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这一特别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的起因、经过及造成的后果,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同时指出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生产应该得以被重视,安全意识应该被加强。

关键字:博帕尔化工厂、MIC毒气泄漏、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化工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高,化工安全管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基本条件。然而近年来各地特大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不但造成企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在社会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在业内形象。作为安全事故多发的化工行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吸取血的教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

一、事故起因经过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建成于1969年,产权属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固定资产2.5亿卢比(2200万美元),雇员中工人642人,职员163人。该厂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新德里以南750km),以甲基异氰酸脂为原料,生产西维因、涕灭威等农药。

1984年12月2日23时,一名维修保养工发现贮有45t甲基异氰酸酯的3号贮罐,温度已上升至38℃(当时室温11℃),并继续上升,压力表的读数也急剧上升。操作工走近储槽感到热辐射,于是采用软管引冷水降温,方法不恰当,未奏效。

事故是由于储存剧毒农药原料异氰酸甲酯的不锈钢地下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安全阀被顶开而引起的。可是,事故发生前应该有5道安全装置启动。首先,从安全阀漏出的有毒气体被送到“中和装置”,用苛性钠进行中和。但是,由于碱液浓度太低,量也太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接着,泄漏气体应被送到焚烧塔进行焚烧处理。但是,由于通往焚烧塔的管道发生了锈蚀,装置正在停产检修。另外,泄漏气体的水封装置由于压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异氰酸甲酯储罐的冷却装置也处于关闭状态。就连最后一道安全措施——异氰酸甲酯预备储罐的阀门也是关闭的。零点56分一股乳白色的气体从安全阀泄漏出来,在工厂区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蘑菇状气柱,向四周扩散,笼罩的面积达40km2,波及十一个居民区。当时厂内一片混乱,120名夜班工人竞相逃命。一小时后,地方当局从巴哈拉特重型电器有限公司派去的技术人员,虽然成功地封闭了贮罐,但45t 甲基异氰酸酯已泄漏殆尽。

毒雾首先经过毗邻工厂墙外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造成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毒气迅速扑向博帕尔市的火车站,站台上有许多在寒冷中缩成一团的乞丐。一会儿,十几人相继毙命,其余20余人奄奄一息。毒气通过庙宇、商

店、街道和湖泊, 笼罩了方圆40公里的市区, 并且继续悄然无声地扩散。当时空气相当清凉,几乎没风,并且有极重的雾气,这使得毒气能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当毒气泄漏的消息传开后,博帕尔市有20多万人不知所措地在茫茫黑夜中满街乱跑,成百上千的人因中毒而双目失明。火车站内外尸横遍地,这个全市唯一的交通枢纽瘫痪了整整20多个小时,使疏散居民的工作无法进行。[1]

二、事故后果

(1)据印度官方统计,剧毒气体当即造成4000多人死亡,事件造成死亡总人数约2.5万人,20万人致残,5万人双目失明。同时还有大批牲畜死亡,空气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实在难以估量。受这起事件影响的人口多达100余万,约占博帕尔市总人口的一半。大部分死者都是因为皮肤挤满液体,导致相当于溺毙的死亡。另一部分的人则死于心脏病,这次灾难对老人和妇女儿童的侵害最为严重,因为他们的肺不是太小就是太弱,无法抵抗毒气的侵袭。许多幸存者永远失明,有些人的鼻腔和支气管受到严重损伤。

(2)昔日的事发地,现已布满枯草和荆棘,厂房周围一片沉寂,金属反应塔早已锈迹斑斑。在这种宁静之下,危险依然存在,农药厂遗弃的大量废料向地下渗透着毒液,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周围10个村庄的2万名居民,目前只能靠政府用罐装车或高架水槽来获取饮用水。印度中央政府投资9500万卢比的根治污染工程,直到2007年,居民的饮用水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3)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下令关闭了这家工广,并派警察接管。同时下令全国以甲基异氰酸酯为原料的农药停止生产,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也命令设在世界各地以甲基异氰酸酯为原料的工厂停止生产,派专家进行调查。

(4)印度中央调查局在灾难发生后曾对12名相关人士提出指控,包括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时任首席执行官沃伦?安德森和公司的8名印度籍高管以及公司本身和旗下的两家小公司。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1989年向印度政府支付了4.7亿美元的赔偿金。因为毒气泄漏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患上慢性病的受害者当年获得了1000到2000美元不等的赔偿,但是还有很多受害者一分钱都没有拿到。2010年6月7日,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地方法院判定8名“毒气泄漏事故直接负责人”有罪,判处其中7人(其中一人已去世)两年有期徒刑。[2]

三、事故原因分析[3-6]

3.1技术原因

(1)在例行日常保养的过程中,由于该厂维修工人的操作失误,水突然流入到装有异氰酸甲酯(MIC)气体的储藏罐内,生成了一种极其危险的不稳定混合物;(2)1984年12月2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3)12月2日23点30分,一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开始泄漏,一位工头认为是水漏,过了几分钟才决定处理它,几小时后贮罐内发生强烈反应;

(4)缺乏预防事故的计划,对应付紧急事态毫无训练。事故前2小时,一位受过训练,但不了解工厂操作规程的工人,奉一新工头命令,冲洗一根和贮罐连接、但没有完全和罐内密封的管道,这是规章所禁止的;

