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_现象与对策

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_现象与对策
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_现象与对策

第30卷第3期2009年9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30,No.3Sept.2009

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对策

闫怡恂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缺省是不同文化交际之间出现的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随着口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处理得体,译文就畅快;反之,则译文模糊,表达不清。文章以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的英汉对照文本为例,从谚语或诗句、习语、历史和国情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在口译教学中注意加强翻译对策的培训。 关键词:翻译;汉英口译;文化缺省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7X(2009)0320119205

Cultural Default in C 2E Interpretation:Example Analysis &Possible Solutions

YA N Yi 2xun

(S chool of Fore ign L a ngua ge s,Shenyang N ormal Unive rsity,S henyang 110034,China )

Abstr act:T ranslation is a cross 2cultural activity during which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cultural default,often appears.An incr easing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study of cultural default in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r etation research.If cultural default in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ef 2fectively repaired and mended,the quality of inter pretation will be high with good and fluent target language production;otherwise,the quality of inter pretation will be low with poor and impr oper production.Based on some typical examples including sayings,poems and idioms collected from Premier Wen .s speech at Cambridge Univer sity,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efaul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ech and suggests that interpretation teachers shoul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which could set up barriers to better language produc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C 2E interpretation;cultur al default

收稿日期:2009205225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A663)作者简介:闫怡恂(19712),女,辽宁兴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文化翻译、口译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由于双方历史、社会文化、国情、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通常会导致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不对等现象。文化缺省就是不同文化交际时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王东风认为,同一文化之间交际的双方经常会省略一些双方共知的内容,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0(situa 2tional default)。如果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

就叫做/语境缺省0(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便是文化缺省(cultur al de 2fault)[1]。王秉钦则认为,所谓文化/空缺0(或文化补缺),是指甲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而乙民族不存在。其中还包括全空缺、半空缺或冲突空缺现象。根据他在5文化翻译学6一书中的论述,这种空缺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主观型空缺,表现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际者的民族文化特点的空缺;二是交际活动型空缺,表现在交际方面不同活动类型的民族文化特点空缺;三

是文化空间型空缺,表现在文化背景不一致的空缺;四是话语型空缺,表现在话语作为交际工具而产生的空缺

[2](P119)

。可见,文化缺省首先是指一种语言文化现

象。其次,在甲乙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在乙文化中

找不到解释甲文化的谚语、俗语,文化缺省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处理好文化缺省现象,对于笔译、口译的顺畅非常重要。

在翻译研究中对文化转向的关注逐渐引起学者与专家的重视[3],其中对于口译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也开始进入口译研究人员的视线。由于口译工作的特殊性,/口译者面对的是听众,以及转瞬即逝的话语,可供理解推敲的时间极为有限,整个从源语到目标语的听力理解和信息转换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口译是一种即时性很强的语言交际活动0[4](P2)

。也正鉴于此,口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难点就是文化词语的翻译。当这个文化词语的翻译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0的词语的时候,这些词语似乎显得/不可译0了。因此,处理好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对提高口译的质量显得极为重要。不论是文化缺省,还是文化补缺抑或是文化空缺,这一现象在口译研究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本文以/译员对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关注程度的调查0结果为出发点,重点分析谚语或诗句、习语或成语以及与国情或历史密切相关的词语的文化缺省现

象,以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稿为语料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恰当处理这些现象的对策。

一、对口译中出现的文化

缺省现象的调查

笔者曾对有过不同口译经历的口译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包括5个问题:对口译中的谚语或诗句的处理是否感到有难度;是否担忧习语、成语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是否对与对象国或本国历史或国情密切相关的文化缺省现象感到棘手(为了问题更为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的选项以对象国和本国分别标识出来,因此下表的数据是分别以/对象国0和/本国0两个方面列出的);对出现文化缺省现象比较倾向于直译还是意译;对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关键应是什么。前3个问题主要关于译员对文化缺省现象关注程度的调查,后2个问题属于对处理这一现象的对策的预测调查。问卷共发出35份,收回有效问卷25份,问卷有效率为71.43%。其中,在被试的25人中,5人为专职现场口译员,8人主要是陪同翻译,12人为外企或合资企业中经常进行商务谈判的口译员;问卷的选项安排A 为非常担忧,B 为比较担忧,C 为不担忧,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译员对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关注程度的调查

文化缺省方面

译员类别

谚语或诗句习语、成语与对象国历史国情

密切相关的与本国历史国情密切相关的现场口译(5人)

