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论文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摘要:本文取“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视域,借鉴和吸收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此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对音乐传达人类情感的历史过程和音乐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哲学思考,旨在推动这一论域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70、80年代流行于

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是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有密切的一个概念。其重要思想内容是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则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评,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对“现代性”具有强烈的“怀疑”、“否定”和反对同一、推崇差异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上的快乐主义、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道德上的犬儒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其一,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17世纪以来的这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思想。所谓基础主义,是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阿基米德基点)的学说。学术研究就是发现这个基础,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说,基础主义往往表现为把现象与本质、外在和内在对立起来的本质主义。其二,主张不确定性、内在性。所谓不确定性(即多重不确定性),是一种复杂的指涉体,只有用模糊性、断裂性、散漫论、多元论、曲解、反叛、变形等概念才能把它描绘出来。所谓内在性,指的是一种心灵能力——在符号中概括自身,愈多地参与自然,并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概括而作用于自身的能力。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批判现代教育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培养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即“片面发展”的人,并提出了以下几种教育目的论:1.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霸权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2.教育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3.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

安定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共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从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出发,教育研究必须向一种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方向转换,需集人类研究之大成,敢于汲取和运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各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如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解释学、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这种“集大成”不是具体的单一、孤立的研究方法的叠加累积,而是多种方法群集的有机结合。吸纳、整合、协调及发展这种群集的研究方法,使其为教育研究方法论这个体系服务,以便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

虽然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素质”的支配,但受这种素质支配着生活下去的人类,个人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依靠与生俱来的本能自然地成长,而是在有意识地从事劳动和生产的过程中将生命维持下去。而劳动和生产与社会构造的种种观念和形式不无关系,并且这种社会构造也是构建它的国家和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产物。这样看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原本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因此,应该说只凭着与生俱来的适应性经营作为社会一员的独立生活是近乎不可能的。基于这一点,在孩子们发育的一定期间,除了向他们传达生活的方式和文化,通过让他们学习这些来掌握社会的基本规则,还应该助长他们与之对应的理想的适应能力。所谓教育的必要性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那么,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吗?显然不是。应该是一面适应社会,一面养成结构式的思维和向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基本姿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之所在。如此说来,将教育的核心只集中在社会要求的一个方面,难免会受到“这是完全不公平的”之类的指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下一些原因:所要求被适应的社会究竟是否是理想的社会呢,更进一步说这个社会将要往哪里发展呢,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具体或明确的话,所谓意向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就一定会落入站不住脚的境地。因此,作为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即切实地确认人类个人的基本欲求和能力也绝不能被忽视。

总而言之,教育也可以说成是这样一种极其神秘的作用:它沿着作为社会要求的“外在作用”和作为人类个性欲求的“内在作用”两方面的切线,坚持不懈地持续探寻着人类对未来一无所知的

论文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社会的幸福根源。这样的教育,建立在“内在作用”和“外在作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因此,根据对两个方面侧重点的不同,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

首先,存在一种重视传统价值的教育观,也就是重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之传达给孩子们;将其中的某种思维方式和形式等融入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去认识教育的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教育观,即重视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总结出知识经验的事实,从助长他们的积极性中认识教育的意义。众所周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思想家赞同后一种教育观点,重视孩子的权利和价值或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等,比起接受,不如说他们正是试着从表现的方面寻求教育的价值。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概地否定过去,只是极其忌讳那种只局限于过去的经验,扭曲了孩子的成长,固守着古老的思维方式的顽固体制。然而与这种教育观不同,一些试图综合两者的教育观也开始出现。杜威运用“经验再构成”概念,指出“经验的再构成既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经验上的客观要素和内在要素必定是平等的”,尝试将“传达”和“助长”综合起来。随着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这些教育观一致表现出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倾向。从另一方面看又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否认对其故意逢迎的风气也开始出现。那么怎样进行调整,怎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呢?这恐怕是今后的教育所背负的重大问题。

