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单元六Word 文档 (4)(1)

第六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 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 1 的教学分三步进行。·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 页列举了 1 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1 ,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16 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例2 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2 以及练习十四例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

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 ”转化成女生3 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 2 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 转化3 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 ,求女生人数 5 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课时安排:2 课时3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71——7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交流确定策略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2、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4 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发表想法学生小结

三、运用策略拓展练习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出示

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练习十四第1 题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 1 支球队。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 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4、练习十四第2 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5、练习十四第3 题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5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小组讨论独立作业、交流

四、总结评价质疑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评价总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P73——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

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促思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运用“转化” 的策略时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可以知道什么?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2、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3、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7 数的”?学生读题思考解答讨论、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三、拓展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2、练习十四第4 题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 的含义。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3、练习十四第5 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5、练习十四第 6 题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6、思考题: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利用线段图进行思考。说说是怎样想的?讨论交流画图观察、思考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观察思考大组讨论交流大组讨论交流

四、自主评价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8 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评价总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第七单元:统计教材简析: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3、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难点:中位数与众数、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环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课时安排:3 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

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扇形统计

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学生看图思考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 题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 题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 题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 题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 题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去做?

四、评价延伸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

教学反思

认识众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4、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尺码/cm 2 4 2 4.5 2 5 2 5.5 2 6 2 6.5 2 7 数量/ 双 4 1 5 3 4 4 8 2 9 1 8 5 讨论: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哪种尺码销售最多)?假如让你去进货,你有什么想法?指出:这里的23.5 厘米的尺码销售量最多,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众数的相关知识。

二、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出示例2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讨论交流一:做实验的9 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在发芽粒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学生填写,交流,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一组数据的众数。怎样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举例说明。

三、在分析对比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讨论交流二:除了知道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还可以求出这组数据的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根据学生的交流,完成板书:启发:用哪个数据代表9 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更合适一些?

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运用统计决策1、“练一练”第1 题:找出众数,说明

理由。2、解决课始的问题:假如让你去进货,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师:尺码25.5 厘米的皮鞋代表着顾客的整体需求。3、练习十六第1 题: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含义。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师: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4、这是六(3)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9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合理分工,明确用划“正”法统计收集数据。(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各是多少?(3)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这个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下面是从昆山人才市场获得的甲乙两家公司的员工招聘信息,胡老师有一位亲戚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甲公司: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普通职员人数1 2 5 22 月工资/元5000 4000 3000 2000 乙公司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普通职员人数 1 2 5 22 月工资/元6000 5500 4000 1800

五、教学反思

认识中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3、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中位数与众数、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环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下面我们先看两个招聘启事:招聘启事一招聘单位:宏图外贸公司招聘岗位:职员(外贸营销)相关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待遇:人均年收入90000 元以上。招聘启事二招聘单位:神州网络公司招聘岗位:职员(网络设计)相关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擅长计算机。待遇:人均年收入53000 元以上。(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师:现在你们的角色是大学生,老师扮演用人单位,我左手表示宏图外贸公司,右手表示神州网络公司。请同学们认真考虑一下,想到宏图外贸公司的举左手,想到神州网络公司的举右手。(学生分别举手表示自己的意愿)师:能简要说一说理由吗?(有选择的选一两名学生代表说一说)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职员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宏图外贸公司神州网络公司总经理225000 总经理100000 副总经理160000 副总经理60000 职员1 25000 职员1 35000 职员2 25000 职员2 35000 职员3 20000 职员3 35000 人均年收入90000 人均年收入53000 师:看了这张工资表后,你有什么想法?师:在生活实际中平均数有时候也不能反映出整体情况,而需要另外的统计量来反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师:四年级一班9 个男生举行1 分钟跳绳测试。这9 个学生平均每人跳117 下,其中7 号男生跳了110 下,请你猜一猜,他的成绩是这组学生的第几名?(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猜一猜,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想的)师:我们看一下这9 位学生的具体成绩。出示:下面是四年级一班9 个男生1 分钟

