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

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提高诊治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所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结果:心肌梗死的时候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救治,降低死亡率。 标签: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32-01 心血管疾病里最常见的病是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是致使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发病1~2周,特别是在24 h内。增强这类患者心电监护,不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处理心律失常,还可以降低病死率。现将2006-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报告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都和WHO诊断标准相符;动态改变心电图,临床表现心肌缺血,心肌生化的标志物有所升高。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梗死部位:前壁32例,下壁14例,前壁+下壁8例,心内膜下6例。 1.2方法 检查起搏器、除颤器、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设备以及药品。操作之前将患者胸前污垢清洁干净,皮肤和电极片要接触紧密,位置要准确安放,三根导联线地相应位置都要放好,防止放在心底部和心尖。保持心电波形的P波、QRS波、T波、ST波。密切观察心电波有无异常,每15 min监测1次心律并详细记录。对加速的室上性早搏更加严密观察。当患者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多源室性早搏时,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措施。室颤前一般往往有前趋症状,如果患者发生紫绀、面色苍白以及出汗等症状时,要考虑室颤、室速的可能性,如果心电波有以下几种信号的话就要高度警惕:(1)RonT现象;(2)多源性室早;(3)多形性室早。如果发现以上的状况,可以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100 ml并加入10%葡萄糖20 ml,如果出现持续多形性室速或室颤时,可行200~300 J非同步除颤。除颤动作要求迅速,操作熟练,结束后立刻观察心律。成功后,充分给氧,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2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并发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上性早搏,2例患者死亡。 3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起病1~2周,尤其是24 h内最高,主要由于心肌缺血坏死,炎症水肿[1]。此后随坏死心肌的逐渐恢复,心律失常的发生逐渐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功能失衡,导致心脏电生理变得紊乱,进而发生心律失常。发生心肌梗死的时候,脂肪酸以及儿茶酚胺显著增高,影响了心肌的应激性和自律性,易于诱发各种的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房性心律失常[2]。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心肌缺血坏死面积是决定心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梗死面积占左心室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梗死面积超过40%则将导致心源性休克。STEMI急性期的心力衰竭往往预示近期及远期预后不良。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包括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和肺内罗音。 (一)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 1.轻度心力衰竭(killipⅡ级) (1)吸氧,监测氧饱和度。 (2)利尿药:速尿20-40mg,必要时间隔1-4小时可重复使用。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对利尿药反应良好,用药后可降低肺小动脉 嵌入压,减轻呼吸困难,降低左心室舒张期容量和心肌耗氧量。 增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心肌的氧供,而肺淤 血的减轻又使氧合效果增加,使心脏收缩力、射血分数、每搏 量和心排血量增加。但应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电解 质紊乱。 (3)硝酸甘油:以扩张容量血管为主,可降低前负荷、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应从10ug/min的小剂量开始,

每5-10min增加5-20ug,并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调整剂量,一般可加至上限200ug/min。应注意低血压和长时间连续应用的耐药性。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用硝酸甘油。 (4)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明显肾功能不全者可给予ACEI,不能耐受者给予ARB。 2.严重心力衰竭和休克(killip Ⅲ-Ⅳ级) (1)吸氧,持续正压给养、无创或机械通气。 (2)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逐渐加量至收缩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90mmHg。 (3)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5-15ug/(kg.min),有肾脏低灌注者多巴胺<3ug/(kg.min);治疗不满意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是第一个24h内禁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以免造成心脏破裂、梗死面积扩大及恶性心律失常。 (4)心源性休克者应给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IABP)或左心辅助装臵,尽早行血管重建术。 二、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AMI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断药的广泛应用,心肌梗死后48h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诊疗 (一)心律失常 1.心动过缓 窦缓或交界区心律,多见于下壁梗死,系迷走神经亢进所致。如心率慢于50次/min,伴低血压或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应早期用阿托品0.5mg静注。如疗效不好,可考虑静点少量异丙肾上腺素,约1μg/min。 2.心脏传导阻滞 对房室传导阻滞,需识别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区或束支系统。结区多见于下壁梗死,心电图上QRS不宽,心室率不低于50次/min,且较稳定,持续时间不长,1~3天内自行恢复,一般不需安装起搏器。如出现心衰或低血压,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安装临时起搏器。发生在束支系统的传导阻滞多见于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大,且多为永久性。表现为QRS增宽,心室率很慢,在30~40次/min,且不稳定,易出现停搏,应及时安装起搏器。药物治疗可用阿托品和激素。但由于梗死面积大,常伴泵衰竭,故预后不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无论是单纯右束支阻滞,或双束支阻滞(如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与左束支阻滞交替出现),病死率均高。可无先兆,突然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故有人主张安装预防性起搏器。 3.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如合并心衰,首选西地兰。如非心衰所引起,可试用维拉帕米,以5mg溶于20ml葡萄糖液静脉缓慢注射,4~5min注完。如心率减慢,恢复窦律,立即终止给药。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对房颤常用西地兰转复,或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房扑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常不满意,而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效较高,且所需电量较小(50~100Ws)。 4.室性心律失常 (1)室早: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检出率很高,在发病的头2~3天内常可出现室早、短阵室速,可为致命性的室速或室颤的先兆。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也可用安搏律定或普鲁卡因酰胺。