虽然,我们对致力于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教育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但当我们环视现代社会的实际状态和教育状况时就会发现,单单靠教育上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因为难题堆积如山,需要国家社会机能自身的改革。但是在教育的实践方面,笔者认为也需要反省,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陶冶”问题。一般认为“历史发展了,但人类丝毫没有进步”。的确,在现代社会,与科学划时代的进步相比,心灵领域没有丝毫进步的情况多不胜数。有人表述道:“人类技术进步了,但道德丝毫没有进步——教育实践一方面能用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出现相反的情况,其理由就来自于此。教育工作中包含道德培养的部分是事实。但是如果像汤因比所说得那样,‘控制自身的人性’是人类最不擅长的事情,它与以擅长的事情为基础成立的教育工作的另一部分,不幸地在客观上是矛盾的。”①的确,“技术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不平衡,也许正是现代教育中最多困难的最大原因。而且笔者觉得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道德方面”直接替换“心灵方面”,在这一点上宗教情操、美的情操等等都与“心灵的陶冶”有直接的。因此,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科目具有值得夸耀的存在价值,其肩负的任务也可以说是巨大的。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里的“抽象”包含两种意思:第一是作为音乐媒介的声响不存在于空间的任何地方;第二是音乐不能明确地描写事物。②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空间上是不存在的或是非具体的存在,但严谨地说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再如标题音乐显示的那样,某种程度的描写并非绝不可能。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与演剧、舞蹈、文艺相比,其包含两层特别意义:第一层是不具有空间的素材性,纯粹地进入时间的推移中;第二层是指音乐自己就完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时间性这样的事实。③

音乐是“极其感动”的艺术。所有艺术都能给人类带来某种感动,但在音乐的场合,这种感动是非常直接的,其反应给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带来相当强烈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音乐的这种特性可以说是明显与众不同的。叔本华说:“所有的艺术都向往音乐的状态”,这句话正是指出了以上所述的音乐的各种特性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保存艺术的价值这一事实。贯通了这些特性的音乐给人类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中究竟存在着什么?对此,必须确认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怎样掌握音乐的本质的或者怎样运用它的。通过这个,我们能够将呈现多样化的音乐的各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实感而加以认识。如下参考摩泽④的观点从音乐各种作用的类型划分音乐历史:

?作为魔法的音乐?作为治疗的音乐原始时代~古代

?作为德性的音乐古希腊~古代的中国

?作为器官的音乐希腊文化时期~罗马时期

?作为神的启示的音乐中世纪宗教音乐期

?作为情绪表现的音乐?作为表象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作为形式构成的音乐古典派音乐时期

?作为心情表现的音乐浪漫派音乐时期

?新倾向的扩张近代~现代

就这样,人类每个时代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注视着音乐的本质,也许这正是一点一滴地发现多面性音乐的各种作用的洞察力的不断进展。

根据以上史实,总结音乐的诸多作

论文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用,如下所示:

?音乐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因此最纯粹地打动我们的感觉。

?音乐不断持续时间性运动,其自身带着能量前进。

?音乐是使各种情操固定下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音乐包含着精神性和官能性两个方面。

?音乐有表象和形式化消逝声音的显著作用。

?音乐很少理性的抵抗力,立即带来“快感”,很容易被感悟。

?音乐刺激感情和情绪,带来镇静或兴奋。

?音乐诱发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强烈,能转换心情,使人梦想二元世界。

?音乐具有鼓舞团体、安抚团体的强大力量。

?音乐能通过再现让过去的印象鲜明浮现。

?音乐能促进身体各机能的调整并开发智能。

由此看来,音乐中存在着能够驱动人类身心两面的极其微妙的多种作用。因此,原始人们将这种作用看成魔怪和神的力量绝对说不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在教育和宗教方面又试着运用神秘的音乐的人类,特别在思想、感情的纯粹表现方面,掌握了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种对人类音乐洞察能力的进步尽管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被波及动摇,但仍然面向崭新的未来坚持不懈地继续着。这正是扎根于人类本能的必然欲求,从这点上,我们能深切地感觉到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迫于需要,我们再次追问:音乐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中,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扩展对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的关注,使音乐学习的经验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对现代化艺术创作“为生活而艺术”的愉悦。在后现代艺术教育观下,音乐的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了解人类文化意义与创造新意义的手段。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日]村井实《教育全集15》小学馆,1967。