(5)排气洗涤器和通水软管没有及时投入运行。另一安全装置——气体洗涤塔(中和塔),其最大设计处理能力仅为这次泄漏量的四分之一,根本不足以处理这次事故。第三个安全装置——点火塔(用以燃烧泄漏的气体),即使没有压力存在,也只能处理这次泄漏气体量的四分之一。点火塔在事故发生时,根本没有起作用;(6)警报与操作采用手动方式,而不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博帕尔工厂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监测储罐,并迅速警告泄漏发生。厂里主要依赖于工人的眼睛是否流泪来觉察是否泄漏。另外这几乎没有自动化设备的工厂,异氰酸甲酯已从1983年缩减了12名操作工,只剩下6人;

(7)安全装置的能力与紧急状态所预计的气体流量不相适应,在设计上存在着缺点和矛盾;

(8)冷冻系统呈闭止状态,不能满足低温贮存条件,使MIC气化后不能液化;(9)工厂对贮罐内贮存的具有潜在危险物质的相关特性不十分了解,而且所得到的信息不可靠;

(10)未装备在任何场合都能正确工作的气体泄漏早期预防系统等。没有火灾警告装置。事故发生那天晚上的警报,类似平时训练时的警笛声,这类噪声每周有20次。

3.2管理原因

(1)当时该公司在杀虫剂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尽力削减安全措施方面的开支。在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出现险情时,农药厂的重要安全系统或者发生了故障或者被关闭了;

(2)当灾难逼近的时候,公司却没有对当地居民做出任何警告,当致命气体(包括异氰酸钾、氰化氢和其它毒气)从储藏罐中泄漏出来的时候,他们没有给予博帕尔市民最基本的建议——不要惊慌,要待在家里并保持眼睛湿润;

(3)在整个事件中政府没有任何预案准备,一连串的失误最终加剧了事件的灾难性后果;

(4)由于博帕尔惨案的泄漏地点发生在一百英尺高的管道上,其弥漫范围和领域大,又由于没有科学指导,大多数人只知道逃离事发点,而这条路线恰恰是毒气扩散的路线,许多人死于逃亡的途中。政府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进一步恶化了事态;

(5)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的工厂与设在美国本土西弗吉尼亚的工厂再生产设计上是一样的,然而在环境安全维护措施方便却采取了“双重标准”,有着两种不同的水平。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半的装置,而设在美国本土工厂除一般装置外,还装有电脑报警系统。美国工厂的安全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监视的,而印度工厂是手动的,而且事故发生时没有安排受过训练的操作工人。这说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企业不仅仅满足廉价的劳动力,设置不惜以削减安全环保措施来降低成本;

(6)据报道,1978至1982年间,曾先后发生过六次不同程度的毒气泄漏事故并有一人死亡。在这次空前事故暴发之前有明显的“先兆征象”,如冷冻设备停止运转、罐温骤增等,但厂方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来扑灭事故苗子。当事故暴发时,冲洗中和及焚烧销毁等抢险措施也未能正常运转,发挥抢险效能;

(7)忽视安全教育及紧急疏散训练。MIC是剧毒物质,生产或使用MIC的工厂,除应对本厂职工进行有关毒性、事故防范、抢险和中毒急救等安全卫生教育训练

外,还应对周围居民(即使是居住于王公里范围外的居民)采取保护性措施。在事故发生后的三小时内,未发过一次报警信号,酿成许多人“在不明不白中死去”。

3.3其他原因

(1)选址不当。按理,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不应开设化工厂、农药厂及其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工厂。这次事故罹及全城70万人口的17万(占20.3%),足见污染危害对密集人口之严重威胁。在博帕尔市约有12000人聚居于与事故广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简屋区,致使这部分居民中毒伤亡最为惨重;

(2)产品滞销,连年亏损,技术人员削减、有经验工人外流,生产不正常,管理松懈,导致事故迭起。

图1 博帕尔甲基异氰酸酯(MIC)储存系统工艺流程图

四、事故启示

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不能以降低安全标准为代价。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加强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生产工序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厂区及相关社区的防灾教育,配备专门的急救医疗人员和准备相关的救治资料是以防万一的重中之重。从此次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中不难发现在化工生产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时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母公司应注重厂址选择问题: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产生有害因素的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根据危害性质及程度,应有50至1000米的卫生防护地带。生产或使用MIC的工厂,无疑应取1000米以上的“一级防护”距离。联邦德国的《工业安全法》规定,此类工厂周围1.6公里范围内,不允许有居民居住。已经建好的,要迅速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居民的身体健康;

(2)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引进项目的审核及安全卫生监督联合碳化物公司在本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类厂,多有先进的安全防护设备及严密的应急措施。例如,该公司设在法国的一家同类厂,安装有电脑控制的毒气泄露报警系统,当MIC在空气中的浓度达0.3ppm时,即可测出并报警;如有泄漏,或贮罐温度异常升高,一台精心设计的洒水器可用每小时8万加仑水的速度,喷向贮罐。而博帕尔厂虽有些防护设施,但远不及于发达国家,加以缺乏技术及安全卫生管理监督,设备多运转不灵。人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在引进国外技术或合资办厂时,除应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应严格审核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方案;(3)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应提高对防尘防毒工作的认识,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所有生产和使用有毒物质和易爆、易燃物品的单位,无例外地均应彻底检查防毒、防爆工作存在的间题。对于已发现的问题,要狠下决心,限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予以解决。拖延时日,抱有侥幸心理,必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4)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于各种危险作业或有危险的工艺流程,必须采取有效的全安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教育措施。其中以具备确保安全使用的安全装置, 并定期维护保养, 及时修理为最主要的措施;

