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未来5年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又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文化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冲破传统体制束缚,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初步形成了体制机制创新、事业产业共荣、城市乡村联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文化发展格局。5年来全省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活力增强。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文化企业集团实力不断壮大,集群发展的文化产业振兴格局初步显现。“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重建同步推进,灾区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成效显著,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入拓展,四川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1],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文化建设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全社会文化自觉日益增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和期待更加迫切。我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具备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成渝经济区建设、天府新区建设、灾区发展振兴和中央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将为我省文化建设提供难得的有利条件。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还不深入、不全面,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还不健全、不平衡,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贡献率还不高,展现四川特色和巴蜀气派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市场开发还不够。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顺应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困难挑战,努力开创我省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为推进我省“两个加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建设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当前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抓住未来5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时期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6条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创作生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文化产品,努力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突出以文化育人的功能,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公益性文化事业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准确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挖掘利用独特的巴蜀文化资源,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搭建对外文化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四川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始终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加强依法管理,完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弘扬。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2]。文化发展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全省城市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12年,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明显

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业上市公司2家以上,总资产、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

——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明显提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感染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健康活跃,文化要素和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4%左右。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引进人才力度不断增强。到2015年,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队伍,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形成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中央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全面落实,地方配套政策日趋完善,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得到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地方性文化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到2015年,形成法制保障有力、配套政策完备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热潮。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引导,深入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巩固全省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应用理论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学术精品和理论品牌。实施“决策智库工程”,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开展重大理论攻关,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大学术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社科团队,建设一批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力度,推进社科普及法制化进程,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人文社科讲坛,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3],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月、公民道德论坛、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引导形成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和谐包容的社会心态,形成扶正祛邪、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引导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形成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深入开展主题宣讲、理论研究、典型宣传、文艺创作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

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把“三基地一窗口”纳入四川红色旅游线路,广泛开展参观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全民阅读、诗歌朗诵、歌曲传唱、故事传说等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东汽精神”,推进“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四川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宗旨,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创建机制。结合城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治理,开展“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和“绿色频率频道”系列主题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系列主题活动,塑造“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形象,形成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文化风尚。服务灾区和民族地区振兴发展,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和“文明生活倡导行动”系列主题活动,促进灾区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六)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立足四川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依托传承有序的巴蜀人文精神,总结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围绕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文化载体和形式,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专家论证、文化论坛、全民讨论等活动,

动员全社会挖掘凝炼四川文化特质及其内涵,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鲜明文化形象,提升四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1 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重点项目(略)

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建设以省级为龙头、市县为支撑、乡村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全面改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各项规定,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数字电影院,市(州)建设博物馆;乡镇(城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4],其中包括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等文化设施;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其中包括文化活动、广播、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农家(社区)书屋和报栏等文化设施。推动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合并建设,注重社区与学校文化设施共享,发挥综合效益。努力拓展农村青少年文化活动及德育阵地,全面完成市(州)青少年宫建设,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乡村少年宫”。支持各种民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

——大力推进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广播电

视安全播出监测中心建设,新建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四川文艺家之家、四川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四川省文化演艺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四川新闻发布中心、四川社科图书馆等一批省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灾备与应急相结合,覆盖各市(州)及所有县城区、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和90%以上人口的全省应急广播系统。建成以农村等有线电视覆盖不到区域为重点的全省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有效提高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建成全省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内容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文化单位和专业文艺团体要成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力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形式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视资源库建设,加快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数字化展示传播能力和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译制能力。基本实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音乐厅、展览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全社会有序流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传统节日、民族节庆、民俗活动等资源,支持开展四川少数民族艺术节、成都大庙会、绵竹年画节等一批特色浓郁、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及博览会、四川艺术节、全民阅读等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和活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和待遇到位,建立一支扎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标准,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效率。

专栏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项目(略)

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改革思路[5],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培