跳绳成绩的记录单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成绩/ 下102 170 96 90 97 106 110 182 100 师:统计一下数据,7 号男生是第几名?师:为什么他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学生两人一组议一议)学生:有两位同学跳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同学。师: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汇报,师板书: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的是哪个数据?102 前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提问:把7 号男生的成绩和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启发: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合适还是用平均数合适?(说出理由)小结: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高于平均数,而有7 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这里的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 个数据中有两个数据远远大于其他的数。1、教学例4 出示:下面是四年级一班10 个女生一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编号成绩/下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提示:先把数据按顺序排一排提问: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课件演示104 102 下的横线)提问: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怎么办?(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学生算一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三、练一练。出示:下面是第一小组9 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86 84 50 92 87 80 93 43 88 四、“想一想”,“算一算”出示:一次时装模特大奖赛上,一个模特刚刚表演完,主持人说:下面请评委亮分,“6 分,8.5 分,8.4 分,8.9 分,8.8 分,8.3 分,8.5 分,8.7 分,8.4 分,8.5 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 提问: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师不作评价)师: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解释一下。出示(学生作业纸)(1)如果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2)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3)在10 个原始得分中,中位数是()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提问:两种算分的方式哪一种算出的得分更能代表这位选手的水平?师小结: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的算分方式更合适,因为这样使平均分更接近中位数。在一些大型比赛中,为了比赛更公正公平些,都采取这种算分方式,如跳水比赛、体操比赛等等。五、总结。1、通过这节课地学习你认识了什么?2、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六、作业。教后记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3、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难点:中位数与众数、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环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课时安排:3 课时总课题统计总课时 3 第1 课时课题扇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引新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学生看图思考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 题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 题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 题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 题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 题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去做?四、评价延伸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

五、练习设计

认识众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尺码/cm 2 4 2 4.5 2 5 2 5.5 2 6 2 6.5 2 7 数量/ 双 4 1 5 3 4 4 8 2 9 1 8 5 讨论: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哪种尺码销售最多)?假如让你去进货,你有什么想法?指出:这里的23.5 厘米的尺码销售量最多,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众数的相关知识。

二、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出示例2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讨论交流一:做实验的9 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在发芽粒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学生填写,交流,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一组数据的众数。怎样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举例说明。

三、在分析对比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讨论交流二:除了知道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还可以求出这组数据的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根据学生的交流,完成板书:启发:用哪个数据代表9 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更合适一些?

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运用统计决策1、“练一练”第1 题:找出众数,说明理由。2、解决课始的问题:假如让你去进货,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师:尺码25.5 厘米的皮鞋代表着顾客的整体需求。3、练习十六第1 题: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含义。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师: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4、这是六(3)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9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合理分工,明确用划“正”法统计收集数据。(2)这组数据中的众数各是多少?(3)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这个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下面是从昆山人才市场获得的甲乙两家公司的员工招聘信息,胡老师有一位亲戚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甲公司: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普通职员人数1 2 5 22 月工资/元5000 4000 3000 2000 乙公司员工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普通职员人数 1 2 5 22 月工资/元6000 5500 4000 1800

六、教学反思

认识中位数

日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位数与众数、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环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招聘启事:招聘启事一招聘单位:宏图外贸公司招聘岗位:职员(外贸营销)相关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待遇:人均年收入90000 元以上。招聘启事二招聘单位:神州网络公司招聘岗位:职员(网络设计)相关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擅长计算机。待遇:人均年收入53000 元以上。(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师:现在你们的角色是大学生,老师扮演用人单位,我左手表示宏图外贸公司,右手表示神州网络公司。请同学们认真考虑一下,想到宏图外贸公司的举左手,想到神州网络公司的举右手。(学生分别举手表示自己的意愿)师:能简要说一说理由吗?(有选择的选一两名学生代表说一说)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职员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宏图外贸公司神州网络公司总经理225000 总经理100000 副总经理160000 副总经理60000 职员1 25000 职员1 35000 职员2 25000 职员2 35000 职员3 20000 职员3 35000 人均年收入90000 人均年收入53000 师:看了这张工资表后,你有什么想法?师:在生活实际中平均数有时候也不能反映出整体情况,而需要另外的统计量来反映。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师:四年级一班9 个男生举行1 分钟跳绳测试。这9 个学生平均每人跳117 下,其中7 号男生跳了110 下,请你猜一猜,他的成绩是这组学生的第几名?(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猜一猜,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想的)师:我们看一下这9 位学生的具体成绩。出示:下面是四年级一班9 个男生1 分钟跳绳成绩的记录单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成绩/ 下102 170 96 90 97 106 110 182 100 师:统计一下数据,7 号男生是第几名?师:为什么他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学生两人一组议一议)学生:有两位同学跳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同学。师: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汇报,师板书: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的是哪个数据?102 前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提问:把7 号男生的成绩和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启发: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合适还是用平均数合适?(说出理由)小结: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高于平均数,而有7 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这里的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 个数据中有两个数据远远大于其他