A:85.3%B:14.7%C:0A:79.1%B:20.9%C:0A:82.3%B:17.7%C:0A:84.5%B:15.5%C:0陪同翻译(8人)

A:87.5%

B:12.5%C:0A:81.9%B:18.1%C:0A:86.4%B:13.6%C:0A:83.7%B:16.3%C:0商务谈判(12人)

A:89.4%

B:10.6%C:0A:83.6%B:16.4%C:0A:84.1%B:15.9%C:0A:86.3%B:13.7%C:0受试全体分项平均比例(25人)

A:87.4%

B:12.6%C:0A:81.5%B:18.5%C:0

A:84.2%B:15.8%C:0

A:84.8%B:15.2%C:0

受试全体平均比例

A:84.5%

B:15.5%C:0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口译中突然出现的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词语,比如谚语或诗句、习语或成语以及与

#

120#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

对象国或本国的历史、国情现状密切相关的话语,口译员感到很是棘手。从总体上看,在口译活动中对文化缺省现象有84.5%的口译工作者非常担忧;15.5%比较担忧。

从表1还可以看出,不论有何种经历的口译员都对文化因素有不同程度的担忧,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感到非常不顺手。这说明口译研究中呼唤对文化缺省现象的重视,同时也表明关于文化缺省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口译教学与培训中得到加强。

二、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分析与对策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谚语、习语或成语等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特色的文化词语的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现象较为突出。下面将以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在剑桥大学演讲的汉英口译译文为例,从谚语或诗句、习语或成语、与对象国或本国的历史、国情现状密切相关的话语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来研究文化缺省现象的具体体现以及较好的处理方法。用于研究分析的英汉双语语料来源均为人民日报网公开发布的汉英双语译文[5]。

1.谚语或诗句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历史悠久,诗句脍炙人口,至今许多诗篇仍广为流传。翻译唐诗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翻译,文化缺省现象更为突出。例如:

例1我愿借用两句唐诗形容中国的现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From shore to shore it is wide at high tide,and before fair wind a sail is lifting.

这是温总理在演讲时借用唐诗来形容中国现状的诗句。描绘出中国人民一心建设祖国的壮阔高朗的景象。原文为唐朝王湾5次北固山下6:/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0

翻译在处理时选择了释意的办法,虽然不能与原文的诗句媲美,但是达意,通顺。另外诗文中出现了对仗,客路)行舟,潮平)风正,海日)江春,乡书)归雁。所以译者巧妙地采用了两个介词短语置前/From shore to shore...and befor e fair wind...0此外,引用句中还有/两0对/一0,译者都没有具体字字译出,而是统一使用了释意法,这样既达到对仗的效果,同时又增加译文的文学色彩,这种释意法是可以让人接受并印象深刻的。

在口译的教学与培训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给予重点关注,突出/释意法0这一对策的培训与掌握。所谓释意法,不外乎就是尊重字面意思之时,按照意思释意出来然后进行翻译。这是介乎直译、意译之间的一种中间译法。吴钧陶先生也曾针对直译、意译两种壁垒分明的译法提出质疑,/提出可不可以推出一种叫做-化译.的新产品呢?,,这主要是取-化.字的-消化.和-融化.的意思0[6](P99)。在口译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喜爱使用文化色彩很浓的习语、成语、俗语等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4](P47)。因此,重视口译教学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会提高口译质量,会促进交际双方的顺畅交流。

2.习语或成语

例2当时我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多难兴邦0几个字。

I wr ote down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black2 board,meaning/A countr y will emer ge str onger from adversities0.

在2008年/5.120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温总理视察灾区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0,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的儿女。在演讲中引用也是颇具意义,温总理再一次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兴旺的标志。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在翻译的时候不但要翻译出词语的内涵意义,更要注意其传递的精神。译文/A countr y will emerge str onger from adversities0中的emerge stronger实际是翻译处理时的一个补偿,原文并没有表示/更强0的意思,可是译成英文时却有stronger,这主要是补偿了/中国的现状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越来越强大0这样一个文化意义,所以/兴邦0,也就是/使得国家强大0,这里根据国情译为/使国家更强大0。这样的词语翻译缺省如不加注意,而是简单地译成/A country will emer ge strong fr om adversities0,那么显然这个译文会给人传递一种/中国还是个弱国0的概念,因此将会失去温总理引用该成语的初衷,会造成语义上的错误而带来不良后果。

在有的成语中,不但要明确词语的社会意义,有时还要明确其文化语境,例如下面的例句:

例3第二,要精诚合作,不搞以邻为壑。

#

121

#

第3期闫怡恂: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对策

Second,carry out cooperation with full sincerity and avoid pur suing one.s own inter ests at the ex2 pense of others.

