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公共决策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的含义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

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背水一战”

二、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类型

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④按决策权限的安排可分为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个人决策是决策权集中于个人,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心理、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决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群体决策是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决策,受群体结构影响较大,在群体决策中,参与者既可能导致优势互补,也可能导致弱势叠加。对此要客观分析。

⑤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原始决策是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而追踪决策则是指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如果说原始决策一般是在对环境因素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话,追踪决策则是由于主观认识或客观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而引起的。追踪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原始决策进行内容的补充和修正,其特征主要表现

在四个方面:即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此外,根据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根据决策者所处的层级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根据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根据立法与执法的不同工作性质可分为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根据经济和政治决策的性质差异可分为经济领域的决策和政治领域的决策;根据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开关式决策和旋钮式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三、决策的前提

决策的前提的内容和含义

西蒙认为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个人的好恶。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事实前提特点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因此,常有具备了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使决策活动难以进行。

第二、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可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第三、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决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

(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对象及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

(3)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是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而制定,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二、行政决策系统

行政决策主要包括的子系统以及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行政决策主要包括: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

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的

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工作。

职能和作用:(1)收集信息就是广泛收集有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全面、准确,以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2)加工处理信息把收集来的信心进行一番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分析、归纳、筛选出净化资料,剔除去多余的甚至是虚假的资料。(3)传递信息就是把加工处理好的新学习传递到决策者手中,为制定政策服务。信息传递要求及时、快速。

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只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它也是决断子系统的辅助机构。

职能和作用:(1)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2)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3)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参谋子系统的组织形式有官方的、半官方的、民间的和跨国的四种。

参谋子系统具有集体性、科学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职能和作用:(1)界定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界定是政策制定的开始,它是首要环节。抓住全局问题的关键,作为政策问题确定下来(2)确立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对整个政策过程具有决定作用。所确立的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并留有余地。(3)设计政策方案决断子系统在此的职责是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组织熟悉这类问题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设计组,并为他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4)选择政策方案决断子系统在这一环节的职责是建立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体系,对参谋子系统提供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平衡,最后拍板选定方案。

决断子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

监控子系统是指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内部监控体系是政权体系内部的上级部门以及横向的权力部门,如中国共产党的纪检委、人民政府的监察部门(决策系统内各部门也处于相互监督、制约之中)。

外部监控体系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组成。人民群众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监控力量。

职能和作用:(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实行监控可有效地避免“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政策化”的腐败倾向,保证决策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统一规范内照章行使。(2)促使决策内容切合实际政策监控一方面要督促各子系统发挥作用,周密细致论证,科学慎重决策;另一方面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听证、审查,使政策方案切合实际,具有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通过监控,监督抵制者执行政策、监督拖延者立即执行、促使断章取义者全面执行,回护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三、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主要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当今世界各国的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

独裁制的特点是通过传统继承或政变等方式产生的权威人物享有最高决策权。

独裁制的具体类型有:(1)宗教领袖型,原伊朗、政教合一(达赖)(2)君主亲政型,约旦、原尼泊尔(3)军人独裁型,巴基斯坦穆萨拉夫、缅甸军政府

议会制的含义,首先由公民选出认为能代表自己表达意愿的代表或议员,然后由代表或议

员来代表公民直接或参与作出行政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

表现形态有三种:

(1)议会-总统制:国会和总统都分别由选民选出,各自对选民负责;政府由总统组织,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事务决断权;国会有权弹劾总统,但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如美国。

(2)议会-内阁制: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国家行政权属内阁,国家元首是“虚位”;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如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

(3)议会-委员制:议会至上,不仅具有立法权,而且掌握行政权;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主持日常行政事务,但委员会只是一个执行机关,委员会所作出的决策,须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的权限与其他委员的权限一样。

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

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行政决策程序的五个五阶段(问题界定、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

一、问题界定

★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要经过的环节

(1)症结分析(2)原因分析(3)确切表述

★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1)类别分析法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2)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法是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

(3)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是通过对决策问题相关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的设定,然后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以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是可能促使问题出现的原因;合理的原因是以可须研究或直接经验为基础而获得并可以信赖的原因;可行原因是可以用行动加以解决的原因。