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电影领域的改革任务。分类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一般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推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文艺院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党刊和市(州)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剥离发行部分,组建发行公司。稳步推进市(州)电台、电视台合并以及制播分离改革,在把好播出关的前提下,剥离电视剧制作机构,组建节目制作公司。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到2012年,全省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其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二)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新的事业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任明确、规范有序、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巩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果,推动已转制的文化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形成自主经营、运转高效、富有活力、充分竞争的文化企业运行机制。

(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文化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

善文化产品市场,加快电影、演出院线和出版物销售网点建设,积极开发和拓展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文化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版权等要素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培育文化服务市场,加强文化资产评估、文化产权交易、文化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诚信经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

(四)改革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制订国有文化单位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形成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市县两级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依据我省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

局。以各地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等四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以园区、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成都核心发展区。依托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挥成都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的重大机遇,以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成都东村)、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文化艺术品原创等产业集群[6],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出版发行产业基地、数字影视传媒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动漫游戏研发运营中心、创意设计基地、演艺娱乐中心和民办博物馆示范城市,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区。

——川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区。依托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九寨沟、黄龙、大香格里拉、大熊猫栖息地、邛海、泸沽湖

等自然文化资源,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民族工艺品生产等产业。

——川中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区。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遂宁观音故里、安岳石刻等自然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文化休闲产业;依托三苏祠、陈毅故居、郭沫若故居、张大千故里等名人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艺术鉴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等产业。

——川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区。依托酒、茶、盐、灯、恐龙等特色文化资源和竹海、石林等自然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博览、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民间工艺品制作、广告创意设计、印刷包装等产业。

——川东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区。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华蓥山游击队根据地和朱德、邓小平、张澜故居以及红军文化纪念园、旺苍红军城等,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产业;依托剑门蜀道、米仓古道、阆中古城、陈寿故里等三国文化遗址,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图书出版、文博展览等产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依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做强做大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推动文化领域优势行业率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广告、会展

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

——出版发行产业。推进出版发行资源深度融合,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出版发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出版业内容创新,规划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出版项目,努力打造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具有本土特色的出版精品。着力推动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新兴业态。发挥大中城市报刊业的主导和辐射作用,推进报刊业由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无线移动数字化报刊。推进出版物物流建设,打造西部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中心,健全全国发行网络。鼓励、扶持出版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产业合作与竞争,扩大版权贸易,促进巴蜀文化走向世界。

——印刷复制产业。提高印刷复制产业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成都、德阳、绵阳、宜宾等印刷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西部印刷产业带。支持酒类、食品、化工、高新技术等工业园区建设配套印务功能区,发展印务园区。鼓励印刷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支持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印刷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运用。积极推进印刷企业绿色环保认证,加快印刷复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支持大容量的高端光盘的复制生产。

——影视产业。整合省内外影视创作生产资源,加快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创作生产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影视精品。深入推进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打造集影视制作、发行放映

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电影集团。推进大中城市四星级以上影院建设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鼓励省外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来川发展,支持太平洋、峨眉等院线跨省经营,拓展全国市场。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态,培育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建设,搭建节目交易平台,促进广播影视产品流通,形成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品开发的广播影视产业链[7]。

——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依托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城古镇(村)、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产业。积极开展美食、宗教、养身等专项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开发蜀锦、蜀绣、绵竹年画、唐卡、彝族漆器、羌绣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培育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4A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旅游演出节目。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甘孜康定情歌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建立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宣传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热点。

——演艺娱乐产业。加快演艺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演艺娱乐企业集团和演艺娱乐集群,培育全国

性演出经纪企业品牌。积极建设电子票务、剧场院线等现代演艺营销体系,发挥西部剧场联盟作用,组建城市和农村演艺院线,组建全省性剧场连锁企业。加强原创演艺剧目的策划、生产和后续经营,鼓励扶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拓展演艺市场,创作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剧节目。支持杂技、彩灯、皮影、民族歌舞等文艺演出团体和剧目“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培育大型文化娱乐企业,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建设,开发文明健康的娱乐形式,推进娱乐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动漫游戏产业。依托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建设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集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动漫游戏产业研发运营体系。建设成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做大做强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实施绿色民族网络游戏扶持推广工程,大力支持研发和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动漫产品,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建立市场化分工协作的动漫游戏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制作与动漫形象有关的图书、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积极发展动漫游戏产品交易会展,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消费市场。积极推动动漫技术软件的开发和服务,扩大软件外包和出口。

