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干扰素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蕴芝, 殷建忠, 朱武洋

作者单位:杨蕴芝,殷建忠(650500,昆明医科大学), 朱武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刊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年,卷(期):2014,28(1)

参考文献(26条)

1.Issacs A;Lindenmann J Virus interference:I.The interferon 1957

2.Pestka S;Krause CD;WalterMR Interferons,interferon-like cyto-kines,and their recep tors 2004

3.Fox BA;Sheppard PO;O' Hara PJ The role of genomic data in the discovery,annotation and 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feron-lambdafamily 2009

4.Gad HH;Dellgren C;Hamming OJ Interferon-lambda is functionallyan interferon but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the interleukin10 family 2009

5.Ge DL;Fellay J;Thompson A J Genetic,variation,IL28Bpredicts hepatis C treatment-induced viral clearance 2009

6.Thomas DL;Thio CL;Martin MP Genetic variation inTL28B and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2009

7.Levraud JP;Boudinot P;Colin I Identification of the mbrailsh IFN 托 ceIm) r: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the vertebrateIFN system 2007

8.Dellgren C;Gad HH;Hamming OJ Human interferonlambda3is a potent member of the type Ⅲ interferon family 2009

9.Navratil V;de Chassey B Systems-level comparis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between viruses and the human type 1 interferon system network 2010(07)

10.Kawai T The roles of TLRs,RLRs and NLRs in pathogenrecognition 2009

11.刘颖;侯利华;陈薇干扰素的信号传导和抗病毒效应机制 2012

12.Takaoka A;Yanai H Interferon signalling network in innate defence 2006

13.Mogensen KE;Lewerenz M;Reboul J The type Ⅰ interferonrecep tor:structure,function,and evolution of a family business 1999

14.Kotenko V;Gallagher G;Baurin V IFN2λsmediate anti2viral p rotection through a distinct class Ⅱ cytokine recep tor com2p lex 2003

15.Bach EA;AguetM;Schreiber RD The IFNγ recep tor:a para2digm for cytokine recep tor signaling 1997

16.Haller O;Arnheiter H;Lindenmann J Host gene influencessensitivity to interferon action selectively for influenzavirus 1980

17.Accola M A;Huang B;Al Masri A The antiviral dynaminfamily member,MxA,tubulates lipids and localizes tothe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200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61035.html,herton CL;Simpson J Inhibition of a large dsDNA virusby MxA protein 2009

19.Honda K;Takaoka A;Taniguchi T Type Ⅰ interferon gene induction by the interferon regulatoryfactor 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2006

20.Tenoever BR;Ng SL;Chua MA Multiple functions of the IKK-related kinase IKKepsilon in interferon-mediated

antiviral immunity 2007

21.Yu Y;Wang S E;Havward G S The KSHV immediateearlytranscription factor RTA encodes ubiquitin E3 ligase activity thattargets IRF7 for proteosome-mediated degradation 2005

22.Jian-Jong LG;Ching-Len LO;Jia-Teh LO A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 candidate strain is attenuated by decreasing its interferon antagonistic ability 2009(21)

23.Abendroth A;Slobedman B;Lee E Modulation of majorhistoeom PatibiligyelassII Proteinex Pression by varieellazo stervi rus 2000

24.Bouloy MC;Janzen CS;V ialat PR Genetic Evidence for an Interferon-Antagonistic Function of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s 2001

25.管世鹤;杨凯;王琴程低密度cDNA Macroarray对干扰素α抗病毒蛋白的筛选 2011

26.崔雨;宋娟;宋芹芹肠道病毒71型抵抗Ⅰ型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作用 2012

引用本文格式:杨蕴芝.殷建忠.朱武洋干扰素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4(1)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 篇一:重组人干扰素α1b说明书 重组人干扰素α1b说明书 【中文名称】 重组人干扰素α1b 【产品英文名称】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b 【功效主治】 本品适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毛细胞白血病。已有临床试验结果或文献报告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如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流行性出血热和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有效,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淋巴瘤等。 【化学成分】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干扰素α1b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的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

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等。 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尾静脉注射人用量3倍(按体重计算)的本品,无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试验:狗注射人用剂量5.6倍和28倍;大白鼠注射人用剂量的5.6倍、28倍和140倍(均按体重计算),分别连续注射3个月 【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本品时应慎用安眠药及镇静药。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温和,最常见的是发热、疲劳等反应,常在用药初期出现,多为一次性和可逆性反应;其他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有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象异常,停药后可恢复。如出现上述患者不能忍受的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减少剂量或停药,并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 【禁忌症】 1 已知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 2 有心绞痛、心机梗塞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 3 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的副作用者。 4 癫痫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 【产品规格】 10μg 【用法用量】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1.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干扰素-α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对计数O.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u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 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 2.1 治疗前应检查 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水平;④对于

