与山西组上部的砂岩相接,距二1煤层顶板极近,由于二1煤层煤质松软,在采用放顶方式开采煤的矿井,放顶高度有时可达到20余米高,产生的冒落带和裂隙带可达到百米以上,由此会使此段地层内的多个含水层相沟通,所以在岩石破裂区段有可能形成二1煤层顶板突水。

在郑煤集团告成矿,由于滑动构造的影响,使滑动构造面上、下的地层产状在绝大多数地段发生明显的不一致,同时由于滑动构造面主要存在于二1煤层及其附近,致使二1煤层直接与其上的多个孔隙裂隙含水层基本上直接对接,其间仅有20米左右的滑动构造泥和滑动构造角砾岩,实践证明,告成煤矿在二1煤层的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顶板松动和冒落,大多情况下,在顶板松动和冒落的部位会发生淋水和涌水现象。

石炭系上统太原群含水层上距二1煤层底板约10米左右,为岩溶裂隙承压水,其富水性强但不均匀。其中上段含水层有三层,L7-8灰岩普遍发育,是上段的主要含水区,下段中的

L1灰岩发育稳定,是主要含水层。二1煤层下距L7-8灰岩之间的隔水层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其厚度0~10米,由于采动破坏带一般大于10米,使该隔水层不能起到隔水作用,L7-8灰岩处于采动裂隙底板破坏带内,是底板涌水的直接水源。由于断层及垂直裂隙带的导水作用,使深部的奥灰含水层与太原组薄层灰岩沟通,是矿井突水的主要因素。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距主采煤层二1煤层底板平均约70米左右,含水不均,但突水性强,为矿井底板水的重要突水水源。随着矿井向深部的延伸,奥灰水压增大,构造更复杂,煤层采动破坏深度增加,突水的概率将增大。

一1煤层下距奥灰仅10米左右,将受到奥灰水的严重威胁。因此,在开采一1煤层之前,应进行针对一1煤层开采的水文地质勘探,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制定详细的防排水措施。

复习思考题

1、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分哪三类?

2、按含水介质地下水分哪三类?

3、什么是含水层?

4、什么是隔水层?

5、郑州矿区主要有哪几层含水层?它们有什么特征?

6、郑州矿区主要有哪几层隔水层?它们有什么特征?

第三章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第一节矿井充水水源

一、天然充水水源

矿井的充水天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种水源。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矿井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气降水有关。但这里所讲大气降水水源,是指对矿井直接充水的大气降水水源。

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煤层矿床埋藏特点:①开采煤层时其主要充水岩层(组)是裸露的或者其覆盖层很薄;②煤层埋藏较浅;③开采的煤层处于分水岭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段。

大气降水充水特点:大气降水是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的矿井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生产矿井而言,大气降水首先渗入地下,补给充水含水层,然后再涌入矿井。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井,其涌水量变化有如下规律:①矿井充水程度与地区降水量大小、降水性质、强度和入渗条件有关。如长时间的降雨对入渗有利,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矿井涌水量就小;②矿井涌水变化与当地降水量变化过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多年周期性变化规律,表明矿井充水水源是大气降水;③同一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涌水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这是由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透水性减弱和补给距离增加所致。

2、地表水

在有大型地表水体分布(河流、水库等)的矿井地区,查清天然条件下和矿井开采后的地表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是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和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头等重要大事,是评价矿井开采价值的重要内容。地表水不仅可能造成矿井突然涌水,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水砂同时溃入矿井。

地表水能否进入井下,由一系列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主要取决于巷道距地表水体的远近、水体与巷道之间的地层及构造条件和所采用的开采方法。一般来说,矿体距地表水体愈近影响愈大,充水愈严重,矿井涌水量愈大。若矿井充水水源为常年存在的地表水体时,则地表水体越大,矿井涌水量越大,且稳定,淹井时不易恢复;而季节性地表水体为充水水源时,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则随季节性变化;另外,地表水体所处地层的透水性强弱,直接控制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地层透水性好,则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小。当有断层带沟通时,则易发生灾难性的突水。同样,不适当的开采方法,也会造成人为的裂隙,从而增加沟

