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从影响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工科类高校创新型的学习观、创新型的教学观、创新型的课程体系和创新型学生管理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我们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是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只要能在前人或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事物,或者对既有成果进行创造性地运用,都可以称为“创新”,从学术角度看,首先出现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的著名经济发展理论中,他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

创新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涵,其一是指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二是指个体的创新能力。而我们所提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创新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征。其核心内容是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技法。创新思维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敏捷性和求异性三个特性。创造性技法是人类运用创造学的基本理论,为实现创新思维而进行的具有创新价值或新设想能力的创造活动经概括、总结和提炼得出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的总称。创造技法具有大众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三个特性。

二、影响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组织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出版了一批优秀教材,成效十分显著。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多大变化,不同科类的知识依然相互分离,综合性的课程尚不多见,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并未有得到根本改善。许多学校还是习惯于增加课程,而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