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赵雅丽-2008)

试论《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赵雅丽-2008)
试论《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赵雅丽-2008)

[作者简介]赵雅丽,女,安徽淮北人,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

○赵雅丽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0)

[摘 要] 《越绝书》除了具有弥补正史之不足的史料价值以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虽然仍穿着“历史”的外衣,但文学意识已不断强化、史学功能逐步减退。本文从虚构的情节、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以及细节描写等三个方面分析《越绝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因子。

[关键词] 小说化; 《越绝书》; 虚构; 荒诞离奇; 细节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09-0087-02

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云“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而古今书籍,小说家独传。何以故哉?怪力乱神,俗流喜道,而也博物所珍也;玄虚广莫,好事偏攻,而亦洽闻所昵也。……至于大雅君子,心知其妄,而口竟传之,旦斥其非,而暮引用之,犹之淫声丽色,恶之而弗能弗好也。”小说的虚构传奇性使其长久流传下来而长久不衰。我们知道,史学在中国十分发达,且小说和史传文学有着渊源关系。战国以降,史乘由包罗万象而开始分化。“萲及近古,斯道渐繁,史氏流别,殊途并鹜。”[1]

小说也是其支流。如《新唐书?艺文志序》所云:“传记、小说,外暨方言、地理、职官、氏族,皆出于史官之流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史乘是小说的母胎和温床。但二者也有区别。明末清初的袁于令曾谈及史传和历史小说的区别:“正史以纪事,纪事者何?传信也。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奇也。”[2]在袁于令看来,史传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传信”,后者是“传奇”。历史小说搜逸以传奇的特点,表明了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又加入异闻传说,使其具有虚构的品质。虚构,这也是历史和小说最大的区别之所在。

作为一部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的著作,《越绝书》有史的性质,同时又带有小说的因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越绝书》“虽本史实,并含异闻”,指出《越绝书》虽取材于历史,但同时也夹杂有异闻传说。《越绝书》“其中的某些篇章,实际上也是小说家言,而非严格的历史”,作为一部杂史类著作,具有“体制不经”和“真虚莫测”两个基本特点。它的内容除了采自史实之外,有的采自传说,有的则采自异闻,即《越绝书》已经将某些历史虚化。而这种历史虚化现象则意味着史书品格的部分丧失,小说因子的增长。所以,《越绝书》已经不是一部纯粹的史学著作,而是一部介于历史和

小说之间的著作。《越绝书》“虽然仍穿着‘历史载记’的外衣,但文学意识已不断强化、史学功能逐步减退,史传文学正

向着小说领地演进”[3]

。《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在该书中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情节的虚构,二是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三是细节的描写。

一、情节的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主要特征。之所以说《越绝书》是一部具有小说化倾向的著作,就在于它运用虚构的手法。《四库全书总目》中说《越绝书》“所述虽稍伤漫衍,而词多丰蔚”,“其文纵横漫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越绝书》在正统史学之外,在史事的基础上,驰骋想象,集虚实于一体,其中有几处都运用了虚构的手法。例如,伍子胥乞食于击絮女一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只用了“疾,止中道,乞食”六个字三个连续性的动作简单地交代了子胥乞食一事,但并未说明伍子胥乞食的对象究竟是何人。《越绝书》的作者则在《伍子胥列传》记载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加入人物击絮女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将其演义成一个有人物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一个小故事。此中的击絮女则完全是采自民间传说的人物,通过作者的虚构想象,使原先粗略的史事更具有故事性。同时塑造一位行侠仗义、轻命重气的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给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一个可以发挥的亮点。又如,子胥初至吴时佯狂一节。子胥身负父兄之仇从楚到吴,为了引起吴人注意,进而得以见到吴国最高统治者,子胥便佯狂,“徒跣被发,乞于吴市”。这一情节在以前的史书中没有记载,可以说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结果。同时佯狂也表现子胥的智慧,也是子胥为了报仇不顾自身荣辱的表现。

再如,吴王占梦这一故事情节。梦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对这种现象人们至今仍未有科学的解释。在古代,人们