二、目标确立

★行政决策的目标确立的特征、遵循的原则

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

目标确立阶段遵循的原则: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具体性。

★目标确立阶段的两个环节

第一,依据确定目标确定首先要有明确具体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既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前一阶段已经界定出的问题;当前和将来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体系建立采用目标分解法,在空间上从上到下,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地把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和具体目标。

★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

(1)综合指标法(2)主要目标列举法(3)目标排序法(4)★综合评分法又称为多属性效用理论(5)逐步淘汰法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的含义

方案设计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方案设计是行政决策的中心环节。

★决策方案的设计分的具体步骤

(1)轮廓设想从不同角度、多种途径出发,尽量大胆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

(2)细部设计对轮廓设想阶段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初步筛选,淘汰不可行方案,保留可行方案,并对其进行尽心的细节设计。

★★方案设计阶段的基本方法

(1)头脑风暴法又叫自由思考法,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鼓励与会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以相互启发,引起连锁反映和思维共振,形成新的设想的方法。

(2)对演法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展开辩论,互相攻短,一充分揭露矛盾。

(3)综摄法又称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通过“变陌生为熟悉”来缺的突破性进展的方法。

四、后果预测

后果预测的含义

后果预测是为了对行政方案进行评估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

第一收集资料对预测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为准确的预测体构真是可靠的依据。

第二确定方法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指标和收集到的资料,选取相应的方法和模型。

第三计算和分析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确定的方法对预测对象进行具体预测,对关键变量进行综合和汇总。

第四评审结果将预测的结果输入决策系统,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评审和确认预测活动的精确度。

★★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

★(1)德尔斐法即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参与预测活动的专家提出问题,而后将其意见整理和综合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综合、反馈,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之后得到一个可靠一致的意见的方法。

(2)会议法即通过让预测专家集中开会,面对面交换意见,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和集思广益,形成创造性结论,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测结果的方法。

(3)时间序列法即假定预测对象的变化与时间有关,并根据其变化特征以惯性原理来推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持续降雨,水位的变化)

(4)回归分析法即根据预测对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这个函数模型来预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

★(5)趋势外推法即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象资料,找出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的未来状况的方法。

五、方案抉择

方案抉择的含义

方案抉择是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依据其权力、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

①确定标准②可行性分析包括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技术可行性③合法化

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2)“决策树”技术;即把各种决策方案及与方案有关的概率、收益值等画成树状图,分别计算其期望收益值,并由此作出选择的方法。(3)实验法(4)模拟法即通过把所要决策的问题构建成模型,进行试验、观察、测定和分析各方面效果,最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方案的方法。

第四节公共决策中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的两种形式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决策包括领导集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

群体决策的优势

第一群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因此,它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较多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第二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之易于执行。

第三群体决策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体决策可以加强组织中不同水平的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群体决策的不利的主要表现

第一群体决策的工作程序较慢,需要比领导个人决策更长的时间。

第二当群体决策遇到阻碍时,个人的创新思想和建设性意见不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特别是在一些不善于进行群体决策的组织里更是如此。

第三因为决策的结果是由集体负责,所以决策群体易出现极化现象。这种极化现象表现为冒险或保守两个方向的极化。

第四群体决策时会出现利益的不同、观点的冲突、个人的成见和情绪化行为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人力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为的决策障碍。

第五有时,表面上的群体决策,但实施上,决策仍是由某个领导或小集团控制。这样就可能会伤害参与决策的其他成员的感情。

第六一旦决策失误,责任需由集体承担,从而掩盖了个人的过失。

第七当组织不具备群体决策的条件,一旦采取群体决策形式,往往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结果第八把群体决策作为激励的手段并不明智。

第九在决策目标和问题情境不清楚时,不要采取群体决策。如采取群体决策往往会把本来就不确定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参与决策的特征

参与决策的特征

1、参与决策已成为公共组织的一种民主追求。

2、削弱集权领导,是一种制衡的工具。

3、决策满意度较高,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4、参与决策使目标群体有更强烈的合作意愿和更广泛的支持效应。

5、参与决策代表了公共管理以人为中心的决策观念。

6、参与决

策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1.一票否决(全体一致)

特征:(1)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2)决策者中没有人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而利益受损。

弊端:(1)出现讨价还价的难题,不利于讨价还价能力较弱的一方(2)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2.多数规则即少数服从多数,以多数票通过抉择规则。