(5)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应制定预防事故的措施和应急救灾抢险的实施计划,并应加强教育,做到人人皆知皆会,以免临期手足无措。安全教育工作应当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这是一种“安全投资”。如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认真采取措施,取得实效,必将在预防事故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必须抓紧安全标准的制订,特别是各种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标准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7)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有利于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遏制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从事故中得到的反馈很有价值,能帮助管理层制订更合理的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 沈惠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的教训[J].国外事故案例选载.P34-36

[2] 梁友信,薛寿征,异氰酸甲酯与博帕尔泄毒事故[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5年第3卷第4期.P244-246

[3] 张淑燕,揭开历史的疮疤:印度博帕尔工业灾难[J].文史参考(2010)第十四期.P76-79

[4] 杨伟利,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J].见证·思考(2006).P100-101

[5]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J].环境警示录(2005).P28-29

[6] 李祥俊,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看不方便法院原则[J].中国青年报政治学院学报(2001).P46-51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生死之间教育总结

大柴旦海通矿业有限公司就《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生死之间》 视频教育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保障工作,增强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患于未然。7月28日,公司组织全体职工在公司会议室观看了《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生死之间》。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在1984 年12 月 3 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这起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5 万人中毒,6495 人死亡、20 万人受伤,5 万多人终身受害。 《生死之间》反应的事故就在我们国内,影片主要精选了近年来发生在交通、矿山、危化品等重点领域的典型安全事故。通过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教训,增强观影人的安全自保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始终绷紧安全生产弦。 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着力提升全社会整体本质安全水平,确保“十三五”安全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拍摄了一部针对各行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专题片,该片从重点行业里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根据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原因进行剖析,全面还原和详细解析事故发生的起因、经过、责任追究及防范事

故的发生以及应急救援的过程,让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具有更直观的警示效果,以案说法,举一反三,做到一厂(矿)出事故、万厂(矿)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建立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鲜活的案例,悲惨的场面,给大家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安全警示教育课,让置身观看影片的与会人员深深感受到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失去便不会重来的真理。血和泪的教训,再次增强了大家对安全的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遵章守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 影片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观看教育宣传片,彻底打消了在工作中胆大冒险的侥幸心理,今后在工作中要加强新安全生产法知识及安全技能的学习,积极配合并落实好各项安全工作,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懂安全”的转变。 观看后令人怵目惊心,也让我们对化工安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观看该视频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以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检修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公司下发的检修票证管理制度去 执行,不能有一点松懈。如果,博帕尔的这次检修按照 制订好的检修措施将盲板上好再去进行作业,也就不会 有水进入储槽发生这么大的事故。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启示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的启示 根据公司要求,合成氨厂于6月10日组织我们观看了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影碟。 1984年12月4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CH3NCO,,简称MIC)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20万人受伤,5万多人终身受害的让世界震惊的重大事故。 MIC极不稳定,需要在低温下贮存。博帕尔的MIC贮存在两个地下冷冻贮槽中,第三个贮槽贮存不合格的MIC。每个MIC贮槽都有温度和压力显示仪表,以及液位指示和报警, MIC贮槽上装有固定的水监视器和致冷单元。当气体洗涤器中有大量释放时可使用燃烧系统。1984年6月不再使用贮槽的致冷系统,而且把致冷剂放出。 1984年12月2日,第二班负责人命令MIC装置的操作工用水清洗管道。在操作前未加盲板隔离;加上其他可能性,冲洗水进入了其中一个贮槽。23时贮槽的压力在正常范围,23时30分操作工发现MIc和污水从贮槽的下游管道流出,O时15分贮槽的压力上升,几分钟后达到最高极限;当操作工走近贮槽时,他听到了隆隆声并且感受到贮槽的热辐射;在控制室操作工试图启动气体洗涤器系统,并通知总指挥;当总指挥到来时命令将装置关闭;水喷淋系统已打开但只能达到15m的高度,MIC的排放高度为33m。他们还试图启动致冷系统,但是因为没有致冷剂而告失败。安全阀一直开启了两个小时,毒气释放到空气中。 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水进入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聚合)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氯离子使贮罐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急剧上升,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MIC。漏出的MIC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MIC全部中和。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用。冷却系统(使贮罐内MIC始终保持在O.5℃左右)从1984年6月起就已停止运转。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这次灾难是由于操作失误、设计欠缺、维修失灵和忽视培训而导致的。 该灾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它往往是由于一系列被认为“无关紧要的”小错误造成的。作为一家化工单位,要避免类似悲剧,做好以下几点是必须的: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二,定期检查安全装置是否可用可靠;三,定期校验仪表,比对现场和远传指示;四,完备应急预案并经常演习;五,巡查时注意易忽视的地方,发现异常或数据(温度压力流量分析)突然变化及时报告并查清原因;六,及时纠正每一个小错误,小错误往往酿成大事故。

印度博帕尔事故学习总结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学习总结 最近,单位组织观看了印度博帕尔农药厂事故视频。事故发生在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这起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20万人受伤,5万多人终身受害,观看后令人怵目惊心,也让我对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盲目压减安全投入,压减材料投资,减少设备维修和维护,擅自更改生产工艺和设备。工艺管理混乱,未按本质安全操作等等。这就是该起事故发生的令人惨痛的教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深刻吸取该起事故的教训。安全生产工作是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处于企业生产、质量、效益的第一位,没有安全生产工作的加强和保障,企业是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的,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收入增长是无法保障的。 通过对博帕尔事故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下三个方面来保障安全生产:一、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树立“违反操作规程就是违章”的观念,做遵章守纪员工。三、3、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增强安全意识,防范事故发生。 印度博帕尔事故虽然已过去三十多年,但是那惨重的事故后果还呈现在我们面前,博帕尔化学污染还在继续影响当地的居民,他们每日仍面对各种各样的致命化学混合物,饮用附近各种有毒物质的食用水,承受事故遗留下来的恶果。