78—语文学刊 2008年第9期

往往将梦视为一种预兆。《吴王占梦》,记载太宰噽和公孙圣从托兆预言的角度分别为吴王夫差占梦的事件。为吴王占梦一事在以前的史书中没有出现过,它是作者根据吴国的历史命运,从托兆预言的角度出发,发挥想象而成的。太宰噽阿谀奉承,说吴王之梦为吉兆,兴师伐齐必胜。公孙圣“正言直谏”,认为此梦为凶兆,对外作战不能胜利,吴王身死,吴国大事已去,国家将亡。结果吴王被激怒,杀了忠臣公孙圣。文中接着的叙述,吴伐齐大克,后伐晋大败,表明公孙圣的预言是正确的。吴王占梦重在预言吴王惨败的结局,其目的在于通过占梦一事来讽谏吴王不能采纳忠臣之言,最终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人物、情节的虚构,使《越绝书》具有小说的特征,从而令使该书史的性质削弱,小说的成分增强。

二、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

除了虚构的情节之外,《越绝书》中还有荒诞离奇的神话传说的内容。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中说过《外传记吴王占梦》和《外传记宝剑》两篇“小说家言”表现得很浓厚。在《外传记吴王占梦》中,吴王夫差不信公孙圣之言,伐齐大克,“过伐晋”,结果大败,率残兵余卒来到秦余杭山。秦余杭山也就是吴王杀公孙圣之地。太宰噽上山三呼公孙圣之名,圣三应。这一故事情节来自民间传说,其目的在于突出吴王夫差因信谗臣而导致国破家亡的末路英雄的形象。这种带有神异化色彩的故事情节,使《越绝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史学的规矩,显示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外传记宝剑》中也有神话传说的内容。吴越之地盛产宝剑,也盛行着对宝剑的崇拜。因此,作为推崇越文化、越史事的《越绝书》中专设《外传记宝剑》篇。其中薛烛对宝剑制造过程的描述可谓神奇之至:

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制造宝剑过程中,雨师、雷公、蛟龙、天帝、太一等都参加了。这些被赋予生命的“人物”是只有在神话中才会出现的。在这里出现,则表明了这一情节的神话性质。除了宝剑制造过程的神化以外,作者还对宝剑的灵性和威力作了夸张的渲染:“阖闾无道,子女死,杀生以送之,湛卢之剑去之如水。行秦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阖闾杀生以送死的恶行,使有灵性、有善恶观念的湛卢之剑也去恶就善。这里,作者赋予湛卢剑以生命,使其具有人的是非观念。除此,作者对宝剑的威力也作了描述:“晋郑王闻二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于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荒诞离奇的传说,从史学的角度来说,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却使史传著作具有丰富的文学性。

除了《外传记吴王占梦》和《外传记宝剑》两篇有神话性质的传说以外,其他的篇章也零星点滴的记载。《德序外传记》“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

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外传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等。

三、细节的描写

细节,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在作品中更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从史传向小说过渡的中介和桥梁,《越绝书》中也有很多的细节描写,且在细节描写方面偏重于人物的语言。

《荆平王内传》中伍奢回答荆平王的一段话,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伍奢的“忠”,及其子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为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埋下了伏笔。人物的对话也是小说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渡江这一情节中,通过子胥与渔夫的对话,刻画了渔夫这样一个谨慎、舍生取义的形象。虽然这个人物只出现了一次,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情节也为以后渔夫的后人退吴兵一事埋下了伏笔。

《越绝书》中也有人物肖像描写,“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这一衣饰描写,刻画了子胥全副武装、戒备甚严的姿态;“徒跣被发,乞于吴市”。这一描写既写出逃亡中的伍子胥的落魄,也展示伍子胥的政治智慧,即通过不同常人的打扮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达到面见吴王的目的。人物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越绝书》中也不乏动作描写。“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操”、“捶笞”、“数”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伍子胥报仇的意志是何等强烈。

《越绝书》中也有一些简短的情节,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秦余杭山上太宰噽的三呼,公孙圣的三应这一情节,作者借用神话传说,说明公孙圣的预言应验了。同时也应照了该书的主题:扬越抑吴。再如,楚王一麾太阿之剑,“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这一细节描写既写出太阿之剑的神奇威力,也隐含战争双方的不义方破败的历史趋势,即历史有其自身的衡量尺度,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细节的描写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作品中有重要的作用,或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或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或阐明主题等。《越绝书》中的细节描写虽然不成熟,但也是比较成功的。

《越绝书》究竟属于历史、小说、方志还是载记?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未达成共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该书已经具有小说的因子。这些因子削弱了《越绝书》史的性质,从而使其成为一部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的一部著作。

【参考文献】

[1](唐)刘知几.史通通释[M ].(清)浦起龙,释.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8:273.

