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说课 曹晓丽

《过秦论》说课  曹晓丽
《过秦论》说课  曹晓丽

《过秦论》说课稿

康杰中学教学一部语文组曹晓丽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过秦论》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谈谈教材

《过秦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为此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鉴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结合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较大的情况,为了给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教学重点我定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

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为此我采用了以朗读理解法、提问讨论法和讲练结合法为主,以对联导入法和及时背诵法为辅的教法。

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质疑提问法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为了使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新课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开课伊始,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了臣子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1、作者: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配合相关图片介绍背景: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孝公既没(mò)腴(yú)轸(zhěn)召滑(shào)镞(zú)笞(chī)俯首系(xì)颈恬(tián)藩(fān)劲弩(jìng)践华(huà)为城

瓮(wèng)牖(yǒu)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

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ó)长絜(xié)大比权量(liàng)力

万乘(shèng)之势

外连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为此,此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只需适当点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疏通步骤:

第一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句意—质疑—讨论—解疑

第二步:教师提问,检验疏通效果,重点点拨。

随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总结:

1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

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

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再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此处只是给学生示范一下归纳总结的形式,期待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动脑。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提高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第一个作业是给画线的字注音,目的是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内立法度.()

第二作业背诵文章的第三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第三个作业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目的在于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25720说课讲解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 编25720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

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过秦论试讲教案

《过秦论》 一、导入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弱肉强食”自然界这一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打破了。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孰是孰非,历史上有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二、知识积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文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信息筛选 1.解题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 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

《过秦论》说课稿_1

《过秦论》说课稿 以下是《过秦论》说课稿,这篇说课稿是之前我在教到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写的,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1、知识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本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很强,应加强诵读训练;本文的结构很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作家作品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

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解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详尽地分析了秦国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是给汉文帝进行政治改革时提供借鉴。本文的重点是在于论述秦统一天下之后,导致灭亡的过失,因此篇名《过秦论》。 识记要点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重要著作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结构网络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及一般说课步骤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及一般说课步骤 教学园地 06-17 1449 《过秦论》说课稿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 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过秦论优秀教案最新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 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 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 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 3 、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

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 —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 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 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 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 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 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 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 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 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 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 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师说》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师说》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教材和学情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

《过秦论》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过秦论》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过秦论》说课稿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 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 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过秦论》说课稿

高中语文《过秦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既“四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在“说课”实践中,有人丰富了“四说”的内容,增加了“自我评价”的内容,把“自我评价”独立为一块进行介绍。我认为:在“四说”中,分别说“为什么这样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只不过是集中说与分散说的区分而已。) ①.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中师生双方互动的基本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能否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适当拓宽教材内容,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听说教材,就可以听出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对教材的删、补、增);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阐明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尚未使用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基础目标、基本技能目标、思想品德目标方面阐明,并尽可能向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达到老教材新理念的要求。已经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灵活性、自主性的特点,说出创造性的见解和处理意见,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科研的目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实施,为“说教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亮点。 ②.说教法 教师上课要讲究教法,说课时也要说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应赋“教” 于新的含义——“导”,变说“怎样教”为说“怎样导”。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在说教法时,就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的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③说学法 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其是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是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上课要重视学法指导,说课时就要说学法指导的方法和步骤。说学法时要说清下面几个问题: 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学习方法有:识字方法、认识理解段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检验的方法、知识迁移的方法、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学习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等。 ④说程序 说程序须说清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其理论依据,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说程序时可以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的顺序说,也可以在说程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学目标 知识: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五、教学流程: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近年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导入,让学生明白要了解历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近年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导入,让学生明白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必须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同时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情况。培养学生搜寻、整合资料的能力。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全体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两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的中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层次,从而理解贾谊论说的逻辑性,也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作准备。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最后三段。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 段, 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这一步我计划设计如下问题:[提问] 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提问]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原句, 促使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 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 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 理清文章思路。这一步我设计如下问题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过秦论》说课稿(推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 过秦论 贾谊教案(3)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 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 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5、背诵课文3、4、5段。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 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 词。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大家都知道“弱肉强食”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

过秦论

《过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五)、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六)、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