根据5汉语成语词典6的解释,/以邻为壑0出自5孟子#告子下6:/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0意思是把邻国当做排泄洪水的沟壑。比喻把困难、灾祸转嫁于他人。由此可见,壑,就是沟壑,英语译为gully,big pool,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不考虑其文化内涵,那么这个文化缺省就不会得到补偿,所以译文中at the expense of others就是一个补偿策略的体现,从而将/比喻把困难、灾祸转嫁于他人0的寓意表达了出来。

文化语境是指一个社会所积累的所有知识,或一个民族共有的由来已久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相关背景知识,是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预料、推测而理解的知识结构[4](P47)。语境理论对翻译的借鉴作用是不可否认的[7]。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要关注这些文化因素,口译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如果忽视文化因素,无视文化语境的存在,不顾文化缺省的补救,字对字直译、硬译只能使得说话者引用习语或成语的良好初衷消失殆尽。我们常说口译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里面的积累也包含了文化因素的积累。同时,更要积累处理这种文化缺省现象的技巧。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具有其特性的,而这种语言的异质性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基因[8]。如何把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语或句子,在英文中巧妙地翻译过去并能为英语文化所接受,这对口译工作者而言,是追求更佳译文的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在口译教学或培训中要始终贯穿的培训内容。

3.与对象国的历史、国情现状密切相关的话语

例4抚今追昔,我想起对中英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剑桥校友李约瑟博士。他的鸿篇巨著5中国科学技术史6,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H er e and now,I cannot but mention Dr.Joseph Needham,a Cambridge alumnus wh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ultur 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With his monumental masterpiece,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he built a bridge between the two great civilizations of East and West.

这里面主要讨论人名的翻译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百科知识,李约瑟的名字可能会译成Joseph Lee。这里的空缺实质上表现的是王秉钦称之为的/主观型空缺0[2](P119),即表现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际者的民族文化特点的空缺,中国的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有些作品中的英文名字汉译都追求符合中国民族的姓氏特点,比如文学作品5飘6中的/白瑞德0的英文原文是Rhett Butler就是个例子;或外国友人自己拥有已经固定的汉语名字,与我们常见的英文名字的音译不完全一致。实际上白瑞德不姓白,李约瑟不姓李。对于这种空缺的补偿,易采取倾向着目的语的文化的翻译方法,便于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接受。如果音译,便于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特点,各有利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名的口译要求译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如果了解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等等信息,译员就会对这个名字的翻译,乃至后文提到的一些信息就很好处理了。所以译员的知识丰富有利于他们在翻译时对文化空缺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然后进行相应的补偿,从而使得交际双方顺利进行。

口译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专有名词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原因就是专有名词的形成也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点。这里不由想到一个例子,艾泼斯坦曾撰文提到,有一篇杂志刊登的文章,竟把美国国务院误译为/US State Coun2 cil0[6](P15),出现这个误译的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外宣刊物,带来的后果不得而知了。所以关注这些/主观型的空缺现象0,对于口译,尤其是外事口译、外宣口译都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专有名词的翻译不能忽视,同时还要注意积累,那么自然就会知道State Council,和U S State Department的区别,Sec2 r etary of State和Premier的不同。即使是中文用同一个称谓表示的/部0,表示中国的/部0是ministry,而美国的/部0就是department。这些细节的培训如果不能引起重视,那就不单是文化缺省的现象,而是/政治缺省0的后果了。

4.与本国的历史、国情现状密切相关的话语

例5第三,要标本兼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Third,address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0是我国传统中医的典型说法,表明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盲目、急躁,那么正确的中医疗法提倡/标本兼治0,这里总理在演

#

12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

讲中明快的引用了这一说法,意思到位,意图清晰。对于这样一个文化意义较强的短语,/直译法0可能会显得啰嗦,因此选择/意译0就简洁明快,同时也运用了省略的方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0就没有译出,译文基本达意。当然,这样译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原文的文化空缺没有处理,译文中完全没有填补进来。同时,这样良好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法也没有传达出去,因而也会留下不小的遗憾。

例6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硬,两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也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协调、平衡、可持续。

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and the visible hand of gover nment and social super vision should both act,and act vigorously.Only in this way can resources b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mar ket rules and distributed in a reasonable,coordinated,bal2 anced and sustainable manner.