通地表水渗入井下的通道,使矿井涌水量增加。

3、地下水

围岩地下水充水类型划分:①根据充水岩层性质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孔隙充水矿井,坚硬岩层裂隙充水矿井,岩溶充水矿井。②根据煤层与充水岩层接触关系不同可分为:直接充水矿井,间接充水矿井。③根据煤层与充水岩层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顶板水充水矿井,底板水充水矿井,周边水充水矿井。

矿井由表土层至含煤地层间存在有众多的含水层,但并非所有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都参与矿井涌水,即使参与矿井充水的含水层,它们的充水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故必须对煤层周围含水层按对矿井充水程度加以区分。在煤矿生产中,井巷直接揭露或穿过的含水层和煤被开采后经冒裂带及底板突水等途径直接向矿井进水的含水层称直接充水含水层。那些与直接与充水含水层有水力联系,但只能通过直接充水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含水层称间接含水层,它是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水源。对天然条件和开采时都不能进入井巷的地下水,则不属于充水水源,仅属于矿区内存在的地下水。

流入矿井的地下水由两部分组成,即储存量和动储量。储存量是指充水岩层空隙中储存水的体积,即巷道未揭露含水层时其实际储存的地下水。动储量是指充水岩层获得的补给水量。它是以一定的补给与排泻为前提,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在充水岩层中不断进行水交替。

矿井在开采初期,进入矿井的地下水以储存量为主,随着较长期的降压疏放,动储量逐渐取代了储存量而进入矿井。因此,以消耗储存量为主的矿井,在排水初期就会出现最大涌水量,随着储存量的消耗,涌水量就逐渐减少,以至很快疏干。相反,如果以消耗动储量为主,则排水初期涌水量较小,以后随着开采巷道的不断扩大,并随着降落漏斗的形成而趋于稳定。由此可见,二者相比,储存量较易疏干,而动储量则往往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威胁。

这里要特别强调岩溶水。岩溶水源在我国华北和华南的许多矿区较为常见。如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厚度达数百米,假整合于岩溶比较发育的奥陶系石灰岩强含水层之上。就郑州矿区而言,多次发生的重大突水事故,其直接或间接水源绝大多数多为石灰岩含水层中的岩溶水。岩溶水源突水的一般特点是:水压高、水量大、来势猛、涌水量稳定,不易疏干,危害性大。其突水规律受岩溶发育程度及规律的控制。

二、人为充水水源

1、袭夺水

由于矿井开采,降落漏斗不断扩展,人工流场强烈改造矿区天然地下水流场,人工地下水流场获得新的补给水源称为袭夺水源。袭夺水源存在下列几种情况;①位于矿井地下水排泄区的泉水;②位于矿井地下水排泄区的地表水(湖、河、水库)体;③位于矿井地下水迳流带内的排泄区一侧相邻含水层;④相邻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

2、老窑及采空区积水

古代及近期的采空区及废弃巷道,由于长期停止排水而使地下水集聚。当采掘工作面接近它们时,其内积水便会成为矿井充水的人为水源。它们具有下列特点:①水以静储量为主,静储量与采空区分布范围有关;②老窖水为多年积水,水循环条件差,水中含有大量H2S气体,并多为酸性水,有较强的腐蚀性;③老窖突水一般水势迅猛,硫化氢气体危害性大;④采空区积水成为突水水源时,来势猛,易造成严重水害事故;⑤当与其它水源无联系时,易于疏干,若与其它水源有联系时,则可造成量大而稳定的涌水。

在郑州矿区,沿煤层露头一带广泛分布有小煤窑及老窑,特别是老窑,它们采深一般为40~50米,个别达140米,这些老窑废弃井巷多已积水,其积水对采矿活动构成直接充水威胁。这种水源突水特点是当井巷误揭积水老空时,老空水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矿坑,有时也会造成淹井事故。