[2](明)袁于令,评改.隋史遗文[M ].宋祥瑞,校点.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8.

[3]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M ].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318.

88—古文观止 赵雅丽/试论《越绝书》的小说化倾向

试论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64765.html, 试论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作者:刘杰马丽丽姚丽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 本文为佳木斯大学科研立项成果,项目名称《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陌生化”艺术探究》,项目编号:2014WM31。 摘要:“陌生化”理论对文学创作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文学性”,即用艺术的魅力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而“陌生化”是达到这一创作目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本文主要从艺术价值和实现途径两个发面论述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创作手法,并指出对文学作品“陌生化”手法的探讨极其重要,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途径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价值;途径 作者简介:刘杰,女,45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马丽丽,女,39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姚丽梅,女,35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 一、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创作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陌生化”可以创造一种新奇感和距离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注意力,延长感受和欣赏的时间,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达到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 “陌生化”创造一种新奇感。“陌生化”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陌生化”就是要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奇感,有了新奇感,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高了。正如“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审美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距离产生美”。但是这个“距离”也要有个标准,如果说审美距离太近,观众会觉得平淡乏味,太远,观众又会觉得空洞虚假。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陌生化”手法的效果。 二.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实现途径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报告

网络营销实训 实验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日期: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调查 报告 调研人:p320209 陈正坚13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时间:5月18日—5月21日 样本数量:133 第一次网络小说问卷调查的背景:鉴于网络营销课上有这么个关于问卷调查的一系列作业,而本人又对网络小说及其状况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这个问卷及调查报告的诞生。1. 调研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调查方法进行,问卷放置在爱调研网站上(https://www.360docs.net/doc/d3964765.html,),问卷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3964765.html,/sns/survey/8044/。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网络小说你看过吗? 1 你看小说吗?(单选题) 看不看(若选不看,直接跳转为结束) 2 你看网络小说吗? 看不看 3 你看所谓的无营养无意义的YY小说吗? 看不看 4 你喜欢哪些小说?(举个例子)▁▁▁▁▁▁▁▁▁▁▁▁▁▁。 5 你知道唐家三少吗? 知不知 6 你看正版还是盗贴小说? 正版盗贴间或有之 7 你喜欢在线还是下载看小说? 在线下载 8 你多用什么工具看小说? MP3 MP4 手机电脑实体书其他 9 你觉得每千字,花几分钱看网络小说值不值得? 值不值可以接受 10 你觉得网络小说好不好/ 好烂利弊参半不知什么是网络小说 问卷结果

所有网民都会看小说。 百分之83的网民看过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只是非主流的文化,网络小说的市场很广阔。 百分之61的网民会看YY小说,表明小白文,爽文,自有其生存的土壤,作为网络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YY小说当之无愧!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一词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艺术技巧和美学效应的关系提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翻译是在源语文本指向的空间内的再创造,这决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这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与文学创作的不等;而且翻译文学还面对平行文本的挑战。这一切造成了翻译上的陌生化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翻译界至今没能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给予确切,权威的解释,但翻译界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现象。在上文中已经给出“陌生化翻译”策略定义的前提下,本部分试就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文学艺术素养的译者是让译本处在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源语文本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域的,而目的语文本从文化上来说既有异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译文具有异域性。试看An Essay by Ronald Duncan 中的一段:Then,whilst staring at my most decrepit old tree,which stood in full flamboyant

bloom,he said,half to himself:“When we were retreating to Dunkirk I often wondered what it was I was defending;and when we landed in Normandy I used to ask myself what I was fighting for... I suppose I was fighting for that there old tree of yours! Damn funny,ain’t it?” 譯文:后来,他盯着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却又盛开着火焰般的鲜花的老树,半自言自语地说:“当年我们溃退到敦刻尔克时,我常想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当我们诺曼底登陆时,我又常问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想当时我是在为你的那棵老树而战!见鬼,太可笑了,不是吗?” 译文中讲原文中的“decrepit”译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词典中的“衰老的,破旧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译”。汉语中没有“朽不可雕”这个成语,译者翻译的“朽不可雕”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写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粪土”。“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含义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理论术语)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代表人物,什克洛 夫斯基。指的是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 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具体如陌生化的语言及叙述的跳动。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思考与探究三”提出了“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 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无论是“语言的陌生化”还是“诗的 外在形式的陌生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个文学概念一“陌生化”。所调“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异于常 规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到独特、新奇。笔者以《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陌生化”的典型例子予以浅析。 一结构的陌生化 《你的名字》中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我们见过”叠字”现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虽然用了七组叠字,但并没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而本句-连用 七个“轻”字,就有些出人意料了。但实际上,“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暨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按照“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断 句, -连用七个“轻”字就强化表现了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继缮之情和 对爱人的一往深情。 《妈妈》中的“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这句话本应分解为“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两句话,两句并作一句,读起来确实“陌生”。同时“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也让人费解女 人怎么很少穿裤子呢?但结合全诗,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取都市女性的 衣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