是否常规用利多卡因预防室速或室颤的发生,意见不一致。有认为严密监测,如偶有室早,一般不需治疗。如出现室早成二联、频发(>5次/min)、多源或室早落于T波上,则应用利多卡因。但这些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现,不一定都发展为室颤。也有室颤突然发生,而无先兆,或先兆时间短暂。我们主张常规用利多卡因,在发病的头2~3天内用利多卡因预防。首剂给予50~100mg,静脉缓注。以后以恒定的速度1~3mg/min滴注,维持48h。必要时,可临时推注50mg1~2次。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休克、心衰,则禁用或慎用。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幻灯片1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幻灯片2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总发生率可高达50%,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造成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出现心前区收缩期喀喇音及收缩晚期吹风样杂音。断裂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心肌梗死,进行性心力衰竭,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幻灯片3 2.心脏破裂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合并症。发生率约4%,多在梗死后一周内出现,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的人发生机会较多。心脏破裂多为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心脏破裂也可为亚急性,病人能存活数月。 幻灯片4 3.栓塞 其发生率约1%~3%,见于起病后1~2周,常见的血栓有两处:一是发生在左心室心肌坏死处,叫做附壁血栓,这种血栓脱落后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脑、脾、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另一个易形成血栓的部位为下肢静脉,与绝对卧床、心功能减退有关,一旦脱落,随静脉血流到肺,可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致猝死。 幻灯片5 4.心室壁瘤 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20%.其形成是由于心肌坏死以后形成瘢痕,瘢痕组织薄弱,在心内压力作用下容易鼓出来,形成室壁瘤。瘤内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后造成器官栓塞。室壁瘤可行手术切除。 幻灯片6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肺炎或胸膜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所致。 幻灯片7 6.肩手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左侧肩臂强直,活动受限并疼痛可能是心肌梗死后肩、臂不活动所致,发生于起病后数周,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此症并不多见。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室早常见于AMI患者。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患者不能耐受的室早,可以考虑射频消融。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AIVR) AIVR也称缓慢型室速,心率通常在60~120次/分,约20%的AMI患者合并此类心律失常。AIVR在前壁或下壁心梗的发生率大致相等,在冠状动脉再灌注时较为常见,可以由一次室早引发,也可因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逸搏增多引起,其机制可能是临近梗死区内或梗死区内的蒲氏纤维自律性增强而引起。AIVR一般不需治疗,少数情况下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绞痛复发时,可采用加速窦性心律的办法,如阿托品、心房起搏等,随着窦性心律频率加快、室性逸搏减少,AIVR可突然终止,除非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参与,一般不应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 3.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MI后室速可分为非持续性(30s内自然终止)和持续性(发作超过30s或需治疗终止);单形性或多形性VT;早期VT(AMI后24或48h内发生)和晚期VT(AMI24或48h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 orsades de Pointes,TDP)是多形性VT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抗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急救护理改革前26例,改革后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革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对照组):治愈9例、明显好转14例、死亡3例,抢救有效率88.5%;改革后的34例患者(观察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8例、死亡1例,抢救有效率9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控制患者饮食、持续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配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室颤动或心源性休克,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是心脏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非常重要。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现将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45-77岁,平均(56.12±10.34)岁,体重(63±10)kg。所有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1]。其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2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0例,持续性心室颤动17例。将2009年实施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急性心梗常规护理;改革后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改革后的急性心梗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改革后护理方法: 1.2.1 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患者极度焦虑和恐惧。因此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压力,更好的配合治疗。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应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决策,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度[2]。 1.2.2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迅速吸氧,卧床休息,尽早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休息对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性;对于便秘的患者可视情况应用缓泻剂,并尽力协助患者床上排便,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定时给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严格控制患者治疗期间的饮食,以低盐、低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并注意补充维生素。