综上所述并结合郑州矿区的实际,该矿区矿井充水可来自不同水源。一般开采深度比较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

钻井地质基础知识 技术服务中心 1.地球及组成 地核的范围大约从地下2900公里至地心6371公里,主要是由铁镍组成。地馒的范围大约在地下33公里至2900公里之间,主要是由铁镁硅酸盐、金属氢化物和不同矿化物组成。最上面的一层硬壳,叫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又叫岩石圈。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大陆上高山地区最厚可达60-75公里;大洋中一般小于10公里;平均厚度约33公里。 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的不同,分三大类: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地层知识 地层(stratu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火山岩和。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1)火成岩,又名岩浆岩。是高热的岩浆从地球较深处侵入地壳,或喷到地表冷凝后形成的.特点是无层次,块状,一般都很致密而坚硬。如花岗岩、玄武岩、正长岩等都是火成岩。(2)沉积岩。是母岩(即火成岩、变质岩和早期形成的沉积岩)受风吹雨打、温度的变化、生物的作用、水的溶解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剥蚀、破碎,形成了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残余物质,这些物质经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洋等搬运,离开了原地,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下来,经过压实、交结、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的特点是有层理,有化石(各种古代动植物的残骸遗体)。 (3)变质岩。是沉积岩或火成岩在地壳内部,由于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高压、岩浆的同化等)影响下,经过了变质作用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结构而变成新的岩石。例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花岗岩变为片麻岩。变质岩中没有残存下来的化石,它与火成岩的主要差别是具有变晶结构。如片麻岩、片岩、板岩等。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有十几种: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等等。岩石的物理、机械性质(如硬度、塑性、研磨性的大小等)与组成岩石的矿物和胶结物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矿物硬度的比较级别如下: 1级——滑石 2级——石膏 3级——方解石, 4级——萤石 5级——石灰石 6级——正长石; 7级——石英 8级——黄玉 9级——刚玉; 10级——金刚石。 级数越高,硬度越大;目前发现的自然物质中,金刚石最硬。 3.沉积岩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地质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 一、矿物 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岩浆岩与沉积岩及变质岩的主要区别标志有:①岩浆岩大多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因冷凝过快而呈玻璃质结构;②具有特有的矿物及结构构造;③与围岩有明显的界线,常含有围岩碎块,称“捕虏体”,接触处有热变质现象;④没有任何生物遗迹或化石。 2、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先形成的变质岩),在地壳中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高温、高压或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液体的影响),使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份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如:由石灰岩变为大理岩、由石英砂岩变质为石英岩。变质轻者可保持原有岩石的一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1)、工程地质学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 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 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 (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 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 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 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 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 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 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 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 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 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 ②地基稳定性问题 ③斜坡稳定性问题 ④围岩稳定性问题 5.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 (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 (3)环境影响评价—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 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 2. 地球圈层结构: 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 气体、尘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 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 级不连续面。 4. 地壳(A 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地壳(A' 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 ),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 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 物质 8. 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 成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 9. 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10.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 摩氏硬度计: 5 正长 [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 磷灰石石?6 石英? 7 黄玉?8 刚玉?9金刚石?10

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 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 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 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 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16. 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的物质,如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 17.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 壳 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18.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 19. 火山喷发类型: 一、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式喷发类型) 二、中心式喷发:(1) 宁静式喷发型; (2)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 (3) 爆烈式喷发型。 20. 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火山带;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3)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21.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22. 根据火成岩中SiO2 的多少,如同对岩浆分类一样: 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 52%、中性岩(52%-65% 和酸性岩(>65% 四大类。 23. 沉积岩: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2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一)先成岩石的破坏 1.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 、生物- ) 2. 剥蚀作用(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二)搬运作用 1. 机械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重力等都可进行机械搬运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 1石油: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2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活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于生物成因有关。 3正烷烃分布曲线: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 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旋转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叫做旋光角。凡焗油能使偏光面发生旋转的特性,称为旋光性。 6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呈纯气藏得天然气。 7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8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9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0油田水矿化度:油田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或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 1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2沥青:沉积有机质中可以被有机溶剂溶解的部分 13成熟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 14*门限深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深度。 15*门限温度:达到生油门限的温度。 16生油窗: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 18TTI: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矿山地质-考试题