中年以上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检测自身抗体,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2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l~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⑤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3.1 流感样症候群 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1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及肌肉、关节酸痛。 可能是由于干扰素导致白细胞介素-1、前列腺素-E2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所致。干扰素注射后3-8小时内,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出现流感样症状,尤以第1针注射后最严重。 大部分患者是可耐受的,且在注射数针后会逐渐减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早期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可提前预料到,能在干扰素注射的初期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以减轻症状。极个别患者由于高热、全身关节疼痛等,持续而严重的流感样症状而终止治疗。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docx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乙肝患者健康治疗教科书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注意:干扰素的副作用的处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用药物纠正,严重时,应该停用或减量,待恢复后再使用,如果无法副作用严重,并无法纠正,应考虑改用其它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干扰素常识

一、什么是干扰素 1、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高科技、绿色抗病毒生物兽药。 2、是一类蛋白多肽,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3、能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 4、抑制病毒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5、在动物抵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6、是目前所知发挥作用最快的病毒防御体系,几分钟内使机体处于病毒状态。 7、使机体在1-3周时间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二、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型和‖型 ︱型干扰素包括α、β 、δ、τ、ω 等亚型,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是a亚型,具有强烈的抗病毒功能,因此又称抗病毒干扰素(IFN-α) ‖型干扰素目前只发现y亚型,具有强烈的免疫调节功能,因此又称免疫干扰素(IFN-y) ︱型和‖型均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肿瘤的作用 区别:抗病毒方面IFN-a﹥IFN-y 免疫调节方面IFN-y﹥IFN-a 三、干扰素的药理 GTPase 阻断病毒穿入 2?,5?-Aase 阻断病毒脱壳 抗病毒蛋白表达———Pkas ——细胞呈现抗病毒状态——阻断病毒复制 2?-PDEas 阻断病毒合成 活化NK细胞 MO吞噬功能亢进 激活免疫细胞——加强KT细胞功能——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ADCC活性增强 四、干扰素作用 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进入机体后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分解病毒RNA阻断病毒蛋白合成导致tRNA与氨基酸不能结合消除病毒感染。 2、免疫调理、免疫增强作用:激活T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吸引淋巴细胞向 炎性组织移动。 五、吉莱德系列干扰素具有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1、高浓缩型 ①每毫升的活性单位高达100多万,无须加量使用。

关于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的治疗心得

关于乙肝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 的治疗心得 大家好,我是RR。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本人乙肝治疗的心得,经过61支长效干扰素的注射治疗,本人成功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一路经历过很多痛苦,在医生和家人的关爱下,顺利达到治疗目的,本着回馈社会、分享治疗心得、帮助广大病友度过难关的心态,写此心得。以下将附上本人61周(2014年1月-2015年3月)治疗的真实数据,供大家参考,顺便对比一下目前主流的两种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的治疗效果。 先说一下本人的基本情况: 一、本人男,26岁,6岁的时候查出患有乙肝,有20年左右的乙肝携带病历。 二、14岁的时候,DNA定量检测数值为3*10的7次方,注射过几个月的短效干扰素,无明显效果。 三、本人在25岁前,虽然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但除了容易感觉疲惫、劳累之外,肝功能及其他指标一切正常。 四、2013年12月底,突然觉得人很疲惫困乏,每天上班回来感觉很累,于是在深圳体检,发现转氨酶ALT数值570,AST 数值207,总胆红素偏高,无黄疸。 五、一天后,紧急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广东省人民医院因为是使用进口试剂,所以测量数据比深圳的准确,测的

ALT数值636、AST数值256,乙肝DNA定量为1.15*10的9次方。当时省人民医院的医生说,我的病毒量很高,如果用最灵敏的试纸,估计能测到10的11~13次方。 六、在省人民医院住院7天,主要是点滴注射“天晴甘美”类的保肝降酶药,出院时候,ALT降到150、AST降到95。 七、出院时,医生建议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原因一是:25岁人的免疫力旺盛,这个年龄段注射的效果较好。当时医生说大概有30%的几率由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有不到10%的几率由大三阳完全治愈。就我目前20年的携带病毒的情况,以及10的9次方的高病毒量,完全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治疗目标应该是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原因二是:医生说,即使没有从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但是注射长效干扰素24周到48周,可以显著改善病情,不往恶处发展,并且可以减小肝硬化的可能性,建议经济负担没问题的话,应该接受长效干扰素注射治疗。 八、我于是听从医生建议,接受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的注射治疗。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医生说ALT在标准指10倍以内范围才可以注射,我入院时候ALT超过600,不能注射。入院1周后ALT将至150,属于可以注射的范围。由于长效干扰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医生要求前4针都必须在医院里面完成,特别是第一针,还要求注射完观测1~2天,无状况才能出院。我们家经济没什么负担,只要能治好病就行,于是就打算全部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意见。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措施