由此可见,通过打破语法常规,可以使文章不平庸呆板,从而充满了活动。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还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作家越是自觉运用这种手法,作品也就越是成功。 (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但“陌生化”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他们因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影视作品中的故事(story)有可能是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但编剧把这些事浓缩到一起,使之紧凑,再加以戏剧性的情节(plot),使之成为一个主人公的经历或是一条主线上串联起来的事,这样被艺术处理过,或放大或变形的故事就唤起了读者或观众新鲜的审美感受。(注意story和plot的区别,这样说吧,人人都会讲故事(tell story),但是,不是人人都会成编剧或者小说家,关键在于:plot使story丰满起来,从而使故事成为小说或剧本。) 一个成功的影视作品必然在审美距离上处理得当,审美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距离产生美”。但如果说审美距离太近,观众会觉得平淡乏味,太远,观众又会觉得空洞虚假。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其实,作品也好,人际关系也罢,都是同理。教授举了一个很平常的例子,他和老伴一起生活了20多年,朝夕相处,自然会缺少新鲜感,甚至无视对方的存在,有一天下班回家,发现老伴烫头了,这样“Defamiliarization”了一下,就有了重新欣赏、重新认识的兴趣,觉得老伴年轻了10岁,视觉上的新鲜感使心灵得到了愉悦,突然意识到虽然现在的她不再像当年那样光彩照人,但却是多少年来一直为他默默付出,和他相濡以沫的伴侣,只是时间让人养成了习惯,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体贴和关照。 影片通过内外双重视点,来层层展现人性的觉醒与升华。影片的外视点是女学生书娟,她用地道的南京话以全知全能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这是一个获取本民族情感认同的视角。这一视角带来的是所经历的苦难,所承受的沉重,所压抑的愤怒,所领会的屈辱,以及所认知的悲壮。与其说书娟视角是“叙述者”,不如说它是一种泛大众化的、在情感上虽动人心弦却又为人熟稔,在情节上起到的是展示作用的“外视角”。而克里斯蒂安·贝尔所扮演的殡葬师约翰,他的视角则是一种真正带来叙事驱动力的“内视角”。他首先代言的是西方视角,不仅如此,他也是西方人愿意自觉认同的叙事的引导者,这也正是影片选择这位好莱坞一线明星出任角色的重要叙事策略。即要通过他让西方视野逐渐进入这个东方故事,接受和理解这些东方女性,体会到她们心灵的纯净与高尚,进而感受到人性书写的深意。在约翰的注视下,审美的“陌生化”被展现出来,特别是以玉墨为首的钓鱼巷姐妹们,她们摇曳生姿、暗香浮动,东方女性的魅力风骚呈现在西方男性的视点下。正是跟随约翰这一人物个人化的视角,叙事开始掀起一波波独特的情感体悟。约翰一开始脆弱、犹豫,他胆小、贪财、好色,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谢盼盼发布时间: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诗学理论是西方诗学的成熟标志,它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它的审美标准是是新异或惊奇,即审美心理中的新奇感和惊异感。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一种奇异的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的现实展现给我们。 一般我们认为,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但是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词语代替。他指出: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 的确,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陌生化常被运用在诗歌当中,并且诗歌因此而更加有魅力。纵观中国古今诗史,都可以发现陌生化理论在诗歌上的实践屡屡取得了成功,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如唐代李商隐独一无二的缅邈绮丽的诗风或者同时代李贺堪称一绝的瑰奇绝艳的诗风,都可以看到陌生化的影子。再如现代派九叶诗人也善于运用陌生化诗学理论,使得诗歌趣味无穷。 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不同于实用语言,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施加暴力”,使其“扭曲”、“变形”、“反常化”,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本身在诗歌里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豁。所以艺术语是一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配置,以表达为自身目的的话语形式,是一种“以曲为贵、难以理解、使诗人变得笨嘴拙舌”的诗歌语言。它是由“奇奇怪怪、不同凡俗的词汇和不同凡响的词的措置”所组成的语言。简单一点来说,反常语言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新鲜的感受,让我们对诗歌不再陌生。而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反常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诗歌文本中,反常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对常规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近代诗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诗歌《有的人》为我们所熟悉,其中开头两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家喻户晓。再如他的诗歌《海》中的“在马粪香里/一席光地/我睡的又稳又甜”。从这两首诗中,表面看来,似乎很难琢磨得透:“死”跟“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不可能同时存在吧?而“马粪”于诗人来说,居然是“香”的?而且在那样邋遢的环境中,居然能睡得“又稳又甜”?诗人的这些诗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这就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而这种手法,叫做“悖论”。所谓的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