学习印度博帕尔事故教训,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来看待,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安全的位置,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到时时处处想安全,时时处处保安全所以,每当我们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摆位,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出现含糊的时候,每当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质量发生矛盾的时候,想采取削减安全培训,削减安全投入时,擅自变更工艺管理,放松安全管理要求时,我们应该把印度博帕尔事故案例当作我们安全生产的一面镜子,时刻警示自己,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好。印度博帕尔事故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分析 姓名:郑鹏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基地班) 学号:20141070106 2015/6/6 得分: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

国内外化学中毒案例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有毒化学品过程中,发生意外泄漏,造成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大剂量有毒化学物,引起机体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事故。由于它致病的群体性和破坏性,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同时也易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下分别是国内外重大的化学中毒事件 一、沈阳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中毒事故 1998年10月23日12时30分四氯化硅蒸馏岗位所在白炭黑工段副工段长刘某带领当班班长李某、操作工高某、侯某处理22日夜班发生堵塞故障的四氯化硅粗 贮罐,由带着防毒面具的李某、高某打开其中一个截止阀门,看到无物料、无压力 泻出后便用钢筋疏通在粗贮罐下部堵塞的主管道,约10分钟后未带防毒面具的刘 某接替李、高二人继续疏通管路,约13时40分,含HCL、SI02、SICL4的气、固、 液态的混合物料突然从阀门下端泻出,瞬间白色烟雾向室内空间弥散并从敞开的窗 户、门和楼板设备安装孔向该四氯化硅粗贮罐所在二楼楼下及楼外扩散。在距泄漏 点东南侧的李某、高某见出事后立即从东南侧楼梯间跑离现场,草草洗脸后跑回现 场一楼外北侧。刘某在事故发生当时面部受伤挣扎着跑到一楼外,倒在地上,在泄 漏地点西南侧不远的操作工候某在跑出楼下后也倒在地面上。 最终因为参加处理的人员因违反工艺及安全规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造成了二人死亡、六人轻伤的生产责任事故。 二、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 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 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 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 剧毒液体。这种液体很容易挥发,沸点为 39.6℃,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 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 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 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 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 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 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 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0 多人毙命。

论跨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与不方便法院原则——以博帕尔案为例.

论跨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与不方便法院原则——以博帕尔案为例 关键词: 博帕尔;不方便法院;跨国公司;环境责任内容提要: 印度博帕尔一案,美国法院最终以不方便法院驳回了原告向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提起的索赔诉讼,这一案例说明:不方便法院原则的存在增加了东道国处理跨国公司环境纠纷的法律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当吸 关键词: 博帕尔;不方便法院;跨国公司;环境责任 内容提要: 印度博帕尔一案,美国法院最终以不方便法院驳回了原告向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提起的索赔诉讼,这一案例说明:不方便法院原则的存在增加了东道国处理跨国公司环境纠纷的法律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应当吸取该案的教训,重视完善跨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包括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等。 一、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案所引发的思考 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化学品污染事故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美国联合碳化公司的印度子公司)在博帕尔的一家化工厂贮存甲基异氰酸盐的金属罐泄露,致使当地居民两千多人丧生(在随后的几年里死亡人数上升逾四千人),二十多万人受到损害,不计其数的家畜死亡,给周边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环境损害的案例,也引发了印度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环境责任问题的关注。 造成事故的博帕尔化工厂是由“联合碳化印度有限公司”所拥有和经营的,其主要经营范围是制造农药杀虫剂。该公司是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设立的子公司,于1934年依照印度法律成立,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持有50.9%的股权,印度政府所占股份约为22%,其余的股份属于约2万多名印度人。 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与博帕尔化工厂的关系图 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母公司)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4年12月3月,印度中央邦首府某联碳公司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4000名居民中毒死亡,200000人深受其害,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某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120~240加仑水进入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由于放热反应持续进行,贮罐内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很快达40磅/平方英寸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MIC。漏出的MIC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MIC全部中和。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

用。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该MIC贮罐现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便贮罐内MIC始终保持在O.5℃左右,但调查表明,该冷却系统从1984年6月起就已停止运转。这样,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关于水的进入问题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为了用氮气使贮罐压力保持正常,而在开启氮气时误开了水管而造成的。 2.印度对某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联碳公司在预防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上存在严重问题: (1)1984年12月2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 (2)排气洗涤器和通水软管没有及时投入运行。 (3)缺乏预防事故的计划,对应付紧急事态毫无训练。 (4)未向居民发出警报。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印度博帕尔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影响巨大。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大灾难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现在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儿童夭折率,仍然因这灾难远比其他印度城市为高。由于这次事件,世界各国化学集团改变了拒绝与社区通报的态度,亦加强了安全措施。这次事件也导致了许多环保人士以及民众,都强烈反对将化工厂设于邻近民居的地区。 1简介 死伤者数以十万计,对环境更造成难以补救的破坏。 袋子中满是遇难民众的尸骨 2伤亡数字 直接致死:2.5万人间接致死:55万人永久残废:20多万人 一幅震撼几代人的照片 3具体介绍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液体。这种液体很容易挥发,沸点为39.6℃,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