②[日]竹内敏雄《美乐事典》改文堂,第318页。

③[日]竹内敏雄《美乐事典》改文堂,第318页。

④(1889~1967)德国音乐学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XX.

[2][美]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美]艾?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刚,陈旭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美]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美]W?C?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

[8]蔡铁权.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XX(11).

[9](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10]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11]邱兆伟.教育哲学[M].台北:台湾师大书宛,1996.

论文在线::s://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 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

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吴丽玲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

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①音乐 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在我国“音 乐教育哲学”是一个“舶来词” ,它伴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 改革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价值” 的提出而被大家熟知。 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 特•雷默(Bennett Reimer )的《音乐教育的哲学》(A P 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由此展开了学界关于音乐教育哲学 及价值的学术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关注。 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 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 的萌芽形成已久。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

h von Schiller,1759—1805)早在 1 7 9 3 —1 7 9 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 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 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 5 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 y)主编的《音乐教 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 Music Education) 。在本书中,亨利 批判了强调音乐附属价值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另一本是由莱昂哈德(Leonhard )和豪斯(H ouse )于19 59年出版的大学教材《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 usic Education and Basic Pr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有感 综合组王鹃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 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 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虽然主要是针对美国20世纪70~80年代非专业音乐教学的情况,但对目前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努力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我们告诉学生音乐很重要,但重要的原因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提供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这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小学亦是如此。在世人仍然普遍认为,认知就是概念化,那些概念化认知的典范科目如数理化等被奉为“基础”课,在评判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的今天,以很低的分数考入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内心压力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这样的纯专业院校的我来说,更加深知这样的内心压力。这种状况下,音乐教师的地位也由音乐高考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决定。教师是否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搞好活动,完成一些文艺方面的展示任务。这个教师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这种承认并不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承认,而是对教育价值的承认。事实上,只有当普通大众认识到我们凭感觉对世界的理解与概念化认知同样重要,音乐就是一种独特的非概念化认知模式,是其它的认知模式无法替代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真正尊重音乐,进而真正尊重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音乐教育事业要想受到重视,必须全体从业人员有着正确、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才能认清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确立自己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并在此指引下改进音乐教育的方式,努力让音乐和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获得它应有的地位。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及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在这种坚实有力哲学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