论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模式

课号:BK2M20A02 课程名称:国际文化贸易阅卷教师:闫永哲 班级:13国贸2班学号:134172223 姓名:李叶成绩: 论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模式 【摘要】 就中国玄幻小说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产业的营运模式。分析其现状产生的文化因素和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及未来中国玄幻小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玄幻小说发展历程现状营运模式【正文】 中国网络玄幻小说普遍认为诞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 当时陆续有《龙枪》系列、《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和《银河英雄传》等奇幻作品由国内学者翻译进入中国, 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 国内网络上开始产生一种新的文学种类, 即后来被称作的玄幻小说。‘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 并有了明确的定义。“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 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

课号:BK2M20A02 课程名称:国际文化贸易阅卷教师:闫永哲 班级:13国贸2班学号:134172223 姓名:李叶成绩: 作为一支刚兴起于网络上的自由文学种类, 由于创作环境、创作主体以及创作内容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目前想明确给予这种文学样式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一般认为, 玄幻小说是建立在思维想象基础上, 叙述具有特异能力的人物与事件的幻想类小说, 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母体, 揉合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玄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从2000 年初到如今, 国内网络玄幻小说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段时间玄幻小说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 模仿阶段 西方奇幻作品以及由西方现代奇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商业电影《魔戒》的成功, 带动了西方非主流文化的奇幻小说的升温,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全球化状况以及西方文化产品的强大渗透性, 中国读者兴起了西方奇幻小说热,《龙枪》、《魔戒》系列的翻译作品适当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这时网络中出现了西方奇幻小说的模仿创作热潮。并且使一直处于网络文学弱势地位的幻想小说跃升到了强势地位。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语言似乎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原则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的制约和制约,给人一种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称之为这种语言为"陌生语言"。它主要出现在诗歌、小说、散文中,常见于。由于其独特的酯功能,值得我们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内容提要】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陌生化间离效果新感性理论旅行 萨义德认为,由于时代、政治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境内的理论家必然从自己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来对其他文化和理论进行有效的理解、借用和阐发。因此,一种理论由一个时代旅行到另一个时代,或由一种文化旅行到另一种文化,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这种旅行和变异正是人类知识和思想取得发展和推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条件。①因此,对一种理论或思想的研究,除了把握其基本内涵之外,还需要关注其背后复杂的建构、传播和发展过程。 俄国形式主义近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核心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种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理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俄国形式主

义兴趣的日益提高,西方学术界又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国内学术界对这些理论已经不再陌生,但对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关注不够,对西方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命运也缺乏关注和思考。因此,对“陌生化”进行知识考古学式的考察,追溯它在西方世界的旅行过程,研究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各种变体,并分析这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原因,将有助于把陌生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陌生化与文学性 就本意而言,“陌生化”就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②(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从这个意义上讲,陌生化并不是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首创,它作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西方和中国的文学和艺术理论史上都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国学者西尔维亚·杰斯多维克(Silvija Jestrovic)指出陌生化理论在20世纪具有两个重要分支:美学的(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和政治的(以布莱希特为代表)。从理论渊源来看,前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后者则开端于苏格拉底。③浪漫主义诗人普遍把陌生化或新奇感作为诗歌的首要任务,因此韦勒克认为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至少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运动”,而瓦茨-邓顿把浪漫主义者掀起的这一运动称为“奇迹的复兴”。④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诺瓦利斯、罗丹等艺术大师都把惊奇感或陌生化作为艺术的重要因素,认为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⑤正如美学家桑塔耶纳所言:“如果重复的刺激不是十分尖锐,我们顷刻之间就会淡忘了它们;像时钟的滴答一样,它们不过变成我们体内状态的一个要素。……我们习惯了的难看的东西,例如风景上的缺点,我们的衣服或墙壁的丑处,并不使我们难堪,这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它们的丑,而是因为我们习而不察。”⑥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不断重复对象对我们的刺激,久而久之,新鲜的事物也会变成老生常谈,我们的感