的数。1、教学例4 出示:下面是四年级一班10 个女生一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编号成绩/下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提示:先把数据按顺序排一排提问: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课件演示104 102 下的横线)提问: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怎么办?(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学生算一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

三练一练出示:下面是第一小组9 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86

84 50 92 87 80 93 43 88

四、“想一想”,“算一算”

出示:一次时装模特大奖赛上,一个模特刚刚表演完,主持人说:下面请评委亮分,“6 分,8.5 分,8.4 分,8.9 分,8.8 分,8.3 分,8.5 分,8.7 分,8.4 分,8.5 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

--------- 提问: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师不作评价)师: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解释一下。出示(学生作业纸)(1)如果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2)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3)在10 个原始得分中,中位数是()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提问:两种算分的方式哪一种算出的得分更能代表这位选手的水平?师小结: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算分方式更合适,因为这样使平均分更接近中位数。在一些大型比赛中,为了比赛更公正公平些,都采取这种算分方式,如跳水比赛、体操比赛等等。五、总结。1、通过这节课地学习你认识了什么?2、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六、作业。

七、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知识点教案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不仅要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比”。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在应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策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比的应用…………………………………………………………………………………1课时 1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一填。(21分)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2.23的(15)倍是345;448里面有(28)个16。 3.350÷29试商时,把除数看作(30),商是(两)位数;118÷22试商时,把除数看作(20),商是(一)位数;403÷36试商时,把除数看作(35),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4.在里填上“>”“<”或“=”。 256÷2710402÷2120380÷1920275÷289

5.根据448÷16=28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结果。 448÷8=(56)224÷16=(14) 224÷8=(28)896÷32=(28) 6.在÷18=20……中,被除数最大是(377)。 7.82÷84,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0,1,2,3);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4,5,6,7,8,9)。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5分) 1.被除数末尾没有0,商的末尾不一定没有0。(√) 2.120÷50=12÷5=2……2(×) 3.两个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4.200÷25=(200×4)÷(25×4)=800÷100=8(√) 5.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不变,余数也乘5。(√)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在除法中,(B)不能为0。 A.被除数B.除数C.商D.余数 2.商是两位数的算式是(A)。 A.312÷26 B.502÷51 C.341÷38 D.721÷75 3.一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4以后,商是25。那么,原来的商是(C)。A.100 B.50 C.25 D.4 4.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被除数是516,除数是(C)。 A.516÷8+4 B.516÷8-4 C.(516-4)÷8 D.(516+4)÷8 5.要使39÷53的商是两位数,里有(C)种填法。 A.3 B.4 C.5 D.6 四、算一算。(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72÷8=948÷6=854÷9=687÷3=29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附答案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仔细审题,正确填空.(共36分,每空3分.) 1.( ):24=8 5= 10÷( )=20:( ) 2.小李6分钟走480米,小明5分钟走250米,小李速度与小明速度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六(1)班有男同学24人,女同学18名,男同学与女同学人数的比是( ),女同学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4.一个小礼盒内装有皮蛋、盐蛋和鲜蛋.三种蛋的个数比是3:2:7.由此可知,这个礼盒内皮蛋的个数是盐蛋的,鲜蛋的个数是三种蛋的. 5.幼儿园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用消毒液与水按1:200的比配成消毒水给小朋友洗手,如果配置消毒水10.05千克,那么需要消毒液( )千克;现有80千克水,要配置这种消毒水,需要消毒液( )千克. 6.研究表明,8岁以上的儿童按5:3安排一天的活动时间与睡眠时间是最合理的.今年上6年级的小明一天的睡眠时间应是( )小时才是合理的.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共8分,每题2分.) 1.在某届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日本队与韩国队的比赛结果是0:3,这也是一比.( ) 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3.淘气和笑笑今年的年龄比是6:7,明年两人的年龄比一定是7:8. ( ) 4.六年级订阅《学习方法报》和《学习报》共30份,它们的份数比不可能是1:3. (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共12分,每题3分.) 1.一个比的比值是3,比的后项是4 1,比的前项是( ). A.21 B.4 3 C.12 2.在8:9中,如果前项加上1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