干扰素治疗乙肝病毒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对 措施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dversereactionbyInterferonintreatmentofHBV(Hepati tisBvirus)andthe.Methods:108casesadversereactionforInterferonwerereviewedandanalysis,makingasummary.Theadversereactionsoccurredonthepatientswhowe reinjectedwiththe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α-2b300Iu/branches(BeijingKainproduction)inthetreatmentofanti -HBVinourhospital.Results:108caseswithadversereactionswerereposed.Intheinitialstageof thetherapy,thecommonreactionwasflu-likesymptomsandlatermanyorganssysten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 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 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 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大剂量干扰素使用方法和注意 1.干扰素a-2b溶于500ml N.S ivdrip 3-4h。 2.干扰素注射前半小时服用NSAID 类药物(如西乐葆、百服灵)可减轻副反应。 3.治疗期间多饮水,每天饮水超过1500ml,茶水,白开水均可。 4. 保持足够休息及能量摄入。 5.大量出汗后缓慢起床,谨防虚脱。 6. 每周治疗结束后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7.治疗期间不可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一、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可提供能量外,还有增强肝脏代谢、解毒能力,如小麦粉、大米、马铃薯、蕃薯等。(吃拉米夫定多久病毒会下降来)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除了保证人体营养均衡外,还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鸡蛋、麦胚等。

三、蛋白质类食物 多吃蛋白类食物能保护肝脏的正常机能,修复受损肝细胞的,如大豆、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如牛奶、香菇、无花果、苹果、沙丁鱼、山药、猕猴桃、蜂蜜、猪肝等。(吃乙肝抗病毒药反弹怎么办) 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干扰素治疗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患者是否要选择干扰素治疗,还要经过详细的考虑才是。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 单位/m 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 单位/m 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概述 生化研究论文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IFN)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病毒的出现、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疾病的防治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往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某些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由于干扰素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它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与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学研究相关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研究产生更有效的疫苗对天花时,东京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工作的两个日本病毒学家第一长野和小岛康彦在预先接受接种紫外线灭活病毒的兔皮或睾丸部分区域观察到病毒生长抑制的现象。他们假设,一些“病毒抑制因子”存在于病毒感染的组织中,并试图从组织匀浆中分离和表征这一因素。在1954年,这些研究结果被刊登在法国杂志(现在被称为杂志德拉兴业生物学文献)上。在长野和小岛使用超速离心从病毒颗粒分离出病毒抑制因子,证实其抗病毒活性历时1-4天,也不会导致抗体生产。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1958年,但当时没有在科学界得到认可。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IFN的抗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经历了十余年。随后,IFN开始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α。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后,才被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近两年,由于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免疫增强剂在畜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动物受到疫病威胁或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畜禽处于免疫抑制时使用免疫增强剂是有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免疫增强剂的预防、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增强剂将是未来防治畜禽疾病的主要物质,猪用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低聚糖、黄芪多糖等,本文主要介绍干扰素的用法、功效和注意事项等。 1 免疫增强剂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具体讲就是能够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强活性和非特异性物质的免疫原性的稳定物质。免疫增强剂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和被动性免疫增强剂。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又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常用的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有灭活的细菌、病毒,或由其提取的抗原成分,如大家很熟悉的猪瘟、猪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等各种疫苗,机体受这些免疫刺激剂的作用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相应的抗体,可防止相应的疾病的发生。这类免疫增强剂特异性强、疗效肯定且作用持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作用于机体,可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使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噬菌功能增强。我们平常所说的黄芪多糖、左旋咪唑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疫苗一起使用时也具有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l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大量投放市场。 干扰素是多种诱导剂(病毒、细菌和大分子等)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蛋白质。而且认为是在特定的诱导物(包括病毒与非病毒物质)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即为干扰素。这种蛋白质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其活性又受到另一组细胞基因的调控,即在干扰素作用于细胞时,又诱生另一类基因产物,这类基因产物引起细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和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调控免疫系统功能的活性。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 2.1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2.1.1抗病毒功能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 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作用于小鸡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流感病毒,并且能干扰其它病毒的繁殖,因此,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以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当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三大类(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由人体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IFN-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由于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可分为:α-2a(23位为赖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b(23位为精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c(23位和34位都为精氨酸)三种。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干扰素对β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β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干扰素对效应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 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2014.9.29 详细介绍: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 物学上叫细胞因子)。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 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 存在。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 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 部分。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抗病毒作用。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 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 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 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 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 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 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 生物学活性。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 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 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 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 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 白血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