浅谈网络文学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10卷第6期2008年11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oc i a l S cien ce of H unan M ed ical Un iversity V ol 10 N o 6 N ov.2008浅谈网络文学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刘丽红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介绍其在V IP收费、作者收入、作品出版、影视游戏开发及广告收入等方面的产业化经营现状。未来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前景应该是非常乐观的,因为:网络文学市场渐成规模,由网络畅销作品带来的衍生领域将进一步拓宽,掌上阅读市场兴起,网络小说也有与游戏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起点中文网;网络文学;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8)06-0120-02 一、网络文学产业化之现状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精神!的东西在国人的眼中一向是神圣的,而做为精神!载体的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形而上的,或言志,或明史,绝少有娱乐功能,更未形成产业和市场。当?哈利波特#一本书仅出版就赚了上亿美元,随后又带动相关玩具供不应求以及电影院里的滚滚人潮时,国人惊讶了:一本书,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个人物,竟然就是一根点金的魔杖,变幻无穷,财源滚滚。 人们对文学!概念的理解开始泛化,原来文学!也是可以有娱乐功能的,可以当成一种产品甚至一个产业来经营。近年来文学网站玄幻小说的盛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这股魔幻风潮的影响。而起点、幻剑书盟等以玄幻、仙侠小说为主的文学网站,更是为这股风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起点中文网(http://www.qi d i https://www.360docs.net/doc/d3964765.html,/)总经理吴文辉在2008年上海文艺工作会议上介绍说,起点中文网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华文网络原创文学门户站点,如今该网站已收录原创作品总数量达20万部,优秀作品受到热烈追捧,已有1793部作品点击过百万,涵盖了都市、奇幻、历史、武侠、言情等16大类,总字数高达120亿。拥有驻站作者15万余人,网站现有签约作者4000余名,虽然他们的作品仅以每千字2分钱的付费方式供读者阅读,但读者众多。目前,该网站注册用户数已超过2000万人,流量排名居于全国网站30强。? 起点能够把如此之多的优秀写手和作品收入囊中,得益于他们率先实行的V I P会员收费制度。类似作品?鬼吹灯#的前1/3是完全公开的,而后面的内容,则只有V IP会员才能看到,可以通过网上信用卡或者在报亭购买盛大的点卡付费。读者一般每阅读1000字的作品,需付3分钱,自设账户,在线扣款;网站同作者签约,大致三七分成。千字3分,一本书才3~4元钱,既满足了阅读需求又比买书划算。向用户收费后,起点并没有短视地将钱装进口袋,而是以稿费的形式付给作家,网站的分红造就了多个百万富翁作者。V I P收费制度切实保障了作者的利益。起点中文网的相关人员表示,他们每年发放的稿酬总额是公开的,只是具体到某位写手收入不便公开,但很多写手月收入是5位数,这个没问题。!自2003年10月起点V IP会员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到2005年12月,起点累积支付作者稿酬1500万,而2005年7月,起点当月稿酬发放突破100万。2007年起点中文网最高稿酬作者收入达100万元,月收入上万者达30余人。吴文辉表示,起点正在逐步提高作家的收入,以刺激更多创意产生。目前,起点中文网中,除去电影和网游版权收入外,一年收入过百万的作家有2个,收入达到50~80万的作家有十几个。目前,起点作家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而通过版权产生的大部分的收入也归作家所有,作家可以得到付费阅读收入的70%,出版收入的70%。 作品版权的多元化经营是起点中文网的另一支柱。自2004年以来,起点中文网签约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何利用并开发好这些版权,是商业运作又一重大课题。在出版市场上,从2005年开始,起点中文网开始与国内知名的大型出版社和出版机构进行联系和合作出版。到2007年,起点中文网已经建立了与国内近百家出版社和机构的合作关系,于当年合作出版了上百种图书,数量多达上千万册。在版权输出上,从2005年起,起点中文网建立了与港台地区出版商的稳定合作关系,每年向港台地区出售近百种图书的出版版权。2007年,又与韩国、越南、美国等地的出版商建立了合作往来。在文学传统出版方面,起点作品成功付梓和完成授权的已超过3000部,包括了简繁体中文、英文、韩文、越南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版本,版权输出目的地已经辐射到了亚洲、欧美各地。其中相当部分作品还登上了畅销小说排行榜,并多次印刷,社会反响热烈。与此同时,起点陆续推出了针对主流出版市场的多种征文活动,参与打造了军事、青春励志等多 *[收稿日期] 2008-08-17 [作者简介] 刘丽红(1981-),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批评.