A.加上16 B.乘2 C.乘3 3.园林处有9吨黏土和24吨沙土,现要把黏土和沙土按1:3的比配制成新土,最多可配制( )吨新土. A.32 B.33 C.36 4.小刚把一包糖果分给军军和亮亮,按3:5与按7:9来分,结果( ). A.按3:5来分军军分得多 B.按7:9来分军军分得多 C.两种分法军军分得同样多 四、化简下列各比,并求比值.(共12分) 32:5 4 43:0. 5 0.52m:13cm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共32分,每题8分.) 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六(1)班48名学生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主题为“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环保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5.六(1)班参加本次活动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2.妈妈在本月的收入中支出的钱数和储蓄的钱数的比是3:5,月底结算时发现,支出的钱数比储蓄的钱数少1200元.妈妈本月的收入是多少元? 3.小红家后院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用篱笆将菜地四周围起来,则篱笆的长度是40米.如果菜地长与宽的比是3:1,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4.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运来200棵树苗,老师栽种了 10 1,剩下的按3:4:5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哪个年级分到的树苗最多,是多少棵?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及答案

第1页 第2页 密 校名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四年级数学科第六单元检测卷 评分:______ 一、判断(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6分)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 (2)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不一定有0. ( ) (3)除法中,商是8,余数是 12,除数最小是9。 ( ) (4)因为78÷6=13,所以7800÷600=1300。 ( ) (5)甲数除以乙数商15;如果甲数和乙数都扩大3倍,商就是45。 ( ) (6)□07÷48,商如果是两位数,□最小填 5。 ( )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51除( )的商是6,余数是20。 ① 171 ② 326 ③ 260 (2)a 是一个非零的自然数,a ÷73的余数最大是( )。 ① 72 ② 73 ③ 74 (3)a ÷( )=b ……50。除数最小是( )。 ① 50 ② 49 ③ 51 (4)如果A ÷B=C ,那么(A ×40)÷(B ×40)=( )。 ① C ② C ×40 ③ C ÷40 (5)468连续减39,减( )次结果是0。 ① 12 ② 22 ③ 32 三、填空(27分) (1) 计算229÷78时,把78看做( )来试商,商是( ),会偏( ),所以要把商调整为( )。 (2) □70÷67,可以把67看作( )试商,若商是一位数,方框里最大可以填( )。 (3) 一个数除以38有余数,则余数最大是( )。 (4) 两个数相除,商是20,如果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填上一个0, 商是( )。 (5) 如果4×50+6=206,那么206÷50=( )……( )。 (6) 891除以( ),商是最大的两位数。 (7) 如果△+□=18,□×5=20,那么△=( ),□=( )。 (8) ( )里最大填几? 80×( )<495 121>17×( ) ( )×80<505 283>( )×40 70×( )<590 564>60×( ) (9)根据272÷8=34,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72÷4=( ) 136÷8=( ) 544÷16=( ) 2720÷8( ) (10)花店有615支花,如果每次用28支花制作花篮,能做( )个花篮, 还余( )支花。 四、计算(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91÷7= 250÷50= 420÷60= 1000÷8= 360÷40= 780÷30= 330÷30= 81÷3= 5490÷90= 480÷79≈ 630÷87≈ 475÷60≈ (2)用竖式计算。(第③④要验算)(14分) ① 960÷24= ② 708÷5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第四单元检测卷