多数票制最普通的形式就是“简单多数方法”。开关性选择:从两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多数:得票最多的方案的赞成票数未超过总票数的一半,称为“相对多数”。绝对多数:如果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则称之为“绝对多数”。

多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1)孔多塞标准(摆擂台)被称为“两两对比法”或“成对表决法”。它由法国数学家孔多塞首先提出,指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成对的比较,获过半数赞成票的方案再同余下的方案进行成对比较,依次表决直至得出最终结果。

(2)博尔达计数(买房)博尔达计数即首先给每个备选方案按照偏好次序依次排列打分,然后计算各个方案的总分,分数最高者胜出。

表示偏好的两种形式:①偏好程度。②偏好顺序。

(3)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法”,即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赞成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可中选。

(4)淘汰投票制“否定表决法”,即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舍弃的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被淘汰。

(5)正负表决法对某一备选方案,或者投一赞成票或者投一反对票,但两者只可择其一,每一个备选方案的正负之和就是净余票,净余正票最多者获得通过。避免使那些不太受欢迎也不太被反对的备选方案得到通过。

3.等级决定规则(民主加集中,领导拍板)

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家充分交换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群体中的一个成员(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最后拍板,类似于我国党政机关的决策方式(党委常委会的决策方式和政府常务会的决策方式)。

备考提示

1.本章除选择题外,注意案例分析或论述题。

2.重点复习第一节二、第三四节。

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1 工程背景和依据 (2) 1.1 项目背景 (2) 1.2 编制的依据 (3) 2 决策支持建设现状 (4) 2.1 建设基础 (4) 2.2 需求分析 (4) 3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6) 3.1 指导思想 (6) 3.2 建设原则 (6) 4 总体目标 (7) 4.1 总体目标 (7) 5 总体框架和体系 (8) 5.1 总体框架 (8) 5.2 技术路线 (9) 6 主要任务 (11) 6.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11) 6.2 建立信息资源中心 (11) 6.3 搭建应用支撑平台 (11) 6.4 建立决策支持应用 (12) 6.5 完善相关支撑体系 (13) 7 重点工程 (15)

7.1 市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15) 7.1.1 市级领导应用 (15) 7.1.2 办公厅及部门应用 (15) 7.2 市领导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16) 7.3 市领导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7) 7.4 市领导多媒体协同办公系统 (18) 7.5 决策分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 (19) 7.6 领导决策综合数据库 (20) 8 保障措施 (22) 8.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22) 8.2 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22) 8.3 加强资金保障 (23) 8.4 加强项目培训和咨询 (23) 8.5 强化标准规范建设 (23) 9 计划安排及投资类别 (24) 9.1 总体安排 (24) 9.1.1 工程一期 (24) 9.1.2 工程二期 (24) 9.2 投资类别 (25)

1 工程背景和依据 1.1 项目背景 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规划》:“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切实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及时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加强督促,有计划、有力度地搞好工作推进。”。 《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规划》:“整合各专业数据系统的关系型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建设全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全省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哈尔滨市已经具备决策支持建设的条件和环境,《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统一建设了公文传输、信息管理、督办管理、目标管理、议案管理和政务值班管理等6个政务应用系统,在工商、税务等各业务部门分别建设各自业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等跨领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

公共管理硕士考前辅导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二、决策类型 三、决策的前提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 ?先秦时期,《韩非子·孤愤》中出现了决策 ?20世纪中叶,美国形成决策理论 ?决策是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出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抉择。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决策往往被视为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西蒙——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 ?林德布罗姆——渐进主义解释 ?罗森布鲁姆——《公正行政: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等同于公共行政) ?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 ?决策的一般特征(属性):预见性,选择性(重要特性,灵魂),主观性 ?管理的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行政的特性: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恰当,有可检验性) ?方案选择(拟定方案要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还要通过综合的比较和评估,在被选方案中比较孰优孰劣)“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二、决策类型 联想公共组织的类型 ?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性决策(又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重复性),非程序性决策 ?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个人决策,群体决策 ?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初始选择),追踪决策(修正后的二次决策) ?根据决策影响时间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决策者在管理系统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直觉决策,经验决策,推理决策。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3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判断题: (对)1、危机治理与危机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内涵上的重大区分。(错)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错)1、在我国,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Ⅰ级(一般)、Ⅱ级(较大)、Ⅲ级(重大)和Ⅳ级(特别重大)。(对)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 (对)1、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错)2、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 (错)1、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 (对)2、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对)1、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错)2、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 (对)1、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 (对)2、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错)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 (对)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