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析报告

印度博帕尔事故分析报告 2011/10/24 一、博帕尔事故概述 (一)事故的发生经过 1984年12月2月子夜,博帕尔市郊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个储气罐的压力在急剧上升。储气罐里装的四十五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是用来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3日零时五十六分,储气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漏了出来,以气体的形态迅速向外扩散。一小时之后,毒气形成的浓重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 从农药厂漏出来的毒气越过工厂围墙首先进入毗邻的贫民区,数百居民立刻在睡梦中死去。火车站附近有不少乞丐怕冷拥挤在一起。毒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毒气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飘过二十五平方英里的市区。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着大雾,使得毒气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传播着死亡。 (二)事故的影响 据印度官方统计,剧毒气体当即造成4000多人死亡,事件造成死亡总人数约2.5万人,20万人致残,博帕尔地区有约100万居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部分死者都是因为皮肤挤满液体,导致相当于溺毙的死亡。另一部分的人则死于心脏病。这次灾难对老人和儿童的侵害最为严重,因为他们的肺不是太小就是太弱,无法抵抗毒气的侵袭。许多幸存者永远失明,有些人的鼻腔和支气管收到严重损伤。 (三)事故的审理与判决 事件发生后,印度向受害者及死者家属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紧急救济,而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则否认对这起灾难负有责任,说它既不直接拥有也不直接经营这家农药厂。

1985年1月2日,印度决定成立一个最高法院法官领导下的法律援助委员会,为这次事件的受害者争取必要的赔偿。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授权印度政府作为58.3万名要求赔偿损失的受害者的唯一合法代表与美方交涉。在美国法院以“对在印度发生的事无裁决权”为由拒绝受理此案后,印度政府于1986年9月向博帕尔地方法院起诉,控告美国这家公司未在农药厂安装足够 的安全装置,导致这次事故,要求赔偿30亿美元。但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也不示弱,不仅不承认对事故负有责任,而且提出反控告,说事故是厂里一名雇员破坏造成的,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应分担部分责任。 1989年2月14日,印度最高法院对发生在印度的世界最大毒气泄漏案做出终审判决,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被罚处4.7亿美元,作为对这起世界最大工业事故的赔偿。但此后仅有115亿卢比(1美元约合45印度卢比)赔偿资金到位。200 4年,印度最高法院再次要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付清150亿卢比余款。 2010年6月7日,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地方法院判定8名“毒气泄漏事故直接负责人”有罪,判处其中7人(另1人已经去世)两年有期徒刑。 二、博帕尔事故回顾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关注,制定环境的标准高,许多企业把目标转向了环境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这些企业利用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机会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博帕尔惨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反思意义 博帕尔事故是一个典型的危机事件。事故的严重性及其所造成的恐慌令全球震惊。它是一场人类的灾难。为了纪念在灾难中丧生的受害的人们,并警示农药危害,国际农药组织将每年的12月3日确定为“世界无农药日”(No Pesticide Use Day) (三)事后事故国法律制定