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填空。(每题2分,共24分) 1.():10==18÷30=()%=()折。 2.有3,5,6三个数,再添上一个数()可以组成比例,组成的比例是()。 3.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均不为0),则甲数乙数=() ()。 4.如果,那么m=(),n=()。 5.如果x=6y,那么x和y成()比例。 6.一部电视剧的总集数一定,每天播放的集数和播放的天数成()比例。 7.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6 cm,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km。 8.比例尺100:1,表示把实际距离()后画在图纸上。有一个机器零件长1.5 mm,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0 cm,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9.一个三角形的底是9 cm,高是6 cm,把它按1:3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10.在比例35:10=21:6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增加30,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才能使该比例成立。

11.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80个齿,每分钟转60圈,从动轮有30个齿,每分钟转()圈。 12.右表中,如果x和y成正比例,“?”处填(); 如果x和y成反比例,“?”处填()。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6分) 1.两个比不一定能组成比例。() 2. ,a:b=3:2。() 3.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 4.按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图形的形状不变。() 5.在一幅平面图上,图上距离3 cm表示实际距离60 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20。() 6.如果x=6y,那么x和y成反比例。()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题1分,共6 分) 1.六(1)班有56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的比可能是()。 A.2:3B.3:4 C.4:5D.5:6 2.下面的比中,不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A.0.9:2.4 .12:32 C.43:12 D.1:23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班 姓名 得分 一、计算。 1、化简下列各比。 30︰42 2.7︰0.9 32︰9 4 15︰20 51︰61 2 1︰0.8 2、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0.35︰25 42︰48 5.2︰0.13 81︰2 5 3、解方程。 x ÷71=15 7 x 272=94 251253=÷x 二、填空。 1、( )÷8=0.75= ) ()12( =( ):12 2、一杯糖水,糖占糖水的101,糖与水的比是( )。 3、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 )。 4、一段路,已修长度是未修的5 3,未修与已修的比是( ),已修的占全长的( )。 5 、甲数是乙数的1.2倍,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6、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这辆汽车所行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 )︰(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 )。 7、一项工程,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人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比是 ( )︰( ),工作效率的比是( )︰( )。

8、如果A ︰B =5 2,则NA ︰NB=)()( 。(N ≠0) 9、长方形的长比宽多5 2,长和宽的比是( )︰( )。 10、5︰2的后项扩大到原来的3 )。 11、右图中,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是 ( )︰( ),周长比是( )︰( )。 12、把数学组人数的 10 1调入语文组,则两组人数相等,原来数学组与语文组的人数比是( )︰( )。 方形的4 1,同时 13、大小两个正方形如下图这样重叠,阴影部分是小正 又是大正方形的7 1,大小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 )︰( )。 三、判断。(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每题加1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 3、把10克糖放入20克水中,那么糖与糖水的比是1︰3。( ) 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乙数比甲数多4 1。( ) 5、小明和小丽今年的年龄比是5︰6,两年后他们的年龄比不变。( ) 四、选择。 1、与0.25︰0.45比值相等的比是( )。 A 、2.5︰4.5 B 、5︰9 C 、1︰1 2、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的比是5︰3,则减数与差的比是( )。 A 、5︰3 B 、2︰3 C 、3︰2 3、把5千克糖果平均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 ),( )千克。 A 、71 B 、57 C 、7 5 4、如果4:3:=y x ,则)(:y x x +等于( ) A 、4:3 B 、7:3 C 7:4 5、含盐5%的盐水100克蒸发掉10克水,这时盐和水的质量比是( ) A 、18:1 B 、1:17 C 、17:1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四单元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

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9、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10、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2、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3、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的关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5、应用比例尺画图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带答案)