公共行政理论A第1次作业

公共行政理论A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5道小题) 1. 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可以将行政权力分为( ) (A) 羁束的行政权力和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力 (B) 报酬性权力和制度性权力 (C) 行政立法权和行政司法权 (D) 行政制裁权和行政监督权 正确答案:A 2. 作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产物,服务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模式是( ) (A) 保护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B) 干预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C) 引导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D) 全能型的政府职能模式 正确答案:A 3. 行政人员的“原身”是() (A) 公务员 (B) 法人 (C) 公民 (D) 居民 正确答案:C 4. 公务员制度最根本的结构特征是()。 (A)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B) 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C) 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 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正确答案:A 5. 下列不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是( )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非营利组织 (D) 私人企业 正确答案:D

四、主观题(共9道小题) 6. 行政问责制 参考答案: 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 7. 行政协调 参考答案: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8. 行政改革 参考答案:是指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的要求而对公共行政的组织、人员、技术、制度和观念等进行的有意识地创新、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9. 论述服务行政的特征。 参考答案: 第一,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第二,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第三,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第四,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 第五,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10. 简述行政管理实践中公共政策与规章制度不协调的表现 参考答案: 第一,各部门在某方面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出现空缺的情况下自行制定,导致部门间政策与规章制度不协调; 第二,各部门对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各种管理行为的不协调; 第三,新旧政策和规章制度之间存在着冲突 11. 行政监督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是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监督;二是对行政活动合理性的监督;三是对各级各类公务员是否遵纪守法、恪守行政道德进行监督;四是对各级各类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是否卓有成效地使用技能和技巧以提高行政效率而进行的行政效能监察。 12. 论述行政绩效评估的价值体系 参考答案: (1)经济 经济指的是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标准。按照经济原则,我们总力求政府能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来提供一定数量或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在全球化时代,资源的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公共产品需求的扩大与施政成本有限的矛盾。经济指标固然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即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一、统一性 (一)、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公共行政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 自威尔逊以来, 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主要理论。在其一百多年历史中, 经历了从传统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的形式变革,公共管理学是70 年代末期以后因为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公共管理是 对公共行政的继承和扬弃, 是对公共行政的延续和发展。 (二)、两者隶属于同一理论框架 在广义上,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 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管理)。也就是说, 二者的外延是一致的。 在狭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方面, 理论界倾向于把公共行政看成是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活动, 在国内也被称为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 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它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而弱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 二、差别性 (一)学科设置: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在管理科学门类中,把公共管理定为一级学科,行政管理被定为公共管理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与行政管理相并列的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这是从公共管理的领域划分出的二级 学科。 (二)内涵区分: 公共行政的内涵与公共管理的内涵学界存有较多争议和分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公共管理基本等同于公共行政 一种观点是认为二者内涵是同一的。西方坚持传统范式的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完全等同于公共行政,代表人物就是罗森布卢姆。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公共危机决策与创新

试述我国公共部门危机决策的困境与机制创新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双重转轨的特殊时期,存在诱发公共危机的潜在的制度及非制度因素。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建立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干预公共危机尤为必要。危机决策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危机决策;困境;创新 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以巨大的力度和广度冲击与影响着社会各阶层,危机决策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谨慎而又积极对待的重大问题,超常规的危机管理比任何常规管理都更能考验政府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我国正处于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危机以及对危机决策的研究,对于我国和平崛起、建设和谐型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公共危机的特点 公共危机是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公共危机有多种表现和类别:按危机的具体性质划分,公共危机可分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现代社会,各种公共危机互为因果、相互叠加、传染和扩展,单一性公共危机常常演变成复合性危机。 1、公共危机具有普遍存在性。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公共危机具有普遍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如,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各国的开放经济中,几乎所有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与地区都曾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2、公共危机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由于各种公共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或然性,往往不易发觉或被隐匿而被推迟和掩盖。比如信用循环性、金融机构的创造信用功能、利益诱导机制和非经济因素,使得金融风险的显露和释放更为复杂,往往不能察觉或发现过晚。由于公共风险的这种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公共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公共危机是突发的偶然事件,其发生时间难以预测,过程难以控制,结果难以估量。 3、公共危机具有高频发性。公共危机的出现频率在不断提高。近20年来,各种国际间、地区间的危机从来没有间断过,1974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1990年波斯湾危机、1991年美元危机、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底的土耳其财政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还有各种地区间的冲突和恐怖活动,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以及2003年爆发的非典危机等。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由于缺水、缺电等产生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