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100例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M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缓解疾病所致负性情绪问题,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通常死亡率较高,且病情恶化速度较快。随着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4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4±14.2)岁。合并症情况:20例2型糖尿病,45例高血脂症,38例高血压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并发症护理、药物指导和心电监测等在内的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第一,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喜好制定日常饮食方案,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完全戒烟戒酒。第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表达,日常护理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减轻或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第三,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病房的湿度和温度,严格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和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 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室室壁瘤、血栓形成与栓塞、梗死后综合征、梗死延展等并发症。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40%,住院期总的病死率在10%~17%。可见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自推广应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占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19:43:56 2、休克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 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AMI时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供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6%~8%。近些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由于可及时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死于心律失常者大大减少,心泵衰竭已成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3、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但乳头肌 整体断裂极少见,这主要因为乳头肌的血液供应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较多的纤维瘢痕,故不易发生完全断裂。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 4、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按起病后3天监测结果,发生率高达90%以上,多发生于起病24h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为突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老年AMI时发生率高。 5、心脏破裂心脏破裂最常发生于心室游离壁,其次是室间隔穿孔,而乳头肌断裂极少见。在AMI患者中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同时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情况非常罕见。心脏破裂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心脏破裂的90%。常见于AMI发病后5天内,尤以第1天内最为多见。常发生于初次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 6、心室室壁瘤心室室壁瘤是ST段抬高性AMI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室壁瘤见于12%~15%的AMI存活的患者。近年来,随着 对心血管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无创二维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成像术及有创性左心室造影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临床检出率。其发生率因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异,从3.5%~38%差别较大。心室室壁瘤就是梗死区坏死的心室壁呈瘤样的向外膨出,在心脏收缩期更为明显。7、血栓形成与栓塞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之一,主要指左心室附壁血栓。血栓在Q波性心肌梗死中,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的患者中常常发生。未用抗凝疗法的AMI患者中约20%有附壁血栓。前壁心肌梗死的血栓发生率高至40%,累及左心室心尖部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发生率高达60%。据多个研究资料显示有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体循环栓塞的几率为4%~6%。栓塞最常见的部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17T17:19:33.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朱华玲 [导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心率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 朱华玲(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3)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护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经常规护理,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再综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治愈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及时抢救、积极采取综合有效护理措施,极大提高了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29-0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心率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因此要在治疗心肌梗死的过程中要严格预防发生心率失常,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能够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本文针对近些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的临床护理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些年我院收治的124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中,男79例,女45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3±9.4)岁。其中97例为室性早搏,22例为阵发性室上速,5例为扑动与颤动。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其护理方式包括: 1.2.1治疗与急救护理 在治疗与急救中,通常包括溶栓、抗凝、止痛、氧气治疗以及抗心律失常。溶栓是指在发病前9h左右,给予无溶栓禁忌的患者300mg 阿司匹林嚼服,静脉滴注100万U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50万U在100U组液小壶中行静脉推注30min。[1] 在溶栓后,患者的APTT下降到60s后静脉推注5000U肝素,后再每隔1h行1000U肝素静脉滴注,稳定后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代替普通肝素行抗凝。[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剧烈疼痛,因此及时给予患者适量止痛药进行控制,可选择杜冷丁、吗啡、速效救心丸以及冠心舒合丸止痛,同时控制患者的心肌消耗量。 给予患者4~5ml/min氧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动脉分压,控制梗死范围变大。 患者经肌肉注射利卡多因治疗心率失常,注射量为50~100mg,每隔5~10min注射一次,当患者症状缓解后,可保持1~3mg/min进行滴注,还可使用胺碘酮。[3]患者在联合用药时用,应严格考虑到药物禁忌,以防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1.2.2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具体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对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止痛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结果。对患者行静脉推注时要保证匀速,与此同时注意患者心率变化情况。