印度博帕尔事件

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间月3日凌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北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农药厂,突然传出几声尖利刺耳的汽笛声,紧接着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这不是一般的爆炸,而是农药厂发生的严重毒气泄漏事故。 博帕尔农药厂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于1969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建起来的,用于生产西维因、滴灭威等农药。制造这些农药的原料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MIC)的剧毒气体。这种气体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成液态后,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 12月2日晚,博帕尔农药厂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的储槽压力上升,午夜零时56分,液态异氰酸甲酯以气态从出现漏缝的保安阀中溢出,并迅速向四周扩散。毒气的泄漏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农药厂在毒气泄漏后几分钟就关闭了设备,但已有30吨毒气化作浓重的烟雾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四处弥漫,很快就笼罩了25平方公里的地区,数百人在睡梦中就被悄然夺走了性命,几天之内有2500多人毙命。当毒气泄漏的消息传开后,农药厂附近的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他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向四处奔逃,只希望能走到没有受污染的空气中去。很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只能一路上摸索着前行。一些人在逃命的途中死去,尸体堆积在路旁。至1984年底,该地区有2万多人死亡,20万人受到波及,附近的3000头牲畜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侥幸逃生的受害者中,孕妇大多流产或产下死婴,有5万人可能永久失明或终生残疾,余生将苦日无尽。 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事故发生后,美印双方就谁是主要责任者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最后,这桩案子以美国的巨额赔款了结。其实,无论双方怎样争辩,人们只要把博帕尔农药厂的安全装置和美国水土上类似工厂的安全装置做一个对比,就会对此问题一目了然。美国本土的这类工厂都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 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由于对此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贫困、工业缺乏和对环境服务要求不高,表现为倾废设施经济价格不高。一个国家如有丰富的“自净”能力的资源,有足够的自净潜力,“精洁”工业就会相对不发达;如果“咱净”能力枯竭,则“肮脏”工业衰竭,而“清洁”工业发达。目前,这种“污染天堂”战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组织的尖锐批评。 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博帕尔事件分析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北郊建立了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滴灭威、西维因等杀虫剂。这些产品的化学原料是一种叫异氰酸甲酯的巨毒液体。 这家化工厂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那些所有产品的化学原料都是MIC(异氰酸甲酯),这种液体很容易挥发,沸点为39.6℃,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博帕尔农药厂,这种令人毛骨惊然的剧毒化合物被冷却贮存在一个地下不锈钢储藏罐里,达45吨之多。这种储存措施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不说泄露之后的处理难度极高。光是平时安放时就会不断产生小的渗漏,这对工厂的工人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种污染极大的工厂会建设郊区且没有预备的防护措施呢?在20世纪后半叶,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由于对此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贫困、工业缺乏和对环境服务要求不高,表现为倾废设施经济价格不高。一个国家如有丰富的“自净”能力的资源,有足够的自净潜力,“清洁”工业就会相对不发达;如果“自净”能力枯竭,则“肮脏”工业衰竭,而“清洁”工业发达。就是这种不负责任的污染转移使得许许多多污染或毒性极大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城市郊区甚至居民区之中。联合碳化物公司仅仅是无数例子中的一个。 危险是在灾难发生的前一天下午产生的。在例行日常保养的过程中,由于该公司杀虫剂工厂维修工人的失误,导致了水突然流入到装有MIC气体的储藏罐内。MIC 是一种氰化物,一旦遇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这次有水渗入载有MIC的储藏罐内,令罐内产生极大的压力,最后导致罐壁无法抵受压力,罐内的化学物质泄漏至博帕尔市的上空。 混乱,从最开始就是灾难的一部分。那时,普瑞任博帕尔警察局局长,他回忆说:“1947年印度分治惨案发生的时候,我并不在场。但是,我听说了那个故事:人们只是惊惶的四处逃命。我在博帕尔看到的这一幕着实可以和那时候的那种惊慌混乱相比了。” “空气中弥漫着剧毒气体。虽然实际上人们都是朝相反的方向跑的。但是我还是跑向杀虫剂厂。大概是晚上12点左右我到了工厂,我问那里的工作人员泄漏的是什么气体,用什么方法可以解毒。但是他们没有回答我的任何问题。直到凌晨三点的时候,才有人从工厂来到警察局告诉我那种泄漏的气体是异氰酸甲酯。我从日常记录簿上撕下来一张纸,把这几个字写在上面。我现在还保存着这张纸,留作纪念。” 其实,储藏罐内的MIC气体储量本身就值得怀疑。“MIC是一种化学过渡态物质,每个人都知道储藏它意味着要面临很大的危险。所以没有人敢管理大量的MIC气体,也没有人敢长时间的储藏它”。事发当晚负责交接班工作的奎雷施说。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分析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分析 2010年6月7日印度中央邦一家法庭裁定,25年前博帕尔有毒气体泄漏事件8名涉案人员因“玩忽职守”获判有罪。美联社报道,8名涉案印度籍高管,一人已经离世,其他几人已70岁左右,最高面临两年监禁。宣判一出,引发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印度毒气泄漏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4年12月2日子夜,印度博帕尔市郊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个储气罐的压力在急剧上升。储气罐里装的四十五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是用来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3日零时五十六分,储气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漏了出来,以气体的形态迅速向外扩散。一小时之后,毒气形成的浓重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 从农药厂漏出来的毒气越过工厂围墙首先进入毗邻的贫民区,数百居民立刻在睡梦中死去。火车站附近有不少乞丐怕冷拥挤在一起。毒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毒气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飘过二十五平方英里的市区。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着大雾,使得毒气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传播着死亡。 距农药厂几百米外,一个农场主听到附近传来沉闷的呼噜声,还以为是母牛反刍时发出的声音。他起床出外察看,发现已有两头牛死在地上。另一头正在痛苦地叫着,不一会儿也倒在他的脚前。这时,他的双目也开始疼痛起来。他后来在医院里紧闭双目,泪流满面,向人们说:“我原来以为是发生了瘟疫。” 不少人以为城市遭到了原**的袭击或是发生了大地震,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后来人们知道是工厂漏出了毒气,就慌忙外逃。人们坐着小汽车、拉着木板车、骑着自行车,以各自最快的速度逃走。然而,毒气是无情的,不少人在逃跑途中双目失明,一头栽倒在路旁,再也爬不起来。在大街上、道路旁,牛和狗以及其他牲畜在痛苦中挣扎。 过了短短的几个夜晚,2500人丧失了生命,还有3000人左右濒临死亡的边缘。12万5000人不同程度地遭到毒害,估计将有10万人终身致残。 二、印度毒气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1.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某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120~240加仑水进入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

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赌气泄露惨案

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惨案 资料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de778885.html,/hx/s/yuanwenhuaxuewang/kejian/huanbao/gaishandaqi zhiliang/txt/yindupaboerduqixielu.htm 受毒气伤害的印度妇女 1984年12月3日凌晨,在距首都新德里以南750公里、地处印度中部丘陵地带 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附近的一家农药厂,装有液态剧毒气体甲基异氰酸盐的储气 罐内温度上升,压力过大,一股浓烈、酸辣的乳白色气体从储存罐内渗漏出来, 在博帕尔市内外以浓雾状游移于地表附近,经久不散。这次事故使储气罐内45 吨剧毒气体泄漏殆尽。仅2天内就有2500余人丧生,另有60万人受毒气不同程 度的伤害。到1994年死亡人数已达6495人,还有4万人濒临死亡。