行政决策

名词解释 1、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2、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决策树法又叫你概率分析决策法,他是运用树状图形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4、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5、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指定新政策的依据。 6、决策者是指按法定程序和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行为主体。 7、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前后衔接的步骤、顺序、时间、方式和制度等的总称。 8、思想诱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诱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9、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10、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而获取与行使,不得恣意妄为的一种公共行政的普遍原则和社会控制方式。 11、决策对象是决策的客观实在物,这种客观实在物具有可变性,改变这种客观实在物就是决策的目的。 12、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14、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15、行政道德基本原则是行政道德准则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即各种准则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16、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又一要素,是行政决策的动机、动力和条件,既是行政决策的起因,又是其根据,还是其择定的标准。 17、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18、利益普惠原则是指公共政策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据此,每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公民都有获得公共政策所带来利益的权利。 19、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20、遗憾决策法是按照最小后悔值准则(或曰遗憾值准则)来选择行动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公共行政理论A第4次作业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 记录成绩。在线只需提交客观题答案。)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道小题) .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 法国 () 美国 () 中国 () 英国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与世纪的()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 中 () 美 () 英 () 法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于()。 () 年月日 () 年月日 () 年月日 () 年月日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 临时方案 () 追踪方案 () 应变方案

() 积极方案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 () 积极方案 () 追踪方案 () 临时方案 () 应变方案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 专家咨询系统 () 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 信息支持系统 () 领导决策系统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准备阶段 () 总结阶段 () 协调阶段 () 实施阶段 你选择的答案: [正确] 正确答案: 解答参考: . 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 () 网上沟通 () 横向沟通 () 无反馈沟通 () 纵向沟通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竺乾威主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竺乾威主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绪论 1、公共行政的原则及主要功能?这些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共行政的原则①法制原则②服务原则③效率原则④责任原则主要功能①管制功能②服务功能③维护功能④扶助功能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基本上奠定了上述功能框架,但是,行使这些功能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①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②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③从集权的运作走向分权的运作 2、公共行政理论受到了哪些主要学派和思想的影响,这些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影响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学派主要有:①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研究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 ,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研究着重于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些管理功能。②行为学派。用“社会人”概念取代了古典学派“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③决策学派。该学派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中心,决策者在决策过程的理性是有限的,应以“满意”准则来取代“最优化”准则。④系统学派。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的管理在于维持一种个人和组织的均衡。⑤公共选择学派。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况: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 3、新公共管理有哪些特征,如何理解对它的批评?特征:①将注意力集中于取得结果和管理者个人的责任。②以市场取代官僚组织。③引入私人部门管理方法。④政府的某些功能通过市场的测试而承包出去。⑤把公众视为公共管理机构的客户。⑥在资源使用中强调节省。⑦在公共部门引入更多的竞争。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①对人性认识的偏颇;②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的正当性的丧失;③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崇拜;④向私部门学习之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之混淆;⑤不恰当的"顾客"隐喻。 4、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①政府定位问题②政府官员问题③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④依法行政问题⑤观念更新问题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怎样体现?第一章行政组织 1、简述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权变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古典组织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①递阶原则②功能原则③幕僚原则④协调原则行为科学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①组织的权力应建立在下级同意的基础上,上级命令只 1 有在下级服从的条件下才能生效。②组织与其职能必须保持平衡关系。③在正式组织中要注意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权变理论的组织设计原则: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理解和设计组织。 2、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完整制和分离制以及层级制与配能制各有哪些重要特征?首长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委员会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集权制: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分权制: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完整制: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指挥、控制与监督。分离制: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层级制:纵向分为若干层级,下级对上一层级负责,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职能制: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互不统属、相互分工合作。 3、组织冲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类型:①个人冲突:又分个人角色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②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③团体之间的冲突:包括组织不同层级之间的冲突;不同职能之间的冲突;指挥系统与参谋系统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特点:?解决①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②润滑双方的分歧;③强迫执行。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1 吴新年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陈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银川750021) 摘要:在简要回顾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类型,分析总结了阻碍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决策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现状;趋势;关键技术 1 决策支持系统的兴起与发展 决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时时处处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行动都是相关决策的一种结果。正是这种需求的普遍性,人们一直致力于要开发一种系统,来辅助或支持人们进行决策,以便促进提高决策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更有力地推动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的发展。 