第⑥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19秋?嘉陵区期末)★51620 ÷=??,★表示的数是() A.171 B.260 C.286 D.326 2.(2019秋?丰台区期末)□5015 ÷=??☆,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A.764 B.799 C.2464 D.785 3.(2019秋?迎江区期末)0.192除以0.13,商是1.4时,余数是() A.0.01 B.0.1 C.1 D.10 4.(2019秋?芙蓉区期末)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除数. A.大于B.小于C.等于 5.(2019秋?孝昌县期末)23050 ÷的余数是() A.3 B.30 C.300 6.(2019秋?东海县期中)一个数除以32,商是11,余数最大时,这个数是() A.383 B.352 C.353 二.填空题 7.(2019秋?丹江口市期末)横线里最大能填几? < 9?49 467 >? < 6?50 8.(2020春?盐城期中)△÷〇83 =??,除数最小是,这时被除数是. 9.(2020春?洪泽区校级期中)29里面最多有个7,49里面最多有个9,34里面最多有个5.10.(2020春?微山县期中)□5122 ÷=??△,△最大是,这时□里填. 11.(2019秋?勃利县期末)□3528 ÷=?□中,余数最大是,被除数最大是. 12.(2019秋?丹江口市期末)一个数除以8,商是12,余数最大,这个数是. 三.判断题 13.(2019秋?凉州区校级期末)1205012522 ÷=÷=??.(判断对错) 14.(2019秋?无棣县期末)一道除法算式,除数是29,用竖式计算时,一般把29看成30来试商.(判断对错) 15.(2019秋?南开区期末)3809042 ÷=??.(判断对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 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后项不能是零。例如21:7 其中21是前项,7是后项。 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化简后比的前项和后项没有公因数,化简后要检查) 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 再进行化简:例如:61:92=(61 ×18):(9 2×18)=3:4 也可以用:4:34329619261==?=÷ 15:815 8 385183:2.0==?= 可以转为除法的运算 4、 求几个数的连比的方法,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5、() 210 3615()24()()43:2+=+=÷=÷=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 1.目的不同。求比值就是求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而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结果不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而化简比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要写成比的形式 3.读法不同。如6:4求比值是6:4=6÷4=4 6=2 3读作二分之三还可写作1.5(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6:4=6÷4=4 6 =2 3读作三比二还可写作3:2(结果是一个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测试题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填空:(30分) 1、两个数的( )又叫两个数的比 2、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 ),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比表示( )。 3、1.2千克∶250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5 3=( ):15=()18 =6÷( )=( )(填小数)。 5、一个三个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是一个( )三角形。 6、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乙数与甲数的比值是( ), 甲数是乙数的( )倍。 7、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8、已知甲数的16 相当于乙数的15 (甲乙两数均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30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水与盐水 的比是( ). 10、一个比是4:5,如果前项扩大到原来的5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变为( );如果前项加 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 11、一本书,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16 ,未看的与已看的页数比是( ),已看的占总页数的( ), 未看的与总页数的比值是( )。 12、学校买回280册图书,按4:3的册数比例分给高年级和低年级,高年级分( )册,低年级 分( )册。 1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数是( ) 二、判断题:(10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3、如果a :6 7=b ,则a >b ( ) 4、小明和他哥哥去年的年龄比是5;8,今年他们的年龄比不变。 ( ) 5、21∶7不论是化简还是求比值,它的结果都是等于3。 ( ) 三、选择题:(10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 答案 一、填空题。 1.450里面有()个90;325是()的25倍。 2.471÷35的商是()位数。 3.□51÷4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 填()。 4.一个数除以28,商和余数都是15,被除数是()。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6,如果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乘4,商是();如果被除 数除以4,除数不变,商是()。 6.计算872÷79时,应该把除数看作()试商,商是()位数。 7.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310 87×()<530 8.在☆÷30=21……△中,△最大是(),☆最大是()。 二、选择题。(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下面的算式中,()的商不是一位数。 A.721÷72 B.439÷44 C.325÷33 D.272÷30 2.被除数除以10,除数(),商才能不变。 A.乘10 B.除以10 C.不变 D.乘100 3. 36÷73,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A.6 B.7 C.8 D.9 4.将1305连续减29,减()次结果是0。 A.45 B.54 C.405 D.504 5.学校准备用630元买价格是35元的足球,能买()个。 A.17 B.18 C.19 D.20 三、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50÷50= 480÷6= 91÷7= 360÷40= 120÷39≈632÷90≈ 490÷71≈420÷58≈476÷59≈ 2.列竖式计算。 642÷38= 895÷41=650÷24= 783÷27= 552÷18= 224÷56=336÷14= 218÷17=