[4]在对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将药物稀释之后再注射,以防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需联合用药时,应严格考虑到药物禁忌,以防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 1.2.3常规护理 (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病发前一周病情变化较大,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严禁一切探视者进入,以免由于患者情绪变化过大,增加心肌耗氧量,若有必要患者应长期卧床。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在2周后适当进行下床锻炼,活动量为不影响其心前区最为适宜,同时还应保障患者充足睡眠。(2)饮食护理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过程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患者病发后5h左右应严禁患者进食,随着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可使得患者进食流食或者软食等。患者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保障患者营养补充。[5](3)吸氧护理。对于该类病症患者应做好吸氧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控制患者疼痛感,缩小梗死面积。同时还应保障患者排便通畅,以免由于便秘提高患者心肌耗氧量,病情加重。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梗死病灶消失,心律表现正常;明显好转:患者梗死面积显著缩小,心率基本正常;死亡:患者发生大面积梗死,临床症状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其中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愈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4.5%与45.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明显好转死亡治愈率 观察组 62 40(64.5) 21(33.9) 1(1.6) 64.5 对照组 62 28(45.1) 31(50.0) 3(4.8) 45.1 χ2? - 6.34 P - <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危重症。该病症发病急、病情复杂。近些年该病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抢救该病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并对两组患者满意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数据满意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方案过程中,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减少后期不良反应,不仅能提高效果,还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标签:并发心律失常;急救护理;满意度;效果 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主要因为机体内部冠脉血流系统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缺氧、缺血引发心肌急性坏死症状;该疾病症状主要功能出现损坏、胸痛、胸闷等,如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此症状,救治不及时、护理不当等均会导致死亡、猝死[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给予患者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严密检测积极治疗。因此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最后对患者护理的满意数据进行记录对比,研究报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组选取该疾病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作为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其中男19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43.6岁,女2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5.2岁;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措施,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5.5岁;两组患者经医院诊断均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症状,存在房室传导阻滞21例,室性期伴收缩11例,属于室性心动过速20例,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症状26例,对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患运用常规护理方案,其中包含有心电图检测、血压、血压检测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包含有用药护理、并发症监护、肾功能衰竭护理等。 用药护理:实施该疾病治疗时,由于并发疾病较急,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给予相关治疗,患者需要严格按照治疗医嘱遵循治疗,控制疾病发病情况,降低疾病恶化速度;在该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例如:血液、血压、心电图等,在严密观察期间对相应数据给予记录以此来观察患者心率变化,同时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得临床诊疗 (一)心律失常 1、心动过缓 窦缓或交界区心律,多见于下壁梗死,系迷走神经亢进所致。如心率慢于50次/min,伴低血压或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应早期用阿托品0、5mg静注。如疗效不好,可考虑静点少量异丙肾上腺素,约1μg/min。 2、心脏传导阻滞 对房室传导阻滞,需识别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区或束支系统。结区多见于下壁梗死,心电图上QRS不宽,心室率不低于50次/min,且较稳定,持续时间不长,1~3天内自行恢复,一般不需安装起搏器。如出现心衰或低血压,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安装临时起搏器。发生在束支系统得传导阻滞多见于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大,且多为永久性。表现为QRS增宽,心室率很慢,在30~40次/min,且不稳定,易出现停搏,应及时安装起搏器。药物治疗可用阿托品与激素。但由于梗死面积大,常伴泵衰竭,故预后不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无论就是单纯右束支阻滞,或双束支阻滞(如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与左束支阻滞交替出现),病死率均高。可无先兆,突然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故有人主张安装预防性起搏器。 3、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如合并心衰,首选西地兰。如非心衰所引起,可试用维拉帕米,以5mg溶于20ml葡萄糖液静脉缓慢注射,4~5min注完。如心率减慢,恢复窦律,立即终止给药。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对房颤常用西地兰转复,或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房扑对药物治疗得效果常不满意,而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效较高,且所需电量较小(50~100Ws)。 4、室性心律失常 (1)室早: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检出率很高,在发病得头2~3天内常可出现室早、短阵室速,可为致命性得室速或室颤得先兆。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也可用安搏律定或普鲁卡因酰胺。就是否常规用利多卡因预防室速或室颤得发生,意见不一致。有认为严密监测,如偶有室早,一般不需治疗。如出现室早成二联、频发(>5次/min)、多源或室早落于T波上,则应用利多卡因。但这些室性心律失常得出现,不一定都发展为室颤。也有室颤突然发生,而无先兆,或先兆时间短暂。我们主张常规用利多卡因,在发病得头2~3天内用利多卡因预防。首剂给予50~100mg,静脉缓注。以后以恒定得速度1~3mg/min滴注,维持48h。必要时,可临时推注50mg1~2次。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休克、心衰,则禁用或慎用。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在广泛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得病例中,易发展为室颤,应积极治疗。首选利多卡因,如用药无效,则同步电转复,电量开始用100W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