[哲学观,音乐教育,核心]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 音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创造贯穿于人类音乐行为的全过程( 含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 。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指的是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 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 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这里的创造, 既包括音乐美的创造( 审美创造、立美创造) , 又包括音乐文化创造, 还包括音乐功能创造。 二、从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特点来看音乐创造的核心地位 对于音乐艺术的特点, 历来有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进行取舍的不同解释。如: 从物质材料着眼的声音艺术, 从音乐善于表达感情着眼的感情艺术, 从时空着眼的时间艺术, 从教育和立美、审美着眼的美育, 从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着眼的音乐文化等。音乐创造则是既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又强调人的音乐创造潜能和音乐对创造性思维能力成长的促进作用的一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三、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 音乐创造既与立美相关, 又与审美相关。如果我们把音乐作为一个过程, 那么, 音乐创造就既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立美与审美历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审美基础, 就谈不上立美具备较好的立美能力, 就必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此与所谓的眼、手关系相当。手高眼也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其中, 手眼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手低眼不一定低, 也可能眼高手低, 因为只要眼界高, 提出了一定的目标,才有希望通过努力达到手高。最怕的是眼低手也低。不可能存在手高眼低。因此, 如果提高了立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四、音乐创造与音乐实践 音乐是一种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因为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或者是音乐鉴赏, 都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来实现。音乐创作要通过创作实践, 以乐谱中的模拟音响来表达作曲者对生活的感受; 音乐表演要通过演唱演奏实践, 将乐谱化为实际音响; 音乐鉴赏要通过对音响的听觉实践, 来感受、体验、分析音乐。实践音乐教育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但是,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为实践而实践, 或者只是感受、体验、享受音乐这一层次的话, 那么, 这一目的仍然还局限在为音乐而音乐。假若能够超越实践、提倡创造的话, 那就会使实践有一个升华, 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那就是使师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 每一次音乐教育实践, 都变成一次创造, 只是这一次, 只有这一次, 常创常新, 常唱常新, 常听常新,养成创造的习惯, 树立创新的追求, 长此以往,习惯自然, 日新、日新、又日新。 五、音乐创造与音乐作为文化 音乐创造必须有深厚的根基。此根就是母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 根应当深扎于母民族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来源于音乐哲学,哲学是人们在经过持续的反复论证与 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被人们所能够接受的理论认知,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雷默依据当时的音乐教育情况, 提出了“审美哲学”这个理论。几十年后,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完全驳 斥了雷默的观点,提出了“实践论”的哲学观。自此,这两种哲学观 思想开始飞速传入我国。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文化情况复杂,这两种 哲学观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呢?作者才学疏浅,根据自己理解提出一 些自己的理解。 审美哲学注重“即使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的功能, 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 秉赋。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 与生俱有的反应水平。”实践哲学否认了以音乐或艺术本体为核心, 而是“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自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在了解了这两种哲学的中心思想之后,作者认为哲学观点的产 生基于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现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理应博 采众长,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元化方式实践,最终得以找到 适合自己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音乐欣赏与音乐聆听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音乐学习者,能够说都是从欣赏乐曲开始,对音乐引发了学 习兴趣之后,才可能会继续专门从事音乐研究,或者实行业余的音乐 学习,当然也会产生一大批音乐爱好者。因为受音乐教育的水准不同,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以聆听为主。音乐艺术不同于绘画与建筑,在听到 一首好的乐曲时,我们能够体会出作曲家内心当中极其丰富的情感, 并能够与其产生强烈共鸣,甚至能够穿越时空,与作曲家直接交流, 并且不同的人在听一首乐曲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解过西方音乐历史 的人都知道,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其风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

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9-09-04 哲学理论论文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

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思想及其启示 李英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 liott) 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现为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P raxial Music Edu cation: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等著作中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即“实践哲学”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开辟了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是对传统的“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社会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超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也极具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1.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 埃里奥特认为,“简单地说,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多维度方式的出发点,它引导解释了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音乐重要。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技能中一种至关重要、最具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它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作为人类活动具有相关的四个维度:实施者(musicers)、正在做的事(musicing)、完成的事、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这四个维度不仅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形成一个辩证关系的有活力的体系”,即“形成一个交换和反馈的动态体系”。其中实施者称为音乐创造者,而musicing指五种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实施者在音乐过程中被他们所从事的 musicing和创造的音乐的结果所影响,也受到他们的指导教师和同龄人对他们的工作评述的影响。音乐的实施者需要有音乐聆听者,而聆听者会把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作品等交汇在一起。 音乐作品则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Erocia)、艾桑迪人的科特鼓乐(Kete)、祖尼的摇篮曲等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会仅是审美意义上的一曲音乐,一部作品,一段即兴演奏,一个表演,或一部‘作品’。而是一种特别的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音乐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他所做的事情是:在另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另一个音乐创造语境下作曲、改编、即兴创作和记录事情。”由此可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活行为。 2.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4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3 阅读此书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

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音乐教育的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