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同时也指出,文学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社会或历史的因素,而决定于作品自身的形式特征。文学研究的命题,不是文学整体,而是文学特性,也就是那种使某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要理解文学,就必须以这些形式特征作为研究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反对只考虑社会历史的因素。在这一点上,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也与俄国形式主义英雄所见略同。在他们看来,传统批评充其量只能告诉人作品中有什么,而“有什么”是不能等同于“是什么”的,况且,就这“有什么”也还未必是穷尽了作品的所有物,如果再碰到作者无法考证,作品年代无法确知的情况,传统批评则更是束手无策。文学作品可能具有文献价值,但这并不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所具有的价值。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观念,把“文学性”更加具体化,既说明单部作品的特征,也说明文学演变的规律。 关于“陌生化”这一概念,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还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作家越是自觉运用这种手法,作品也就越是成功。按照这种理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必然让位于现代主义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更自觉地运用把现实加以变形的陌生化手法。因此,可以说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进一步强调艺术感受性和日常生活的习惯性格格不入。文学的语言不是指向外在现实的,而是指向自己的。文学绝非生活的模仿或反

网络文学发展趋势的三个维度与思考

我国网络文学在产业兴盛与事业繁荣的局面下,呈现出与生活社交、休闲娱乐和主流文化相融合的三大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向多终端拓展、从“渠道”向“内容”为王过渡、从“顺应”向“引领”大众文化转变等问题。 网络文学,既是一项蓬勃的文化产业,又是一项新兴的社会事业。近五年来,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出售、影视改编、转化为游戏产品已达相当规模。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走出国门,畅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具备了与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亚洲三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家在战略层面已形成了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支持与管理。有从宏观政策上对“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和“全民阅读”的倡导,更有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引导思路和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具体规划。 在产业兴盛与事业繁荣的局面下,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与生活社交、休闲娱乐和主流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向多终端拓展”“从渠道向内容为王过渡”“从顺应向引领大众文化转变”的重要课题。 一、融入生活社交:网络文学向移动阅读与多终端拓展 网络文学在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和移动互联的变革力量双重促进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阅读习惯改变和阅读载体拓展,这两方面使得网络文学产业更加深入地融入了用户的生活和网络社交。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又一轮改变,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上进行阅读。首先,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4G网络的高速传输,满足了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需求;其次,移动终端阅读软硬件的提升,使得用户阅读体验不断优化,远超PC端的体验;同时,移动终端支付手段的便利化,提高了用户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付费意愿。据百度大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用户的网络文学消费向移动端的转移非常明显,移动端的搜索指数占比已经超过80%,而且在持续增加”。据调查②显示,移动端为网络文学阅读的主要渠道,其阅读时间以近4倍的幅度领先PC端。其中,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渠道是用户关注网络小说最主要的三个来源,分别占38.1%、25.5%、24.1%。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与网络文学产业渠道的主要载体已经由线下和PC端转移至移动终端。2015年第二季度,QQ阅读5.0版推出,特色在于通过图书推荐优化用户阅读体验,以新的信息流整合实现从“人找书”到“书找人”的转变;阅文集团、掌阅科技等多家网文企业透露电子阅读器战略,打造精品阅读终端。然而,在网络文学产业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拓展的应用和终端推广过程中,还有两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产业渠道在由PC端向移动终端拓展,那么对于移动端的阅读类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将自身在PC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优势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在PC互联网时代,网页切换的操作成本极低,用户很可能会同时访问多个网文网站。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阅读类应用提供的内容重复率高,用户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以诗歌语言研究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一种艺术主张。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艺术理论:“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1]陌生化一词的俄语字面意思是makingchange,含有“使之陌生,使之新鲜奇特”之含义。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形式主义者主张采用陌生化手法创造出新的形式,使人们摆脱自动感知。陌生化的提出有其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熟悉而单调的刺激易使人产生疲惫和厌烦,甚至有排斥心理,但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却能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自陌生化理论提出之后,西方学术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翻译领域,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使用这个术语,认为陌生化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然而,现阶段真正将陌生化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为数不多,并且将陌生化移用于翻译时概念模糊不清,常与异化相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厘清陌生化与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再现原作品中的陌生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陌生化对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陌生化概念 (一)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文学性是文学有别于非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表现文学性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作者通过重复、颠倒、错位、浓缩等方式将日常语言符号重新排列成巧妙奇特的表达,从而有意识地“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和感知所造成的困难形式”,使感知过程变得艰涩,延长整个审美体验过程,从而增强客体的可感知性。[2]作家或诗人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艺术手法用于文学创作,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读者的感知,故意颠倒黑白或指鹿为马,避免人云亦云,以使其所表现的客体具有新奇、美妙、不同寻常之感。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坚硬的稀粥”“绿色的太阳”等这些看似情理不通、不合逻辑判断的表达却被视为佳句。正是因为它们打破惯常思维,修改了人们有关事物的文化记忆,让人们跳出审美疲劳的漩涡,从而在凸显的陌生意义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翻译领域中的陌生化 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不仅是由文学翻译的任务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翻译伦理的需求。这样可以保留原作异常的写作手法,益于保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异域性,使读者尽可能体味到接近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其实,陌生化一词早在1988年就已出现在翻译领域。爱尔兰诗人希尼最早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译语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2]他认为翻译中的陌生化即异化,其表现形式就是追求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