/两手都要硬0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流行的政治用语之一,根据人民网/领袖人物资料库0中提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种思想散见于邓小平各个时期的讲话中0[9]。这个政治话语也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引用。在译文/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 ket and the visible hand of govern2 ment and social supervision should both act,and act vigor ously0中,译者使用了metaphor的手法)))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和the visible hand of government,处理得很好,因此把/两手都要硬0可以顺势译为/act vigorously0,基本上采用直译,再加上前文使用的隐喻,这样的处理方法把意思表述得清晰,同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短语翻译得较为到位,这种空缺现象在译文中实际都填补了上去,即传达了语义意义,又传达了文化意义,可以看出在文内就做好了相应的补偿,而不必添加注释,因而语言利落,行文畅快。

三、结论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翻译语言也就是翻译文化信息。/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0[10]如果这种文化是交际的对方文化所不具有的,文化缺省现象就会显露出来。文章从谚语、习语、成语、国情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文化缺省这一现象,指出了一些如直译法、意译法、释意法等多种文内补偿方法,提出应在口译教学中注意增加这些技巧的培训,加强文化翻译的认识,逐渐通过大量练习与实践才能真正做好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正如王克非教授所言,强调翻译的艺术性、技巧性,就是突出其创造性、灵活性和实践性[11]。因此,处理文化缺省这一现象更需大量的实践和认真的积累,译员才能真正做到临场不慌,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

(6):55260.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472158.

[4]胡开宝,郭鸿杰.英汉语言对比与口译[M].大连:大连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7.

[5]People.s Daily Online.Full T ext of Chinese Pr emier.s

Speech at Universit y of Cambridge[EB/OL].http://eng2 https://www.360docs.net/doc/d1446533.html,/90001/90776/90883/6584102.

htm l,2009202220.

[6]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2.

[7]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

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95299.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7.42248.

[9]人民网.领袖人物资料库[EB/OL].ht tp://zg.people.

https://www.360docs.net/doc/d1446533.html,/GB/33839/34943/34978/35419/2665796.html, 2009202220.

[10]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外语学刊,

2000,(4):66270.

[11]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4):47250.

#

123

#

第3期闫怡恂:汉英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Module 2 Logical analysis I Theory and skills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 、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第一课介绍的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例如第一课的练习 1.1 介绍了三种错误的饭后习惯,这三种习惯分别是:饭后立即吃水果、喝茶和散步;针对每一种错误习惯,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正确的做法;在原因里又提到几种原因,分别是……。就这样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女口:概括(generaliz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因果 (cause-effect )、对比对照 (compare & contrast )、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 (sequencing )、列举( simple listing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problem-solution )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 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 , compared to 等;表示对照的有: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 等;表示因果的则有: 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 等等。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II Skills practice Teaching suggestions: Tell the students to form a mind picture or logic tree while listening, trying to associate main point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b-points, and then do the retelling to check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ogic analysis. Instruction: retell the pass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ogic 2.1 有偿搭车 “上班族”借助网络发帖联络搭乘“顺风车”,这种出行方式最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中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篇一:跨文化开题报告 XX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10工商专升本2班 学号103010083 姓名周珊珊 指导教师朱爱武 开题日期XX.11.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现今,我国的民营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不仅是来自于国内的企业,还来自于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一些各方面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选择了“跨出国门”,同时也视作企业发展壮大规模,打响自身品牌的必然选择。 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际化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其需面对的各种风险挑战,以及各方面的融合(如资金、技术、人才、文化、营销等)。本次我的选题是关于跨文化管理这一问题,我认为文化的融合,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而言是关键。因为文化本身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扎根于人们的血液中,同时文化又极富个性。在不同文化下,个人或民族所表现出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合作意识、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都是不一样的。 而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又缺少国际化的领导人才,高层管理团队也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因而与外籍人员之间无法充分沟通,与国外文化也无法进行到位的融合,于是便涉及到一个跨文化管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在跻身国际化时,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也必须深入了解目标国们的文化,并从中找出问题,从而为跨文化管理提供充实可用的依据。 再者,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声誉相对响亮,可是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曾真正认识中国,对于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事实上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那般,这也是我曾经出游过澳大利亚的亲身体会。因此,不仅从企业本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_陈琳琳