[最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一、想一想,填一填。 1. 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比例。 2. 6的4个因数组成的比例是( )。 3. 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该加( )才能使等式成立。 4.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5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5. 如果b 6a 2=,则) ()(a b ,)()(b a ==。 6. 圆锥的高一定,它的体积与底面积成( )比例。 7. 把6 1 41、、12、18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是( ),( )。 8. )(12)(24)(83=÷==(填小数)=(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 时间和速度成比例。( ) 2. 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00 1。( ) 3.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反比例。( ) 4. 2千克:5吨的比值是 5 2千克。( ) 5. 一个等式的左边是20和a 相乘,右边是20,则a 等于1。( ) 6. b 5a 4=,所以5 4b a =。( ) 7. 1.2:0.4和0.75:0.25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8. A :B=311时,那么3A=4B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每公顷小麦产量一定,种小麦的面积和总产量( )。 A. 不成比例 B. 成正比例 C. 成反比例 2. 每平方米种植玉米的棵数一定,土地的面积和种植玉米的总棵数(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3. 要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 5000 1,应选择的比例尺为( )。 A. 1:50000000 B. 1:5000 C. 5000:1 4. 会议室的面积一定,里面的人数和每人所占的面积( )。 A. 不成比例 B. 成正比例 C. 成反比例 5. 在等式c b a =?(a 、b 、c 均不等于0)中,当b 一定时,a 和c 成( );当c 一定时,a 和b 成( )。 A. 正比例 B. 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6. 从甲地到乙地,客车和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4:5,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5:4 B. 41:51 C. 4:5 四、解比例。 x 5.72.1 6.3= 21:x :4131= 5.0:47:x = 2:91x :43= 2.4:5.3x :2.1= x :812:6=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 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 式,而采用百分号“%”,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2、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 单位;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表示具体数时可 以带单位。 3、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但要注意读 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而只能读作“百分之几”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再化简。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② 当分数不能直接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 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1 = 0.5 = 50% 51 = 0.2 = 20% 8 5 = 0.625 = 62.5% 41 = 0.25 = 25% 52 = 0.4 = 40% 8 1 = 0.125 = 12.5% 43 = 0.75 = 75% 53 = 0.6 = 60% 8 3 = 0.375 = 37.5% 161 = 0.0625 = 6.25% 5 4 = 0.8 = 80% 8 7 = 0.875 = 87.5% 251 = 0.04 = 4﹪ 252 = 0.08 = 8﹪ 25 3 = 0.12 = 12﹪ 25 4 = 0.16 = 16﹪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计划与教案 第六单元统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两个例题,分别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能把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

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水彩笔、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比例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3)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那么就成反比例。 4、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按表现形式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用途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1确定比例尺○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3画图并标出名称和比例尺。 5、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一看、二算、三画。 6、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检测(带答案)