——创意设计产业。以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当代艺术品、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贸易经纪与代理等为重点,推动蜀锦、蜀绣、羌绣、竹编、竹雕、绵竹年画、唐卡、彝族漆器等传统民俗民族工艺品的产业化,加快书画、雕塑、艺术品市场培育,打造一批富有

创意、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创意设计产业品牌项目。促进艺术设计创意向相关行业渗透与融合,延伸艺术创意设计产业链。以成都为核心,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向中小城市延伸,加快培育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和重点文化企业,形成创意领先、特色鲜明、人才集聚、配套齐全、体系健全、政策完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创意设计产业培育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擎,使我省成为西部艺术设计创意高地和艺术品市场中心,将成都市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基地。

(三)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持续推进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发展壮大现有优势文化企业和集团,培育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产业旗舰和骨干企业。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联合。大力推动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培育一批多元化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上市文化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通过资本市场整合行业资源。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鼓励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把握产业发展最新态势,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四)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有关规定,鼓励和引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党地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地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地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地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地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地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地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重要着力点.党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地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地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地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地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地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地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地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地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

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地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地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地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地文化产业发展地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地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地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地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地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地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2020年发展规划(33页)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年) (征求意见稿) 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 年日

目录 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的目的 (二)规划的范围 (三)规划的年限 (四)规划的依据 (五)规划的内涵 二、发展基础………………………………………………………………………(一)产业的总体水平 (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总体目标………………………………………………………………………(一)基本的目标 (二)发展定位 四、阶段要求………………………………………………………………………(一)近期(发展期) (二)中期(壮大期) (三)后期(提升期) 五、发展战略……………………………………………………………………… 六、核心产业集群…………………………………………………………………(一)文化制造产业集群 (二)文化时尚产业集群 (三)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七、产业空间布局…………………………………………………………………(一)季华路总部大道——文化品牌和时尚流行的轴心核 (二)佛山清明上河图——彰显岭南文化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区 (三)华南智慧新城——以科技文化研发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四)石湾千年陶都——以石湾陶瓷为载体的陶文化产业集聚区 (五)南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园区 (六)岭南生态水乡——以南庄水网为载体的低碳生活功能区 八、重点任务………………………………………………………………………(一)加快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形态 (二)以创意为核心,形成设计研发和时尚文化中心 (三)建设四大文化功能区,体现岭南文化的活力 (四)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打造珠三角文化品牌中心 (五)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六)塑造“佛山初地”文化地标,打造佛山城市形象之窗 九、保障措施………………………………………………………………………(一)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 (三)建立封闭、独立运作的资金管理制度 (四)建立督办督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一轴五区”空间分布图……………………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文化建设方面

词频:文化19 事业8 建设9 发展8公共5 全面3 教育8 加快4社会8 改革4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文化建设是政府工作的一个要点,近五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彰显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政府在文化事业以及公共事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和进展。 总的来看,报告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大体有以下几个要点。(一)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二)大力加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1)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医疗方面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三)稳步落实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b1978025.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在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以下是自己的一点认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为我国未来发展构建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主要目标如下: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它的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正努力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工厂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淘汰一部分能耗高产能低的老企业,同时大力支持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工业结构正在向低能耗,高效率,技术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再次将产业结构调整列入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我相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今后的五年里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得到普及,而且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师范生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中来,使得我们广大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为了保证每一个考上的学生都有学上,实施了多种措施,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还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学生在校生活问题,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相信,我国的教育事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河南省林业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林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调查推算2010年全省林地面积50 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面积370.57万公顷(5558.6万亩), 森林覆盖率22.19%,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5.61万公顷(684.15万亩)、7 3.81万公顷(1107.21万亩)、 4.42个百分点、2700万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 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4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2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为前三年造林面积的1.82倍。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半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