矿山地质专业知识培训标准答案 姓名:得分: 一、填空(每空1分,计60分)。 1.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和()三个一级圈层。 2.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和()。 3.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 4.矿体的产状通常以()、()、()来表示。 5.褶皱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6.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断层分类为()、()、()。 7.按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和()等。 8.经常性生产地质工作内容包括:()、()、()和()。 9.矿山地质的四个主要职能()、()、()和 ()。 10.生产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和()。 11.根据取样目的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矿体取样分为()、()、()、()。 12.现代的储量计算方法,主要指60年代以来,以矿块空间模型为基础,应用电算技术而产生的新的储量计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和()等。 13.生产矿量根据不同采矿方法的相应开采设施和工程准备程度,分为()、()、()三级矿量。 14.进行岩体结构特征调查时,应着重研究()、()、()和()四个主要因素。。 15.影响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因素中,地质构造因素包括()、()、 ()、()。 16.地下水的预先(超前)疏干包括()、()、()、()。 17.依据接触面产状和围岩产状的关系,可将接触构造分为()、 ()、()三种。 三、判断题(每题2分,计20分,在()内对的打√,错的打×)。 1.构造运动可分为升降运动和造陆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2.透明矿物的条痕一般为白、灰白色,因此条痕对透明矿物而言没有鉴定意义。() 3.石英和含氧盐矿物(特别是其中的硅酸盐矿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4.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5.在地形地质图中,地形及岩层产状的变化直接影响露头线的形态。() 6.在喀斯特化岩石中的地下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 7.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 8.矿山压力是地下岩层,在未采动之前,处于应力平衡状态,采掘工程使其应力重新分布,在采掘空间周 围岩体内形成一种促使围岩自己采掘空间运动的力。() 9.褶皱构造是由于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一系列波状歪曲但仍保持着岩 层的连续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简称褶皱。() 10.地质作用是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20分) 简述矿石贫化与损失的概念。

地质勘查基础知识讲解

二十多年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干得有点累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突然想总结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因为是给单位年轻学员上课用的,故暂定名为“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讲义”,侧重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操作,以满足勘查工作生产需要为目的,不当之处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 1 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是表达地面位置的重要参数,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与坐标打交道,一切地质工作都建立在坐标定位之上,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球是一个球体,球面上的位置,是以经纬度来表示,我们把它称为“球面坐标系统”或“地理坐标系统”。在球面上计算角度距离十分麻烦,而且地图是印刷在平面纸张上,要将球面上的物体画到纸上,就必须展平,这种将球面转化为平面的过程,称为“投影”。经由投影的过程,把球面坐标换算为平面直角坐标。 § 1.1地理坐标系统 地质工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有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美国WGS84坐标,目前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地勘行业中不常用。 一个完整的坐标系统是由坐标系和基准2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下面主要介绍WGS-84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种坐标系统及其