语言陌生化讲课教案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

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1(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信手拈来。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光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2(李金发《有感》)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收罢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4(贾平凹《古堡》) 此类例子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5(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6(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文学陌生化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刘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 “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 ……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① 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④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史是不断的突破传统模式的,在旧有文学表达方式失却陌生化效果时,以新的陌生化效果取而代之的过程。通常认为,“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陌生化理论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学基础的,“巴甫洛夫学说”证明人的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期保持在皮层的某一个部位上,而是不断地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先前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区域,过了一些时候可以转为抑制状态。而先前处于抑制状态的部位可以转为兴奋状态出现新的优势兴奋中心。人的注意的这一生理特点无疑为陌生化提供了生理学的佐证。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说,“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

浅析语言陌生化及其对文学价值实现的影响

浅析语言陌生化及其对文学价值 实现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语言陌生化读者文学价值 论文摘要:陌生化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追求,同时,陌生化又并非仅仅是艺术手法的异化,它与文学价值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陌生化增加了创作主体、读者和作品间的距离,造成表面的暂时的阅读障碍,而文学的创作主体正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重新审视周围的事物,走出“语言的牢笼”进而深层次的挖掘作家的深层用意,促进对审美对象的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创作主体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总是尽可能的用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和描述他们所感知的一切事物和感情,并将其转化为文学文本,以达到与读者交流的目的。陌生化的语言更易于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形成新的聚集点。文学文本的产生是文学价值存在的基础,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创作主体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综合互动的过程。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自它的产生之日起就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它是在一个历

史的积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样才可以保证语言的可交流性。例如:人们习惯于用“钟表”这个词来表示用铜或是铁制成的挂在墙上或是放在桌子上的计时的器具。所以,只要一提到“钟表”人们便可心领神会。正因为语言的历史积淀特征使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必须遵守语言的规范,语言成为一种社会的强制规范,因此人们难以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再比如说提到“钟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言传意会的就是计时的工具。难以想象出来你所说的钟表和别人所说的有什么不同,个人的独特的见闻和感受难以用这个约定俗成的词来表达。文学的创作主体正是基于这样的困惑而有意识的进行语言的陌生化,比如说用奇特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创作主体自己所见到的钟表的形状、大小、颜色、与众不同的特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以期突破“语言的牢笼”,展示自己的独特体验。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陌生化特征。所谓陌生化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的感觉而不是作为识别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使事物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延长感觉的时间”。陌生化是追求感觉的更新,从新的角度感觉对象。文学语言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形成,自然要遵守自然语言的语法规范,同时,文学语言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语言的语法规范,改变约定俗成的语义和规则。文学语言通过文学的修辞手法改变文学语言的语义。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张、拟人、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