简要说来,DSS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向模型的DSS 诞生,标志着决策支持系统这门学科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DSS的理论得到长足发展,80年代前期和中期,实现了金融规划系统以及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SS);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将DSS与知识系统相结合,提出发展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的设想[1];此后,开始出现了主管信息系统(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IS)3、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和开发基于Web的DSS,随着Internet的革命性发展和深入应用,基于分布式的、支持群体网络化和远程化协同的情报分析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逐步浮出水面并开始走向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DSS 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们决策的支持能力也越来越强大。 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类型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决策支持系统(DSS)以来,DSS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决策支持系统: (1)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Data-Driven DSS)[2]。这种DSS强调以时间序列访问和操纵组织的内部数据,也有时是外部数据。它通过查询和检索访问相关文件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功能。后来发展了数据仓库系统,又提供了另外一些功能。数据仓库系统允许采用 1本研究受“西部之光”项目“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与示范”资助。 2作者简介:吴新年,男,1968年11月出生,在职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迄今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合作出版著作3部。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wuxn@https://www.360docs.net/doc/d2472307.html, 陈永平,男,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副研究馆员,现任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服务。cyp1120@https://www.360docs.net/doc/d2472307.html, 3主管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指为了满足无法专注于计算机技术的领导人员的信息查询需求,而特意制定的以简单的图形界面访问数据仓库的一种应用。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p8:是指对整个社会政策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危害,需要做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件。 2、恢复与重建(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p175:公共危机的恢复与重建可以广泛地界定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管理主体为恢复政策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由非常态转向常态的关键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与顺利转换。 3、公共危机预测(public crisis forecast ):是指准确把握公共危机事件的脉络,为防范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4、公共危机管理保障(protection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237:是指组织运用后勤力量,在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对特定对象所进行的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两个方面。 5、公共危机决策(public crisis decision)p50:就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要求组织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信息、资源、人力等严格约束条件下快速采取非常规的危机应对具体措施来控制、降低和消除公共危机。 6、公共危机管理体制(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p29:广义:是指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其中,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狭义:是指国家和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采用或形成的关于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及运行机制等各种制度的总和。 7、公共危机沟通(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p208:是指公共部门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化解危机和规避危机的活动过程。 8、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p10: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 9、应急处置(emergency handling)p140:是一种事后阶段的反应,是危机管理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直接决定着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好坏。 10、公共风险评估(public risk assessment)p81:是指在公共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的大量的信息加以分析,估计和测定公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其风险级别和管理优先级的过程。 11、危机预警(crisis warning)p132:指的是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危机信息系统的监测,在发展公共危机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或已经发生但可能升级扩大时,向社会发布警报信息的行为。 12、公共危机管理(public crisis management)p10: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预警、防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政策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13、新闻发言人制度(spokesperson system)p222:就是由专门的官员和机构,代表各级党组织、政府或重要部门、机构、团体就有关事宜通过媒体公开发布信息,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诠释、说明。 14、危机损失评估(crisis damage assessment)p184:指的是查清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对灾害强度、损失的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1)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信息092 王岩090612271引言 决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在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决定策略或办法时,时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行动都是相关决策的一种结果。正是这种需求的普遍性,决策支持系统应运而生。20多年来,DSS已在理论研究、系统开发和实际应用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并呈现出积极的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呈现多元化结构发展态势。 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以特定形式辅助决策的一种科学工具。它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将知识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环境,协助决策者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法,进行评价、预测和选优。 近几年来,从关于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定义和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出发,演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观点和结构。为此,本文从对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现状加以概括论述,同时总结了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决策支持系统的兴起于发展 决策支持系统的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向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诞生,标志着决策系统的这门学科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实现了金融规划系统以及群体决策支持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将决策支持系统和知识系统相结合,提出了发展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想;此后,开始出现主管信息系统,联机分析处理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和开发基于Web的决策支持系统,随着Internet的革命性和深入应用,基于分布式的、基于群体网络化和远程化的协同的情报分析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逐步浮出水面并开始走向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们的决策的支持能力也越来越大。 DSS的系统结构 尽管DSS在形态上各色各样,但它们在结构上有一个基本特征——集成性,对不同形态的DSS进行分解时,又会发现DSS主要由五个部件组成:人机接口、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每个库又带有各自的管理系统,即对话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方法库管理系统。因此一般地说,大部分DSS都可以认为是这十个基本部件的不同的集成和组合,即这十个部件可以组成实现支持任何层次和级别的DSS系统。 阻碍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1980年,Sprague就曾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三部件结构,即对话部件、数据部件(数据库Data Base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部件(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该结构明确了DSS的组成,也间接地反映了DSS的关键技术,即模型库管理系统、部件接口、系统综合集成。 1981年,Bonczak等又提出了DSS三系统结构,即语言系统(LS)、问题处理系统(PPS)、知识系统(KS)[13]。从这些系统总体架构的概括与设计思路看,开发一个实际的高性能DSS需要解决如下关键技术问题: (1)模型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它包括模型库的组织结构、模型库管理系统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公共行政理论精要