参考椭球的基本常数(基准) 及手持GPS接收机WGS-84、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参数计算。 一、WGS-84大地坐标系 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年)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l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l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37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437999013; 第二偏心率:e”=0.006739496742227; 扁率:F=1/298.25223563。 二、1954年北京坐标系(BJ一54) 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以格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与苏联1942年建立的以普尔科夫天文台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统相联系,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245 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342162297: 第二偏心率:e”=0.00673852541468: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Chapter 2 Mineral 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 1.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 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 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自然界有92种 2.2 同位素: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 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一 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 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 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里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又称丰度Abundance。国际通用。 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 而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4. 晶体(Crystal)定义: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或晶体是具有晶格构造的固体。 这种固态物质称结晶质(晶质)。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物体称为晶体(即,晶体是原子有规律排列的外观表象)。相应地,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 grain。 存在二种晶体:天然晶体(绝大多数)和人造晶体(少数)如人造石英、金刚石等。非晶质体Non-crystal: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如火山玻璃,超冷液体。自然界极少。 在一定条件下,非晶质体可向晶质体转化。如火山玻璃→玉髓。 准晶体quasicrystal定义:其内部结构由多级呈相似的配位多面体在三维空间作长程定向有序分布的固体。 quasicrystal为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但其内部原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成完全无序的分布,又不具有像晶体那样的三维周期性排列有序。目前尚未发现天然产出的准晶体。 5 矿物Mineral定义: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 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 体。自然界广泛。 准矿物Mineraloid: 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 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标准结 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地质局笔试基础知识资料汇总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2、花岗岩属于(A A.酸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基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 岩。 3、标志某两个地质时代之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 (C )。 A.整合;B ?平行不整合; C ?角度不整合 4、世界最早的成煤期为(B ) A.侏罗纪; B.石炭纪; C.寒武纪; D.泥盆纪 5、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 A.大陆区;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6黄铁矿属于(D ) A.氧化物矿物; B.卤化物矿物; C.含氧盐矿物; D.硫化物矿物 7、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D ) A .断口; B.节理;C.片理;D.解理 8、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D) A.笔石; B.珊瑚; C.半淡水鱼; D.三叶虫 9、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C) A.震源浅而震级大; B.震源深而震级大; C.震源浅而震级小; D.震源深而震级 小。 10、确定地层时代主要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 C.地层的接触关系 11、下列不是矿物的是(A) A、琥珀;B石英;C、方解石;D自然金 12、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两翼倾角不等,称为(B )。 A.倾伏褶曲; B .倾斜褶曲; C .倒转褶曲 13、若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须根据(A) A.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B.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 C.地层的接触关系 14、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B )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 gaea或联合古陆)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侏罗纪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 2、地球圈层结构: 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她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 气体、尘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莫霍面或莫氏面: 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 4、地壳(A层)能够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地壳(A'层),与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 下层地壳(A’'),与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地质作用: 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矿物: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岩石: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8、矿物的同质多像: 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能够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与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 9、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10、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 [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不]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 12、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与岩浆矿床的母体。 15、岩浆作用: 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简述Tissot 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 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 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 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 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 生气。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 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 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 新的进展。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 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 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③板块构造理论 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④地震地层 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⑥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目的 (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分析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②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预测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 2.地球圈层结构: 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 气体、尘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莫霍面或莫氏面: 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 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 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地质作用: 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矿物: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岩石: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8.矿物的同质多像: 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 9.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 [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 12.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 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岩浆作用: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矿山安全基本知识概述

矿山安全基本知识 一、矿山地质安全知识 (一)矿物 矿物是由地壳中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自然界中矿物存在的状态有3种:固态,如石英、正长石、云母;液态,如水、自然汞;气态,如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二)岩石 1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矿物集合体。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表现在其变形特性、强度特征、破坏形式三方面。 2)岩石的强度特征 岩石在外载荷的作用下,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时便发生破坏,这个极限就是岩石的强度极限。具体指标有:单向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三向抗压强度。 3)岩石的破坏形式 岩石的破坏形式分为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两种。 2?煤层的顶底板岩石 (1)顶板岩石。从采煤工作的角度,根据顶板岩层变形和垮塌的难易程度,可将煤层的顶板岩层分为伪顶、直接顶、基本顶(又称老顶)3种。(2)底板岩石。煤层的底板岩石可分为直接底及基本底(又称老底)两种。 (三)地层 地层系统是用来描述地层上下层之间空间关系的,国际上通常用的地层划分单位有界、系、统。地质时代是用来描述地层上下层之间时间关系的。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历史相对应地划分成若干地质时代的单位,即代、纪、世。 (四)地质构造