造成博帕尔大惨案的罪魁祸首甲基异氰酸盐是一种活动性极强的剧毒液态气体,在21摄氏度时气化,连毒物学专业工作者也不愿意在实验室里研究它。1964年,印度农业“绿色革命”运动正如火如荼,中央政府多年为亿万饥民的危机所困扰,急于解决全国粮食短缺问题,而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有无足够的化肥和农药。因此,当时世界著名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的开办一座生产杀虫剂农药厂的建议,对印度政府来说正中下怀,求之不得。1969年,美国和印度专家就此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方案。同年,一家小规模的农药厂在博帕尔市近郊应运而生,试产3年后双方都表示满意。1975年,印度政府正式向美方颁发了在印度制造杀虫剂农药的生产许可证。一座具备年产5000吨高效杀虫剂能力的大型农药厂终于在博帕尔市郊建成。 1980年以前,博帕尔市的农药厂依靠进口的甲基异氰酸盐生产杀虫剂。之后,该厂根据工业自给自足的政策,开始自行生产这种剧毒原料。博帕尔市农药厂的液化甲基异氰酸盐气体被储存在3个不锈钢制的双层储气罐中。为了防止罐内温度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升高,罐体大部分应掩埋在地表以下。罐壁间有致冷系统,以确保罐内毒气处于液化状态。万一罐壁破裂,毒气外逸,净化器可中和毒气;假如净化器失灵,自动点火装置可将毒气在燃烧塔上化为无毒气体。然而,这些安全措施形同虚设,在事发时不曾发挥任何作用。 惨案发生后,印度政府向受害者及死者家属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紧急救济。美国和印度的律师代表博帕尔市的受害者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850亿美元的赔款和罚款。美国法院于1986年5月作出裁决,声称事故发生在印度,案子应由印度审理。1986年10月,印度博帕尔地区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印度政府1986年11月22日正式向法院提出,要求该公司赔偿31.5亿美元。1989年2月14日,印度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该公司赔偿4.7亿美元,并责令其3月31日一次付清,该公司宣布接受这一裁决。印度一些律师和群众对这一裁决不满,纷纷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到1990年11月,辛格下台,事件仍未最后了结。至1994年,受害者才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获得4.5亿美元的赔偿。毒气泄漏带来的恶果将危害几代人。

印度博帕尔事故经验教训(4)

印度博帕尔事故感想 通过最近宾馆组织观看印度博帕尔农药厂事故视频,事故发生在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这起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造成2000多人死亡,观看后令人怵目惊心,也让我对安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取事故教训。 1、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对于任何细小的安全隐患都不能听之任之,否则长久下去,势必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性的,它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我们的安全工作存在漏洞、隐患,我们没有及时检查、发现。就很有可能出现事故。而且我们检查出问题之后,还要去积极的协商解决,不能因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姑息养奸,全体员工要重视排查隐患工作,及时完成隐患治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我觉得任何事故都是可放、可治、不可怕的。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树立“违法操作规程就是规章”的观念,做遵章守纪员工,健全安全管理规程,并严格执行做到“七想七不干”。提高操作人员技术素质,杜绝误操作和违章作业。严格交接班制度,记录齐全,明确责任,奖罚分明。确保安全生产和设备运行安全。

3、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增强安全意识,防范事故发生。加强对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根源分析和学习,经验表明,后果轻微的事故和未遂事故是重大事故的前兆,需要重视宾馆所发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故,仔细分析和消除它们的根源,做到“四不放过”。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职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生产安全教育和个人安全及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普及事故中的自救、互救知识。 4、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宾馆安全生产强化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永恒的主题,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目的。 通过这次观看,我们要真正做到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来对待,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对待,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反思事故、吸取教训,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安全心理毫不放松,坚守不可触及的安全红线,将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制度里。只有事故教训,真正将“211”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宾馆安全发展,稳步发展。

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惨案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毒气泄漏这一特别重大化工安全事故的起因、经过及造成的后果,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同时指出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生产应该得以被重视,安全意识应该被加强。 关键字:博帕尔化工厂、MIC毒气泄漏、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化工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高,化工安全管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基本条件。然而近年来各地特大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不但造成企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在社会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在业内形象。作为安全事故多发的化工行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吸取血的教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 一、事故起因经过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建成于1969年,产权属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固定资产2.5亿卢比(2200万美元),雇员中工人642人,职员163人。该厂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新德里以南750km),以甲基异氰酸脂为原料,生产西维因、涕灭威等农药。 1984年12月2日23时,一名维修保养工发现贮有45t甲基异氰酸酯的3号贮罐,温度已上升至38℃(当时室温11℃),并继续上升,压力表的读数也急剧上升。操作工走近储槽感到热辐射,于是采用软管引冷水降温,方法不恰当,未奏效。 事故是由于储存剧毒农药原料异氰酸甲酯的不锈钢地下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安全阀被顶开而引起的。可是,事故发生前应该有5道安全装置启动。首先,从安全阀漏出的有毒气体被送到“中和装置”,用苛性钠进行中和。但是,由于碱液浓度太低,量也太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接着,泄漏气体应被送到焚烧塔进行焚烧处理。但是,由于通往焚烧塔的管道发生了锈蚀,装置正在停产检修。另外,泄漏气体的水封装置由于压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异氰酸甲酯储罐的冷却装置也处于关闭状态。就连最后一道安全措施——异氰酸甲酯预备储罐的阀门也是关闭的。零点56分一股乳白色的气体从安全阀泄漏出来,在工厂区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蘑菇状气柱,向四周扩散,笼罩的面积达40km2,波及十一个居民区。当时厂内一片混乱,120名夜班工人竞相逃命。一小时后,地方当局从巴哈拉特重型电器有限公司派去的技术人员,虽然成功地封闭了贮罐,但45t 甲基异氰酸酯已泄漏殆尽。 毒雾首先经过毗邻工厂墙外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造成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毒气迅速扑向博帕尔市的火车站,站台上有许多在寒冷中缩成一团的乞丐。一会儿,十几人相继毙命,其余20余人奄奄一息。毒气通过庙宇、商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观后感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观后感 2019年07月14日安环部组织观看《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在1984年12月0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这起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20万人受伤,5万多人终身受害,观看后令人怵目惊心,也让我对化工安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观看该视频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以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检修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公司下发的检修票证管理制度去执行,不能有一点松懈。如果,博帕尔的 这次检修按照制订好的检修措施将盲板上好再去 进行作业,也就不会有水进入储槽发生这么大的 事故。 第二、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这起事故用血的代价证实了这一安 全理念。如果仪表是正常的、如果洗涤塔的正常 设计量达到要求、如果燃烧炉管道无断裂安装好 的、如果喷淋装置是好的等等,那么也就不会出 现这样的事故。 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事故的应急演练,什么事都会有出错的时候,那么我们在发生事故后能不能