从奈达的五类文化因素谈英汉文化词的对比及翻译 陈琳琳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语言植根于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波及词汇层、语言层直到语境层。本文基于奈达的五类文化 因素来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翻译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 因素时,应考虑译作在预期读者中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目的;读者因素 1.语言、文化与翻译 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定义是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据《文 化学辞典》(1988),Tylor给文化下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law,custom,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也受到文化 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 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 的。”(Susan Bassnett:2004)而在在洪堡特那里,语言反映世界 观。(潘文国,)语言反映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有着传达文化意义的 功能。因此,在翻译中如果不谨慎处理,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不能传达文化意义的翻译无法在读者中引 起应有的文化共鸣,这对原作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处 理翻译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因素,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例如,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应运而生的“福娃”,这五个可爱 的娃娃,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看到他们,中国的民众就会想到“北京欢迎您”,作为吉祥 物的这五个中国小精灵承载了中国公民想要传递给世界人民的“和 平、友谊、进步、和谐”等理念。但是“福娃”最初的译名 “Friendlis”仅有“友好、友谊”的指称意义,并没有传达给外国人 上述所承载的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利于我们借助奥运会这一盛 会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翻译成Fuwa,另外附加注释。这样,外国读者在看到Fuwa时才会具体地把它和那五个可爱的中国吉祥物联系在一起,进而联想到它们的特殊文化意义。Fuwa保留了“福娃”的文化蕴含意义,达到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 蕴,我们应坚持“文化传真”的翻译基本原则。无论我们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都应既考虑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顾及译作的可读性。 下文在奈达五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浅谈翻译中如何应对词语 搭配的伴随意义传达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译者可 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预期读者来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2.奈达的五类文化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五类:(1)Ecology生态学;(2)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3)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4)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5)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 2.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动植物、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 等。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而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表:all at sea (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sail before the wind (顺风航行)等。而汉语中呢,有“挥金如土”来形容一个人花钱 大手大脚,英语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 能喝水或喝酒,说他“牛饮”,英语中则说drink like fish. 从生态环境讲,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各异。汉语里,“狗”总带有贬义,比如汉语里常用“狐朋狗友”来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用“狼心狗肺”来比喻一个人心肠像狼和狗一个凶恶狠毒。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人士却常把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表达几乎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arking dog never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译本对狗的传译迥然不同: 杨译:“…‘Desperation drives men to rebel and a dog to jump over a wall.’…” 霍译:“…,it will be a case of ‘the desperate dog will jump a wall,the desperate man will hazard all’;…”(转引自:邵志洪,2005) 在这里两种译文看上去差别不大,都有直译的成分。原文中,宝玉的丫鬟将红儿比作狗,应该含有侮辱的涵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针对的国内读者,所以不必大费笔墨去解释“狗急跳墙”的比喻意义,读者应该能明白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霍克斯的读者是英文读者,他们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但译者添加了desperate 一词,应该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2.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文化里特有的物质产品,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中国的长城,各国独特的食物和衣着等等。比如中国的饺子、混沌、包子、豆腐等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现在大家都似乎都能接受它们的音译名了,这样才体现了它们的“中国特色”。 请看一下例句:“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杨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she’s a hundred times…” 霍译:“…They call jealous people “vinegar bottles”,don’t they? Well,she’s not just a bottle full of vinegar; she’s a storage jar – a whole cistern – full of it! …”(转引自:邵志洪,2005) 汉语里形容一个人爱嫉妒,叫吃醋。因此,醋缸子、醋瓮还有爱嫉妒的文化伴随意义。杨译采用了意译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但丢弃了文化形象,对原文来说是种损失。霍译采取了直译和增译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文里文化特色,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笔者认为比杨译更出色。 2.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风土人情、传统、社会规则、宗教信仰、道德准则、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等。比如不同的文化有不用的节日和庆祝风俗,不用的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的称呼方式,另外还有人们赋予颜色词不用的含义。不同文化里的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不同的。 在汉语里,红色总是和“吉利”“好运”“喜庆”相连,是个有着褒义词,中国文化把婚丧嫁娶称作“红白喜事”。过年要贴对联,对联写在红纸上。哪家有人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贴大红喜字。再比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本命年要穿红色的衣服来避邪等等。但是英语文化里,红色却有着截然不用甚至相反的文化伴随意义。西方文化中,红色总是和革命、激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带有政治色彩。英语“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 ”是做“惹人生气的事”。汉语中的“眼红”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嫉妒心理,而相应的英语表达却是green-eyed。例: (1)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杨译:Her power and red chamber,her youth and beauty wasted. 144