沉积岩层(包括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但后来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的形态和产状发生了变化。这种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结果叫构造变动。构造变动按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褶皱和断裂两类。这种由地壳运动而造成岩层空间形态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1岩层的产状要素 为了说明倾斜岩层的空间形态,常用产状要素来表示,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 2.褶曲构造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叫褶曲。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弯曲。 (1)褶曲的基本形态:一般把褶曲的基本形态分成背斜和向斜两种。 ⑵褶曲的要素:褶曲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轴面、轴线、枢纽。 (3)褶曲的分类:根据褶曲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和倒转褶曲。 3.断裂构造 岩层在外力或内力作用下,产生了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连续性和完整性,不论发生位移与否,都称岩层产生了断裂。断裂后,两侧岩层若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称为裂隙或节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则称断层。 1)裂隙 裂隙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裂隙、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 根据裂隙的产状和岩层的产状关系,可分为:走向裂隙、倾向裂隙和斜交裂隙。 2)断层 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断层要素。为了描述断层的性质、位置和空间形态,我们给断层的各个部位以一定的名称,这些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 (2)断层的分类。根据断层上下盘相对移动的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根据断层面的倾角, 又把逆断层分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为45。?25。之间)和辗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在25 以下)、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关系,把断层又分为:走向断层、斜交断层。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经常是许多断层以某种组合形式出现,其中有:地堑和地垒、迭瓦状构造、阶梯状构造。 (五)地下水 5.地下水的分类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地下水含水层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要有可溶岩层、岩层因具有裂隙而透水、水必须有侵蚀性,水在岩层中应是流动的。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知识

第二篇岩土工程勘察 第7章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知识 7.1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务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它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弹塑性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为基础理论,并将其直接应用于解决和处理各项土木工程中土或岩石的调查研究、利用、整治或改造的一门技术科学,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 根据我国近二十年来推行岩土工程体制的实践总结,岩土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检验和监测、岩土工程监理等,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岩土工程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7.2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程序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程序(即主要工作环节)可分为 ①编制勘察纲要、 ②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③勘探和取样、 ④岩土测试、 ⑤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的编制等。

7.3 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 一个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可根据其工程的重要性、场地的复杂程度和地基的复杂程度等三方面因素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反映该勘察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而是勘察工程管理、确定勘察工作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步骤是先将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各分为三级,然后根据三者的不同组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方法和步骤如下。 1)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 ①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 ②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 ③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对于工程重要性,由于涉及各个行业,涉及房屋建筑、地下洞室、线路、电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很难做出具体划分标准,上述划分标准仅是比较原则的规定。以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为例,30层以上的可定为一级,7~30层的可定为二级,6层及6层以下的可定为三级。应注意这一工程重要性划分标准与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的划分略有差别。

注册岩土考试 工程地质知识讲解

工程地质相关知识一、岩层产状、走向1(与走向线指示的地理方 位倾斜岩层层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有无数条平行线,但走向只有两地理北极沿顺时针方向的夹角)叫走向。个,且相差180°。 2、倾向 与走向线垂直向岩层下倾方向引出的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示的地理方位称倾向。倾向与走向相差90°或270°,但岩层的倾向确定后,走向就可以确定,岩层的走向确定后,倾向不一定确定。 3、倾角 倾向线与其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线的夹角(α),亦称真倾角。 4、岩层的产状要素可用文字或符号来表示: (1)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记录倾向和倾角,如 SW205°∠25°,也可写为205°∠25°(多用这种表示法)。前一读数为倾向的方位角,后一读数为倾角。(2)象限角表示法:这是以南和北的方位作为0°,一般记录走向、倾向和倾向象限。如N30°E/27°SE,即走向北偏东30°,倾角27°,倾向南东。这种 表示法较少使用。 PS:方位角记录法是以正北方向为0°,按顺时针方向将坐标方位分为360°,正东方°的重合。0°与360°,正北为270°,正西为180°,正南为90向为 V二、字型法则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 伏不平的曲面,”字形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 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向反线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1”字形露头V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向同线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2”字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 1.1 地球及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 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 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 km?70km中 源地震,范围(70 m ~300 m)深源地震,范围(300 m?700 m)。1.2 岩浆作用和火成岩 1 、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 岩石 1 、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第二部分》倾 入作用与倾入岩 1 、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3、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