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有一个梦想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文章高超的论辩艺术。

【课前预习】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合作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答案:“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

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在?

答案: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

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5、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答案:《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

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当堂检测】

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记载。

2、()、()、()、()合称为“四书”。

3、()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完成印发的配套练习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6)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课时检测(二十六)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解析:选C 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不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欧洲的价格革命出现在16世纪,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寻金热”,“寻金热”的出现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到东方去寻找黄金,故C项正确;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2.“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徽纹、十字架等,以纪念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突破。”上述事件发生在( )

A.1488年B.1492年

C.1498年D.1522年

解析:选A 由材料描述可知是迪亚士开辟的新航路,事件发生在1488年,故A 项正确;1492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远航;1498年是达·伽马发现印度的远航;1522年是麦哲伦船队环球的远航,故B、C、D三项错误。

3.(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下图是关于哥伦布登上西印度大陆的想象图。此图可以用来研究( )

A.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B.西欧与印度的直接交往

C.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D.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选A 图片是哥伦布登上西印度大陆的想象图,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了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此图可以用来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西欧国家传播基督教的热情),故A项正确;哥伦布发现的是美洲新大陆而没有到达印度,故B项错误;哥伦布是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而且图中信息表明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也没有体现殖民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故C、D两项错误。

4.西班牙人在1513年抱怨:“今天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格顶得上过去的12磅。”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激增B.商业中心转移

C.贵金属涌入D.奴隶贸易

解析:选C 1513年,新航路才刚刚起步,不存在人口激增现象,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项错误;材料“1513年”“一磅羊肉的价格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等,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直接原因是境外掠夺的贵金属大量流入,故C项正确;奴隶贸易与欧洲物价上涨不存在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5.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

A.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解析:选C 材料信息“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强调了新航路的开辟对思想解放所带来的影响,即“地理大革命”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6.(2018·皖南八校联考)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B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贸易体系涉及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反映出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

7.17世纪中期,一位荷兰富商曾经骄傲地说:“凡有海水之处,就有我们商船的踪迹!”这说明( )

A.荷兰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海军

B.当时荷兰拥有巨大的贸易优势

C.制度先进是荷兰崛起的最主要原因

D.工商业发展促使荷兰霸权确立

解析:选B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商船,与强大的海军无关,故A项错误;荷兰的商船较多体现了其具有强大的贸易优势,故B项正确;制度先进是荷兰崛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商业发展促使荷兰霸权确立,故D项错误。

8.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反映而非特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是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贸易的商业公司,故C项正确;商品输出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特点,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说:“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该学者强调( )

A.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

B.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

C.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D.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英国商人需要海外市场,推动了英国政府殖民扩张,强调的是

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

10.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了英国( )

A.商业贸易观念落后 B.资本积累的途径

C.自由贸易观点形成D.殖民掠夺的野蛮

解析:选B 材料中的观点体现出重视对外贸易的重商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从材料“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可知其观点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反映的是英国海外贸易获取资本的途径,故B项正确;自由贸易思想是指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英国是以商品贸易的形式积累资本,没有体现野蛮的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

11.《全球通史》记载:到18世纪,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的贸易。原因可能是( )

A.欧洲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B.欧亚民族矛盾阻碍贸易发展

C.欧洲人更喜爱美洲商品

D.欧洲与亚洲交通不通畅

解析:选A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欧洲掠夺的商品和货币换取亚洲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故A项正确;欧亚民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欧洲人对美洲进行掠夺,不是“更喜爱”,故C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来,欧亚之间是畅通的,故D项错误。

12.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

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 )

A.君主立宪B.文化传统

C.殖民技巧D.工业技术

解析:选C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与英国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德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故B项错误;英国是当时的殖民霸主,与材料“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相符,故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方面英国不如德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大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往往有强大的思想推手,而该历史事件又反过来成为思想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起,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船队,多次从西班牙启航,航海探险。经考证,哥伦布之所以能顺利启航,是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实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贷款密不可分。当时,不仅商人还有政府官员都希望能够找到贵重金属和新的贸易地区。一位西班牙探险家说:“他和他的同伴去新大陆,是为了给那些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们带去光明,与人们渴望的一样,他们也希望发财致富。”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欧洲文艺复兴史·经济卷》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大陆或一个半球,新航路开辟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类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观