论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摘要:通过总结现实生活和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表明跨文化因素在促进双方沟通思想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强调人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环境、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翻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因素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势,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 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southea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个。 二、风俗文化 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 “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_ 学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绪论 (6) (一) 文化的概念 (6) (二) 翻译的概念 (6) 二、分论 (6) (一)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1 宗教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8) (二) 生活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6) (三) 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0) 三、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也是文化赖以语言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是文字上的对译。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言而喻,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在阐述文化和翻译概念的基础上,试从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性,包括不同的文化内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两种语言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Culture is a complex conception. Languag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 is the cor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 transfer activity of two languages. It is the exchange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thoughts, but not the direct translati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mea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tool for us to communicate. This article tries to point out the problem, what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notic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fe-style, outlook on values in foundation of explaining idea of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Factor;Effects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 。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和法庭译员等。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根据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是促进中西方交流不可或缺的,在口译中,我们必须加强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这也是消除语言障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近年来,各位学者纷纷就“跨文化交际意识”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文化对语际的有效转换关系极大。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或形态)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因此,文化因素在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刘必庆,1999:72)“跨文化交际意识”广义上指,在交流过程中对文化因素形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敏感的思维方式;狭义上指,口译员理解文化中的特殊现象,并以可接受的方式传达出这种文化。 二、口译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员的基本职责是从语言文化两个层面为交际双方搭建桥梁,真实、精确地传达信息。(胡嫣茹,2016:47)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事中-英和英-中双向的语言交流。口头解释起着桥梁的作用,也就是说,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交际活动过程中,口译员将直接触及文化信息,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双方交往意图。如果口译员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之甚少,会导致目标语言不会被不熟悉其文化的另一个交流方理解,更严重的是会造成误会,导致沟通失败。例如,“狗”在英语国家有正面意义,英文中有句话“Every dog has its day” 可以译为“每个人皆有出头之日”。如果读者不熟悉此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很难对这句话做出合适的翻译。此外,当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人沟通的时候,会得到对方的赞扬,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会谦虚地拒绝。经常会说“没什么”,如果译为“It’s nothing. There is still much to improve”,很容易引起歧义。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的关系 知名学者王佐良(2003:3)提到,“翻译人员要翻译单词,但从根本上说,他/她面临着两大文化。”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必须意识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对于翻译口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语言,是尤其有帮助的。口译员具备跨文化意识,会使他们在口译过程中具备是否对目的语做出修改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修改的基本的判断能力。 (一)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承载者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口译员是传播信息的桥梁,让双方有效、成功的交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研究(一)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研究(一) 摘要]通过总结现实生活和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表明跨文化因素在促进双方沟通思想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强调人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环境、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翻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因素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个。 二、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拥有私人汽车,私人医生,私人房间,私人电话,而且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都有一个私人区域。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美国人就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难怪他们听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Contents 1 1.0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1) 2.0 Language, Culture & Translation ......................................... .2 2.1 Idioms (2) 2.1.1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am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ages (2) 2.1.2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haring the similar meanings but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s (3) 2.1.3 Translation of idioms not restricted to only one version (3) 2.2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 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4) 2.2.1 Communications in a restaurant (4) 2.2.2 An embarrassing answer (4) 2.3 Animals that bea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5) 2.4 Colors that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earings (6) 2.4.1 B lue (6) 2.4.2 White (6) 2.4.3 Black (7) 3.0 Conclusion (7)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口译不仅是一种即席的双语间的口头转换,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章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英汉口译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影响口译交际的文化因素,以阐明在教学中培养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对口译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意识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preters TANG Hao, LI Cha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romptu oral conversion between bilingual, but also a verbal communication,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alyze and cultural

论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论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陈慧华时间:2009-3-17 13:07: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

芊芊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地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地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地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地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地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地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地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地: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地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地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地概念.英语“ ”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地“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 ”和“ ”.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 英语地“ ”,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地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 ”(蓝色风光片) ;汉语地“红眼病”,英语为“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地表达不同地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地局限进行意义上地对等翻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信仰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地居多, 认为上帝()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 (上帝帮助自助地人) 地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地一切,与此有关地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地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地文化内涵,对译文地准确性产生重大地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环境地差异对翻译地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地差异在语言中地一个表现是习语地运用.习语地产生与人们地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地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地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地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地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地对应习语, 如’ (奋力图存) (不知所措) 等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另外, 在汉语地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地东风是温暖地, 是春天地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地.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地却是西风, 看下面地例子: ?(在许多冬日里我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如:概括(general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因果(cause-effect)、对比对照(compare & contrast)、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sequencing)、列举(simple list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olution)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 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compared to等;表示对照的有: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等;表示因果的则有: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等等。 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