有效的控制事故的发展,正确的处理。 第四、不能盲目压减安全投入,压减材料投资,减少设备维修和维护,擅自更改生产工艺和设备。 学习印度博帕尔事故教训,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来看待,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安全的位置,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到时时处处想安全,时时处处保安全所以,每当我们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摆位,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出现含糊的时候,每当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质量发生矛盾的时候,想采取削减安全培训,削减安全投入时,擅自变更工艺管理,放松安全管理要求时,我们应该把印度博帕尔事故案例当作我们安全生产的一面镜子,时刻警示自己,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好。印度博帕尔事故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总之,对于化工危险行业来说,安全历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我公司安全生产强化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永恒的主题。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目的。

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事故

1984年12月3日,位于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甲基异 氰酸酯(Methyl Isocyanate,简称MIC)毒气泄漏事故。据国际聚氨酯协会异氰酸酯分会提供的数据,该起事故共造成6495人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这是一起发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典型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长期关 注,影响重大。 【背景】什么是甲基异氰酸酯? MIC ?名称:甲基异氰酸酯,又称为异氰酸甲酯,简称MIC(methyl isocyanate)。 ?分子式:CH3NCO,分子量57.06。 ?物理性质:沸点39.1℃,蒸气密度1.42,蒸气压46.39kPa(348mmHg 20℃)。 ?化学性质: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如胺、水、醇、酸发生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在过量水存在时,甲胺再与MIC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遇碱分解。 ?燃爆特性:闪点<-15℃(闭杯),爆炸极限5.3%~26%,自燃点534℃。 ?毒理学性质: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规定的8h 允许暴露极限浓度是0.047mg/m3。 1、事故背景

事故工厂隶属于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在印度的一家合资公司,即联合碳化印度有限公司,联合碳化占该公司50.9%的股份。 事故工厂始建于1969年,从1980年起生产杀虫剂西维因(SEVIN)。 投产初期由联合碳化总部委派了一名有良好安全意识和操作经验的雇员担任厂长,并且实现了50万人工时无误工事故的优良安全纪录。 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80年公司决定由一名印度本地员工接替厂长职务。新厂长有很好的财务背景,但是对于安全和生产知之甚少。从1982年起,由于干旱等原因,印度国内市场对于该工厂的产品需求减少,1983年工厂的销售额下降了23%。在本次事故发生之前,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工厂停产了6个月。期间,工厂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成本,诸如: (1)缩短员工的培训时间。最初的人事政策,要求聘请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者担任操作员,并为他们提供长达6个月的脱产培训。为了节约成本,工厂放弃了这一政策,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由6个月减少至15天。 (2)减少员工数量。原本每个班组有1名班组主管、3名领班、12名操作工和2名维修工,后来减至1名领班和6名操作工,不再设班组主管。 (3)尽量聘请廉价的承包商(尽管他们缺乏经验)和采用便宜的建造材料。 (4)减少对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对关键安全设施的维护)。 (5)停用冷冻系统。发生事故的MIC储罐本来有一套冷冻系统,其设计意图是使MIC的储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停用了该冷冻系统。 2、事故经过 如下页图所示,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维修人员尝试清洗工艺管道上的过滤器。在用水反向冲洗过滤器之前,正常的作业程序要求关闭工艺管道上的阀门,并在“隔离法兰”处安装盲板。在开始这些工作之前,维修人员需要申请并获得作业许可证。

观看印度博帕尔事件感想

观看印度博帕尔事件有感 双氧水分厂在七月份组织员工观看有关印度1984年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的录像,很有感触。片中那些被毒气夺去生命的人们和由于毒气造成的后遗症而痛苦活着的人的片段都印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博帕尔事故是1984年12月2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一所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造成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间接死亡,20万人终身残疾。该事件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事故的起因是异氰酸甲酯贮罐中被注入了约500kg水,水与异氰酸甲酯剧烈反应,温度压力骤升导致43吨异氰酸甲酯泄漏。 通过事后的事故调查发现,由于公司管理以及员工操作诸多安全环节的疏忽造成了这一人间惨剧。首先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为了图省事,撤除了安装在冲水管与贮罐间的盲板、用于防止漏水的氮气保护装置由于存在严重泄漏而未起保护作用、用于燃烧有毒气体的燃烧塔由于废旧管道拆除没有及时安装新管道而导致该装置也在事发时无法启动等等。该公司的管理方面的不负责任,公司一味地缩减成本,缩短员工培训期,大面积裁撤员工,重要岗位如安全岗位在裁撤后未能及时补缺,缩减工艺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例如用于防止毒气向大气中泄露的喷淋装置由于尺寸小而无法起到阻止的效果、现场多处压力表存在失灵的现象、在此之前发生的多起小规模泄露事件未引起重视等等。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是著名的海恩法则。博帕尔事故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法则,从管理层的疏忽和不负责任,到员工的麻痹大意、无责任心,每一环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发生事故只是时间问题,归根到底是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不力,从上到下安全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作为大型化工厂尤其要重视生产安全,发生事故不仅仅是公司财产受损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将危害员工以及周围居民的生命全安,以及对环境将造成严重破坏。 从博帕尔事件可以看出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目的。安全生产无小事,从基层员工到生产管理者,人人都应重视生产安全,视安全生产如生命,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无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