念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推动新航路开辟的。(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向“传统观念”提出的挑战。(13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是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实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贷款密不可分”可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商业经济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物质基础;据材料一“是为了给那些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们带去光明,与人们渴望的一样,他们也希望发财致富”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追求人性解放,追求财富的观念激励人们开辟新航路。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从对地理认识、科学发展、人类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上概括总结。

答案:(1)简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商业经济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追求人性解放,追求财富的观念激励人们开辟新航路。

(2)挑战: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促使人类开始具有全球视野;直接冲击神学理论,打击教会权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

14.(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依据上述观点,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出航美洲,与其说是开启了欧洲人扩张和征服的英雄历史,不如说是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

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是不同的,实际上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拟定论题时可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综合评价等角度开展,并具体说明影响分别是什么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阐述:1500年之前,欧亚非与美洲处于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种隔绝状态,密切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便利了人种与物种的交流(例如黑奴贸易和美洲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的外传和马、牛、鸡、小麦、甘蔗等物种传入美洲),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的崛起,也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阐述: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海外贸易的扩大和殖民掠夺及大量金银的涌入,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欧洲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新航路开辟也开启了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进程,黑奴贸易造成了非洲大量精壮劳力的流失,殖民掠夺、种族灭绝等手段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延缓了当地的正常发展。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2运动2

命题人:刘雪峰学生训练日期:

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体积的大小判断

B.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质量的大小判断

C.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不能由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判断

D.研究月相时,可以把月球视为质点

2.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向西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A.乙车比甲车运动快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3.下列描述中指时间的是()

A.我昨晚熬夜学习了,直到凌晨1点15分才休息

B.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于200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C.2009年4月6日9时32分,意大利中部发生6.3级地震

D.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会期8天半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沿直线单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路程为0时,位移一定是0;位移为0,路程不一定为0

C.速度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速度大小不变的物体,其加速度必定不变

5.如图所示,沿同一直线运动的物体A、B,其相对同一参考系的位置x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可知()

A.从第3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A比B运动的快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C.在5S内物体的位移不相同,5S末A、B相遇

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恒定的运动其速度恒定

B.加速度恒定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但速度的方向是恒定不变的

C.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是可能的

D.速度为0但加速度不为0是可能的

7.某火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一分钟内行驶540m,那么它在最初10s行驶的距离是()

A.90m B.45m C.30m D.15m

8.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A.5.5m/s B.5m/s C.1m/s D.0.5m/s

9.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行驶,当汽车遇到交通事故时就以7.5m/s2的

加速度刹车,刹车2s内和6s内的位移之比()

A.1:1 B.5:9 C.5:8 D.3:4

10.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开去,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t=10s,前进了15m,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

A.1.5m/s B.3m/s C.4m/s D.无法确定

11.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50Hz

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放在复写纸上方

C.要先通电,后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

D.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拉直

12.a、b两辆游戏车在两条平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从同一计时处开始比赛.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下列图中所对应的比赛,一辆赛车能追上另一辆赛车的是()

A.B.C.

D.

13.有一架电梯,启动时匀加速上升,加速度为2m/s2,制动时匀减速上升,加速度为﹣1m/s2,楼高52m.求:

(1)若上升的最大速度为6m/s,电梯升到楼顶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2)如果电梯先加速上升,然后匀速上升,最后减速上升,全程共用16秒,上升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答案2

1. A、B

2. A

3. D

4. B.

5. AC

6. CD

7. D.

8. D

9. D10. B.11. ACD12. A 13. (1)若上升的最大速度为6m/s,电梯升到楼顶的最短时间是13.2s.(2)上升的最大速度是4m/s.

断章错误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的“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2. 赏析《断章》一诗巧妙的结构,理解诗歌主旨。

3. 品味意象与意境,理解《错误》一诗委婉表达的离愁别绪,体会郑愁予诗歌中浓郁的古典美与清新优美的语言。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1)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此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