第6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把1.37化成百分数是() A. 13.7% B. 1.37% C. 137% 2.甲数比乙数小37.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 3:8 B. C. 8 D. 3.一个不等于0数,先增加,再减少,新数与原数相比 A. 相等 B. 减少 C. 增加 4.一个鸡蛋大约重() A. 55%克 B. 0.55克 C. 55克 5.一件大衣,先降价20%,再涨价20%,现在这件大衣的价钱与原价比,是( )。 A. 亏了 B. 赚了 C. 不亏不赚 6.实验一小和实验二小的女生人数都占本校学生总数的48%,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 A. 相等 B. 不相等 C. 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7.小李十月份比九月份交的水费少3.6元,比九月份节约了15%,小李九月份交水费()元。 A. 27.6 B. 24 C. 20.4 D. 36 8.玲玲参加跳绳比赛,比赛前训练期间第一天跳300下,第二天跳400下,第一天比第二天少跳()%。 A. 25 B. 33.3 C. 20 D. 35 9.某种药品的进价为100元,零售价为120元,该药品的利润率为()。 A. 20% B. 25% C. 22.5% 10.一桶油重100kg,倒出20%,再增加20%,现在这桶油重( ) kg。 A. 96 B. 80 C. 100 D. 120 二、判断题 11.试验小组做种子发芽实验,发芽率是110%。() 12.小明吃了一个蛋糕的四分之一,小亮吃了剩下的25%,他们吃的一样多.() 13.1千米的30%就是30%千米.() 14.流感高发期,全校580名学生,有58人请假,这个学校的出勤率是10%。() 15.甲数比乙数少5%,甲数是乙数的95%。() 三、填空题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新版教材)

第1课时正比例 一、填空。 y,y与x是成()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1.k x 关系。 2.A:B=C,如果()一定,A与B成正比例。 3.a×b=c,当a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b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二、判断。 1.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成正比例。 ( ) 2.a是b的40%,a和b成正比例。()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cm,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4.在同圆或等圆里,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三、选择题。 1.表示X和y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2x A.x—y=4 B.y×x=100 C.x+y=24 D.y= 5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的量是()。 A.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B.男工人数一定,女工人数和全车间人数 C.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 D.日产量一定,生产总量和剩下的天数 3.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A.成正比例 B.不成比例 四、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大米的单价一定,购买大米的数量和总价。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3.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4.比的后项一定,比值和前项。

参考答案 一、填空。 y,y与x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1.k x 关系。 2.A:B=C,如果( C )一定,A与B成正比例。 3.a×b=c,当a一定时,(c)和( b )成正比例,当b 一定时,(c)和( a )成正比例。 二、判断。 1.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成正比例。 ( × ) 2.a是b的40%,a和b成正比例。(√)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cm,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4.在同圆或等圆里,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三、选择题。 1.表示X和y成正比例关系的是(D)。 2x A.x—y=4 B.y×x=100 C.x+y=24 D.y= 5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的量是(C)。 A.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B.工人数一定,女工人数和全车间人数 C.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 D.日产量一定,生产总量和剩下的天数 3.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A)。 A.成正比例 B.不成比例 四、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大米的单价一定,购买大米的数量和总价。 成正比例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成正比例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一定) 3.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不成正比例 4.比的后项一定,比值和前项。 成正比例前项÷比值=后项(一定)

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试卷

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填空 1.6 ÷()=0.75=( )( ) =()% 2.12是15的()%,15比12多()%。 3.50米是()米的40%。 4.某班男生是女生的40%,女生人数是全班的()%。 5.种了200棵树苗,死了6棵,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 6.某工厂今年实际全年产值比原计划超过18%,实际完成计划的()%;今年原计划完成200万元,今年实际产值是()万元。 7.一件衣服打折以后便宜了45元,这件衣服原价是()元。 8.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0%,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9.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面积增加()%。 二.判断 1.百分数化成分数后都是真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3.用100千克小麦磨出90千克面粉,这批小麦的出粉率为90%千克。() 4.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就比甲数多25%。() 5.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6.一个数的40%是20,这个数是120. () 7.9100 Kg可以写成9%千克。()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里 1.把15千克食盐溶解到100千克水里,盐水的含盐率为()A.15%B.约13.3%C约16.7% 2.一种产品现价45元,比原价降低了5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的正确列式是() A.5÷45B.5÷(45+5)C.5÷(45一5) 3.有500台电视机,卖掉了20%,再增加20%,现在电视机有()A.480台B.500台C.520台 4.足球个数是篮球个数的150%,篮球与足球比是() A.3:2B2:3C.1:3 5.一个数(0除外)与真分数相乘,积一定() A.小于这个数B.等于这个数C.小于或大于这个数 四.列式计算 1.比一个数少它的75%是60,这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50,乙数是200,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百分之几? 3.一个数的30%是63,那么它的120 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