一、威尔逊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1,思想渊源,受到德国公共管理研究思想的影响 2,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70年代,美国大资本在财富和政治上的垄断;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民主主义者发动政治改革运动。 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定义: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并将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政治”和“行政”。 三、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定义:是指一种从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组织。“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特征: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构,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定义: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以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以及工作分析来达到最优效率。 五、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定义:将经营与管理区分,经营分为六项管理活动,定义管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法约尔定义的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六、怀特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环境的定义: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环境。 七、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1、“行政谚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2、行政学研究方法:事实与价值,操作定义和概念工具 3、行政决策理论 4、行政组织理论 “事实与价值”定义: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中科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这两种命题的区别也就相当于一般所谓“描述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或“是然问题”与“应然问题”的区别。 八、帕金森定律 定义: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

2012-2013学年度: 公共危机管理 考试论文(期末)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2009级行政管理2班 姓名:邹阿强 学号:20090704310060 题目: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以“三 鹿奶粉事件”为分析视角 授课老师:江红义 完成时间:2012年5月29日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①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视角 邹阿强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摘要:本文首先分别从危机决策的概念、特点以及阶段等方面介绍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目的是做到对危机决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再以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为分析视角,指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所面临的困境,并试着对此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设性意见,结语部分阐述了一个核心的观点,即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公共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政府体制的改革。 关键字: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危机决策三鹿奶粉事件公共治理结构Abstract: Firstly, from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crisis decision-making stage ar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ecision, is designed to do for crisis decision-making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nd in 2008the"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perspective,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our government'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ecisions facing dilemma,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s, the epilogue describes a core viewpoint, namely our country public crisis events underlying the solution depends on public governance and reform of government system. Keywords: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decision-making; Crisis decision-making;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Public governance structure ①本文中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公共危机管理决策以及危机决策是同一概念,并且本文中的危机决策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一、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工业化的推进,为适应工业时代的政府管理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视行政组织的改进,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完整与统一,并以行政效率的实现作为最高目标。其基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则。该学派认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原理。传统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要使行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响,所以大都愿意致力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2、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行政官僚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政治领导者的蕨裁决,并且相信这些裁决的正确性,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由常任的、中立的官员任职,不偏不倚的为任何政党服务,并执行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3、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者来说,效率不仅仅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政府行为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应该围绕“促进政府管理变得合理化合高效率”而展开。 二、新公共行政的观点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关于社会公平与人权的价值观,1968年明诺布鲁克会议主张,以参与、一致同意、共同理念、互信、甚至“人类的爱”等思想为基础,开创美国行政学的新时代,竖起了新公共行政的旗帜。 新公共行政理论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社会公平加入到传统的目标和基本原理中。新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批判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新公共行政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他们认为这一跨分不可能实现,现实的政治与行政总是高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行政体系有利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因此,新公共行政主张跳出研究行政程序的狭窄圈子,致力于相关问题的公共行政研究,注重公共行政的政策研究及其政治性。 2、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民主行政的思想,认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并重,注重行政过程的价值和伦理因素。 3、新公共行政学批判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头号公理,强调应该把社会公平放在首位,同时也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